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iangar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发表于 2012-3-16 1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海公!
这么好的帖子,打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贴完,休息一下。
最近,很想贴一篇讲三宝的教材。倪正和这篇解释海公上师的,比较完整全面。不过,贴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不足:
涅槃,写成“涅盘”了。查原书,是对的,是电子版的问题。

解释一下:
  1. 一、一切智,即声闻缘觉观一切法体性空的智慧
  2. 二、道种智,即菩萨观一切法缘生如幻的智慧
复制代码
这里,一切智、道种智,不一定是声闻缘觉或菩萨才有的,比如,佛也有。
道种智中说的一切法,应该是指各种种姓所修的法,也就是一切佛法的意思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科 甲二、归依之因由
     乙一、引佛说偈
      丙一、泛说 二颂
  颂 众人苦所逼 多归依诸山 园苑及丛林 孤树制多等
    此归依非胜 此归依非尊 不因此归依 能解脱众苦
  解
第二大科说明归依的因由,其中包括三个问题:一、为甚麽要归依,二、归依谁,三归依的后果如何。
对此三个问题,佛曾说偈作正反两方面的答复。
先泛说盲目归依的不当。颂文第一句「众人苦所逼」是答复第一个问题为甚麽要归依。归依是为求离苦。因为众人多因众苦的逼迫而才想到归依的。
第二个问题归依谁呢。「多归依诸山,围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这三句历举一般人为围离苦而去归依的对象,如避到山间去,或到园苑去、丛林去、孤树去、制多去(孤树制多是灵庙等类的处所),归依於各该处所的神鬼灵异。
第三个问题,这样的归依能否得到离苦的后果呢?
回答是「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聚苦。」由於这种归依不过是从甲地避到乙地,向神鬼灵异求佑,这种十足迷信的盲目归依,不能离苦,不是解脱苦难的根本办法,所以这种归依,并不殊胜,不足尊贵。

  科 丙二、正明 三颂
  颂 诸有归依佛 及归依法僧 於四圣谛中 恒以慧观察
    知苦知苦集 知永超众苦 知八支圣道 趣安稳涅槃
    此归依最胜 此归依最尊 必因此归依 能解脱众苦
  解
佛在这里正面指出如要离苦,唯有归依佛法僧三宝,并如实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才能真正解脱众苦,所以归依三宝是最殊胜,为世所尊。
三宝之中,法宝就是解脱众生的妙药,所以对於四圣谛法,应以智慧恒常观察。知苦谓观苦谛,了知众生苦恼,真实不虚。知苦集谓观集谛,集苦之因,在於起贪嗔痴惑,造杀盗淫业,所谓起惑造业,由业召苦。知永超众苦谓观灭谛,惑业解脱,究竟离苦故。知八支圣道,趣安稳涅盘,谓观道谛,修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趣安稳涅槃(即灭谛)的捷径故。由於三宝功德,清净殊胜,究竟圆满,所以唯有归依三宝,修四圣谛,方能获得解脱众苦的后果。故颂日,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於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稳涅盘,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

  科 乙二、难闻难得
    丙一、离八种难 二颂
  颂 地狱鬼畜生 长寿北俱卢 诸边地下贱 盲聋暗哑等
    世智邪辩才 正法灭尽时 是名曰八难 难闻佛法故
  解
现在我们人人都有一个身体,好像平淡无奇,并不觉得人身难得。其贵人身是非常难得,非常希有的。佛在世时曾指大地问阿难说,大地土多,爪上土多(即手指甲上的尘垢)?阿难答言,大地土多。佛告阿难,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造恶业故),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持五戒故)。可知人身难得而易失。由於造恶者多,如大地土,持戒者少,如爪上土,所以来世得人身者,非常希少,如爪上土;而失人身堕恶趣者,非常众多,如大地土。佛无妄语,故知人身难得,真实不虚。我们既得人身,应当自重己灵,善予利用,使勿空过,实为至要。

  人身难得已如上述,而佛法难闻则比人身难得更难。因为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如欧州、美洲、澳洲、非洲等处,由於佛法尚未普及,向来很难闻到佛法。即如佛教流行的亚洲而言,除缅甸、泰国等几个纯粹佛教国之外,其余如我国、日本、印度等多数国家,非佛教徒的人数是远多於佛教徒的。足见世界上是有一大部份人没有机缘闻到佛法。这就证明人身难得尚非难得,而佛法难闻真是难闻。我们现在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所以应当珍重这个难得的机缘,必须尽量善予利用才对。

  何以人身和佛法如是难得难闻呢?因被八难之所障碍故。八难之中只要遇到一难便即失去闻法的机缘了。是哪八种难呢?一、堕地狱道名第一种难。造上品十恶,感堕地狱。地狱有八寒八热十六大狱,或酷寒彻骨,或猛火焚身,或被刀山剑林之所砍斩杀戮,总之,地狱之苦,时刻不停,一日夜间,千死万生,所以地狱众生由於受苦猛厉故,难闻佛法。二、堕饿鬼道名第二种难。造中品十恶,感堕饿鬼,或因内障,或因外障,或因自体障,千年不闻水浆之名,长期受到饥饿的痛苦。内障谓食物到手化成火焰,不得受用,是名内障。外障谓饮食在前,然被强有力者之所禁止,不得受用,是名外障。自体障谓喉细似针,腹大如缸,饥火中烧,不得一饱,名自体障。所以鬼道众生由於饥饿不堪故,难闻佛法。三、堕畜生道名第三种难。造下品十恶,感堕畜生。一切飞潜走兽,唯知二件事情,唯知求食,唯知雌雄交尾,余非所知。所以畜道众生由於冥顽不灵故,难闻佛法。四、生长寿天或北俱卢洲名第四种难。长寿天即色界无想天,由修无想定感生无想报,因其思想机官不起作用故,虽闻佛法,亦难得到佛法的受用。北俱卢洲众生,寿命千岁,衣食自然,福报现成,由於欲乐如意,不知有苦故,难闻佛法。五、生於边地或下贱众生名第五种难。边地众生如非洲等处的土人,由於佛法教化所不及故,难闻佛法。下贱众生,由於福薄慧浅故,亦复受不到佛法的利益。六、盲聋喑哑众生名。第六种难。他们由於五官残缺故,难闻佛法。七、世智邪辩才名第七种难。有一类世间聪明人,由於知见偏邪,不信因果故,难闻佛法。八、正法灭尽时名第八种难。正法就是佛法。释尊授记正法住世千年,像法住世千年,末法住世万年。过此佛法灭尽,法缘断绝,所以那时众生就将根本听不到佛法了。合此八种难闻佛法的因缘,总名八难。故颂云,地狱鬼畜生,长寿北俱卢,诸边地下贱,盲聋喑哑等,世智邪辩才,正法灭尽时,是名曰八难,难闻佛法故。

