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57|回复: 9

唯以念佛得度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后加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6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如说,现在诸多净土宗人都说这么一句话,《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道,罕一成就,唯依念佛得度。这是净土学人常说的,这实际上就是没有依法,我们翻一下《大集经》,根本没有这样的话。整个《大集部》都没有这句话。我在《大集月藏经》中,只找到这么一句话:“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在《安乐集》中找到一句话:“《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古文没有标点,在未有一人得者这儿就应该是一句话了,句号。这“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是经上的,但“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道绰大师自己的话。在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跋语》中说,“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在“罕一得道”后边儿也应该是一句话,句号,这是《大集月藏经》的变异,“唯以念佛得度”是藕益大师自己的话。
发表于 2014-2-6 2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索郎扎巴 于 2014-2-6 21:51 编辑

对于居士来说最好的成就是往生净土。但很多人修炼进步缓慢。
发表于 2014-2-6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道“和“得度”还是两回事的。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经中讲述的是“得道” , 就是证入如如真性。得道也是有一些层次的差别的。
后来大德所引申的是 “得度"。 末法时期既然 “得道”非常难。那么如何才是我们众生的好出路呢?  后来的大德认为是 “念佛 ”,依靠佛的愿力和自己的信心加修行。求往生到极乐净土而“得度”。但是往生到极乐净土并不是“得道”。 而只是净土内的环境没有恶业,比较容易修行增上。
另外古文, 如你所说没有标点, 所以现在读时很难判定,哪句是原文引述? 哪句是后来大德对此的引申。所以并不能因此就说全部都引述为经文中的原文。 后来大家对古德的话语引述,则更不能说成大德们对佛经内的内容又进行了加工。  大德们都不善意改原经文的!
只是解释和引申而已。
另外我对你的考证能力还是很赞的。也引申了我对此的思考, 谢谢你。  

发表于 2014-2-7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异界 于 2014-2-7 00:14 编辑

《大集月藏经》是根本没有这句话的,很多人都去找过,根本没有

刚才在下查阅了几个版本的《大集月藏经》 也没有查找到 “  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这句话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059.htm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8/T13n0397.pdf
搜了在线大藏经
http://read.goodweb.cn/esutra/so.asp
也没找到有这句话
发表于 2014-2-7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转载:考证‘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的出处

    我们看‘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的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何时?具文献资料显示,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唐初道绰禅师所著的《安乐集》。原话是这样记载的:是故《大集月藏经》 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是故《大集月藏经》(卷五五意) 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道绰禅师在《安乐集》中的这句话是分为前后两段的。第一段应为‘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这句话是对《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这段经文的总结。后一段‘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这句话是祖师自己的叙述。依据很明显,‘当今末法’中的‘当今’是指现在,也就是祖师著书的当下,因此它不可能是指经中的原文。我们当今流行的‘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句话是将原本的两句话合二为一了而统统归结为了《大集经》的原话。
 
笔者在查阅和校对期间,也汇集了其他学者及前辈们的一些看法,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这句话是在《大集经》的流通和汇集期间遗失了;
2这句话并不是经中的原话,而是《大集经》的大致原意;
3这句话是道绰禅师对经典的引申。
 
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以上三种看法:
1这句话是在《大集经》的流通和汇集期间遗失了;
有学者认为: ‘隋代僧就法师将《大集月藏经》与其它几部经合编而成《大集经》。唐代智升撰的《集诸经礼忏仪·卷上》载十小咒之一的“功德宝山神咒”出自《大集经》。宋人智广、慧真编集,由金刚幢所译的《密咒圆因往生集》中载:“《大集经》云:若人诵此咒一遍,如礼《大佛名经》四万五千四百遍;又如转《大藏经》六十万五千五百遍。造罪过十刹土,入阿鼻大地狱,受罪劫尽更生。念此咒一遍,其罪皆得消灭,不入地狱,命终决定往生西方世界,得见阿弥陀佛、上品上生。”但是,在现存的《大藏经》中的《大集经》中,却已经找不到“功德宝山神咒”这个咒了。可见,《大集经》中的部分经文,由于历代战乱和法难等原因在千百年集结流传的过程中已经散失了。并且,同一本佛经的各种不同译本的文字内容也往往有较大出入,一种译本中有的语句在其它译本中没有,这也是常见的正常现象。’
又:‘据传藕益大师曾三次阅藏,没有看到原文,但他并未否认道绰的说法。印光大师也是三次阅藏,也没有对此予以否认。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其一,经论入藏,早在罗什之前,但南北朝以来,战火纷飞,至北宋时,佛法历三武一宗之难,先前藏经几乎荡然无存。我们现在看到的藏经,也基本上是以乾隆藏为原始版本的,清代以前的经藏已经很难找到。谁能说过去的藏经与现在流传的藏经完全一样呢?其二,祖师不否认,有祖师的智慧在里面,焉知祖师并未错会经意?’
以上这种认为有道理吗?末学认为:经典在流传的过程中部分遗失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况远在唐朝玄奘法师时期就普遍存在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促使了玄奘法师西度求法。但这只证明了现今的藏经并不完备,确不能证明‘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句话一定出自《大集经》。道理很简单,这种说法并不符合所有的佛教流派,它只是汉传佛教一派的说法而已。它既没有过硬的佛经依据,也没有其他佛教流派的佐证。因此,末学认为:这并不是经典在流传过程中的遗失,而是祖师添加的个人看法,当然,这并不影响它的可信度。
 
