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01|回复: 4

感受是一座桥(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8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受是一座桥
——某次晚课实践有感

某种程度上,心理咨询就是一场“谈感受”的游戏。
来访者找咨询师做咨询,很多时候是因为情绪问题,咨询师首先应该准确识别来访者的当前情绪,以及在遇到某些问题情境中的情绪,通常,来访者会直接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咨询师应该以共情的方式创建一个理解和包容的环境,接纳来访者的情绪并为其命名,不要着急去解决问题,不要过快进入问题解决导向,而是努力去感受来访者的情绪和情感,来访者的感受应该跟事件相匹配,如果一件事很重要,而来访者在探讨的时候毫无表情,这其中就有值得深究的问题,同样,如果一件事并不重要,来访者却为此大动肝火,这其中就更有值得探究的问题了。

面对一件事,首先问来访者的感受是什么,而不是理智分析的结果是什么,这点很重要,来访者会有被接纳的感觉,准确识别来访者的情绪并且给其命名,同样能缓解来访者的焦虑不安。这时咨询师就是一面镜子,准确的反映出了来访者的情感。同时,在谈感受的时候,可以问一问,除了当时遇到的问题情境,还有哪些情境下,来访者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感受,这同样可以探察到很多东西——投射,或者移情。

婴儿是没有情绪管理能力的,他必须依赖于他的养育者,养育者必须准确觉察到婴儿的情绪,为其创造一个包容的情境,关怀他,安抚他,消除疑虑,这样婴儿才不至于被他感受到的情绪所吞没。在咨询室里,来访者和咨询师正在做同样的事情,咨询师不被来访者的情绪所淹没,而是以包容、共情的方式,冷静的对待他,这也是在重建来访者的客体关系,咨询师充当了一个好的客体,如果来访者内化了咨询师这个客体,也许他就会慢慢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他的自我功能会得到加强,他也可能会采用更高级别的防御机制,这些都有利于他的成长。

感受是一座桥,不但构建在“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之间,构建在“问题情境”和“咨询目标”之间,同样构建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来访者感受到他自己的情绪,咨询师还可能感受到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情绪,并且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解释给来访者听,来访者可能假自体太多,或者习惯于防御——压抑自己的感情流露,那么必须引导来访者感受自己内心中真正重要的情绪、情感,扶持他的真自体,鼓励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好还是坏,被压抑的东西从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这恰恰是心理动力学咨询中最重要的阶段。

感受是一座桥,觉察是咨询师的必备素质,深入的觉察,准确的共情,不要急于进入问题解决导向,然而问题解决之道,也许就在其中。

发表于 2015-5-29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好像还未谈透。把‘感受'的心理层次谈细,对我们修心就会大有益处。
发表于 2015-5-29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柯南 于 2015-5-29 11:47 编辑

癸二 支分略攝
  第二支分略攝者,如《集論》云:「云何支分略攝?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老、死。」若爾,引生兩重因果,為顯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顯兩重耶?若如初者,則已生起果位之識,乃至於受,後生愛等不應道理。若如第二,則後重因果中缺無明、行及因位識,前因果中缺愛、取、有。答:無過。謂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於此立生、老死故。若爾,何為說兩重因果耶?答:為顯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相各異故。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種子,自體未成,是未來苦。後者已生苦位,現法即苦。又為說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說二重因果。如《本地分》云:「問:識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雜相,何故說為二種相耶?答:為顯苦相異故,及顯引生二差別故。」又云:「問:諸支中幾苦諦攝,及現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苦諦攝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諸種子性。」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
三、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燻業習氣之理。
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三相當知能生、所生:
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
二、何為所生,謂生、老死。
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燻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燻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燻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如是十二有支,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謂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潤以愛水,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呵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zfq 发表于 2015-5-29 11:02
这个问题好像还未谈透。把‘感受'的心理层次谈细,对我们修心就会大有益处。

谢谢关注,欢迎师兄做个示范,看怎么谈,才能把感受的心理层次谈的更细呢?
发表于 2015-6-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您的文章,凡是发表我能看到的,我都认真拜读。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也未想好,只是觉得好像言犹未尽。我想,感受的心理层次用心类学的观点,应该能细分。当心境相对时,第一刹那是‘感'.是现量。还没有分别心。当心境继续相对的第二刹那,出现了自证量才有'觉’。这里是三个识,即第一刹那的‘感'.第二刹那的'觉’,还有正在生成的感觉复合体。我们认识出毛病,基本是在第二刹那之后。或许认识的参照物有毛病,或许是我们认识的路径有毛病,很难达到心境一如。而禅定的标准是心一境性。所以,从感觉心理研究,对修行可能有帮助。我说的漏洞百出,班门弄斧。见笑了。既然是我最崇敬的师兄让我说几句,我就献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1:39 , Processed in 0.03498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