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10|回复: 4

[推荐]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1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第七天  依止善知识---道之根本<BR><BR><BR></STRONG>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引用寂天大菩萨的话,作为第七天开示的开场白:)<BR><BR>  [依此人身舟,能渡大苦海。<BR>  此舟难再获,愚者莫贪睡!](1)<BR><BR>  我们现在所获得的清净人身,如同能够横渡轮回大海的舟船,所以不要贪着未死之前的那些短暂的快乐,而应去追求一种能利益今后一切生的远大目标。不然的话,今后恐难再得这种像舟船一样能救渡我们出大苦海的人身。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会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了解怎样去实现它的方法,所以先纠正听法动机来闻法:<BR><BR>  [为了利益一切母亲有情,我应获得正等觉位,为此我来听受三士道次第甚深引导,然后去认真地实修。]<BR><BR>  (帕绷喀大师接着列举了以前讲述过的那些科判。)<BR><BR>  第四大科,[如同正以教授引导弟子的次第]有二部分:一是[道之根本依止知识之理];二是[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今天,我将从依止知识法开始讲起。<BR><BR>  讲[加行法]本来包含复讲在内需要讲四次,我现在无法这样来讲,但从依止知识法开始的正行引导,仍然需要重复四次。你们日后若传法,也必需遵照这一规矩。<BR><BR>  世俗上那些用眼睛看就可以学会的职业,如木工、雕塑佛像的工匠等,初学时犹需依靠师傅的教授,更何况是能实一利益今生来世这一远大目标的成佛之道?我们想要了解此中的情况,岂有不依靠善知识之理!<BR><BR>  有些人以为只要自己看看经书就行了,可以不需要上师。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识。譬如,在我们准备动身去印度等地之前,必须先请教某位向导,这位向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充任的,他应该曾经去过那里,有这种经验的人方可引导我们;同样的,为我们开示菩提道的善知识,也必须能为我们指引成佛的道路才行。如果随便依止而碰上恶友的话,那将走入歧途。所以最初的依止知识法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称之为[道之根本],是具有深刻含义的。<BR><BR>  最初依止知识法分四个方面:(戊一)依止知识利益;(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戊三)意乐依止法;(戊四)加行依止法。<BR><BR>  戊一、依止知识利益<BR><BR>  我们必须先思惟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起强有力的依止欲。关于依止知识的利益,我依据上师的口传,根据《速道》来讲,共分八节:<BR><BR>  巳一、近得佛位<BR><BR>  依照我的依怙主---达波大宝上师的口传,此节又分二小节来作引导:(一)实修上师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二)供养恭敬上师故近得佛位。<BR><BR>  (一)实修上师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BR><BR>  总而言之,使修行者能向佛位接近者,乃是依止善知识所产生的功德。某些人在一生当中,便能获得依靠其他法需要修无数大劫才能获得的那些地道,即是他们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结果。无上密宗的速疾特点,也是因为以[上师瑜伽]为道之生命而得到体现的,例如杰密勒日巴等祖师的行传。