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88|回复: 8

《佛说大小持戒犍度法讲记》能海上师讲授,比丘戒,俗人慎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说大小持戒犍度法讲记》能海上师

佛说大小持戒犍度法讲记
(海公上师)庚寅年安居圆满在近慈寺金刚道场敷座讲

弟子隆莲笔记

序言

【尔时,世尊在拘(目+炎)弥国,因宾头盧大德于彼国王优陀延来至,未作起迎,有大臣恶心谏害,后王至宾所,乃远迎之。王问:「汝昨何故不迎,今何故起迎也?」答言:「昨日善心来,今日恶心来。若不迎,将夺我命,夺我命,汝必堕地狱;若迎,汝当失王位。归我思维,宁当今汝失位,不令汝堕地狱也,故迎之。」王言:「我当失王位也耶?」答言:「失。」王复问几日失,答言后七日。其后,王果为波罗殊提王捉,琐足拘于慰禅国七年余,后逃归拘(目+炎)弥国。以夫人劝故,亲近大迦旃延,闻法欢喜,白如是言,愿受我明日请食。明日清旦,往白时至。时大迦旃延着衣持钵,通己八人,往王优陀延宫,敷座而坐。王优陀延手自斟酌种种多美饮食,令得饱足,食已舍钵,取金瓶盛水授之,以象布施。迦旃延言:「止止,王,此便为供养已,我等不应受如是供养。」复以车马、人、黄金、白银、琉璃、玻璃、真珠、砗渠、玛瑙、七宝布施。迦旃延言:「止止,此便为供养,我等不应受如是供养。」时王优陀延即礼迦旃延足已,更取卑床坐。时迦旃延种种为王说法,令得欢喜已,从座起而去。还寺内,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佛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比丘说大小持戒犍度。】

以上从四分律藏杂犍度中摘录

本经为学戒必知之途径,明依戒修行,次第相应,熟读忆持,当列入比丘日诵之中,为日常必修之常课。《四分律藏》有六十卷,初学者或苦于文义广博,难得纲要。此次西山(绵竹县云悟寺)安居中,取前成新师所制科表,更加详释,明诸犍度各各所诠律藏,分摄于四阿含,功德光论师广演之为律海,前年所讲《律海心要》,是集律海之要义也。四阿含者:初、《辩识阿含》。明比丘比丘尼别别戒相。二、《根本阿含》。有十九犍度,于二十犍度中除杂事犍度。二十犍度,有部称为十七事,于二十犍度中除法犍度,人犍度摄于覆藏犍度中,法犍度摄于杂事中也。三、《杂细阿含》。杂细者,广详之义,释难解之意义。四、《正宗阿含》。明诸犍度摄入修行,令起作用得别解脱果之法。 四分律藏文只六十卷,一切有部文广有数百卷。学戒于西藏者,于四分律较生疏,多谓不如有部完备,拟令汉地该学有部之戒。但四分律自道宣律师以后,悉皆宗奉于汉地,久已统一,殊难更易。佛曾授记,后世比丘依五部律修行,皆可证阿罗汉果。四分较有部文略,亦能俱摄有部之义,故本书仍依四分律藏中录出,而学戒之源流,则依功德光论师、宗喀巴大师传承。文依四分,法流则是有部也。四分律藏,摄戒学之要义;本书摄四分律藏之要义。故本书之于戒学,犹心经之于般若也。然本书不仅论戒学,亦摄定慧。该括显密二次第,等同上师瑜伽。是应熟读受持也。

序文略叙本经缘起,是持戒得果之相。应如宾头盧尊者神通前知而不应显示,应如迦旃延尊者说法教他而于珍宝等供养一无所取。以无贪着守护故,脱然无累故,迦旃延尊者寿至四百余岁。以后,近慈寺僧众应作羯磨,严持银钱戒,能得无量解脱也。

复次,此中大意者,初序如来功德十号,说法显示初中后善,根熟有情,闻法信解,如仪出家,修集圣戒十根本等、及一十七类少欲正命诸行止持事仪。以此圣戒,而起诸根清净律仪,如调德马。于食正知,精进悎寤;四念住心,慧行察照,断除五盖;乐处净地,杜多胜行。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而受喜乐,得入初禅,乃至次第而入四种现法乐住。如是皆依不逸、精进不懈、心念不杂、乐处寂静而得。以此定心清净无垢调柔住无动地等,身心转便变而起五种胜法,神境、化身、天耳、他心之殊胜智见及胜分别慧等。复以前法定心清净无垢乃至无动地等,善巧修习而得三明。所谓宿命智明;天眼智明;及如实证知诸谛,解脱欲漏、有漏、无明漏。比丘依此三明断诸无明,明法生,暗法去,明晓法存,是为无漏智明。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杂乱、乐处寂静故。此是本经之大意也。若欲更求详明名诠次第者,可寻律藏中第四分毗尼增益法,(在五十九卷第三页至第六页)佛示比丘十年应学之二十一种五德法数,参照别余经论,依而修行,是称尽善。

复次,此中大意云云:「与觉观俱」者,谓觉了五盖,观谓一切观想,俱者与心俱也。「四种现法乐住」者,谓得四禅,于现生中得胜妙之乐法安住也。「如是皆依不逸……」乃至「……而起五种胜法」云云,是以上所有修行次第之总法也。「不逸」者,身心不乱动。「不懈」者,不迁就也。「乐处寂静」者,于法无兴味者,难甘寂静也。由不明修行次第旨趣,故觉于佛法中旷日持久,唐劳无功,故于佛法中不能乐住。夫佛法乃无为法,有何可得。无智亦无得,无得,即所得要于淡然无味中自觉有味,有自得之乐,自能乐处。由此而得者,谓得喜乐等也。由如是修行定心,益加清净,「清净」者,戒益细密也;「无垢」者,意根律仪亦清净;「调柔」者,诸根调柔也;「身心转变」者,身转变成细四大,心转变得照了二谛四谛之智也。

庚寅三月初八释教比丘能海释


佛说大小持戒犍度法讲记

经文从四分律藏中录出并作眉批


如来大觉善说法要
【如来出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众中,而自觉悟证知。为人说法,初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文义具足,开显净行。】

如来十号,显说法人殊胜。「应供」是阿罗汉。比丘为乞士,藉佛福德,乞而后得;阿罗汉天人供养,不必乞求。如来应供,是大阿罗汉也。「正遍知」者,正谓不颠倒,不落二边;遍谓普摄无遗,观一法能贯彻一切法。「明行足为」者,明谓三明,足谓完备,为谓修为也。「世间解」者,世间亦摄出世间法,解谓明解也。「调御丈夫」,丈夫谓有能力者,调御谓于根熟者施以特殊之调伏,非同对初机者泛泛之教化也。若详释十号之义,可摄三藏。「于一切诸天」云云者,谓超于一切诸天等。「自觉悟证知」者,谓无师智。如法修行而成,非唯口耳传授,乃三大阿僧祗积集经验之总果也。又于将成佛前,十方诸佛皆来灌顶,传授法要,于弹指顷,成就无边佛法,故称佛佛道同,无师智亦有师也。「为人说法」云者,显法殊胜。「文义具足」者不同世典空文无义。如记近慈寺者,从成都南门起,沿途所见,无不备录,而于近慈寺中,唯见有房屋僧人,虽长篇大作,而于近慈寺之内容实际,可谓丝毫未见也。「开显净行」者,净行即成佛之次第也。


利根闻法信乐出家及出家法度
【若居士居士子闻,若复余种性生者,彼闻正法,便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居家,妻子系缚,不得纯修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被袈裟,以信舍家,入非家道。彼于异时钱财若多若少,皆舍弃者;亲属若多若少,皆亦舍离。剃除须发,被袈裟,舍家入非家道。彼于出家人同,除舍饰好,与比丘同戒。】

「居士」者,居家乐道之士。「余种性」者,非佛弟子。四性出家,皆悉平等也。「剃除须发」者,印人多须,成年即蓄之,非此不尊严。印度教谓所奉天神在顶髻中,今虽易服着西装者,仍留指许大一块发辫为小辫,藏于帽中。剃除须发者,显舍世俗所最贵之物也。「被袈裟」者,着坏色依也。比丘着白衣,必感大灾祸。或有有智比丘而着白汗衣者,以为非如是不卫生,是令人堪为长太息者也。「钱财若多若少悉皆舍弃」者,或云出家后仍须留少数钱财以为资生之具,现见出家中因此受累者不少。有惟宽法师,行脚囊中有银二圆在,登轮船时,索船票费者至,辞以无,索其囊中,有银二圆在,大加讥嫌。彼法师经此愧辱,引为深戒,终身持银钱戒。后于武汉建道场,其僧团亦持银钱戒,檀越布施,惟受实物。是我等所应取法者也。剃除须发等,在十七事中属出家事,二十犍度中属受戒犍度,当参阅。「与出家人同」者,于出家时,应教示新来出家者,一切衣服起居行动,不得于众别异。如某比丘,出家后又保留西装等物以待后时之用,是所最不可也。


修集圣戒根本七支

【不杀生。放舍到仗,常有惭愧,慈念众生。是为不杀生。】

持戒之相有四,谓戒、见、威仪、正命。初修集圣戒,以根本七支及不放逸支摄之,未依比丘广开,故有智慧沙弥亦可学。若除执持金银七宝,即是八关斋戒。

「不杀生」者,应放舍刀仗。谓不得藏一切武器军用品、乃至不得观玩捉摩。「有惭愧」者,谓应无杀心。若杀心未断,即应惭愧。应反闻自心,闻他人被杀,能不以为快意否?若不免有此心,即知是自己无道德,应常惭愧。故战争之事,非比丘所应闻也。「慈念众生」者,应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居禅门之半。无始所积恶业,若有体相,虚空亦不能容。非四无量心、不能消除无始所积罪障。障若不除,云何得定。故修定必先修四无量心。由慈念众生故,自心欢喜,便能远诸非横。盖灾祸之来,多由自心忧苦,遂生颠倒;由有挂碍,故有恐怖;颠倒施为,引先恶业。比丘应常修慈心,以一团和气转移世界一切暴戾之气,切勿火上浇油,不惟自害,亦坏三宝。死后中阴堕落何所,诸人于此,应速生觉悟也。四无量心亦是普贤行总法。然普贤行摄菩提心。或谓修菩提心便可不修四无量,其说不然。不修四无量而修菩提心者,空泛自大而不切己故。倘有外境为助修四无量心,更易成就,幸留意焉。



