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6|回复: 0

[转贴]略谈《道次第》在当今佛教界弘扬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7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略谈《道次第》在当今佛教界弘扬的意义 <P></P><P><BR>佛教传入中国已历经2000多年,其间虽有备受皇家恩崇的荣耀,但也曾惨遭“三武一宗”的毁灭,而二十年前的那场革命,差不多使佛教成了只能在字典里看到的名词。然而,佛教的生命力,也印证了她的核心理论之一——缘起。其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民俗乃至人的衣、食、住&nbsp;、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使之根植于中国的大地。随着社会的前进,这一古老的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特殊环境下,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的过时。遗憾的是,呈现在国人面前的早已不是真正的佛教……其博大精深的内含、济世利人的情怀、应有的修证方法等,鲜有人知…佛教今日的衰落,固然有其政治的、社会的等多方面外在的因素,佛教的信仰者也应检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BR>一、汉传佛教的宗派在创立之初及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BR>(一)缺失发菩提心的教证,无异于缺失大乘佛法的根本。汉传佛教的立宗,大多经数代人的努力而逐步完善的。立宗的根据多是其所尊奉的经典及判教的方式。从宗派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体察到祖师大德们对经论的穷源探幽。然而,以格义的方式对佛典进行注释,虽使佛教的思想更易于国人的接受,但佛教的教理行证则难以“原始”的展现。中国佛教一向以大乘自居,其根据是所尊奉的经典皆为大乘教法故。然而,区分大小乘的唯一标准是发菩提心,缺失为利益众生而行佛道的愿望,也就退失了大乘的种性。在汉传佛教的宗派里,极为鲜见发菩提心的教证,这不能不说是汉传佛教的大缺憾。<BR>(二)缺乏成熟的引导化机次第,使“方便为究竟”成为空谈。佛教的一切教理,最终要通过落实到心行上才能获得实现。这就同时需要有易于接受的教理和引人修证的方法。纵观汉传佛教的宗派,华严宗的十门玄义几人能解?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何种根性所及?倡盛于世的净土法门,其修行的方式也多有流弊。佛教的智慧体现在殊胜的摄受众生的方便上,其中既有令人赞叹的灵活,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汉传佛教中有的修法,或许是南传及藏传佛教的最高阶次,但扪心自问,这样的修法是不是属于空中楼阁了呢?<BR>(三)轻视闻思经教下的正见引导,无益于佛教在社会上的弘传和个人修证成果的印证。汉传佛教的宗派,在创立之初对教理都极为重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知从何时起,“不立文字”、“一门深入”却成为拒绝闻思经教的响亮口号。更令人心寒的是,当今的很多人已把“多闻”看作是修行障碍……缺少了闻思经教,靠什么去弘扬佛法?缺少了闻思经教,靠什么去诱掖后人?缺少了闻思经教,靠什么去指导所修?缺少了闻思经教靠什么去印证所证?专一的参究、专一的持名也许会有相机的人获得成功,但佛陀倡导的智慧的源泉将会在一声声佛号声中渐渐枯竭。是耶?非耶?<BR>(四)在摒斥小乘发心的同时,也关闭了接纳小乘佛教一切的大门。这从大乘人普利一切有情的发心来说,未免让人难以理解。要知道六道一切的众生根性,各有不同。释尊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因释尊了知众生的根性,而施以不同的教法。以大乘自居的人,拒绝了小乘(姑存此说)教理行证,也就失去了教化小乘人的本钱,如此说来,这大乘的说教,哪里还谈得上圆满。既然是这样的不圆满,哪里还谈得上大乘。如此的于理不通,于事难行,其缺憾令人扼腕。<BR>缺失大乘的核心——发菩提心;轻视闻思经教和缺失导引及修证的次第,也失去了佛教正法的根本——教证;所谓大乘人的自尊又使得难以为自我找一面可资省察的镜子。这样的沿袭下去,汉传佛教在当今流于世俗化、鬼神化、功利化和少数人的学术化也是必然的了。佛陀的教导、佛教的精神离社会和生活越来越远!由人而成佛的人间佛教失去了本来应有的面目……在汉传佛教势微的今天,正信之士一方面在自省、自察,另一方面也正努力的求索“他山之石”。就这样,藏传佛教的瑰宝《菩提道次第》受到了众多佛子的关注和推崇。