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62|回复: 26

佛经上说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31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不知道佛所说的世界是如何由空至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人能答啊。
都去看无上密了。
发表于 2008-9-2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翻《长阿含经》最后一部

话说这个世界形成史也不见得怎么重要
我觉得也就是备此一说罢了。
发表于 2008-9-3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大千世界无外乎两个部分,一是情世间,就是有情众生。二是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地水火风。

无始以来世界曾经无数次的完结又无数次的依缘而生,佛教的世间概念最小为刹那,最大为大劫(还有中小劫),就是成、住、坏、空四大劫。我们目前就处在住大劫的贤中劫时段。上个世界就是在最后坏劫里依次由地大不调而引发水淹、火烧、风吹而灭。新生的这个世界也是先由业风成风轮而吹聚细尘凝结所成,精华颗粒形成中间的须弥山,依次又形成胜身等四大州及八小洲等等。最初大地形成时柔软具有芬香,他方天界有情游历至此,因贪食粗重食物而失去神通功德后便畅长居此地,后又逐渐形成群落部主国王等有情世间。

这是最简单的表述,详细请参见《俱舍轮大疏》其中有详尽描述。另外也可参见《贤者喜宴》、《青、红史》等。
发表于 2008-9-3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mandaga 于 2008-9-3 02:44 PM 发表
所谓大千世界无外乎两个部分,一是情世间,就是有情众生。二是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地水火风。

无始以来世界曾经无数次的完结又无数次的依缘而生,佛教的世间概念最小为刹那,最大为大劫(还有中小劫),就是成 ...

俱舍论大疏,是一世嘉木样大师的吗?非常喜欢!有汉译本吗?很想看。
发表于 2008-9-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I have cut and paste an article as follow. Mind you,Science (i.e. QM) had already proved that 'matter' exist only when being observed/ measured. That is to say matter does not exist on its own; that matches the view of Gelupa school.





一個學物理的人對佛教的認識



紫虛居士著



楞嚴經中,佛教對物質的起源與結構有很精采的說明。楞嚴經卷三,佛說:「汝(指阿難尊者)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質分成微塵,再細分變成「鄰虛塵」,這是很小、接近虛無的塵。它的結構是「色邊際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訴我們,物質狀態的細小鄰虛塵,再分下去就變成同時含有物質與虛空性質的東西,最後就是虛空而已。也就是由虛空產生有色相的半實半空的東西,然後再生出物質。本師佛在說法那時候科學上還沒有原子、分子、質子、中子、電子、夸克等名詞,所以他只有以「鄰虛塵」「色邊際相」等名詞來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當時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對物質組成的說法到今天才被科學逐漸證實。近代科學研究的結果,知道物質可由大往小不斷細分,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一路分析下去,目前最基本的物質組成單位是輕子(Lepton)與光子,以及組成強子(hadron)的夸克(Quark),還有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這些輕子、光子與夸克的重要性質有:靜止質量、電量與自旋量(SPIN)及空間大小。輕子包括電子、微中子及渺子(Muon),目前尚不知其體積有多大,也不知其內部有什麼結構,但有微小的靜止質量與自旋量,有些帶有電量,有些則呈中性,在佛教看來,自旋量是動的能量,與佛家所說的「火大」有關(註:佛家認為物質世界的組成要素是地、水、火、風四大,「地大」表堅固之性,「水大」表溼性,「火大」表煖性、能量,「風大」表移動性。若再加上「無礙」的「空大」則稱「五大」,五大是「非情」世界組成的要素,若再包括「認知」作用的「識大」則成「六大」,六大是有情與非情世界組成之要素),體積大小並沒有堅、濕、煖動之性,故體積只是虛空的性質而已。質量有「質礙」性質,應屬地大,至於另一個重要性質是電量。所有分子、原子皆不離電量,但電量看不出屬於那一大。電子在科學上觀察,它有自旋、質量與電量,因此,它具有火、地、空三大及電荷,而光子沒有質量,也沒有電量,故只有火大、空大而已,目前科學界對物質的定義似乎是取決於「地大」,也就是要在靜止時有質量才算。若如此,那麼光子及夸克就不是物質,而只是虛空的一些特有性質而已。科學家把空間的性質以體積、自旋等來表示。目前已發現在質子與氘原子之間就有200多種不同靜止質量與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輕子與質子之間亦有多種介子(Meson)存在,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來,就是各種「色邊際相」,含有不同份量的虛空性質所成,在楞嚴經中,本師佛並未詳列目前科學上找到的各種粒子,只是例舉一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做為說明而已。科學家以自旋,體積、能量、質量等來表示粒子的性質,而佛家則以地、水、火、風、空的性質來說明,似乎這兩者有一致性。皆可說明物質與虛空的特質。目前科學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來源是什麼,但本師佛早就告訴我們,它們來自虛空,一切色相皆虛空所出,而佛更進一步指出,虛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無法用科學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說皆非自性。看楞嚴經這一段說法,試看當今何種宗教有如佛教的精闢見解。
发表于 2008-9-3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A bit more:  When we observe or measure a matter particle, we collapse its wave function. Before the wave function is collapsed, it has a dual nature of being exist and non-exist------it is just 'don't know'---- This is the Neil Bohr's view and is accepted by most Physic students, including myself.

