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25|回复: 8

《图滇汪杰格西——图滇悲桑格西的哥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0-12-2 16:00 编辑

1、《图滇汪杰格西简介》
2、《佛的遍知功德》图滇汪杰格西
3、《上中下士道之信行与法行人如何修皈依》
4、《净土答疑》图滇汪杰格西5、《驳斥误解净土之错见1》图滇汪杰格西
6、《驳斥误解净土之错见2》图滇汪杰格西
7、《驳斥误解净土之错见3》图滇汪杰格西

1、《图滇汪杰格西简介》
    图滇汪杰格西1957年出生于尼泊尔,是图滇悲桑格西的胞兄。十岁时于尼泊尔桑滇林寺出家,1970年随师长格桑诺布造访印度达兰色拉,从此留居该地,并在1973年进入辩经学院学习,受教于洛桑嘉措校长。1977年,格西转学至南YINDU哲坝寺洛色林学院继续接受传统僧伽教育,主要师承尊贵的退位住持悲玛坚参与耶谢图滇二位教证具足的师长,被认为是该届少数最优秀的学僧之一;1987年结束学业后,上山闭关数年,1994年获得格西学位。格西于1998年受寺院指派至美国哲蚌洛色林中心教授二年佛法,后于2001至2008年间担任达兰色拉策秋林寺住持;2009年起,全心投入实修,长年在印度拉达克、马纳利与达兰色拉等地闭关至今。
    格西在寺院学习之初,便祈愿并立志实修,是位解行并重、精勤闻思修的学者与修行人。他以菩提道次第为主轴,将所学经论都汇归至道次第做思惟观察,更以道次第为实修的核心。格西不仅博学多闻、通达经论,且持戒严谨、谦逊慈悲又不失自在幽默。他对教理的思辩精辟深微,善于旁征博引,是悲桑格西的老师,也是其主要的请教与切磋对象,举凡空性、菩提心、前后世、业果、佛功德、道次第、净土等等悲桑格公历年宣说的主题中,都蕴含汪杰格西鞭辟入里的见解。
    数十年来,汪杰格西不断透过正理思惟来探究佛法,奠定其厚实的经论基础,在此之上,他长年闭关实修道次第,对道次第通透的理解与体悟,可从他的言谈与偶时的善巧开示中略窥一二。在悲桑格西的劝请下,德学兼备但鲜少公开说法的汪杰格西,将以自身闻思修的经验循序讲授道次第,对学佛者而言,这不啻是深入道次第堂奥、领略道次第法味的难得良机。

2、《佛的遍知功德》
    ——图滇汪杰格西《略论与道次第实修》
    佛的意功德,分为:智功德和悲功德。
    当我们讲到佛的意功德中的智功德,如果从字面上一般来说,就是对于一切的所知,或者说一切法,包括,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这一切法都同时现前了知。这是我们在谈佛的意功德时要明白的。
    但是我们去理解佛的智功德,佛知道一切法,这个知道一切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想,就是佛知道如何成办任何一位有情义利的方法。就是不论是哪个有情,他的义利要如何成办,关于这点佛完全地了知。这是以很统摄的方法来说明佛的智功德。
    如果我们不仅统摄地知道,还要广泛地知道佛的智功德的话,应参考《现观庄严论》。一般我们讲到佛的“十力”或者“二十一无漏智”,这是广的来讲必须了解的佛的智功德。“二十一无漏智”其中最主要必须要了解的是佛的“十力”,可以再加上“四无畏”,或者你可以再广泛一点加上“十八不共法”,从这个几个角度了解佛的智功德。那在其中最主要我们要认知的是佛的“十力”,而“十力”当中第一力就是:“知处非处力”。
    在上次我们提到的至尊宗喀巴大师所造的对文殊菩萨的礼赞文,各位如果去查在网络上面找的话叫做《赞云海》,其中你去看宗大师他用的就是“十力”等这些品类来对佛的智功德做礼赞。
    刚才讲到在佛的“十力”当中的第一力,主要是知道应取应舍处,那它的名字叫做“知处非处力”。所谓“知处非处力”,意思是说佛对于布施能够得到受用圆满,吝啬会感得受用缺乏,持戒会感得善趣身,破戒的话会感得恶趣身等等的这些因和果,他是完全知道而且是现前知道。刚刚仅仅是以持戒和布施这两个做例子,同样的像忍辱等等的善与非善都可以如此地做类推。
    “知处非处力”展现的是,佛是无与伦比的、无上、无可与之匹敌的说法者。原因是这个世间上不论多么有名的宗教导师,他们在说法的时候要不然就是宣说无因生,要不就是宣说常因生,可是这些道理如果我们仔细以理路去推的话,会知道其实都是于理相违的。可是佛陀所说的是:这一切法是因由缘起而产生的,以缘起这个道理来阐释一切法,它是没有任何理路违害的,是无法破斥的,所以我们才会说佛是无与伦比的说法者。
    佛的“十力”当中的第二力叫做“知业异熟力”。“知业异熟力”指的是说无论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众生,他们当年在什么时候造了什么样的业,这个业是在什么样的时间点造下去的,在什么样的地方造下去的,未来在感果的时候会感得如何如何的果,关于这一切佛都是完全现前地了知。
    第三个力是“知种种胜解力”,指的是对于所有有情,每一个有情他们的性格、偏好,内在里面对于哪一些法有胜解(胜解:信心或是欲求),这些他都很清楚。比如说这个众生在贪的部分上是比较强还是比较弱,在嗔的部分上是比较强还是比较弱,对于增上生是有还是没有希求,对于决定胜有还是没有希求,对于决定胜他希求的是声闻的菩提还是独觉的菩提,还是大乘的菩提等等,对于这些一切众生各自的胜解,佛都完全地而且现前的了知。正因为佛完全了知每一个有情的性格和偏好等等,所以他在讲法的时候一定会讲最应这个有情的机的法,所以他所说的法在这个有情身上一定能够展现出义利,一定能够展现出效果。
    第四个是“知种种界力”,“知种种界力”指的是佛对于十八界完全地了知,并且对于十八界的空性以及在有情心续上的状态他都完全清楚,而且这种清楚是以现前的方式了知清楚。
