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妙贤葫芦

认知理论要点总集 开新慧眼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错乱知和不错乱知的二项分类
错乱知的定义与实例
   「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产生错乱的明知」,就是「错乱知」的定义。其实例为:所有的颠倒知和分别知。
首先,错乱知的定义最主要是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产生错乱,在这个地方可能对于几个名相要特别地做一个厘清,第一个错乱知,第二个颠倒知。所谓的错乱知是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产生了错知。而颠倒知是对于自己的趋入境产生了错乱。所以,这二者是不一样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认知花的这种分别知来说的话,认知花的分别知它是错乱知,但是它并不是颠倒知。为什么它是错乱知?因为它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产生了错乱。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产生了什么错乱呢?在认知花的分别知现起的同时,它的显现境上会显现出花的声总,或者是花的义总,并且在显现的同时,它的显现境上会将花和花的义总,也就是花的这种影像混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显现。但是实际上的境界,也就是说在境的那个方位,花跟花的形像,或者是花跟花的义总这二者并不是混为一谈的,它们二者是分开来的。花是平常的法类,而花之上的义种是常态法,并且这二者本身并不是混杂在一起。但是在分别知的显现境上会将花,或者是花的义总,或者是声总混杂在一起显现,所以对于这一点而言,它的显现境是错误的。所以缘着花的分别知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产生了错乱。但是它对于自己的趋入境并没有产生错乱,因为缘花的分别知的趋入境,就是花本身。那对于花这一点而言,实际上花也是存在的,所以缘花的分别知,对于自己的趋入境,花的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的错乱。所以,我们可以说缘花的分别知,它的显现境产生了错乱,但是趋入境没有产生错乱的缘故,所以,它是错乱知,但不是颠倒知。
错乱知跟颠倒知这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三句型,只要是颠倒知的话,一定是错乱知。错乱知不一定是颠倒知,比方说以执著花的分别知为例,它是错乱知,但是,并不是颠倒知。更进一步的,只要是分别知一定是错乱知,就连比量,缘着声音是无常的比量,它也是错乱知。为什么,因为它是一种分别知,在它的显现境上,它将声音是无常,以及声音是无常的义总,这二种法类混合在一起显现。所以,我们说证得声音是无常的比量,它也是一种错乱知。所以,这个部分最主要了解的是,只要是分别知的话,一定是错乱知,但是不一定是颠倒知。甚至说有一些人会问到说,不欺诳跟不错乱,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相同的。不欺诳是指你对于你的趋入境不欺诳。不错乱是指你对于你的显现境不错乱。如果你的显现境所显现出来的法与实际上存在的方式相附合的话,我们说你的显现境不错乱。对于趋入境不欺诳指的是就如同你所证得的趋入境般,这个趋入境实际上是存在的话,我们说你对于你的趋入境是不欺诳的。所以这一点以缘花的眼根现前知来说,缘花的眼根现前知,对于自己的显现境而言是不错乱的。因为在他的显现境上显现出了花,以及花的功用,花的无常.而所显现的这一切的法,实际上都是存在,附合事实的。所以,我们说他的显现境是不错乱的。对于自己的趋入境而言,它是不欺诳的,因为就如同缘花的眼根现前知,他证得的花,跟实际上存在的花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说它对于自己的趋入境是不欺诳的,它也可以称之为是证得境的一种认知,甚至说它的第一刹那,可以称之为叫做正量。
