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0|回复: 2

请教一个广论中毗钵舍那部分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论十九卷中提到"第四破除有事无事四句无能妨害."请教一下,这里所指的有事无事是哪四句啊?
在哪部经典中提到的?
谢谢!
发表于 2008-12-1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资料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中论》卷3品18颂8;引见《大正藏》卷30,页24。
另外,提婆菩萨的《四百论》亦说:“有无及二俱,若谁无是宗,虽长时于彼,不能说过失。”
奘译,“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

原文:
第四破除有事无事四句无能妨害。若谓中观诸教典中。破一切事。或破自性有
无二俱二非四句无不摄法。故以正理能破一切。此如前说事有二种。若以自性所成
之事。随于二谛许何谛有皆当破除。能作用事于名言中非能破除。又无事中。若于
无为许由自性所成无事。如此无事亦当破除。如是之有事无事二俱当破。有自性之
俱非亦当破除。故一切涉四句之理。皆当如是知。若未能加如此简别而破四句。破
~P 449
除有事及无事时。作是破云。「俱非彼二。」次又破云。「亦非非二。」是自许相
违。虽知如是而云无过。强抵赖者。我等不与疯狂共诤。复次破蕴自性之体。或破
其我便发智慧。了无自性或了无我。若复破慧无自性境。是为破坏中观正见。由破
能达诸法无性智慧境故。若许双破有无有性。应问彼云。决定诸蕴无自性慧。其境
无性如何能破。应当宣说。若谓中论云。「若少有非空。亦当有少空。若无少不空
。空亦云何有。」全无不空故。无自性空亦非有。此中空不空者。谓有自性空与不
空。全论前后一切皆然。故性不空即是有性。若谓无少自性无性之空亦非有者。更
有何事尤为可笑。如于苗芽执无自性时。此决定解唯于苗芽执性非有。俱不执云。
其无自性为有为无。应当闭目向内观之极易明了。由是因缘。于无自性不可执有。
为遣更执无性为有。故以正理破有空性。纵使应理。然亦唯是更以余心。破除另执
无性为有觉心之境。若破通达苗芽无性智慧之境极不应理。我等破除苗芽自性。便
决定解自性非有。次由余心纵执无性是有。然所执境亦非正理所破。若许空性是有
自性。则当破除。若尔于无自性。云何能起有自性执。谓缘苗芽无自性时。虽不执
苗有自性。然能起执苗之无性是有自性。如于无瓶。虽不执谓瓶实是有。然能执谓
~P 450
无瓶是实。由是若说。以无少许非自性空。故芽无性空亦无自性。是为正因。四百
论释说。是破有性之空。如云「若所说空少有自性。是则诸法亦当有性。」为显非
有。故说颂言。「若无不空者。空复从何生。如无余所治。能治云何起。」不尔若
破无性之空。则无无性。若尔则当有自性体。于一切种性不可破。如回诤论云。「
若即无自性。能遣无自性。遮无自性已。即成有自性。」自释亦云。「如云莫言即
言遮言。如是若以无自性语遣法无性其喻应理。然此唯以无自性语。破诸法性。若
无性言即能遣除诸法无性。破无性故诸法有性。有自性故即非是空。」此说极显。
故前所引中观论云。「空亦云何有。」其后又云。「诸佛说空性。为出一切见。若
复见于空。说彼无可治。」此说见于空者。非说凡见自性为空。是说于性空之空执
为谛实或见为实事。佛护论云。「若执诸法有性为彼说空。谓由缘起因缘增上假名
有事。非是诸事实有自性。由显诸法自性空故。能遣彼执。若有于空执为实事。谁
亦不能破除其执。譬如说云。悉无所有。若复乞云。其无所有愿当惠施。何能令彼
了解为无。」及喻显说。若不尔者。喻则不合。犹如有一向他乞财。说无财时。若
作是念。此人无财。此执非过。若于无财反执为财。尔时不能令知无财。若问诸法
有无自性。告曰无性。若执无性。说者实欲令起是解。彼岂是过。然于无性反执有
~P 451
性。是为过失。若依汝意说。无财时执为无财。亦当被破。故依我说最为端严。明
显句论云。「于空执事」非是破空。故唯见空亦非有过。故般若摄颂说。「菩萨若
执此蕴空。行相非信无生处。」宝□论说。「诸见我无我。故大能仁遮。」诸余经