    再来是第五力,第五力是“知根性胜非胜力”,当我们讲到根性的时候,各位要记得它包括信等五根,佛对于众生信等五根是胜还是劣,好还是坏他都完全现前了知。正因为佛完全了知有情的根性如何,又对于针对这些不同根性应该要如何引导他们的方便完全了知,所以佛在说法的时候就能够完全顺应这个有情的根性为他开示最适合他的法。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白,佛的讲法非常地殊胜善巧,从知根性胜非胜力这一点可以明白佛的功德。
    第六力是“知一切所行道力”,指的是佛对于要获得增上生的方法,例如持戒,要获得决定胜的方法,例如要具备出离心,具备清净正见等等,这些都完全现前了知。如果从反面来说,佛对于造无间业等会投生恶趣的道路等等这些也都完全地现前了知,这是第六“知一切所行道力”。从这点我们可以知道,佛是一个对于有情暂时的以及究竟的义利都能够成办的这样的善导师或是善知识。
    再来第七个是“知三摩地力”,就是对于获得三摩地的各种不同层次的方便,佛都完全现前了知。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佛的三摩地的功德能力是完全究竟的。
    第八个力是“知宿命力”,“知宿命力”意思是对于某一个人他之所以现在会投生于此处,那是因为过去造了什么样的业,过去在造业的时候是以何种情形而造业,他都完全地现前了知。不止是知道别人,也知道自己,自己过去生曾经造了什么样的业,因为这个业而取得怎么样的身,得到什么样的外相,感得什么样的投生状况,这些他都完全现前了知。
    第九个是“知死生力”,刚才谈的是过去,“知死生力”指的是未来,有情未来将会因为曾经造过什么样的业因,所以在未来的时候会于何处投生,投生的状态又是如何,关于这些佛是完全地现前了知。
    第十个是“知漏尽力”,知漏尽力指的是,对于例如以八圣道为因获得涅槃等等的这些方便佛都完全地现前了知。
    如果我们能够在刚才讲到的“十力”上面去花功夫,那讲到一切遍智的时候,我们内心里面的那种概念才会比较清楚。这会使得你在听到一切遍智的时候你不会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哦,佛什么都知道。不会只是这么笼统而已,如果把刚才讲到的十力仔细去认识清楚的话,你的心里面对于一切遍智的认知才会比较清楚,有比较好的概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3、《上中下士道之信行与法行人如何修皈依》
     ——图滇汪杰格西《略论与道次第实修》
    一般我们谈到实修皈依的时候,所要修的皈依分为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和上士道的皈依。
    生起皈依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你先去生起对于“佛”的皈依,而后“法”,而后“僧”,这是我们在《广论》、《略论》里面讲到的皈依次序。以这样次第去修。
    另外一种方法,你先对于“法”能够修皈依,而后才是“佛”,而后才是“僧”。就是你先对于“法”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和信心之后,再想这个“法”是由谁说的?是由佛说的,因为这样的理由而皈依佛,然后皈依僧。
    如果要给这两种修皈依的方式一个专有名词的话,第一种叫做:信行人修皈依的方式;第二种叫:法行人修皈依的方式。
    接着如果我们把信行人在三士道修皈依的方式跟法行人在三士道修皈依的方式一一分开来做一个说明的话,那信行人修皈依的方式主要靠着依于对于佛语,或者依于经典根据来修。

    首先谈信行人在下士道这个位置上面应该要怎么去修皈依。首先谈到皈依的第一因:生起惧怕。你要怎么去修呢?
    你要先思维死亡无常,接着想说我已经造过很多很多的恶业了,这些恶业如果在我还没有忏尽之前,因为无常的缘故我就死了,接着我就会到恶趣去。这时候你就接着思维三恶趣的痛苦,透过这样方式让你心里面生起惧怕。
    再来看到信行人在下士道这个部分修皈依第二因:修信心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做?
    他要对佛修信心。方法是,他可以用很多的历史故事以及佛经作为根据,去思维相信佛的确是一个具有悲、智、力功德者,由此而对于佛产生信心。
    接着到法。因为对佛产生信心,所以佛所说的法,在此处主要是业果之法,是我应该要正皈依的对境,我要如理这样去行持。
    那第三,因此我对于如理去修持业果法的这些僧宝,我相信说他们是无欺诳的皈依助伴,由此而生起对僧宝的信心。
    再来看到法行人如何修下士道的皈依。首先谈到他生起惧怕的方式。当然一定要思维死亡无常,这是前提,这是信行人和法行人在下士道修惧怕因的时候都一定要修的。
    但是法行人接着开始思维业果合理,业果之理为真,这个内容。这个部分就补充上我们在最开始那几堂讲到的为什么业果之理为真?为什么业果之理决定这些道理。
    当你心里面生起对于业的决定,这样一个看法的时候,接着去想:“是!所以如果我造的是恶业的话,要感得的这个果一定是堕入三恶趣当中受苦,这件事情是确定的!可是反观我自己,我已经造了非常非常多的恶业,如果今天我不把这些恶业忏干净,我就死亡的话,下辈子必然堕入到三恶道无疑!”接着思维三恶趣苦,从而产生害怕。
    再来看到法行人他们该如何修下士道皈依的第二个因,就是信心。去思维白业的业果之理,就是造善业会感得乐果这样的一个道理。透过这样一个思维你在心里面生起一个决定,就是“只要我好好地断除十恶业,或说我好好地修十善业的话,我确定下辈子能投生到善趣感得乐果!”