但是换另外一种方式讲,如果是不欺诳是不是就一定是不错乱呢?并不是,比方说,以证得声音是无常的比度知来说,证得声音是无常的比度知,虽然对于自己的趋入境,是不欺诳的。但是,它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产生了错乱,所以,它还是可以称之为错乱知。但是它对于自己的趋入境不欺诳,所以,我们称之为说第一刹那,我们可以称之为不欺诳的一种认知。这个部分回去可能要多花一些时间来思惟。所以,这个部分可能要特别地注意,错乱知、颠倒知,或者是不错乱,以及不欺诳这当中的差异,回去的时候可能要多花一点时间在这上面做更进一步的思惟。
接下来,不错乱知的定义与实例。
「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不产生错乱的明知」,就是「不错乱知」的定义。它与「现前知」二者同义。不错乱知与现前知这两者彼此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只要是现前知的话,一定是不错乱,只要是不错乱的话,一定是现前知,这两者同义。
前述说法,是就经部宗的范围来说的。也就是不错乱知,与现前知这二者同义的这一点,是以经部宗的角度来做解释的。我们之前在介绍现前知的时候也有介绍,离分别不错乱的明知,是现前知的定义的这一点是以经部宗的角度来做解释的。以唯识或者是瑜伽行自续派的角度来说的话,并不以这种方式来做介绍,这个我们在之前有提过。对于唯识宗的体系而言则并非如此,以唯识宗的角度来说的话,不错乱知跟现前知这二者并不相等等。为什么呢?因为后者主张现前知有错乱及不错乱二种。
简单地来说,经部宗认为现前知一定是不错乱知,不错乱知一定是现前知,这是经部宗的宗义。以唯识宗的角度来说的话,现前知可以分为不错乱的现前知,也可以分为错乱的现前知,它在定义现前知的时候,并没有把现前知定义分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离分别是一定要有的,但是它是藉由习气所产生的一种认知,并不是要不错乱的一种明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现前知分为错乱以及不错乱,什么样的现前知可以称之为错乱的呢?以唯识宗的角度,凡夫心续中缘花的眼根现前知是错乱知,也是现前知。为什么它是错乱知?因为在他的显现境上产生了错乱。在他的显现境上产生了什么错乱呢?在它的显现境上显现出花是外境的这一点,但实际上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花并不是外境,外境是不存在的。所以,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缘花的眼根现前知,它的显现境上显现出一个与事实不相附合的境,也就是花是外境的这一点,所以,我们说它的显现境是错乱的。
那不错乱的现前知举例,比方说,圣者心续当中缘着补特伽罗是无我的一种根本定,这种根本定它是现前知,而且它是不错乱的。在它的显现境上所显现出来的境都是与事实相符的,甚至佛陀心续当中的一切遍知,它是现前知,也是不错乱的。除此之外,佛以外的有情所生起的根现前知,甚至说它的根知,应该这样讲好了,不管是根现前知也好,或者是根知也好,佛以外的有情心续当中的根知都是错乱知。因为他缘着境,一定会现起境它是外境的这一点。所以,这个地方要稍微地注意一下,经部宗认为现前知跟不错乱知这二者可以划上等号。但是以唯识宗的角度而言,现前知可以分为错乱现前知,以及不错乱现前知这二种。
四、意知和根知的二项分类
意知的定义:
「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的明知」,就是「意知」的定义。
根知我们跳到19页最下面,根知的定义,「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具色根(净色根)―所生的明知」,就是「根知」的定义。