At the 50s, one Phd student proposed the 'multi-universe' theory' . And that is to say we have countless number of worlds and each world has its own history.  This is also Buddha's view which he stated there are 3 e1000 worlds .....
发表于 2008-9-3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肆、佛教所認識的宇宙



佛教對宇宙及其中諸現象的描述大多在小乘經典,如阿含經之中,大乘經典在華嚴經中亦有一些,其他的經典較少描述,主要原因是大乘行者認為對物質世界之了解並無助於「開悟見性」,且「諸法唯心造」,大乘佛教主要教人「制心」,對物質世界並沒有用太多時間去了解,他們認為一旦開悟見性宇宙就自然真相大白,今將佛經中有關宇宙之情況概述於下:



一、對宇宙大小與其中之情況的描述,讓我們先看下列的資料:



(一)大般若經初品放光說:「世尊從三昧起,以天眼觀世界……出大光明,遍照三千世界,從三大千世界,遍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二)大般若經初品現身說:「……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萬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皆如是……」



(三)阿含經中的起世經:「……如一日月所行之處,照四天下,如是等類,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處,此則名為一千世界,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此千世界,猶如周羅,名小千界。諸比丘,你所周羅一千世界是名稱二中千世界。如此稱二中千世界,以為一數,復滿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諸比丘,上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成立,同時成已而復散壞,同時壞已而復還立,同時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燒已名為散壞,週遍起已,名為成立,周遍住已,名為安住,是為無畏一佛剎土……」



(四)阿含經的大樓炭經卷一閻浮利品第一:「……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時,爾所四千天下四界,有千日月,有千須彌山,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龍宮,四千大惡道,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七千種大樹,八千種大山,萬種種大犁尼,是名一小千世界,……是名三千世界,悉燒成壞,是為一佛剎。」



(五)阿含經:「佛告諸比丘……,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六)華嚴經:「世界之初,先成虛空,再成無色界,次成色界,再次成欲界。」
发表于 2008-9-3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宇宙間眾生發生的次第(先後)



今日科學家尚不知宇宙間眾生的情況,當然亦談不上研究發生的程序問題,唯有進化論解釋地球上發現的口古生物的發生程序。佛教的論點與進化論亦相吻合,這點容有機會再說。佛教對宙間眾生發生的次第有如此說:



