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07|回复: 14

雪歌仁波切視訊攝類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學習基礎課程的目的
  攝類學、心類學、因明學、般若七十義、地道、四部宗義等,都是基礎的課程。學習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能紮實了解《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
  為什麼這些課有助於《廣論》的學習?《廣論》本身是五部大論的核心要義。五部大論精要的內容,都被整理進《廣論》裡面。可以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五部大論的一個結論,並且解說這些精要的內容如何與自己的心續連接,而成為修行的次第。這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與這些基礎課程,有何關聯?宗大師的《證道歌》裡說,他學習五部大論時,一看到《道燈論》,整個五部大論的內容,即刻全成教授。於是,宗大師寫下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大師寫《廣論》時,心裡怎麼想?他內心將五部大論精要的內容,依《道燈論》,全部排放成為一個修行的次第,而寫下《菩提道次第廣論》。證道歌中如是云,我們應明其意。
  現在要學的,雖不是《廣論》,但它們是學習廣論之前必備的基礎,也可以說,它們是為了學習五部大論的準備工作。這些基礎課程,與《廣論》何關?在家人學《菩提道次第廣論》時,無法如三大寺的出家人那般紮實的、完整的學習五部大論,真的很困難。如此一來,五部大論的重要內容,我們還要學嗎?當然要學。沒學,就無法紮實正確的理解《廣論》內容。《廣論》是一個結論,若結論背後的理由都不懂,那麼,這個結論,也就無法真正於內心成立起來,不會真正生起定解。因此,五部大論的重要內容或理由,一定要學習。
  眼前我們所要學習的課程,對於一位在家人而言,應該是最恰當的方式。
  宗大師安排三大寺的五部大論課程,一位在家人,沒法像出家人那樣完整深入的學習,但其中重要的道理與邏輯,又一定要學。就算想學,也無法一打開五部大論就能學啊!所以要先學一些基礎課程才行。

《廣論》、五部大論、基礎課程 之 三角關係
  這些基礎課程與《廣論》有何關連?二者沒有直接關係,但有間接關係。基礎課程與五部大論,才有直接關係。然而,五部大論又與道次第,直接相關。因此,三者是三角關係。也就是,基礎課程與五部大論有直接關係,而五部大論又與道次第有直接關係,因此,基礎課程與道次第,似乎形成某種距離。因為有距離,所以會覺得「學它幹啥?」、「學了有什麼用?」會有這種疑惑的。
  所以,你們要有心理準備,要有耐心!一定不要退,要繼續往前走!同時,我教的時候,會儘量將課程內容與道次第連接起來。這樣開始,你們比較不會有那種「這個跟我們修行無關」「這個跟道次第無關」的感覺,會比較學得下去,學的有興趣。我會儘量這麼做。
  我們要在戒的基礎上,學習、修行方便與智慧的法門。學習、修行之時,應透過邏輯推理,而非迷信。要這樣學。
邏輯推理以 陳那 和 法稱 為主
  邏輯推理的部分,主要以陳那和法稱為主。《二勝六莊嚴》中,深見的代表是龍樹與聖天,廣行是無著與世親,邏輯則是陳那與法稱,戒則是功德光和釋迦光。二勝六莊嚴,即修學的主體。不論廣行或深見或戒,都必須透過邏輯推理來學習,是一種合於理性的學習,而非盲目的相信。有道理了,心中才會生起不退轉的信心,這是認識後所產生的信心,不是那種完全不懂卻有信心的信心。內心真的認識法,就會有信心。這非常重要。
  宗大師傳下的三大寺課程,不管哪種課,任何一種法,都必須透過邏輯來理解。看一看宗大師自己或其大弟子所寫的論著,無一不是透過邏輯來講述。就像《廣論》,裡面沒有一句話沒有邏輯,不論內容或次序安排,通通都有邏輯。種種的道理,就靠邏輯一直成立一直成立,因為…所以…等。不僅宗大師這麼做,過去印度那瀾陀佛學院的祖師們,也都是如此。祖師中,邏輯方面,以陳那和法稱最為著稱。特別是法稱,他的闡述既精闢又深細。
  學習邏輯推理的方法,第一步,即依法稱《釋量論》等七部論來學習,於是,三大寺特別設計了攝類學這門課。
  攝類學,藏文字面上的意思是「收攝整理」,意指將法稱《釋量論》等七部論裡面,重要的內容與關鍵全部收攝起來弄成一門課。所以,「攝」是從哪裡攝呢?從法稱《釋量論》等七部論著中攝。這一點要明白。此即攝類學這門課的由來。

