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48|回复: 2

《能海上师的师兄——超一金刚阿阇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8-4-7 18:07 编辑

1、《超一法师讲演录序》第九世班禅大师
    超一法师,既学密于拉萨,又复遍历藏印各地,舍身求法,可谓勇猛难能者矣 。其于显密二教造诣并深,精进不已,诚法门之龙象也。顷以讲演录求序于余,余嘉其学习勤苦自励如是,足为学人楷范者多,爰乐为略志数语于卷首云。



2、《康萨上师的临别赠言——多多教人念阿弥陀佛长寿佛六字大明真言,及弘法利生须当观机逗教因病与药》

      —超一法师·《密宗法语》
        根本上师:康萨仁波切
        汉传佛教师承太虚大师、谛闲大师、印光大师、静权大师等
        藏传佛教师承康萨仁波切、第九世班禅大师、帕绷喀大师、降央曲柏尊者(南无寺大吉仁波切法嗣牛麦仁波切第一世)等

◎印光法师常诲‘莫高谈阔论,必须足踏实地,干老实功夫,’吾于各种密法,亦作如是观,回忆当我离开西藏回内地的时候,上师问:‘你们内地什么佛法最普及?’我答:‘念阿弥陀佛,’上师听了之后,教诲我回得内地多多教人念阿弥陀佛长寿佛六字大明真言,此三者最契合汝内地现代众生的根机,上师并赐给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庄严的图画一帧,作为师弟纪念品,这种因缘,也可说是由我愿力所得,我就藏之行箧,越过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航过广远的太平洋回到内地,随我遍游南北,现在供在密坛,时时供养,匆匆已是几个年头了,这几年中间,人事潮流,虽有很多变迁,但是上师临别的赠言----多多教人念阿弥陀佛长寿佛六字大明真言,及弘法利生,须当观机逗教因病与药,使诸众生俱得殊胜利益功德的一席教言,至今我尚清清楚楚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丝毫没有模糊,即我一向弘法,亦是一贯的依吾师的言教奉行呀。
◎在这几年中间,我所教化过的人们,来信禀明修习弥陀长寿六字真言而得感应的,很多很多,这可见密宗的殊胜利益,真有不可思议的呀。就是我自己自从修持密法后,对于净土的利益也得到不少。

3、《中阴救度密法序》 超一法师
◎论以三学为基础,三士为摄行,次六度,次四摄,次止观,最后为密乘。既通其业,然后博涉性相等学,故类能泊然于世间之利养,而成就者众。

4、《显密教之融通概要》超一法师
◎首先,从佛陀悟道到各派立宗讲演大乘各宗缘起与宗义,指出各宗派虽门户不同,所依经教均为佛说,不应各执我见将无碍佛法壁垒成障,应信任研究各宗教法,以弘法利生为佛教主旨; 其次,因佛说密法时机分析显密差异与关系,显教重教理,密教重实行,密教是显教究竟,显教是密教理趣;再次,指出东密藏密同源印度,不相违背,西藏显密完整合一;最后,提出修持密法须三业清净,显密圆融摄人,理事双圆,现身成就。