  我们现在是八难以外的众生,因为我们既得人身,又闻佛法,更能闻到归依三宝始终学修的胜妙法门,故应深自庆幸得离八难的希有因缘,所以我们应如何珍视这个因缘,提起身心,精进学修,以期自他成佛,同圆种智,庶不辜负这个难得难闻的殊胜因缘。

  科 丙二、得十圆满
    丁一、依内五类 —颂
  颂 众同处所依正圆 现生不作五无间
    无诸邪见信业果 如是五种内圆满
  解
上文明离八种难,今当解释得十圆满。十圆满是资助佛弟子修行的十种增上因缘。十圆满复分为二,一、依内五种,二、依外五种。修行是要依靠於依报正报所谓依正二报的,故曰依内五种;修行还要依靠佛法方面的法缘,故曰依外五种。依外五种,下颂再述。现在先解这一颂依内五种。依内五种就是依靠於依正二报。
自己的身心名为正报;身心赖以生存的一切外缘,如父母妻子,衣食住处等皆名依报。
依内五种圆满谓依正二报方面应该具备何种条件才算圆满。回答是:
一、众同分圆满。众同分是同类同道的意思,如同属畜道,名畜众同分;同在人道,名人众同分。如何才算是众同分圆满呢。谓生在人道之中,感得根支不缺、性不顽嚣的身心,名众同分圆满。
二、处所圆满。谓生在佛化所及、有四众弟子的地方,名处所圆满。
三、依正圆满。谓生在信奉佛法的家庭,或遇善友接引信佛,名依报圆满;身心健全,解善恶语,堪能受法,名正报圆满。
四、无业障圆满。谓前生无重大恶业,因之今生亦未自作或教他作五无间罪,名无业障圆满。
五、无信解障圆满。谓无诸邪见,深信因果,因之信解方面不致转变,此后亦决不造五无间罪,名无信解障圆满。
以上内五种圆满是从大环境说到修行人自己的身心,从今生推及前生,从现在决断将来,都希望得到圆满的依正来作为修行的增上因缘。故颂曰,众同处所依正圆,现生不作五无间,无诸邪见信业果,如是五种内圆满。

  科 丁二、依外五种 —颂
  颂 大师世俗胜义法 教犹住世证未隐
    四种资缘悉具足 如是名为外圆满
  解
依外五种全为佛法法缘方面的增上因缘。法缘殊胜,当然对於修行将有极大的帮助。怎样才算是外五种圆满呢。回答是:
一、大师圆满。大师是指佛宝,谓遇佛出世,见佛闻法,或生在正法住世的时期,名大师圆满。
二、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谓僧伽住持三宝,寺宇经像法器等教法不缺,名世俗正法施设圆满。
三、胜义正法流转圆满。谓比丘师弟传承,灯灯相续,依法证得四向四果等增上功德,名胜义正法流转圆满。
四、正行不灭圆满。谓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即合前二三两种圆满兼而有之,名正行不灭圆满。所谓正法住世,必须教证二法,俱无欠缺。教证一有欠缺,即非正法住世,而转入像法乃至末法时期了。这就是正法与像法的分界线。又正行不灭,谓依戒修行、依教修行、依法修行、依师修行,具此四依而行名正行随转。离此四依即是盲修瞎练,不但没有结果,且有走入邪险的大失。
五、随顺资缘圆满。谓修行人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如衣食卧具医药等缘,亦应具足无缺,名随顺资缘圆满。以上五种法缘,亦从大环境说起,逐渐说到资生的四缘,都与修行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更应求其圆满。颂云,大师世俗胜义法,教犹住世证未隐,四种资缘悉具足,如是名为外圆满。

   以上依内五种,依外五种,共十种圆满,都是资助佛弟子修行的增上因缘。凡未得者可以发愿求得,未圆满者求其圆满。诸有已得已圆满者,即应抓紧这个至极希有的殊胜因缘,在可能范围内,集中全副精神,修行学佛,为求彻底解脱自他苦恼而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科 乙三、念死无常 分二
    丙一、念死—颂
  颂 有情决定死 死来无定期 死至不可拒 死后何所归
  解
上文已将人身难得和佛法难闻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扼要予以说明,使我们对於一般人素所忽视和不知道的事实,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我们应当深切体会我们现在既得人身,又闻佛法的机缘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应当抓紧这个机缘,学修佛法来彻底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这就是我们要归依三宝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若不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缘学修佛法来解决生死问题,我们的生命随时将被死亡所解决,而使这个希有的机缘,转瞬毁灭。因为人是免不了要死亡的,此其一;死亡的来临或早或迟是不能预定的,此其一。死亡一旦来到,不论我们有多大能耐,事实上是无法拒绝,也无法逃避,此其三;死后将要到哪一趣受生,凡夫也是无法知道的,此其四。以上四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颂文「有情决定死,死来无定期,死至不可拒,死后何所归」四句偈的解释。人生既然免不了要死亡,就是说明人生是无常的,人死之后,能否转生为人,就将难如登天了。所以我们应当时时以念死念无常来警惕自他,提起精神,学修佛法,方不致因循贻误,空过一生,白白糟蹋这个希有难得的机缘。