2这句话并不是经中的原话,而是《大集经》的大致原意;
关于这种观点,上文已有所叙述。我们再引述一遍经中的原话:「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大集月藏经》。从经文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佛陀对末法时期佛法现象的描述,末学理解为:这是佛陀在提醒和警示后人而非否定后人之意。
 
3这句话是道绰禅师对经典的引申。
我们看道绰禅师在《安乐集》中的原话:‘是故《大集月藏经》(卷五五意) 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祖师对经典的个人理解并添加了个人意见,而不是对经典语句的注解。因此,这句话应是道绰禅师对经典的引申,我们引用此句时,应说明其出处是引用了道绰禅师《安乐集》中对《大集经》的理解,而非《大集经》云。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和论证,本文做出如下初步结论:
1这句话不是在《大集经》的流通和汇集期间遗失了;
2这句话不是《大集经》的大致原意;
3这句话是道绰禅师对经典的引申,是祖师的个人观点。
注:由于末学的才疏学浅,不知考证的是否妥当,欢迎前辈和贤友们前来评论并慈心指正,以解我心头之惑。
 
发表于 2014-2-7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异界 于 2014-2-7 00:15 编辑

「末法」与「净土念佛得度」考

--由道绰《安乐集》衍生的重要观念之检讨    

(一)通行的「末法唯能念佛」说

        「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差,不能修圣道门,只有依靠净土念佛一法可以得度。」这样的讲法在净土宗,可说是最通行的观念,也说被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大家都说,「这是佛经上说的」,那还有什么好商量?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是佛经上说的」?因为,许多净土宗祖师都说:「这是佛经上说的」。祖师大德的学问好、修行好,他们说:「这是佛经上说的」,那当然就是一定如此了。

        祖师大德们是怎样的说的?从时代较近的往前推,近人圆瑛法师写的《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第一句话就是: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明代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跋语的第一句话也说:

        「经云:『末法之中亿亿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可思议法门,其何能淑?」(T37, p374b)

唐代道绰禅师的《安乐集》也说: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T47, p13c)

        道绰禅师《安乐集》的这一大段话,还被日本净土宗的开创者法然上人引述于其立宗著作《选择本愿念佛集》的第一段。由此可见,中国、日本多位净土宗祖师都引述这一段经文,来作为立教的发起点。这一段经文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找不到符合的经典原文

        既然如此重要,我想,重视净土宗教义的人,应当会想要根据祖师著作的指引,找到这部经来阅读,看看这段经文的上下前后,以进一步了解它的意趣。

        前引这三段「经云」,虽有极小的出入,但文字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判断它们来自一个共同的根据。这个根据,究竟是出于何处?一个只说「经云」,一个说:「《大集经》云」,一个说是:「《大集月藏经》云」。《大集月藏经》是高齐.那连提耶舍译的,十卷;隋.僧就法师将它与其他几部经合编成六十卷的《大集经》。因此,说《大集月藏经》其范围就是十卷,说《大集经》范围是六十卷,说「经云」的话,范围就更广泛了。但这三个概念至少是相容的,很可能就是出于《大集月藏经》,而将之称为「《大集经》」,或只是「经」都是可以的。但问题是,透过阅读《大集月藏经》,发现并没有这一段经文;进一步在《大集经》中寻找也没有。甚至透过电子大藏经来搜寻,在整部《大正藏》中,也找不出原来的经文的出处。怎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里?

        从文献的出现的时间前后来看,唐.道绰禅师《安乐集》是最早提这个说法的典籍。虽然,后人在引述时,都不说是「《安乐集》云」,而说是「《大集经》云」或「经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安乐集》是他们的共同原始根据。

        《大集月藏经》有十卷,虽然不算短,但是也还在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读完的篇幅。后来的祖师在转引《安乐集》所引述的这一段经文时,不一定有时间,或觉得有必要进行查核。因此,他们引用的时候,认为经文就是如此,一点也不足为怪。但是,毕竟《大集月藏经》不是太冷僻的经典,有些祖师还是有机会读到的。因此,发现此中有异,也是很可能的。

        或许是因为他们也发现了,《大集月藏经》并没有这一段经文,因此,扩大它的范围,以为它是出于《大集经》,甚至用模糊的「经云」。

        另外有一些人,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采取更积极的方式。他们认为:《安乐集》引述《大集月藏经》时,并不是逐字引用,只是引述「经意」。他们甚至认为可以把相对应的经段找出来,也就是《大集经》第五十五卷。因此,有人就在《安乐集》的「《大集月藏经》云」的地方加注:「《大集经》卷五五意」。换句话说,虽然没有逐字引述经文,但是并不是杜撰,而是引述「经意」。不信,你去看《大集经》第五十五卷就知道了。