5、《念佛莲社缘起疏》超一法师
◎律教禅密,莫不以求生净土为返本还元之末后一著。

6、《超一法师师承及学法历程》
     根本上师:康萨仁波切
◎1921年,超一法师首次提出并积极推行佛教师范教育理念,以寺院为基础培养正法僧人,他在主持重庆佛学社期 间,设立高僧初级养成所造就佛教师范人才,希望建立与社会教育相并行的僧教育体系。为之,超一法师离开重庆 , 前往内地随太虚、谛闲、仁山、大勇等佛教改革运动的高僧,闻习法华、净土、天台宗、东密、藏密等宗派的经典与理 论。
◎1922年春,在“杭州西湖灵隐寺亲近慧老法师,蒙开示一切,复于净梵院面晤大慈、大觉、大勇诸师,复至观宗寺亲近谛老法师及仁山、显荫两师,在观宗寺研究社,听仁山法师讲授《摩诃止观》,于天童寺闻静权法师讲法华经,前 往普陀寺拜访印光法师,随谛闲法师赴杭州讲《仁王护国经》 。
◎1926年春,超一法师作为“留藏学法团”首批人藏学员滞留西康打箭炉,“师独诣南郊外南无寺茅篷,亲近将养确珀老格西(大吉仁波切法嗣牛麦仁波切第一世),秋,筑茅篷请老格西代为结界居之。⋯ ⋯是年起,修习忏悔法及十万大礼拜,十六年习诵菩提道次第六加行法仪轨,兼修宗喀巴大师上师合修法,并救度母法, 大白伞盖法,长寿法,供养上师仪轨。”年7月5日,超一法师再次策划进藏 ,10月20日抵达拉萨,住哲蚌寺甲陇康村,“得受传法大灌顶, 得阿闰黎位,”在洛塞林札仓“依止昂往等者格西学威仪,喇嘛格西学因明,康萨仁波棋学 密法及庄严论 ,十八年常学因明,夏间,于康 萨仁波棋学密法三百余种灌顶法及大灌顶法数尊,其中三百余尊法最为希有⋯ ⋯ 十九年春, 闻康萨仁波棋讲菩提道次第广论于哲布寺,其年秋迁色拉寺,依帕绷喀仁波切学大威德、胜乐金刚、密集金刚等大灌顶法,复专修喀几马十七日”。超一法师在康藏学法期间,从忏悔、礼拜和加行基础学起,后研习显宗理论、密法仪轨,兼涉因明和唯识的传授修习,获得密法稀有灌顶法门和无上密法本尊修法传承。
◎1931年7月10 日,超一法师经由后藏、印度、香港返 回内地。年4月,受太虚法师邀请入汉藏教理院任教。在北平时轮金刚法会接受班禅大师灌顶,随同班禅大师秘授太虚法师大威德灌顶法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要义》

      一超一法师讲授于济南·《1935年佛教半月刊74、75、76期》

    此次余由青岛来济,假是因缘,得与各位居士聚集一堂,发起殊胜大心,共同研究佛法,余非常欢喜。尚希各位男女居士,安心细听,必能得到真实利益。
    今天所讲是佛法要义,在昔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出家得道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广博渊深,妙义无穷。故欲晓佛法,须知要义。
    至于佛法流传斯土,乃在中国汉明帝永平时代。佛说一切法,虽有三藏十二部之多,如能知其要义,即可因解起修,因修证果。
    今先解释佛法二字。佛者梵语佛陀,华言觉者。略称为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当来诸佛,三世不易,同一称号,名之为佛。佛的解释,即是觉义,何谓觉?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义。何谓自觉?是能觉出自己的一切烦恼。何谓觉他?是能够令众生觉出他自己的一切烦恼。依此二义兼修,功行圆满,方名为佛。不过此是略的解释。至于名为众生者,即是不觉的人。声闻缘觉,已能自觉,尚未起觉他之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未究竟圆满。唯佛方称圆觉。

    佛字已解,次解法字。法是方法,亦称执持。凡是世出世间一切,皆不外乎有一个方法,有一种执持,以为依止。如是佛说一切法,法法之中,即有不可思议之用。人能依照佛说之法行去。就能循序进修而成佛果。佛以自觉觉他为义,故佛所说法,就是一种觉的方法,觉的执持。否则佛法广大无边,若无种种持行要义方法,众生于有限之形寿中,如何能修习而得证悟。
    然佛法为正法,非佛法之法为邪法。须悔除所行之邪法,而依止正法,否则如蒸沙不能成饭。故能了知及实修种种佛法者,世世生生,能得真实受用,以其为自觉而兼觉他之法故也。
    觉者何?是不被一切所迷的意思。不迷者何?是不迷于世间一切染法,常住清净法中,故名为佛。若迷于世间一切染法,不能常住清净法中,是名众生。众生与佛分别,即觉与不觉耳。
    众生何以不觉?因为染盖所覆故,觉体不能显现。譬如有一大圆镜,本来光明,因被尘垢所蒙,则失其照用。
    假有人言,此镜价值无量,现汝家中即有此宝,何不磨去尘垢,放出光明,俾成照物之用。是人即依法磨去尘垢,本有光明,自然发出,圆满无缺。
    若不自磨,如何发光?为此喻者,显众生本有佛性,音无明故,造种种业,轮转六趣,沉迷于生死大苦海中,不得脱离,不能显出自性,如镜蒙尘,失其照用。
    依人言而磨者,喻依佛说,如法修行,除断无明,使本有妙明觉心,淳净显现,此即大圆镜智,此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具如来智慧,但以分别执着,而不证得。若依佛法,破无明,离贪染,则成佛乃众生分内事耳。
    所以我本师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观根逗机,开示无量法门,为令众生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耳。