【舍偷盗。与便取,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有盗意。是为不偷盗。】

二、舍偷盗。「不与不取」者,虽与,不应取亦不取,更不得多方营求而取也。「心清净」者,不与五欲俱,而后易入定也。既家亦能舍,尚何五欲不能舍。居足蔽风雨、食足支身,便为已足,多财何用。有名更受苦。五欲何用恋乎。



【舍淫不净行。修梵行,勤精进,不着欲爱,清净香洁而住。是为舍淫不净行。】

三、舍淫不净行。「不净行」,是地狱深坑。「勤精进」者,若非精进,梵行难成。安闲驰缓者,或大加行之后偶一为之可也。若在平时,修行人不应一息稍懈,懈驰即无成就。一息不懈,尚有妄想杂念侵入,况放纵乎。闭关不能耐至期满者,多由关中修行松懈故。又精进者,非苦身劳形无节制也,须张驰适宜,调和应时。于此事,应随时注意作羯磨改善,勿似往昔依赖和尚,和尚不动,一切人皆不动。今应靠大众,大众之事情年感,大众应关心。若不知,应学戒。「香」者,戒香。秽恶之行,令他人闻之欲呕,极痛苦也。



【舍妄语。如实不欺诈于世。是为不妄语。】

四、舍妄语。妄语开为四者,口业易犯故。不欺诈于世者,对一人欺诈,即欺诸天诸魔一切诸佛故。巧伪自私、覆藏习气,皆是其类。今提倡坦白,世人尚不应尔,况比丘乎。



【舍两舌。若闻此语,不传至彼;若闻彼语,不传至此。不相坏乱。若有离别,善为和合。和合亲爱,常令欢喜。出和合言,所说知时。是为不两舌。】


【离粗恶言。所言粗犷,苦恼他人,令生嗔恚而不喜乐,断除如是粗恶言。言则柔软,不生怨害。能作利益,众人爱乐,乐闻其言。常出如是利益善言,是为不粗恶言。】


【离无利益语。知时语,实语,利益语,法语,律语,灭诤语;有缘而说,所言知时,是为离无利益语。】

七「无利益语」,俗所谓空话,谈论王贼水火等事。「实语」者,离旷野等恐怖谣传也。


诸放逸支
【不饮酒。离放逸处。
不著华香璎珞。
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
不高广床上坐。
非时不食。若是一食。
不把持金银七宝。】

诸放逸支虽非罪,而是造罪之因。习之既久,舍之遂觉不便者。
「高广床」者,众中说法,为声音远闻,故高。有一人住小庙而作高座,梯级而上,有何取义,其愚不可及也。
「一食」者,独居可行,僧中当随众。今年云悟寺安居,有过数人日中一食,有数青年比丘带头,是好现象。仁照年七十余,亦日中一食。即不能日中一食,但知此义亦佳。如今日早粥稍迟,念及比丘尚应每日日中一食,便不嫌其迟也。
「不把持金银七宝」,乃至最少亦不执持。但许乞食,复须金银何用。以后来五台者,但持一钵。步行而来,途中乞食,须钱何为。若有钱购买,转增憍慢,复须计较锱珠,转劳心虑也。


恶见之类
【不取妻妾童女;不畜养奴婢、象马车乘、鸡狗猪羊、田宅园观,储积畜养一切诸物;不欺诈轻秤小斗;不合和恶物治生贩卖,断他肢节,杀害系闭,断他钱财,役使作业,言辄虚诈,发起诤讼,弃舍他人。断除如是诸不善事。】

恶见之类者,正见之反。正见者,正见二谛四谛之理;恶见者,五邪见之类。不取妻妾童女等,是比丘必持之戒。今日本僧多娶妻。或谓但受五戒,便可不堕地狱,何必受比丘戒,不能守持,反增罪失。作如是语,能令佛法坏灭,便是恶见之尤甚者。若个人不能依戒律行持者,佛亦听其舍戒,不可言僧团皆应如此也。「不欺诈」者,不惟不欺诈,且应加慈和。若过于计较利害,锱珠必较,非出家人所应如此也。令他人吃亏,即似乎自己吃大亏。此理应深思常记。「舍弃他人」者,谓于己有恩及仰给于己者,不应弃舍也。


重要威仪
【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取足而已。衣钵自随,犹如飞鸟羽融身俱。比丘如是,所去之处,衣钵随身。】

「量腹而食」,不但佛弟子如此,世之讲卫生者亦如此。过食不唯障道,且多疾病。着衣持钵,佛之遗制,如仪行持,天人欢喜。比丘幢相住世,即佛法住世。


远离邪命放逸及少欲知足等有十七类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求种种余积饮食、衣服、香味触法。离如是无厌足事。(一)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聚积种子,种植树木鬼神村。离如是事。(二)
如余沙么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被褥、及与杂色诸皮。离如是利养法。(三)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方便求自严身,酥油摩身,香水喜浴,以香涂身,香泽梳头,着好花鬘,染服绀色,种种庄严面首,色线系臂,捉通中杖,执持刀剑并孔雀盖,以珠为扇,以镜自照,着杂色革屣,著纯白衣。能离如是庄严之事。(四)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专为嬉戏棋局博掩摴蒱八道十道,或复拍石。断除如是种种嬉戏。(五)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妨道法,说王事、贼事,斗战军马事、大臣事、骑乘事、园观出入事、卧起事、女人事、衣服饮食事、亲里事、国土事、思忆世间入大海事。断除如是一切妨道之业。(六)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谀谄,美辞现相毁訾,以利求利。舍如是邪命谀谄。(七)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常共讲论诤言,或在园观、若在浴池、或在讲堂。我知如是法律,汝无所知;汝趣邪道,我向正道;以前言著后,后言著前;我能忍,汝不能忍;我胜汝,汝但狂言;共汝论议,我今得胜,能问便问。断除如是一切诤事。(八)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若居士通信,从此处往彼处,从彼还此;持此信往彼,持彼信来此;自作是,教他作是。能远离如是使命事。(九)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种种斗戏,或弓斗、或刀斗,或杖斗,或斗鸡,或斗狗,或斗猪,或斗(羊)羊,或都羝羊,或斗鹿,或斗象,或斗童男,或斗童女。断除如是一切嬉戏斗事。(十)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瞻男女好恶相,种种畜生,以求利养。除断如是种种妨道法。(十一)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使,种种厌祷,除断如是妨道法。(十二)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诵好咒,或治背病,若为出汗,或行针治病,或治鼻,或治下部病。除断如是邪命妨道法。(十三)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行药疗治人病,或吐或下,治男治女。除断如是妨道法。(十四)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咒火,或咒行来令吉利,或诵刹利咒,或诵鸟咒,或诵枝节咒,或安置舍宅符咒,若火烧鼠(口+齿)物能为解咒,或诵别死生书,或诵别梦书,或相手相肩,或诵天人问,或诵别鸟兽音声书。除断如是妨道法。(十五)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邪命自活。瞻相天时,或言当雨,或言不雨,货言谷贵,或言谷贱,或言月蚀,或言不蚀,或言日食,或言不蚀,或演星蚀,或言不蚀,或言月蚀,有如是好报,有如是恶报,日蚀星蚀亦如是。除断如是邪命法。(十六)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国不如;或此胜彼不如;或言彼胜此不如;瞻如是吉凶好恶。除断如是妨道法。(十七)】以上关于戒见威仪正命等竟。

邪命十七事:一、种种余积,多藏厚亡,转多愁苦也。 二、「鬼神村」者,树木五年以上便有鬼神凭依。僧团中亦开许种树,依房舍犍度法为之。 三、自为利养,则成障道法矣。 四、「染服绀色」者,谓深蓝色。「通中杖」者,华丽刻镂,或中藏兵器。今内地锡杖之形,但为庄严,已失杖之用。近慈寺有依西藏形式所制者,可为法式也。「杂色革屣」者,今传戒着文绣之履,是传戒即犯戒矣。 五、「棋局」「摴蒱」,引起贪嗔,三业同时齐犯,比丘应深戒。 六、比丘以慈悲柔和为心,于王贼战斗等事,更不应说。 十二、「召唤鬼神」者,乃三宝常住修护法,或为自身求愿忏悔,不在此列。若以此营利,必出障,或短寿,或四大错乱,修行必无成就。 十四、行药疗治病人,由慈悲心。以医方明救济贫苦,亦所开许,但不可以此养命。 邪命十七事,皆为贪利养,故成邪命。不为利养,亦成边罪。此十七事,即杂事之总义,亦即是《法华·安乐行品》。住持圣教宏扬佛法者,于此尤应留意。否则个人必招致是非横灾祸,亦令三宝蒙受垢污。或谓此是小事无罪。不知令三宝垢污,即是大罪。比丘人人皆有宏法责任,非必居法师之位方有宏法之责。有大志愿,真欲为众生作事者,即不得由自习气而谓此是小事,不关紧要,小事积累,便成大事,天雨点滴,积成江河,非从天降江河也。精进者,即事无大小莫不如法之谓。即此便是戒。如是既能成自戒德,亦能令他未信者信,信已增长。利他即自利,二利不可分也。