论说。不可起空无我见。皆如前说应当了知。若不尔者。则舍利子问观自在。欲行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云何学。答云「应正随观彼诸五蕴皆自性空。」摄颂云。「遍
知诸法无自性。是行般若波罗蜜。」入中论云。「故由观我我所空。此瑜伽师当解
脱。」此等多能与彼相违。是故一切衰损根本。即是增益自性无明。而能与彼行相
正反。拔除彼者。唯达无性或无我慧。若破此相即破真实义见。虽非所乐然须受许
。四百论云。「无二寂静门。」释云。永尽贪爱是能证得涅盘之因。除无性见更无
少法。是能如是尽贪之因。故无自性为相无我。是无第二寂静之门。趣涅盘城。此
乃无等唯一之门。虽亦有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然唯无我正见最胜。由了诸法悉皆
无我。一切法贪无余永尽。岂于少法见少可求或相可缘。故唯无我是无第二寂静之
门。是故菩提资粮论云。「无自性故空。是空取何相。遣一切相故。智者何所愿。
」此将经说三解脱门。与此处说唯性空见一解脱门。断相违失。以教理成此为解脱
~P 452
门。断性之境何须更破。以证彼者即能对治二我相执。于彼全无相执气故。若于如
此分别亦见过患。善恶分别悉破除者。显然欲树支那堪布所遗教规。

观章直解:

第四破除有事无事四句无能妨害。若谓中观诸教典中,破一切事,或破自性有无二俱二非四句无不摄法,故以正理能破一切。此如前说事有二种,若以自性所成之事,随于二谛许何谛有皆当破除,能作用事于名言中非能破除。又无事中,若于无为许由自性所成无事,如此无事亦当破除,如是之有事无事二俱当破,有自性之俱非亦当破除。故一切破四句之理,皆当如是知。若未能加如此简别而破四句,破除有事及无事时,作是破云:“俱非彼二。”次又破云:“亦非非二。”是自许相违。虽知如是而云无过,强抵赖者,我等不与疯狂共诤。复次破蕴自性之体,或破其我便发智慧,了无自性或了无我。若复破慧无自性境,是为破坏中观正见,由破能达诸法无性智慧境故。若许双破有无自性,应问彼云,决定诸蕴无自性慧,其境无性如何能破,应当宣说。若谓《中论》云:“若少有非空,亦当有少空,若无少不空,空亦云何有。”全无不空故,无自性空亦非有。此中空不空者,谓有自性空与不空,全论前后一切皆然。故性不空即是有性。若谓无少自性无性之空亦非有者,更有何事尤为可笑。如于苗芽执无自性时,此决定解惟于苗芽执性非有,俱不执云,其无自性为有为无,应当闭目向内观之极易明了。由是因缘,于无自性不可执有,为遣更执无性为有,故以正理破有空性。纵使应理,然亦惟是更以余心,破除另执无性为有觉心之境,若破通达苗芽无性智慧之境极不应理。我等破除苗芽自性,便决定解自性非有,次由余心纵执无性是有,然所执境亦非正理所破。若许空性是有自性,则当破除。若尔于无自性,云何能起有自性执,谓缘苗芽无自性时,虽不执苗有自性,然能起执苗之无性是有自性。如于无瓶,虽不执谓瓶实是有,然能执谓无瓶是实。由是若说,以无少许非自性空,故芽无性空亦无自性,是为正因。《四百论释》说,是破有性之空,如云“若所说空少有自性,是则诸法亦当有性。”为显非有,故说颂言,“若无不空者,空复从何生,如无余所治,能治云何起。”不尔若破无性之空,则无无性。若尔则当有自性体,于一切种性不可破。如《回诤论》云:“若即无自性,能遣无自性,遮无自性已,即成有自性。”自释亦云:“如云莫言即言遮言,如是若以无自性语遣法无性其喻应理。然此惟以无自性语,破诸法性,若无性言即能遣除诸法无性,破无性故诸法有性,有自性故即非是空。”此说极显。故前所引《中观论》云:“空亦云何有,”其后又云:“诸佛说空性,为出一切见,若复见于空,说彼无可治。”此说见于空者,非说凡见自性为空,是说于性空之空执为谛实或见为实事。佛护论云:“若执诸法有性为彼说空,谓由缘起因缘增上假名有事,非是诸事实有自性,由显诸法自性空故,能遣彼执。若有于空执为实事,谁亦不能破除其执,譬如说云,悉无所有,若复乞云,其无所有愿当惠施,何能令彼了解为无,”及喻显说。若不尔者,喻则不合,犹如有一向他乞财,说无财时,若作是念,此人无财,此执非过。若于无财反执为财,尔时不能令知无财。若问诸法有无自性,告曰无性,若执无性,说者实欲令起是解,彼岂是过。