<BR>二、《道次第》的特色及在当代弘扬的意义<BR>宗咯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论》(以下简称《道次第》),自有当时的背景,也有其深意所在。《道次第》的建构,是以发菩提心为核心,以趣入大乘为方向,以趣向佛果为最终目标,以合理的引导次第为内容的。当一个获得暇满人生者,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但能够转换和提升之后,他就能依照言教力行十善、皈依三宝、进而修习解脱道;当他认识到芸芸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曾是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之时,大乘的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便会自然引发。由此发心而导向六度万行、四摄、止观的修行从而进证佛道,以具足充分的能力、智慧、慈悲去拯救众生,顺理成章。我们当从中厘出对治汉传佛教缺憾、可资借鉴的无上妙宝。<BR>(一)明确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较之依所持经典判乘更为殊胜。《道次第》中说“何为入大乘之门耶?……唯菩提心是。此于身心何时生起,虽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于大乘。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则纵有能达空性等功德,亦是堕入声闻等地,退失大乘”。这是“众多大乘教之所说”。可见法的大乘与否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心!!!&nbsp;<BR>(二)崇尚闻思经教,矫正今天汉传佛教中的“不学”、“无术”。《道次第》告诉我们,经教正是修学者获得正见和修行方法之所在。闻思经教在当今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善知识的传授;二是书本知识的汲取。《道次第》中特别强调:“依于闻法,如其次第,能知取舍,知已,乃持止恶之戒……遂得解脱”。可见,学佛者从最初皈依之功德直至成佛,无不是依于闻法的功德。缺失教理下修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后果,稍具思维的人都会明白的。&nbsp;&nbsp;<BR>(三)清晰的引导修证次第,足以作为汉传佛教任何根性学修者的基石。《道次第》把不同发心的学修者归为上、中、下三士,并导以渐次不同的学修方法。同时又不囿于三士的各自独立,强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趣向,并建立引导机制,将前前导向于后后。这种修行引导方式,可谓不舍任何发心的有情,其殊胜善巧,在汉传佛教中闻所未闻(也许是笔者根性下劣,未得闻故)。实在是修学佛法者的希有因缘。<BR>(四)强调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将为汉传佛教借鉴其他佛教教派的教理和修证提供理性的保证。《道次第》中说“尽佛一切所说,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之道……菩萨所求,为利世间,其所化导,亦须摄受三种种姓,故于彼等道品,皆应修学”。作为以大乘自居的汉传佛教,应对上述言教反躬自问,审视自身发展中的不足甚至是流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南传、藏传佛教中的佛法精华借鉴过来,为我所用。唯其如此,我们才无愧于今生、无愧于佛子!!!<BR>法无大小之分,人有顿渐之别!我们也能从《阿含要略》中窥知菩提心统摄下三士道次第的渊源。这让我多少明白了为何说其为“总摄一切佛法之纲宗”,诚乃斯言!阿含的次第中早已蕴含了大乘的发心;大乘的经典中,又何曾离开过四圣谛的教诲?我们当以时处末法、劣根浅慧而自叹,以发菩提心为策励自己精进学佛的动力,从做一个善人开始,老老实实地按照修学的次第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或有成功的可能。若是继续空唱高调,妄自尊大,其结果只能是“颠倒堕落”。&nbsp;<BR></P><P>转自:<A href="http://bbs.jcedu.org/dispbbs.asp?boardID=4&amp;ID=4791">http://bbs.jcedu.org/dispbbs.asp?boardID=4&amp;ID=4791</A></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30 05:47 , Processed in 0.03076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