得成就圣者诸根律仪
【彼于此事中修集圣戒,内无所着,其心安乐。眼虽视色而不取相,不为眼色所劫,眼根坚固,寂然而住。无所贪欲而无忧患,不漏诸恶不善法,坚持戒品,能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于如是六触入中,善学护持,调伏令得止息。犹如平地四交道头,驾象马车乘。善调御者,左执鞚,右执鞭,善学护持,善学调伏,善学止息。比丘亦如是,于六触入中,善学护持,善学调伏,善学止息。】

得成就圣者诸根律仪,由于戒,转成入定之枢纽也。四阿含中:《中阿含经》广明根律仪之事最多,故白衣沙弥不许读;《杂阿含》明般若;《长阿含》广破外道;《增一阿含》则是读诵忆持字画经也。
学戒次第,应先看四分律藏,不解者,看名义标释。若嫌名义标释文广,但先记重要名词,次则记公案,公案能记,戒条自能记。道场印有戒因缘经单行本,应读。次应看《辩识阿含》。比丘戒有二十一卷,比丘新学者不必学。比丘尼戒,比丘尼受戒久有智慧者,亦应看。比丘戒比丘尼戒中未完备者,详比丘尼犍度中。先将底子打好,我回来即从根本阿含教起。杂细阿含释前二阿含,正宗阿含明戒学之原理,阐明律意。总之,即解释别解脱戒四,广明别解脱戒之意义利益作用与成佛关系,若依此途径学戒,用力少而成功多。今日诸人应等同重受依次戒,下一肯心,决定依此修行,必有成就也。
「彼于此事中」者,谓戒、见、威仪、正命四事中也。「修集」者,()勉而作,不放逸间断也。「圣戒」者,谓成圣果字画捷径。「内无所著」者,谓不犯戒之人,亦不著五欲也。「眼虽视色而不取相」者,色即是空故。「不为眼色所劫」者,不为根尘内外之劫贼、劫夺定心正念解脱善心等功德财也。「眼根坚固」者,成就金刚眼,亦得法眼慧眼佛眼也。「寂然而住」者,目不太开合,直视一寻。由「无所贪欲」故,「无忧患」。有贪欲者,由不达色即是空之理,于身贪执,不明因果,无是处非处智力,故有忧患。「不漏诸恶不善法」者,漏即下流之义。定中应有辨善恶之能力,不然心定有何用乎。「坚持戒品」者,戒品即条文。坚持者,如治璞出玉,再再磨莹也。「善护眼根」者,定中有无表色,若可贪可嗔等相,当知即是眼根妄动,应急制止,非但平时非礼无视而已。耳根于定中亦能闻可意不可意声,闻不应闻之声,应走避之。他人静坐时,亦勿谈杂话,扰人定心。但抽得一刻工夫,即应端坐用功。或谓我身体不好,不能支持。身体不好,即由不修定故。欲得定,必须身体好。未得色界四大者,不能得色界顶,此是一切经论所说。三身亦有色身,勿谓色身不应修也。身为定之所依。飞机上所用茶杯是厚纸造的,用上三次,便不堪再用。不坚实之地壳,尚不能得定,必须生金刚座定心之力,非脆弱之四大所能胜载,故严寒盛暑,亦不碍修定。定心能转移冷暖,作清凉想即清凉故。睡眠之时,右脅而卧,亦令心住定中。坐静虽各人抽空用功,上禅堂集众强制令坐、心以为苦者,不能得定也。初修者,不宜露坐当风,以心静则毛孔疏通故。初修坐下即打妄想。妄想不外五盖,能照见无盖,即是工夫。照见之后,要能遣除。礼拜、念诵、念佛、参话头,皆能排除五盖。若不能排遣者,仍须多礼拜忏悔求加持,密法莫不以此为先务之急也。如是久之,犯戒之事渐少,犯戒心起能警觉,方可言修定。若如野马未驯,便欲施之鞍(),驰赴敌营,恶乎可哉。妄想是习气,不妄想又是修定所成之习气,有何难乎。无妄想能除五盖,由是渐入初禅;若加修三宝及戒之信心,即入二禅;依法义修,即入三禅;舍三禅乐而修般若,即入四禅。于禅定中以定力压服烦恼,不复犯戒,成定共戒。若得四果,出定亦不犯戒,名道共戒。定中如兵操,出定如野外演习也。


食知止足
【彼有如是圣戒,得圣眼根,食知止足,亦不贪味以养身,而不贡高骄慢。取自支身,令无苦患;得修净行,故苦消灭;新苦不生,无有增减;有力无事,令身安乐;犹如男子女人身患疮,以药涂之,取令疮差。比丘食以知足,取令身安,亦复如是。譬如人以膏油膏车,为财物故,欲令转载有所至到。比丘食知止足,取令支身,亦复如是。】

修定者入座时,一切威仪作法,皆应依戒,且应启白上师本尊三宝,祈请加持,如是易得禅定前相,生起轻安乐触。若前相不起,是有障,应多忏悔。若不得轻安喜乐,食欲尚难断,何论睡眠。男女、饮食、睡眠之欲不断,不能得色界之定也。「彼有如是圣戒」者,谓戒、见、威仪、正命四事以修成圣戒也。「得圣眼根」者,言眼亦摄其余耳等五根也。「取自支身」者,食为药故,律中饮食称药事。「令无苦患」者,为疗饥病故。「无有增减」者,食有定量,饮食若少,但作饱想即饱。印度人三人之食,若有二人来,即五人分食,不更增益,亦不觉其少也。


精进悎寤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于食中能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若在昼日,若行若坐,常尔一心,念除诸盖。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尔一心,念除诸盖;彼于中夜,侧右脅累足而卧,念当时起,系想在明,心无错乱;至于后夜便起,思维若行若坐,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精进觉悟」,从于食知止足而来。明修行之次第,井然不紊也。「常尔一心」者,谓于已所修法门,专住一心。「念除诸盖」者,是用功之下手处也。「右脅累足」,是身之狮子卧;「念当时起」,是心之狮子卧。谓发大勇猛也。「系想在明」者,修光明想。若入睡亦住光明想,便是圆成次第第三瑜伽也。若初后夜坐禅,中夜寝息,纵使坐时唯是打妄想,亦胜于八小时之睡眠。若能背诵仪轨,益以本尊加持,必生暖触。既生暖,则不苦精神不足,盖暖能治诸病,西法电疗,亦只是令人生暖而已。今人坐定无成就者,于定无意乐,未坐先愁,故而谓道场中无暇修定。初夜后夜,仅有六小时闲暇,能每日修六小时,只须半年,即有小成就矣。修定机会甚多,可惜各人放逸空过。定要坐山才修定,到得山上,又想赶场;定要闭关才修定,闭关又欲翻墙而出。如此何时方能修定乎。


念无错乱
【比丘有如是圣戒,逮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常尔一心,念无错乱。云何比丘念无错乱:比丘如是观内身身念处,精进不懈,念无错乱,调伏慳贪世间忧恼;观外身身念处,精进不懈,念无错乱,调伏悭贪世间忧恼;观内外身身念处,精进不懈,念无错乱,调伏悭贪世间忧恼。受、心、法、亦如是。是为比丘念无错乱。

「观内身」等,详见《法蕴足论》。内身谓自现生之身,外身谓自过未之身(即他生也)。依《法蕴足论》观身之法:(一)九种不净观,专治色贪;(二)观三十二物,为证空性;(三)观四大,为证功德起神变。此三者,即是粗身。「受」是细身。「心」是细身之细身。心者,法所组成也。观「法」,即所以破心。法者,空身也。应温习太平寺安居所讲修法。


常尔一心
【云何比丘一心,若行步入出,左右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大小便利,睡眠觉悟,若坐若立,若有所说,若复寂然,如是一切,常尔一心,是为一心。譬如有人与大众共行,若在前,若在中,若在后,常得安乐而无有畏。比丘亦复如似乎。行步入出,乃至默然,常尔一心。】

忆念三宝,生起喜心,必得加持。如赤子之忆慈母,母无不痛爱抚育者。出入起居,心不随六根转动,久之驯熟,自然得定。


断除五盖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戒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常尔一心,无有错乱。乐在阿兰若静处树下住,或乐处山窟,若在露地粪聚边,若在冢间水岸间。彼乞食还已,洗足安置衣钵,结跏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断除悭贪,心不与俱;断除嗔恚,无有怨嫉,心住无嗔,清净无恚,常有慈愍;除去睡眠,不与共俱,系想在明,念无错乱;除断掉悔,不与共俱,内心寂灭,调悔心净;除断于疑,已度于疑,其心一向在与善法。】

断除五盖,是正用功处。「直身」者,应依的字化成宝剑之观法而修。「系念在前」者,谓常念所修。「断除嗔恚」,修四无量。「常有慈愍」,方能发禅乐。「系想在明」者,明相正与睡眠相反也。「断除掉悔」者,掉多由淫贪起,悔者谓先所作不应作。「断除于疑」者,疑之因即是愚痴。生决定智,方能断疑。《中阿含》言决定心之相,虽刀锯临之,亦不为动。旷野恐怖多,即是断疑之机会多,亦加持之一也。


除盖得喜之五譬
【譬如有奴,大家共姓,安稳脱奴。彼自念言,我先是奴,而今解脱安稳,已得自在,不复从人。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一)
又如有人,举他财物而行治生,能得利息,还本既毕,复有余在,足以养活妻子。彼自念言,我先举债,以用治生而得利息,既得还本,复有余在,足养妻子,我今便得自在,不复畏人。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二)
如人久病,从病得差,饮食消化,身有色力。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差,饮食消化,身有色力。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三)
如人久闭牢狱,从狱安稳得脱。彼作是念,我先系闭,今已得脱,无所复畏。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四)
如人多持财宝,度大旷野,不遭贼劫,安稳得过。彼作是念,我先多持财宝,从旷野得过,而今无所复畏。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五)】