華嚴經:「世界之初先成虛空,次成無色界,再成色界,再次成欲界。」佛教常講「空」,但此「空」(如色不異空,色即是空)並不是「虛空」,佛教的「空」是指「如來藏」或「自性」,是一種「絕對的境界」,而「虛空」是「因色而有」的相對境界,佛教認為世界、眾生皆源於宇宙之本體(即自性),虛空亦不例外,由自性起「無明」(即微小的執著)然後就先有「虛空」(因分別而有),然後再生出結構簡單(也就是執著很小,業力很輕的)的無色界眾生,這些眾生沒有顏色或物質,只有「意念」(也就是由「識」形成的生命),我們人類若禪定修得很好,到達「空定」,死後就可能生到這種天界。執著稍深一點就有色界眾生出現,這些眾生只有色相,但沒有淫、食二欲,在人間修禪定到四禪天以下,死後會生到色界諸天。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禪天。執著、業力再大的眾生就出生在欲界,欲界天的眾生有食欲、淫欲與睡眠,此界有精神境界的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與他自在天),有物質界與神識合一的「人」與「畜生」,亦有很苦的「惡鬼」與「地獄」道眾生。這一些不同境界的眾生是因為「心的狀態不同」而產生的。以上是就大乘佛教的「心」的觀點來說眾生的起生次第,而小乘的阿含經就以較「實際」的觀點來說,如起世經:「世間轉已,如是成時,諸眾生等,多得生於光音天上,是諸眾生生彼天時,喜悅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飛行自在,壽命久遠……,爾時世間轉壞已成,空無有物,諸梵宮中,未有眾生,光音天上,福業盡者,乃從下生梵宮殿中,不從胎生,自然化生」,這段說明福業盡的諸眾生會由較高的天界下生到較低的天界。當然也暗示著會下生到更低的欲界,如人、畜等。



三、地球與人類的起源



對於人類如何生起,大樓炭經天地成品:「佛告比丘,天地破壞,更始成後,人皆在第十五阿衛貨羅天上,其天上人,以好喜作食,各有光明神足,其壽甚久遠……,彼天人福德薄祿,命欲盡者,從阿衛貨樓天上,來下遊此間地,……取地味而食之,人食地味之後,身即麤堅……亡失光明神足不能復飛天上……」這段話說明人類最早是由飛行自在身體光明的天界眾生,因福報盡、業報重,貪食地味,因此身體變粗重,無法重回天上,就生在地球,但佛並沒有說明這些天人到地球後變成什麼模樣。當時天人們只是變成合於地球生存條件的生物,後因地球生存條件不斷改變,天人們就製做複雜的「基因」(在生物的細胞內)來記錄其生存環境與生物體結構的關係,藉此記錄的資料,「神識」就製造出最適合其生存環境的生物體,經過漫長時間的改變而才有今日的人類。這種說詞與進化論的觀點是相同的(註:地球的年齡由科學方法估計約四十六億年,三十五億午前出現單細胞生物,十億年前開始出現有性生殖,七點五億年前有多細胞植物出現,較複雜的動物如蝦等出現時間約在三億年以前。約5000萬年前開始有靈長目動物,到2000萬年前出現猿類,而直立的猿人約出現在500萬年前,周口店的猿人出現在150萬年前.而10萬年前開始有農耕生活,約五萬年前才有今日的文明)



對於地球當初的情況,起世經亦描述:「復次比丘……當於如是三摩耶時,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佛所說的「地肥」有點類似火山的岩漿,慢慢凝固後形成陸地就像水膜停在水上。佛又說:「諸比丘復於此時,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漸如乳酪,成就生酥,有如等是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猶如上蜜,爾時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漸漸澀惡,皮膚顏色濁暗,形貌改異,無復光明,亦不能飛行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沒滅……」。這段話敘說業報較重的天人看地球初期的感覺(註:其感覺和我們不同),認為地球是甘美的食物,貪食著相就成為生物了。
发表于 2008-9-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吉祥天母”法海师兄。哈哈欲界天大护法!

大疏的藏文意思是“萨布赤”就是细讲解的意思,有关《俱舍论》历代祖师多有注疏,如桂译师、夏鲁派的布顿-仁钦珠大师、宗大师及克珠仁波切、班钦索南扎巴、雍增益西坚参大师等等多有《阿毗达磨俱舍论》的讲解著作。

一世江央喜巴大师的文集目录我没有,但其中肯定也有相关注疏。
发表于 2008-9-3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依俱舍,每一个小世界都是成住坏空循环着的,这样每八十中劫为一小循环。至于空劫之后的成劫是如何开始的,可以看俱舍的这要段文字。

