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27|回复: 14

如何看待佛教徒弘扬外道典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4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看待佛教徒弘扬外道典籍

——从《文昌帝君阴骘文》谈起

  释成峰

一、前言

  近几年来,一些法师和居士印赠流通大量佛经,使很多没有佛法的地区得闻正法,对于弘扬佛法、净化人心起到很大作用,功德很大,实在是续佛慧命的好事。可是也有人用信徒的助印款,印一些外道典籍,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宣传宿命论观点的书。即使有劝善之功,但由于所宣传的宿命论与佛教的缘起论完全背离,所以为不如法。本文拟用佛教的教理与《阴骘文》进行分析比较,再据佛陀对于弟子印送修学外道书籍的态度,最终得出结论。

二、《阴骘文》简介

  《文昌帝君阴骘文》(以下简称《阴骘文》),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广泛和深远,与《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同为过去社会上十分流行的劝善书。此文的作者不详,是道教劝善书的一种,简称《阴骘文》。“阴骘”一词源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护人们。 文昌本古代星名,帝君指梓潼帝君。宋元道士造作的《清河内传》及《梓潼帝君化书》称玉皇大帝委任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司文人之命。旧时士大夫往往于科举考试前向其卜问功名。
  此文是假托文昌帝君的名义制作的善书,约成书于元代。其内容结合道教人生哲学和伦理学,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之即得神灵赐福,所谓:“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是种天人感应的报应论。
  《阴骘文》尤其强调做阴功,积阴德,即暗中施德于人 ,暗中做有德行的事。它要求人们多积阴功阴德,做好事不要张扬,只要悄悄去做,自然得到上天的福佑。一旦伤了阴骘,自己及后代就会遭受恶运,受到上天的惩罚。
  《阴骘文》宣扬的“阴骘”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对很多人来说,行善的目的就是累积阴德,以求改变命运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人们在劝人行善时,总是叫人“积阴德”为子孙后代着想。如果你“缺德”就会引起天怒人怨,不得善名,还会为子孙后代留下债务。
  《阴骘文》还提倡三教合一,帝君叫人们“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印造经文,创修寺院。”

三、佛教的因果观与《阴骘文》中的承负说

  1.《阴骘文》中的承负说
  《阴骘文》要求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这段话中包含了道教的承负说。早期道教信奉的《太平经》中,有大量关于承负的内容。所谓承负,即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行为的善恶,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祸福结果。这种因果关系,从后代角度说是“承”,而从先人的角度是“负”。“承负说”是古代天人感应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是一种独特的报应论。
  古代的天人感应也包含了一种报应论,认为人们行为的善恶,都回从天得到相应的反应,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未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太平经》的“承负说”,就是要解决这种疑难问题。它在《解承负诀》中非常明确地提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这是什么原因呢?它回答说:“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这就是说,这种善恶报应的反差,是来自其祖先所行功过的差异,前者是承负先人之过,后者是承负先人之功。那么自身行为的善恶与报应又有什么关系呢?它说:“能行大功完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这是说,先人虽有过错,只要自身的善行很多,抵消了先人所积之过以后还大大有余,那么就可避免先人的“余殃”了。反过来也是如此,尽管先人积有功德,但如果自身的恶行太多,先人所积功德也抵消不了,就该自己受到恶报了。如果自己死后尚有余罪,即由自己后代的儿孙来承受此报应。这样就使善恶报应如一根链条,环环相扣。自身要承负五代,后负五代,前后共十代为一个承负周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可见,承负说肯定天要赏善罚恶,一个人是行善还是做恶,一定会有报应的。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可以把《阴骘文》的因果报应分为三种:一是承受先人的善恶报应,可称之为先世报;二是自身行为的善恶在自身生前遭受报应的,可称之为现世报;三是自己行为的善恶由将来自己的子孙后代得报应的,可称之为来世报。