除盖得喜之无譬,分配五盖。 为奴者,贪欲系缚,犹如为人奴使。 「举他财物」者,嗔恚多怨,怨即是债。 「还本既基业,复有余在」者,不唯释怨,且生慈悲心也。 「从病得差」者,睡眠即是病也。 「久闭牢狱」者,好事之人,为欲望羁绊也。 「多持财宝」者,多财多疑。学佛法多者,亦多疑也。如是大小持戒犍度经、为正学女及成年沙弥亦可学。故性戒惟列七支,即摄具足戒之纲要。广学者,学此以后,又广开可也。

恶见之起,先由有特殊因缘。聪明人,暂时方便开创,日久成习,习非成是,以非法为法,便成恶见。若耕织等,因国法故,开则有国王宰官负责任,非自以恶心违越佛制法,有当别论。至学世间科学哲学,须教理通达,后经师长或僧团许可,亦可开许。若有邪见者,必不可学。一学便坏,不可收拾矣。且即便许学,亦只以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时间学之,文须不违宗趣,摄归净行,以解脱为究竟,否则随俗披靡,便成顺世外道。佛法随世间转,佛法便灭矣。

威仪即是相好之因。若威仪不关紧要,成佛之前,何须百劫修相好乎。非时不行者,非时谓安居之时,及过早过晚等。非处亦不行其法,详法犍度中。衣钵随身者,一切威仪中,以衣钵为尤重。比丘学佛形仪,益以心怀慈愍,口诵佛法,去佛不远矣。钵者,即似乎比丘之田。衣有十三种,必依佛制度量。功德光论师安椅子,亦量距墙壁不太远太近,钉钉子、门斗中搽油、极琐细事,皆有定法。若著衣持钵,威仪如法,一切恶法自消灭,一切功德自增长。有某法师兼通显密,有时靴履出门,有时进饭馆吃肥肠稠汤,大招讥谤,其法终不能宏扬。今欲为人作善知识,应如佛说四种果之喻,不唯须甘羹滋养,亦须色香并美也。僧团威仪一坏,永难恢复。印度日本,是其先例。今日才回私庙,一切著衣持钵威仪,便难维持,况在法灭之国土中乎。一切威仪,依百众学。戒法不能记忆,依戒堂中所授之教诫。或谓琐细淘神,即此便是度众生事,胜于说法。众生得见着衣持钵威仪,是甚难稀有之事,何可畏难轻废乎。

邪命者,舍利弗论、奘师译为偷命,即是苟活乃至失命因缘。不犯戒,方能免于邪命也。

「食知止足」者,食多即不能入定故。勿谓食物劣少,养料不足,不知养料尽在空中,谷物中之养料,皆由日光空气土壤中来也。入定,即吸收养料之法。西医打葡萄糖针,以针刺入人身而纳养料,不知人身全身毛孔皆可纳受养料。入定之时,毛孔开张,所须之养料,自能吸收,如磁引针,不需之物,自能排除,禅定即无上营养也。

「精进悎寤」者:悎寤,盒子。即时时警觉自己是佛,与佛不离之意。「念无错乱」者,即随时在定,与定不离之意。最好是背诵。背戒本者,久之自明律意,以后看正宗阿含,便能证明自己所见不差。若背仪轨,已涉加行道。十三尊及一尊二者,均须背诵,以其大同小异,便能练成念力。若大威德与摄瑜伽大教王及胜乐金刚合修,三尊仪轨,尤易互混,聚巴中谓之打架,如是者当逐出聚巴。若有师,其师亦当受罚。若不能背诵,便是念力不足,总持作用不能起,于宗喀巴大师此教中,不能得大利益也。昔时,天台贤首皆重诵持,清初始由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诵持不易,须用大心摄持,方能记忆。心不暇他顾,五盖自去,如是心自定,定者、止其妄念,故定亦名止也。四念处中,观受已甚难。依《法蕴足论》,分有二十一。能观受,始可坐禅堂。观心尤不易。或言佛法唯心,谤诬佛法,徒外人诤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尚不可得,何唯心。故四念处是甚深佛法,不可因天台判为始教,便以为浅。请问修从四念处开始,何时修四念处圆满?诸法从缘起,舍利弗最利根,亦由此悟,无上瑜伽亦不外修此,岂得妄加批驳以为小乘。


离盖入禅
【比丘有五盖,亦复如是。如奴、负债、久病、在狱、行大旷野。自见未断诸盖,令心染污,慧力不明。彼即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而受喜乐,得入初禅。】

由常一心觉观,便能离盖入禅。离盖便是定之功用。修定之途径,即在盖中寻。此便是修定之正修用功处。行住坐卧皆可修定者,行住坐卧皆离五盖。一切修行,皆断盖法。故生圆次第去盖,以本尊护法加持令得离之机会,所谓顺障道修心也。


初禅禅相
【彼以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如人巧浴器,盛细末药,以水渍之,和合相得,其水润渍,无有不润,而无零落。比丘得入初禅,亦复如是;喜乐遍身,无有空处。此是最初现身得乐。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处静寂静故。】

由依寻伺,杂念不起,远离五盖,生起喜乐,是为初禅,离生喜乐。二禅不须伺,惟依对三宝及戒之信证,以信为体,益以加持,生细喜乐,离粗动相,恬静而持久,似乎为二禅。内证净,定生喜乐。三禅之乐,非四大所生粗乐,乃心契谛理,豁然开朗,贯通诸法,于法义中自得喜乐,别有天地,故曰自受大乐。由一心而悟入真理,由入理而定力益深,故曰空乐不二。止观双运,悟明谛理,豁然贯通,左右逢源,喜极若狂,逢人便说,不能自止,故佛言应舍,舍即是放下,放下不是停止无作用,如止水澄清,方能起细作用也。四禅之上,尚有四无色定,要能超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方能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未得,只是发心或见大乘,非真大乘。

四禅以四修定为体,当参阅《四修定品》。其中殊胜智见,即摄生圆次第;胜分别慧,即摄一切法相。四禅又为根本定,大乘百千三昧,依此为体。初禅之前有四加行。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是修暖之四阶段,自修暖乃至二禅,皆可依生圆次第而修。入三禅至少要过四谛十六行观,不明教理,必不能全三禅也。念诵听经,所以补助修定,是资粮道,所正对治者,即是五盖,所以修寻伺者,即是仪轨。如是于修行次第,略识方隅,方不致彷徨无路。或嫌如是次第繁复,未免繁难,不如是,五盖仍来相扰,亦是烦难事也。或谓念诵仪轨太多,妨碍静坐修定,不知念诵即是修定;端身正坐,如法念颂,即是静坐。

四禅各有禅相,复有得入之方便,此书所明四禅之相,应熟读忆持,静坐之时,便思维其相,易速入禅。于入禅方便,总皆依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处寂静。尤应留意者,入初禅之人便由「自见未断诸盖」,即随时觉察,依慧行刻意而修。「彼即舍欲恶不善法」者,舍即是离;欲者总谓五欲,别指色贪;恶不善法者,即是五盖。「与觉观俱」者,觉即是寻,观即是伺,俱者,谓于所修之法不离也。

「遍满盈溢」者,即密法中之第四喜。人身有至精之物质,轻清上浮,恒居顶上,由修定力,彼渐增长,其体光明,非同通常血脉,故转动轻快,由轻快故生乐,由喉心脐密四处,次第生四喜。「末药」,喻人身细胞,「水」即喻彼物质也。喜与乐字画差别者,喜浅乐深,喜是初得,乐是深入之喜,如喜极而涕零者也。「现身得乐」者,即是现法乐住也。「不放逸」者,谓不舍所修。「精进」者,常修而渐进于精粹也。「不懈」者,敬谨不疏略也。「念无错乱」者,依四念处。「乐处寂静」者,即是少掉动,非定在清静处也。太清静,又令人生畏。故若人同念仪轨便觉苦痛者,是有障,应当忏悔礼拜。


第二禅入相
【彼舍觉观,便生内信,心在一处,无觉照观,心定喜乐,入第二禅。
彼以定心,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犹如山顶之泉,水自中出,亦不从东西南北及从上来,即此池中清冷水出,润渍一池,遍满盈溢,无有空处。比丘入第二禅,亦复如是;心定喜乐,遍满盈溢。此是第二现身得乐。】

既于仪轨及生圆次第皆已修过,无寻无伺,便舍觉观。「内信」者,内心自证三宝及戒清净功德,不由外境而起。外境或观佛像、或读经论、或听他人讲说劝喻,仗境而起者,随境而转,不坚实故。「心在一处」者,不加功用,心自趣法也。「水自中出」者,由修毒母,有细风动而生喜乐,不从外境而来也。「池」者,即是此身,由定力及加持力,令喜乐益深,由上而下,复由下而上,循环不绝,外道于此其执,是故成病。故当舍彼粗动之喜心。


第三禅入相
【舍彼喜心,住护念乐。身受快乐,如圣所说。护念快乐,入第三禅。
彼于身无喜,以乐润渍,遍满盈溢,无有空处。譬如优钵罗花、拘头摩、分陀利花、虽生出地而未出水,根茎花叶,润渍水中,无有空处而不润渍。比丘入第三禅,亦复如是;离喜住乐,润渍于身,无不遍处。此是第三禅得现身快乐所游戏处。】

「住护念乐」者,即所谓照顾疑情。必依教理,四谛十六观必不可少,亦即所谓悟后正好学教也。如莲花未开全在水中者,水即定味,亦即禅触之相。应于自身作莲花想,其花包正当心间也。得三禅乐,自觉怨亲皆能放舍。唯见此法殊胜,便急欲宏扬,或作文章,或作偈颂,或书书画,皆非正道。是故大彻悟后又当如何,是否便作佛祖师,佛言应息下。