    佛说十法界义者,即四圣六凡是。
    云何四圣?一佛,即前所讲者。二者菩萨,具足应云菩提萨埵,菩提翻觉,萨埵翻有情,菩萨因发大菩提心,为觉悟一切由情故,名为菩萨。三声闻,因闻而思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得证有余涅槃,故名声闻。四缘觉,又分麟角部行二种。独修无伴,如麟一角者,名为麟角。虽有伴侣,同为独悟者,为部行,处无佛之世,不藉佛之声教,修十二因缘法,自思自悟,名为缘觉。此声闻缘觉二者,法执未除,仅能自利,故属小乘。

    云何六凡?
    一  天道。人类之上有二十八层天,计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是为二十八天。
    在欲界地居天中,须弥山之顶,名帝释天。其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二天,帝释天居中,故名三十三天。此帝释天主,在中国俗称玉皇大帝,诸天仙诸天王诸鬼神等部,皆属之。其余诸天,具载各经,兹不具说。
    身相寿量福报,各各不同,或为有漏福报所感,或修世间禅定所致。然亦有五衰相现之苦,福报既尽,仍得随业堕于三途。故学佛者,不可谬执生天为究竟。
    二  阿修罗道。有天人鬼畜四种,有福无德,好为斗争,以嗔心最胜故,常以战斗为乐,与帝释争胜。
    三  人道。苦乐参半,最便修行。故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既生人间,得闻佛法,当知庆幸。如能精持戒善,更修净土法门,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证无漏果。故吾人学佛者,应利用此难得可贵之人身,勤修佛法,自度度他,同出苦轮,共证菩提,为究竟也。
    以上为三善道。

    四  地狱道。须弥山之最下层有地狱,分八寒八热,共十六大地狱,再加近边孤独二大地狱,合成十八大地狱。每一大地狱中又各有十八层地狱。
    今但略说,详说难尽。寒狱之中,罪人常受冻身裂。热狱之中,罪人常与火为伍。其余两山相合,轧诸恶人,身如浆粉,俄顷身形复合,重重挤轧,皆是业力所致。罪报时劫,寿命最长。
    更有剑树刀山,火坑火地,饥食铁丸,渴饮铜汁等地狱,皆是恶业所感苦报,永无出期。故吾人万不可造恶业因,招此苦报。
    五  饿鬼道。饿鬼知相,头大如斗,腹大如山,咽喉细如马尾,两胫如草。常不得食,食不得饱,偶遇得食,或变为火,或变成火,或被余饿鬼夺食打掷,或受恶犬种种逼迫,畏人畏狗,其苦如是。虽极清净月光之下,寒风亦转为火,业火自焚,恶感如是。皆由于悭贪不施故,致感此报。
    六  畜生道。水陆空行,种类无量,大食小,小伤大,强吞弱,如龙之大,能吞巨鱼,而龙身既被众虫唼食,复为金翅鸟捉食。如虎之猛,捕食弱类,亦被猎户捕杀。他若生于骡马牛羊之中,负重载远,吁汗失命,生受鞭挞之刑,死遭汤火之苦。此是三毒增上,业报如是。
    总上四圣六凡,通名为十法界。当知十法界者,不出一心,一心之中,自为因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当于善恶之中,明了三世因果。此三世因果者何?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学佛法者,若能了然于三世因果,必能于现前种种幻化无常之境界中,不起贪著,常得随缘,自在受用。
    其最要处,即在自己能否于现前一心,观察其为善为恶,落于何处因果耳。欲知此善恶因果之详者,可就实叉难陀所译之十善业道经研读之,必能了解,今不具说。
    但善恶二业,皆是吾人身口意三业为依止。杀、盗、淫为身三恶业。两舌、妄言、绮语、恶口为口四恶业。贪、嗔、痴为意三恶业。此名十恶。反此即为十善。
    善恶业为众生苦乐果报之根本,人能自己观察,制止身口意,不起十恶,则福利无边。若只知名相,不能实行,必无实益。当念过去因感现在果,现在因感未来果,实为甚可怖者。