  2.佛教的因果观
  佛教的因果观与《阴骘文》中的承负说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阴骘文》的承负说认为,人的福祸是由于自身的行为善恶而感得上天的赏罚,从而把上天看成是人类的主宰者。人们行善的目的就是为了迎合巴结上天,希望获得他的赐福。但佛教认为一个人得到乐或苦的果报是自己行善或造恶感招来的。如《增一阿含经》云:“尊者阿难闻提婆达多兴起恶心向如来身,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尔时,尊者阿难悲泣涕泪不能自胜。世尊便说斯偈:如人自造行,还自观察本;善者受善报,恶者受其殃。世人为恶行,死受地狱苦;设复为善行,转身受天禄。彼自造恶行,自至入地狱;此非佛怨咎,汝今何为悲?”这就是说,人的命运完全由自己掌握,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不仅是天神就是诸佛菩萨也无法左右你的吉凶祸福。
  其次,《阴骘文》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在本人生前受报,而且如果没有报完还会延及到自己的子孙继续承担。佛教的因果观却认为,受报者仍然是实施者本人,即使是父子至亲,也不能互相替代,他们因业力的不同而感受苦乐之报。如《起世经》经云:“此之苦报恶业果者,非汝母作、非汝父作、非汝兄弟作、非汝姐妹作、非国王作、非诸天作,亦非往昔先人所作,是汝自身作此恶业,今还聚集受此报也。”另《般泥洹经》云:“相须所作好、恶,身自当之;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这就说明自作自受与果报不可互代的道理。
  再次,《阴骘文》的承负说还认为,如果一个人今世的善恶要超过祖先遗留下来的功德与罪过,那两者之间就可以相互抵消。而在佛教看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苦果,不能将功折罪。佛在《增一阿含经》中云:“夫人修其行,行恶及其善;彼彼自受报,行终不衰耗。如人寻其行,即受其果报;为善获其善,作恶自受报。为恶及其善,随人之所习;如似种五谷,各获其果实。”
  综上所述,《阴骘文》的承负说确是融合佛道有关报应的阐述而成的善恶报应,既主张家族承担自己的功过,也宣扬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佛教的因果报应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基础之上。佛教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它将引起善恶等报应,所谓“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佛教认为,业报是自作自受,果报是自招的,也是不能互代的。

四、佛家的行善与《阴骘文》的广行阴骘

  《阴骘文》强调“广行阴骘”,即暗中施德于人,暗中做好事。行善的目的就是累积阴德,以求改变命运和得到上天的福佑,尽管要求不张扬、不宣传,但其中明显带有功利色彩。而佛教则认为行善要不执著于善,更不可藏有私心,禅家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虽未祈求上天的赐福,但因果不昧,自然感得吉祥如意的乐报。

五、佛弟子印赠修学外道典籍有违菩萨戒

  在《瑜伽师弟论》卷七十五摄抉择分菩萨地之四,对此问题有明确开示:“若以叶纸书似正法及外道论,或先已书,授彼信解众生手中,或劝他与,当知有罪。菩萨唯应劝彼弃舍手中异论,或令书写诸佛圣教,或自欲知彼不坚实,不应开示。”
  这是说,如果用纸书写相似佛法和外道论典劝人信受,无论是自己亲手给别人还是劝其他人流通,都是违犯菩萨戒的。菩萨应该劝人弃舍各种异论(不同于正法),用这些纸来书写诸佛的正法。纸张一词是个概说,其余金钱等也与此相同。如果用信徒的金钱去印送外道异论,都是违犯菩萨戒的。这件事情,我们应引起高度警惕。
  对于热衷于学习上述外道典籍,菩萨戒中也明确禁止,如《菩萨地持经》卷五菩萨地持方便处戒品之余中说:“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聪明,能受速学;若久学不忘;若思维知义;若于佛法具足观察,得不动智;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学佛经,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萨善于内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不作毒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染污起。”
  这是说,如果菩萨对于佛说经典放弃不学,反而热衷于学习外道邪论和世俗书籍,即为违犯菩萨戒。但在五种条件下不犯:一是此人非常聪明,对于所学内容很快就能掌握。二是此人长期学习佛典后忆持不忘。三是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四是对于佛法有坚固不动的智慧。五是能合理安排学习内典与外典,每天用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学佛经,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外典。须指出此地的外典,是指度众生所需除内明以外的四明(声明、工巧明、因明、医方明),并非外道邪论。如果不属于上述五种情况,即使学修再用功,也属于违犯菩萨戒。

