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3|回复: 6

帕立仁波切對2008華人之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1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2-6-21 17:34 编辑

帕立仁波切對2008華人之開示

   阿旺年札格西翻譯 釋法賢整理

‧釋尊宣說的正法,是適合所有眾生

導師釋迦佛是我們最尊重的,祂誕生到人間這個器世間,就是要探討: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痛苦?這種痛苦到底來自哪裡?若追根究柢,會發現是心──我們的內心所造成的。因此導師釋迦佛為了避免將來我們再墮入這種痛苦當中,為弟子宣說因的波羅密多乘(顯乘)和果的金剛乘(密乘)。

在當今這個世界裡,稱祂導師釋迦佛,其實祂不僅是我們佛教的導師,祂是所有人類的導師,而且祂講的正法並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的,而是屬於所有的眾生,每一個人都可以去修,只要靠自己力量,都可以修這個正法。
導師釋迦佛所講的正法,主要是講三士道:我們未來如何證得一切遍智這個果位。這個過程當中,祂主要講的是我們今生一定要好好的修,來世我們一定要獲得人身或者善趣的人天果位,利用此果位,更進一步的去修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得到解脫;得了解脫以後,我們更進一步再去修的話,就能證得一切遍智。

‧釋尊所講的正法是透過基、道、果的次第來講

在講基(基本)的時候,祂所講的完全符合我們現有的情形來講。比如說一開始講四聖諦,四聖諦裡面第一個講的是苦諦。苦有沒有呢?確實是有苦。第二個講的是集諦,就是說苦並不是無因而來的,是透過集諦所成的。集諦是因,是有生的,必須要有對治的一天,才有斷除的一天,因而解決這個苦。這些都是實際有的。透過這種苦、集、滅、道,這一切都是過程、都是確實實有的。譬如說:知苦要斷集,修道要證滅,必須要透過修道的過程當中來證滅,在這一切過程當中都有,確實是有的。
其次是道的過程當中也是有的,透過剛才講的這種次第來修持,會證得不同的果、不同的道,最後會證得這個果。
果就是比如說如同導師釋迦佛,祂過去確實和我們現在一樣是個凡夫,但祂經過多劫多世不斷的修持,最後證得殊勝的果位。因此祂所講的完全是與我們實際相結合的。

‧四聖諦的本性以及所作

接著講解四聖諦,首先講它的本性,什麼叫做四聖諦?第二就是講它的所作,我們怎麼去理解四聖諦?就是透過它的所作去觀察。第一個就是知苦,我們一定要知道苦;第二個是知道苦的同時,必須要找到它的根源從哪兒來的,就是斷集;斷了集諦之後,因為我們都想要快樂,這種快樂就是要究竟的快樂,因此必須要知道苦。
苦有苦苦、壞苦,這兩種苦比較容易理解;另外,最主要我們要斷除的、對治的就是行苦。行苦指的就是我們現有這種由業和煩惱所組合的肉體,因為有這個肉體的當下,每一剎那我們都會在苦的當中、輪迴當中,沒有辦法得到快樂。因此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當中,在知苦斷集的同時,我們要證得滅諦。假如你證得滅諦的當下,你會得到無漏的快樂。
現在大家可能會擁有一點點的快樂,這種快樂稱為有漏的快樂,它會剎那剎那的改變。
我們想要的是無漏的快樂。無漏的快樂必須透過修道才能證得。修道就是透過對治所斷的方式,斷了之後,所證得的果就是滅諦。當你證得滅諦的當下,就完全對治了行苦,因此你獲得的這個果非常的圓滿,就是不會壞滅的那種快樂。