  佛学是研究生死问题的专门科学。佛法是以了脱生死来解决生死问题的。佛法的所谓了脱生死,并不是求长寿、求不死。因为人是决定要死的,所以求长寿的人纵使寿命真的延长到一、二百岁乃至数百岁,然仍没有把生死问题彻底解决,因为数十岁的人要死,数百岁的人也一样要死,所以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佛法了生脱死的方法是佛以无上智慧从生死的根源上找到了生死的原因,只要把生死的原因彻底消灭了,生死问题也就根本解决了。所以佛以「有生必有死」 一句话来说明世间的一切生死现象,并且说明死亡必不可免,因为「生」就是「死」的前因,既有前因必召死亡的后果故。佛复以「不生则不灭」一句话来说明了脱生死的方法。所谓「不生」谓必灭除一切召致生死的原因使之不再生起,由於「因」既不生,自然不致再有死亡的后果。故曰不生则不灭。这不是解决生死问题极有理论根据的科学方法麽。

  上文指出了「生」是「死」的前因。现在更须追究「生」的前因,又是甚麽。根据佛的无漏智慧所亲证,「生」的前因在於起惑造业,惑业就是召致生死苦果的原因。惑是怎样起,业是怎样造的呢。众生对着可爱或不可爱的种种环境而起贪嗔痴等烦恼,是名起惑。既起惑心,於是通过身口意三门而造杀盗淫妄等恶业,是名造业。由於起惑造业的原故,所以召致生死流转的苦果。佛法就以「起惑造业,由业召苦」说明世间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也就说明苦集灭道四谛中的苦集二谛。起惑造业是集苦之因故,集谛所摄。生死流转是惑业之果故,苦谛所摄。因必召果,果从因生,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流转因果的总相。佛法既明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即知了脱生死的圆满方法。方法唯何,谓即学修佛法的戒定慧三学,不於身口造杀盗淫业,不於意业起贪嗔痴烦恼,是名修道。由修道谛而证惑业断尽不生不灭的清净解脱境界,即是灭谛。所以道谛是解脱之因,灭谛是解脱之果,灭道二谛说明了出世间还灭因果的总相。

  一般凡夫不知生死之因在於起惑造业,所以人们在生死道中随业流转,无法自主,不得自在。换句话说,众生生命的主权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操在惑业手里。这种情况由於大家都未警觉,都不知道,如果情况判明属实,凡稍知自尊的血性汉子,对着这种不可容忍,失却自由,无异过着傀儡生活的现实人生,谁还甘愿再被惑业所奴役,而不提出收回主权,还我自由的要求么。由於久远劫来众生生命的主权一向操在惑业手中,大家习以为常,安之若素,所以数千年来除释迦世尊外,就没有人对此太阿倒持的可耻现象,提出问题,更没有人对此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由於大家习以为常,积重难返故,所以我们虽然一旦觉悟,要把主权收回过来,却也不是一蹴可几的易事,必须发起出离烦恼的出离心,与自他解脱的菩提心,归依三宝,学修佛法,熟练运用佛法的戒学、定学、慧学,一全套的无上法宝,与惑业作一番激烈、艰苦的长期斗争。因为若不与惑业拚个你死我活,就不可能收回主权,恢复自由;若不应用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也不能使惑业的根源与种子彻底消灭,断除清净。这是一场非常深刻的思想斗争,也是一种最极彻底的自我改造,而佛法就是指导这场斗争,这种改造的专门科学。这也是应用善巧方法来促成人类进化,实现智慧提高的不二法门,而佛法就能提供这方面须要研究与实践的全面资料。所以不愿再被奴役的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的人们,如果大家认识到惑业的过患,就知道归依三宝,实有必要,并且必须时时刻刻以念死念无常来提高警惕,精进学修,尽量利用现在既得人身、又闻佛法的难得机缘,来完成这个神圣的改造工作,使我们从惑业烦恼的重重系缚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在无碍的新人。

  科 丙二、念无常 —颂
  颂 是日已过 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 智者应思
  解
如果我们决定抓紧机缘,精进学修,誓断惑业,了脱生死,我们就应订出五年十年或更较长时期的学修计划,来努力完成佛法方面必须学修的功课。在整个计划的总要求下,每年必须预定每年的学修进度,每月必须预定每月的学修进度,每日更应订定每日的学修课程,并须逐日检点一天的功课是否做好,有无欠缺。当每天功课做完之时,作意想念今天又过去了,在一期生死的过程中又减少了一天。如同鱼池的水天天在减少一样,以天天在接近死亡来深自警惕。有智慧的人能够天天这样思维,就一天也不敢放逸懈怠了,这就是颂文「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智者应思」的解释。必须天天作是思维,精进学修,方能日积月累,一天有一天的进步,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乃至最后完成要求,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在这里我们更应深切体会,如果我们要想一生不空过,必须从一日不空过做起,要想年年有进步,必须从天天有进步做起,必须如是,方能保证我们的愿望和计划不致落空。所以我们必须珍惜一分一秒的光阴,就请抓紧现前一念使勿空过,这就是我们学修用功的下手处。从是日已过一颂体味它的深意,我们觉得佛法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是与其圆满的理论精密结合,完全一致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ngar 于 2012-3-16 13:18 编辑