六、总结

  做为佛弟子,学习和弘扬佛法是“家务事”。放着自己的本份事不去做,却跑去宣扬外道典籍,即使有些劝善利益,也为不明智之举。也许有人会说,有些外道相当于佛教的人天乘,这也是不懂佛教的人的见解。佛教与外道建立的基础与归属都有明显的区别,须知五乘佛法均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佛教的人天乘只是趋向解脱的中转站,而外道则把升天看做最究竟的归宿,两者有根本的分歧。因此为佛弟子应依教奉行,切莫弘扬外道典籍。


  参考文章:
  陈霞博士 《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书社,1999出版。
  宗舜法师 《略谈菩萨戒中的“说四众过”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是法师所写.可以作为参考啊
发表于 2011-5-4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似佛法 謗亂正法

謗亂正法戒第四
  這謗毀,毀亂佛法,在佛法來說是非常重要,不但對個人嚴重影響,對佛法的興衰也特別地重要。

若菩薩,謗菩薩藏,說相似法,熾然建立於相似法,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處法。

  發了無上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人,並且精神正常,謗菩薩藏,他譭謗大乘佛教,佛法有經、律、論三藏,也有說是二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也就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這兩部份,有的說對於大乘佛法加以破壞、憤怒,或者說不合理……故言謗毀佛教,這裡不是這個樣子,而是以說相似法,乃是以自己說出與佛法相似的一種法,就是容易混淆,使得大家認為這也是佛法。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有一種是外道故意進入佛門來破壞,但有一種是很聰明,也學習經律論,但卻說出一種相似的佛法。但不是佛法,因此把正念的佛法給掩蔽了,這就是在破壞佛法,熾然建立於相似法,這熾然就是茂盛的意思。這種人有可能是有福報的人,但卻有點邪智慧,也有可能很有世間上的學問,看佛法的經論也讀了很多,由於他很有福報,又有辯才又有邪智慧,因此說出相似佛法就有很多人相信,因此就搞得很興盛,所以就是熾然,原來沒有於是創建出相似的佛法,很多人就跟他學習。

  也許有佛教徒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才能夠認識相似的佛法,這是很重要的。那麼應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最初學習佛法要虛心一點,不要有成見,並且全面地深入去學習,在中國以大乘佛法流行最興盛,而小乘佛法學習的人並不多,但現今也有人注意,學習大乘佛法這件事。

       如果一個佛教徒有福報有智慧有能力,這種人如果不能深入佛法時,他便會做很多事,如建廟或成立某某主旨,並且常常要去各方面連系,認識來往很多,精神時間多數都是用在這些事上,他學習佛法,也許只是年輕時學的那一部份,以後的事務太多了,他就沒有時間學習佛法了,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容易出現相似的佛法。而這種人他不能全面地深入佛法,對於佛法認識的也不夠,這是一個問題,而為了創建事業的成功,就會創出許多方便的佛法,這些方便的佛法再想一下是不是相似佛法,那麼這種人也不會去認識什麼是相似佛法。

  那如何才能夠認識呢?就是你就要少事,你要少辦事,事情愈少愈好,儘量把你的精神與時間放在學習佛法上。現在學習佛法應該比以前容易,參考書多,在教義上,中觀唯識,或者再加上如來藏,我們漢譯的佛法很豐富,這一切應該都很具足。你深入學習佛法以後你就容易認識什麼是相似佛法,什麼是真實的佛法,如果你學習不夠就很難鑒別,就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相似的。

       這裡就說熾然建立於相似法,佛法的衰敗就出現在這裡,從這裡開始。佛在世時就沒有這個問題,佛滅度後有大阿羅漢,菩薩也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有聖人在時,相似佛法很難起來,沒有聖人時就不行了,這件事就不容易。

