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7-10-13 14:53 编辑
安欽大師開示 安欽大師講 法尊法師譯
(以楊徳能、胡繼歐抄本爲底本。標題爲编者所加。)——引自原書
我為度如母一切衆生,成無上正等正覺故而聽法。若發心善,則一切身語所作皆善。故先應知,如為現世利樂而聽法,則法雖高,而發心不高。如密乘中密集最高,若發心為現世而聽密集法,則最高密集,亦不為高。聽法發心有三。
(一)念死無常,及黑白業果,怖墮惡趣之心,而聽法,為下士道發心。(二)見三有過患,生取解脫心而聽法,為中士道發心。(三)若發心為自己求解脫,僅屬自利,如為利他,則一切如母衆生尚在生死苦海中,未得解脫,云何而度耶?故欲度一切如母衆生出離苦海而得解脫,唯有成佛,始能達到真實利益衆生目的。此為上士道發心。上士道發心中有二種脩法,(一)依顯教大乘脩法,須經三大阿僧祗劫,長久時間而成佛。(二)依密宗大乘脩法,須積集資糧,能住壽命無量,得壽自在而成佛。此為下三部密宗脩法。唯無上瑜伽密宗,則較前三部為速之又速。以甚速道,於五濁惡世而能即身成佛,故發心為最要。應發成佛之心而聞法。所有西藏大德無論講經傳法,必須先講改正發起心也。
今天所講正見,在佛教中最為重要,亦極難解。故無論小乘證解脫,大乘成佛,均不離正見。必須通達空性正見,始能證解脫。經上或說正見,或說三解脫門,乃成佛不可少者,即成佛之果。
成佛雖有顯密二種脩法,然密乘中主要義理,亦即顯教要理,如密乘捨顯教,則無可脩之法。蓋以無樂空無別慧,不能成佛。樂空無別慧,若乏正見,不通達無我,亦不能得樂空無別慧。佛教中正見,如人之眼。若不學正見,與盲人等。故小大乘之果,皆依正見而成。所謂正見,我們佛弟子最要脩者,乃希求後世問題。如欲現世利樂者,凡人皆所愿欲。若欲後世利樂,則有二種。一者或生人天善趣。二者得解脫。昔龍樹菩薩與其友樂行王開示云,爾若欲求現世利樂者,爾本生即是國王,勿須再求;若求後世生人天善趣,必須脩世間正見。如求出世解脫,必須脩出世正見。若無出世正見,而欲成佛,則等於魔鬼之說。無清净正見之因,則决無果。喻如無火,亦無煙。若無因而求果,無有是處。故欲求人天善趣,及求解脫成佛者,必須於見,努力而脩也。
(一)世間正見,即脩十善道。對於業果,决生信心,則决不墮惡趣。 (二)出世正見。謂依戒定慧三學,四諦十六行相,六度,四攝,廣言之八萬四千法門。此世出世正見,皆有境行果三種。出世正見主要,即通達無我,若無通達無我正見,雖有如何學問,而謂自證甚高,亦屬虚語。縱能講百部經綸,無通達無我正見,亦不能斷二障煩惱。能斷煩惱,始能得解脫。能使生死流轉,即我執,故能以無我智,對治無始我執習氣,而證解脫即三學。三學者,謂戒定慧。(一)戒者,謂能守戒,而不造煩惱因。(二)定者,謂得定後,僅能將煩惱現行降伏,而不能斷。(三)慧者,謂以慧力始能斷煩惱種子。故大小乘中,皆依三學而斷煩惱。若不脩三學,不能謂之脩行之人。若能不起分別心,而不動念,僅能謂定。不能云斷煩惱。至於戒學,即斷十不善,此為戒之根本。不善中雖僅云十,然包括甚多。