‧四聖諦所作的果

剛剛前面所講的,第一個講到四聖諦的本性,再來講到四聖諦的所作──它所要對治的方式,第三個講到四聖諦所作之後獲得的果。
譬如說,苦諦是我們要知道的,苦是要知道的──知苦,必須知苦:就是說當你有一天知道了這個苦、認識這個苦之後,從此你再也不需要花另外的時間去認識這個苦。
斷集,必須無需斷:你斷了集諦之後,從此再也不需要想另外的方法斷這個集諦。
同樣的,證滅,必須無需證:證得這個滅諦之後,你再也不需要去證這個滅諦,已經證得了,再也不會退轉了。
修道,必須無需修:你修了這個道之後,以後再也不用去修了,已經獲得這個果位了。這就是由它所得的果來講的。
‧心經所說諸法無自性的道理
尊者說你們都已經學過《般若心經》,它裡面講無自性的道理。假如沒講無自性的道理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解脫離輪迴。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執著是輪迴的最根本,我們必須透過理解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道理,從這個道理下手,才有辦法跨出輪迴到彼岸。
為什麼講內外的一切法都是無自性呢?假如有辦法照佛教的方式去尋找到外在的這些東西,像這個身體、外在的物質等,我們去尋找,追根究柢去找,你終究會找不到我們所要看的那一面。同樣的道理,在我們內心上的這種的心,不管是好的、壞的,一切都是假名安立的,在它的本來面目上都是沒有的、都是不成立的。假如在它本來面目上有的話,比如說貪、瞋、癡,以瞋心來講,瞋心假如是有自性的話,無論何時何地它都有瞋心。
舉個例子,有一個人他有很強的瞋心,若另有兩個人看此人,一個阿羅漢,一個凡夫,他們看這個人的時候,凡夫會看到這個人確實有很重的瞋心,但是阿羅漢看的時候認為沒有,這個人沒有瞋心啊。為什麼?假如瞋心是有自性的話,每一個人看到的應該都是一樣,都不會改變的。這說明了所謂的瞋心也都是無自性的,不管是好的、壞的,這些都是無自性的。我們都懷疑在境的本身上面都有自性的話,就像剛剛講的,有人說這個人很好、非常好,另外一個人不喜歡這個人、很討厭這個人,假如有人對他產生慈心、悲心,像阿羅漢看每一個眾生都會生起慈心、悲心,但是我們凡夫看的時候,看不順眼,或者哪裡得罪我等等。假如說在境上本身有自性的話,每一個人看的都是一樣的,其實都有很多用自己的角度去看的時候,看的都完全不一樣。這說明了這個法本身是無自性的。

‧用慈心、悲心對治瞋心

我們必須認識瞋心的種種過患,假如有一個人有非常強大的瞋心的話,不但會傷害到個人,也會傷害到對方。我們在這個世界當中惡名昭彰,這一切是從哪裡來的?都是由我們的瞋心所造成的。
因此當你發覺有一點瞋心生起的時候,必須要想辦法去對治,最好的方式是用慈心、悲心去對治。假如用慈心去觀待、觀照一切的時候,你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看,你都會覺得一切都是很圓滿的、很慈祥的等等。假如你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會看到不好的一面,所以希望我們在每一世每一天都不斷地培養慈心、悲心。
培養慈心、悲心的主要目的在哪裡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快樂,不喜歡痛苦,假如想要獲得快樂,必須透過培養慈心、悲心的當下去爭取這種快樂。假如你沒有慈心、悲心的話,你會得不到這個快樂。通常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會有這樣的人:當初這個人並不是那麼的好,可是經由他後來不斷地培養慈心、悲心,後來他慢慢就變好了,大家都說這個人變了,這個人變得很好,在他周遭很多人都很樂意去幫忙他,很樂意和他接觸等等,很多這些實際的例子,我們都可以看得到。
我們必須透過慈心、悲心來觀照對方。為什麼要用慈心、悲心來觀照對方呢?因為今天在座的每一個人,在生生世世有這麼多的因緣和合,今天才有這樣的機會再共聚一堂,因此大家都是有這樣的恩惠的。為了報答這種的恩惠,我們必須用慈心、悲心來對待我們周圍的一切。
因此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就是說我們想要獲得快樂,必須要從慈心、悲心去建立。同時我們能夠報答過去一切有情對我們的恩惠,也都是用慈心、悲心來串習的。
但是所謂的慈心、悲心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我們必須透過精進地不斷的培養、不斷的串習,才能培養出來。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2-6-21 17:29 编辑

