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km0012001

如何克制愤怒与仇恨(大宝法王开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力量的慈悲心~大寶法王开示
地点:印度上密院

时间:2005/08/13


很多人都对观音法门的修持有所了解,但他们应该去了解的是观音的真正涵义——观音不仅是一个个体。这样去理解观音也许没有错,但却有所局限,因为观音的真正涵义是『那个永远以慈眼悲视一切有情的觉者』。观音不是只有一位——每一个能以爱与慈悲看顾所有众生的人,只要他具有这样的特质,他就是观音。慈悲的修持不仅是佛教成就法中的修持,在其他宗教中也建立了对慈悲的修持。在其他的宗教里,也有许多心中充满伟大的爱与慈悲的人们,这也是一种观音的化现,而非单一的个体。



我总是尝试和不同的团体或个人分享观音法门对慈悲的修持,不仅仅是和佛教徒分享,而是和任何一个具有爱与慈悲特质的人。我不会尝试让(不信佛教的)人们改信佛教,但我更愿意鼓励人们去练习爱与慈悲。



  每个人都喜欢爱与慈悲这个主题,但当真的需要去修持爱与慈悲时,事情就变得困难而且充满误解了。举例来说,很多人都认为慈悲心就意味着当别人对你做了很不好的事情,你仍然必须对他们很慈悲。当我们以这种方式施以慈悲其实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利益,而且很不实际。

  当人们练习慈悲,会产生误解,他们以为当有人在受苦,他们可以去承担别人的苦,但这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真正的慈悲并非如此。



  以上面说的这种方式修持慈悲,他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经历别人的痛苦,但这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并迷失掉自我。他们需要做的其实是看到他人的痛苦,然后施以正确的慈悲。他们需要对解除自身和他人的痛苦具有更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慈悲,才能具有力量。当我们看到了他人的痛苦,以及痛苦的二元性,我们就应该为他人做些什么,这样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慈悲在此时方能成为痛苦的解药。



  当我们修持的是单纯的同情心,也许不会特别有帮助,因为当看到他人在受苦,我们也会备受煎熬,甚至即使我们拥有慈悲心,我们也是不能够控制别人的痛苦的。

  慈悲心应该是正确、有力且充满信心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别人的苦难,并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举例来说,假如一位残疾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落水了,他将什么都做不了,反而只能无能为力的眼看着这一切并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如果这位父亲充满力量的话,当他看到儿子在受苦就可以立即跳入水中救出落水的孩子。同样地,如果我们的慈悲心强大而健全,充满力量,我们就可以迅速、有效地帮助他人。倘若我们的慈悲心尚未完全的成熟,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给予他人以有力的帮助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项善功德 = 一位好上师>>

開示:十七世大寶法王

翻譯:釋妙融





十项善功德 = 一位好上师



在显经密续的经论当中,讲到许多上师应具备的功德。然而大家都公认能够引导修行次第,并且符合一般修行者的条件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这里,要讲一讲归纳出的十种上师应具备的功德特质。



第一种功德,戒学──受持戒律以调柔心性



这十种功德特质里面的第一个是,心性调柔。一切佛法,都是为了调伏、转化心性。佛陀的教法里,分为能诠的文字,及所诠的意义。不只戒、定、慧三学的修持能调伏自心,其实每一个增上学,也都有调伏自心的方法。



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皈依,而皈依的本身,因为有皈依戒,所以便是属于三学中「戒增上学」的一部份。透过戒律的受持来调伏自心,是比定学、慧学的修持要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戒律的修持,并不只是靠着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着借口。比如说,当我们想要杀一只小蚂蚁,或者是想要偷一个小东西的时候,你会想到,佛陀说不可以杀生、不可以偷盗,因为是佛陀不准许的事,因此不可以去做。由于这种想法,使我们不至于去做一些不好的行为。这是因为有个说法、有个借口。但是像智慧的修持,所有对治的方法是要自己去生起的,是直接面对烦恼的。而戒律的受持,只要有正念、正知,因为佛陀不准,因为佛陀制订,所以我要重视。这就好像有一个推诿的对象,似乎可将一些责任推给佛陀一般,因此说,不是靠着自力,而是有着借口。



