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09|回复: 4

没有禅定能断惑吗?——从俱舍论说起(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2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凡夫能断哪些惑”中已经分别过了惑,这里再分别一下没有禅定究竟能不能断惑。

惑分为见惑和修惑,总共有九十八种。欲界之惑有三十六种,色界无色界各有三十一种,三界共有九十八。此中,修惑有十,余八十八皆为见惑。

在《俱舍论》当中,所谓的见惑就是见道所断惑,而修惑则为修道所断惑。断惑的方式有两种:一有漏道断,二无漏道断。一有漏道断:即凡夫通过修有漏的六行观,欣上厌下,来断除下地的惑。


附:【六行观】以有漏智次第断除修惑之际所修厌下欣上之观法。三界分为九地,比较上地与下地,下地为粗、苦、障,故观而厌之;上地为静、妙、离,故观而欣之。依此欣上厌下之力,可次第断除下地之惑,故又称欣厌观。……

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所载,厌下地之苦、粗、障,欣上地之胜、妙、出,依此六法修行,是为六行观,其一一之观法为:(一)厌粗观,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而此身为屎、尿等三十六种臭秽之物所成就,是为果粗。粗因粗果,皆须厌恶。(二)厌苦观,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而欲界报身常受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三)厌障观,思惟烦恼障覆真性,是为因障。而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因障果障,皆须厌恶。(四)欣胜观,厌恶欲界下劣贪欲之苦,欣喜初禅上胜禅定之乐。(五)欣妙观,厌恶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欣喜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厌恶欲界臭秽之身,欣喜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因妙果妙,皆可欣喜。(六)欣出观,厌恶欲界烦恼盖障,欣喜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厌恶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欣喜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因出果出,皆可欣喜。

依此上下对望之欣厌力,能断下八地之惑,不能断第九地(有顶地)之惑。断有顶地之惑,必依观四谛之无漏智,因无漏智势力强,能对治自地之惑及上地之惑。此六法入观之顺序,系随断惑者之意而定,不必依无间道之厌粗观与解脱道之欣静观对应之顺序。FROM:【佛光大辞典】

从对六行观的解释当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凡夫断惑,是必须依禅定而起的。否则,若以散乱心则无一惑可断。凡夫除了有顶地的见惑不能断外,余其他惑均能通过六行观的方式来断除,所以所谓的见惑也未必一定要靠见道才能断。

而无漏道断惑呢?

附:【无漏道】又作出世间道、圣道。为“有漏道”之对称。相当于四谛中之道谛。即灭除烦恼、趣向涅槃之圣道。以四静虑、未至定、中间定及下三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等九地为所依而生起。于四善根位中,世第一法(于上忍位起无间善根之阶位)之无间生苦法忍,为无漏之初起;就四沙门果之性而言,初果及第四果乃修无漏道所得者,第二及第三果则通于有漏、无漏二道。 

无漏道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等四道。其中,无间道为诸惑能断之道,解脱道为正证解脱之道。下八地之修惑虽通于有漏断(以有漏道断烦恼),有顶地之染则唯有无漏道能断之。盖有顶地为三界九地中之最上地,此地所起之惑,有见惑、修惑之别,其中,见惑虽于见道一时断之,而修惑则于修道以六行观先断下八地之七十二品,次以无漏智断有顶九品中之下八品,称为阿罗汉向,最后断第九品,即是阿罗汉果。又俱舍论卷十七谓,无漏之断道有等流、离系、士用、增上等四果,而无异熟果,即说明由无漏道不招感当来爱、非爱之异熟果。(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俱舍论卷二十四、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参见:有漏)2452、“定”3171、“无漏断”5132、“道”5620)p5131   FROM:【佛光大辞典】

见惑对于圣人来说,必须要见道才能断除。见道按照《俱舍论》所说,有十五心。最前一念心为苦法忍,是无漏的初起。然此无漏道是依何地而起呢?是依四静虑、未至定、中间定及下三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等九地为所依而生起,很显然是禅定地。而且,按照《俱舍论》所说,无漏道的现起,必定会有无漏戒的共生。此无漏戒是随心转的律仪,与无漏道共生共灭,在获得未至、中间及四根本等六地的无漏定心时即发得,也还是在禅定地。

其余的修惑,圣人可以通过有漏道修六行观来断除,也可以修无漏道来断除。

综上所述,不论是断哪一种惑,以何种方式来断除,必然是要依禅定地。若以散乱心,即使是暂时地伏惑也不可以。而佛学中常说到的闻思修三慧,若是散乱心状态下,最多也就一个闻慧、一个思慧,连修慧都谈不上,因为修慧也是依禅定地而引发的,所以,没有禅定,根本就不要谈什么修行,什么出离。