然于无性反执有性,是为过失。若依汝意说,无财时执为无财,亦当被破,故依我说最为端严。《明显句论》云:“于空执事”非是破空,故惟见空亦非有过。故《般若摄颂》说,“菩萨若执此蕴空,行相非信无生处。”《宝鬘论》说,“诸见我无我,故大能仁遮。”诸余经论说,不可起空无我见,皆如前说应当了知。若不尔者,则舍利子问观自在,欲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云何学,答云“应正随观彼诸五蕴皆自性空。”《摄颂》云:“遍知诸法无自性,是行般若波罗蜜。”《入中论》云:“故由观我我所空,此瑜伽师当解脱,”此等多能与彼相违。是故一切衰损根本,即是增益自性无明,而能与彼行相正反,拔除彼者,惟达无性或无我慧。若破此相即破真实义见,虽非所乐然须受许。《四百论》云:“无二寂静门。”释云,永尽贪爱是能证得涅槃之因,除无性见更无少法,是能如是尽贪之因,故无自性为相无我,是无第二寂静之门,趣涅槃城,此乃无等惟一之门。虽亦有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然惟无我正见最胜,由了诸法悉皆无我,一切法贪无余永尽,岂于少法见少可求或相可缘。故惟无我是无第二寂静之门。是故《菩提资粮论》云:“无自性故空,是空取何相,遣一切相故,智者何所愿。”此将经说三解脱门,与此处说惟性空见一解脱门,断相违失,以教理成此为解脱门。断性之境何须更破以证彼者即能对治二我相执,于彼全无相执气故。若于如此分别亦见过患,善恶分别悉破除者,显然欲树支那堪布所遗教规。
白话:亥四观察有作用的事物无作用的事物等四句而来破除中观正见然而却不能破除
[反方]中观的各种教典中所说的[方法],是在破除一切对象,或者说是在破斥自性有作用的事物、自性无作用的事物,既是自性有作用的事物又是自性无作用的事物,既非自性有作用的事物又非自性无作用的事物这样的四句,此四句是无不含摄一切事物的,因此破了四句就是表示用正确道理能破除一切。
[自方]这如同前面说过的[有作用的]事物对象存在着两种[情况],其中如果是以自性存在所成立的对象,随便在二谛中任何一个谛中许可它是存在的,都应遭到破除,然而有作用力的对象在世俗概念中是不应受到破除的。
另外,在无作用的事物中,[即对无作用的对象来说,]如果许可无为法是由自性而成为无作用的事物的,这样的无作用的事物也应当破除,对于这样的[自性存在的]既是有作用的事物又是无作用的事物[的对象]均应当破除,同样,有自性的既非有作用的事物又非无作用的事物[的对象]也应当受到破除。
因此对于一切破四句的正确道理,都应该这样去理解。
如果不加这样的有作用的事物[自性]又不是无作用的事物界限而去破除四句,破除既是有作用的事物又是无作用的事物[的对象]时说到:这[具备既是有作用的事物又是无作用的事物]二者[的对象]都是不对的,[成为第四句,既不是有作用的事物又不是无作用的事物]。接着破既不是有作用的事物又不是无作用的事物时又说到:这具备既不是有作用的事物又不是无作用的事物二者的对象也是不对的,[即又在破第四句,不是既不是有作用的事物又不是无作用的事物],你们的许可就成了自语相违了。明明知道这样是[有过错的],却仍坚持抵赖说:[尽管如此也是]没有过错的,那么[辩论就到此为止吧!因为]我们是不和疯狂的人互相讨论的。
另外,[我们认为]破除蕴的自性之自体,或者破除那些[蕴]上面的我,便会开发出智慧,能够了达蕴的无自性或了达无我性。如果[你们进一步]又把智慧的无自性对象破除,这是在破坏中观正见,因为破除了能够通达一切事物无自性的智慧的对象。
[反方]我们许可既能破有自性又能破无自性。
[自方]那么应该请问你们:你们应当说明一下,决定诸蕴无自性的智慧,及智慧的对象的无自性如何能够遭到破除。
[反方]因为《中论》说:“我如果承认有任何不空的事物,也应当承认有任何空的事物,如果我从未承认过任何不空的事物,那么空的事物怎么会有呢?”由于此论说明了完全不存在不空的事物,所以无自性的空也是不存在的。
[自方]要知道[《中论》说的]空不空,是指有自性的空和有自性的不空,全论前后都是贯穿此种意义的。因此,这里说的性不空就是指有自性的不空,如果你们把无有丝毫自性的无自性空也当成不存在,[那么世上]还有什么事比此更为可笑的呢?!