如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於十不善中,僅有七種。即斷身語七支。若意三,在別解脫中不算制戒。於菩薩戒,及密宗戒,始有意三戒。如身語不造惡尚易,若意三中貪瞋癡,極難持故,倘能遠離十惡,即能對治煩惱。是以脩行者,首重持戒。戒有比丘,菩薩,密宗等戒,皆為成佛之因。故欲成佛者,必須持戒為要。所謂密宗,又謂之續部。係由釋迦所傳教法,一個一個歷代傳下,直至現在相續無間,故謂之續。密宗分四部。(一)事密宗(又謂事續)。(二)行密宗(又謂行續)。(三)瑜伽密宗(又謂瑜伽續)。(四)無上瑜伽密宗(又謂無上瑜伽續)。前二部,只受菩薩戒。第三瑜伽部,於受受菩薩戒又加五佛三昧耶戒。此中有金剛弟子灌頂,及金剛阿闍黎灌頂。若受阿闍黎灌頂,則須加受密宗戒,第四無三瑜伽部,無論弟子及阿闍黎之灌頂,皆須受密宗戒。凡學密宗者,乃至持一咒者,除出家三衣,在家人不能着外,如對於密宗戒律,無論在家出家,皆須同一守密宗戒。若不能持戒,而能成佛者,無有是處。初脩行者,縱不能及時持戒,必須了解戒相,時時懺悔而學戒也。如用餐時,剎那中雖不起煩惱,然不是斷,乃無現行。假使入定若干劫,未斷煩惱,若起定後,一遇煩惱現行,仍然如故。如此不斷,亦不能得解脫也。
有謂脩法者,但脩任何念頭不起,亦不起分別心,無有執著,此乃錯誤。如睡夢悶厥,皆有是相。若脩不想,及不持戒,皆不能成就。故必須依龍樹所云,欲求解脫者,努力於正見。西藏有一類人因誤會而生錯誤。若多辯論,亦無閑暇。如不解釋,亦不了解。只好畧示一二。有些宗派各執門戶之見,彼等皆有根據。然係誤會真意。如別解脫經中有一句云。斷一切見故。係謂斷一切薩迦耶見。彼等誤會云,凡好見壞見,一切不要。又提婆四百論云。最後一見,悉消滅。係謂最後應断一切忘想執著之見。彼等誤為一切見皆應棄捨。又文殊現身與滾噶領波說法有一句云。若有執著,即非見。係謂若執著實有,不是中觀正見。彼等誤為起心動念,完全皆非。彼乃依字面解釋,所生誤會。此中正知正見主要問題,即斷我執。經中云,人無我謂依五蘊合和,假名為我。實際分析,覓我不得。於五蘊中,求我不得。即離五蘊,亦求我不得。若法無我,亦如是觀。如中觀應成派所云。在人上求我不可得。在法上求我不可得。
舊派尼林派謂有亦不是。無亦不是。故云非有非無。依實際說其義非也。宗師根據龍樹說世俗諦上,假名為有,而非實有。勝義諦上,假名為空,而非頑空。如此所說方為如理之論。有謂別解脫戒脩心者,以不起心動念。有謂僅脩空。此二皆非。即大乘中觀亦不如是說。如脩心者必須有所缘境,有所觀想。如見三寶,或師長,乃至對於善惡因果,皆有見。若以上誤會四百論等說,乃未了經中真實義理。凡中觀正見,必有肯定力,乃名為見。並非執空。其他宗派執實有者,有二種執。(一)執實有(二)執相。如緣一物為實有,謂之執實。如棹子是棹子之觀念,謂之執相。宗喀巴師以抉擇理,認為初地菩薩在無間道根本定上,無實有執。因一切不執,才能對治煩惱。如經中云不起假分別並非空。雖無能取所取,然慧心不能云無。於資糧道中,用聞慧思慧。於加行道中,以脩忽慧力,愈觀愈明了堅固,於見道時即由此徹底明白,能證所證之心親證空性,為見道位。親證空性住定時,為根本定。爾時之智,為根本智。出定時,為後得。爾時之智,為後得智。有些沙迦派者,說證無間道時,能緣之心人空中,無能緣所緣。又說無執著,謂心入空中。彼又謂脩見,乃心中任何無缘。此皆不如理之談。依宗師理,先以抉擇理通達無我以後,而證空性,破彼所說執著。其前行脩法,與宗師不同,若以後所證,亦相同也。