略談《菩提心釋論》

這次尊者所講的法是《菩提心釋論》。假如我有時間的話,我一定要將這部論為大家一字一句的解釋,但是我想在此不須這樣做,因為尊者講得非常的清楚,而且祂所講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有加持的,以後幾天你們還會聽到尊者講解這部論,所以在此就不用再重覆解釋這部論。

‧菩提心釋論談因與果

這部論裡面分為兩種──果的金剛乘和因的波羅密多乘。金剛乘就像《菩提心釋論》裡面所講的,講到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這四部是沒有貴賤之分的。
為什麼有四部呢?主要是依照弟子的根器去講。《菩提心釋論》裡面主要講的是上師瑜伽部,上師瑜伽部在密集金剛裡面是最珍貴的,也是密集金剛裡面最精華的部分。今天我們聽到的這個《菩提心釋論》,它裡面主要的有波羅密多乘和金剛乘,金剛乘主要講的是密集金剛這個部分的解釋,也可以解釋上師瑜伽部,這是非常珍貴也有加持的力量,大家以後會不斷的得到受用。我們要多聽聞,而聽過以後,我們怎麼去修持、怎麼落實到現實的生活當中,這是很重要的。
剛剛說《菩提心釋論》它主要是講因和果,因波羅密多乘,果講的是金剛乘。以因波羅密多乘來講,譬如智慧、方便,菩提心、出離心和空正見,或者六度般若等,這些都是因。
果的金剛乘,果是指我們將來所獲得的這個果位,我們將來會成佛,所以現在所要觀想的就是將來我們自己所成就的這個果。怎樣去觀想呢?我們現在是凡夫,在修行過程當中怎麼去修,就有幾種:就是身體、受用、事業等。
1.身體:就是把這個身體觀想成無自性的,觀想本尊和自己融成一體之後,再觀想無自性等,反正我們在灌頂時通常會聽到的這些觀想方法。
2.受用:雖然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當中,但我們在觀想的時候,把受用觀成無漏的受用。比如說我們要供花、水等這些供養的時候,要觀想供養本尊,讓祂們得到這些無漏的受用;自己再把這些東西也供養自己──未來所獲得的這個果,就是把這些東西觀想成無漏的東西來受用。再者,我們把自己住的地方,像我們住的這個世界觀想成極樂世界,甚至我們在修觀世音菩薩的壇城、觀世音本尊的時候,把我們現有的這個地方都觀想成觀音的淨土或者觀音的壇城,以後我們才會進到這種的壇城裡面,所以從現在開始,要不斷的去串習這些法,觀想成極樂世界等等。
3.事業:事業就是指佛的事業能夠度無數的弟子、無數的眾生,因此我們要觀想自己身上能夠發出無數的光芒,照及所有的眾生,讓他們登上圓滿菩提,得到圓滿的果等等,這就是果的金剛乘。果的金剛乘,果是指將來我們自己要獲得佛的果位,平時要去觀想、去串習、培養現在這個心。