附:《俱舍论》中说,闻思修三慧,分别是由听闻、思惟、修禅定所形成的。闻慧指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思慧指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修慧指由禅定引发的无漏慧。慧是心所中,十大地法之一,乃拣择一切事理的作用,由闻、思、修所成,故称闻思修三慧。《俱舍论》卷二十二云(大正29·116c)︰‘谓先摄受,顺见谛闻,闻已勤求所闻法义,闻法义已无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习。’

如将三慧与其他修行理论相拟配,则五停心是闻慧,总别相念处是思慧,暖位以后是修慧,无漏慧也是修慧。若就地界作区别,则闻慧在欲、色二界,不在无色界,以无色界不用耳根闻法故。思慧只在欲界,以色、无色界是定地故。修慧在色、无色界,不在欲界,以欲界是散地故。因而以欲界身起修慧者,是修上界定。《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明其界地,谓闻慧有五地(欲、四静虑)、六地(欲、四静虑、中间定)、七地(欲、四静虑、中间定、未至定)三说。思慧在欲界一地。修慧若是有漏,则在四静虑、四近分、中间定、四无色、四近分的十七地内;若无漏,则在四静虑、未至、中间、下三无色的九地。

因此,诸修行人,可以轻视禅定而不修习它吗?

有人说慧解脱的阿罗汉,不由禅定,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此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即使一刹那顷,断除所有修惑而见道,从而证得阿罗汉果,也依然要靠禅定.最起码在最初那一念无漏心的生起时,就是一种禅定状态.而断除的所有修惑,不论是以有漏道还是无漏道,都必须依禅定.





须摩提
http://hk.netsh.com/eden/blog/ctl_eden_blog.php?ctlAct=get&ctlObj=blog_log&iLogID=392283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辨析:《俱舍论》中有一生成佛之说吗

《俱舍论》认为:一个修行人最快也要三生才能得解脱,即第一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抉择分,第三生方得入圣位,乃至解脱成阿罗汉。声闻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独觉极速四生,极迟百劫。而佛陀从出发心始则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时间的修行,再经过百大劫的修相好,才能够成佛。

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内广修六度,修六度圆满,也还是凡夫,然后继续以凡夫身修诸相好,不过三大阿僧祗劫外的菩萨此时有了另外的一个名称:即住定菩萨。之所以的名为住定菩萨是因为他住于六种之决定,即:(1)善趣定,定生于人、天等善趣。(2)生贵家定,定生于婆罗门、刹帝利、巨富、长者等尊贵之家。(3)具根定,身体定无残缺。(4)男定,定生为男子。(5)念定,常忆念宿命。(6)坚固定,常行善事,不因迫害而屈服,亦不生厌倦。而后方坐金刚座入金刚喻定一座而成正觉。

这百大劫的修相好,也有例外的,即释迦牟尼佛自己因为非常精进的缘故,提前九劫而成佛。

在成佛前,菩萨是凡夫位的菩萨还是圣人位呢?

按照《俱舍论》所说:是凡夫位。在《分别贤圣品》中说道三乘转根的情况时说:  麟角与佛种姓在暖等善根上不会移转声闻乘。他们依第四静虑,一坐便成正觉。第四静虑不倾动,最极明利,是定地故,堪为他们成道的所依。一坐有二种说法:一、从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二、从不净观不起于座,乃至菩提。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时的菩萨是凡夫位。并且它提到六度圆满时,也未有任何语言显示菩萨已经证圣,即便在住定菩萨位,也未有任何资料显示说菩萨已经证圣,所以笔者肯定地说,还是凡夫。而且《俱舍论》说道菩萨的最后身:未出家的王宫身时,很肯定地说:是凡夫身。

所以由此可以很确定地说,菩萨是由凡夫身而成佛的。

但是不是这样就可以说《俱舍论》中有一生成佛的理论呢?如《俱舍论颂记》中说:“小乘认为释迦牟尼佛于凡夫位时即圆满六波罗蜜多,成为悉达多太子时仍为凡夫,最后于一坐垫上获得佛果。从这一角度说明,小乘也是承认一生成佛的。”

我想不能如此武断吧,毕竟《俱舍论》认为即使菩萨是以凡夫身修行成就的,但也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六度圆满,还要经过百大劫的修相好,然后始能成佛。并不因为是凡夫身,就把他前面那么久远的修行给抹杀了,因为《俱舍论》认为没有那些基础是绝对成不了佛的。不要说成佛,即便是成声闻人,只有一生也绝对不可能的。

须摩提 发表于
http://hk.netsh.com/eden/blog/ct ... g&iLogID=375959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俱舍论》中认为凡夫能断哪些惑?

1、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惑?