所谓的意知和根知的最大区别点,是来自于它的不共增上缘,甚至说意知和根知之所以会取名为意知和根知也是因为它的不共增上缘来取名的。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起的认知,我们就取名叫做意知。因为它是由意根所产生的一种认知,所以我们取名叫意知。而根知就是依于自己的不共增上缘,色根所产生的认知,所以,我们取名叫做根知。所以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在不共增上缘之上,来做探讨。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意知、根知这二者最大的差异点。而只要是分别知的话,一定是意知。没有又是根知,又是分别知的这种认知。这一点我们在20页当中我们可以稍微地看一下,根知它分为眼知、耳知、鼻知、舌知以及身知,就只有眼耳鼻舌身这五种的认知,所以,我们内心当中的分别知并没有包含在根知当中。
关于「意」与「意知」二者之间,有四种可能性:意与意根这二者同义。心、意、识这三者也是同义,所以,心、意、识、意根这几个名相都是相同的意思。为什么这部论不叫做心类学?甚至说我们平常在讲心的时候,这是一种统称。因为在提到心和心所的时候,这当中的心跟我们一般在介绍心类学用的这个心,实际上它的字眼是有差距的。心跟心所这二者当中的心没有办法遍于一切的认知。比方说,它就没有办法遍于心所,这个在后面都要介绍到,首先我们看到关于意与意知二者之间有四种可能性:
(1)是前者而非后者,如「眼识」;是意,但是并非是意知的,比方说,眼识。这是一种眼知,眼根现前知都可以,应该是用眼知是比较恰当。眼知它并非是知,因为它是依自己的不共增上缘眼根所产生的明知,所以它只能称之为根知,所以它并非意知。而为什么眼识它可以称之为意,因为它是识,识与意这二者是同义的。
(2)是后者而非前者。是意知但非意的,如「伴随意识的心所」;伴随意识的心所,它是意知,但是并非意。为什么并非意呢?因为如果是意的话,一定是心,或者称之为心王,心所跟心王这二者是相违的,所以,伴随意识的心所,并没有办法称之为意。因为它并非心,或者并非心王,而为什么它可以称之为意知呢?因为它是伴随着意识的缘故,伴随着意识的这种心王,而所产生的心所,它跟心王本身都是同样的一种认知,也就是心王如果是根知的话,心所也是根知,心王如果是意知的话,心所也是意知。这个在之后的心王、心所当中都会提到。所以,伴随意识的心所,由于它伴随着意识,所以,意识本身它是意知的缘故,所以伴随着意知的心所它也是意知。所以,它并不是根知,所以它是意知,但并非意。
(3)二者皆是,即是意,即是意知的。如「意识」。意识为什么它能够称之为意,因为它是识,只要是识的话,就是意。为什么它是意知,因为它是透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意根所产生的。
(4)二者皆非,如「伴随根识的心所」。伴随根识的心所,为什么没有办法称之为意,因为它并非心王,它是心所。伴随根识的心所为什么不是意知?因为它是伴随着根识所产生的,伴随心王根识所生的心所,它与心王本身这二者的本质都是根知,所以,它并没有办法称之为意知,这个部分刚开始思惟也会有一点点复杂。
接下来的这个部分对于各位来说,可能就没有如此的重要,比方说,「执瓶的分别知」及「了解瓶的分别知」二者之间,有四种可能性。这对于目前的各位而言,可能会有点困难度,而且它跟辩论会比较有关连性,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暂时不介绍这个部分。因为这些是名相上看似相同,但是它所要表示的内涵有些许的差异,但是这个差异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用我们的感受或者是经验是完全没有办法分辨出来的,甚至说你透由理智想要在文字上做分辨,都有它的困难度,所以在这个地方就先不介绍这个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遮遣趋入知和成立趋入知的二项分类
这个部分在之前的摄类学有稍微地介绍过,在这个地方重新介绍一次,这边的遮遣趋入知在摄类学我们用的名相排入,成立趋入用的名相是立入。一者是排入,一者是立入,在这个地方翻译的是排遣趋入以及能立趋入这二种,而这当中用的定义,跟之前的摄类学所用的定义也不太一样。因为本论的造者他所用的定义是依照了福称大师所用的定义,来下这个注解。所以这边的定义跟我们之前象法幢上师,北学院(甘丹寺北顶佛学院),或者是色拉伽他们所用定义有些许的不同。但实际上的内涵都不相违,所以,我们等下都会为各位介绍,