‧菩提心釋論以密續方式觀修諸法無自性

在《菩提心釋論》裡面講到,外道他們都承認一切都是實有的、諦實有的、諦實存在的;在佛教裡面,唯識宗以下,像毗婆沙宗,或者聲聞、獨覺,很多人都承認所謂的有自性的、實有的等等。
照《菩提心釋論》的次第以密續的方式去觀想的時候,唸到「嗡 梭巴哇 休達 薩爾瓦 答爾瑪 梭巴哇 休多 吭」,就是灌頂時會唸此咒語,這個時候要觀想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道理。
要如何觀想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道理呢?首先會觀想到大樂。就是說一個人在禪定的過程當中所感受到的一種快樂,那種快樂叫做禪悅,得到禪定的這種喜悅。這種禪悅如同我們講的淨光明,就是我們俱生的明光。在我們入定觀想的過程當中,觀想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這種心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粗分的心;一種是比較細分的心。細分的心就像淨光明或者說大樂,或者說俱生明光的這個智慧。如果照密續的次第來說,當你在入定的過程當中,無論是見、尋或得到的(見到的、尋找的、獲得的),這一切都是比較細微的,都是比較細的淨光明的一種。
我們現在在修行的這個過程、在培養的這個過程,如同我們將來所獲得的這個果是完全一樣的,比如說我們現在觀想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完全都是如同虛空般的,完全都是什麼都沒有了,在這個什麼都沒有的當下,你再進而在什麼都沒有的這個當下,你更加的鎮定、更加的入定的時候,那時你會獲得很大的快樂。當你感受到這種大樂的時候,一定要生起我慢的心(佛慢),就是所謂的法身也不過如此,甚至說所謂的法身,曾經得到這種圓滿快樂的這個佛的報身、化身、法身,這個法身和自己融成一體,我就是法身,這就是我慢的心。把自己觀想成佛的法身之後,再觀想一切法都無自性。
再來就是入定,真正能夠把心束縛,能夠抓住所緣一心不亂的時候,那個當下你會獲得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叫作禪悅。這通常是什麼樣的樂?就是完全斷除分別的心,就是能取、所取這一切的分別心斷除之後,好像在一個很污穢的東西慢慢清除之後,最後就呈現出很乾淨的這種。所以斷除了一切的分別心,妄念或嫉妒的分別心斷除之後,最後所獲得的一種無自性的道理。這就是斷除一切的分別之後,從中所證得的,就是我們所依止的上師。意思就是說:斷除一切分別心之後,最後獲得的這個果,就是佛所要獲得的這個果。想要獲得圓滿的這個果,前提要做什麼呢?就是斷除一切的分別。
我們剛剛講的就是透過淨光明,俱生明光的這個智慧、如來藏,我們每個人都有如來藏,或叫做淨光明,也叫作俱生明光的這個智慧,也有人稱如來藏或稱佛性。就是在我們把一切的分別心降伏、調伏的當下,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清淨的心,用這種心再去觀空,這是在密續的次第當中最主要的。這種的講說,在西藏四大教派都是一樣的,在四大教派裡面,寧瑪派說的大圓滿,以及(噶舉派等)大手印,在名相上的解釋雖然不一樣,但實際上所觀想的都是一樣,把原有的佛性呈現出來的當下你再觀空的,這些道理都是一樣的。

‧菩提心釋論所說二諦的道理

在《菩提心釋論》裡面講到二諦──勝義諦菩提心和世俗諦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能夠把淨光明(原生的這種智慧)呈現,把粗分的意識慢慢地降伏,最後變成比較細微的這個意識,在此當下再來觀空,這種心叫做勝義諦菩提心。
世俗諦菩提心指的就是幻化身。幻化身就是當佛在得了四身果位之後,立即想到:我要利益眾生,當祂利益眾生的時候,呈現這個色法出來,再來度化眾生。再來說佛有一種智慧,另外一種方式去度化眾生,所以佛隨時都可以變化祂的身體,就是能夠改變,有時候呈現佛的色身,有時候呈現法身或者智慧身等等的幻身。
當世俗諦的這種菩提心,在我們現世當中去修,修了能夠得到這個幻化身,那是得了世俗諦菩提心,假如你真正能夠修,之後得到這個幻化身的時候,就可以得到即身成佛的這個果位了。
所以今天講的勝義諦菩提心和世俗諦菩提心,我們如果修的話,並不遙遠的,如果我們沒有去修,對我們來講是真的遙遠,所以我們專注去修的話,它並不遙遠的,我們都可以得到的,所謂即身成佛即是如此。

這些過程,前面講的這些道理,可能在明後天尊者會更清楚的為大家解釋,那時候大家要專注的聽,至於《菩提心釋論》後面講到如何去斷除外道的看法,或者如何破除外道的看法,這些我們知道它的過程就好,不用仔細。

一般來說,我們要不斷的去觀想、隨喜我們今天得到的這個人身,有這樣的因緣聽到尊者親自講法,我們所看到的尊者是如同我們凡夫一樣,但是實際上祂是金剛持佛的化身。所以我們時時隨喜我們自己今天在獲得人身的當下,更有因緣能夠聽到尊者的說法。

