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4|回复: 1

甘地戒糖--学佛中的身教和言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个发生在圣雄甘地身上的生动例子。(转)


一位母亲带着小儿子拜见甘地,对他说:“我儿子非常喜欢吃糖,医生说这样对他不好,但没人能阻止他。我儿子非常崇拜您,只有您能制止他这种行为,请帮帮忙。”甘地对这位母亲说:“你们下个月再来。”“可是,我们走了三天三夜才来到这里。”妈妈抗议道。甘地仍说:“你们下个月再来。”一个月后,母子俩再度出现。“甘地先生,请教育我儿子不要再吃糖了”妈妈恳求道。甘地看着那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不要再吃糖了。”小男孩点点头,他妈妈就说:“为什么这句话您上个月不能说呢?”“因为上个月我也吃糖”,甘地说:“要劝诫别人,自己先要戒掉坏习惯。”
     
就象有个吃素的亿万富翁举了个例子:这跟宗教没有关系,只是一些简单的原则。我不会啃着鸡腿给我的儿子讲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不仅没有学会仁慈,反而学会撒谎,因为你心口不一。有很多事情是我们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比如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撒谎不是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礼貌、帮助别人、好好学习、天天努力向上、讲卫生、爱劳动……,这些都是极其简单的原则,就是要认真地去做。总不能长大了还不如一个小孩。”
   
什么是“教”呢?“教”是教导,不仅有有声的教,还有无声的教。有声的教是言教,无声的教为身教。我们常说“水鸟树林,皆演法音”,对具慧眼者来说,整个法界都在转妙。同样,上师也是“语默动静,无非教化”,圣者上师的智慧安住于不可思议的法界,所示现的一切都是无声的教化,上师所有的行为都在启发我们。由此便能理解“一切无非教化”的含义。
么是“如”呢?“如”是效仿、随学之义。如同以画笔描绘风光无限的山水一样,我们用心效仿、随学上师的心灵境界,就是如教修行。
    要做到如教修行,前提是要善巧观察上师的德行,处处留心,不能像瞎子看戏一般,看了半天也不知台上表演些什么。所以,要有一双好眼睛,去细细领会上师一举一动的密义,这样才能入到“上师无声说法,弟子心领神会”的默契当中。
    我们可以观察:上师行住坐卧是何种威仪,上师接引众生有何种方便,上师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恭敬上师三宝,如何发愿、回向、修集资粮,如何慈悲众生,如何护持圣教,如何实践教义,如何护持戒律,如何体悟万法,这些都是我们随学的内容。
因此,不要狭隘地认为只有上师有声的说法才是教,实际这个“教”真正说起来,尽未来际也说不完。
此外,如教修行也不是学一两个月即可,而是要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日日随学,这才叫常随佛学。若能用心随学,上师的功德必然会在自相续中逐渐生起,最终达到与上师无二的果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有一次,佛陀为了教育弟子,想要亲自打扫精舍。此时,忉利天主释提桓因,马上带来五百支上好的扫帚,希望藉此因缘植福田。这一天,恰巧发心打扫精舍的给孤独长者有事无法前来,佛陀利用与弟子一同经行之时,亲自拿起扫帚打扫环境。站立一旁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等弟子们见状,也都一同拿起扫帚来打扫。等到全部整理干净了,佛便利用这个因缘,为弟子们开示:扫地虽然看起来是小事,确有许多功德:扫地如同打扫心地,令自、他的心清净,将来的果报就是端正庄严;同时,精舍环境清净整洁,能令护法诸天欢喜,将来也会因此获得生天的果报。

  
佛陀先以心轮鉴知弟子们的需要,护法释提桓因也因此而有了植福的机会;然后再以身轮示现扫地,让弟子们先跟着一齐打扫,身体力行,最后才以口轮开示弟子,使弟子们心开意解,因此能奉教欢喜。智者大师云:“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修行到达最高的境界,一切行住坐卧、挑柴运米,乃至于打扫环境,无非是发自这念心的神通妙用。因此,不论是身轮的示现,或口轮宣说,皆是从佛陀清净圆满的心轮中流出的教法。在佛清净圆满的心轮中,一切法是自在、融通的,都是为了令一切众生转除心中的无明烦恼、离苦得乐。

