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葉小釵

灌水---放輕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yuwin2:
順便聊聊學基礎課程: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宗義、地道、八事七十義的重要。
我們學習一般世間學問,想成為醫生、律師、會計師會怎麼做?我們會按大學的學程一步步上去,先是基本共同的法商知識,然後才學習該科目的專業課程。我們不會一天到晚去參加演講,參加好幾年,就覺得自己具備那行的訓練。這個意思是,你很清楚你在接受系統化知識的傳遞。當你步出大學,你不會是那門學科的大師,但是在那個領域,你具備了定見,很容易辨識出騙子。
佛教的領域也是一樣,那爛陀的傳承發展到藏地,尤其是格魯派,已經對該處理的基本知識形成系統化的課程,也有系統化的教材。你所做的選擇是要不要進入系統化的課程(進入大學)。
選擇學習系統化的課程,第一步就是學習那個領域的專有名相。醫生彼此間的溝通是建立在專有名相上,當他對另一個醫生說出一個名詞,對方會馬上意會而進行接下來的處理。商業領域也是,當你踏入這行,就沒有人會跟你解釋借貸分錄、解釋財務大表,因為那是大一該會的。雖然那很簡單,但是你不知道就無法進行溝通。學習佛教這些基礎課程也是,它交代的名相、觀念是從大經大論中整理出來的。未來進入研讀大經大論,討論時的用語,也是彼此都站在對方已經了解的立場上溝通。
舉個例子說明,像達賴喇嘛尊者說他快進入加行道,一個沒有上過地道的人對這句話可能沒有感覺,或“他說他是菩薩,這不是想當然爾的嗎?”但是對上過地道的人來說,法王是已了解行苦,具備出離心,串習自他換,生起大悲心,並又生起任運而起菩提心的人;說快進入加行道,等於說現在是資糧道上品,資糧道上品是一定懂空性的。上過課就知道,這是多麼漫長的路啊!法王是在說:“這條路是可行的,努力可以達到的,我不是做到了嗎?”同樣一句話,有沒有上過地道課,理解就不一樣。
反過來說,上過這些課就可以幫助辨識宗教騙子,如動不動道場就有八地菩薩跟阿羅漢的。或說出“阿羅漢還會記恨而歧視女性”者,表示此人是連基本解脫都不知道的佛教學者。一個上過幾個月的地道初學者就可以辨識。
发表于 2024-7-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挺感恩格鲁论坛的,我现在有时候想起来观音尊者,有时候也会感动的觉受出现,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24-8-5 10:27 编辑

大般若經385卷提到:
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密多時,如實知一切從緣所生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絕諸戲論本性淡泊,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密多時,能學從緣所生諸法
猜想聖龍樹看到此段經文,所以做了中論?
薩班看到大乘莊嚴經論中的:種性和信受法,如是發心,修持佈施等,成熟一切眾生,入無過失,剎土皆清淨,不住涅槃,顯示勝菩提
而開演出道次第的牟尼密意顯明論
祖師大德就是祖師大德
发表于 2024-9-8 2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一則曆史:六世聖上在去往首都之前,将手杖挿在寝宮前併留下預言:“当它長成高高的樹,当這棵樹長到与房子一般高,我将回来”。59年3月間十四世聖上駕臨天竺的路上経過門隅,在長成大樹的樹下,門巴信衆献上了至誠的頂礼(転自x,詞句為符合版規有改動)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24-9-18 15:11 编辑