  論曰。許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謂諸有情業增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廣無數。厚十六億踰繕那。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設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又諸有情業增上力。起大雲雨澍風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成輪。如是水輪於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踰繕那。
如何水輪不傍流散。有餘師說。一切有情業力所持令不流散。如所飲食未熟變時。終不流移墮於熟藏。有餘部說。由風所持令不流散。如篅持穀。
有情業力感別風起。搏擊此水上結成金。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輪減唯厚八洛叉。餘轉成金。厚三億二萬。二輪廣量其數是同。謂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周圍其邊數成三倍。謂周圍量成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踰繕那。

原論這段文字之後廣說情器世間的安部及成住壞空。
不怕眼花的可以繼續看下面的。:lol

        三災火水風        上三定為頂
        如次內災等        四無不動故
        然彼器非常        情俱生滅故
        要七火一水        七水火後風
  論曰。此大三災逼有情類。令捨下地集上天中。初火災興由七日現。次水災起由雨霖淫。後風災生由風相擊。此三災力壞器世間。乃至極微亦無餘在。
……由諸有情業所生風能為種子。或此即以前災頂風為緣。引生風為種子。又化地部契經中言。風從他方飄種來此。……
此三災頂為在何處。第二靜慮為火災頂。此下為火所焚燒故。第三靜慮為水災頂。此下為水所浸爛故。第四靜慮為風災頂。此下為風所飄散故。隨何災上名彼災頂。何緣下三定遭火水風災。初二三定中內災等彼故。謂初靜慮尋伺為內災。能燒惱心等外火災故。第二靜慮喜受為內災。與輕安俱潤身如水故。遍身麁重由此皆除故。經說苦根第二靜慮滅。第三靜慮動息為內災。息亦是風。等外風炎故。若入此靜慮有如是內災。生此靜慮時遭是外災壞。何緣不立地亦為災。以器世間即是地故。但可火等與地相違。不可說言地還違地。第四靜慮何為外災。彼無外災。離內災故。由此佛說彼名不動。內外三災所不及故。有說。彼地有淨居天故。彼不遭諸災所壞。由彼不可生無色天。亦復不應更往餘處。若爾彼地器應是常。不爾。與有情俱生俱滅故。謂彼天處無總地形。但如眾星居處各別。有情於彼生時死時。所住天宮隨起隨滅。是故彼器體亦非常。所說三災云何次第。要先無間起七火災。其次定應一水災起。此後無間復七火災。度七火災。還有一水。如是乃至滿七水災。復七火災。後風災起。如是總有八七火災一七水災一風災起。何緣如是。由彼有情所修定因於上漸勝故。感身壽其量漸長。由是所居亦漸久住。由此善釋施設足文遍淨天壽六十四劫。
发表于 2008-9-3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mandaga 于 2008-9-3 03:56 PM 发表
回复“吉祥天母”法海师兄。哈哈欲界天大护法!

大疏的藏文意思是“萨布赤”就是细讲解的意思,有关《俱舍论》历代祖师多有注疏,如桂译师、夏鲁派的布顿-仁钦珠大师、宗大师及克珠仁波切、班钦索南扎巴、雍增益西 ...

赫赫。我知道大疏是细讲解,就是“辨析”嘛。那您说在大疏里面有详细器世间的讲解是指哪本大疏?是您自己看藏文的还是有翻译为汉文的?若是藏文我们只能望洋兴叹了,有汉文我们可以学习一下。

法海师兄是谁?是说我吗?我怎么成了法海了?
发表于 2008-9-3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参看《如意宝树史》
发表于 2008-9-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喜饶嘉措”是那位大德啊?? 哈哈哈哈

藏文喜饶是智慧,嘉措是大海,不是智海(或慧海)吗?

当然是藏文文集了,九二前起我就开始学习藏文了。所有的有关《俱舍论》的注疏都有情器世间的缘起解释。
发表于 2008-9-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mandaga 于 2008-9-3 07:44 PM 发表
那“喜饶嘉措”是那位大德啊?? 哈哈哈哈

藏文喜饶是智慧,嘉措是大海,不是智海(或慧海)吗?

当然是藏文文集了,九二前起我就开始学习藏文了。所有的有关《俱舍论》的注疏都有情器世间的缘起解释。

:victory:
严重羡慕啊,可以阅读那么多藏文法宝,犹如进入法海一般,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04:28 , Processed in 0.03517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