‧觀修要專注於一境上

剛剛在前面講到,我們要調伏自心,主要透過觀想,要得到淨光明等等這一切,完全是透過自己專注一心去觀想。
假如我們在觀想的過程當中,如果你的心沒有辦法一心安住在一個境上面、一心不亂的話,可以觀想在自己前方的虛空當中,有佛、菩薩等等都可以。觀想離自己前方虛空不遠的地方有一尊佛,再來就觀想導師釋迦佛等等的。
在觀想的過程當中,如果你覺得還是沒辦法專注、沒辦法觀想清楚,這時候要先觀想佛的眼睛,不斷的培養,終於有一天眼睛觀得很清楚的時候,再來觀想其他的部位。
再來做這樣的觀想:前方的這一尊佛,從祂面容當中放出光,照進了自己,淨化了自己身心上污穢的東西,把自己也變得很清淨的,當自己變得很清淨的時候,前方的這尊佛會以非常歡喜的心來攝受我。當攝受我的同時,要生起一個意念:當我前方的本尊佛攝受我的同時,希望能夠攝受所有的眾生,能做這樣的觀想的話會更加的圓滿。

‧觀想結束時的收攝

在觀想的過程當中,假如是修密續的次第的話,在觀想這尊佛之後,觀想、打坐,打坐之後,如果過了一段時間你要出定、你要結束這個打坐的時候,要觀想把正前方的這尊佛慢慢地和自己融成一體,如果你就這樣散掉,也是破壞密續的一個戒規,所以我們要注意在打坐的過程當中,先觀想前面這尊佛,觀想之後觀想祂的身口意的功德以及祂的色法等等,在你結束的那一剎那,你一定要記得把這尊佛慢慢地變成自己,融入自己的身體當中,和自己變成一體,不然的話,我們在無意當中會造罪。

‧初學打坐時應將耳朵塞住,勿受外在聲音干擾

在打坐的時候,有些人比較習慣睜開眼睛去觀想,有些人把眼睛閉起來觀想,這都是一樣的、都沒有差別的,看自己的方便,怎麼做都可以。
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最大的障礙就是聲音。像在達蘭沙拉那麼遍遠的地方閉關的時候,雖然沒有城市的喧鬧聲吵著你,但是旁邊有很多的猴子,所以在打坐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把自己的耳朵塞住。耳朵塞住的話,聽不到外面的聲音。
如果聽到外面的聲音,很容易散亂我們的內心,沒辦法專注,散亂我們的內心最大的障礙就是聲音,所以你們在閉關的時候,對一個初學者而言,先把自己的耳朵塞住,這樣心比較不容易散亂。這就是我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大家等了很久,一定很累,所以我的部分分享到這裡,大家有問題的話,可以提幾個問題。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2-6-21 17:30 编辑

問答

問:所謂成就佛果是不是在利他的行持當中,圓滿自利的佛果?

答:它的過程就是在修心、修利他的過程當中造就自己的心,造就自己的心的目的是什麼呢?主要的目的就是造就自己圓滿。比如說當你要去利他,主要就是度化眾生,在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你一定要觀察用什麼方式去度化眾生,你會感覺假如我沒有成佛的話,我是沒辦法滿足眾生的所求,所以我一定要圓滿成佛。以這種心在利他的過程當中,造就自己能夠證得圓滿的佛果位,主要的目的還是在利他。
那麼如何生起這種心呢?首先從悅意,產生歡喜的這種心,不斷不斷的去觀想眾生,對他們產生了這種悅意之後,你自然而然能夠對他產生大愛。這種大愛慢慢增上之後,變成無分別的這種愛,無分別的這種愛叫什麼呢?慈心與悲心。
慈心慢慢產生之後,對每個眾生產生這種慈心的時候,你很自然的會想到說我一定要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問題,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痛苦當中,所以你一定要想辦法證得圓滿的果位,才能度化他人。假如是一個利根的菩薩,當你在生起這些過程當中,你不斷地觀想、觀察一下:為什麼在著重利他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有慈心、悲心去利他呢?因為所謂的善與惡取決於他的內心,看他的心來判斷他是善人這是惡人,因此必須在我們的內心當中生起這種慈心,這樣你才會呈現出善良的一面去對待別人。
為什麼我們要用一種善良的心去對待別人呢?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以及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都離不開他人的恩惠,都離不開他人。比如說我們今天所要得到的名氣以及得到的財產,得到的一切都是從哪裡來的呢?這一切都是透過他人的施捨給我們的,沒有他人絕對不可能自己獨立的生存,所以我們的生存一切都是透過他人的配合才有辦法的。因此我們能夠時時刻刻生起這種的心去幫助他人,生起這種增上的意樂,就是生起善良的這種心來增上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更進一步的、快速的能夠到彼岸。
假如你沒有快速到彼岸的話,你想要利益眾生的事就會有困難;假如你證得圓滿的果位之後,你能隨意的到任何地方,不用費力氣就能夠幫忙到其他眾生。
在利他的過程當中,神通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非常重要?假如有一個神通者他用一天的時間來幫助其他眾生,等於沒有神通的人多劫多世來幫忙其他眾生的,所以有神通更容易幫忙其他眾生。主要是透過能夠幫助他、利他的這種心去造就自己,也如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講的,就是說在利他的同時,無意中造就自己、淨化自己。
總之,我們為什麼要修利他?在不斷的利他的過程當中,你所要的快樂、你所要的一切,都在利他的當下獲得的,因此我們會在今後的修學過程當中,時時刻刻注意到利他的重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2-6-21 17:31 编辑