遮遣趋入知的定义与同义词
   「透过名称之力,趋入自境的明知」,就是「遮遣趋入知」的定义。它与「分别知」二者同义。
这个地方是介绍遮遣趋入知,并不是介绍遮遣趋入,如果是介绍遮遣趋入的话,它又可以分为能诠声音,以及能了知境的心,以及补特伽罗等等,但是这个地方并不做这样的一种分类。这个地方最主是介绍遮遣趋入知,以及成立趋入知这两种的认知,所以,遮遣趋入知跟分别知它是同义的。透过名称之力趋入自境的明知,这当中所谓的名称指的就是境的义总,这当中的义总指的最主要是之前在提到认知的三项分类的时候,认知的三项分类当中的第一项分类,把义总做为所取境的分别知。
这里所提到的义总,并不是声总以及义总这当中的义总,所以透过名称之力的名称最主要是指境的义总,为什么遮遣趋入知它是透过境的义总之力才有办法趋入自境的一种明知呢?这就跟我们之前在介绍分别知的定义的时候,其实它的意思是有点接近的,之前我们在介绍分别知的时候有提到“容许混合声总及义总二者之后”执取或者是耽著自境的一种耽著知。相同的,在这里遮遣趋入知它要趋入自境的时候,必须要透由境的义总显现之力它才有办法趋入自境,如果说它在趋入自境的当下,没有办法显现出境的义总的话,分别知没有趋入自境的能力,它并不象现前知能够不藉由境的义总,能够直接由清楚、清晰地看到境,分别知并没有这种能力。所以这边所谓的透过名称之力指的是透过由显现境的义总,这种力量而让分别知能够趋入自境,这种认知我们称之为遮遣趋入知,这与分别知是同义的。
说实在的,从它的定义当中不容易看出来说为什么这样的知要安立上叫做遮遣趋入知?所以在法幢上师他们所用的教科书当中有提到所谓的遮遣趋入知,指的是排除了支分后趋入自境的明知。这种定义它比较能够直接的阐释出为什么这种认知要称之为叫做遮遣,或者叫做排除的一种认知。它排除的是什么?排除的是境的众多的支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缘着花的分别知,它在趋入花这个境界的时候,必须要排除花这个主体众多的支分之后,它才有办法趋入花的这个主体。这当中的支分包括了,如果你当下,如果分别知是认定了,我的面前有一朵花的话,如果你认定了是花的这一点,当我们的分别知在趋入花的这一点的时候,你必须要排除的是,排除花的颜色,花的形状,甚至说花之上的无常,花的作用等等,把这些特色都排除掉之后,你才有办法在内心当中现起这是花的这种分别知。它是排除了境的众多的支分之后,才有办法趋入自境的一种明知。
所以,两种的解释方式都可以,所以这边有提到遮遣趋入,遮遣的意思跟排除的意思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要遮遣认知它所想要趋入的这个主体的众多支分之后而趋入自境的一种明知。
许多教科书对于这个定义有不同的设立方式,我们应该检视并且接受比较容易在心中呈现的定义;例如,在杰尊巴、普卜究及惹兑的《摄类学》中,设立此定义为「区分部分之后,趋入自境的明知」。
蒋央协巴定义为「透过自己的期望之力趋入自境的明知」。
下面我们看到,成立趋入知的定义与同义词。「透过事物之力,趋入自境的明知」,就是「成立趋入知」的定义。它与「无分别知」二者同义。
这个地方就有提到了透过事物之力,刚刚在讲遮遣趋入知的时候最主要讲的是分别知,接下来我们在看到成立趋入知的时候,最主要提到的是无分别知。比方说,当我们的眼根现前知看到花的时候,会现起缘花的眼根现前知,这种认知它是无分别的。为什么它是透过事物之力而趋入自境的明知呢?这当中的事物指的就是境所投射出来的一种形像。以缘花的眼根现前知来说的话,它之所以会趋入花的这个境界,是因为花投射出了花,或者是花的颜色,花的形状,花之上的无常,以及花的作用,种种的形像投射出来之后,而我们也能够确实显现这些特色,而趋入花的这个境界。缘花的眼根现前知它能够称之为是透过事物之力,也就是透过它最主要要了解的这个境,所投射出来的影像这种力量而趋入自己所要了解的这个境。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另外一种的解释方式,刚刚我们提到遮遣趋入的时候说的是排除支分之后,而趋入自境的一种明知。这个地方刚好是颠倒过来,成立趋入知的另外一种定义就是指,不排除支分而趋入自境的明知。