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42|回复: 4

隆莲法师《普贤行愿品显密诸译本及注释法义略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贤行愿品》一卷,唐般若译,它的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译四 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为品名,专指《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唐时流入日本的梵本很 多,据日本各家请来目录,如空海、圆仁、惠运、圆珍诸录,都有梵本《普贤行愿赞》,圆行、圆仁二录有梵汉对译《普贤行愿赞》。1767年日本高僧慈云曾依古写本加以校讐,1902年日本渡边海旭又依慈云手写本并尼泊尔写本及西藏刻本对校刊行。
    《普贤行愿品》的偈颂,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看来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
    本经正式的异译本,最初是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它的梵本是由支法领从于阗请来,元熙二年(420)佛驮跋陀罗于道场寺译出(《出三藏记集》卷二)。其次是敦煌出土的《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行愿王品》(《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在北京图书馆中藏有敦煌出土写本六本,此芥字五十六号四纸一百零三行的一本最为完整。据陈垣《敦煌劫22中国佛教余录》说是唐译。此二本比另外二种唐译本(般若译和不空译)都少第六十一、六十二两颂,勘藏文译的五种释论中,也只有释迦亲友释论所依的经文才有这两颂,较早的龙树等释论等都缺这两颂。由此可见两种敦煌本所据的梵本传来似属较早。就译文的朴拙的情形看,这两本的译出也似在中唐以前。
    其次是唐不空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其梵本系不空本人于天宝五年(746)从师子国带来,天宝十二年(753)至武威,住开元寺译出。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说,《普贤菩萨行愿赞》和《文殊师利发愿经》,从前的人说都是贤吉祥菩萨造,但《疏钞》根据贞元译本肯定它们都是佛经。
    最后译出的就是这作为四十卷《华严经》最后一卷的《普贤行愿品》。据经后记,此经梵本是乌荼国(今印度奥里萨地方)王于贞元十一年(795)所献。其献经愿文云:“南天竺乌荼国深信最胜善逝法者修行最胜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净师子王,上献摩诃支那大唐国大吉祥天子大自在师子中大王手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伏愿“云云。据此可知四十卷《华严经》即《华严》十万偈的一部分,《普贤行愿品》则更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经的译者般若(一作般刺若,或译智慧,73 4~?),姓乔答摩,北印度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国北部喀布尔地方)人 ,曾游那烂陀等寺,亲近过诸大论师,广学大小乘诸论,后又往 南度乌荼王寺,师事达摩耶舍学五部密法。因慕五台文殊胜地,携梵筴乘舶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来广州,次年到长安。贞元二年(786)起,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 蜜》等经,六年敕号般若三藏。贞元十一年(795 )乌荼国王进《华严经》梵本,十二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翻译,般若自选梵文,广济译语,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虚 润文,道章校勘证义,大通证禅义,澄观、虚邃详定,右街功德使霍仙鸣,左街功德使窦文场任专知官。德宗每日亲到译场,如有故不能到,必命人说欲(告假)。于贞元十四年(798) 译毕进上。五月诏澄观造疏,澄观乃述疏十卷,又述《行愿品别行疏》一卷,从此时起本品就别行了。
    本经的注释,藏译中有印度诸论师的著作五种:一、《贤行愿王大会疏》,龙树著,特勒繃巴共罗登喜饶译,十九页。二、《普贤行愿义摄》,陈那著,失译,二十页。三、《贤行愿王广注》,释迦亲友著,释迦信诃共吉祥积译,三十三页。四、书名同上,庄严贤著,若那嘎瓦共吉祥积译,十八页。五、《贤行愿注》,世亲著,阿难陀共跋陀罗波罗译,十六页(以上五种见德格板丹珠尔函一百六十三b至二百六十九a页)。
    汉文注疏有: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唐澄观疏,宗密钞。二、《华严经普贤行愿赞别行疏钞科文》一卷,唐宗密述,宋遵式治定。三、《华严经行愿品》(即四十卷《华严经》)疏第十卷下半卷,唐澄观疏。四、《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宋净源集。
    本经的内容,从广义来说,就是《华严经》的内容。《别行疏》说:“西域相传,《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又说: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入”是“悟、解、证、得”;“法界缘起”是《华严经》的宇宙观;“普贤行愿”,广义指三世诸佛同有的因位行愿,要义就是本经所列举的十大行愿。说明法界缘起要由修十大行愿才能证入,是本经的主要内容。
    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善知识,最后见普贤菩萨为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接着在本经开始,普贤菩萨就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要成就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除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长行有十大段,说明这十种行愿的内容。每一行愿都以华严法界遍于十方三世,无穷尽,无间断。并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四法为喻,说明无尽。最后说明受持此经殊胜功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的偈颂,经中称为“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共有六十二颂,每颂七言四句,共一千七百三十六字。异译各本中,晋译只有四十四颂八百八十字,敦煌逸经二种各有六十颂一千六百八十字,不空译本除与本经相当的六十二 颂外,还有八大菩萨赞十 颂(每颂五言四句共二千字)和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