第四禅入相
【彼舍苦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彼身心清净,具满盈溢,无不遍处。犹若男子女人沐浴清洁,被以新白净衣,无有不覆之处。比丘入第四禅,亦复如是;其心清净,遍满于身,无空缺处。彼入第四禅,心不掉动,亦不懈怠,不与爱恚相应,住无动地。譬如密屋,内外泥治,坚闭户嚮,无有风尘,于内燃灯,无有人非人风鸟扇动,其灯焰直上,无有曲戾,恬定而燃。比丘入第四禅,亦复如是;无有调动,心无懈怠,不与爱恚相应,已住无动地。此是第四禅现身得乐所游戏处。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不错乱、乐处寂静故。】

「身心清净具满盈溢」者,心为理所充满,身为降生所充满也。「沐浴」者,喻烦恼之热恼尘垢悉离也。「着白净衣」者,随处鲜洁,定不定皆在定故,言于定无出入也。「住无动地」者,离一切掉举故。「如灯焰」者,应于自身作灯焰想,不可想大,不可久观,能耗身中炎故。

从初忆念如来十号功德,说法初中后善,渐能一切舍弃,出家受戒,戒见威仪,养命清净,自能捡束,亦堪为他表率,若自己不能捡束,复不受他人管教,唯有护法菩萨方能管束,然护法菩萨管束是灾害并至。次应常存正念,端坐禅思,若乐闲谈杂话,必致忘失正念。此修根律仪之法,非节律仪修成之后始修。次第须有先后,圆顿法门,修前者时,亦须兼修后者。诸根调驯,由除五盖,便得初禅。初禅亦有唯由加持而得者,亦有唯一由持戒精进而得者。初禅之乐,依自身心而得,不假外求,故曰俱生大乐。有离盖之力及信心,不假寻伺,亦能得二禅。故初禅与二禅有同时得者。三禅必依教理,最少应略明菩提道次第,此即四念处中之法念处。于此必有疑心,由疑求解,专心思维,总有会悟。由悟理而生乐,依乐不复观空,故称双运。此与密乘空乐不二及《菩提道次第》止观,皆可印证。互相印证,更易深入。四禅者,由得三禅乐,悟五法义之智力及悲心,均更增长,便入四禅。然有悲心增长、便欲执途人而语之者。乡理老妪,亦教令勿须念佛,从我参禅,惟此最胜,余悉非真,是犹己能飞腾,便强跛躃者亦随己跳躍也。故应将躁动之象压伏,令入于不动,然后能得阿罗汉果,有顿渐及三种七种之分。舍念清净者,即舍此躁动之行阴也。三禅与四禅同一用功,惟四禅之定力更加分两,更加深入,如目力益强者,所见益远益深细,不能见远见细者,目力不及也。由此定力,方能超非想非非想处,而入灭尽定也。佛成道已,三七日中,身受大乐,目不稍瞬,而三千大千世界中一草一木,纤毫悉见,定力深故。定力从四根本定练习而来。得三禅已,不可遂舍定修慧,于生起次第之法义、粗细修法之境、华严经大小相入之理,有定力摄持,方能入四禅。初修四根本定时,已兼修四空定,得四禅已,于四空定之未完备者有补足之。空无边处修法,观空咒已为预备;识无边处,摄殊胜智见及胜分别慧,一切神通妙用,皆由此起;无所有处,即息心涵养,令种子薰种子,虽心不起现行,而清明照澈不随;非想非非想处,刹那即超非想非非想处;而后灭受想无为。


由前四禅亦生五胜法
初胜法
【彼得定心清净,无有垢秽,柔软调伏,住无动地。自于身中起心,能化作异身,肢节具足,诸根无缺。时即观之,此身色四大合成,彼身色化有,此四大身色异,彼化身四大色异。从此四大身色中,起心化作彼身,诸根肢节具足。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此是鞘,此是刀,刀异,鞘异,从此鞘中拔刀出;亦如筐中出蛇,彼作是念,此是筐,此是蛇,筐异,蛇异,从此筐中出蛇;譬如有人从簏中出衣,彼作是念,此是簏,此是衣,簏异,衣异,从簏中出衣。比丘亦复如是。此似乎比丘最初胜法。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处寂静故。】

由是四禅,生无胜法。彼得定心清净,烦恼粗细俱断伏,故无秽垢。若心反不清净者,是有妖魔等来相扰故。或贪名利,宏法不依戒律,或贪财,或贪色,或嗔恚,烦恼炽盛。如楞严经所说,种种境界由内魔招引外魔,故须勤修根律仪,预为防护。十三尊不净观法,即为于此魔事关头早得经验。故八解脱中初二解脱,纯是不净观;第三解脱,净不净各半;第四瑜伽,纯是净观。即此便配密法四瑜伽。此禅定中细法,于他人前不要妄说,以学未得全部之法,前后不知,恐有错误,故若未依此修行经验,非定力戒根极强,不能胜魔境也。「柔软调伏」者,修慈悲心,是修定最后涵养法也。「身中起心化作异身」者,从心吽字放光面前生起之修法也。「彼身色」者,定果色也。手足力能运用四大,心力亦能运用四大。运用手足者,仍是心力故,定心所用,是细四大,唯是光明及色故。如实由一至多,可起无边化身,其原理在楞伽经及二次第中。


第二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不动地,从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做化身,一切诸根肢节具足。彼作是念,此身四大合成,彼身从化而有;此四大色身异,彼化四大色身异;此心在此身、依此身、系此身。譬如琉璃摩尼珠,莹治甚明,清净无垢。若以青黄赤线贯之,有眼男子置掌而观,此是珠,此是线,珠异,线异,此珠系在于线。比丘亦复如是。从此四大色身,起洗化作化身,一切诸根肢节具足,而作是念,此身是大大合成,彼身从化而有;此四大色身异,彼化四大色身异;此心在此身、依此身、系此身。此是比丘第二胜法。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寂静故。】

第二胜法,明一心能运用百千化身。第一胜法为相光,唯相无作用;第二胜法能起作用;第二第三胜则能起事光作用。 「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者,神通之体,见道始得。神谓殊胜超乎世人,智证即是知见。知谓受教。得初禅已,或由师教,或自有化佛菩萨来教。若烦恼尚盛,我执未忘,得他心、天眼、天耳,便见未来众多恐怖事,亦知他人于我虚妄诈伪。世间事原多虚妄,岂堪洞见真象,烦恼转多,不能修行矣。见谓亲证,由修方见。未得神通,自于佛法难生深信;得神通已,于佛法方能生殊胜信心。如教小儿学步,渐能扶持而行,佛菩萨引众生入神通,亦复如是。


第三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以心修习神通智证,彼便能作种种变化。以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还为一身;身能飞行,石壁皆过,无所触碍,如行虚空;行住空中,如鸟飞翔;出没于地,如说涌波;或烟或焰,若大火(草+积)。手能扪日月,身至梵天。譬如陶师,善调和泥,随意所造,欲作何器,便能成之,而有利益;譬如巧匠,善能治木,随意所造,自在成之,而有利益;譬如治象牙师,善能治牙,随意所作,自在成之,而有利益;譬如金师,善炼其金,随意所作,自在惩治,而有利益。比丘亦复如是;定心清净,至无动地,随意所作,乃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胜法。】

一心能化多身者,满众生各各求愿故。由求者之愿力而起作用,故能任运而现无数化身,不加功用。「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为一身」者,即是华严观境。

「身能飞行」等,即是生起次第之八大成就。调和之法,喻四禅空定。泥喻心力,工匠之技巧,即是神通也。显示神通,令他生信,要彼不知是我所为。若提婆达多之显示神通,大为不可也。化身不必现佛菩萨,有时或现常人之相。或加被常人之身而施教化,故佛菩萨悟恒在众生前随时施教化也。


第四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彼天耳清净,过出于人耳,闻二种声,人、非人。譬如于城郭邑中有讲堂,广大高显,有聪耳人在中,不劳听力,而闻种种音声。比丘亦复如是;以定心故,天耳清净,得闻人非人种种音声。此是比丘第四胜法。】

第四胜法,亦摄胜分别慧。天耳之喻,如人静中能闻远处声音,闹中便不闻。得定心者,我执烦恼轻,心无系属,便能心静,耳根通利,先闻化语,来为说法。若佛菩萨天人祖师化语,皆警策精进,止恶修善;若魔化语,便剽裂经义,教令堕恶趣法中,若心不净,便为魔伴党,堕落极险之地。


第五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彼知外众生心:有欲无欲、有垢无垢、有痴无痴、广心略心、小心大心、定心乱心、缚心脱心、上心无上心,皆悉知之。譬如自喜男子女人,以水镜自照,无不得见。比丘亦复如是;以定心清净故,知外一切众生心之所念。此是第五胜法。】

第五胜法,缘他心所现影象。


最后三明
第一明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切修习宿命智证,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十生、百生、千生、无数百千生,劫烧都尽,国土还生,我在彼生,名字如上、种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寿命如是、在世如是、寿尽如是、受苦乐如似乎,从彼命终,复生于彼,如是展转来生于此。如是形色相貌无数种种,皆悉忆识。譬如有人,从己村落,往至他国;至于彼间,若行若住、若语若默,从彼国复往余国,若行若住、若语若默,如是展转复还其国,不劳多力而能忆识所行诸国。我从此国乃至彼国,在彼过内如是行、如是住、如是语、如是默;从彼国复至彼国,在彼国如是行、如是住、如是语、如是默,如是展转还至本过。比丘亦复如是;能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以宿命智证,能忆无数百千劫种种众事,此是比丘得第一明,断灭无明。明法生,暗已去,明晓法存。此是比丘忆宿命智证明。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心无错乱、乐处寂静故。】