惑即是随眠。贪等烦恼,名随眠。贪嗔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叫随。烦恼的行相,幽微而难了知,犹如睡眠,故叫做眠。又随逐有情而增昏滞,如睡眠,所以叫随眠。俱舍论光记十九讲:“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难了。”俱舍颂疏十九说:“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名随眠” 。

(补):关于随眠之体另有异说,说一切有部认为贪等烦恼即随眠,属于心相应之法;大众部、化地部等认为现起之烦恼称为缠,另外称熏成种子之法为随眠,与心不相应;经部认为烦恼于觉醒活动之位为缠,对此,烦恼为眠伏状态之种子称为随眠,为非心相应亦非不相应。(论主意朋经部)于唯识宗,不承认烦恼即随眠之说,盖随眠为烦恼之习气,即指种子而言。此烦恼之种子随逐我人,眠伏潜在于阿赖耶识。


随眠有四义,即微细,随缚,随增,随逐四义。首先解释微细:根本烦恼现在前时,行相幽微难知,所以叫做微细。二,随增,能随烦恼,于所缘境及所相应,增昏滞故。三,随逐,烦恼起得,此烦恼得,随逐有情,常为过患:谓能起得,恒随有情,常为过患,不作加行。四,以其束缚我人。为令彼生,或设劬劳;为遮彼起,而数现起;故名随缚。由以上这些原因,所以叫做随眠。


2、三界中共有多少惑?


答:随眠有六种:(1)贪,2、贪嗔,3、贪慢,4、贪无明,5、贪见,6、贪疑,这六种属于根本烦恼。六随眠由贪的不同,又开为七种,即把贪分为欲贪和有贪两种。欲界贪名欲贪,上二界贪名有贪。六随眠中由见的不同,又分为十种:1、身见,2、边执见,3、邪见,4、见取,5、戒禁取,加上余贪等五种(不是见性),为十随眠。这十种由五部三界的不同成九十八随眠。部,指的是五部,即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修所断部。这九十八随眠是:



欲界有36随眠:
见苦所断有十种,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见集所断有七种,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见灭所断有七种,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见道所断有八种,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修道所断有四种,贪、嗔、痴、慢。颂中“等”字是等取见集等,五部总计为36。


色界无色界五部各有三十一随眠。色无色五部各除嗔,其余随眠与欲界相同。因为嗔缘苦受为境,上二界无苦受故。故颂说“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见,上二不行嗔”。又“欲界三十六,色界三十一,无色界亦尔,合为九十八”。
五部

欲界三十六

色界三十一

无色界三十一


见苦所断

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见集所断

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见灭所断

同上

同上

同上

见道所断

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修道所断

贪、嗔、痴、慢

贪、痴、慢

贪、痴、慢

若加三界的十缠,1,无惭,2,无愧,3,嫉,4,悭,5,悔,6,眠,7,掉举,8,昏沉,9,忿,10,覆,总成108种烦恼。



3、这108种惑中凡夫能断除多少种呢?



回答:断惑无非有两种方式:一、见道所断,二修道所断。见道所断的惑叫做忍所害随眠,修道所断的惑称为智所害随眠。那么这里成问题的是:前八十八随眠,是否决定唯属见道所断而不通于其他?后十随眠,是否全部都只属修道所断而不通于其他?<<俱舍论>>(随眠品)颂说:

忍所害随眠
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
智所害唯修

它的意思即是: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余通见修断:1、此明忍所害的随眠。害即破除或对治的意思。忍指见道中,法类智忍,即八忍八智。意思是,修学佛法的行者,在法智忍及类智忍阶段所断的随眠,名为忍所害随眠。前八十八随眠,名忍所害随眠。但有顶地的随眠只是见所断,因为有顶地的烦恼只有类智忍才能断。
2、其余八地中,忍所害的随眠,通见修断。这里有圣人与凡夫的差别。假定是圣人断,则只是见所断(而不通于修所断)。即上七地用类忍断,欲界一地,用法忍断。如果是异生断,则只是修所断,而非见所断。因为这是凡夫不断地修习世俗智所断的。
智所害唯修:3、后十随眠名智所害,只是修所断,圣者通用无漏世俗二智断,如异生唯世俗智断。后十随眠者,即欲界之贪、瞋、慢、无明四,上二界之贪、慢、无明各三,合为十随眠。


总结:从上述几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除了有顶地的见惑凡夫不能断除外,其它八地的随眠不论是见惑或是修惑凡夫皆能通过修习世俗道来断除。
其他的枝末惑,若与见惑相应,是见所断,若与修惑相应,是修所断。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上述这些观点均是有部的,其他部派有着不同的看法。婆沙百四十四说:“如譬喻者说,无有世俗道能断烦恼”;又五十一说:“谓譬喻者作如是说,异生不能断诸随眠”。据此:这里所谓断,譬喻者认为实际上是伏,而且只能伏住修惑,见惑伏也伏不住,更不用谈什么断了。那么世亲论主在这两种不同的意见中,是取哪一派的意见呢?回答:论主是比较同意譬喻师的观点,而不太以有部说为然的。



须摩提

发表于 2009-6-13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慢慢看
发表于 2009-6-13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08:20 , Processed in 0.03268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