它的意思跟之前的遮遣趋入知的另外一种定义,也就是排除支分后趋入自境的明知,意思刚好是颠倒过来的。这边是不排除,所谓的不排除指的是什么?比方以缘花的眼根现前知来做例,缘花的眼根现前知,它在趋入花的这个境界的同时,不排除花的支分。也就是它并没有排除显现花的颜色形状无常作用等等,它将这些无常的法类,它将这些花的特色,都显现出来之后,它才趋入花的这个境界。所以,它称为不排除支分而趋入自境的明知。之前我们所谓的分别知,在趋入花的时候,它并没有把显现花的这些特色,它没有办法显现境的特色,而趋入境。所以它是排除了境的众多支分之后,而趋入境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叫做遮遣趋入知。而成立趋入知是在它的显现境上显现出境,众多支分而且这个支分最主要是以无常法来做探讨,这边是提到无分别知,无分别知显现境,如果显现出来的境界是存在的话,它只能显现无常的法类,这个是经部宗的基本宗义。所以,它在显现境众多支分无常的同时,它会显现,并且在显现的当下趋入这个境,所以,这个地方称之为成立趋入,无分别知与成立趋入这二者是同义的。
六、心和心所的二项分类
心的定义:
心也有人会把它翻译成心王,但是藏文原文来说的话,直接翻译就是翻译成为心。
心的定义,「与伴随自己(心)而生的『心所』相应者」,就是「心」的定义。「心」、「意」、「识」三者同义。在这之上加上一个意根,这四者是同义的。
心所的定义:
   「与自己(心所)所跟随的『心』相应者」,就是「心所」的定义。
简单地来说,心跟心所是怎么安立的?心指的是伴随自己而生的,就是说与伴随自己的心所相应,就表示说心的四周围它要围绕着许多心所,而心与心所这二者之间是相应的,而心所的定义,就上跟随着心,围绕着心所产生的一种认知。所以,这就是心跟心所之间的差别。
例如「眼识」(心)和其附随的「感受」(心所)二者之间,以具有相应的方式存在,这是因为具有:心跟心所之间必须要具有相应的一种方式,这相应的方式简单地来分,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相应:
这边举例举到的是眼识,眼识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谈的心,而附随着心所生起来的感受,是我们这个地方所提到的心所,眼识和附随它的感受,也就是心跟心所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五种相应的方式存在的,这五种相应的方式分别是:
(1)「所缘相应」,因为这两者的趋入境相同。这个翻译跟原文有一段差距,以原文来说的话,应该翻译为因为这二者的所缘相同,在原文当中并没有提到趋入境这几个字,因为这二者的所缘相同,所以,我们称心跟心所之间的所缘是相异。
所谓的所缘相同指的是什么?这当中的所缘则是他们所要缘的境界,如果心识它所缘的境界是花的话,这时候跟随着它的这些心所,它的所缘境也是花,所以,心跟心所这两者它所缘的境界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说,所缘相应,因为这二者的所缘相同。
(2)「行相相应」,因为这两者执持对境的方式相同。不仅它们所缘的境是相同的。当内心在执著境的时候,执著的方式也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提到了执持对境的方式相同。
(3)「时间相应」,因为这两者的时间相同。所谓的时间相同,指的是心跟心所这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所以时间相同。