<BR><BR>  随后帕绷喀大师引述[大恩刹那能赐给]及[大悲刹那能赐给](2)等颂文,并解释说:如果我们如理依止上师的话,仰赖上师的恩德和悲心,能于刹那间赐予我们大乐界法身位。所谓[刹那],这里是指浊世短暂的一生。人的寿命,相对于下界地狱和上界天的寿量来讲,短暂如一刹那般。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大师又讲了无著上生兜率天的故事。(3)。不仅如此,相对于轮回的前后边际来讲,人的一生也短暂如一刹那。)<BR><BR>  如果不如理依止上师的话,就算我们修像无上密宗等那样高深的法,也是生不起丝毫地道的证德的。反之,如能安善了知依止的话,即便需要多劫才能修成的双运位,我们也能很快地得到。如《道次第甘露藏》中说:<BR><BR>  [多劫海中难勤修,仍极难得大双运,<BR><BR>  然说若依上师力,浊世短寿亦易成。]<BR><BR>  就是在显教中,如果依止上师方面作得特别出色,也能迅速地完成修道。(帕绷喀大师接着讲了常啼菩萨的行传,而后又继续说。)当我们见到佛时,多半会以[我见到高于上师的佛]而感到满足。但常啼却不是这样,他虽然已亲见无量诸佛,却仍不满足,继续寻访上师。他的这种作法深得要领:如果遇不到与自己有前世因缘的上师,任何人都无法对自己有大的利益。当时,虽然常有帝释赠予的珍宝可以供养,但为了圆满大力资粮的缘故,仍以割肉、洒血等方式来敬事法圣上师。(4)起初,常啼在亲见诸佛时,已得[法忍](6)。他能这样迅速地完成修道,是因为他的依师法无与伦比。否则在不净七地(7)中,通常需要圆满无数大劫的资粮方能获得八地。<BR><BR>  所以说,趣向佛位是快还是慢,取决于我们的依师法是如理还是不如理。我们能依止上师的话,即使上师只开示一项教授,而我们只修那么一项教授,也一样能如其他所修而接近佛位。当然,依止一位开示全圆道的上师,要比依止一位仅能引导下士道的上师,进步快得多。如果弟子这方面能刻苦耐劳、是可造之器,又遇到能开示全圆道上师,成佛便如随手即可塑造之物、毫不。帕荡巴说:<BR><BR>  [师随所欲皆可导,信敬为酬定日瓦。](8)<BR><BR>  又如龙猛所说:<BR><BR>  [若人堕自须弥顶,虽不愿堕亦必堕;<BR><BR>  若得师恩利益教,不欲解脱亦解脱。](9)<BR><BR>  当某人从高山顶上往下堕落时,纵然不愿意下堕也无法返回原处;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如理依师而得到上师引导的话,纵然不想解脱也必将得到解脱。反之,如果我们不依止上师,那是无法获得丝毫修道进步的。<BR><BR>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供养恭敬上师故近得佛位<BR><BR>  为了成佛,我们必须积集无量资粮,而最容易积集这样广大资粮的方法,莫过于供养上师。在许多密续和论典中,都说供养上师一毛孔的功德,要胜过供养十方一切佛菩萨,例如说:<BR><BR>  [上师一毛孔,胜过十方佛,<BR><BR>  及菩萨福德,是故供上师,<BR><BR>  诸佛菩萨见。]<BR><BR>  萨迦班智达也说:<BR><BR>  [于千劫中修显教,布施头足手财福,<BR><BR>  此上师道刹那摄,故应待奉修喜悦。]<BR><BR>  千劫中布施头、手、足等所致的广大资粮,我们只需做一件以悦上师的小事便能积集。资粮圆满愈快,距离佛位也就愈近。就供养的对象来说,畜生、人、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佛、诸位上师,后者均比前者来得力大。以前格西堆陇巴(12)曾说:[邀请堆陇一切僧众赴宴,不如施食于洛巴(13)的狗福德大。]据说他总是将零碎的食物积攒起来,包括碗内剩下的酥油汁,留给他上师洛巴的狗吃。密续中说:<BR><BR>  [较供三世一切佛,供师一毛孔为胜。](14)<BR><BR>  这里所谓的[毛孔]不是真的指上师身上的毛孔,而是指上师的座骑、家犬和仆役等。<BR><BR>  巳二、令诸佛欢喜<BR><BR>  此节中有二种思惟法:(一)满诸佛愿故令生欢喜;(二)住上师身受供养故令生欢喜。<BR><BR>  (一)满诸佛愿故令生欢喜<BR><BR>  十方诸佛虽然都乐意为我们说法,但不要说是受用身,即便是业净凡夫可见的殊胜化身,我们连亲见的缘分都没有,更别说要见诸佛真身现前为我们说法了。因此,诸佛必须显现符合我们缘份之身才能为我们说法。为此,十方诸佛为了我的缘故,变化成上师前来,就像现在各大寺派遣代表一样。