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10|回复: 4

【常见梵语词汇小百科】二、金刚经中的“有情、寿者、命者、补特迦罗、摩那婆”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诃提娑迦罗 于 2012-1-19 18:14 编辑

应某法师要求,在写“波罗密多”之前先写此篇:

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
【奘译】何以故?善现!彼菩萨摩诃萨无我想转,无有情想、无命者想、无士夫想、无补特伽罗想、无意生想、无摩纳婆想、无作者想、无受者想转。善现!彼菩萨摩诃萨无法想转、无非法想转,无想转亦无非想转。
【什译】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此处两种译本差异较大。“有情”、“命者”、“士夫”……皆是“我”的异名。在《金刚经》中,究竟说了几种我的异名呢?可以肯定地说:四种。因为无著在《金刚经论》中说:
别体相续起  至寿尽而住
更求于余趣  我想有四种
四种皆是什么呢?世亲释曰:
我想四者,谓是“我想”、“有情想”、“寿者想”、“更求趣想”。四种不同,此于别别五蕴有情自生断割,为我想故;见相续起作有情想;乃至寿存作寿者想;命根既谢转求后有,作更求趣想。

如此看来,什译更忠于原文。那么奘译是玄奘自己添加的嘛?也不是。这四种异名,在大般若经中为十六种:
舍利子!如我但有名,谓之为我,实不可得。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亦但有名。
可见玄奘的译本虽于金刚经原文不同,却符合大般若经。

以下简单解释一下:
有情的梵文为sattva,与“众生”同义,即平时所谓的“萨埵”。萨埵的解释有许多种,如《大智度论》中解释:
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为“众生”。
然而窥基在《瑜伽论记》中批判说:
梵云萨埵,唐云有情。贤圣了知唯有情识,更无我等,故名有情。梵云“波罗拏”(prāṇa),此云众生。古人以众生译萨埵者,谬也。
在藏文中,萨埵同样被译为“有情”(samspa)。
但狮子贤还有另一种解释:
sādanātmakatvātsattvaḥ. 具能坏性,故名有情。可见他认为萨是坏义,埵是具义。


命者和寿者是同义,梵文为jīva(耆婆)。如《大智度论》中说:
命根成就故,名为“寿者”、“命者”。
又如狮子贤在《八千颂释·庄严光明》中说:
jīvitendriya-vaśenānikāya-sabhāga-parisamāpter vartata iti jīvaḥ.
以命根力,至众同分终而安住。


士夫:又译众数,梵文是puruṣa. 本意就是人,又因为puru有众多的意思,所以罗什将其译为“众数”。所谓“三士道”的士,就是这个词。


补特伽罗:又译数取趣、人。梵文为pudgala.狮子贤解释:
punaḥ-punargatiṣu līyata iti pudgalaḥ. 于诸趣中数数而取,名补特伽罗。
这是说“补特”义为“数数”;“伽”义为“趣”;“罗”义为“取”。


儒童:又译摩那婆。梵文mānava,原意指婆罗门教所谓的原人(摩奴)的后代,泛指人类,也可指小孩。这个儒童,和“文殊师利童子”的儒童不是一个词。一般说的“童子”,或是“王子”,是“鸠摩罗”(kumāra),鸠摩罗什就是kumārajīva,义为“童寿”。


余词好解,今不赘述。


另外“众生相”的相,玄奘译为“想”。从梵文来看,的确是想(saṃjñā),但译为相也没什么过失,因为“想谓取相”,说到底还是和相有关。

发表于 2012-1-19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发表于 2012-1-1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2-1-1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加精!
发表于 2018-8-30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3:48 , Processed in 0.03222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