為什麼要學習攝類學?
  第一個理由是,任何法,都必須依靠邏輯來理解,所以,第一步要先學邏輯推理的方法。邏輯推理方面,法稱論師寫的論著,最圓滿殊勝。然而,對我們來說,一開始就直接學習法稱的論著,又有點太廣太深,不那麼恰當,但還是得學啊,還是得有一些基本的認識才行。沒有「工具」,無法學習。於是,收攝法稱論著精華的初級課程,「攝類學」於焉誕生。
  攝類學的範圍?小理路、中理路、大理路、心類學、因明學,以上都是攝類學的範圍。這些內容,都依據《釋量論》而說。至於,《般若七十義》或《地道》,我們跟隨的就不是法稱了,而是跟隨獅子賢菩薩。《廣論》是《現觀莊嚴論》的教授,而《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的著作。解釋《現觀莊嚴論》的注釋中,獅子賢菩薩的注釋,最好最圓滿。因此,學習《現觀莊嚴論》《般若七十義》及《地道》…等,必須跟隨獅子賢。
  跟隨獅子賢或法稱,有何差別?獅子賢菩薩,屬中觀宗,而法稱,則是唯識,甚至有時,他也會開示經部宗的宗義。所以,既然攝類學的內容是跟隨法稱學習,那我們就不要在學習小理路中理路…時,腦子想的都是中觀,那就不對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哪一階段的課程必須跟隨哪個宗義,不可以學小理路時,用的是中觀思想,這樣子沒辦法學,也學不好。
  第二個理由是,將來學習四部宗義時,有很多的名相定義,各個宗義的主張或用詞,十分繁複,若不了解這些名詞背後的意義,根本無法學習無法理解。然而,攝類學將這些名相定義,解釋的非常好而清楚。有攝類學的基礎,將來學習四部宗義,才會順利學習與理解。
  現在,我們這裡學攝類學,要不要比照三大寺的模式來學?實在有點困難。三大寺那邊,學的很廣大深細而紮實,在家人沒時間,所以辦不到,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再者,還有語言上的障礙。不以藏文解說,很多內容無法表達出來,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個原因呢,也可以說沒有這個必要!哈…。
  既然我們不要用三大寺的方式學習,但又無法找到另一套合適的教材,怎麼辦?我們的做法是,擷取三大寺教材的精華,排成簡易扼要的內容。這應該是最適合在家人學習的方式了!這份講義上,只有「立宗」的部分(即自宗的主張),至於其他的破他宗及斷諍論等,都沒放上去。我覺得這樣子,會相當有幫助。

學習重點以「了解名相及定義」為主
  學習這些,第一個,你們要有耐心。第二個,學習時,主要是「了解名相的定義」。名相定義弄清楚、正確,將來解釋法理時,很容易了解,不會錯。否則,名相不清楚不準確,再怎麼解釋,也都糊里糊塗、不清不楚。
  現在學攝類學,先不必去想法理、佛法的內容等,我們還沒到這個階段。現在只要單純的先把定義名相搞清楚與準確,也就是,大家手上要先有一把精準的尺,一個精確的工具在手。不要一個講東,一個講西,兜不起來的樣子。大家的理解與認知,都是同一尺度,就不會雞同鴨講,各說各話。
  三大寺的格西去聽開示,他們聽到的東西,會是相同的版本。若是在家人呢,一場開示聽下來,可能每個人心中的版本,通通不一樣。何以如此?這是因為每一個人心中所認知的名相與定義都不同,而且不準確。於是大家猜嘛,我猜你也猜,解釋自然也五花八門。佛法若靠這種方式傳遞下去,太可怕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版本,怎麼辦啊?怎麼傳承下去?根本傳不下去的! 因此,現階段的學習,先不討論法理,重點只是將使用的名相和定義搞清楚、搞正確即可!
  你們學攝類學,千萬不要一直想著:「我要怎麼修行?法理要怎麼理解?」這些先不要想,否則會亂喔。大家一定要清楚現在的學習重點與目標。為了目標,所以,要背一些名相和定義喔!佛典中用的各種名相,一定要背起來。至於,名相的意義,若記不起來,至少要懂它的意義。這種學習,有點像學校上學的樣子。這種學習,感覺上,跟佛法沒有直接相關,但你們一定要有耐心。這些在將來必定有很大的助益。你們要認識這一點。