我们若能如理依止上师的话,诸佛将洞察这一切并感到喜悦。这一情况如《甘露藏》中所说:<BR><BR>  [如理依止善士时,此时速疾离三有,<BR><BR>  犹如母见了受益,无余佛陀至心喜。]<BR><BR>  诸佛就像悲悯独子的母亲一样,他们的一切所作,全是为了将我们从轮回和恶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所以,当我们能如理依止一切幸福安乐的根本---上师---时,诸佛见到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因而感到喜悦。<BR><BR>  (二)住上师身受供养故令生欢喜<BR><BR>  如果我们未能如理依止,那么再怎么供佛,他们也是不会高兴的。反之,若能如理依止的话,如《文殊口授》(15)中所说:<BR><BR>  [诸具此义者,我当住彼身,<BR><BR>  受余行者供,由彼令欢喜,<BR><BR>  能净其业障。]<BR><BR>  诸佛不请自来,住在上师身中、高兴地接受我们所献的供养。所以,供养诸佛菩萨只有献供的功德而无欢喜纳受的功德;供养上师,则有献供和欢喜二种功德。<BR><BR>  巳三、魔与恶友不能加害<BR><BR>  经中说:如理依止善知识者能增长大福德。由于行者的福德增长,所以魔与恶友不能为害。《广大游戏经》中说:<BR><BR>  [具福之人满众愿,摧魔速获大菩提。]<BR><BR>  另一部经中说:<BR><BR>  [于诸具福人,天或魔类众,不能作中断。]<BR><BR>  巳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遮止<BR><BR>  依止善知识,我们便能正确了解何者应舍、何者应取,从而依法行事,不仅如此,那些坐在善知识跟前以及与上师生活在一起的人,也能自然而然地消灭恶行。《华严经》中说:[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甘露藏》中也说:<BR><BR>  [于彼恒敬依止者,诸惑恶行自然灭。]<BR><BR>  巳五、地道诸德辗转增长<BR><BR>  以前,仲敦巴与阿麦绛曲仁钦(觉宝)(16)二人认真地服侍觉窝,他们与一心专修的大瑜伽师贡巴瓦比较,看谁的证悟大,结果他们二人的证悟高于大瑜伽师。由此可见,如理依止上师是生起地道功德的最重要因素。<BR><BR>  仲敦巴曾问阿底峡尊者:他在遇到尊者之前所修之法是否入道。尊者以神通观察后说道:[只有你为上师赛尊(17)所作的那些服侍,才算入道。]<BR><BR>  你们中的一些人或许认为,以上所说只适用于坐在法座上说法的上师,例如授比丘戒的亲教师或授灌顶的金刚阿阇黎等。其实不然,对于在自己寮房中,与自己同吃、同作、同坐的教书老师,我们也应如理依止。<BR><BR>  有一次,当阿底峡尊者生病而大便失禁时,仲敦巴不顾污秽、亲自用手舀取捧出室外。依此之力,他突然生起他心通,能知道大鹏鸟飞十八天所经地区中,包括蚂蚁在内一切有情的细微心理变化,而且现在名扬十方,被称为[噶当教法的大祖师]。阿底峡尊者在印、藏二地的事业广如虚空,也是完全得力于如理依止上师。所以当知,大德事业的广大与否,也取决于此。<BR><BR>  洽域瓦迅努沃(童光)依止京俄瓦十分如法,依教奉行。所以,当他有一天外出倾倒垃圾,返回登上第三级楼梯时,突然生起了[法流三摩地]。萨迦班智达最初向杰尊札巴坚赞(名称幢)(18)请者著述[上师瑜伽]修法时,札巴坚赞拒绝了,他说:[你只对我作叔父想而不作上师想。]后来札巴坚赞生病时,由于萨班认真地作了护理工作,札巴坚赞才将[上师瑜伽]赐给他。从那以后,萨班不再单纯地视他为叔父,而生起了真佛想,结果成为精通五明的班智达。赤钦丹巴饶杰也是如此,当他经师患疾时,赤钦悲痛欲绝,由于他妥善地作了护理工作,因而通达中观正见。普觉昂旺强巴有一天费了很大周折,才将一包很重的干牛粪送到杰珠康巴的住处,珠康巴赐给他一颅杯作过加持的陈年[内供](19),昂旺强巴饮用后心相续受到了加持,从那之后,他时常生起不可抑制的厌离心。因此当知,地道证悟将依赖于此而得到极大的增长。《道次第甘露藏》中说:<BR><BR>  [地道证德即生长。]<BR><BR>  巳六、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BR><BR>  博朵瓦在《蓝色小册》中说:<BR><BR>  [故当多方观法缘,观后依止应敬师,<BR><BR>  后不缺师为法性,诸业功不浪施故。]