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香巴多杰

【道次第疑问征集】成佛的正因是什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佛之因及所依,成佛助缘及方便,
 成佛果位及事业,如是六种菩提事,
 诸有智者应当知。”
“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所依人身宝,
 成佛之缘善知识,方便即其口授教,
 果报三身佛陀位,事业度众无分别。”
发表于 2009-11-14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那是噶举派的观点

格鲁巴是不这么认为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续中,具有能成就佛法身的种子之补特伽罗,可将其归类为「佛种性」,佛种性可分为下列几种:
一、自性住:中观派的论师认为「自性住」佛种性,系指心续中,具有能证得佛陀究竟(胜义)自性法身的种子之补特伽罗。唯识派的论师则主张「自性住」种性,系指对于心为清境光明的本体(自性)能不断串习之补特伽罗。两者的见解有粗细之分。

由于补特伽罗的心续之中,皆具有证得佛自性法身的种子,「宝性论」中记载:佛陀恒常安住于自性法身之中,佛陀的利生事业遍及一切处所,所有的有情众生皆与佛有缘,故所有的有情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佛、菩萨、众生虽果报有所差别,然而,若就心的清净光明本质而言,皆悉相同无异。

众生的心续中,虽然皆具有证得佛陀自性法身的种子(如来藏),但由于受到烦恼、业障的附着与蔽障,使心清净光明的本质,无法彰显,佛经中,常将此种情形比喻为略显枯萎的莲花中,藏有具足三十二种妙相、八十种随好的佛陀;外型丑陋、令人畏惧的蜂窝之中,藏有甘美的蜂蜜;破旧的衣服中,藏着一尊佛;稻穗的糟糠之中,藏有能滋养吾人生命的白米;藏于垃圾堆中的黄金、珠宝;藏于大地之中的宝藏。以种种的譬喻说明,行者只要能将覆蔽如来藏的烦恼与业障去除,即能渐次将如来藏开发与彰显出来,终能成就佛的法身。
果硕仁波切
发表于 2009-11-14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好的问题啊!

搞清楚这个,有助于我们从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话里面好好补一下逻辑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基础课。
到底是哪个条件更加重要呢?往下深入思考,到底哪些东西算作“因”呢?再往下思考,赫赫!我们奔向应成中观啦!
这个算最近最有营养的问题之一吧!
发表于 2009-11-14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香巴多杰 于 2009-11-14 14:43 发表
心续中,具有能成就佛法身的种子之补特伽罗,可将其归类为「佛种性」,佛种性可分为下列几种:
一、自性住:中观派的论师认为「自性住」佛种性,系指心续中,具有能证得佛陀究竟(胜义)自性法身的种子之补特伽罗。 ...


众生有如来藏,这是大乘共许的。格鲁、噶举都承认。
如来藏是成佛的正因,这是岗波巴的,噶举《大乘道次第庄严解脱宝论》的观点。
发表于 2009-11-1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无有佛性,何以得成佛?故问成佛因,我答以佛性。
佛性
  【 佛性(buddhata, buddhatva) 】 《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 》

  Foxing

  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经典主张,并非一切有情都有佛性,有一部分人,由于他们的根器,即使勤修也不能成佛。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

  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圆满具备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种佛性说: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改变,一切众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渐显现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圆满,至成佛时,本有的理体佛性彻底显现。

  佛性一词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

  【 佛性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buddha-dha^tu 或buddha-gotra。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

  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具佛性。同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性、三佛性),即:( 一)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二)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三)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始圆满显发者。

  中、日诸宗派于此亦有诸说而互相论难。(一)天台宗立正、了、缘之三因佛性之说,即:(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之三谛三千之理。(2)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缘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二、圆融无碍,三佛性是非纵非横(非前后继起,亦非同时并列)。又三因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盘之断德),即称为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故为因位、果位互具。(二)据华严宗,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情具有之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三)据密宗,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四)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无所得中道为佛性。(五)法相宗说二种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六)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七)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

  此外,诸经典亦见佛种、佛种性等语,意谓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经各异,通常多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或指烦恼、菩提心、菩萨之修行、称名等。[大般泥洹经卷四分别邪正品、北本涅盘经卷二十八、菩萨善戒经卷一、入楞伽经卷二、卷七、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大乘玄论卷三、大般涅盘经疏卷二十五、华严经疏钞卷三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大乘义章卷一佛性义、法华经玄赞卷一、法华玄义卷五下、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中观论疏卷一末](参阅‘五姓’1107、‘佛种’2744)

  【 佛性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盘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 佛性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觉悟之性。涅盘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发表于 2009-11-1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