《别行疏》将本经偈颂分科如下:
普贤行愿颂三
甲一、正示普因二
 乙一、别颂十门八
  丙一、礼敬诸佛二颂
  丙二、称赞如来二颂
  丙三、广修供养三颂
  丙四、忏除业障一颂
  丙五、随喜功德一颂
  丙六、请转法轮一颂
  丙七、请佛住世一颂
  丙八、颂后三门二
   丁一、合颂三门二
    戊一、总标回向一颂
    戊二、别颂三门三
     己一、常随佛学二颂
     己二、恒顺众生二颂
     己三、普皆回向二
      庚一、别发大愿十
       辛一、受持愿(护法愿)二颂
       辛二、修行二利愿二颂
       辛三、成熟众生愿二颂
       辛四、不离愿(心行愿、愿不离善友及不离一乘)二颂
       辛五、供养愿二颂
       辛六、利益愿(三业不空愿、愿以三业利益众生不令空过)二颂
       辛七、转法轮愿(摄法上首愿、愿为佛上首弟子摄取一切佛法转授众生)三颂
       辛八、净土愿二颂
       辛九、承事愿二颂
       辛十、成正觉愿三颂(这十愿就是《华严经十地品》初地菩萨所发供养、受持、转法轮、修行二利、成熟众生、承事、净土、不离、利益、成正觉等十愿,但次第不同)
      庚二、总结大愿二
       辛一、总结十愿三颂
       辛二、结归文殊普贤三
        壬一、偏同普贤二颂
        壬二、双同二圣三颂
        壬三、结归回向一颂
   丁二、愿生净土四颂
 乙二、总颂十门一颂
甲二、显经功德二
 乙一、校量闻经益二颂
 乙二、显众行益五颂
甲三、结劝受持三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的“乃至虚空世界尽”以下九颂,晋译没有这一段文,其余三种异译,这九颂都在“文殊师利勇猛智”句的前面。藏译五种释论所依的经文也如此,它们对于颂文的分科,因此也与澄观疏不同。藏译五家释论的分科大体都是一致的,其科分如下:


普贤行愿颂二
甲一、十义十
 乙一、礼敬(摄称赞)四颂
 乙二、供养三颂
 乙三、忏悔一颂
 乙四、随喜一颂
 乙五、请转法轮一颂
 乙六、请佛住世一颂
 乙七、善根回向一颂(以上称普贤行愿七支)
 乙八、彼(七支)广开十六
  丙一、意乐(供养诸佛、净佛刹土、与有情乐) 四颂
  丙二、不忘失善提心三颂
  丙三、无染妙行一颂
  丙四、利益有情一颂
  丙五、甲胄(披誓愿甲)一颂
  丙六、菩萨为助伴一颂
  丙七、善知识欢喜一颂
  丙八、现见诸佛一颂
  丙九、普持正法一颂
  丙十、得无尽藏一颂
  丙十一、八种趣入七
   丁一、趣入见佛及刹土二颂
   丁二、趣入佛语一颂
   丁三、趣入转法轮一颂
   丁四、趣入住劫一颂
   丁五、趣入佛行境一颂
   丁六、趣入佛刹庄严一颂
   丁七、趣入往诣佛前一颂
  丙十二、十种力二颂
  丙十三、对治一颂
  丙十四、八种事业二颂
  丙十五、回向普皆随学四颂
  丙十六、总摄一颂
 乙九、彼究竟一颂
 乙十、彼功德二
  丙一、现法功德五颂
  丙二、后世功德二颂
甲二、总结二
 乙一、总结全经一颂
 乙二、诵已普回向六颂(释迦亲友所依经文更有以读诵功德回向二颂)


    总之,此经以十大行愿为所诠,以证入华严法界为旨趣,以利益有情广大意乐为入门,以往生净土为方便。《入法界品》是《华严经》的终极,总摄华严入证因果,此经又是《入法界品》的终极。法藏《华严经文义纲目说》说:以前《华严经》无流通分,是经文传来未尽。本经既有流通分,又与《入法界品》文势联贯,因而后人也有把它续于《华严经》八十卷之后作为《华严经》末卷的。
    此经在传来以前已在西域广泛流行。《开元释教录》卷三附注:“经后记云,外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佛道。”《行愿品疏》卷十说此十大行愿即是常行礼忏,但诸经论开合不同。例如《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有供养、赞德、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八种,其余或礼、赞合一为七,或更略去供养为六,或更将发愿、回向合一为五(如《十住毗婆沙》),或除礼、赞为四,或更除回向为三(如《大智度论》),或惟忏悔、回向为二(如《善戒经》)。
    此经和密宗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密宗的仪轨几乎没有不据十大行愿来组成的。西藏密宗的一切仪轨,都以普贤七支的结构来组织。胎藏界大法的九方便——作礼、出罪、归依、施身(即供养)、菩提心(摄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随喜(摄称赞)、劝请(转法轮)、奉请(住世)、回向——即摄十愿(《三密抄料简》卷上)。金刚界大法的五悔——礼敬、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亦说明普贤行愿。可见此经在所有佛教密部中的影响极普遍。
    本经最后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又为华严宗转入净土宗的枢纽。往生论说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亦略摄十大行愿。宋沙门义和因“普贤行愿独指弥陀”,于乾道元年(1165)集《华严经》和各种疏记中有关念佛法门文字录为《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乐邦文类》卷二)。《普贤行愿品》后世成为净土宗要籍,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并行,称净土四经。此外,汉文的一切忏仪也普遍应用普贤十愿。
    普贤十愿的诵持,现在仍然是中国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别行疏》说本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这可以说明本经在佛教中广泛应用的原由。

发表于 2018-9-23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淨土師兄吉祥,有事請教您,方便的話加我QQ,316181688,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賢興 发表于 2018-9-23 18:48
般若淨土師兄吉祥,有事請教您,方便的話加我QQ,316181688,急

师兄吉祥如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2:33 , Processed in 0.03428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