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惑?
惑即是随眠。贪等烦恼,名随眠。贪嗔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叫随。烦恼的行相,幽微而难了知,犹如睡眠,故叫做眠。又随逐有情而增昏滞,如睡眠,所以叫随眠。俱舍论光记十九讲:“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难了。”俱舍颂疏十九说:“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名随眠” 。
(补):关于随眠之体另有异说,说一切有部认为贪等烦恼即随眠,属于心相应之法;大众部、化地部等认为现起之烦恼称为缠,另外称熏成种子之法为随眠,与心不相应;经部认为烦恼于觉醒活动之位为缠,对此,烦恼为眠伏状态之种子称为随眠,为非心相应亦非不相应。(论主意朋经部)于唯识宗,不承认烦恼即随眠之说,盖随眠为烦恼之习气,即指种子而言。此烦恼之种子随逐我人,眠伏潜在于阿赖耶识。
随眠有四义,即微细,随缚,随增,随逐四义。首先解释微细:根本烦恼现在前时,行相幽微难知,所以叫做微细。二,随增,能随烦恼,于所缘境及所相应,增昏滞故。三,随逐,烦恼起得,此烦恼得,随逐有情,常为过患:谓能起得,恒随有情,常为过患,不作加行。四,以其束缚我人。为令彼生,或设劬劳;为遮彼起,而数现起;故名随缚。由以上这些原因,所以叫做随眠。
2、三界中共有多少惑?
答:随眠有六种:(1)贪,2、贪嗔,3、贪慢,4、贪无明,5、贪见,6、贪疑,这六种属于根本烦恼。六随眠由贪的不同,又开为七种,即把贪分为欲贪和有贪两种。欲界贪名欲贪,上二界贪名有贪。六随眠中由见的不同,又分为十种:1、身见,2、边执见,3、邪见,4、见取,5、戒禁取,加上余贪等五种(不是见性),为十随眠。这十种由五部三界的不同成九十八随眠。部,指的是五部,即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修所断部。这九十八随眠是:
欲界有36随眠:
见苦所断有十种,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见集所断有七种,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见灭所断有七种,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见道所断有八种,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修道所断有四种,贪、嗔、痴、慢。颂中“等”字是等取见集等,五部总计为36。
色界无色界五部各有三十一随眠。色无色五部各除嗔,其余随眠与欲界相同。因为嗔缘苦受为境,上二界无苦受故。故颂说“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见,上二不行嗔”。又“欲界三十六,色界三十一,无色界亦尔,合为九十八”。
五部
| 欲界三十六
| 色界三十一
| 无色界三十一
|
见苦所断
| 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 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 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 见集所断
| 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 见灭所断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见道所断
| 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 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 修道所断
| 贪、嗔、痴、慢
| 贪、痴、慢
| |
若加三界的十缠,1,无惭,2,无愧,3,嫉,4,悭,5,悔,6,眠,7,掉举,8,昏沉,9,忿,10,覆,总成108种烦恼。
3、这108种惑中凡夫能断除多少种呢?
回答:断惑无非有两种方式:一、见道所断,二修道所断。见道所断的惑叫做忍所害随眠,修道所断的惑称为智所害随眠。那么这里成问题的是:前八十八随眠,是否决定唯属见道所断而不通于其他?后十随眠,是否全部都只属修道所断而不通于其他?<<俱舍论>>(随眠品)颂说:
忍所害随眠
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
智所害唯修
它的意思即是: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余通见修断:1、此明忍所害的随眠。害即破除或对治的意思。忍指见道中,法类智忍,即八忍八智。意思是,修学佛法的行者,在法智忍及类智忍阶段所断的随眠,名为忍所害随眠。前八十八随眠,名忍所害随眠。但有顶地的随眠只是见所断,因为有顶地的烦恼只有类智忍才能断。
2、其余八地中,忍所害的随眠,通见修断。这里有圣人与凡夫的差别。假定是圣人断,则只是见所断(而不通于修所断)。即上七地用类忍断,欲界一地,用法忍断。如果是异生断,则只是修所断,而非见所断。因为这是凡夫不断地修习世俗智所断的。
智所害唯修:3、后十随眠名智所害,只是修所断,圣者通用无漏世俗二智断,如异生唯世俗智断。后十随眠者,即欲界之贪、瞋、慢、无明四,上二界之贪、慢、无明各三,合为十随眠。
总结:从上述几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除了有顶地的见惑凡夫不能断除外,其它八地的随眠不论是见惑或是修惑凡夫皆能通过修习世俗道来断除。
其他的枝末惑,若与见惑相应,是见所断,若与修惑相应,是修所断。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上述这些观点均是有部的,其他部派有着不同的看法。婆沙百四十四说:“如譬喻者说,无有世俗道能断烦恼”;又五十一说:“谓譬喻者作如是说,异生不能断诸随眠”。据此:这里所谓断,譬喻者认为实际上是伏,而且只能伏住修惑,见惑伏也伏不住,更不用谈什么断了。那么世亲论主在这两种不同的意见中,是取哪一派的意见呢?回答:论主是比较同意譬喻师的观点,而不太以有部说为然的。
须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