  科 乙四、观察诸苦 分二
     丙一、八苦 分八
     丁一、生苦 二颂
  颂 生为苦之因 众苦所依聚 老病诸愁忧 无常等住地
    烦恼复随生 逼迫身心等 生为死之因 无生何由死
  解
本科观察诸苦,是佛指示我们,以真知灼见来观察和体味人生,究竟是苦是乐。根据释迦世尊无上佛智的分析,人生是不免有苦恼的。这可以从观察现象和推究本质来做证明。就现象言,佛指出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是人人所不能避免,亦为有经验人所不否认的事实。就本质言,佛复说明人生的来由是由於起惑造业(起惑谓对着可爱或不可爱的环境而起贪嗔痴等烦恼;造业谓对境起惑之后,随即在身口意方面造作杀盗淫妄等恶业)既有惑业的前因,就必召致八苦的后果。所谓起惑造业,由业召苦,惑业与苦,是有不可分离、互相缘生、互为因果的连带关系。人生既因惑业而有,所以人生是免不了苦恼的。

  佛要我们观察诸苦,不是叫我们向苦低头,或对人生消极起来,相反的是要我们以苦为师,从苦中记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警惕,学修佛法,消灭苦因,以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断除惑业,惑业是召苦之因,苦因若除,我们就能从惑业苦的重重系缚中解放出来,恢复我们独立自主,自在无碍的自由。所以不愿再被惑业所奴役的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的人们,应当重视念死无常和观察诸苦所包含的健全意义,及其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由於观察和体味自己受苦,就能生起自求解脱的出离心来。由於观察芸芸众生同我一样受苦、而不求出离烦恼之可怜悯,就能生起拔苦与乐,普渡众生的大慈悲心来。所以能把念死无常与观察诸苦的作用尽量扩展起来,是有推动全人类走向进化、提高认识、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的伟大利益。

  有人说,人生固然有苦,但亦并非全无乐趣。答,所言亦是,但人生苦多乐少,受苦时长,享乐时暂,有如明月,月圆即缺,亦如好花,好花易谢,人生乐事,亦复如是。且人生享乐,未得有患得之苦,既得有患失之苦,而享受过份,乐即变苦,如贪食者伤食,纵欲者伤身,诸如此类的事实,不胜枚举,所以佛复以三苦来说明世间一切苦乐现象。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世间一切苦事皆名苦苦。世间一切乐事皆名坏苦,因乐事易坏,坏即感苦,如月缺花谢,好景不常,故名坏苦。世间一切不苦不乐的中和境界,皆名行苦。行谓迁流不停,变幻无常,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故亦是苦,行即是苦,故名行苦。此之三苦,不但总摄人生一切苦乐现象,亦复全摄三界有情的苦乐真相,罄无不尽。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因有饮食男女的情欲,所以生活上苦多乐少。三苦齐全。色界众生已无饮食男女的情欲,住禅定中,寿命甚长,纯乐无苦,然生死未了,乐仍要坏,故无苦苦,唯后二苦。无色界众生已舍色身,不但离苦,亦复离乐,长住定中,寿命更长,然仍因惑业的种子未灭,一期命终,仍将随业受报,不得自主,故前二苦相不显,唯现行苦之相。所以三苦全摄三界苦乐的总相,而八苦则唯人生现象的说明。三苦八苦的范围虽广狭悬殊,然亦可互相颤释来帮助我们对於三苦八苦的认识。八苦的前五苦,生、老、病、死、与怨憎会苦,就是三苦的苦苦。八苦的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就是三苦的坏苦,因为亲爱聚会是乐事,追求欲得亦是乐事,今不如愿,乐事变坏,故成坏苦。八苦的五取蕴苦就是三苦的行苦,因为五取蕴苦并不表现苦乐之相,而是生起众苦之因,故是行苦所摄。

  佛要我们由观察诸苦而提高智慧,而认识世间的真相,因为不观八苦就无法认识人生的真相,不懂三苦,更无法认识三界的真相。佛根据实事实理告诉我们三苦八苦的现象是启发我们智慧的具体帮助。我们闻到了苦苦之后就能不被一切苦事之所迷惑,闻到了坏苦之后就能不被一切乐事之所迷惑,闻到了行苦之后就能在不苦不乐的境界中,亦复深自警惕,而不被其麻痹,更能从根源上彻底消灭召苦之因,使我们得到最极彻底的解放。我们於明了观苦的许多殊胜作用之后,再来解释八苦与观六道苦的颂文,就觉意义深长,都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极有熟读深思的价值,而不致误认为是无病呻吟的废话了。

  八苦先释生苦。颂文「生为苦之因,众苦所依聚」此二句总说苦因生而有,生为苦之因,生是众苦所依所聚的处所。「老病诸愁忧,无常等住地,」此二句是说身苦,一切老病无常变坏等苦皆以身为依住之地,而起增上作用的。「烦恼复随生,逼迫身心等」,此二句是说心苦,心苦或为身苦所引生,或因烦恼逼心,心即感苦,由於心苦,身亦痛苦,所以身心有休戚相关、甘苦与共的密切关系。「生为死之因,无生何有死」此二句是说生为死因,有生即有死,无生方无死。所以我们应当从「无生」来解除苦恼、来了脱生死,这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科 丁二、老苦 二颂
  颂 老苦复可怜 盛色日衰减 腰弓头似银 面皱不乐看
    念力多忘失 命根快欲断 寿者复多忧 久忧长不死
  解
老苦是更可怜悯,色力天天在衰减,腰弯如弓,发白似银,面皮皱得不成样子,记忆力亦多忘失,总之,老态龙钟,寿命是不久的了。另有少数特别长寿的老人,眼看着自己的儿媳子孙一个一个死亡殆尽,孤零零剩着一个老人,使他格外感到老苦的悲哀。