  若心自解或從他受,乃說這相似法有這兩種不同,若心自解,就是說他內心不如理作意,他有所領解,這不如理作意也可以這樣說:比如說在文字上虛妄分別,另外有一種,是他有一點禪定功夫,但學習經論不夠,他常常靜坐,加上一些不如理作意,於是就發出一種邪智慧,與佛法相似,卻又不是佛法,說出這一類的邪法。

       若心自解,他內心解悟了一些不合道理的事情,但是他經過修行的時候,我們也感覺他很有修行,然而那其實是不一定的。或從他受,由別人那裡學習來的,聽受別人的講解,他就這樣學習並且弘揚,如此說相似法,熾然建立於相似法,就是波羅夷處法,他就是一個譭謗佛法很重的罪過。

       我們一般人說一些話,大家還容易辨別是否邪知邪見,但是若遇到那閉關多年有特別的功夫,他說出的道理就容易迷惑人,由此我們可知佛陀真是大智慧啊!在菩薩戒有了這麼一條,那麼我們把經裡面的佛法再與現今傳佈的佛法對照一下,就可以知道。

  引自   http://bbs.foyuan.net/thread-56280-1-1.html   給大家參考
发表于 2011-5-5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目前全世界的宗教形式来看,楼主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很难下定义。观音尊者还解读圣经呢,这本书在上世纪90年代公开发行。
     书的封底有一句话:“冲突源自误解与不了解,唯有尊重与沟通,才是化解的不二法门”。 
   书的简介:1994年,观音尊者欣然接受天主教圣本笃教会的邀请,破天荒展开世界两大宗教--佛教与基督宗教--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这场盛会中,观音尊者展现了慈悲与包容,为基督徒解读圣经。没有浮夸虚华、矫情造作,只是以一个谦卑的教徒身份,善意地表达他对圣经内容的看法。他的谦卑与善意,化解了基督教的恐惧与心防,让基督徒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圣经内容。
  这场殊胜难得的盛会,开启了21世纪沟通的新模式。期待全世界运用善意沟通的模式,为全人类谋福祉,迈向世界和平的境界。
发表于 2011-5-5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本書的書名 "DL讀聖經" 與原本的"良善之心"座談會似乎不太相稱,
與其說是DL解讀聖經,不妨說是DL和天主教神父間的對話,
這如同古印度佛教論師與外道師間的辯難,
只不過對話是比辯難表面上緩和些.
发表于 2011-5-7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央掘魔羅經》卷四
佛告文殊師利:“汝欲聞世間建立外道因不?當為汝說。”文殊師利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文殊師利:“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名拘孫陀跋陀羅,出興於世,在此城中。時彼世界無諸沙礫,無外道名,唯一大乘。彼諸眾生一向快樂。爾時如來久住於世,乃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久住。法欲滅時,持戒者減,非法者增。有一阿蘭若比丘名曰佛慧,有一善人施無價衣,比丘湣彼,即為受之。比丘受已,示諸獵師。諸獵師眾見此好衣,生劫盜心;即於其夜將是比丘至深山中,壞身裸形,懸手繫樹。爾時其夜有採花婆羅門至阿蘭若處,見虎恐怖,向山馳走。見彼比丘壞身裸形懸手繫樹,見已驚歎:‘嗚呼沙門,先著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脫因。自懸苦行,是真學道。彼人豈當捨離善法?當知分明是解脫道因。’壞正法故,即捨衣拔髮作裸形沙門。裸形沙門從是而起。”“爾時比丘自得解縛已,即取樹皮赤石塗染,以自障蔽。結草作拂,用拂蚊蟲,更有採花婆羅門見已念言:‘是比丘捨先好衣,著如是衣,捉如是拂,彼人豈當捨離善法,當知分明是解脫道。’即學彼法。出家婆羅門從是而起。”“時彼比丘暮入水浴因洗頭瘡,即取水衣以覆瘡上,取牧牛人所棄弊衣,以自覆身。時有樵者見已念言:‘是比丘先著袈裟,而今悉捨,必知袈裟非解脫因,故被髮弊衣,日夜三浴,修習苦行。彼人豈當捨離善法,當知分明是解脫道。’即學彼法。苦行婆羅門從是而起。”“比丘浴已,身體多瘡,蠅蜂唼食。即以白灰,處處塗瘡,以水衣覆身。時有見者謂言是道,即學彼法。灰塗婆羅門從是而起。”“時彼比丘燃火炙瘡,瘡轉苦痛,不能堪忍,投岩自害。時有見者作是念言:‘是比丘先著好衣,今乃如是。彼人豈當捨離善法,當知投岩是解脫道。’投岩事火,從是而起。如是九十六種,皆因是比丘種種形類,起諸妄想,各自生見。譬如有國一一相視,而起麤想。麤想生已,各各相殺。九十六種道,各生異想亦復如是。猶如鹿渴,于炎水想,追逐乏死。正法滅時因彼比丘非法法想,亦復如是。”

