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3-7-13 23:24 编辑
前言:简单修行,完整成佛 把佛教修行的精义萃取成一套容易了解实践的完整修行次第,西藏在这方面的成就举世闻名。在本书中,法王嘉瓦仁波切尊者采用简单明了的修行方法,整理出完整的成佛之道。在探讨佛陀的核心教法诸法缘起后,嘉瓦仁波切指出以相依相待的缘起作为根本正见,既可引导我们省思诊断人类生存处境的状态,也能带领我们从生生世世重复痛苦的轮回中出离。嘉瓦仁波切强调,佛教修行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以无我为中心思想,进而培养增长慈悲宽容的利他心。 本书用个人可增长的修行能力来划分修行过程。修行要从体认现今的修行良机、拥有此难得可贵的暇满人身开始,在这种感恩珍惜的心情下,嘉瓦仁波切说明了生命的脆弱无常,以及业力的性质与其影响,还有要如何消除恶业带来的果报。 从只专注于当下的响了转移到关心未来,就构成修行体悟转化的第一阶段。我们之所以能有这个新看法,是因为认识到,只有当下的快乐是不够的,要把心思从只在乎眼前的琐事俗事转向行善,才是长短期利益兼顾的保障。你不再只想从累积财富权力和结交朋友中得到快乐,而是开始把慈悲的善行视为确保长久幸福未来的较佳方法。这个阶段修行所奠定的基础是为了不再误认现在的状况永远不变,这样才能开展眼界,认真思考未来会发生的事。很自然地,这会使我们进一步讨论到死亡和来生这种长远的景象。 经由探讨相从看似无尽的生死轮回中解脱的意涵,中阶修行训练更能加深这个看法。这个阶段修行的进步目标,是为了要克服对自己、别人及好恶对象过度夸大的感受。对食物真实性质的无知,其实是所有烦恼的根本原因。嘉瓦仁波切解释这些破坏性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其过程又是如何。他也指出把这些情绪留在心中,势必影响我们未来的经验,导致我们常困在不良后果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由于认真看待自身处境的不确定性,所以决心想藉修行的力量,从完全无法掌控的生老病死循环中得到拯救。洞见表象的本质而改变错误的心态,并非是弃绝快乐,而是认识到有一种更深渊的快乐,以及得到这种快乐的方法。这个更大的视野,驱使我们深思相依相待的缘起及无我的意义,以便破除产生烦恼的无明。 人类精神文明的非凡成就 嘉瓦仁波切在本书最后部分,描绘了一幅利他主义的动人情景,敦促修行者自我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境界。经由扩大了解别人也跟你一样有类似的困境,你把自己推进到一个更宽广宏大的修行层次。这部分强调的重点修行,是经由七支因果修习方法的逐步练习,培养毫无偏私的同体大悲。但这并不是要用出世的心态取代凡人皆有的关怀和慈悲心,耳饰必须要把心量扩大,远远超出平常的关心范围,才能改变旧有态度。嘉瓦仁波切的教导聚焦在如何生起、维持和增长这种觉悟的慈悲心,使它不再消退。就像前面所教的修行步骤一样,我们并不放弃追求快乐,只是将关注导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这种转移本身是视野的扩大,所以别人受苦就成为我们首要关怀所在。 在本书呈现的自我教育提升过程中,首先是不再只寻求当下的表面享乐,然后要避免受烦恼所困,最后当破解自我中心的态度。嘉瓦仁波切运用利他慈悲心来增长智慧,铺排出修行的全景风光。之后,在倒数第二章中,他提出洞视真实本质的正见。这个篇章教导的禅修步骤,逐步引导我们走向直接证悟人事物的真实状态,因而我们的破坏性情绪得以移除,代之以建设性心态。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嘉瓦仁波切以身、口、意三门来说明觉悟成佛的状态,那是将智慧及殊胜的利他慈悲心力量结合为一体,所成就的最高觉悟。 嘉瓦仁波切透过本书的篇幅,以亲切的口吻,一步步详实解释如何开始着手这些修行。其手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所有的修行过程中,结合慈悲与无我智慧两项核心修持,这两项修持被视为如同一只鸟飞往开悟境界的双翼。本书一开始他就告诉我们,这是修行之所以具有冲击力和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所在。如嘉瓦仁波切自己所说,这是因为前段的修行和后段的修行会相互影响及相互深化。因此,这些修行的次第显序并非一成不变的严格规定,并非要相把前一项修行完全修好,才能开始下一项德目,而是要先熟悉和重复修习整个修习过程,以便得到相加相乘的美好结果。 嘉瓦仁波切对科学的著迷喜好,以及和国际科学家互动来往三十年的经验,使他能够以人类皮鞭共通的方法和态度,重新架构佛教的基本观念教法,本书因而可以变得更为平易近人。如此以来,我们每个人都能受益于他所拥有的、完整深刻的西藏古典教育,这是当今世界唯一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非凡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