<BR><BR>  我们若能如理依止善知识,此[造作等流果]将保证我们在今后一切生中不缺善知识。我们现在如能对某位普通凡夫善知识生起真佛想而如理依止的话,以后当能值遇像弥勒、文殊那样的上师,并从之听法。《甘露藏》中说:<BR><BR>  [今生如理取悦师,其等流果于诸生,<BR><BR>  值遇殊胜善知识,得闻圆满无误法。]<BR>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巳七、不堕恶趣<BR><BR>  如果我们能如理依止善知识的话,上师对我们的申斥等能消除我们的恶趣能引业、从而不堕恶趣。过去,每当格西堆陇巴见到格西拉索瓦时,总是对他一味地呵斥。拉索瓦的弟子娘摩瓦对此心怀不满,口出谤言。拉索瓦却说:[不要这样讲!上师像这样对我每作一次呵斥,不啻如嘿汝嘎亲作加持一次!]卓贡藏巴嘉惹(20)说:<BR><BR>  [捶打是灌顶,由此得加持,<BR><BR>  责骂即猛咒,能除诸中断。]<BR><BR>  说明上师的打骂能消除我们的恶趣业,《地藏经》中说:<BR><BR>  [为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世因病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得清净,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虽于无量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护学处所生者,然彼以一上午即能映蔽。]<BR><BR>  巳八、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BR><BR>  此节如同依师利益的总结,简言之,如理依止上师是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根本。从最下不堕恶趣乃至最上成佛之间的一切幸福快乐,依靠上师都能不费力地获得。宗喀巴大师说:<BR><BR>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21)<BR><BR>  《甘露藏》中说:<BR><BR>  [总之依师于现前,离无暇得天人身,<BR><BR>  究竟尽诸轮回苦,能获决定善妙位。]<BR><BR>  阿底峡尊者说:[我依止的上师虽然多达一百五十二位,但没有一位不放在心上的。]由于尊者的依师法十分出色,所以他在印、藏二地的事业才会量等虚空,获得如此这般的成就。<BR><BR>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BR><BR>  不依止的过患,正好与上述八种依止利益相反,也就是[不能趋近佛位]等等。<BR><BR>  不如法依止的过患也有八种。如果我们在决定依止以后,又不如法依止的话,过失将极为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先认真地观察能不能依止某位上师,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向其求法。<BR><BR>己一、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上师代表一切佛的总体前来度我,如果轻视毁谤上师,就是轻视毁谤一切佛。对一位佛尚需视为非同小可的对象,更何况是一切佛呢!<BR><BR>  如果说法者有说法之心,听者有听法之心而从说法者处听受一句以上的佛法,这位说法者就是此处所说的[上师]。<BR><BR>  我们通常会十分小心地依止某位名气较大的上师,而怠慢其他像教字母的启蒙老师等,这样作是不对的。例如,杰珠康巴在对他的启蒙老师还俗一事未生净相(22)之前,不能生起任何证德。《甘露藏》中也说:<BR><BR>  [诸善知识如是说:诸佛事业现为师,<BR><BR>  不敬师即轻诸佛,有何异熟重于此!]<BR><BR>  《黑仇降阎摩续释难》中引经说:<BR><BR>  [设唯闻一颂,若不奉为师,<BR><BR>  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BR><BR>  又如《事师五十颂》中说:<BR><BR>  [于彼思为怙主已,既为弟子若轻毁,<BR><BR>  即名轻毁一切佛,是故恒常当得苦。]