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此去经年

帮忙推荐几本因明入门书籍。(有权威性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俗.女 于 2009-12-16 20:36 发表
这里说的是雍增摄类学.而非宗大师的那本七轮入门除暗宝曼.
从篇幅上看就可以看出,宗大师的那本入门,杨老居士汉文很明显没有按原藏译全文来翻.杨老居士的因明学译著,在汉文翻译方面,还是创译阶段,大量名相,表述方式上 ...


还有一些客观原因是:杨早早就被送去干校等接受再教育,到文革后落实政策复出,中间的中断时间非常之长,而且开始翻译的时候工作条件、参考资料等也相当不足。所以虽然他的七论入门翻译上有问题,但毕竟这也是汉地众生的共业所感,没有机缘看到翻译良好的本子。杨译师的功德还是有目共睹的。

篇幅上倒没有发现杨的译本会有大段脱漏的地方。仅就我对勘过的头几页来看,应该没有大段脱漏,但翻译上是有可商榷之处。但有些明显的差异可能还和他所据的底本有关,倒也不能一概说他就是给乱翻的。
发表于 2009-12-1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的帖子

之所以回贴,是实在无法看下去某些贴中流露出的对译师的不恭敬的那种态度.我只是针对这种态度.而不是对人.
由于在多年前,还没有机会去学习因明,现在有机会去接触,越来越发现,汉地象我这样的卑劣众生,是要用我的头去顶礼杨老居士这样的译师的足,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杨老居士的,因为,现在能够去学一点点的因明类的名相,其中就因为正是有了杨老居士的译著,才让我们今天有机会去聆听格西们讲的这些法..何况纵然是在汉文因明资料已经算丰富的今天,杨老居士的雍增摄类,也是必参考的书.
其他的也就不太想多言了.

[ 本帖最后由 俗.女 于 2009-12-17 11:17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7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这里没有人对杨老教授不尊敬,只是说他翻译的有些地方有问题而已。包括对宗澄师也一样。当然,堂主这样说也不是没有依据的;他自己用藏文学过《色摄类学》(宗澄师译的那本),而且就我所见的这两部“堆扎”的翻译,堂主所言非虚。
尊敬,当然是要的;同时,指出他们的翻译有欠精准之处,是一种“求是”(俺大学的校训)的态度,也是另一种对他们表示尊敬的方式。

现在汉文因明资料远没有达到“丰富”的地步,别的且不说,单是杰仁波切两位心子造的因明著作,译成汉文的有几部呢?格鲁巴要在中国汉地扎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表于 2009-12-17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的帖子

如果云水堂主网友说"杨某的〈雍增摄类〉外行热闹",宗澄师的摄类译著为"不知所云". 这样非但没有不尊敬,反而是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那请恕以小女真地读不懂.
这种明显的不尊敬,反说成是尊敬,难道这也是一种"求是"吗?
关于译作的精准,那是另一个问题,与不尊敬原没有关系,既然楼上将此事归到是精准的问题上,那小女也斗胆说几句,精准对于译者来说,是一种太高的标准了,更应是一种追求吧.
当慢的烦恼已经粗猛地明显现起,而还坚持非但没有不尊敬没有粗猛的慢烦恼,反而是求是,是尊敬的话,那小女只能无言了.
今天,小女可以为杨老居士\宗澄师报打不平.如果有人对云水堂主翻译的仪轨新作,也是持这种严重不尊敬的态度的话,小女照样为云水堂主抱打不平.

[ 本帖最后由 俗.女 于 2009-12-17 13:31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技术问题,又上升到感情层面了吧?
我还没有学过,只是当初有人联系,帮忙看看译稿而已。当时就觉得有些词汇和语法方面对不上号。如果作为学校的教材使用,恐有不妥。
1、我个人怀疑杨先生对摄类学有真正的、塌实的理解;
2、内部人士告之,宗澄师“汉语文水平不高”。
当年木格桑丹格西就在《摄类学解释——所知诠释》(协加囊扎)跋文说:“现在僧院多数人徒于口头工夫……”,所以未必格西就真的把这个基础学科搞通了的。别看就是行、色、反、正。
目前,藏汉翻译界需要直面一个问题,就是在佛教专有名词,尤其是法相名词上,还没有一个系统、准确的对照词汇资料。于是,或自创发明,外人不懂,或人云亦云,错谬不简。比如,把几个藏文单词都翻译成“识”,但实际上那几个单词都有特定的环境、微细的含义,如果在具体的辩论中,如何确切表达自宗、他宗所要表达的意趣?
发表于 2009-12-1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的帖子