    兹更进一步言之,吾人若能知善恶因果之实相,则即可于万象森罗的境界中,得其受用。良以善恶诸法,无非因缘生起,前既背善从恶,今即可反恶为善。
    故我等学人,复应当知转烦恼成菩提。
    烦恼者何?即贪嗔痴慢疑之五根本烦恼是也。
    此五中,贪最易犯。云何为贪?染爱为性。染爱者何?即是于财色名食睡之五欲,生其味著。以人生数十年有用之光阴,尽消磨于五欲。焉知转眼尘消物化,均属无常,虚假如幻而已。而此贪心,为一切起惑造业之因,吾人所宜觉察也。
    云何为嗔?忿恚为性。忿恚者何?即恼害一切众生是。佛说一念嗔心既起,障蔽八万四千法门。加以其他恶业,易受三途苦报。
    云何为痴?愚闇为性。愚闇者何?于诸谛理,及诸实事,不能明解,对于梦幻无常之尘境,多所染著,不能舍离,实为可怜愍者也。
    此三种烦恼,为三恶道正因。以贪重者易入饿鬼道,嗔重者易入地狱道,痴重者易入畜生道故。
    云何为慢?贡高为性。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存高举,以执我为重故。视己恒满,视他恒劣,慢心重者,乃至不信有恶道果报。
    云何为疑?犹豫为性。犹豫者何?于诸谛理不能明了决断,多障正信及诸善业。

    上来所说五种根本烦恼,复分粗细二种。凡学佛者,首应断除粗分烦恼,后更断除细分烦恼。
    一切烦恼,以贪为首,欲断除之,先须修无常观以为对治。
    例如五欲之中,如以名为可贪,今欲对治之。试一设想,古今公侯将相,威势炫赫之人,及其雄名,而今安在?更就近观之,如我身之高曾祖父,甚或我之已故之父若母,今何在焉?应知世间一切事物,均属无常之法,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若能如是观想无常,则可了知世间有为诸法,生住异灭,假有实无,皆是无常,何足贪染。
当念贪染生于我执,如我执重者,应修白骨观以为对治。试想四大假合之身,假名为我,一旦四大分离,我于何有?如是谛观,则贪染心不起矣。
    若起嗔心,如何对治?应修慈心观以为对治,若知一切众生,同为佛子,一切冤亲,悉皆平等,一切善法,得成于忍,则嗔心不起矣。
    至于对治愚痴,较为不易。当令修十二因缘法,以为对治,令知一切身心大苦,由于爱著,爱著由于触受,触受由于无明妄动,如是谛观谛观,则愚痴渐化矣。
    若慢心起,云何对治?当念慢执起于有我,我有身我心我之别。身我则四大假合,地坚水湿火暖 风动而成,心我则受想行识之所积集。此身与心,不过色心二法,和合相续假立。二者之中,当审何者是我,以了知无我故,则人我之相,即可不立,优劣之相,当无所依,则慢心不生矣。
    依上所言五种根本烦恼对治之法,即能转苦为乐,然以能发大菩提心为要。
    良以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说八万四千法,弥勒略为六百六法,天琴复摄成百法,皆为对治五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等,以为转惑成智、离苦得乐之用。
    其实种种烦恼,其相万有,其性本空。当知吾人清静觉心,原为不生不灭之真如体,依此能成就法身之果德,此即正因佛性。若能照了此真如心体,依此正智,能成就般若之果德,此即了因佛性。若能聚集一切善根功德,以缘助了因,开发正因,以成就解脱之果德,此即缘因佛性。
    知此三因佛性,即可转烦恼而成菩提矣。