<BR><BR>  己二、若于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并经等量劫生于地狱<BR><BR>  如是我们对上师发怒的话,经历的时间有多少刹那(最短的时间单位),我们亦将破坏与此刹那数相等劫中所积的善根,并将留在无间地狱中经历同样数量的劫数。《时轮续》中说:<BR><BR>  [嗔师一刹那,即坏一劫善,<BR><BR>  等量劫中受,地狱等大苦。]<BR><BR>  例如:若对上师发怒有[一弹指顷](24),将破坏六十五大劫中所积的善根,并将住在无间地狱中达六十五大劫。因此,假如我们对上师犯有不敬、轻毁、嗔恚等过失,或是令上师感到不悦的话,如果上师尚在世,我们便应在上师跟前忏悔;如果上师已去世,则应在上师穿过的衣服等前面忏悔。<BR><BR>  己三、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BR><BR>  《集密根本续》中说:<BR><BR>  [造作无间等,大罪之有情,<BR><BR>  金刚乘大海,大乘中成就,<BR><BR>  恶意谤上师,虽修不成就。]<BR><BR>  意思是说,即便像造有无间等主样重大的罪恶的人,如果依靠修习像[密集]道这类的密法,他也能迅速得到殊胜成就;反之,如果恶意诋毁阿阇黎的话,此人就是再怎么修高深的密法,也绝不会得到殊胜成就。<BR><BR>  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BR><BR>  如果密宗行人对上师违犯三昧耶的话,此人再怎么努力修习密法,也与修地狱无异。《金刚心庄严续》中说:<BR><BR>  [舍睡眠喧染,千劫善修习,<BR><BR>  诸续最胜法,若谤阿阇黎,<BR><BR>  即修地狱等。]<BR><BR>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BR><BR>  如果我们轻视毁谤上师的话,将对我们在今生中生起新的证悟形成障碍,以前生起的那些证悟也将退失。例如,黑行阿阇黎因为对上师杂籣达惹的命令稍有违背,致使他在该生中得不到殊胜成就。热穹巴(25)因为三次违背密勒日巴的命令而未获得殊胜成就,据说他要再受生三次才能获得成就。<BR><BR>  以前,有一位下等种姓的阿阇黎,他有一个上等种姓的弟子,那个弟子具有在空中飞行的能力。一天,当他飞临其师上空,心中想到上师没有这项能力时,便立即坠落地面。<BR><BR>  班钦那若巴因为忘记师命去和外道辩论,而不能即生获得殊胜成就,只能在中有位成佛。<BR><BR>  过去里域地区(26)有两位沙弥,文殊本来授记说他们将即生获得殊胜成就,但他们却因为对法王松赞干布生起邪见、心怀疑虑,而未能成就殊胜悉地;取而代之的,是获得了带一袋金子回家的成就(27)。所以,如果我们对上师起邪见的话,生起证悟的时间净延迟,本来能得的大悉地也将变小。<BR><BR>  此外,我们应当避免与恶友为伍,因为他们能使我们的证德衰退。如今大多数人都一味地贪着现世,所议论的全是现世的事。我们自己也似乎把这些人看作是亲人和朋友,然而他们实际上是恶友。所谓[恶友],并不一定是披毛长角的的鬼怪,而是那些表面上貌似亲密,实际上却使你造不善业及退失善业者。我们绝不能听从那些人,应将他们视为像疯象、虎豹那样可怕的对象,避免与之交往。<BR><BR>  现在常有人对少欲、知足的修行者,说这样一些貌似中听的话:[不要放弃现在的享受,对自己太苛刻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当知这种人就是恶友!对此我们虽不必严词反击,但在行动上却不可受他影响。<BR><BR>  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BR><BR>  《事师五十颂》中说:<BR><BR>  [若有轻毁轨范师,便由疫气、伤害病,<BR><BR>  鬼魅、炽燃或诸毒,增上愚痴而命终。<BR><BR>  王法、火难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盗贼。<BR><BR>  鬼魅、邪引所杀害,从此堕入有情狱。<BR><BR>  故于一切轨范师,何时不应恼乱心,<BR><BR>  诸凡所说无间等,极可怖畏众地狱,<BR><BR>  一切轻毁轨范者,佛说当住于彼处。]<BR><BR>  如果我们轻视毁谤阿阇黎的话,就是在今生中,也会发生种种不如意的事。(接着帕绷喀大师举了一些实例。