龙树菩萨造颂
甲操杰大师释
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

仁光听受译颂
任杰听受译释
……
庚一 学修得无上菩提的主要三因
  颂曰:欲自及世间,得无上菩提,
     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国王欲令自己及住世间生死中的有情得无上菩提,彼无上菩提的根本,即是为了一切有情义利,欲得无上菩提的世俗菩提心,由四缘、四因和四力令此心坚固如须弥山王,这是第一主要因;无上菩提的第二主要因,是缘遍十方有情令离诸苦的大悲心;第三主要因,是不依二边通达离边的智慧,所以应当学修此主要三因。如月称阿阇黎著的《入中论》中广为抉择,《明句论》中说他在《入中论》中已广演说,故未详述。如《明句论》所为与联系中说:“《入中论》所说之理趣,最初是发心;次以无二慧为庄严;以大悲心为前导,以此为成就如来智慧之初因。最后应当无倒了知般若波罗蜜多之理。龙树阿阇黎为令众生悟入此理,以大悲心而作《中论》。龙树阿阇黎先在资粮和加行位时,通达此三因,后登初地时,现证般若波罗蜜多之理︱︱空性义。”这是略示得无上菩提的主要因。此等最初在自相续中生起,及生已修持之方法等,若欲广知,当从宗喀巴大师著的《菩提道次第论》中总学六度行和别学后二波罗蜜多等理趣而得了知。

……
戊二 是何果之资粮
  颂曰:一切佛色身,从福资粮生,
                 大王佛法身,由智资粮生。 
           因此二资粮,即是成佛因,
                 如是应常依,此福德智慧。

  问曰:此资粮是何果的因耶?答曰:一切佛的色身,若以二资粮来说,即是从福资粮所生。大王!若略说佛的法身者,则是由智慧资粮而生,因此,二资粮即是成就佛果的因,所以若欲迅速成佛者,应当成办如是因。教授云:总之,应当恒常依止此福德智慧资粮。此处第一颂是明此资粮是何果的因,第二颂是教授应当恒常依止二资粮。如《六十正理论》的回向颂说:“以此之善根,回向诸众生,积福智资粮,愿得福智身。”当知此颂是显此论的总身。如立量云:蕴与补特伽罗(有法)自性空,是缘起故。若通达彼一宗式之宗法量,数数修习,及明彼差别||缘起,则能于一切因果无倒取舍,在道位时修习,则当成为福德资粮。若通达彼因(是缘起故)所立(蕴与补特伽罗自性空)之量的果,即是智慧资粮之方便。若以彼等广大的方便而庄严者,即能通达所立之量,在彼道位时恒常修习,则能成就智慧资粮,从而即能成就二资粮的果--微妙色身和微妙法身。在抉择境--见时,若不了知二谛非同水火对峙,而是双运之理,则不善了知安立道的二资粮和二种果身,因此应当善巧通达二谛之差别。若不善知中观自宗于世俗谛由量成立,便认为二种色身不是佛陀自相续身心所摄,而须许是所化众生之所见到的,这种想法是恶宗邪见。若欲广知此二身等建立,在《大乘宝性论释》中有广抉择,可阅读之。


[ 本帖最后由 Aquarius 于 2009-11-14 21:24 编辑 ]
发表于 2009-11-1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智二资粮是在发起菩提心以后积集的,那时才算成佛的资粮,大乘五位中第一位就是资粮位,主要就是积集福智二资粮的,可是,要进入资粮位必须先发起菩提心,这就像准备要去哪儿了,这是发菩提心,准备旅途上要带的东西,这个是资粮。发心要去哪儿是关键,因为没有要去哪儿这种发心,是不可能到达目的地的,这个应该安立为正因。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密宗道次第论》卷一
……自宗,若有情身中无“如来藏”,则有情身中无成佛之因,故诸有情,应不成佛。若“如来藏”与“自性身”同,一切有情身中皆有彼者,则一切有情皆已成佛,后无佛可成,有情亦定不能成佛。故前二宗,皆非所许。若尔云何?如《大乘宝性论》说:“如来藏与如来界同。”其《释》说“界”义为“因”义,故“如来藏”即是如来之因也。然亦非于凡成佛因,皆名如来藏。若尔云何?谓心上实性空之“空性”,即自性清净心之“法性”。即此未离客垢位自性清净心之法性,或名为如来藏,或名本性住种;其已离客垢位自性清净心之“法性”,或名“自性身”,或名究竟涅盘,或名究竟离系果,或名具二清净之“法性”,或名具二清净之法身。言“客垢”者,谓“烦恼”及“所知”二障。故“自性身”定非“如来藏”,以永离客垢,定非未离故。故于自宗,如来藏与自性身之异门等,亦是无为无事,常恒坚固,然无实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22:49 , Processed in 0.03248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