宿命智证者,由现生事能忆,故知亦可忆前生之事。今不能忆宿命者,由有障故。定心无障,即能忆多生。如人大病时,前一二日之事,亦不能忆,病愈便能尽忆昔事也。修宿命智之法,详见毗沙及二种次第中。此亦十无尽藏中之念持二无尽藏也。


第二明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一心修习,见众生死此生彼智证。彼天眼清净,见众生死此生彼,形色好丑,善恶诸道,尊贵卑贱,随众生所造业报因缘,皆能知之。如此人造身恶诸行、口恶诸行、心恶诸行,诽谤圣贤,邪见,以邪见故,堕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众生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不诽谤圣贤,正见,修习正业,身死得生天上人中。如是天眼清净,见众生死此生彼,随众生所造业因,皆悉知之。譬如广大平地四交道头,有高显大堂,有明眼人在中,见众生从东方来至西方,从西方往东方,从南方往北方,从北方往南方。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见众生死此生彼智证。以天眼清净,见众生死此生彼,乃至随众生所早业报因缘,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断无明。明法生,暗已去,明晓法存。此是见众生死此生彼智证明。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心不错乱、乐处寂静故。】

第二明者,死生智证,即似乎天眼。昔五台有首座,是福人,能于室中见天空明月。所以能见者,眼根组织不同。故知蜂能于山上远见田野,鱼于水中能见(鸟)枭,猎犬夜间能见。西医将人瞳孔放大,便昼不能见夜能见。眼之组织不同,故视力不同也。由修行力,便能转变眼根。佛源老法师、八十余岁能见微细之字,目睛清澈有神彩。重庆有一女校长,因夫病死,忧恼失明,他人劝信佛法,彼云若佛法能令我眼复明,当信佛法。彼以疑信参半之心诵五字真言,目竟复明。若人如法修行,云何不能得天眼乎。


第三明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集尽道谛、如实知有漏、漏集、漏尽,如实知趣漏尽到圣谛。彼如是知、如是见,从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形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生。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鱼鳖水性之属,东西游行。有眼者观之,见木石鱼鳖,此是木石,此是鱼鳖,东西游行。比丘亦复如是;以定心清净,至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复更生。此是比丘第三明,断无明。明法生,暗法去,明晓法存。是为无漏智明。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处寂静故。】

由修行成五胜法。前三胜法,即成就化身,亦名意生身,或意成身,谓由第六意识所成也。身者,是积聚义,亦是体相义。凡夫亦有三身,与佛三身其体相同。如房屋之材料,皆是木石砖瓦,由修造之法不同,故形式作用悉不同矣。三身之造修,即是修行。修行有次第,须完全无倒。若畏旷日持久,欲得一速成简捷之法,亦有简法。然如乡村人入城,初来彷徨,不识道路,须有识途者导之,游历数日之后,自心欲往何处,便稍能觅途而往。若以此为繁难,欲从空而降,拟往何处,便降落何处,非用机场之飞机不可。故简便之法,须有大福报大智慧之大根器。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然开悟。古今如六祖者,能有几人,多是苦修而成者。先依《菩提道次第》扫除尘垢,次始关顶,念诵仪轨听讲,依生起次第修行。生起者,谓生起三身,三身以法身为体。法身观分理观及事观。理观依教理,谓空理。空之注脚即是无我。细分之为二十空,如《入中论》、《大智度论》等广明,于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别别观无我。最简略者,观念佛是谁,明人无我;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明法无我。法无我理,即是缘生。或谓空理应先悟后学,或谓先学后悟。宗大师则主张先学后悟者也。《菩提道次第》依《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依《大般若经》,故《菩提道次第》修毕,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缺原稿第30页之内容 校者)身之文亦是加持也。或谓近慈寺是密宗道,何故又特重戒学。密宗种种修行希奇境界,疑非戒律中所涉及之事,今读此楞伽经及大小持戒犍度经,可见意生身之修法,亦大小乘经所共说,虽尚希有,亦非不近人情也。意生身修法,摄戒定慧。但自阅经论,囿于一隅,便不能会通,便认成奇事,实则近慈所修,亦是一套完全佛法,不增不减而已。佛法不知即难,知之即易。亦如诸位此数日中、便于佛法已得大概。若能摄持不忘,奋勇求证,宗大师言现生至少得见道也。佛在世时,成道者多,宗喀巴大师弟子成就者亦多,由修行之完全次第、显明未隐晦故。今道场大众,但安心依此次第修行,必有成就,以此次第是佛所说教授众生,非何人臆造故。
本页末一至末十行及次页一至八行之内容,系释《楞伽经》卷三「意生身」之一段文。(包罗长行及偈言)校者

「大慧菩萨」或言即是文殊。「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即是法身,由四根本定依现法乐住而生光明也。「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者:觉谓证得,法谓四大六入等缘生法,缘生法自法即是空性,此意生身即大小持戒犍度经之第二第三胜法也,亦由胜分别慧所生也。「种种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者:种类者,谓六道。无行作者,诸佛菩萨任运现身。如提婆达多纵醉象踏佛,佛举手指端自出五狮子;韦提希夫人闭置密室,忆念如来,佛便现前,不来不去,如牟尼珠,随类现色。「了知初地」者,谓意生身见道方能起作用,未见道先修者,预为准备,见道即起作用。故三四五地方得初一种意生身。故有说密法是地上菩萨境界也。「种种自心寂静安住」者,即四根本定,所谓住不动地等也;「心海起浪」者,五盖八风也;「境界」者,即缘起法;「非性」者,即是空性。「相身自在明」者,谓相明、身明、相自在明、身自在明也。化身化土,犹如梦幻。「造」谓四大。「所造」谓色声等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谓曼茶部等。「自得乐相」,谓自受用报身报土。「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谓由法身起报化,由慈悲及定力,随机应现,如电随器起作用也。常人入定时间,或亦能起此作用。

「我乘」即是小乘,偏自利故。「非说」者,非教也。「非字」者,非文字,是传也。「非谛非解脱」者,是定也。「乘摩诃衍」者,度大乘人也。「三摩提」者,止观及双运三者合,名三摩提。

此大小持戒犍度经,应加入常课念诵,念完复应从头会议一遍,如各种仪轨结行中,多有全书之摄颂,以便回忆也。初于如来十号功德及佛所说法,初中后善,如食蜜,中边皆甜,常应忆念。佛所说经四阿含中,《中阿含》于戒律中关系尤重。常住应印十余部,各堂口各存二部,铁相寺亦存二部,展转传观,沙弥白衣不得看。余三种阿含,亦与《菩提道次第》相合,皆所以开显净行,于佛所说法能得解脱,应生净信。或谓此事虚渺难信,乃佛设为此说,如黄叶止儿啼云云。此乃彼于佛法未得门径故。

次于十支净戒,当严护持,而正见尤为最要。见错者,多由法久弊生,弊久成法。于净命中十七事,悉皆不应沾染,若能守护,必得安乐。若常住于此等事有应兴应革者,各堂口应各先商议,再推举代表二人,并各堂口管事人,再开会商议,此似乎屏处羯磨;然后再集合全道场僧众,正作羯磨决定之。如是凡有不合法事,皆提出更正,待我回来,再教羯磨仪轨。寻常例行事,则无须如此商量矣。戒律仪须条条熟记。不犯根律仪,必须静坐观心。若不于定中观,则(心+尚)恍不实也。

次应精勤悎寤,少睡多坐,常尔一心,依《法蕴足论》修循身观。若体质羸弱,静坐即多昏沉妄想,由心力弱故,不能持身令定。身动即风动,风动则心亦动故。修身念处者,所以发暖,得暖则身中之循环快,便能吸收空中物质,如清水灌注,便能排除浑水,由吸收清净物质,便能排除不净土物质,令身中四大不净转净,不足者增加。出定之时,应先思维我今当作何事,然后离座,毛孔便闭。若卒尔出外,毛孔未闭,触不合四大之质入于身中,毛孔骤闭,便能致病。定中毛孔恒开,空中四大不合者,随入随出,故不致病也。定中所得之病,非药石所能治,药石之四大粗故。若通常之病,不须服药,禅定亦能治。疮痛亦可依定治。

四大修法,禅经中各处分说。阿罗汉皆修四大轮观,由修四大功能,能得神足。修风大者,于其室中四壁上下悉应涂作兰色,于地上作半月弓形之坛,上书种子字,身坐其上,想身化为风,与风合一,修成之后,风大偏增,便能履空飞行。由得神通一分,便证明佛法非虚,更添深信。若病弱者,风乱能理,气不足能补。若昏沉多者,兰色中略加红色,想其风旋转中狭热力,便能增益火力。若火弱体缺火者,当修火轮。坛为红色三角形。当观自身即是火聚,若天寒无衣无被,修之便能发热。但勿令着凉,应令毛眼闭后,方可受风。若多修太过,不能睡眠,应停止勿修。 若缺少水大,当修水轮。观身如水鼎瓶,白色圆形,底有三孔突起水乳头,从中鼓喷,清凉之水,充满瓶中。若缺火者,作热水想,若身弱者,于水中作鲜乳想。 若身轻浮不坚实者,应修地大。黄色四方形,四角以独股金刚钉钉之,坚固不动想。 若四大轮合修者,当想风轮之上,离空约五分至一寸,有月轮垫,自身黄身文殊,坐月轮上,脐下三角火轮,其上水轮,其上地轮,正当心间,其上嗡啊吽三字。 若欲速成就者,当于僻静处,如本尊势站立而修,想二足踏风轮之上,如似乎每次修数分钟,每日修四次或六次,一月半月之后,仍当坐修。坐时亦作立想,不到一年,即可起作用。若起禅触,不可逢人便说。 坐时先发好愿,修四无量心,修毕想观境化光,现为自身,然后出定。于人定时,勿令受惊,打犍椎者,亦应从轻,恐有人入定,惊之致病;或正用功得力时,一受惊动念,便终身无成就。故恒言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也。 每日修四次,每次修数分钟乃至一刻钟,各依三皈依、马扯、或二种次第,随各人所学而修。若久修者,时间可稍加长。记忆力弱者,修定能令念力加强。 若修不得力者,由各人有业障报业,应各各忏悔,忏后应决不再犯。若忏已复作,如衣洗已复污,有何用乎。