  
曾经有弟子问师父:在哪里?,就在你的慈悲与智慧,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当中。一切的行住坐卧,乃至于扫地作饭、听课教课、流通有无、为民喉舌,都是发自这念心的妙用,都是在转  。这个法,就看见者、闻者能不能心领神会了。
   
“懂得道理”是起点,“做到”才是真正的目地。好比一个人站在是山脚下,看得到山顶,也知道上山的路,但不代表已经站在山顶上了。这时需要的就是照着路线图,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教育者应该把教育别人的道理先实践于自身,然后再教育别人,这样才能真正地触动人心,发挥感召的力量。正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八十卷之第三十五卷)《出曜经》说:“先自正己,然后正人;夫自正者,乃谓为上
    潜移默化是身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本生论》说:“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这是说,学生平时在与教师的相处中,会受到教师高尚言行的点滴熏染,久而久之,自然而然自己也会拥有相似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习惯。这恰好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有研究表明:在人际沟通中,语言文字的内容只占总信息量的7%,语气、语调占35%,而肢体动作则占58%。隐性知识理论也指出:“人们知道的比他讲述的多。”只有20%的知识和经验是能够表述出来,让大家听得到、读得到的,而另外80%的知识和经验深藏于个人的内心,很难清晰表达出来,无法通过课堂言教有效地进行传递,只能通过身教的特殊方式传授

节录自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4971教法与证法/身教与言教
相关文章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2040佛陀/高僧大德说法的风格和语言技巧


顶果法王教言中说:
任何想教授佛法的人,必先使佛法成为他生命的主体;若只是复述教法是无益的,就像一个耳聋的音乐家演奏乐曲,不管曲调多美,自己都无法听闻。领受教法

时,我们的动机应该是真诚发愿,愿自身能如法实修;如果我们只想尝试学得一些东西,以便教导他人,就像乞丐演奏音乐是为了牟利,以这种心态去接受教法,

于己于人教毫无意义。同样地,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而搜集佛法知识,也是错误的。如俗谚所说:“知识愈多,骄慢愈大;离家乡愈远,离诚实愈远。”在我们

内蕴的烦恼尚未调伏之前,又如何去利他呢?这就像身无分文的乞丐高谈要喂饱整座村庄,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为了确保别人真正的福社,我们必先使自己完

善,直到一如巴楚仁波切般。他谦称自己对佛法毫无了悟,整个人却饱含了佛法的要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28420100szkw.html
发表于 2011-7-3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掃地--学佛中的身教和言教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有一次,佛陀为了教育弟子,想要亲自打扫精舍。此时,忉利天主释提桓因,马上带来五百支上好的扫帚,希望藉此因缘植福田。这一天,恰巧发心打扫精舍的给孤独长者有事无法前来,佛陀利用与弟子一同经行之时,亲自拿起扫帚打扫环境。站立一旁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等弟子们见状,也都一同拿起扫帚来打扫。等到全部整理干净了,佛便利用这个因缘,为弟子们开示:扫地虽然看起来是小事,确有许多功德:扫地如同打扫心地,令自、他的心清净,将来的果报就是端正庄严;同时,精舍环境清净整洁,能令护法诸天欢喜,将来也会因此获得生天的果报。

  
佛陀先以心轮鉴知弟子们的需要,护法释提桓因也因此而有了植福的机会;然后再以身轮示现扫地,让弟子们先跟着一齐打扫,身体力行,最后才以口轮开示弟子,使弟子们心开意解,因此能奉教欢喜。智者大师云:“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修行到达最高的境界,一切行住坐卧、挑柴运米,乃至于打扫环境,无非是发自这念心的神通妙用。因此,不论是身轮的示现,或口轮宣说,皆是从佛陀清净圆满的心轮中流出的教法。在佛清净圆满的心轮中,一切法是自在、融通的,都是为了令一切众生转除心中的无明烦恼、离苦得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1:37 , Processed in 0.04364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