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81|回复: 9

关于音声佛教的一点感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6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一个别的帖子引发了一些师兄对于香赞的看法和表达,其中有些观点是区区在下所难以苟同的。所以另外开一贴说几句,有不对的地方希望指正。
论坛嘛!不是做很严谨很学究的学术讨论,所以这里我只是很感性,很自我感受式地发言。我们今天所一般泛言的中国佛教音乐,或者再限定一点的话,仅就我多少有些接触的汉传佛教音乐(按照比较传统的说法应该是“音声佛教”或“音声佛事”)应该包括有赞呗类,诵经类,器乐类,戏剧类(木莲戏等),焰口蒙山类,以及近现代新造,或新仿,或套用俗曲的一类等等。
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即是音声运动所表达的艺术,受时空,技术条件的限制,应该说是诸种艺术门类中最难保持其历史原貌和最容易流变的艺术。尤其是我们今天的汉传佛教是经过了诸多历史演变之后所呈现的当下形态,已非唐宋,遑论汉晋,更别提天竺西域。汉传佛教里且不说音乐,就说各种清规,念诵,焰口、蒙山之类的文本也都是经过明清两代改造改变,创新整理,甚至新造的产物。这就是诸多学者所津津倡言的“汉化”“华化”“中国化”的结果。是耶!非耶!总是事实和当下形态。
我们只能在这个事实的平台上讨论和前行。
仅就此当下形态而言,区分看待,我到觉得恰恰是赞呗类诵经类音乐最多地保留了较早时代,起码是明清之前汉传佛教音乐的内在精神和音声元素以及形制要求。甚或孑留了古天竺佛乐的韵致和声响。这也就是有些师兄所提到香赞之类悠长的拖腔,造成这种曲长字少的原因恰恰是由于翻译的原因,同一个字词,梵文音节多,汉文音节少,而曲子是依据梵文编就的,翻译过来就存在这个问题。魏晋时代的文人,如曹植;南北朝的和尚,如慧皎;近现代的学者,如田青,早就指出。
上善所指出的《清净法身佛》,类似的还有《当来下生佛》,,,甚至套用俗曲江南小调《紫竹调》编成的《劝你修来你不修》等,这种属于我所说的新仿或新造,80年代后这类更多,品质更滥。香赞之类的赞呗,以及诵经类和这些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师兄因这些滥调而牵涉到对赞呗和诵经音乐产生同样的看法和表达,是我所不能苟同的。
我曾经多次对那些津津乐道把器乐类,戏剧类(木莲戏等),焰口蒙山类佛教音乐当做佛教音乐主流或主体加以研究和阐扬的学者提意见——赞呗,诵经才是佛教音乐的主体和主流,即使对于你们这些具有所谓音乐耳朵(或者是具有听惯了以五线谱,固定音高,固定音准的音乐耳朵)的人来说,那些更具有音乐性,但其实那些顶多说是杂染了诸多民间音乐的准佛教音乐,是民间音乐的佛教(化),而不是真正的佛教的音乐。对于你们试图通过此途径寻求拼合出古代中国音乐印象图景的目的,或许多少有些帮助,但是你认准了这些就是佛教音乐,不是自欺,就是欺人,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而那些你们认为不够好听的赞呗诵经音乐,恰恰是修行的最大助益,恰恰是音声佛教的重镇之所在。
至于有的师兄所说的越听越困,受不了,要中暑之类的,其实是需要一个心态和接受熟悉过程的。汉字很难学,诸位也学得很好;刚刚开始时学写汉字,味道也不是很轻松愉快的事。何况学佛。刚开始接触和学习这些赞呗和诵经音乐的时候,我也一样,日子久了,就体会到了意趣。一场法会下来,念诵几个小时,神清气爽,身心安泰。
后来,有些现代佛学院毕业的和尚,法会上做维那(领诵),采用CCTV新闻播音员的腔调领众诵经,铿锵顿挫,节奏分明,吐字清晰,不到半小时,令人反倒气促心慌,大有呕血的感觉。
接触藏传佛教未久,我依然同样觉得尊重沿袭藏传佛教传统的藏文念诵很爽,很有加持。以CCTV腔调念诵汉文译文就很难有同样感受。所以学习点藏文,学习点藏文念诵法,哪怕体会一点藏文念诵法的精髓,再念汉文译文,窃以为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个别团体中那种杂糅汉文译文汉传腔调+汉文译文CCTV腔调+藏传经咒念诵+汉文经咒传统念诵的混合法,不在此贴讨论范围,恕不置评(可惜的是我们读书会的隔壁就时常传来这样的混合法念诵,我们没提意见,反倒是他们推开窗户温婉地说我们以cctv调普通话念诵《掌中解脱》干扰了他们!义正词严。你说是业力不是?!)。
发表于 2010-6-6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仅就此当下形态而言,区分看待,我到觉得恰恰是赞呗类诵经类音乐最多地保留了较早时代,起码是明清之前汉传佛教音乐的内在精神和音声元素以及形制要求。甚或孑留了古天竺佛乐的韵致和声响。
不认同,那些个调貌似是从京剧过来的!好像跟天竺无关吧!京剧是清朝才形成的吧!还有我记得拜《梁皇宝忏》时候分明用的就是黄梅戏的曲调!比如一句佛号要这么唱:南无嘿~本师↑(1↑2↑3↑4↑升上去四拍)释迦(~)牟尼(降两拍)佛(落地)!尤其中间还要加很多虚词!念颂的内容很多时候都不知所云!经文是用来思维的,你听了都不知道唱什么!那只能说是等待加持力了!
发表于 2010-6-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cctv调普通话念诵《掌中解脱》吐字清晰

