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中的还净思想及实践 摘要:在佛教戒律中,还净思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三乘律仪中皆有不同的还净仪轨,用以消除五种“恶作”,净治“染污”,保持与恢复戒体的清净。在别解脱戒、菩萨戒及密乘戒中,虽然各自还净仪轨不同,但是却具有极为相同或相近的指导思想,即《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还净五相”,从道理上和具体实践上指出了还净应该具备的要点。本文以此为主,对三乘戒律各自的还净仪轨从理论到实践皆做了一定的探究,指出三乘戒律还净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在具体实践上的同异,对于发掘汉藏、显密、大小乘在戒律深层次的内涵,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还净 五相 四力忏悔 别解脱戒 菩萨戒 密乘戒 异同
一、三乘戒律的重要性 戒律在佛教修证体系中具有实践及伦理上的双重意义,不但作为基石般的存在,而且贯彻整个修行过程的始终。主要原因是:在佛教的终极目标——“解脱与救度”中,戒律作为三学之首,与禅定、智慧相配合,是不可或缺的修证要素。 例如,在《四分律》卷首“舍利弗请佛结戒因缘”中,舍利弗问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佛法久住与否的原因,佛陀回答说“过去七佛”中,凡是制定戒律的佛法住世的时间就长,凡是没有制定戒律的佛法住世时间就短。于是舍利弗为了令佛法长久住世,便立刻劝请佛陀制定戒律。如《善见毗婆沙律》中所说:“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此意为令佛法久住,是佛陀制戒最根本的目的。佛教不但强调受持戒律达到个人解脱,更强调僧团要有组织、有戒律,才能令佛法弘传久远。而僧团的和合是建立在如法持戒的基础上;因为僧众有戒律可守,才能各安其分,纵有少数人犯戒,但在僧伽的威德下,亦不得不接受治罚与调伏;这样方可保障佛法常住世间。 在佛教的普遍语境及具体实践中,戒律主要有三类代表,即声闻乘的别解脱戒,菩萨乘的菩萨戒及金刚乘的密乘戒,在这三乘戒律中,各自皆对持戒高度重视。 (下略,参见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