(4)「所依相应」,因为这两者的不共增上缘相同。如果心它是依于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的话,心跟心所也是依于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如果心是依于不共增上缘色根所生的话,那心所也是依于不共增上缘色根所产生。所以,从这个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心它是意知,它周围的心所也是意知。如果心是根知的话,它周围的心所也是根知,这样去思惟刚刚前面的所谓意与意知这二者有四种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容易一点。再加上之前所提到心、意、识三者同义,来思惟之前意根、意知这二者之间有四种的可能性的话,或者会比较单纯。所以这边是提到的所依相应,它们所依赖的不共增上缘,都是相同的不共增上缘。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5)「实质相应」,因为每一个眼识之实质产生时,只会产生一个伴随该眼识的感受之实质。这段话最主要的意思是指,一个眼识,这一颗心在产生的当下,围绕在它周围的感受就只有一种的感受,不可能在一颗心的周围会有二种不同感受的心所同时产生。当我们的心续中生起眼识这一颗心的时候,当附随在它的周围的感受,周围的心所这种感受就是由单一的一种感受,不可能有多重的感受,所以,这边就提到了因为每一个眼识之实质产生时,只会产生一个伴随一个该眼识的感受实质,所以,心跟心所这二者之间必须要具备五种相应,而心是被心所所围绕,而心所是围绕着心在运转的。
上述这些定义是以「让人了解」为主;而如果是以「断除语病」为主的话,那么在任何定义当中的开头,若出现「自己」这个语词时,都必须在术语中加上「自己是那个〔定义〕的〔术语〕」这段内容。
这跟各位更没有关联性,这完全是辩论的技巧,如果在定义当中有提到自己这两个字的时候,在的时候在定义当中随时加上自己这两个字,不然的话辩论的时候会出现语病。
    意思是,例如我们不能说:「『心』的定义,是『和伴随自己(心)而生的心所相应者』」,而必须说:「『自己是那个〔定义〕的心』的定义,是『和伴随自己(心)而生的心所相应者』」
   「心所」若予区分,有六类如下:五十一心所简单在来分,可以分为六大类,1、五遍行。2、五定境。3、十一善。4、六根本惑。5二十随眠。随心烦恼,6,四异转。即为五十一心所。
这个部分我们在上心类学的时候,老师只是在会五遍行的时候,稍微提五十一种心有哪种不同的心,但是详细的内容这要在俱舍论的时候才会提到,
五遍行。“受想以及思心所。”这当中提到了心所,受想以及思。作意以及触觉五;遍随一切心王行,因此名为五遍行。只要是心王的话,它的周围最少都会有五种的心所,这五种的心所就是我们的所谓的五遍行,这五种的心所是遍于一切的心王,只要是心王的话,它的周围一定会有受想思作意触觉这五种心所,
五定境:「欲乐胜解与正念,等持以及般若五;决定趋入于别境,是故说为决定境。」这五种的心所它以趋入境,甚至说更进一步的,它有了知境的这种能力。
   十一善:「1信心2知惭与3有愧,4无贪5无瞋6与无痴:此即名为三善根。这边的三善根是提到了,无贪的善根,无瞋的善根,无痴的善根。7精进8轻安9不放逸,10平等舍心与11不害。
这十一种心所以对治体性相应这几种方式,可以安立为善的心所,如其所应即为善。所谓的对治,就是心对治烦恼的角度来说,它可以安立为善。以它的本质而言,它可以安立为善。与它相应的心王来做为一种对应的话,它也可以称之为善。
    六根本:“1贪欲2瞋患以及3慢,4无明5犹豫6见解六,后三结合『具烦恼』;”后面的三者也就是无明犹豫见解,这三者要加上烦恼无明,烦恼犹豫,烦恼见。在六根本的时候要特别地提到。所以,这跟我们之前所谓在共中的时候,这当中的疑指的是烦恼疑,并不是普通的犹豫知的这种疑。“即根本惑于心续,是为主要起惑者。”
二十种随眠,或者是二十种随行烦恼:“1忿怒2怀恨3覆与4恼,5嫉妒6悭吝及7谄8诳,9骄傲10损害与11无惭,12沉13掉14无愧与15无信,16懈怠17放逸18失正念,19散乱以及20非正知。”这二十种的烦恼增长并接近根本惑的缘故,所以称之为随惑。也就是根本惑的六种烦恼,它在增长之后,可能会现出这当中的随行烦恼的其中一者,所以,这二十种称之为叫做随惑,或者是说二十种随行烦恼,它的本质有一些很接近六种根本烦恼的缘故,所以,也称之为叫做随惑。