发心大者,魔事益大,发心便要做,不可贪便易怕勤劳。俗人尚如此勤劳,不勤劳必遭淘汰也。如是常尔一心在定。 复有粗修之法,但观脐下三角火轮及嗡啊吽三字。 三皈依法是初来正修之法。若曾在太平寺听讲者,亦应勿忘所学,依所教授,如法修行。

由是一心入定,渐能断除五盖。五盖以贪为首,为贪后来受用故,违越佛法而行,便远离三宝,为佛法中所淘汰。须知受用各有福报因果。如波斯匿王问二宫女,何者力量大?一谓因果力量大,一谓国王力量大,二人争论。波斯匿王欲显国王力量大,便作一函付与言王力量大之宫女,令持往王后所,书中所言,应重赏来人。彼持函出门,鼻中流血不止,便将函交先与共争论者,令代持住,彼言因果力大者,便得重赐而还。王始信因果力量大也。

如奴者,田宅钱财,皆似乎系缚,令人卑贱,断贪便得解放也。《菩提道次第》言,足触瓦砾,身受芒刺,灼热之时偶得凉风,皆有因果,于此留意,是成就「是处非处智力」之因也。五盖去,始得出机禅。得初禅后,加以信心,不难得二禅。得三禅较难,须依教理。然既得初二禅,亦自易趣入也。次五胜法,由各人善报因缘、修行次第、而成就之早迟不同。最后成就三明。第三漏尽智明,漏者微细无明。欲漏之漏、是漏之粗者,无明漏、是漏之细者。如实知四谛者,是三禅所证。梵行已立,谓成就道共戒。由得暖位乃至四禅,皆定共戒。亦有谓四加行位不得名定者。三明等修法,《长阿含》十三卷有之,其文较此稍略。

此《大小持戒犍度经》,能摄四阿含,亦摄四分律藏六十卷。日日诵之,以后看经,便有线索,知似乎此经何科所摄。《中阿含》与律藏应用衔接之处多,久读便知。二书应终身受持勿舍。《长阿含》为破外道之经,《千问品》与《施设足论》应对看。《增益阿含》应背诵。能背一篇,亦有大利益,辩论学经,迅疾明快。《杂阿含》深细。阿含与般若相应。今青年无所事事,似以为所学已足,不知当读之书甚多,读诵能背,久又遗忘,又再读,若过三十岁以上,记忆力便弱,故应及时而学。念诵即是修定也。

我今将同扎萨仁波勤北行,大家应作我在道场想,合和一心。上座对新学应引导,下座对上座之教授应注意。学藏文者,读诵不可废,应通其文义。此次讲经,等于说开示,大众信受奉行,必有大利益也。

七月二十五日吉祥圆满 弟子隆莲恭记

此记录已添改好了,可以印出,分寄各寺,分给住下主为师,以备参考。能与本经合载一起,更善。
能海手白 七月二十七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大小持戒犍度法
(从四分律藏中录出)能海上师眉批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四辑-在家律要》第231-244页 上海佛学书局

[如来大觉善说法要]
如来出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众中,而自觉悟证知。为人说法,初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文义具足,开显净行。

[利根闻法信乐出家及出家法度]
若居士居士子闻,若复余种性生者,彼闻正法,便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居家,妻子系缚,不得纯修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法,被袈裟,以信舍家,入非家道。彼于异时,钱财若多若少,皆舍弃;亲属若多若少,皆亦舍离。剃除须发,被袈裟,舍家入非家道。彼与出家人同,除舍饰好,与诸比丘同戒。

[修集圣戒根本七支]

不杀生。放舍刀杖,常有惭愧,慈念众生。是为不杀生。

舍偷盗。与便取,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有盗意。是为不偷盗。

舍淫不净行。修梵行,勤精进。不著欲爱,清净香洁而住。是为舍淫不净行。

舍妄语。如实不欺诈于世,是为不妄语。

舍两舌。若闻此语,不传至彼;若闻彼语,不传至此。不相坏乱。若有离别,善为和合。和合亲爱,常令欢喜。出和合言,所说知时。是为不两舌。

离粗恶言。所言粗犷,苦恼他人,令生瞋恚而不喜乐,断除如是粗恶言。言则柔软,不生怨害,能作利益,众人爱乐,乐闻其言。常出如是利益善言,是为不粗恶言。

离无利益语。知时语,实语,利益语,法语,律语,灭诤语;有缘而说,所言知时。是为离无利益语。

[诸放逸支]
不饮酒。离放逸处。
不著华香璎珞。
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
不高广床上坐。
非时不食。若是一食。
不把持金银七宝。

[恶见之类]
不取妻妾童女;不畜养奴婢,象马车乘,鸡狗猪羊,田宅园观,储积畜养一切诸物;不欺诈轻秤小斗;不合和恶物,治生贩卖,断他肢节,杀害系闭,断他钱财,役使作业,言辄虚诈,发起诤讼,弃舍他人。断除如是诸不善事。

[重要威仪]
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衣钵自随,犹如飞鸟羽翮身俱。比丘如是,所去之处,衣钵随身。

[远离邪命放逸及少欲知足等有十七类事]
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求种种余积饮食、衣服、香味触法。离如是无厌足事。(一)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聚集种子,种植树木鬼神村。离如是事。(二)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被褥、及种杂色诸皮。离如是利养法。(三)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方便求自严身,酥油摩身,香水洗浴,以香涂身,香泽梳头,著好花鬘,染服绀色,种种庄严面首,色线系臂,捉通中杖,执持刀剑并孔雀盖,以珠为扇,以镜自照,著杂色革履,著纯白衣。能离如是庄严之事。(四)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专为嬉戏碁局博掩樗蒱八道十道,或复拍石。断除如是种种嬉戏。(五)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妨道法,说王事、贼事、斗战军马事、大臣事、骑乘事、园观出入事、卧起事、女人事、衣服饮食事、亲里事、国土事、思忆世间入大海事。断除如是一切妨道业。(六)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谀谄,美辞现相毁訾,以利求利。舍如是邪命谀谄。(七)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常共讲论诤言,或在园观、若在浴池、或在讲堂。我知如是法律,汝无所知;汝趣邪道,我向正道;以前言著后,后言著前;我能忍,汝不能忍;我胜汝,汝但狂言;共汝论议,我今得胜,能问便问。除断如是一切诤事。(八)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若居士通信,从此处往彼处,从彼还此;持此信往彼,持彼信来此;自作是,教他作是。能远离如是使命事。(九)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作种种斗戏,或弓斗,或刀斗,或杖斗,或斗鸡,或斗狗,或斗猪,或斗羖羊,或斗羝羊,或斗鹿,或斗象,或斗马,或斗驼,或斗牛,或犎牛斗,或水牛斗,或斗女人,或斗男子,或斗童男,或斗童女。断除如是一切嬉戏斗事。(十)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瞻男女好恶相,种种畜生,以求利养。除断如是种种妨道法。(十一)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厌祷。除断如是妨道法。(十二)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诵好咒,或治背病,若为出汗,或行针治病,或鼻,或治下部病。除断如是邪命妨道法。(十三)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行药疗治人病,或吐或下,治男治女。除断如是妨道法。(十四)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咒火,或咒行来令吉利,或诵刹利咒,或诵鸟咒,或诵枝节咒,或安置舍宅符咒,若火烧鼠啮物能为解咒,或诵别生死书,或诵别梦书,或相手相肩,或诵天人问,或诵别鸟兽音声书。除断如是妨道法。(十五)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邪命自活。瞻相天时,或言当雨,或言不雨,或言谷贵,或言谷贱,或言多病,或言少病,或言恐怖,或言安隐,或言地动,或言彗星现,或言日蚀,或言不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或言月蚀,有如是好报,有如是恶报,日蚀星蚀亦如是。除断如是邪命法。(十六)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国不如;或此胜彼不如;或言彼胜此不如;瞻如是吉凶好恶。除如是妨道法。(十七)(以上关于戒见威仪正命等竟)(十七类等)
[得成就圣者诸根律仪]
彼于此事中修集圣戒,内无所著,其心安乐。眼虽视色而不取相,不为眼色所劫,眼根坚固,寂然而住。无所贪欲而无忧患,不漏诸恶不善法,坚持戒品,能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于如是六触入中,善学护持,调伏令得止息。犹如平地四交道头,驾象马车乘。善调御者,左执鞚,右执鞭,善学护持,善学调伏,善学止息。比丘亦如是,于六触入中,善学护持,善学调伏,善学止息。

[食知止足]
彼有如是圣戒,得圣眼根,食知止足,亦不贪味以养其身,而不贡高骄慢。取自支身,令无苦患;得修净行,故苦消灭;新苦不生,无有增减;有力无事,令身安乐。犹如男子女人身患疮,以药涂之,取令疮差。比丘食以适中,取令身安,亦复如是。譬如人以膏油膏车,为财物故,欲令转载有所至到。比丘食知止足,取令支身,亦复如是。

[精进悎悟]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于食中能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若在昼日,若行若坐,常尔一心,念除诸盖。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尔一心,念除诸盖;彼于中夜,侧右肋累足而卧,念当时起,系念在明,心无错乱;至于后夜便起,思维若行若坐,常尔一心,念除诸盖。

[念无错乱]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常尔一心,念无错乱。云何比丘念无错乱:比丘如是观内身身念处,精进不懈,念无错乱,调伏悭贪世间忧恼;观外身身念处,精进不懈,念无错乱,调伏悭贪世间法,亦如是。是为比丘念无错乱。