  科 丁三、病苦 二颂
  颂 四大不均平 逼恼身心苦 肉瘦皮乾枯 动止不自由
    威仪难振作 受针灸等痛 乐境欲不兴 时时断命忧
  解
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由於地水火风四大不均乎的原故。因四大不调而生病,因疾病而感觉逼恼身心的痛苦,因久病而致肉瘦皮乾枯,动止不自由。行住坐卧等威仪亦难振作,且要就医服药,乃至受针灸等痛苦。恢复康健的希望,日益渺茫,时时怀着断命的忧虑。

  科 丁四、死苦 三颂
  颂 死苦痛舍离 一切携不去 极可爱自身 眷属良朋翼
    田宅诸财物 势位巧文艺 父母诸妻子 不能相偕去
    死时万苦煎 死后何处去 大名势财能 皆不免於此
  解
难舍的东西死时都要舍离,一切东西都带不走,这是临死最感痛苦的事情,如极可爱的自己色身,乃至身外的父母妻子眷属友好,田宅诸财物,有势有位或有特殊的文艺技巧,都要舍离,都不能相偕同去,所以死时真是万苦交煎,苦不堪言,而死后的去处,自己更无法自主,唯有听凭业力的驱使,在六道中,轮回受苦?虽有大名、大势、大财、大能的人,皆不能避免此死苦的一关。

  科 丁五、怨憎会苦 —颂
  颂 若仇怨相逢 怖报怨治罚 恶名声逼命 避免苦复生
  解
若与仇人怨家相逢,就要防他来报怨,来治罚我,来宣扬我的恶名,乃至来逼我的生命,因之时常心怀恐怖。要想避免这些恐怖,就将引生其他痛苦,因为怨仇易结不易解,既已与人结怨,就不是躲避所能躲避得了的。

  科 丁六、爱别离苦 —颂
  颂 由世境所迫 亲爱眷属离 发起愁忧恼 悲哭等痛心
  解
由於生活环境的转变,以致亲爱的眷属要别离了,就不觉愁忧烦恼,乃至因感觉心痛而悲哭。

  科 丁七、求不得苦 二颂
  颂 农种不获实 商贾而失利 欲高位无阶 求闻事反遭
    或心灰意冷 恼丧等难堪 或苦思计较 欲求不得苦
  解
农夫耕种是希望有收获,商人贸易是希望得盈利,今若农无收获,商而失利,就是他们的求不得苦;欲求高位而得不到高位,欲求闻达而反失令誉;在上述种种求不得苦的情况下,或心灰意冷,懊恼沮丧,以为难堪;或苦思计较,嫉人之得,悲己不得,心怀不平,更增苦恼。

  科 丁八、五取蕴苦 六颂
  颂 贪著於五蕴 流转苦增盛 引后有无穷 成现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 虽暂时随己 舆乐境共生 舍离苦复起
    引起死中后 犹连锁无尽 果缚未脱离 子缚已早生
    流转尽六道 数数取舍身 积骨过须弥 乳泪胜海深
    损益业不定 胜劣趣无凭 独来亦独往 无人作伴侣
    长劫受重苦 复不作厌弃 亦不求停息 随风浪起止
  解
佛分析我们人的成分,是由色(物质)、受(心领受)、想(心取相)。行(心动念)、识(心了别)五类作用所综合组织成功的。这五类作用,佛法名为五蕴。在五蕴中找不出「我」,离开五蕴更没有「我」,「我」不过是一个假名罢了。正如房屋是由砖瓦木石等几种材料之所造成,砖瓦木石的本身都不是房屋,离开砖瓦木石更没有房屋,房屋亦是一个假名而已。佛说五蕴无我的道理,亦复如是。但是凡夫不信无我,偏於五蕴妄执为我。这个执取有我的妄执,佛法名之为五取蕴。故五蕴本来是客观存在的综合作用,一被执著,五蕴印变为五取蕴,客观作用亦即变为主观的我。这个五取蕴或主观的我,就是奴役我们的魔王,教唆我们起惑造业的主使犯。既起惑业,便召苦恼,故名五取蕴苦。

  无始以来,凡夫妄执有我,未闻佛法,谁知无我。根据佛说与上文的讨论,我们确信,有我即有苦,无我方无苦,无我而妄执有我,即是召致苦恼的总因。佛法的全部教理,无非是说明无我的教理;佛法的全部修证就是实践修证戒定慧三无漏学,在身语意三方面,时时处处与我执习气作斗争,步步断我执,分分证无我,直至我执断除清净,无我的理体,彻底显露,就圆满达到了离苦得乐的目的。

  然大多数人是不知有所谓五取蕴苦的,所以颂文举出五取蕴苦的五种相状以便我们体味认识。五取蕴苦的五种相状是:

  一、引后有苦器(苦器即苦所依聚之处),谓依五取蕴(我执)而起惑造业,将引以后诸苦。颂文贪著於五蕴三明此义。
  二、成现在苦器,谓依现前身心而受老病等苦。颂文成现在苦器一句即明此义。
  三、苦苦器,以有身故,将受猛厉现苦如死苦等。颂文亦盛苦苦器一句即明此义。
  四、坏苦器,谓虽暂遇顺境,然仍难免乐坏之苦。颂文虽暂时随己三句即明此义。
  五、行苦性,谓身心迁流,随业受报之苦。颂文引起死中后以下四颂皆明此义。此四颂含义较广,特予扼要解释。引起死中后一颂是叙四有轮转义。