    四异转:1睡眠2恶作与3寻4伺,此四名为『四异转』;跟随相应之动机,如应转善恶无记。所谓的四异转就是这四者最主要取决在于你当下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善,这四者皆有可能是善。如果动机是恶,这四者皆有可能成为恶。如果动机是无记的话,这四者皆可称为无记。这当中的恶作指的是悔恨的这个意思,在藏文当中翻译过来就是悔恨的这个意思,所以你对恶业生起了悔恨,比方说忏悔的这种心态。如果你之前造下了善业,你之后生起了悔恨的话,它也属于一种悔恨,所以,这种都分为善恶以及无记,这当中上师们最主要会提到随眠的这个部分。也就是你以一颗善的动机,去睡眠的话,在这段时间不管是你睡了六小时,七小时,八小时,这段时间睡眠品质我们可以称之为叫做善。如果说你在睡眠前的动机是恶的话,或者是以杂念入睡的话,这段时间我们所造的业,几乎都是恶业。如果说你是以无记的这种动机入睡的话,这段时间所造的业称之为无记业。这个时候就会有人说,我抱着一个善良的动机,从早到晚都睡觉这样不就好了,但是这也不容易,从早到晚都是善良的动机入睡,也不容易。一方面你也睡不着,一方面我们的动机很难保持在善良的状态。如果有智之士想了解上述五十一心所的各别体性,功用,实质、特征及差别等等,可以从《阿毗达磨论》当中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有其它的问题吗?现在还有两个部分没有介绍。第一,似现前知,第二,正量。另外一种分类,可以分为自定量,以及他定量。除此之外有没有其它的问题?
学员:我想知道说我们之前分类的那七种是不是都属于心王?
法师:认知的七项分类吗?认知的七项分类这七种,它有心,也有心所,都有。比方说现前知,比度知,任何一种认知它都有心跟心所的这二种区分,应当是这样讲,当中的犹豫知有争议。当中的犹豫知如果是提到说以自力,之前我们在提到犹豫知的时候“透过自力对于两端感到踌躇不定的明知”。如果是以自力来做解释的话,七种认知当中只有犹豫知它是单方面的心所,其它的认知都可以分为心以及心所这二类,但是犹豫知的定义没有加上自力的话,犹豫知它本身也可以分为心跟心所。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学员:想请法师讲解一下五个相应和谁相应?讲实际的例子。
法师:实际的例子?哪一个相应?
学员:行相相应。
法师:行相相应?它们所对的境不仅是相同的,而且趋入境的方式也相同。这怎么说呢?比方说,以缘花的眼根现前知,跟缘花的分别知而言,虽然它们对境都是对着花,但是它们执持对境的方式不同:一种是以不需要现起花的义总,它是要清晰地显现花的这个特色,分别知它只有显现花的义总,它才有办法趋入花。所以它们对境所缘虽然是相同的,但是它们执持对境的方式不同。他们这边的心跟心所,不仅他们的所缘要相同,而且它趋入境的这种方式要一模一样。这也代表说,不可能有心是分别知,然后它周围的心所是无分别知,不可能。也不可能有心所是分别知,它所围绕着的这一颗心王是无分别知,它们是分别知就是分别知,如果一者是无分别的话,另外一者也是无分别。
学员:是将它怎么样?因为刚才举的例子,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法师:应该说在一个眼识的周围不可能生起两种不同的感受,但一种感受乐就是乐,苦就是苦,不可能生起乐受和苦受,或者是乐受和舍受等等。单一种的感受,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学员:对不起,讲那个遮遣趋入,排除支分,我不知道排除那个花的颜色形状之后,那个还是花吗?
法师:不能这样说了,所谓排除花的颜色和形状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我们的分别知在趋入花这个境的时候,它并没有认知花的,应该这样讲。我们的分别知在趋入花的这个境的时候,它没有办法显现出花的种种特色。所以,它是排除了这些特色之后显现了花的这个样貌出来,而且说实在的,当我们的分别知,认定我们面前有一朵花的时候,这样的一种分别知它没有办法认得花的颜色,也没有办法认得花的形状,这个扪心自问就可以知道。当我们在想我们面前有花的时候,这一刹那你所生的分别心,它没有办法缘着花的颜色,当我们内心想到面前有花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办法同时藉由这颗分别心来了知桌上有佛像,这没有办法,分别知没有这种力量。分别知就只能单单地执著某一种境,这样。所以,你在内心的分别知要缘着这个花的同时,在它的显现境上排除重多的支分,没有办法显现这些境,没有办法显现这些特色。然后趋入这个境,所以,我们称之为排除支分后,趋入自境的一种明知。还有其它问题吗?