(三) 审视《大集月藏经》的原意

        《大集经》第五十五卷是《大集经.月藏分》的第十七〈分阎浮提品〉,内容是世尊告诉「他化自在天王」等,要他们守护安置此阎浮提,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使得「佛正法眼久住于世,绍三宝种使不断绝。损减恶趣,增益善道,令此阎浮提一切安隐丰乐可乐。」然后,这些天神都接受佛陀的教喻,「护持养育佛正法眼,令得炽然」。接着就一一点名,将某一个地方指名交给某位天神守护。

        在这一卷里面,只有一段经文是类似于讲到佛弟子的「情况由好变坏」这种话题的,经文是这样说的:

        「尔时世尊告月藏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士!若我住世,诸声闻众,戒具足、舍具足、闻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我之正法炽然在世;乃至一切诸天人等,亦能显现平等正法。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了知清净士!从是以后,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毁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檀越舍施供养,护持养育,我说是人犹得无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以故?犹能饶益多众生故。何况我今现在于世。譬如真金,为无价宝。若无真金,银为无价。若无银者,鋀石无价。若无鋀石,伪宝无价。若无伪宝,赤白铜铁白镴铅锡为无价宝。如是一切诸世间中,佛宝无上。若无佛宝,缘觉无上。若无缘觉,罗汉无上。若无罗汉,诸余圣众以为无上。若无圣众,得定凡夫以为无上。若无得定,净持戒者以为无上。若无净戒,污戒比丘以为无上。若无污戒,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应受世供,为物福田。何以故?能示众生可怖畏故。若有护持养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T13, p363a-b)

        这一段经文的大意,是预示佛住世时,到佛灭后5个500年,也就是2500年之间,声闻比丘住持佛法每下愈况的情形。道绰禅师读到这段经文,产生了一个印象,认为它是在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确实是可能的。因此,如果有人认为《安乐集》的这一段话,源自「《大集经》卷五五意」,是可以说得通的。

        但是,如果我们来作进一步的比对分析,可以分辨《大集经.月藏分》的原文,和《安乐集》的引述,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被讲到的主体不同,经文讲是「声闻比丘众」,而《安乐集》讲的是「亿亿众生」;

        其次,经文讲到的主题是「住持佛法的情形」,而《安乐集》讲的是「修道成功的可能性」。

        
发表于 2014-2-7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智學員s 于 2014-2-7 01:29 编辑

從皈依三寶到證悟空性,由淺入深,難易當然是不同的.沒有皈依三寶能否得度?
皈依三寶能否得度?

发表于 2014-2-7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智學員s 于 2014-2-7 01:26 编辑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四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 知功德,二 知差別,三 自誓受,四 不言有餘而正歸依。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 一 佛功德,二 法功德,三 僧功德。  今初分四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痴。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蓭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之。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博朵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发表于 2014-2-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有名无实 于 2014-2-7 21:40 编辑

  • 佛說法沒有法門之間相互抵觸的道理
  • 金剛經明確說末法有人信解奉行
  • 法不孤起 沒有離得開其他法門的法門
  • 我也念佛求生淨土
发表于 2014-2-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DL法王說的正確的念佛方法
    具備了通達佛法教理系統或結構的認知,之後再去念誦佛號如:嗡嘛呢叭咪吽。具足全面認知的念誦才能真正地發揮效用;
    相反的,如果缺乏了這種對佛理結構的認知,只是念著嗡嘛呢叭咪吽,卻不知道其意義或其結構,無法形成真實的效應。因此為了能夠真正地修行佛法,佛理的知識真的非常重要。
    學習佛法的教理真的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佛說了至少在藏譯的佛經裡大約就有一百多冊甘珠爾,我們相信還有更多的經論尚未譯成藏文,如果修行佛法只單純地依靠信仰或只是反覆地念誦佛號,則不需要這麼淵博的詮釋還有印度大師們所著作的論典,尤其是來自那蘭陀寺的大師們所著作的論典已經翻譯成藏文的約有兩百二十多冊,當然在這些的經論中某部分的內容屬於歷史或是詩歌,但大多都屬佛理的詮釋。
    在詮釋中有些雖然引用佛陀所說的經文,但大多都是透過理由來詮釋,這也是為何邏輯學在佛教的傳統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如寂護論師傳授佛法於西藏以及他的弟子蓮花戒大師都是非常傑出的哲學家也是邏輯家,因此正確的學佛方法為:徹底利用人類的智慧潛能進而地轉變內心的感受,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
    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首先讓現有的人生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生,在這個基礎上再建立生生世世的快樂後世,以這種模式讓我們得到涅槃解脫最終佛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23:47 , Processed in 0.03418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