略釋: 外道是如何產生的?
佛對文殊師利說:“你有興趣聽一聽外道是如何產生的嗎?”文殊師利回答佛說:“世尊!願樂欲聞。”
佛對文殊師利菩薩說:“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的時候,有佛出世,名叫拘孫陀跋陀羅佛,也在此城中講法。那時候,這個世界沒有沙礫,也沒有外道,唯一大乘。那時候的眾生一向快樂。如來般涅槃以後,正法住世很久,正法欲滅的時候,持戒的人減少了,破戒的人多了。當時,有一個名叫佛慧的比丘,接受了一個善人佈施的一件無價的寶衣。佛慧比丘接受了以後,就讓周圍的打獵的獵人欣賞寶衣,誰知獵人心生貪念,當天夜裡,獵人搶走佛慧比丘的寶衣以後,將佛慧比丘拔光衣服,打的遍體鱗傷以後,又把他吊在深山的樹上。恰巧,當天夜裡,有幾個在深山裡面採花的婆羅門,正巧看到佛慧比丘,裸體吊在樹上。這幾個採花的婆羅門就驚歎:“此比丘先前身穿袈裟,現在裸體,因此可知袈裟不是解脫的正因,吊在樹上苦行,才是真正的學道解脫。裸體苦行才是解脫的正因啊!”於是,這個採花的婆羅門,就拋棄了衣服,拔光頭髮,成了一個裸體的苦行沙門,裸形沙門的由來,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後來佛慧比丘,自己解開捆綁身體的繩索,找來樹皮裹在身上,以遮蔽身體,又將一把草捆在一起,做成拂塵,用來驅趕蚊蟲。他的這個舉動,被另外的一個採花的婆羅門看到後,就以為佛慧比丘,身穿樹皮,手持一把草做的拂塵,以為這才是修習解脫的法門。於是,這個採花的婆羅門,就學著佛慧比丘的樣子,身穿樹皮,手拿一把拂塵,成了出家婆羅門,出家婆羅門外道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出現的。”“後來,佛慧比丘,因為傷口發濃,一天要到河中三次,以清洗身上的瘡口,佛慧比丘,還揀來牧牛人所拋棄的舊衣服,遮蔽身體。佛慧比丘的這個舉動,又被一位砍柴的柴夫看見了,他就想:‘這個比丘,一開始身穿袈裟,現在卻丟棄了,可見袈裟不是解脫的正因,他現在披散著頭髮,身穿破舊的衣服,一天早晚洗澡三次,修習苦行,真正的解脫道原來是這樣修的。’於是,柴夫就開始模仿佛慧比丘。於是世間就出現了苦行婆羅門外道。”“再接著,佛慧比丘洗過澡以後,由於身體多瘡,於是引來許多的蒼蠅添食瘡口。佛慧比丘就用白灰,處處塗瘡,以防止蒼蠅一類再添食瘡口。此時,有人看到此情景以後,也和上面的人一樣,以為佛慧比丘是在“偷偷的”修解脫道,就加以模仿,於是世間就出現了灰塗婆羅門外道。”“最後,佛慧比丘的傷口化膿,佛慧比丘就以火來燒傷口,以達到止住傷口化膿的效果,種種痛苦,使得佛慧比丘不能忍受,於是佛慧比丘就從懸崖上跳下來,自殺了。此時,佛慧比丘火來燒傷口、投崖自殺的情景被人看到了,這個人以為拜火、投崖就是真正的解脫道,於是,世間就有了投岩、拜火教等這一類的外道···如是世間出現了類似的外道,多達九十六種之多,都是因為觀察、模仿比丘的種種活動,而起了不如理的思維,而形成這種種外道。這個道理,就像一個國家的人,人人互相對視的時候,起了野蠻的想法,於是就互相仇殺起來。九十六種外道道,也是這樣,都是誤會比丘的各種活動,而將之當成解脫道來修。也就像饑渴的小鹿一樣,在夏天看見遠處路面上的熱氣,以為是水流,於是拼命的往前跑,結果,始終不能追上,於是小鹿就累死了。如來正法滅時,外道因為觀察比丘的活動,而產生一些荒唐的想法,並將這些荒唐的想法付諸實踐,也像將路面上遠處的熱氣當成水流的小鹿一樣的啊!只有學佛才能真正的解脫、成佛!”