    刚刚讲的这段因果关系,你要透过理路让自己生起定解,等于说对于白业果产生定解。之后再想说,那么我现在生起定解的这个道理是谁开示的呢?是佛开示的。由此而对于佛产生信心。
    接着想,如理行持这样的断除十恶业、修持十白业的僧宝,就是我眼睛可以看得到的,是可以为我示范正确做法的榜样,因此我皈依僧。

    再来看信行人如何修中士道的皈依?
    信行人在修皈依的时候,首先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产生“惧怕”呢?方法就是去思维轮回的总苦和别苦,透过这两科的思维,产生对于轮回的惧怕。
    他要如何生起“信心”呢?首先第一个,对于佛宝生起信心的方式是,能够知道正确无误开示脱离轮回方法者是佛,对于这个产生信心;接下来想那么佛所开示的方法,就是能够获得解脱的方法是什么呢?是增上三学,这是法宝,要皈依的法宝;再来就是僧,就是这些圣僧,从预流、一来、不还等等这些圣僧是我仿效的对象,从而皈依僧。如果要让你对于僧宝的这个部分信心更强烈的话,你可以这时候加上一些历史典故,包括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等等,他们如何从一个凡夫然后进入圣道而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故事。
    对于信行人来说,在中士道生信的这个阶段,要多读一些佛经,看到佛在其中的一些行谊;此外你可以在佛经当中看到这些圣僧,他们在求解脱的这条路上面多么地精进努力,因此从凡入圣,从圣获得解脱等等,要多读佛经。
    再来看到法行人要如何修中士道的皈依?
    首先你必须要去学《释量论》第二品,然后在学习《释量论》第二品的过程里你要能够用理路来成立“苦集灭道”四谛为真。
    好,你已经用理路成立四圣谛为真了,在你心里面已经知道苦谛和集谛符合实际情况,然后透过思维苦谛和集谛,让自己生起惧怕。
    接着去思维灭谛和道谛,由此而产生对于法的信心。
    接着第四步才去思维,完全无倒开示这些法类的人是谁?唯有佛而已。p由此对于佛产生信心。
    接着第五步去思维,那么真正去实修刚才我所相信的法宝的这些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得到这些果位的确是可能的,因而对于这些僧宝产生信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看到上士道。首先看到信行人如何修上士道的皈依。
    首先他要如何生起“惧怕”呢?首先他必须先让自己生起悲心。生起悲心之后接着下一步就会想说所以我要去成办众生的义利。在成办众生利益的时候会挡着我,阻碍我的是什么呢?是所知障。就是我要成办众生义利,挡着我不能成办众生义利的是所知障。
    由于是信行人的关系, 所以不是靠理路,而是靠佛经作为根据来说服自己。这个障碍是所知障,所以如果我不断除所知障的话,那么我想要成办的这件事情就会没有办法成办,因此就对所知障生起惧怕。
    再来看到信行人在修上士道皈依的时候要怎么样让自己生起信心。
    首先第一个,他要用什么方法生起对于佛宝的信心呢?完全断除所知障的佛,他就是很清楚知道到底要怎么样断除所知障的方法者,由此而对佛产生信心;第二个,法宝,佛所说的,以及他自己执行的断除所知障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发起菩提心和实修六度,靠着发起菩提心、实修六度这些方法可以断除所知障,因此我对法宝生起信心;接着就想那么实践这些法宝的菩萨们,例如八大佛子等,他们都是我在这条路上的助伴,是我可以仿效的模范,因此对僧宝生起信心。
    再看到法行人怎么修上士道的皈依呢?
    首先他必须去学习细分四圣谛,就是上次跟大家讲到的从所知障的角度谈的四圣谛,以下都用细分四圣谛来说。
    首先他必须要学习细分四圣谛的道理,要怎么去学细分四圣谛呢?就要有《释量论》第二品的基础,用《释量论》第二品里面讲的理路加上中观应成的见地,加起来来学习细分四圣谛的道理。
    然后在对细分四圣谛道理生起定解的情况之下,那这个法行人就修悲心。生起悲心之后他开始想着说我要怎么样去利益众生,想着自己该如何利益众生这个过程里面,很清楚地知道所知障会障碍他所要达到的利益众生这个目标,由此对所知障产生惧怕。
    再来看到他要如何对三宝修信心。首先就是对法宝修信心。在对法宝修信心这件事情上面,首先必须要获得一个定解,就是他想要对治的所知障的对治法,是以菩提心摄持的现证空性的智慧。这是第一个他必须要获得的定解。
    第二个要确定的,就是在他很相信业果道理的前提下,建立起如果我要成办众生义利的话,我一定要成就色身!这件事情他必须要获得定解。
    以上是对法宝生起定解及信心。在这样状况之下,接着他就思维,那么开示这样方便智慧双运之法的人是谁呢?是佛。由此对于佛宝生起信心。
    接着再想,刚才讲到的悲智双运这样的实修方法,如实在实践的人是谁呢?就是八大菩萨等圣者菩萨,他们都是我可以仿效可以学习的模范,因此对僧宝生信心。
    讲到这里会不会觉得很乱呢?总之一共讲到了下、中、上士道三种层次,以及信行人和法行人,所以提供了好多套餐,各位就看看自己是什么层次,什么状况,可以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方式去实修皈依这个科目。
    如果在座各位已经是有中士道和上士道基础的同学的话,在刚刚听这一段,就是讲到三士道修皈依的内容的时候,你们听到中士道或者上士道这些信行人或法行人应该怎么去思考,在讲的时候你们应该会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可是在座如果有新同学的话,你可能就会觉得讲到中士道和上士道就不晓得我在说些什么,但这没关系,等到我们往后讲到中士道和上士道内涵的时候,你们就会知道这些是在讲什么。
    再来就是讲到思维三宝功德当中的佛功德的时候,我们课程当中是分成身语意和事业功德来说明,所以各位在实修的时候你要自己弄你的实修手册。
    因为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有讲了很多内涵,所以如果可以的话,你准备的实修手册是以广的方式的思维;如果广的你觉得你做不来,那你就思维中等程度的内涵;如果还不行,你就要做一个自己略版思维的内容。所以这个部分可能要你自己去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4、《净土答疑》图滇汪杰格西
    问题一:我已经很老了,超过70岁了,现在才开始学道次第,请问我要怎么样学才比较安全?