多谢堂主回复.
以堂主所举的"识"为例,在汉文版的经典中,一般也是都翻为识,而并没有对心王的识\夹杂心所的识在用字上做区别.在杨老居士的译本中,仍是以识来分.
宗澄的摄类一书,在用心这个字时,就比较在意了,在无常分为色\觉知\不相应性时,就用了觉知,而非心,能看出澄师在用字上的推敲.而在其他的一些译本中,也有的用心,有的用觉知.但是这还是粗分比较好翻译的,到具体涉及心王与心所的识时,还是一个翻译的难点.毕竟,不同的字可能表达准确了,但顺着科判下来,就会发现,用不同的字,字就多了,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会显着复杂.学的人会不方便,但到底用什么字,即可以表达准确又不复杂,恐怕是要花点心思去想的.
包括反体这样的用词,也是面临很难翻的困境.大部分书都翻为反(或返)体,宗澄师用了相状.

除了这些讨论之外:
1)发贴与我们的心不是没关系的.可能在讨论技术问题时,烦恼就会现起.有境的心和对境的技术贴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堂主是听内部人士告之,宗澄师"汉语文水平不高",根据这话,然后再读文,就公然在贴子上写下了"不知所云",况且不论,您的这种结论对还是不对.内部人士的话,也是他自己的看法,不是公开说的吧.今天公开在贴子上顺出这句话,恐怕也不妥吧.
小女曾拜读过宗澄师的福称大师的现观释,文字能力颇不低的.
3)您怀疑样先生对摄类学有真正塌实的理解,这只是您个人的怀疑,并不能做结论.但您下了一个"外行热闹"这样的结论.

[ 本帖最后由 俗.女 于 2009-12-17 14:27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看懂“俗.女”大德的话,但大致的字面意思概括一下,不知确否?
1,堂主说彼彼(“不知……”),属于不尊敬,或者说是“明显的不尊敬”;
2,我说“指出别人翻译有欠精准,这本身是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这个说法不成立,或者说“俗.女”大德“真地读不懂”;
3,“精准”作为一个标准,对译者来说,太高了。精准更应是一种追求。

如果承认我以上所归纳的,就是“俗.女”大德的原意,那麽接下来集中讨论一个问题(至于是“尊敬”与否,不值一说,都已经“真地”如此“明显”了,赫赫):“精准”的标准太高了吗?

先说说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吧,既然在这个帖子里面此词是由我提出来的。“精准”其实就是精确、准确(英文:accurate & precise)。这两个词在意义和侧重点上有不同,但这不影响讨论,这里也无展开的必要。民国时期的翻译先贤提出的“信、达、雅”里面,“信”即可对应于“精准”。原文是甚麽样的,想表达甚麽意思,如实(藏文:ji bzhin)翻译、表达出来,就是精准。这里面特意使用“精确”这一层意思,是因为“量学”(藏文:tshad ma)本身的特质决定的,不允许意思有稍微的偏差。这本是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信”的基础上的“达”和“雅”,才是真正的“达、雅”,否则“达”只能是受众对错误传达的资讯的自以为通俗易懂的错误认识,而“雅”则只能是对译者“自创”的一套东西而非原文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欣赏,与原文无关。考量以上所说,“精准”——尤其对量学而言——只是个基本要求,怎麽就成了“太高的标准”?如若不许,请抛出您的理由。
发表于 2009-12-17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的帖子

当初回贴的时候,就想到了,可能要以这个点来回我的贴,哈哈,中了奖了!
您的信达雅是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出的"译事三难",并不是标准.在翻译学上有一种等值理论,但翻理论界都公认:绝对等值是一种理想.解读这句话,就是,绝对的一点不差是理想,在现实中基本寻不到.
国外的翻译理论家提出的三种或四种标准中,确实有accurate,但实际做到很难.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准确,.尽量不流失原文的信息,就不错了.林语堂先生曾就翻译的三标准,从译者的有境这边来解读的,是三种责任心.
accurate在汉文翻译理论中,一般都似乎翻译为准确这类的词,而非精准这样的词.
宗上所述,小女提出:精准更是一种追求.

[ 本帖最后由 俗.女 于 2009-12-17 14:27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7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境的心和对境的技术贴紧密联系在一起

烦恼易生起

看了楼上这些贴

的确有这个感觉

喜欢念、看多识仁波切翻译的文本,通俗易懂。“雅”倒不是超级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21:40 , Processed in 0.03233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