如同对于苗芽思辨它的无自性[道理]时,这决定仅仅是对于苗芽上的自性执著是不存在的理解,不会同时思维它的无自性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你们应当闭目向内心好好观察思考一番,其中的道理非常容易明白。
由于以上的条件可知,对于无自性不可执著为存在,为了遣除再对无自性执著为存在的[观点],所以用正确道理来破除存在的空性[说法],即使你们的说法是合理的,然而也只是用其余的想法,来破除另外一种执无自性为[自性]存在的心念的对象[而已],如果[认为是在]破除通达苗芽无自性的智慧的对象--空性,是非常不合理的。
我们在破除苗芽自性时,便决定可以理解到苗芽的自性是不存在的,其次就算其余的心念执于无自性是自性存在的,但是这样的所执对象也不是正确道理可以被破除的。如果许可空性是有自性,就应当受到破除。
那么对于无自性,怎么能生起有自性的执著呢?就是说攀缘苗芽无自性时,虽然不执著苗是自性存在,然而能生起对苗的无自性也是有自性的[执著]。如同对于瓶是不存在的观点,虽然不再执著瓶实际是存在的想法,然而能产生瓶是不存在也是一种真实[情况的执著]。
因此可以说,苗芽无自性的空也是无自性的,它是以不存在丝毫不是自性空的事物作为正确的理由[来成立的]。
《四百论释》说,是为了破除自性存在的空性,如曾经说:“如果所说的空性有少许的自性的话,那么一切事物也应当是有自性的。”这段话为了显示空性的自性是不存在的,因此《四百论》的颂子说到:“如果不存在自性不空的事物,那么自性不空的空性又从哪里产生的呢?如同不存在其余的所对治[的对象],那么能对治[的情况]又从何处生起呢?”不然的话,[我们会认为]这是在破除无自性的空性,那么[会产生连]无自性也是不存在[的观念]。如果是这样的话,应当存在自性的自体,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破除[这样的自性]。
如《回诤论》说:“如果用无自性[的语言],能够排除[一切事物的]无自性的话,那么排除无自性后,[一切事物]就成为有自性了。”《回诤论释》也说:“如同用有人说你们不要发出声音,而他本人却用某种声音来排除其他声音[的比喻],表现在用无自性的语言来排除一切事物的无自性上,这种比喻的确是合理的。可是,[事实上]这里只是用无自性的语言,破除一切事物的自性。如果用无自性的语言能够排除一切事物的无自性,那么破除了事物的无自性,就会成立事物是有自性的,因此有自性[的事物]不会成为[自性]空了。”这里很明显说明[无自性的话语不能排除无自性的道理]。
因此,前面所引的《中论》说:“那么空的事物怎么会有[自性]呢?”后面接着说:“诸佛所说的空性,是为了让我们远离一切邪见,如果谁又见有[实在的]空性[是存在的],[佛说]这样的人是无法救治的。”这里说的见有[实在的]空性是[存在的]人,并不是说凡是认为自性是空[的人],而是对于自性空的空性执著为实有有或者[把它]看成为实有[自性的]事物。
《佛护论》说:“如果[有人]执著一切事物有自性,就对他说空性,告诉他这些在各种因缘的缘起作用上[给予]有效假名设立的有作用事物,不是这些事物本来就是实有自性的,由于[这样]显示出一切事物是自性空的缘故,就能排除他的执著。如果有人对空性也执著成实有[自性的]对象,那么谁也不能破除他的执著。比如对乞丐说:‘我一无所有,’乞丐说:‘但愿你能把一无所有布施给我。’怎样才能让他了解一无所有是如何一回事啊!”