問:請問仁波切,菩提心有三種,有所謂的王者之發心,有所謂渡者之發心,還有牧人之發心。請問一下,那我們剛剛講的這些主要是王者之發心,為了能夠最快利益一切有情,我們必須要早日成佛,像佛陀一樣廣泛利益一切有情。請問一下,像王者之發心與牧人之發心在利益眾生方面有什麼差別?

答:剛剛你的問題就是說生起大乘的發心的過程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如同國王般的發心。
第二種是如觀音菩薩的發心,就是如同放牧者,當你把這些動物帶到一個非常好的地方,有草有水的地方,讓牠們在那邊安然的吃草、喝水的時候,自己也在那邊很安然的休息。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地發願,就是說當所有的眾生都成佛以後,我再來成佛,假如在所有的眾生沒有成佛之前,我有一個意念,我有想成佛,有這樣的心念的話,那我就把這個身體裂成千片,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文殊菩薩祂發願如船夫般,坐在船上面為客人划船,發願和所有的客人一起到彼岸。
觀世音菩薩祂是這樣的發願的,但是祂是早就成佛的,祂有這樣的發心過程,文殊菩薩有這樣的發心過程,但是真正的、具體的來講,發心的這個過程,最究竟的就是如同國王般的發心是比較圓滿的。