问题二:我已经属于老人一族,我想往生极乐世界,可是我要学的功课很多,在还剩的有限的时间当中我应该要怎么学习才能够准备投生极乐净土的计划?
    答:
    1、对于第一个问题,修道次第,其实由粗到细有很多种不同的做法。对于你的问题,我的答案就是尽力,尽你的能力,以前浪费掉了很多很多时间,可是从现在开始剩下的一点点时间怎么样都不要再浪费了,尽力地在道次第闻思修上努力。
但是要尽力怎么做?《广论》中有讲到,如果你能的话就以广的方式来做,不能的话就是以略的方式来做。
    2、至于第二个问题,谈到要往生极乐净土。如果你真的要投生极乐净土的话,方法是什么呢?可能有人认为,努力持咒,好好地去修阿弥陀佛就够了,但是说实在的,假如你真的非常想,你应该知道到底要修什么因才能够很有把握地投生到极乐净土去。到底要怎么修?修什么因?
这些在《宝积经》的《无量寿如来会》中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真的很想投生极乐净土,那就要像佛说的那样去做,不要把佛说的话摆在一边,然后另外去找有没有别的方法,应该照着佛所说的办法去成办投生极乐净土的因。
    一般来讲关于投生极乐净土,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持咒可以投生极乐净土,这种说法在很多佛经里面都有提到。与极乐净土有关的佛经有很多,在老师所见的当中大概就有二三十部,把投生极乐净土的因讲的最完整的就是《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如来会》以及《阿弥陀经》。
在这两部经当中,把能投生极乐净土的因都仔细地做了说明,一共讲到四因:一般的三因和特别的一因。
    第一个因:尽力地去净罪积资;第二个因:把所有的善根回向投生极乐净土;第三个因:修阿弥陀佛。所谓修阿弥陀佛就是,去思维他的功德,对他修皈依同时念诵他的名号;(后面老师补充的因):还要生起猛烈地想要投生极乐净土的欲求。这个欲求要怎么产生呢?仔细去观想极乐世界情器世界的种种,仔细想着在里面的有情包括声闻、缘觉、阿罗汉等等,在这样的观想中,强烈引导自己说,我要投生,给自己强烈的引导,让自己生起很猛力的投生的欲求。以上是一般的三因,如果能够去修习这三个因的话就能够投生极乐净土。
    第四个特别的因:修菩提心。往生到极乐净土,在那里可以是声闻,可以是缘觉,可以是菩萨,如果你打算自己将来去极乐净土是处在大乘行者当中的话,那第四个因就是去修菩提心。
    有人说光是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投生极乐净土,也有人说只要是凡夫都不能投生极乐净土,但是无论以上哪种说法,来源都不清净。那到底怎样才是真的?极乐净土既然是佛说的,我们就去看看佛怎么说,佛经到底说了什么。
    刚才讲到的这几个因,第一个,要积福德资粮,净罪积资。其实这一点在《广论》中有讲到,之前我们讲到七支供养,照着这个方法就能广大的净罪积资。在此之上最容易帮你净罪积资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观修道次第。设法去观修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没有比这个更快速累积福德资粮,净罪集资的方法了。
    有一部佛经里面讲到了几个因,只要具备的话你就一定、周遍、肯定会投生到极乐净土,其中一个就是:修菩提心。一定投生极乐净土的因在佛经中讲到有八个,其中一个就是:去修菩提心。在此翻译跟老师确认:是 修菩提心 不是 生起菩提心 吗?老师的回答:是!可是你要很认真、很认真地去修菩提心,尽你全力去修菩提心。所以,实修道次第 是最殊胜的能够投生极乐净土的因!如果在你的心里觉得投生净土和实修道次第是两回事的话,表示你对经典里面的重点并没有真正地掌握。
    其实投生极乐净土的方法,跟我们一般来讲投生善趣的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路是一样的。影响我们投生的主要的两个因,一个是业,一个是我们的爱,爱取有的爱或者直接讲贪。
    在这两者之中,你希望能够投生到极乐净土的话,就“爱”的这点上,用“想要投生极乐净土”的“欲求”来替代,这个欲求要怎么产生呢?要靠着你不断地去思维极乐净土的功德,它的好处,让你产生一种好想要去,这样一个欲求,来替代“爱”这点。
    那以业来讲,投生到极乐净土当然你要造善业,强而猛力的善业,但是这个善业会带着你到哪里去,其实就是你最后投生的一个境,那个地方是哪里呢?是靠着你的祈愿引导那个方向,所以这时候为了让你顺利地往极乐净土方向去,你就必须和阿弥陀佛建立关系,用这种方法帮助你来世可以投生极乐净土。
    所以统合起来说,投生极乐净土一般来讲三个因,第一个,是尽你的能力去净罪积资,累积善业,猛烈地回向;第二个,你不断地去观修极乐净土,它里面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器世界,有什么样的特质、有什么样的功德,做这样的观修主要是培养你很想去的欲求;第三,是你去观修阿弥陀佛,不断地对阿弥陀佛祈求,这是三个能投生极乐净土的一般的因。
    有人说要投生极乐净土哪有那么容易!但是宗喀巴大师所造的极乐净土的解释以及祈愿文当中写得非常清楚,他说在佛经中讲到能投生极乐净土三个一般的因全部都是凡夫可以成办的因。尤其对我们来讲,对我们这些生在南瞻部洲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弟子来讲,我们要投生极乐净土更加容易,为什么?因为佛在各种佛经续部中一直不断提到极乐净土的名字以及投生极乐净土的方法,所以对于我们这样所化机更容易生起对极乐净土的信心。因此宗大师很清楚做了这样一个决断,就是投生极乐净土这件事情是我们凡夫能做到而且并没有那么困难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不是宗大师的学生那就算了,但你是宗大师学生放着宗大师讲的这么清清楚楚的话不看、不管,然后随别人,随自己意乐走的话就是很奇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5、《驳斥误解净土之错见1》图滇汪杰格西