  四有谓:
  一、「本有」,即现生的五蕴;
  二、「死有」,即命终刹那的五蕴;
  三、「中有」,死后生前的五蕴;
  四、「后有」即下一生的五蕴。

  引起死中后谓「本有」有引起「死有」、「中有」、「后有」的能力。四个「有」循序引生起来,轮转循环,正如无尽的连锁一样,「本有」 一方面是前世惑业所召的果缚,一方面由於今生又起惑业,又复具备了引生「后有」或子缚的条件。所以四有轮转下去,有如顺流之船,下坡之车,具大势力,不易制止。流转尽六道一颂,极言在六道中流转生死,数数取身舍身,经过了无量数的生死,以至尸骨堆积起来将比须弥山还要高;生时饮著无量数母亲的乳,死时使无量数亲友涕泪悲戚,把乳泪积贮起来将比大海还要深广,以明流转生死,无穷无尽的相状。损益业不定一颂,损益业即善恶业,众生或造善业,或造恶业,自己作不得主,故曰不定。造善业得感胜趣(三善道)受生,造恶业将堕劣趣(恶道)受生,随业受报,而非凭己选择,故曰无凭。如是造业受报,死此生彼,都是独往独来,自作自受,别人是爱莫能助的。长劫受重苦一颂,谓无量劫来,众生受四有轮转的苦恼,然由於大家不明世间的真相,生死的秘奥,和五取蕴苦的相状,以致大家对生死不作厌弃,对惑业不求停息,照旧随风逐浪,起惑造业,遂致虽欲离苦而苦终不离。这就是众生背觉合尘的可怜状况。为令未觉悟的众生早日觉悟,本文陈述三苦,八苦,尤其详述五取蕴苦,唯期大家由是而认识世间的真相,体味到佛法的价值,终於由实践修行而享受离苦得乐的利益,这也就是三世诸佛示现成道、说法度生的共同愿望。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要义

  本段观六道苦,因对人生有非常切要的关系,所以在解释颂文之前,且先予以扼要的介绍。

  佛要我们观察诸苦,是一种善巧方便,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所经历的事情,体究其前因后果,明白其来龙去脉,由是而认识事物生、住、异、灭的规律,和众生生、老、病、死的规律。

  本文上期已将观察八苦的殊胜作用大略说明,现在再述观六道苦,藉以继续提高和扩大我们见解的水平。

  观六道苦比观八苦范围更广大了,意义更深长了,作用也更重要了。八苦不过说明目前一段时期的现象,而六道苦则是贯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期连续不断的现象。一谈到前世、今世、来世,所谓三世问题,事情就比较难谈了。因为前世已过去,大家都忘了,谁也不记得前生的事情;来世尚未来,更难证明究竟有没有来生的事实。所以世间一般知识分子,对於前世后世一向是不谈的,甚且不事研究而武断予以破斥,似乎要这样缝合科学,不这样就是迷信了。其实不谈问题,并不能取消问题。不谈问题,亦始终不能解决问题。固然过现未三世都是随着时间的迁流,暂时安立的假名,然而三世是连续的,是分不开,截不断的,必由过去引生现在,复由现在引生未来,未来转瞬即成现在,现在转瞬即成过去,完全是一种不可分离的相续作用。 一切事理,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今生是前生的后果,今生即以前生为前因、为来龙,复以后生为后果、为焉去脉。如果截头去尾,不认有前生,亦不认有来生,唯独承认今生是现实的,这实在是一种粗枝大叶的想法,亦且是非科学的。因为三世的相续作用,完全是连贯的。在前世后世、来龙去脉都不明白的情况下来研究利害切身的人生问题,试问能够弄得清楚人生的真相麽。若无前世后世,则今世的真实性究在哪里。喻如若无过去未来,则现在的真实性即不存在。认为此年、此月、此日、此时是真实麽。这是转瞬就要过去的。才说现在,即非现在,试问现在究在哪里。你能把现在挽留一分钟使勿过去麽。不可能的。人生的生死相绩,作用连贯,不可分离,亦复如是。所以三世要承认就一起承认,要否认就一起否认。决不能承认其一,否认其二。照这样截头去尾,支离破碎的来谈问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违反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且不谈或否认三世,究竟不能取销三世。三世迁流是活生生的事实,在尚未透彻研究之前是不能武断抹煞的。所以我们不欲研究利害切身的人生问题则已,如欲研究,就非贯串三世一起研究不可。这样才能摸清人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样才是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问:时间是迁流不停的,但时间与人生似乎是二件事情。
  答:就体性言,时间与人生是有所不同的,时间是无体的不相应行法,而人生则是有体的色心二法的总和。就行相言,则人生的迁流正是时间的迁流,时间的迁流亦正是人生的迁流,二者是二而一的。佛法之所谓三世就是合时间与人生同一的迁流行相而言的。

  问:世人亦颇重视三世,例如重视和研究过去的历史,正是重视过去的人生,又如努力现在,创造未来,更是十分重视现在和未来,足见并不忽视三世相续的人生问题。
  答:众人共同所造的事业,佛法名为共业。共业相当於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国家的历史事迹,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事业都是集合众人的力量,有赖共同劳动所成就的,故可合为一类,皆名共业。个人个别所做的事所造的业,佛法名为别业。别业相当於个人的私生活,然其含义远比私生活丰富活泼,寓意深长。共业与别业有互相影响的关系,然共业所召的后果主要是众人所共的,故名共报,别业所召的后果主要是个别负责,所谓自食其果,故名别报。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过现未三世的共业大家都已同意其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相互关系,由是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对於过现未三世的别业,亦即所谓前生、今生、来生的三世问题,是不是亦应研究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相互关系,由是认识人生的真相,和众生生死相续的规律。这里正蕴藏着无穷潜力和无尽宝藏等待我们开发,我们是有责任把它尽量发掘出来以饶益有情,因为这与每一个众生都有利害切身的密切关系。