学员:问上一堂课的问题,上一堂课法师有讲到说戴着墨镜、望远镜和近视眼白内障这样的,然后看到的(东西)是不是颠倒知?我是觉得说要不要戴眼镜或者是望远镜这个问题是一样的。就是说即使是我们的正常人,视力2.0,跟一个1.0的,去看一个东西,看到的,显现出来的感觉不一样?
法师:感觉不一样。
学员:但是就说那一朵花好了,真正的那一朵花,真正的面貌是什么?
法师:真正的面貌是什么?
学员:就是说你通过望远镜去看的时候跟我们现在这样祼视去看时候是不一样的。那那样的标准在哪里?那个颠倒啊,就是说那个东西清不清晰,或者是看它的细节的部分,那个标准是什么?
法师:如果说你的视力只有0.5的话,当你把眼镜拿下来,你看到的是雾蒙蒙的那种感觉,那时候几乎就是颠倒知。为什么,因为你的眼根出了问题?你没有办法很清楚地接受到这方面它投射出来的影像,这就像是我们把一个东西放在雾蒙蒙的镜子面前的话,你去看那个镜子,你会看到镜子里面显现的东西是不清楚的。所以,相同的如果我们的视力有问题,就象你没有載眼镜的情况下,你看到的这个东西是不清楚的。它跟境所要呈现的方式,甚至说你在看到它的时候,明明只有一朵花,好象看到有两朵花。这时候,我认为这个状态应该是颠倒知,甚至说戴上了蓝色的墨镜,看到了蓝色的法螺,或者是蓝色的雪山,当下所生起的眼根现前知,应该都是颠倒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妙贤葫芦 于 2013-8-23 08:37 编辑

学员:看到的东西应该都是颠倒的,因为那个东西它本身......
法师:不能说它们通通都是颠倒知,以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没有办法周遍,我们看到的东西通通都是颠倒知。
学员:因为那个物品它的真正实质的相貌到底是什么?因为......
法师:你问那个视力2.0的人,他应该看得很清楚。
学员:同一个人应该跟放在显微镜下看的还是不一样。
法师:不一定要放在显微镜下,而且你放到显微镜下就没有办法看到一朵花了,你就只能看到花上面很细微的那种东西......
学员:那不用显微镜好了,不用。我用放大镜去看。
法师:你用放大镜也看不清楚。
学员:就是说你会看到它更多的细节。
法师:应该这样讲吧,在世间所共许的情况下,大家共许的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花,指的就是在不用望远镜或者是放大镜的情况下所看到的这朵花。我们世间人会共许这叫一朵花,你只要看到世间人都共许的这朵花,应该就可以了。不拿显微镜或者是放大镜来看。还有其它的问题吗?
好。如果是没有的话,回去做一下功课:
一、正量跟现前知这二者的关系?
二、非量知和伺意知这二者的关联性?
三、分别知和错乱知这二者的关联性?
四、根知和与前知的关联性?
五、显而未定知和无分别知的关联性?
学员:法师我要请教一下,就是下礼拜,礼拜天是最后一节课吗,法师关于摄类学,心类学的一些题目......,
法师:涉及的题目。
学员:那我们往后学可以想一下,想久一点。
法师:想久一点的题目,也不能这样讲啊,想久一点的题目不是你们能想得出来的,这样,不能这样说。因为是除了佛之外,我们并没有办法了知对方是不是佛,这点可以考虑。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回向: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净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最近对此文进行了校对,补充了缺失的部分,如果有需要的道友,请到本人的博客去下载,这里改不了。http://blog.sina.com.cn/renshengkuai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3:34 , Processed in 0.03172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