比如:过去在印度,当阿阇黎佛智(28)有一次说法时,正值其师大成就者帕仓巴(29)来到该地,佛智装作没有看见,后来又对上师妄语说是未见,结果导致眼珠空出坠地。达波绛贝伦珠仁波切有一个侍者,名叫楚臣(戒),他对仁波切缺乏信心和恭敬,后来在果嗄岭被强盗用巨石砸破脑袋致死。内邬素巴的一个弟子由于破坏三昧耶,所以在临终时出现恐怖景象等等。)<BR><BR>  己七、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BR><BR>  《金刚手灌顶续》中说,这是轻毁上师的最大过患。虽然在其他经典中,说有许多因造罪而入地狱的事例,但这一密续却未说明轻毁上师者将投生于何等地狱。该续中,金刚手问佛道:[溥伽梵,若有轻毁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异熟?]薄伽梵回答说:<BR><BR>  [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BR><BR>  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BR><BR>  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BR><BR>  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BR><BR>  不应轻上师。]<BR><BR>  因为薄伽梵考虑到,如果详实回答的话,将会引起天、人世间的恐怖,那些大菩萨也会因悲心难忍而昏倒,所以只概略地说需长年滞留于无间地狱。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轻毁上师。<BR><BR>  不要说是自己轻毁上师,就是用眼睛去看那些轻毁上师的人也不可以。(帕绷喀大师举了大成就者林日巴(30)的例子:有一次林日巴说法时,适逢洽译师(31)的一个破誓弟子来到该地,他立即感到口齿僵硬,无法继续说法而中途退场。)<BR><BR>  己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BR><BR>  这与前面所说的依止知识利益之一正好相反。<BR><BR>  如果遇不到善知识的话,我们将不断地受生在连[法]的名字都听不到的无暇处。简言之,如宗喀巴大师所说:<BR><BR>  [所有现后诸福聚,缘起善成根本者,<BR><BR>  谓由意乐及加行,如理亲近善知识。]<BR><BR>  世人所有的幸福快乐都是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结果,所有的不幸失意都是不依止或不如法依止善知识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如法依止上师的话,不仅使我们在现世中遇不到其他善知识,在来世各生中也将遇不到善知识。《甘露藏》中说:<BR><BR>  [虽百返获乐趣身,因彼不敬等流果,<BR><BR>  生无暇处不得闻,下至[正法]、[善士]名。]<BR><BR>  此依止知识法不要说出于故意,即便在不观不想情况下,许多平凡的事,其微细缘起(32)也会导致各种善恶的结果。(帕绷喀大师接着举了一些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密勒日巴供养玛尔巴一口空锅属错误缘起,而当他首次与玛尔巴见面时,将玛尔巴赐予的酒全部喝干又属正确缘起。玛尔巴先向本尊顶礼再向上师那若巴顶礼视为错误缘起。由于仲敦巴师事赛尊巴和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师事金洲,密勒日巴师事玛尔巴均极如法,以及宗喀巴大师在琼波勒巴(33)灌顶室的墙上涂金等,所以后来他们的宏法事业十分广大。)因为依师法具有极大的关要,所以很小的善恶缘起也会产生重大的后果。<BR><BR>  嘉曹法王(34)最初是带着诤辩的念头来找宗喀巴大师,(帕绷喀大师讲了些嘉曹法王来到宗喀巴大师跟前发生的一些情况(35),然后说:)像这样动机虽不好,但缘起极好,以及动机虽好但缘起极不好的情况多种多样,所以我们对此应当小心谨慎。<BR><BR>  称说自己上师的名号时,许多人称之为[某某先生],这样的称呼是不对的。在称上师名时,应加上[尊前]等敬词。每当阿底峡尊者称金洲之名时,必合掌赞叹;如果听到别人说到金洲的名字时,他便立即起身以示恭敬。