我以前也觉得,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调伏自心是很难的。但是后来因为自己很尊重、敬佩、相信某些上师,于是当生起烦恼的时候,就会想起那位上师曾经对自己的教导。一想起这些教导时,也提醒自己不要生起烦恼,因为是自己尊贵的上师曾经说过,所以就有点将借口放在上师身上的感觉,于是就不光只是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透过别人的力量来面对烦恼。



又或者当我们的眼睛、耳朵等五根接触不如法对境的时候,欲望也会生起,这个时候,当下马上要去阻止,就好像是勒住一匹野马一样,这种方式好像有些勉强,但是用戒学的方式来调伏自心,就是要勉强一点。这样的方式,也就是属于用戒学的方法来调伏自心。



第二种功德,定学──修持止观以清净烦恼



第二种上师的资格是定学,也是一种调伏,但是这种调伏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清净」,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将烦恼制伏,所谓的制伏烦恼,就是当心向内安住,五根不会染着不如法、颠倒的对境,就像把野马关住一样,那时,不用太担心身、语的过失,主要关注于如何消除昏沉、掉举、垢染等情况,找寻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佛法止观当中,止的修持。



这种调伏的程度是比第一种方法更深,但是也只能在上座的时候修持,下座了就很难。因为需要把心向内安住才有力量,心若不能往内,就没有这种能力了。于是,又需要第三种方法,就是慧学的方式。



第三种功德,慧学──修习慧学以寂静自心



因此,第三个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慧学的调伏方式。这种调伏方式又有另一个名称叫做「寂静」。为什么呢?因为慧学是真正对治烦恼的,能够将烦恼真正的断除。所以也叫做寂静的调伏。就好像去训练那一匹野马,把野马驯服成一匹良马,这就是慧学的调伏方式。



因此,上师需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也就是三学的修持。



有些大师说,讲到定学、慧学的修持,不光只是修持而已,是要在定学上,达到止的成就,在慧学上,达到观的成就。虽然这么说是很殊胜,然而却很难具备。真正有禅定成就的人,是很难找到也很难具备,因此,能够有类似的三学成就,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可以算是有三学的功德。



总归来说,凡是有戒学的调伏、定学的清净以及慧学的寂静,具足这三种功德的上师,我们就能够去依止。



第四种功德,功德比弟子殊胜



上师要具备的第四个条件,是功德要比自己还殊胜。上师的功德不应该与自己同等或是比自己还低下,他必须是一个能让我们向上看齐的人。



不过,也有特殊的例外状况。第一世蒋贡仁波切,据说他依止很多上师,其中许多上师不如他有功德,有些是乡下的老人、老菩萨,连字都不会认,但是因为他们有一些持有特殊的口传或是珍贵的口传,所以蒋贡仁波切需要去拜见他们并接受那些口传的传承,但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所以蒋贡仁波切必须先念几个字给他们听,让他们跟着念,往往几百页的经典,都要用这种方式得到口传,很辛苦的获得口传。所以,虽然这样的上师不如蒋贡仁波切有功德,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说为了获得口传或是传承,让这法脉能够不间断的弘扬,因为有这特殊的情况,具备特殊的因缘与功德利益,因此,那位上师虽然没有具备比自己还大的功德,但是仍然能够去依止。



第五种功德,精进



精进的意思不是勉强,有些人认为精进是不管喜欢不喜欢,勉强去做就是精进,其实不是。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对于利益众生,特别是利益弟子的时候,有一种坚定的欢喜心。就是很喜欢去做利益弟子,或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但也不是说一般的喜欢不喜欢,而是一种坚定的欢喜心,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能利益到弟子和众生,他都会很欢喜的去做。我看到许多上师,都具备有这种欢喜的精神,他们日日夜夜都在忙着利益众生、利益弟子的事情,不吃饭不睡觉,却也不累,你可以说是欢喜吧,要不然就是疯了!(众笑)所以好像是,上师因为具德弟子的信心所醉倒,然后就什么都不管的,带着坚定的欢喜去做一切能利益的事,这就是第五个条件。