    何为菩提?梵云菩提,华言觉悟。谓能觉悟一切真理,真理既明,妄心斯歇,歇即菩提。
    欲发菩提心者,当先视众生如己身,视众生如佛子,如是发心,如是修行,即能达于究竟正觉。故谓成佛以菩提心为因,即此义也。
    大日经谓,成佛以菩提心为因,以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良以菩提心者,于显密二教中,皆以之为出要。所言因者,即以此菩提心为发起点耳。

    学佛者既以菩提心为起点,尤当以四无量心为悲行,六波罗密为方便。

    何谓四无量心?即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庆人得乐曰喜,心存平等曰舍。以众生无量故,此四种心,亦各无量,故称四无量心。
    喻如财施法施,与人以乐,即名慈心。悯人愚痴,加以济度,即名悲心。见人离苦得乐而生庆幸,人喜亦喜,其心清静,即名喜心。不起分别爱憎苦乐,知一切法,体性平等,心不念著,即名舍心。如是四心,所获福德,皆称无量。故名四无量心。

    何谓六波罗密?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是。
    云何布施?说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然须知三轮体空,消除我见,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而行施,乃至身命而不吝惜,施方清静真实。故金刚经云,身命布施者,乃我见清静也。
    云何持戒?戒有七众戒,及别解脱戒,亦名别别解脱戒。持戒而不毁失,则三业清静。然戒相虽多,不出三种,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名为三聚戒。其三戒中之摄律仪戒,即圆收七众戒相。
    云何七众?所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名近事男、近事女之七种是也。
    此七种之中,前五为出家五众,后二位在家二众。在家是方便,出家为究竟。是七众戒,为不共戒。菩萨戒、密宗戒,为共戒。此共戒者,中华多依梵网经心地品菩萨十重四十八轻而说,西藏依据瑜伽师地论菩萨戒本经而说。
    至于求学密宗,非初分戒可行,必须求传法灌顶之阿阇梨,授以真言戒后,方能修持密宗。

    何谓忍辱?以众生因一念无明,起于嗔心,造诸恶业,受诸苦报。佛为怜愍众生故,说忍辱法,令行忍辱波罗密,求得安乐。末世众生,果能各各皆依佛忍辱法而行持,必可贪嗔不起,世界清平,不致莽乱也。
    云何精进?凡有利益一切众生之事,精进去做,能精进故,得不退转,究竟成就。此精进行,在六度中,彻前贯后,最为重要。
    云何禅那?即静虑止观之行。为免除躁动,而得寂静安乐,调伏身心之行也。
    云何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虽翻智慧,但属强名,以般若义不可说故。欲解真义,当于般若经读诵思惟,得见少分。
    以上之六度,名为波罗密者,波罗密,是梵语,华言彼岸到。彼岸指佛,此岸指众生,众生能依六度而行,必能得到佛果也。

    总前所讲菩提心,及四无量心,六波罗密,全是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之二句义理。
    其第三句,方便为究竟者,譬如种子,种子为因,耕耘既毕,种子下于土内,又用雨水灌溉,种种方便,以为之缘,始能生起芽、根、茎、叶、花灯,乃至结果成实,以为究竟。
    假若虽下种子于田,如不耕耘,及失雨水之方便,如何能结果实?故有前之因根,必以方便为究竟也。如是因,如是果,自然相应,遂成佛果。
    学佛者,观此要义,细心研求,因地既真,将来必达到圆满佛果之目的。
    求佛果方法,必依佛说为标行,佛法深玄,本无可说,为令众生发心修行,故于五说法中说方便法耳。
    余今日所说,皆是佛法大概要义,不能算是发挥教理,佛之教理,具在三藏十二部,非一时可尽。此将浅显者择要说出,为入手功夫耳。
    再,学佛者不尚空谈,必须实行为是,尤视众人之发心何如。不过众生之境智不同,故发心亦不同耳。如能发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心,此即是佛菩萨之因心,将来必可达到佛菩萨之果位。吾人应当发愿修学,今生不成,期诸来生,必能修道。譬如人说北平甚好,必先发心愿往,用种种方便行,乃能达目的地。若虽说不行,如何能到。
    惟愿听众,各自发心,时时以不舍众生,拔苦与乐为誓愿,依学佛方法,如法行持,并辗转劝发,期得成就,共跻妙果,庶不负研求佛学之本意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5 03:15 , Processed in 0.0338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