    上次课提的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我想做一下延伸的讲解。
    有人说,因为净土根本没有苦,在没有苦的状况下你不可能生起出离心,因此不应该投生净土。在这种说法之下,似乎净土变成一个很糟的无暇处,如果带着这样的见解去认识净土的话,我们可能会有谤法的危险。
    以极乐世界来说,极乐净土的佛是殊胜化身佛,以时间来说,佛法弘扬的时期分为圆满劫、然后是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最糟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以极乐净土来讲,就是处于佛法弘扬的圆满劫。在那个状态下,一点点过失都没有,所以如果带着刚才那种想法的话,等于是在讲什么呢?在圆满劫当中,学佛环境比不上浊时恶世。就会有这种误解。
    其实很多人并不熟悉佛经,他所说的这些话又让人家信以为真,在这种状况下的确大有谤法的危险。所以我们藏文里面有这样的谚语:某甲问某乙说你去过拉萨吗?某乙说我没去过。某甲说那这样我说什么都可以了,我可以尽我所能地对你描述什么叫拉萨,因为你根本没去过,你不知道我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在有些论典上写,咒乘和经乘,虽然他们所得的果是一样的,可是由于以下四个差异,使得咒乘比经乘更加地殊胜。第一个是蒙昧的有无,第二是方便的多寡,第三辛苦的多少,第四是根器的利钝。这是《三如理聚》这部论典中所说的。很多人就以这个主张作为根据,说不靠着咒乘你是不可能成佛的。
    可是刚才在《三如理聚》中提到的四个特色,其中有两个特色被宗大师在他的论典中加以破斥。有一位大智者叫做若觉措美,据说他就是宁玛派的龙钦尊者。他在著作当中说,《三如理聚》中说这四点是密咒乘的特色,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这四个特色在显乘当中也有。
    第一个,蒙昧的有无,所谓“蒙昧的有无”指的是什么?对什么东西蒙昧呢?就是对于成佛的方法,有一些方法我们不知道就叫蒙昧。但是说对成佛的方法没有蒙昧是密咒乘的特色,是不合理的,因为事实上在显乘中也提到了很多的成佛方法,可能那些人不知道,才会说显乘的方法不够多。
    其实就像讲到布施度的时候,其实你不必非得把手脚身体做布施才能够圆满布施度,因为布施度的圆满主要靠舍心圆满,只要你让自己的舍心能不断地增长,那布施度就会有真于圆满的一天。持戒度也是如此。接着在这部论著当中就引了《入行论》的正知正念品作为根据做驳斥。同样一个理路宗大师也有运用。
    第二从方便的多寡来谈的话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说经乘能够帮助我们圆满福德资粮的方便比较少,咒乘的方便比较多,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事实上在经乘中帮助我们圆满福德资粮的方便是非常多的。
    在经乘当中说,你可以透过成就神通神变,到许许多多的他方国土去供养他方国土的佛等等,用这种方式快速地累积资粮。也可以在成就化身的状态之下累积很多的福德资粮。
    在《无量寿如来会》和讲妙喜净土的《不动如来会》这两部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到这些内容。
    在《无量寿如来会》中提到,你在极乐净土一个早上的时间就可以到非常非常非常多的他方国土去供佛;同样的,你也可以到很多的他方国土去为有情说法,以此来累积资粮。
    同样的内涵在《不动如来慧》里面也有提到。宗大师通常会称经乘为方便乘,称咒乘为金刚乘。为什么把显乘或者经乘称为方便乘?就是因为他有很多的方便,此处的方便指的就是方法。
    第三个,从辛苦的多少来谈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谈差别也是一样不合理,因为一旦当你生起了大悲心、大慈心,即使你走显乘也不会让你辛苦;如果你没有大慈心和大悲心,走密乘不但会觉得辛苦,而且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走密乘成佛。所以重点在于你有没有大慈心和大悲心,如果有,你走显乘一样不会觉得辛苦,可是如果没有,走密乘一样也会觉得很辛苦。
    依着经乘的走法,也可以用很快速的方法累积资粮,例如常啼菩萨。常啼菩萨在一生当中就累积了二大阿僧祇劫需要累积的福德资粮。在《大密方便经》中也提到,跟本师释迦摩尼佛同一相续的菩萨,他在一两天之内就累积了本来要花一百万劫累积的福德资粮。还有另外一位跟本师释迦摩尼佛同一相续的菩萨,一两天之内就累积了本来要花十万劫累积的资粮。
    第四,从根的利钝这点的差别。当我们讲到利钝根的时候,一定要把福德资粮和信、进、念、定、慧五根一起考虑进去。否则说“密咒乘甚深”,就变得不合理。
    当我们讲到某个教法或是某条道“甚深”的时候,意思是说,它很难被证得,除了利根者之外非常难证得。那如果我们说密咒乘是甚深的一个教法,却不认为必须具备福德资粮和信等五根的话,那说密咒道是甚深的教法这句话就变得不合理。
    此外我们会说密咒乘需要秘密修,如果所谓的密乘是谁都可以去修,即使不具足根器也可以去修,不管是怎样的所化机,是不是利根等都没有关系都可以去修的话,那又何必秘密呢?