西藏曾出一學問淵博,並精通梵文之譯師,名達倉羅札斡者。不信宗師對於菩提道次第中,脩觀理,起十八種問難。彼安立世俗諦,勝義諦,離戯論。彼謂不起觀察,為世俗諦。畧為觀察,為勝義諦。詳细觀察,為離戯論。彼又於《入中論》作注解,有六十三相違處。
又有夏迦卻頓者,於《中觀論》作了許多破宗師理。彼雖說許多過失,但於宗師秋毫難犯。彼輩不了宗師,等於量虛空。如佛説《別解脫經》,提婆菩薩所著《四百論》,文殊示現所說《之頌》,此三與宗師意完全相同。如水乳相融。又沙迦前五代所了解義,亦與宗師完全相同。但以後祖師,多迷文字,而不了義。如老牛墮泥中,被其所轉,而不得出。
有些人對於名字不善巧。有謂一切境都是心。吃飯走路皆是心。又有謂一切法皆是法性。法性乃是勝義諦。若是勝義諦,則無世俗諦。又有謂一切法非有非無。又有大圓滿謂無過去心。無未來心。僅現前一念心,即具足一切法。謂為圓滿。
又有認爲心與了別,完全不同。心為雜染。了別為清净。此與相宗所云。心為心王,了別為心所,則相違。
第四章嘉所著書中有云。彼等意義甚好,乃名言不善巧。並非完全錯誤。彼亦係大智慧者所說。非普通凡夫。又第一班禪書中亦云。大手印用甚細心去觀察,亦非不是。若不取名字過失,但取其義,亦與宗師義相合。
我現在所講係談文字錯誤。非對人有何批評。即釋迦所說,亦須依現量比量正教量三量觀察,決定脩法。故於法上,應當抉擇破立。於人方面,實無貪瞋觀念。即對於以上所說大德,乃從心恭敬,甚至獻花,有人說辯論文字不善巧,謂是輕毁,其實不然。乃抉擇教義,應當如是。
釋迦佛自己對於自己,亦起不敬耶?彼三轉法輪中,初轉四諦法輪。二轉般若法輪。三轉善辨法輪。如經部釋義,遮末法輪。龍樹根據二轉。遮初末法輪。無著根據三轉。遮初中法輪。彼二人豈不是對於釋迦亦有不敬耶?佛徒於佛語中曾作遮義,豈於佛亦觀不敬耶?即昔釋迦與龍樹無著授記,謂未來抉擇第一。如是豈不是違己者,反授記耶?須知抉擇道理,不管破立,皆無貪瞋。第四沙迦教王對於佛教已得自在,如獅子吼。彼云,諸經大論正誤理之頌等義謂對於正誤有過失無過失,應當抉擇。如所食飯之好與否,尚應抉擇,何况自己脩行,豈能不抉擇耶?故不能謂抉擇為輕毀也。彼沙迦書中主要,係破直恭噶局派謂一切法門皆一法門。又破納麻向派謂一法門攝一切法門。不須脩多法。沙迦欲破彼二派,當時其弟阻止,謂彼輩徒眾甚多,恐失其徒信心,沙迦遂即作罷!以後作夢禮佛,佛在東方,向東禮時,佛面轉西。向西禮時,佛面轉東。次日召其弟來,告以夢意,必須作論,免違佛旨!作論完畢之夜,又作一夢,夢釋迦佛相墮於泥中,彼從泥中請出,將泥污洗净。醒後思惟,如此夢示則此論之不得不作。是以關於抉擇方面,必須以正知正見。故當破則破,當立應立也。
PS:按原書錄入,用字用詞不作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