卻佩格西
像三⼤寺六僧院的學習體系,在學習有關於中觀的教典需要花費三到四年,都一定是以《入中論》作為他們最主要學習的課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什麼要特別學習《入中論》?因為它已經含攝了所有的精要在其中。所以,在學習中觀教典的時候,完全是選擇《入中論》來作學習。因此,《入中論》是相當重要的一部教典,包含《入中論自釋》、宗大師所寫的《善顯密意疏》,都作為必學的科目,特別《入中論》因為是學習中觀的教典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考試的時候一定要背《入中論》根本頌,除了要背《入中論》根本頌以外,還要選一個《入中論》的解釋來背,所以,有些人除了背《入中論⾃釋》或《善顯密意疏》,但因為《善顯密意疏》很難背,所以,有些人就會背各自僧院解釋《入中論》的教科書的內容,所以,要選擇兩個解釋來背。我(格西拉)除了背《入中論》根本頌以外,又另外背了兩個解釋。因為都要背解釋,就可以說明《入中論》在學習中觀的部分是相當重要的,而且《善顯密意疏》一定是必讀,必備的參考學習《入中論》的釋論。如果能夠完整地學習有關於整個《入中論》相關體系的教典,包含《善顯密意疏》的話,對於宗喀巴大師其他的善說妙論(有善說五部),如果能夠將《善顯密意疏》學好的話,其他的部分其實就非常容易可以了知其中的內涵。


為什麼在學習有關於《入中論》的課程的時候,一定要把《入中論》的根本頌和解釋都要背起來?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一個禮拜裡面可能有一次到二次的授課時間,老師會教經典,一般來說是一週一次,頂多就是二次,其他每天大多的時間都是在辯論場當中,而且一天好幾個小時,都在辯論場當中辯論。辯論的內容不外乎就是《入中論》根本頌,或者是《入中論》的解釋,如果這麼長的時間在辯論場辯論其中的內容時,有很多要引經據典的、要辯其中的一段、是什麼樣的內涵,如果你都沒有背的話,在裡面就好像是有耳無口,你根本沒有辦法張口,因為沒有背怎麼說得出口?是沒有辦法說出口的,你也沒有辦法辯論,你只能聽一下別人怎麼辯,你根本沒有能力作辯論。一天要這麼長的時間在辯論場當中辨證經典當中的內涵,所以,才會特別規定一定要將《入中論》的根本頌,以及《入中論》的解釋背起來。

論壇上有二位第一名拉然巴格西講的善顯密意疏,請珍惜看!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繁體版終於出版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重溫楞嚴經有些感想:
1.漢傳佛教:開悟楞嚴  
  誠不虛也
2.楞嚴中佛為阿難7處破妄 10處顯真,頗有聖龍樹中論應成論辯之味
3.若學楞嚴,對如來藏有確認獲勝解後,再去研讀寶性論對如來藏的體性是空性, 或許是入中觀應成派的方便
4.節錄近代大德虛雲和尚對楞嚴經的看法:
a.以我(虛雲老和尚)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 楞嚴經》很有利益。
b.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5.對楞嚴經沒信心者,認為是偽經者, 請勿跟帖,我沒興趣去回復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25-1-12 08:19 编辑