[《佛护论》]用举例来说明空性不是实有[自性]的。如果不是这样的,那么所举的例子[与文义]就不能吻合。如同有一乞丐向某人乞求钱财,某人说没有钱财时,乞丐如果产生这人没有钱财的念头,这样的想法不属于过错。如果对于没有钱财的话反而当成是有钱财的[表示方法],此时就无法让他了知怎么才算无钱财了。
同样,如果问及一切事物自性存在与否时,告之自性不存在,如果[提问人]生起无自性的想法,解答者确实也想让他生起这样的理解,怎么能说那个[提问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呢?然而对于无自性反而执著为有自性,[这种想法]就[属于]是过失了。
如果照你们[反方]的意思,说没有钱财时,认为没有钱财[的想法]也必须被破除,[所以就必须以我们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庄严自己,]这是所有庄严中最为庄严的。
《明显句论》说:“对空性执为是实有自性的对象”并不是在破除空性,因此仅仅见到空性也并非属于过失。
因此,《般若摄颂》说:“菩萨如果执著于某种蕴的空性为自性存在的,那么他的现行活动表明他对无自性生还没有生起信心。”
《宝蔓论》说:“因此,大能仁[佛]完全否定一切我与无我有自性存在的见解。”
对于其余的说不可以生起空及无我的见解的所有经论,都应如前面的解释了知[它们的真实含义]。
如果不按照以上[解释来理解文义的话],那么[《心经》中]舍利弗问观自在[菩萨],想修行极其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应当怎样修学?观自在[菩萨]回答道:“[想修学极其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应当以观察那些所有的五蕴都是自性空的这种方式去修学。”,[及]《般若摄颂》说:“普遍了知一切事物的无自性[的菩萨],就是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和]《入中论》说:“由于观察到我和我所的自性空,因此做这样[观察的]瑜伽师应当得到解脱。”这一系列的文字会与以上的文字产生矛盾。
因此,一切衰损的根本,就是[对本无自性的事物却]虚构了它的自性[存在的]无明,而能够拔除这样的无明,又是和它的现行活动正好相反的只能是通达无自性或无我的智慧。如果破除这样的智慧现行活动,就是在破坏真如的见解,虽然这样的说法不是你们所希望看到的,但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
《四百论》说:“不会存在第二种寂静的方法。”《四百论释》说永远断尽贪爱的对治法是能证得涅槃的因素,事实上,除了无自性的空性见外再也不存在[能够成为如此断尽贪爱的因素的]任何方法。因此,[证悟]无自性性状的无我正见,是一种再也不存在与其相等的、唯一趣入涅槃城的方法,[除此之外,]不会有第二种让我们趣入涅槃的寂静方法。
虽然经论里还谈到有“空、无相、无愿”三种解脱的方法,然而相比之下,只有无我正见最为重要,由于了知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那么[对于]一切事物的所有贪爱被永远断尽,怎么还会产生对个别事物值得追求或者对它的性状值得攀缘的[想法]呢?因此,只有无我正见才是独一无二的寂静的方法。
因此,《菩提资粮论》说:“[任何事物]因为无自性所以成为自性空,既然是自性空,[智者]还会去获取什么[事物的]性状吗?既然排除一切[自性实有的事物]性状的智者还会对什么事物产生希求吗?”这里消除认为经典里说的三种解脱的方法,与此处说只有性空的正见才是唯一的解脱方法是矛盾的说法,并以教理成立此自性空是解脱方法。
何必对断除自性的[自性空]对象再进行破除呢?因为证得[无自性的]状况,就是能对治二种我执的对治方法,所以在它身上完全不存在丝毫执著现象的气息。
如果经过如此思维后仍然认为[思辨分别]还是存在着过错,想把善恶等思辨分别完全破除的人,显然是在想重树支那堪布遗留下的理论规范。
评析:这里是分析反方从破四句的方法发难之情形,本章节分四个层次来阐述破四句的方法不能适用于中观正见。
第一层次,龙树菩萨的广破四句是有条件的。宗喀大师要告诉反方,龙树菩萨广破四句是有条件的。延续前文的中观破四生的方法,可见中观应成派破四生也好,或者破四句也好,都是破除实有自性的四生及实有自性的四句。四句就是:有句、无句、非有非无句、亦有亦无句。世间的一切,存在着生住异灭或成住坏空的现象,凡夫由于受到自性见的影响,看到事物的存在,就认为是实有,看到事物的消亡,就认为是实无。看到经论上讲非有非无句及亦有亦无句,认为是实有自性的后二句了。宗喀大师指出,如果不是从破自性的四句出发,认为四句含摄一切,那破四句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体现,因为否定有,就是肯定无;否定又有又无,就是肯定非有非无;否定非有非无,就是肯定又有又无。因此宗喀大师告之反方,对四句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由此可知中观应成派在世俗概念中认为四句有存在的价值,如果越过自性的范围,把无自性的四句也破除的话,一切法将无法成立。因此,中观应成派说的有是指因缘和合的前提下,产生了事物的如幻化的存在;中观应成派说的无是指因缘分离的前提下,产生了事物的如幻如化的消亡;说的非有非无,是让凡夫离却实有自性的常见与实有自性的断见;说亦有亦无是告之我们任何事物虽然没有丝毫的实有自性,却有幻化的缘起作用,所以《四百论》说“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可见无自性的四句是有作用的。宗喀大师指出,这四句不仅针对有为法,无为法也是适用的,如果对无为法产生实有自性的认识,就可以用破四句的方法破除它了。