  研究三世别业,比研究三世共业,要困难些。因为研究共业是有历史文献足资依据,而研究前生来生就苦於没有实物作为研究的根据。每一个人虽然都已经过无量无数的三世,然而由於我们业重智短的原故,以致除今生外,凡是前生的事情都因忘失而不知,关於来生的事情亦因尚未来临而不知。又因我们五官的本能比较低劣,对於他人的三世情况亦复未能亲有所见。因之一提起三世问题,大家就有一种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茫然无知的感觉。所以要知道三世情况,就得信任佛语,研究佛书。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是指导和供给我们关於研究三世的具体资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都是佛眼亲见、金口亲宣的事实。佛智无上,佛无妄语,我们应感佛恩而深信无疑。根据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来研究人生真相,来认识众生生死相续的规律,则古今中外,一向认为不易解答的根本问题,诸如生死之谜、人生之谜、宇宙之谜,就将不难迎刃解答了。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一整套既扼要而又繁复,既广博而又精微的学理——完全与现实人生相契合的学理,也可以说是众生在生死道中,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活生生实事实理的素描。然本文只能扼要的来介绍比较浅显的原则和纲要,至其繁复的内容,广博的事理,和精微的作用,则非短文所能详细说明,亦非笔者有限的知识所能胜任,阅者谅之。兹依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顺序,逐项予以扼要的解释。

  三 世

  三世的相互关系上文已有部分说明。三世不应观想似一条直线,好像有上下二端的样子,应当观想似一圆周,是首尾相接的,没有起点(无始),亦没有终点(无终)。众生生死轮转,如环无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状况,亦复如是。春夏秋冬的运行是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的,众生生死相续,循环不息的状况,亦复如是。

  三世是以求生的一期生死为一世。众生是如何生死的呢。众生是「因」「缘」和合而生。「因」就是前生所造的业因遇缘而起现行作用(业力)。「缘」是条件,助「因」生起作用的条件须要许多,而主要则是淫境现前和父精母血。心识被业力之所驱策与有缘的父精母血相和合即入母胎结生,是名因缘和合而生。结生之前所有作为,皆是前因的积集。住胎出胎以后,由少而壮而老而死所有一切苦乐遭遇,皆是前因所召的后果,亦即属於受报方面的事情。众生在现世中一方面承受前因所召的苦乐果报,一方面又复起惑造业积集将召后果的业因(又为未来或下一生受报、制造前因)。直至前业所召、於今生应受的一期果报受满,於是「因」「缘」分散而死。「因」即能藏业因的心识,「缘」即死时的尸体。如是从生到死名焉一期生死。既死之后,另有一组业因次第成熟,又驱心识投入有缘的母胎而结生,是名死此生彼。生后又复一面受报,一面造业,最后复因一期果报受满而死亡。如是造业受报,生死生死,造业既一天不停,生死亦一天不了。这就是生死轮转。三世相续的简要说明。

  上述随着业力流转生死的相绩作用,佛法亦称四「有」轮转,「有」即既「有」业力,即「有」作用。是哪四种「有」呢。

  四有轮转:
  本有——即现生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作用。
  死有——命终刹那的五蕴作用。
  中有——死后生前的五蕴作用。
  生有——中有入胎的五蕴作用。(「生有」出胎即成来生的「本有」,故四有轮转是首尾相联的相续作用,亦即是业力所引的转变作用。)

从造业到受报相隔的时间有长有短,约可分为四种类别。

  一、现 报 此生造业,此生受报。
  二、生 报 此生造业,来生受报。
  三、后 报 此生造业,后后生乃至后无量生受报。
  四、不定报 此生造业,不定现生或后何生受报。