    利根是不会无因无缘产生的,谁都不会一开始就是利根者,我们必须要很辛苦去培养,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利根者。
    例如我们必须靠着修习依师轨理,让自己对于师长生起强大的信心,由此让自己的信根变得很利;同样的我们要好好地去学习空性,在自己心中种下深厚的空性的习气,由此让自己的慧根变得利;再来靠着去修习道次第让自己生起菩提心,靠着菩提心的生起让自己的念根变得很利。
    所以我们若想要成为一名利根者,就要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利根者,如果我们可以一开始就是利根者的话,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呆在这里呢?所以我们如果以为入密就会成为利根,那我们就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因为灌了几次顶就变得根很利?我们的念根、定根等等有没有变得很利?其实并没有啊。
    在《大密方便经》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十地菩萨想成佛的话,他们在七天之内就可以成佛,可是他们没有让自己这么快就成佛。那他们长时地待在轮回中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为了要成熟有情。在《文殊净土经》以及还有一部跟观世音菩萨有关的佛经当中也提到,他们为什么不成佛而长时期地以菩萨的身份继续待着的原因就是为了要成熟有情。
    所以如果照这样的说法,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理,在还没有成佛之前如果没有广大地成熟有情,那么在成佛之后所能够成办的佛行事业就没有办法非常广大?所以,即身成佛的那些人除非他们有办法在那一生跟很多有情建立起关系,不然的话如果照刚才那样的推论,他们在成佛之后能够成办的有情的利益也会非常有限,所以就变成需要有一个解释方式来解释,这些即身成佛的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这一生中就跟很多很多的有情建立起关系?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所以我放在提问清单中,我想有一天亲自去问上师仁波切。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6、《驳斥误解净土之错见2》图滇汪杰格西
    如果说投生极乐净土就生不起悲心的话,这也是表示这个人根本没有在看经。因为一旦投生到极乐净土你就会成就神通,三恶趣苦是可以亲眼看到的。以我们现在来说,根本看不到地狱和饿鬼的众生,所以很难真的相信他们在受苦,所以要生起悲心只能靠着看到人和畜生的苦,很难真正地依靠着地狱和饿鬼道的众生生起悲心。可是在极乐净土的菩萨们,他们拥有神通,他们拥有预知能力,他们可以亲眼看到三界六道众生所受的那些痛苦,可以到跟前亲自去看他们到底承受怎样的痛苦,所以比起我们,他们有更充分的缘可以生起更巨大的悲心。
    我们在这边修好半天好像也很难得到成果,其实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前后世存在,对于业果也不相信。可是在极乐净土的这些有情,他们因为有神通,有预知能力,所以这些对我们来说很难相信的东西,他们都是以现量直接成立的。
    在《无量寿如来会》里就直接提到,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快速地成办众生义利的话,你就应该把你所有的善根回向能够投生极乐净土。想想看佛是对哪些众生说这段话的?就是对我们南瞻部洲的有情!假如我们在这里本来就比较快成佛,佛为什么还要跟我们说要把善根都回向去极乐净土以便你可以快速成佛?
    有人说你根本不应该想要去投生极乐净土,你应该努力地想应该要怎么再次投生南瞻部洲,因为在这里可以修密法,在这里可以即身成佛。如果人家这样跟你说的话,那你就可以反问:你干嘛还要这么花力气去祈愿下辈子,你现在就已经在你很想去的地方了,你不是祈愿下辈子可以来这边吗?你现在就在了。
    你看看你现在在干嘛?你看看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可以让你这辈子就成佛?先不要谈你在做的可以让你这辈子就成佛,你现在做的事情连下辈子不堕入三恶道都做不到。所以如果今天真的非常仔细去想这件事情的话,你就会知道一点,问这种问题、说这样说话的人根本就没有在思考。
    如果今天我们说我们在这里会造下大力地善业,可是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造下极大力的恶业。下辈子哪个业会先成熟就看哪个业比较重。现在我们已经受了好多灌顶,然后我们也得到了好多可以学密法的机会,那你看下你到目前为止做得如何?你的能力如何?所以我们都没有好好研究,我们都没有照着霞瓦堪仁波切说的,小心小心!研究研究!我们都没有这样,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结果这边也不是,那边也不是,最后落得两头空。
    所以在这个在南瞻部洲,你又没有真正说依着密咒乘去练习即身成佛的法门,你也没有认真地去准备好下辈子投生极乐净土,所以这辈子无法即身成佛,下辈子又到不了净土,等着你去的是哪里?三恶趣!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特别把这个话讲得这么重?特别想要把它说清楚的原因是,我认识的一些格西,他们也有来台湾讲法,我从别人那里知道而且我自己也有亲自遇到他们,他们跟学生说:“凡夫不可能投生净土的,快别做想投生净土的大梦了!”就这样跟学生讲。
