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11-12-5 09:28 编辑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1-12-4 15:34
这么长的文章,到底哪里是重点?「隨方毘尼」吗?这个适用于所有戒律吗?还是仅适用于比丘戒,再者,例如 ...
如果我的認知若沒錯的話,隨方毘尼是適合所有戒律的,但是適用範圍大有討論空間,根本墮等重罪(性罪)應該不適用,對戒律沒研究,純是個人想法
佛学大词典 对“随方毗尼”解释如下: 【随方毗尼】
谓随风俗民情之需,对戒律可斟酌取舍。即戒律中佛陀未禁止之事、未开许之事等不经开许废止之新事例,得随顺地方之风土、气候等而斟酌开许废止。依五分律卷二十二(大二二·一五三上):‘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盖虽是佛陀所制之法,然不适宜他方之习俗,则不应行之,如印度以手抟食、袒胸、赤足等之习俗,行之于我国,则与国俗不合。又佛陀未曾制定之法,然为他方之习俗,则应遵行之,如我国食必用匙箸,行必着鞋履等。以上所言,乃就轻戒而论,重戒则不为此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华严经疏演义钞卷六十二、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衣食所须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随方毗尼”解释如下: 【随方毗尼】 (术语)戒律中佛未禁止之事,佛未开许之事,不经开(开许)废(禁止)之新事例,得随其时其处之宜而开废之,是谓随方毗尼。有部百一羯磨十曰:‘尔时佛在拘尸那城壮士生池娑罗双树间,临欲涅槃,告诸苾刍曰:我先为汝等广已开阐毗奈耶教,而未略说,汝等今时宜听略教(梵云僧泣多毗奈耶)。且如有事,我于先来非许非听。若于此事顺不清净违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若事顺清净违不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顺行。’然依五分律,则即经世尊之开遮者,于余方似亦许取舍也。律二十二曰:‘告诸比丘: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因而义净三藏以五分律之文为译者之谬。寄归传二曰:‘有现着非法衣服将为无过。引彼略教文云:此方不净,余方清净。得行无罪者,斯乃译者之谬,意不然矣。’由小乘涅槃经之说及佛平素之训诫观之,却似五分律为正。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随方毗尼”解释如下: 【随方毗尼】
指戒律(毗尼)可随各地之风土习俗而有开制、缓急之别。《五分律》卷二十二谓,假令佛所制戒于他处不合当地风土习俗,则不可用。又若虽非佛所制戒,但于他处为不得不施行者,则必当施行。此为如来在世亲口宣说之教,《华严大疏钞》卷八十五加以申论,称之为随方毗尼。《明了论》中说时处毗尼,也认为应依时、处之宜而受持毗尼。《四分律》在阐明开边方五事时也说,受戒有十人受、五人受等繁简不同,其威仪作法,皆随中原、边地而不一致。
按,气候、风物因地而异,教门隆盛与否也因地方习俗而有差别,例如‘十事非法’之诤议,即因地方习俗之异所产生。又如《西域记》所载,中印度于六、七月雨期时行夏安居,而北印度的滥波至睹货罗一带,则于冬末春初霖雨相继时期行冬安居。就衣制而言,此等寒烈地方也舍轻衣而用重衣。
其后佛法东传我国,教外人士视僧侣之威仪作法为殊方异俗之卑礼而加以非难。另一方面,佛教也由风土有别而逐渐与东土之习俗同化,例如衣制方面即有很大变化。直至后世,由于各宗所使用之法衣已渐背离律制,故有法衣之制定。及律宗兴起,主张竭力墨守古法,但同时也有不重戒律者,托辞随方毗尼,以求免于非难。因此,元照于《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叹言(大正40·167a)︰
‘今世愚僧不知教相,破戒作恶习俗成风,见持戒者事与我违,便责不善随方,呵为显异,邪多正寡,孰可言之?法灭世衰,由来渐矣。又东南禅讲,半夜啖粥、过午方斋、木 钵纱衣,不殊外俗,循名昧实,并谓随方。不学愚痴,一至于此。慎之!’
[参考资料] 《四分律行事钞》序、卷上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