第二层次,对空性也会产生执著。宗喀大师告之我们,对无自性会产生自性见认识的情况是会发生的。宗喀大师举比喻说对于无瓶之处指出此处无瓶,由于自性见很深的缘故,依然有人产生有无瓶的实在体。或者对没有钱这句话也当成是在表示有钱。在内道中如唯识宗就说诸法空是真实有,他们认为空性是依於依他起法上远离遍计所执而显现的,这样的空性是真实有,胜义有,如唯识宗说“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成唯识论》P88)还有真常唯心论认为真如法性心是诸法的本体,有一切真实功德,是不可说它是空的。他们空掉的是执著的外面的对象、现似心外的对象、虚妄分别心,而清净的真心是不空的,如《密严经》说“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大正藏》卷16)。同时要注意的是,中观应成派只是用正确道理破除对空性的自性执著,而不是否定空性,否则就又回到自性有的老路上了。
第三层次,怎样理解经论中所说的不可生空见与无我见。宗喀大师指出,经论中所说的不可生空见等,并不能如文取义,要有个限制,所谓的限制,就是第二层次里面谈到的对无自性产生自性见是必须破除的,而不是用无自性的观点来破除无自性见。宗喀大师指出如果把无自性破除,就是在成立自性不空,这是和佛的缘起学说相冲突的,也和经论中处处宣说一切皆空、劝导菩萨修行无自性见的说法相矛盾,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所以宗喀大师告之反方一定要以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理解经论的意义,而不能以其他宗派的意见来解读经论。不然的话,反方要么成立了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存在的观点,或者成了否定一切思维分别的支那堪布的观点。
第四层次,对经论中说的三解脱门进行归纳。经论中有时提到空、无相、无愿三种三昧,有时又说此是三种解脱的方法。依《俱舍论》的看法,三种三昧是通有漏位与无漏位两种情况,三解脱是从无漏位上来设立的。尽管解脱的方便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均是从缘起性空下手,既然一切事物是无自性的,那么事物的性状、定义、特点均是假相,均是没有自性,又怎么可能在此上得到真实的性状呢?因此,说无相解脱门同样没有真实的自性,此种解脱方法本身就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幻相,既然是幻相又有什么可以值得产生以为是自性的解脱方法的真正追求的呢?如果把幻相当成真相去追求,那么吃尽苦痛只是这些追求者,为了避免苦痛,因此说无愿解脱门。因此,中观应成见是立足于无我正见,从缘起无我出发,开衍出另外的解脱方法,如《宝鬘论》说“不许非有见,离二得解脱”,以及《四百论》说“能仁说何法,增长至解脱”,都在阐述无自性是通往解脱的途径。有人会问圣道值不值得追求,严格的讲,从终极解脱层面上看,圣道也不值得追求。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灭苦,因为世间的一切无非是苦,要灭苦就要修圣道,并不是说离开圣道而能够消灭苦,但要知道圣道如同船筏,到了某个阶段,还是要舍去的,否则《金刚经》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大正藏》八册、P749b)的经文就没有指导意义了。因此,由意向于不愿自性有之圣道而缘于道谛的现行活动,也可称为无愿。还有人会认为唯识是在观空遣相,在无相解脱门上有独到的见解,其实他们不知,唯识只破离心的外境,而即心的外境与不离心的外境是唯识宗不能遣除的,否则他们就认为抹杀了缘起性,不能把缘起相贯穿到一切范围。另外俱舍的三解脱门与唯识宗的三解脱门之立场也是不同的,可以参考《俱舍论》及《成唯识论》。中观宗虽然谈缘起无我,但还是说无相门,中观宗的无相门是以自性空出发的,在自性空的基础上,色法、心法,乃至真如法均是无相的,而不像其他宗派一空一不空。
发表于 2008-12-13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毗钵舍那给我留下的感觉是:

它本身的内涵很简单,可却蒙上了层层邪见,为了见真,圣人带你剥大蒜,结果气味很辣眼!

一阵眼泪流过后, 视力比前更清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00:50 , Processed in 0.03227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