    可是他们后来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好好地研究关于净土的经文。佛经里面讲到的极乐净土的相关内容他们根本没有仔细地去看,只以他们手上拿到的一两部论典为根据,就作出这样的论断。可是仔细去问他们,会发现第一,没有仔细研读过相关佛经;第二,宗大师写的相关投生净土的论述也都没有看;第三、第一世班禅喇嘛写的很多关于投生净土的论典也都没有读;再来,贡塘仁波切写的很多关于投生极乐净土的论典也都没有读;再来,由于自己是格鲁派,所以别的宗派讲的一大堆投生净土的论文也都不读,只引《集论》里面的一句话,就作为我们凡夫无法投生净土的根据。
    我后来遇到这些格西,我们就讨论,我把佛经还有理路拿出来讨论,讨论到最后这位格西跟我讲说:“啊!这样子我错了,我回去之后一定要赶快把我这错误的说法修正。”我觉得这个就是格西厉害的地方,受过理路训练的人,你只要用理由去讨论,最后当他被说服的时候他就会说我错了。难就是难在什么呢?没理路的人,怎么说都说不动。他会说:“不,这是我上师说的。”你用再多的理由他都不会承认他错了。
    格西图滇悲桑针对凡夫可以投生净土的这一点,在他净土的书中用了非常非常多的理路去成立。这本书在南印度洛色林图书馆里面有。现在的林仁波切的亲教师,这位格西他跟我是同班同学,有一天他打电话给我:“我在我们图书馆里看到了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重要,应该每个格西都发一本。”认为凡夫不能投生净土,有这种错误看法的那些格西,应该都把这件事情弄清楚,所以应该每位格西都要看一看。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7、《驳斥误解净土之错见3》图滇汪杰格西
    关于凡夫能够投生净土这件事,格西图滇悲桑在他的论著里用了很多很多的理路去成立。宗大师的《极乐净土愿文》之前,有段论述也用理路去成立,不过理路不是非常多,但是宗大师有用理路去成立凡夫可以投生净土。
    再来,尊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宁玛派多诸千这位大上师的话,在他的很多论著当中用了很多的理路去成立凡夫可以投生净土。
    另外比较近代的大仁波切米旁仁波切,也在论著里用了各种理路成立凡夫可以投生净土。在米旁仁波切一部论著的最后,他写道:“有些人主张凡夫不能投生净土,这根本就是无益之语,而且这句话会挡住别人累积极广大福德资粮之门,所以这是一句很坏的话。再者,事实上凡夫是可以投生净土的,就算凡夫不能投生净土,你也不必讲,为什么?因为这样讲的话,等于挡住了别人累积福德资粮的大门。”
    为什么会有凡夫不能投生净土的说法呢?错解的根源,在于无著菩萨在《阿毗达摩集论》里面的一段话。由这段话当中的一个说法造成了这样的一个争议。如果各位有《净土指要》这本书的话,在127页,有引无著论师在《集论》中的这段话。依据这段话,以及后来的课本中的一些话,色拉和洛色林系统的老师们、格西们就弄错了。
    色拉杰和东顶的老师们因为法幢尊者的解释方法而主张凡夫不能投生净土。我们洛色林的老师们会因为福称尊者课本里的一段话而有这样看法。可是事实上福称尊者的教材当中并没有做一个决定性的结论说凡夫不能投生净土。在他做完这些论述之后就说:“这些内容有待观察”。可是如果分析的结果是凡夫能投生的话,那就又跟福称尊者在其他的教材中的论述相违了,因为福称尊者在教材里直接说“集谛周遍是苦谛。”而在极乐净土中有业和烦恼,如果极乐净土里没有业和烦恼的话,佛干嘛跟那些有情讲经啊?所以这样就直接跟福称尊者的主张相违了。
    同样在至尊法幢的书里面也直接这样说,集谛周遍是苦谛。所以福称尊者在一部论中说要再观察还不做最后的决定,可是另外一本书又说集谛周遍就是苦谛,讲得很强硬。
    那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呢?主要是因为在无著菩萨所造的《集论》当中只讲了“净土”二字,可是他说的“净土”是不是指的所有一切的净土呢?我认为不是,我认为他讲的净土并没有包含所有的净土,是特别指密严净土。所以我认为弄错的根本原因在于,《集论》中讲到“净土”时,并没有说明是什么净土。
    《集论》在谈四谛的时候谈到苦谛,谈苦谛的时候就讲到器世间、情世间这些,讲到器世间的时候,是从地狱开始一直往上,地狱、饿鬼,然后往上往上谈到色界的时候,色界的第四静虑天里面讲到密严刹土,密严刹土里面分成是净土和不是净土的两个地方,讲到是净土的是密严净土。
    讲到密严净土时岔开做了一个讨论,就是密严净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轮回?不是!为什么不是轮回呢?因为他是报身土,因为他没有苦谛,是这时岔开来讲的。所以这个时候讲净土其实指的是密严净土。
    《集论》里面讲四谛讲苦谛等等,讲到器世间是哪一个环境?讲的是南瞻部洲。可是极乐净土是另外一个世界,是跟现在《集论》里面要讲的空间范围根本没有关系的另外一个地方。所以在《集论》的主题中根本不需要分析其他世界的这些净土。
    如果极乐净土只有圣者才能去,只有圣者的话,那怎么会说,你带着怀疑就会在莲花胎中呆五百年?哪一个圣者会还有怀疑啊?没有这种圣者。
    所以宗大师在他的著作当中谈到,极乐净土很适合我们去,相对来说容易多了。那时候宗大师讲到,有些净土非常难投生,例如说药师佛的净土,因为他太圆满了,你必须要累积极广大的福德资粮才能到得了。有些净土投生到那边还会堕入到三恶道当中,所以所有的净土都一定要圣者才能投生的话,怎么会有那种还会堕入三恶道里的圣者呢?所以这种说法完全和宗大师的说法相违。
    宗大师在他的论著当中说,我们南瞻部洲的有情来投生极乐净土比较容易的原因:一、要投生极乐净土不需要累积像投生药师佛净土那么大的福德资粮;第二、一旦投生了绝对不会堕入三恶道;第三、因为本师释迦摩尼佛在佛经当中讲了很多关于极乐净土的事情,所以对于我们这些追随本师释迦摩尼佛学佛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对极乐净土产生信心。综上可知,对我们这些南瞻部洲的有情来说投生极乐净土没有那么难。