  造业与受报相隔的时间,或早或迟,何以有这样巨大的差别。其原由是非常错综复杂的,主要是由於一、业力(因)有强有弱,业力强则受报快,业力弱则受报迟;二、助「因」生「果」的条件(缘)有的具备早,则因缘就早成熟,有的具备迟,则因缘就迟成熟。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果的原则:
一、既有前因必召后果,既有后果必具前因,决定没有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的事理;
二、善因必召乐果,恶因必召苦果,决定没有善因得苦果,恶因得乐果的事理。因的善恶,亦称为业,所谓善业恶业。果的苦乐,亦名为报,所谓苦报乐报。总之,随因感果,随业受报,因果报应,决定是丝毫不爽的。
问: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说法不就是定命论么?
答:因果报应舆定命论完全不同。其主要不同处在於因果虽然决定,但有方法可以转变。根据果随因转的原理,只要把原因转变过来,则其后果也就随着转变了。所以因果事理,圆融活泼,有利无弊,决非定命论所能比拟。例如有人做了坏事,后因闻到因果道理,知道做坏事将受苦报,赶即痛切悔改,不做坏事而做好事,那末他的苦报是可以冲淡减轻的;又因他能继续不断做好事,则此后所召的后果,势必都是好的,没有壤的了。所以宣扬因果的实事实理,是有积极鼓励人们止恶向善的伟大作用。认识因果事理之后,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要召致报应,自食其果,自负其责,如同一钉一眼一样,丝毫没有推诿假借,蒙混过关的可能,就能使人提高警惕,把自己的行为,自动的整饬起来。这种自发自愿,极可宝贵的自动力量,是比任何其他力量要大,所以应当尽量予以发挥,作为完成一切事业,是极可靠的保证。
问:因果报应的执行,有没有一个主宰在管理这件事。
答:因果报应正如一部精密无比,灵活巧妙的自动机,完全不须要主宰的管理。因能召果,果必酬因,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而灭,都是法尔如是的业力作用。在一期生死之间,在人的一生之中,凡所受用的一茶一饭、一喜一忧,都是先业(满业)所召的果报,也就是一套一套、大大小小的因缘,相绩不断在成熟、在起作用。一套因缘成熟,一套因缘消灭,一套消灭,一套又成熟,如是就演成人的一生,所以人是在因果转变、忧喜无常中过生活。直至一期果报受满,亦即在无量无数套因缘所组成的一组总因果演变完毕,人即宣告死亡。同时复有先业(引业)引生另一组总因果(又摄无量无数套因缘)开始次第成熟,而继续演变其生死把戏。如是微妙难思的因果演变,法尔如是,无须管理,是完全由於不可思议的业力在起作用。只要造业一天不停,业力就将继续不断地起作用,故曰业力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思议,亦非不可思议,若能不断研究、不断学修、不断地提高人群的智慧,则不可思议也是可思议的。不过就目前的知识水平而言,是属於不可思议罢了。
一切后果皆由前因之所召致,所以重点唯在前因不在后果。我们面对现实的人生,必须探索明白其准确无误的正因,不可倒果为因,亦不可非因计因,更不可认为是无因的。所谓追究原因,挖掘根源,都是叫我们在明因上用功夫,这个方向是准确的。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於造业时小心翼翼,专造善业,不造恶业,所以他的果报是纯乐无苦的。众生不知慎於造因,无时不在起惑造业,因之其所召致的报应苦多乐少,然而光是对着苦果发急有何用处呢。复次,众生造因的主权亦非操在众生手里而是操在贪嗔痴等烦恼手里,所以生生世世做着烦恼的俘虏,而被烦恼业力之所奴役,必待深信因果,懂得众生生死相续的原理之后,才能理会到收回主权的方法。方法唯何?方法是提高警惕,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警惕自己不再被烦恼或烦恼的伪装所蒙蔽诱惑而造恶业;同时更要随时随地鼓励自己,全心全意广造善业。必须如是时刻用功,努力实践,方能把已失的主权逐渐收回,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明因识果的智人。
所以我们压倒一切的头等要事非他,即是止恶修善、慎於造因,以期收回已失的主权。我们应当下决心与自己的烦恼决一死战。 一定要止恶修善。 一定要收回主权。烦恼是非常狡猾、诡计多端的敌人,在初期作战中是不免屡战屡败的,必须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屡败屡战,奋斗到底,然后才有战胜烦恼的可能。佛开示我们有十种恶业,必须停止不作,有十种善业,应当努力实行,就是关於我们在身口意方面日常言行的指导。兹将应止的十恶业与应作的十善业分别列表如后:
应止的十恶业
一、杀生
为私利故,杀害众生。
身三恶业
亦称身三口四意三十种恶业
十恶应舍
二、偷盗
存心占人或占公家便宜。
三、邪淫
男女关系混乱,违反婚烟法。
四、妄语
语不真实,自欺欺人。
口四恶业
五、恶口
语不柔和,盛气骂人。
六、两舌
离间彼此,破坏团结。
七、绮语
有害无益的空话。
八、贪
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
意三恶业
九、嗔
恼害众生。
十、痴
不信因果不明事理。
应作的十善业
一、不杀生
而愿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
身三善业
亦称身三口四意三十种善业
十善应取
二、不偷盗
而常上供下施,舍己为人。
三、不邪淫
严持一夫一妇的纯洁生活。
四、不妄语
而言必真实。
五、不恶口
而言语柔和动人。
六、不二舌
而好作和合语,坚持团结。
七、不绮语
而好作有益於人的言语。
八、不  
而好惠施。
九、不  
而慈悲为怀。
十、不  
而明事理信因果。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是众生随其前业的善恶,而受苦乐不同的果报。六道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一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一恶道),合称六道。轮回谓众生被业力之所驱迫,在六道中轮转生死,轮回即表示其轮转不停,或转生不已的相状。
兹将善恶业因、六道轮回与苦乐果报的关系,列表示其概要如后:
前因(善恶业)
后果:(六道)
报应(苦乐)
造上品十善兼修禅定
转生天道
受纯乐无苦的报
造中品十善兼有烦恼
转生阿修罗道
受乐多苦少的报
造下品十善兼有较重烦恼
转生人道
受苦乐夹杂的报
造下品十恶业愚痴特甚
转生畜生道
受苦多乐少的报
造中品十恶业悭贪特甚
转生饿鬼道
受纯苦无乐的报
造上品十恶业嗔恚特甚
转生地狱道
受极猛厉的苦报
天道众生受着不可想像的快乐,地狱众生受着不可想像的苦恼,其苦乐不同的距离也是难於想像的。何以苦乐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因为众生业的善恶是有甚大差别,所以众生受报的苦乐势必与业相应而有如是甚大的差别。例如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上的人直接间接受到痛苦,虽经相当长的时期而余痛犹在。这种人所造的恶业是万死不足以蔽其咎的,故必转生地狱长受苦报。亦有智者发表特殊好的学说,辗转传播,采择实施,而使世上的人历久受其利益,这种善业就是转生天道的资粮。所以地狱天堂并不是虚构出来的幻想,而是众生业因所感的果报。众生既造千差万别善恶不同的业因,势必感受六道轮回、千差万别、苦乐不同的果报。可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确是生死道中活生生实事实理的素描,亦与每一个人有切身的利害关系,故於解释观六道苦的颂文之前,先作一番扼要的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实在比较长,还是整理一份 word 文档比较方便。
发现一些错字。
先贴上来吧。要整理成有结构的电子文档,必须要修改一些文字。以后进行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7:00 , Processed in 0.03645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