发表于 2011-5-8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的封底有一句话:“冲突源自误解与不了解,唯有尊重与沟通,才是化解的不二法门”



多与智者们交流:time:
发表于 2011-5-9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外道是这样产生的!
发表于 2011-5-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看到比丘在宣講儒家或其他外道典籍,自己不明瞭而產生妄想跟著模仿,大概也有機會.
发表于 2011-5-1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一点想法
古印度六师外道,五种持常见,有自己的解脱道,一种持断见
这才是经纶上所说的外道,有自己的解脱道才能称“道”
既非断见,又没有自己的解脱道的,自能算是世间学问学说
因此但前社会最大的外道其实是唯物主义断见外道
儒家敬鬼神而远之,是常见,而且没有自己的解脱道,应该只能算世间学问学说

希望这篇能够不再被管理员删掉
发表于 2011-5-1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场殊胜难得的盛会,开启了21世纪沟通的新模式。期待全世界运用善意沟通的模式,为全人类谋福祉,迈向世界和平的境界。
发表于 2011-5-1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oxman 于 2011-5-10 10:33 发表
个人的一点想法
古印度六师外道,五种持常见,有自己的解脱道,一种持断见
这才是经纶上所说的外道,有自己的解脱道才能称“道”
既非断见,又没有自己的解脱道的,自能算是世间学问学说
因此但前社会最大的外道 ...

不用擔心!
儒家即使被歸類成外道,還是會得到很多人尊重的.
學儒的弟子如果聽到我們說他只能算是世間學問學說,也許會覺得不被尊重,
所以我們稱他為外道,他或許會比較高興.
发表于 2011-5-12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km0012001 于 2011-5-4 20:20 发表
如何看待佛教徒弘扬外道典籍

會被外道看不起.  :funk:
发表于 2011-5-13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的不同是法王并沒有向佛教徒倡印bible,也沒有對佛教徒弘揚宣講bible,更沒有告訴佛教徒不學bible就沒法學佛、bible講的是佛理。

法王所作的是宗教交流,聽眾也是以基督徒爲主,不毀他教,不辱自宗,并沒有搞無原則的“圓融”,因而教外人士對法王和佛教反而更加尊重。
发表于 2011-5-13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 法王並沒有企圖想要改變對方的宗教信仰
目的也不在於協助建立一個綜合而共通的宗教
他並不相信建立單一而共同的宗教有何價值
反而相信尊重並真誠地推崇各宗教的獨到特點所能帶來的意義
當一些基督徒還在撼衛基本教義的觀點同時
其實已有不少基督徒接觸到更為開闊的想法
因而也尊重其他宗教信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7:38 , Processed in 0.03553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