《學習五部大論即是修行》|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一、學習經論以確認所修之道
佛陀講了大小二乘教法,後期的論著都是在解釋大小二乘教法。大乘典籍有像我們現在正在學的《寶性論》,還有《現觀莊嚴論》等。這些典籍以各種方式解釋道次第,如我們最近剛學到《寶性論》是由「勝解、般若、禪定、悲心」來解釋道次第,這個次第我們以前沒有看過,但是所說的內容跟我們以前學的《廣論》等道次第論著所說並沒有差異,也就是這些典籍都在解釋道次第,在內容上並沒有不同,差別在於側重點不同。
二、經論現為修行教授
像《現觀莊嚴論》一開始就談到如何生起信心,利根如何生起信心,鈍根又如何生起信心。對大乘生起信心至某種程度,才會不斷付出。看達DL嘛尊者的自述就可以知道。跟許多出家人一樣,尊者也是從背誦經論開始,小時候就是一直念誦、一直背書,背書不是個愉快的過程;後來就是再三地學習經論,看《入菩薩行論》等,從而想修這些內容;之後不斷串習,漸漸地有了二菩提心非常重要、是修行的核心的覺受;漸漸地,確認沒有比修習二菩提心更重要的了。這就是把經論納入修行的過程。
三、聞法一句即植下法身種子
有一次,卻殿仁波切想要接受某個灌頂,去向老師洛桑汪秋仁波切請假。老師洛桑汪秋仁波切說:「你去接受灌頂,灌頂的師長會一直說你獲得了這個、你獲得了那個,但事實上你什麼都沒獲得。來聽課的話,你聽一句就會留下一個法身的種子!」
像這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的情況是自己的種子引發的,解脫方面的種子也是一樣。我們不斷植入解脫方面的種子習氣,到一定程度,它就會發揮作用,信心、精進等也就會提升起來。所有獲得大乘道者都是這樣上去的。
四、發心攝受而聽法是我們現在最大的修行
在藏傳佛教裡,噶當派的修行聲望非常高,所有人都讚揚它,沒有人說它不好。噶當派的修行方式有三種:一、口訣派,口訣派是不拿書的,就是師長口授你一些道次第的內容,你就去修。二、教授派,教授派會拿一些道次第教授的書,依著道次第教授的書學修。這較前者殊勝。三、教典派,教典派學習大論典,類似學五部大論,道次第是用五部大論來修。現在三大寺的做法是按教典派的方式。我認為噶當派的名望是來自教典派的修行,因為口訣派、教授派不是主角,是旁支,是因為有要奉養父母等因素,無法學習大經大論,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修行。
噶當教典派用大論典來修道次第。我們也一直在學大論典,我們跟噶當派的差異是,我們沒有具備很好的動機及迴向,如果我們具備的話,也就能像噶當派一樣,所行變成很大的修行。
我們上課前會有念誦,那時要盡量注意自己的動機,做好皈依、發心,接下來認真聽聞。我們通常不把聽聞教法當作修行,但是如果能在很好的動機攝持下,努力聽聞、思惟,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的修行。
五、學習五部大論即是修行
我們一直努力學習五部大論,卻不把它當作是最重要的修行,總覺得有另外的修行方式,這個不適合自己。常常遇到有人跟我說:「我年紀大了,想找個唸佛的法門。或有沒有其他的修行方式?」噶當派也好、宗喀巴大師父子也好,早就找到最殊勝且圓滿的修行方式。到現在還要左碰右撞去找修行方式,這是件不太好的事情。因為我常常遇到這種事,所以想特別提一下。
總之,要把學習五部大論當做是最圓滿的修行方式,對此的任何付出都當作是最殊勝的修行,能這樣做,對自己的利益是最大的。
願諸位違緣盡除、順緣具足、福慧圓滿。如是所積善根力,盡虛空際諸眾生,悉登大乘道巨舟,遍知佛海願航行。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葉小釵 于 2025-2-14 10:12 编辑

促稱格西: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
我們藉由思惟緣起的道理,來滅除執生為有自性的執著,而中觀應成派不共的說法,以種子生苗芽來講,種子是唯分別假立,所生的苗芽也是唯分別假立,所以,能、所的建立來講,都是唯分別假立而中觀自續派以下,會認為:並不是唯分別假立,在境上必然有自方成立的那一分。在境上如果沒有自方成立的那一分,能、所的建立沒有辦法安立。所以,不管是種子或苗芽,都必然在境上有自方成立的那一分,能、所的建立才能夠安立。
不然,為何我們不說在冬天的時候,種子能夠產生苗芽如果是唯分別假立的話,隨著我們的臆想分別,也可以去想:冬天時種子能夠生苗芽。但是,不論我們怎麼樣地分別假立,冬天時,還是不會有種子生苗芽的事啊!這就說明什麼呢境上它有一定的自性,不是唯以我們分別能夠假立的。如果唯以分別假立之理來說,那麼,青稞種也可以產生豆苗啊!為何青稞種沒有辦法產生豆苗呢縱使我們的分別心想要這麼地去思惟,我們的分別心不斷地想著:青稞種產生豆苗,隨著我們的分別心這樣去想,也不會成真啊!青稞種究竟它還是不會產生豆苗啊!這就說明:在境上一定有一個生的自性存在,而導致青稞種不會產生豆苗。這樣的道理,就是說明:在境的那一方面有自方成立、在境的那一方面自性成立,而不能夠說:生是唯分別假立。所以,自續派他們就會舉出這樣的過失來問難。

我還真不能答此問難,不知道諸位能拋金玉否?感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4-4 05:04 , Processed in 0.03319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