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至寶蓮花 于 2014-2-22 02:11 编辑
因著過往生的福報,我們遇上了上師和三寶。上師賜我們最上乘的錦裘,我們搭上肩,溫暖、舒適、沾沾自喜。家師示寂後,錦裘依然,只是偶爾的偶爾,躲在錦裘後的我們也會一陣納然,到底生活中佛法是什麼! 香港中心請了師公的近侍親侄孫——色拉昧頭等格西格勒,在回印度途中繞道經香港停留三天,並作了首次中文佛法問答座談。格西格勒現在色拉昧教授辯經班,平時閒話不多,聽說平時學生都怕他。不過面對我們這些業餘在家居士,他面帶微笑,深入淺出地解答疑惑。 關於皈依,他說:「在藏區的概念上「皈依」是指皈依三寶,並不是狹意地指「皈依某某上師或仁寶哲」,上師是皈依的對境。當你從心深處感覺對三寶生起了依止等心的時候,你就算是一名佛教徒了。但這種情下,你沒還沒有得到「皈依戒」。有些情況是參加了「授皈依戒」的活動,卻沒有生起如法的依止心,那麼是不算得到了「皈依戒」,日後如果生起對三寶的依止心時可另外求「皈依戒」,因為「皈依戒」是求受佛法所有戒的基礎,包括五戒、菩薩戒、出家戒、密乘戒……」 關於有人問如何運用「菩提道次第」以修心。 「菩提是指覺悟成就佛果;道,是指路線;次第是指順序。此名是由阿底峽尊者帶到西藏的,但內容不是他個人發明創造的,他是集結佛陀和大成就者的成佛經驗而命名好的。在成佛的道路裡有三個部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怕死,可是為什麼要怕呢,人人都清楚知道自己是必死無疑的… …下士道中主要的課題就是關於「死亡」的探究……在「共中士道」中有三條路線:聲聞、緣覺、菩薩… …證阿羅漢後已無「煩惱障」,但有「煩惱」的習氣,就像裝過大蒜的木碗,倒掉大蒜後,碗裡沒有了大蒜可是還會有大蒜的氣味留下;證阿羅漢後,「所知障」還有的,在佛經故事中的目蓮救母… …」 還有人問,關於「超度」和「根本罪」可否懺淨… … 現場有同門錄了音,想重溫今晚內容大概不難。 我只是癡病發作,都說佛法浩如煙海,而我在想,這佛法卻如針線,有人織成粗布麻衣,有人織得天衣華蓋……
一針一步,若不親自摸索,恐怕織的會是「皇帝的新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