就我而言,虽然不是自赞,但当别人突然提我大宝上师的名号时,心里总是感到极大的不安。(帕绷喀大师又说,如果上师尚在世的话,不可使用[难称其名]一词。(36))<BR>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后,大师又重述了上面的那些科判,一中一略共二次。)<BR><BR>  注释:<BR><BR>  1、引自《入行论》第七品。<BR><BR>  2、第一句见于许多密法仪轨的礼敬偈中,第二句出自《供养上师仪轨》。<BR><BR>  3、无著观修十二年亲见弥勒后,弥勒将他带往兜率天传法,虽然他只在天上停留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但人间已过五十年。<BR><BR>  4、常啼先以出卖自身的肉来购买法圣上师的供养,后以洒血来抑制说法场地飞扬的尘土。<BR><BR>  5、大乘资粮道分小、中、大三阶段。<BR><BR>  6、意为永断烦恼障解脱轮回。<BR><BR>  7、菩萨前七地中未断烦恼障,故称不净。<BR><BR>  8、引自《至尊荡巴桑杰教诫定日百颂》,定日瓦指定日地方的民众。<BR><BR>  9、引自《五次第论》。<BR><BR>  10、《速道》称此颂出自《桑布札续》,其他释论均说不见于甘珠尔中。<BR><BR>  11、出处未详。<BR><BR>  12、法名为仁钦宁波(宝藏,1032-1116)。<BR><BR>  13、指堆陇巴的上师京俄瓦楚臣跋。<BR><BR>  14、出处未详。<BR><BR>  15、《二次第真实性修法口授》,印度阿阇黎佛智造。<BR><BR>  16、1015-1077,噶当四瑜伽师之一。<BR><BR>  17、仲敦巴的第一位上师,仲敦巴自十九岁开始依止他,共十二年。<BR><BR>  18、1147-1216。<BR><BR>  19、密宗修法用品。<BR><BR>  20、法名为耶协多杰(智金刚,1161-1211),林日巴,贝玛多杰的上首弟子,主巴噶举祖师。<BR><BR>  21、《功德之基颂》首句。<BR><BR>  22、意为专视上师功德,不计较表面过失。<BR><BR>  23、《黑仇降阎摩续释难.宝炬》,印度论师惹那嘎惹馨底造。<BR><BR>  24、根据俱舍师的说法,[一弹指倾]中包括六十五个刹那。<BR><BR>  25、法名为多杰扎巴(金刚称,1083-1161)。<BR><BR>  26、新疆南部昆仑山以北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一带地区总名。<BR><BR>  27、参见《松赞干布遗教》,福德天王造。<BR><BR>  28、阿阇黎佛智,又称智足,是密宗[集密]二派之一智足派的祖师。多罗那他说,他曾担任护法王的国师,主持止迦摩罗室罗寺的开光大典,并任该寺金刚阿阇黎。<BR><BR>  29、意为[养猪者],此师从事低贱职业。<BR><BR>  30、法名为贝玛多杰(莲花金刚,1128-1188),他在曲水下游朗木地方建主寺,形成主巴噶举派。<BR><BR>  31、法名为却吉贝(法主祥,1197-1265)。<BR><BR>  32、此处为预兆之意。<BR><BR>  33、系布顿仁钦珠之弟子,宗喀巴大师主要从之听受[集密]教授。<BR><BR>  34、嘉曹达玛仁钦(盛宝,1364-1431),宗喀巴大师上首弟子之一,绍继大师法席,成为第一任甘丹西巴。<BR><BR>  35、札雅罗桑顿巴所著《嘉曹杰传》中说:[由于嘉曹杰以教理之雄辩,击败雅、绒二师后,心高气傲,意欲与一切智宗喀巴大一比高低。他来到时,正值大师为众说法。因急欲寻找辩论的时机,所以故意不脱帽而进入讲经院中。宗喀巴大师一见到此情,便从正在说法的座上下来,坐在下面。嘉曹杰竟旁若无人,戴着帽子登上大师的法座,坐下来听法。然而他耳中听到的,全是往昔闻所未闻的嘉言。由此摧倒我慢之山。他慌忙脱下帽子,从座位上下来,坐在弟子群中。从此,他抛弃了辩论的打算,作为弟子追随大师。据说,那时他登上大师的法座,正是凑合了后来他绍继宗喀巴大师法席的缘起。]<BR><BR>  36、表悲痛难忍之意。<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30 11:45 , Processed in 0.03338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