    为什么我特别想借这个机会讲这段话呢?因为这个课程不是只有我们现场这些同学听而已,放在网络上慢慢慢慢会传出去。如果你本来很想要投生极乐净土的,然后你听到说你没希望了,凡夫不能投生净土,那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就会觉得所有的这些努力好像都白费了;再来,凡夫不能投生净土的这种话,其实是一种很不好,也是一种会损害自己善根的话语和想法。你努力累积了一大堆的福德资粮,然后又被这种看法完全消灭,就会吃很大的亏。因此认为凡夫不能投生净土的说法是一句没有意义的话语。
    反过来,如果你是一个净土宗的人,你认为,要达到你的目的只要好好地持咒、持佛的名号就可以了,你想要的是投生净土,因此道次第跟你没有什么关系,这种想法也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之前有提过,如果要投生净土的话,必须要累积广大的福德资粮,再没有比实修道次第更能够让你累积广大福德资粮的方法了!所以如果你是道次第宗的,就得当净土宗的;你是净土宗的,你就得当道次第宗的。
    不过如果你在这辈子还没结束之前,已经有把握一定可以获得加行道忍位,那接下来的话就跟你没关系了,你就不一定得要去净土。可是如果说你这辈子结束之前,没有办法获得加行道忍位的话,那就危险重重。这时候你就要考虑你的下一步,你的下一步该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你就要仔细地去想清楚。
    那如果你是净土宗的,希望下辈子能够投生到净土去的话,你不要以为下辈子去净土就闲着没事做,不是!你去那里也要学习。那如果你希望自己到了极乐净土之后,佛为你一说法你马上就能生起证量,变成见道位等的话,你必须现在就开始学习,种下那个习气种子,让你成为那样一个法器,到那里的时候佛就能够以很短的时间为你开示,你就能够很快地获得证德。
    若问:“那我可不可以去那边慢慢来?”哪有这种事情!你想想看,舍利弗尊者为什么在本师释迦摩尼佛一为他说法的时候,就马上能有这样的结果产生?是因为他在迦叶佛的时代就开始努力,也就是说他自己该准备的事情必须先准备好,才能够赶得上今天师长一对他讲法,他马上证量就能够产生。
    所以如果你想要去净土继续学习的话,你当然现在就要学习,如果你今天希望自己下辈子到了极乐净土之后,能够很快地生起证量的话,你从现在就应该要好好地学习。
    若问:“我不能够在到了极乐净土后,让证量慢慢生起吗?”如果你是声闻,你爱怎么慢就随你怎么慢。可是如果你是菩萨,你要走大乘,你是为了有情要成佛的话,就不可以慢慢地。所以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大乘人,一方面又问自己可不可以慢慢来,这就是在问一句让你自己很丢脸的话。如果你投生极乐净土的目的不是为了快快成佛,不是为了快快成办众生义利,而是想说我到那边一切可以慢慢来,那你到不到得了还很值得怀疑。我不是在开玩笑,真的佛经上是这样讲的。在一部佛经当中,应该是《不动如来会》中,佛在描述如果投生到净土,那里有怎么样怎么样的美好,如何如何,讲到那里的女子长相如何地庄严等等,在场有位比丘听了之后就想说:“好好哦,那我去了以后就要跟那些女生一起吃饭…”等等。这个念头一被佛知道,佛马上就呵斥他:“以贪欲作为动机哪里可以到得了净土?根本不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8、《不只是兄长,更是师长。我的兄长:图滇汪杰格西》图滇悲桑格西
    我的哥哥图滇汪杰格西将在今年七月,应邀来台完整讲授《略论》。负责文宣的同学希望我能跟大家介绍汪杰格西。
    说实在的,我知道哥哥并不在意有多少人来听,只要真心希求道次第,即使只有一个人他也会全力以赴;再者,与其由我来说,不如各位透过自己实际听课,更能清楚体会汪杰格西的功德。
    我们家乡位在尼泊尔一处偏远的山区,他是家乡第一位格鲁派的出家人,也是第一位到三大寺学习经论的人。走上这条路,不是因为受传统习俗影响,而是在没有人引导的状况下,自己找出一条路来。
    在他之后,我们家乡才渐渐有人到格鲁派寺院出家、学习大论典。学完五大论后,哥哥并没有参加拉然巴格西考试,只拿了一般格西学位就去闭关。中间除了有两年被派去美国讲经,以及后来担任策秋林寺住持的几年时间外,其余时间他都一个人在印度蒙那利、达兰沙拉、拉达克等地长期闭关至今。
    对我而言,汪杰格西不仅是兄长,更是我的师长,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在僧院学习时,哥哥经常叮嘱我:「学经论最主要是为了实修;无论学什么,目标都要着眼于实修,都要与实修结合。」也由于他一直心系实修,所以经典一学完,他就去闭关了。
    哥哥在寺院学习时,就以经论好著称;由于通晓英文,对于现代事物有很好的吸收能力,所以他用的例子很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哥哥本身是一位非常重视实修、长年独自闭关的修行人,对于如何实修非常熟悉。
    这些年,我自己在深入研究前后世、业果、空性这些议题,遇到思惟上的瓶颈时,哥哥是我主要切磋请益的对象,而我也在这个过程得到很大的帮助。目前为止我讲的课与写的书,几乎都只是重述我与汪杰格西的讨论结果而已。
    基于我对哥哥功德的认识,我相信他讲授的《略论》课程,一定能对道次第有希求心的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我曾经多次向他祈请,并时时祈愿有朝一日,他能为真心希求者讲授道次第。现在这个愿望终于要成真了!衷心祈盼有心实修道次第的同学,都能透过这个课程获益。
    …图滇悲桑格西2017.5.22

图滇悲桑格西、图滇汪杰格西

图滇汪杰格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24-7-26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4 16:24 , Processed in 0.03870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