[常尔一心]
云何比丘一心,若行步入出,左右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大小便利,睡眠觉悟,若坐若立,若有所说,若复寂然,如是一切,常尔一心,是为一心,譬如有人,与大众共行,若在前,若在中,若在后,常得安乐而无有畏。比丘亦复如是,行步入出,乃至默然,常尔一心。

[断除五盖]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戒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常尔一心,无有错乱。乐在阿兰若静处树下住,或乐处山窟,若在露地粪聚边,若在冢间水岸间。彼乞食还已,洗足安置衣钵,结跏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断除悭贪,心不与俱;断除瞋恚,无有怨嫉,心住无瞋,清净无恚,常有慈愍;除去睡眠,不与共俱,系相在明,念无错乱;除断掉悔,不与共俱,内心寂灭,调悔心净;除断于疑,已度于疑,其心一向在于善法。

[除盖得喜之五譬]
譬如有奴,大家与姓,安隐脱奴。彼自念言,我先是奴,而今解脱安隐,已得自在,不复从人。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一)
又如有人,举他财物而行治生,能得利息,还本既毕,复有余在,足以养活妻子。彼自念言,我先举债,以用治生而得利息,既得还本,复有余在,足养妻子,我今便得自在,不复畏人。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二)
如人久病,从病得差,饮食消化,身有色力。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差,饮食消化,身有色力。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差,饮食消化,身有色力。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三)
如人久闭牢狱,从狱安隐得脱。彼作是念,我先系闭,今已得脱,无所复畏,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四)
如人多持财宝度大旷野,不遭贼劫,安隐得过。彼作是念,我先多持财富,从旷野得过,而今无所复畏。以是因缘,便得欢喜,其心安乐。(五)

[离盖入禅]
比丘有五盖,亦复如是。如奴、负债、久病、在狱、行大旷野。自见未断诸盖,令心染污,慧力不明。彼即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而受喜乐,得入初禅。

[初禅禅相]
彼以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如人巧浴器,盛细末药,以水渍之,和合相得,其水润渍,无有不润,而无零落。比丘得入初禅,亦复如是;喜乐遍身,无有空处。此是最初现身得乐。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处寂静故。

[第二禅入相]
彼舍觉观,便生内信,心在一处,无觉无观,心定喜乐,入第二禅。
彼以定心,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犹如山顶之泉,水自中出,亦不从东西南北及从上来,即此池中清冷水出,润渍一池,遍满盈溢。此是第二现身得乐。

[第三禅入相]
彼舍喜心,住护念乐。身受快乐,如圣所说。护念快乐,入第三禅。
彼于身无喜,以乐润渍,遍满盈溢,无有空处。譬如优钵罗华、拘头摩、分陀得华、虽生出地而未出水,根茎华叶,润渍水中,无有空处而不润渍。比丘入第三禅,亦复如是;离喜住乐,润渍于身,无不遍处。此是第三禅得现身快乐所游戏处。

[第四禅入相]
彼舍苦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彼身心清净,具满盈溢,无不遍处。犹若男子女人沐浴清洁,被以新白净衣,无有不覆之处。比丘入第四禅,亦复如是;其心清净,遍满于身,无空缺处。
彼入第四禅,心不掉动,亦不懈怠,不与爱恚相应,住无动地。譬如密屋,内外泥治,坚闭户向,无有风尘,于内燃灯,无有人非人风鸟扇动,其灯焰直上,无有曲戾,恬定而燃。比丘入第四禅,亦复如是;无有调动,心无懈怠,不与爱恚相应,已住无动地。此是第四禅现身得乐所游戏处。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不错乱、乐处寂静故。
[由前四禅亦生五胜法][初胜法]
彼得定心清净,无有垢秽,柔软调伏,住无动地。自于身中起心,能化作异身,肢节具足,诸根无阙。时即观之,此身色四大合成,彼身色化有,此四大身色异,彼化身四大色异。从此四大身色中,起心化作彼身,诸根肢节具足。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此是鞘,此是刀,刀异,鞘异,从此鞘中拔刀出;亦如人筐中出蛇,彼作是念,此是筐,此是蛇,筐异,蛇异,从此筐中出蛇;譬如有人从簏中出衣,彼作是念,此是簏,此是衣,簏异,衣异,从簏中出衣。比丘亦复如是。此是比丘最初胜法。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处寂静故。

[第二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不动地,从已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诸根肢节具足。彼作是念,此身四大合成,彼身从化而有;此四大色身异,彼化四大色身异;此心在此身、依此身、系此身。譬如琉璃摩尼珠,莹治甚明,清净无垢,若以青黄赤线贯之,有眼男子置掌而观,此是珠,此是线,珠异,线异,此珠系在于线。比丘亦复如是。从此四大色身,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诸根肢节具足,而作是念,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从化而有;此四大色身异,彼化四大色身异;此心在此身、依此身、系此身。此是比丘第二胜法。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寂静故。

[第三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心修习神勇智证,彼便能作种种变化。以一身为无数身,无数身还为一身;身能飞行,石壁皆过,无所触碍,如行虚空;行住空中,如鸟飞翔;出没于地,如水涌波;或烟或焰,若大火积。手能扪日月,身至梵天。譬如陶师,善调和泥,随意所造,欲作何器,便能成之,而有利益;譬如巧匠,善能治木,随意所造,自在成之,而有利益;譬如治象牙师,善能治牙,随意所作,自在成之,而有利益;譬如金师,善炼真金,随意所作,自在成之,而有利益。比丘亦复如是;定心清净,至无动地,随意所作,乃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胜法。

[第四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彼天耳清净,过出于人耳,闻二种声,人、非人。譬如于城郭邑中有讲堂,广大高显,有聪耳人在中,不劳听力,而闻种种音声。此是比丘第四胜法。

[第五胜法]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彼知外众生心:有欲无欲、有垢无垢、有痴无痴、广心略心、小心大心、定心乱心、缚心脱心、上心无上心,皆悉知之。譬如自喜男子女人,以水镜自照,无不得见。比丘亦复如是;以定心清净故,知外一切众生心之所念。此是第五胜法。

[最后三明][第一明]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入无动地,一切修习宿命智证,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十生、百生、千生、无数百千生,劫烧都尽,国土还生,我在彼生,名字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寿命如是、在世如是、寿尽如是、受苦乐如是,从彼命终,复生于彼,如是展转来生于此。如是形色相貌无数种种,皆悉忆识。譬如有人,从已村落,往至他国;至于彼间,若行若住、若语若默,从彼国复往余国,若行若住、若语若默,如是展转复还其国,不劳多力而能忆识所行诸国。我从此国乃至彼国,在彼国内如是行、如是住、如是语、如是默;从彼国复至彼国,在彼国如是行、如是住、如是语、如是默,如是展转还至本国,比丘亦复如是;能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以宿命智证,能忆无数百千劫种种众事。此是比丘得第一明,断灭无明。明法生,暗已去,明晓法存。此是比丘忆宿命智证明。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心无错乱、乐处寂静故。

[第二明]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一心修习,见众生死此生彼智证。彼天眼清净,见众生死此生彼,形色好丑,善恶诸道,尊贵卑贱,随众生所造业报因缘,皆能知之。如此人造身恶诸行、口恶诸行、心恶诸行,诽谤贤圣,邪见,以邪见故,堕地狱、饿鬼、畜生;如是人生身行善、口行善、心念善,不诽谤圣贤,正见,修习正业,身死得生天上人中。如是天眼清净,见众生死此生彼,随众生所造业因,皆悉知之。譬如广大平地四交道头,有高显大堂,有明眼人在中,见众生从东方来至西方,从西方往东方,从南方往北方,从北方往南方。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见众生死此生彼智证。以天眼清净,见众生死此生彼,乃至随众生所造业报因缘,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断无明。明法生,暗已去,明晓法存 。此是见众生死此生彼智证明。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心不错乱,乐寂静故。

[第三明]
彼以定心清净,乃至无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集尽道谛,如实知有漏、漏集、漏尽,如实知趣漏尽道圣谛。彼如是知、如是见,从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生。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鱼鳖,东西游行。比丘亦复如是;以定心清净,至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复更生。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无明。明法生,暗法去,明晓法存。是为无漏智明。何以故?由不放逸、精进不懈、念无错乱、乐处寂静故。
庚寅佛成道日前一纳重点校圆满竟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四辑-在家律要》第231-244页 上海佛学书局 2000年11月印
发表于 2013-3-2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能海大师.
感谢分享.
持戒清净.
定能生定.
发表于 2013-3-2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看... 不过貌似比丘戒是不可以让非比丘的人看的吧... 我之前听说出家人的戒律内容,在家人是不可以知道的,以免以此作为评判标准来评判每一个见到的僧人,然后得出某某地方不符合戒律..某某地方做的不好这样...
发表于 2013-3-2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能海大师.
感谢分享.
持戒清净.
定能生定.
发表于 2013-3-2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似水流年 于 2013-3-25 11:46 编辑
静懿居士 发表于 2013-3-25 09:51
我没有看... 不过貌似比丘戒是不可以让非比丘的人看的吧... 我之前听说出家人的戒律内容,在家人是不可以知 ...


请师兄看清标题,请“俗人”慎阅。

论坛“俗人”只有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似水流年 发表于 2013-3-25 11:45
请师兄看清标题,请“俗人”慎阅。

论坛“俗人”只有一个。

哈哈,俗人,就是在家人,本坛恰好有管理员也叫俗人,但标题显然不是指他一个人了
发表于 2013-3-2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随喜!
发表于 2013-3-26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3-3-25 15:12
哈哈,俗人,就是在家人,本坛恰好有管理员也叫俗人,但标题显然不是指他一个人了

haha,对不住俗人兄了,开了你一个小玩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9:11 , Processed in 0.03598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