第六个功德,精通教法



也就是精通三藏,熟悉各种不同的法门以及各种不同的逻辑思辩,能将颠倒见转成正见,所以精通教法是很重要的。



第七种功德,证悟实相



最好的上师,是具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若没有,再次等一点的上师,也要依照经教与哲理而了解空性与实相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刚刚提到止观的修持,止以下的修持,可能不需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功德;但是止以上的修行,求法的上师需要具备证悟实相的功德,不然就不能教导止以上的修行。当然最好的情况是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不然至少也要透过经教哲理而了解空性,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种功德,善于说法



上师针对不同的弟子根基,则有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修行次第。虽然究竟果位是一样的,但是现前的修道方法却不一定相同。因此上师需要会说法,能针对不同的根器,帮助弟子得到究竟的果位。上师也要能正确无误地将经教思想传导到弟子心中。有些上师在讲述空性时,若上师自己无法讲得善巧,无法讲说清楚,弟子因而误解「空性」即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有时候这种错解是跟弟子的思想有关,但有时也是取决于上师的说法,如果上师会解释,善于空性的说法,那么就比较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所以「善于说法」是很重要的。



第九种功德,悲心



这是很重要的部份。因为即便具备了以上所有的功德,但是没有悲心,就不会真的去利益众生。这个悲心是不贪求恭敬与利益,而去帮助无福苦难的人。就像我认识一些不是真正上师的人,我问他们为什么你们喜欢去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现在还有印尼这些地方,而不去西方弘法呢?他们回答说,因为西方没有红包,所以不想去,即便嘴上说的是为了教法、为了寺院、为了修建禅修中心,但实际上是为了利养。



所谓「无福苦难」的人,是我看到很多没有福报的人,根本就见不了上师,没有机会亲近上师之外,连一封信都呈不上去,其实应该对那些无福苦难的众生,要给予更大的慈悲心。所以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曾经说过一些有关于悲心的教导,他说:「若没有悲悯心,则自己才产生少许的痛苦,便会觉得不能度化弟子而产生许多忧伤;或者在帮助顽劣有情时,虽然向对方以法相待,却可能得到诸多粗言恶语的回应,那时,若不具悲悯心,就可能会觉得如此辛苦地为弟子说法,而这恶人却不听劝,继而生起了舍弃之心;而若是悲悯心微小,当弟子有痛苦时,也可能连一点忙也帮不上。因此,对于自己关注的弟子,要具备即便牺牲自己性命,也不让弟子堕入恶道的大悲心。」



总结来说,有弟子的人,要具备一种个性,也就是「即使牺牲自身性命,也不要让弟子堕入恶道的大悲心。」这是第一世大宝法王对于上师的要求,总之,尽力而为吧!



第十种功德,不厌倦



例如,即使要长时间说话也不觉得厌倦辛苦,有些弟子会老是去见上师,那时会让人觉得有点烦,但是一位上师,仍然能够不厌倦、不嫌烦,能够忍耐弟子。这就是第十种功德。



以上就是上师所需要具备的十种功德,或说是十种资格。并不是说每位上师都要具备完整的十种功德,主要是我们自己觉得在十这种功德中,哪几个是对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需要的,在知道重点之后,才能够去找寻符合自己需要的上师,如此地寻找上师会比较好。



有些学佛的人,一开始并不知道上师需具备哪些功德,甚至自己心里也不清楚哪些功德是自己比较需要的,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只是从外在去找上师,这样的情况,是几百年都找不到上师的。
发表于 2012-4-23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的慈悲心是无法忍受的,就如同我们陷于火中,会尽一切力量,想一切方法,从火中跳脱出来一般,因为火之无可忍受,所以会努力设法逃离,同理,对众生所受之痛苦,我们有着无法忍受之心去帮助,深切了解众生之苦,而具足勇气生起的慈悲力量,这个力量是可以让利生之行为真正起作用。



     密勒日巴尊者曾开示:「真正之慈悲心展露,即是如同身陷火中一般!」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慢慢学习和体会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5:21 , Processed in 0.04016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