應有的學習心態
  這些學習,也許有一點難度,但這也是對佛菩薩最好的供養,也是對傳承上師最好的供養。因為,我們有聽祂們的話好好學習,我們這樣做,佛菩薩應該最最歡喜了。我們有沒有真的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只要努力去學、去做,他們就會歡喜。讓他們最歡喜,就是最好的供養,一個最佳累積福德的方式。
  平時都說誦經是累積福德,這樣學習,等於是誦經,甚至比誦經還好。誦經時,我們大多光唸而已,完全不懂經典的內容與意義。而現在,起碼我們有去思惟經典的意義。光唸誦和實際去思惟意義,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去思惟意義,功德更大。我們要有「努力學習並將此功德供養佛菩薩及傳承上師」的心態,如此一來,不僅努力學習,同時也能累積福德資糧。

  若想跟傳承上師一樣,想跟宗大師一樣,祖師們怎麼學,我們也該怎麼學!光心裡想跟宗大師一樣,而不照著宗大師的學習過程實際去做,怎麼可能變成跟他一樣?真心歡喜宗大師,那麼,宗大師過去如何學習,我們也得照做才行。這樣學習,有助於累積福德,更直接能增長智慧。再者,從自己心裡立下的目標而言,也應該如是學習。這是學習前應有的心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08-12-19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先
发表于 2008-12-19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2-2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问题,第三个文件中 仁波切讲到说:“質,質的定義是「物質所成」。......八個同義詞,若加上第九個現前識的顯現境,比較好懂”-----这里的八个同义词 是指上面讲的 有为 胜义谛 自相 谛实成立 作 等。---我的问题是 这个 “质”的定义为 “物质所成” 这个“物质”是指什么。“质”如果和 有为等同义  那么 有为法中的心法 心所等也是 “质”也是“物质所成”了 那这个是什么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文件有损坏。更新教授1-10的文字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11-23的文字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09-10-30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看不懂也先下载了,佛学的大海啊,期望我能早日到彼岸!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視訊攝類學已圓滿講完, 仁波切在續講視訊心類學。下面是視訊攝類學的完整31課文字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0-2-22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师兄
发表于 2010-2-22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q123 于 2008-12-25 16:26 发表
有一个问题,第三个文件中 仁波切讲到说:“質,質的定義是「物質所成」。......八個同義詞,若加上第九個現前識的顯現境,比較好懂”-----这里的八个同义词 是指上面讲的 有为 胜义谛 自相 谛实成立 作 等。---我的 ...

这里的质应该作“实质”解,即实体法。「物質所成」如果是古文,那么物质是两个意思,即物和质,似乎可以说通;如果是现代词汇,那么就是物质——色法了,就有偏差了。
发表于 2010-2-22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藏文较好理解,译为汉文会有意思上的出入,或者不易理解之处。
发表于 2010-2-22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的帖子

1)关于与无常\作\有为法等同义的质,其定义是物质所成,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用的物质的那个词.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物质理解成色法.但这里的质,在摄类里的意思,是指不唯分别心安立才有,有实际功用的法.即与自相\无常等同义的质,不但包括了色法,也包括了心与不相应行法.
2)喜饶兄所说的质即是"实体法",把这两者之间的意思搞混了.
  在说明理由之前,先做一简单说明.喜饶兄这里用的是实体法,我个人理解是雪佛所用教材里的质法,有的书里也翻为实质法.而体法,也有翻为反体法.摄类学有专门的章节讲解质法与体法.这里明显不是体法,因此树叶解读喜饶兄说的实体法其实就是实质法或质法.)
因为"实质法"的安立与(与有为法同义的)"质"的安立方式不同.比如实质法的安立根本没有提及甚至也没有隐蔽式地含有实体法是自相法\无常法\有为法这层意思.而是按照规定的三个条件来安立:
   A)是成事,即是存在的法.
   B)尔是尔
   C)非尔者非尔
比如,所知不是有为法,但是实体法(或称为实质法),因为:
   A)所知是成事.
   B)所知是所知.
   C)非所知不是所知.
当然,很多有为法是实质法,比如瓶.但并不表示凡是有为法都周遍于实质法.
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10-2-2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3楼

1。非仅由分别施设而境自己方面成就之胜义中能表功能之事物是实质法之性相。实质法、实质有、及事物为同义。——(赛仓摄类学)
无论译为质、实质、实体,应是同义,都指自相成就非概念中存在之法。
2。所知虽然作为实体法的一种声诠分类,但应不是实体法。
3。您说“但并不表示凡是有为法都周遍于实质法.”,哪个有为法不是实体法呢?
4。您说“这里明显不是体法”,但我从未说“质”是体法,您不是因为我说的实体法中有个“体”字就认为我说的是“体法”(返体法)吧?

但作为“物质”这个词,现在已经约定俗成是指色法,用这里似乎并不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 視訊攝類學 圓滿:



噢。。重复了:)

[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0-5-20 10:4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0:42 , Processed in 0.03606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