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佛教的价值取向根本上来说是解脱,自己和无数众生的解脱,这被称为自利利他。达到解脱的方法是智慧和方便。集量论很重要,但他只是认识论,判断我们获得知识的有效性。当然,在佛法中还含有次第的意思。不过无论怎么说,他不能作为全体佛法的代表。</P><P>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佛教如果只能拿出一本经典代表佛教全体的话,我认为道次第足以代表——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而不是集量论。</P><P>佛法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从根道果来说,都是与外道不共的,『从世间道德中开演出五戒十善』只能是建立在伦理道德上,但是实际上佛教的五戒十善是建立在因果业报上面的,是建立在十二缘起上面的,如果离开这些,单从伦理道德上建构,无疑是片面的。</P><P>佛法中强调从苦难中出离,强调离苦得乐,有时这种强调甚至超过了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如著名的《箭喻经》所说。这说明,佛法不单是认识论,而且格外强调修炼的重要性,强调对终极真理的现量证得,而不是停留在比量的认识阶段。而只有现量的认识才能斩断轮回之根——无明,才能真正离苦得乐,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P><P>这些,都是佛法与西方哲学不共的地方。当然,如果从对『终极真理』的认识方面去比较,佛法和西方哲学还是有比较的可能,正如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The Dao of physics)中所作的那样,——曾几何时,宗教、物理、哲学都曾被当作能通往终极真实的道路。这种比较也许有助于西方对佛法的认识,或者有助于受西式教育长大的年轻人对佛法的理解,但是我很怀疑其对佛法深义表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呵呵,也许我是杞人忧天。</P><P>最后,我不大赞成从术语入手进行比较,我觉得从认识论(根)、方法论和修练论(道)、目标达成和证量论(果)来进行比较,这样能看出西方哲学体系和东方宗教体系之间的明显不同,这样的比较也许更有意义。</P><P>随喜庄兄对佛法的热爱和传播,浅见如上,聊供参考。<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