問:在禪修的過程中,如何讓心不散亂?請仁波切教授簡單、容易做的方法

答:讓心不散亂的第一種方法:
如何讓我們的心不散亂,這個問題如果比較簡單、容易做的話,透過打通氣脈,觀想九次呼吸(九節佛風),九次呼吸就是:右手食指按住你的左鼻孔,然後由右鼻孔緩緩地吸氣。接著用右手食指按住你的右鼻孔,然後由左鼻孔緩緩地呼氣,如此重複3次。依照上述相反的方法,用左鼻孔吸氣,右鼻孔呼氣,如此重複3次。最後用兩鼻孔同時吸氣和呼氣3次。如此做的話,剛剛非常散亂的心,就會變成無記的心,變得比較平靜,有點像平等的這種心。
第二種方法:
更進一步的方法,就是剛剛前面講的,我們必須透過證得止觀的止才有辦法。如何證得止觀的止呢?我們可以觀想導師釋尊,在我們前方的虛空中觀想一尊導師佛,觀想之後,慢慢地讓這個心在佛像上面停止,就是如同一心不亂,剛開始幾分鐘幾秒鐘,再慢慢地延續,最後達到的就是一心不亂地在所緣境上面,不為外境所影響,到那時候你的心就不會散亂。
為什麼我們的內心是散亂的呢?主要是我們的內心造成的,內心主要就是由煩惱所造成的心,煩惱就是三毒:貪、瞋、癡。比如說瞋心,瞋心它一產生就是嫉妒別人、瞋恨別人,甚至不該想的都會想出來,不該做的或者不想做的、或是從來沒有想要做的都會發生。有瞋心的當下,自己不會安定,而且會造成別人的困擾,造成自己的內心不平靜等等,這一切都是貪瞋癡所引來的。
因此我們內心的散亂都源自於貪瞋癡,所以你要不斷的觀想貪瞋癡的過失,為什麼有這樣的心呢?都是要去觀想,甚至你要想說我們要調伏這種心,最主要的就是要聽聞導師釋迦佛所說的這個法,這確實的一種甘露,調伏我們內心的甘露,因此你要不斷地廣大聽聞,在佛教的領域當中,你要實際的去運用、實際的去做,這樣子你的內心慢慢地能夠被調伏。
假如你的這顆心是緣於外境而散亂,你就要不斷的去觀想無自性的道理。所謂這個人讓我生氣的、讓我心不能定下來的這個人,無論他的頭、他的臉或者他的脖子,他的心、肚子等等,哪一部分都不是他,你一一的去觀想,最後觀想的心也不是我。
假如心是我的話,心的相續非常地快速,不斷不斷的相續下去,因此如果把心當作我的話,那就有很多個我了,因此你觀想無自性的道理去檢查你自己的內心,讓內心平靜下來。因為你的內心不平靜、散亂,大部分都是透過外境而產生的,因此你在外境上面去尋找讓你這個心這麼的不平靜的原因,以這樣的方式去觀想的時候,逐漸地你會發覺到,原來我前面的這一切並非是別人之過,完全都是我的過失。
如果你再透過慈心、悲心去提昇自己、反省自己的話,你不只得到快樂,甚至你會增上。所以我們一切的快樂、幸福、圓滿,這一切都是由善良的心產生的,運用善良的心去獲得的。因此你不斷地去修心,修心就如同在《入行論》裡面講的,心是串習的,假如你不斷地串習的話,一切都很容易做到的。
心一開始不是那麼容易被掌控,假如你不斷的培養、不斷的串習的話,隨時都能掌控你的心,因此你要不斷的去觀想、觀察你的內心來釋出真相──慈心、悲心,那樣的話你會平靜,在平靜的時候,你的內心也會跟者平靜下來。
同時,現在的科學家們他們也是非常重視慈心、悲心。在佛教裡面通常會談到所謂的慈心、悲心,因此他們到學校裡面去做一個實驗,在一個禮拜當中,練習的學生們讓他們去觀想生起慈心、悲心,經過十多天之後,那些學生有很大的改變,觀想慈心、悲心的學生,他們覺得很幸福、很圓滿。因此科學家們發現,原來佛教裡面所講的慈心、悲心,確實對人類有很大的受益。因此佛教裡面講的修心,是真正針對我們這些凡夫,讓我們散亂的心透過甘露的教授來淨化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內心平靜,因此你想要讓你的心一心不亂的話,最主要的,在你認識煩惱的同時,增長慈心、悲心,不然的話,你的心會持續散亂。
第三種方法:
還有一個方式,像密續裡面講的嗡啊吽,就是一般在我們吸氣以及呼氣的時候,觀想「嗡」的時候,把氣吸進來,在這個風裡面確實有這個「嗡」字,「嗡」就是你在吸氣的時候,觀想從三世諸佛那邊有一道白色的光照進我們的身體裡面,透過祂們的身口意的功德,全部照進我們自己內心裡面的身口意,在我們內心裡面慢慢降下如同太陽般的那種白色的光芒,三世諸佛同時把這些光芒照射一切眾生。
「啊」就是自己要作培養,在我們的風裡面沒有。
呼出時要觀想「吽」字,就是你在呼氣的時候,觀想呼出的氣裡面有一道藍色的光,把自己從累世以來所累積的,由身口意所造的罪障、以及在我們身上的所有疾病,凡是不好的東西都隨著呼出的氣,一起排出去,就是一道藍色的光排出去的,這種方式也能讓我們的內心鎮定。

問:請仁波切說明一下如何引生大樂?