[ 本帖最后由 听经 于 2010-6-6 08:03 编辑 ]
发表于 2010-6-6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皆是声明高人,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0-6-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藏传活佛在传法的时候,即使会汉语,也要用藏文念诵一堆。当然可能有的不要我们听的,那另当别论。

可是,即使皈依仪式,也会这样,还要皈依者重读藏文的语句。只能跟着模仿啦。那你说我们还要不要学呢。

有些人不喜欢听佛教的唱诵,有些人呢,心境不好的时候,听到了说是可以帮助心情平静下来。

由此可见,可见什么呢,我也不太清楚。
发表于 2010-6-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飘叔好文。

这里提到了念诵所用的语言。是用最初的语言还是母语来念诵,至少对于我自己而言是个有些混乱和模糊的问题。如果按根本佛教,世尊曾特意强调应该以当地的语言传法(,违者突吉罗,《小品》V.33.1)。但由于对咒语等经文片段的原样照搬乃至大量的音译外来词汇,使得本地的佛教也不太可能完全是以母语传法了。声音是有加持力的,这种加持力为使用外来语言闻思佛教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但在寻求加持力和思维法义二者之间,是否还应该寻找合理的平衡?

另外假设念诵时候除了发声外还有其他活动的话。可以设想以母语念诵的时候,从语言到意义这个环节是自动化的。而对于操用不那么熟悉的外来语念诵的时候,还需要有意识的思维字面上的含义。对于以母语修习的人而言,专有术语等仍然是经由专人(上师或译师)的审慎抉择来完成的,而不是在念诵的时候处理。至于语法结构则更多是使用自己惯常的句式(这有可能也是很多人要白话佛经的初衷)

如果联想到藏族人学习藏文的传统一开始是要求熟练的拼读,那么他们以母语念诵对其自身而言,至少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和用外来语也没太大差别。但这种外来语的体验的消除,除了师教外,细微到逐个的字词,则更可能是通过生活习得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第三(1):
佛在世时是曾主张用当地语言传法。但几次结集肯定是应该用相对通用语言的吧!也就是说佛经的形成首先是有一定规矩的,顺便说一句,天竺人背诵能力很好,所以佛经文字多有重复式句子出现。即使是鸠摩罗什本阿弥陀佛经也多有表现。佛经,或大部分佛经应该说是念诵的底本,犹如中国的诗经其实是个歌词合集。同样天竺国的四大吠陀都是这样的音声底本。以今天来看佛教的分类所谓南传佛教=以巴利语经典为主传承的佛教;藏传佛教=以藏语经典为主传承的佛教;汉传佛教是以汉语经典为主传承的佛教,这是历史的选择和历史的真实传统,我们应该按规矩来。采用当地母语来传法,在历史和现实中依然存在,我个人以为应该是辅助性的,普及性的,两者并不冲突。历史上曾有过各种尝试,应该说成功的例子不多。
   例子请看中央音乐学院包爱军(包@达尔汗)博士的论文《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一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我发现流传于蒙古地区的佛教虽然来源于西藏地区,但经过在蒙古地区的长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于原貌的宗教形式。”“经过几百年的传播以及不断的涵化(aculturation)。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已经超出了‘地方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蒙古文化范畴的涵化(即‘蒙古民族化’)……挖掘和确立这些特征的意义即在于阐明‘蒙古民族化的藏传佛教’(即蒙古佛教)而非‘蒙古地方化的藏传佛教’,笔者撰写本文的重要目的也在于此。”这是他在本书前言中的话。在《导论》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蒙古佛教来源于西藏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但不等同于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对他的高论,我持反对态度。我认为有个人意绪和学者新论癖好在作怪。
 楼主| 发表于 2010-6-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第三(2)
学习一种非母语的语言,什么是学好了的标准呢?!我以为就是要达到可以用借助这种语言来进行思维,而不需要用母语转化的程度。看到那个红彤彤的果子,你就想到了APPLE,而不需要进行那红彤彤果子=苹果=APPLE,或者那红彤彤果子=柰=苹果=APPLE。
学习一种语言,为了什么呢?举国体制学外语,高考,职称,资格考试等等外语都是必选项是为什么呢?!
学外语的人很多,为什么成功的译师很少?
我以为,学外语可以学习一种文化和思想,可以用那种语言进行思维和活动,可以丰富你的人生,但能否成功转换回母语,或者有没有一定要转换回来的必要,却不是人人都要完成的目的。
别说一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就是同为汉语的方言之间,也有许多很难转换和翻译的内蕴和意趣在。
所谓诗不可译。译文是吃别人嚼过的馍。这样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发表于 2010-6-6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听这些声音的时候,心里是否可以展现一些图像?
你听这些声音的时候,心里是否有情绪上的感触?
你听这些声音的时候,心里是否可以置身于某种情境?

一个佛教徒即使听到耶稣的赞歌,内心里仍然洋溢着佛陀的光辉和净土的安详------

声音是一把钥匙,那内心的陈设是已经摆好了的。
发表于 2010-6-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的帖子

当我们的假设是某人已经可以自在的使用非母语闻思修习的时候,对这样的人除了随喜之外更应该是顶礼赞叹了吧。然而通常的情况是人力有时而穷,布顿大师因为接受了白哈尔供养的铁笔,勤于著述而疏于禅修(掌中解脱第16天);另外据说宗大师文集书首标题不使用“三文对照”的体裁,也是因为担心这样作会影响修行。

虽然佛经结集时候使用的语言很可能是统一的,但结集之后前往各地传习时使用的语言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化地部就曾以“吠陀好语”庄严佛经(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另如普贤行愿品里面,则提到“悉以诸音而说法”的愿望。。。只有希望这个愿望能早日实现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第三 于 2010-6-6 12:3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0:27 , Processed in 0.0446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