答:如何產生大樂的這個問題,雖然有很多的方式能讓我們產生大樂,產生大樂主要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剛剛前面講的,就是讓我們生起淨光明,它有很多的名相,如來藏、佛性、淨光明或者俱生明光的這個智慧,讓這個智慧能夠顯現出來的,從這個大樂裡面把這個智慧顯現出來。如何去做呢?
有很多的方式,簡單的來講──施身,把自己身體上一切的善的這種光芒能夠照射給一切有情,從一切有情那邊能夠收攝他們那些不好的惡疾,全部攝入我的身體,就是以自他交換的方式。
再來就是悎寤瑜伽(睡眠瑜伽),就是在我們睡覺的夢中,在夢的這個過程當中,先比較粗分的意識,在你開始進入到睡夢的這個階段,你的意識半醒不醒的,最後完全停止的這個時候,什麼感覺都沒有的這個時候,這種方式對我們來說可能有一點困難,但是我們要不斷的串習。
讓我們生起大樂的意思就是,先把這種粗分的意識慢慢地排出去,讓我們的心能夠在緣著一個非常細微的這個當下,再緣一切空,這樣才能證得真正的佛果位。
再來就是其他,比如說大手印的方式,很多的手印的方式等等,可以讓我們把粗分的意識,粗分的意識指的是現有的凡夫的煩惱的內心,這種煩惱很敏感的,我們的內心或者五根都是很敏感的,什麼都聽到的、比較粗分的意識慢慢地排除掉,讓我們的心變成很細微的當下,在這個當下所緣的一個法去觀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那就是如同虛空般的,真正得了最究竟的果位。
問:剛剛仁波切有講了一段,在我們對面觀想本尊,最後要融入到我們的心中,如果說不做這個有很大的過失。我想請教的就是:因為我們常常修上師瑜伽法,比如宗喀巴在虛空之中再融入到我們心中,那個算不算是智慧尊?因為我們常常聽什麼叫智慧尊,那個是不是我們勝解作意觀想的那個是智慧尊,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就是剛剛講到密續裡面有講對生本尊和自生本尊,比如說我們在漢地也有一些祖師講說可以把阿彌陀佛觀想祂坐在我的頭上,和我同一個方向,或是在我的心間這種觀想,還有一種就是說阿彌陀佛在我的對面作觀想。因為剛剛仁波切講到,要觀想觀世音菩薩在我的前面,最後祂一定要融入到我身,不融入會有過失。自生本尊、對生本尊,在本尊瑜伽為什麼要這樣觀想,這種差別有什麼不同的意義?還有一種就是智慧尊,因為在密續裡來講都是勝解作意,主要是一種觀想的工夫,也就是止觀的工夫,這種勝解作意,所謂的智慧尊它是怎麼定義?
答:一般來講就是我們自生本尊和在虛空裡面的觀想本尊有二種,是確實有的。但是剛剛講的就是說,當你在前方的虛空當中觀想這個本尊(佛、菩薩)以後,當我們在結束的那個剎那,融入自己變成一體的,主要它有緣起和有它的用處在。有什麼緣起呢?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生起這種淨光明、俱生明光的智慧。
一般來說,剛剛前面的那種觀想方式,主要是依照密續的次第來講的,在密續次第的觀想當中,有很多的緣起的,就是外排、內除、中停滯,有這三種。一般而言,我們觀想本尊在我們頭頂,例如觀想無量佛(阿彌陀佛)在我們頭頂,之後融入我們的身體,主要的目的是說:在觀想的同時,淨化我們身、口、意從累世以來所累積的罪業,慢慢淨除的意思,而不是說把這種罪障能夠排出到外面,它的緣起就是說從三門慢慢地淨除的意思。
裡面主要談的就是說,盡量能夠觀想融入自己的身體,同時淨化了身口意的罪障,所以是外除。雖然它的緣起主要是講這種,讓我們能夠早日生起這種淨光明,其他也有很多像在前方的那種觀想,先邀請一尊佛在我們前方的虛空當中,在你觀想之後,再慢慢恭送到虛空當中,這種也是有的,但是剛剛講的這種,其緣起是讓我們能夠早日證得淨光明,能夠淨化身口意的罪障的意思。
发表于 2012-6-22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兄!
发表于 2012-6-23 00: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帕立仁波切!
发表于 2012-6-23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帕立仁波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1:35 , Processed in 0.03372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