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size=5><STRONG><FONT face=宋体>成佛捷径金刚乘要义</FONT></STRONG> </FONT><P><FONT face="隶书,宋体,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ize=5>这是多识仁波切在西园寺讲解《佛教理论框架》的时候所讲,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些关于密法的基础知识,所以转贴在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BR>---------------------------------- <BR><BR>成佛捷径金刚乘要义 <BR><BR>大乘佛法的显密二道,好象是迈向同一个目标的不同起点上起步的两条道路,最终都是要成就具备色法二身的圆觉无上佛果。 <BR>佛陀说法有显有密,有常有变,完全是根据引度对象的根基、智力、心理、爱好、习惯势力等因素决定的,是适应一切地域、一切时代、一切众生的方便之举。如牛羊吃草不吃肉,虎豹吃肉不吃草,鸟儿栖息林中,鱼虾活在水里,众生各有各的生存因缘,佛的无碍智慧和无限方便怎么会局限于某些狭小的疆界和固定的程式呢?教内外那些知常不知变,知显不知密,知小(乘)不知大(乘),褒显(教)而贬密(教)的人,又哪知天外有天,法中有法? <BR>我看过汉地寺院的早晚课诵,每天一上来要念那么多的密咒且祈请金刚菩萨,这正说明显教和密教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是显中有密,密中有显。而有些修净土的人却要一概反对密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BR>当然,由于密教本身“密”的原因,不能公开,很多人不了解,就胡思乱想瞎猜。密法在观修上与显法是有所不同的。人都是习惯性的生物,习惯了的东西就认为是好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守着习惯性的东西,自己认为自己的教派是最正确的、最高的,不自觉地就犯了谤法罪。“一切经典皆教诫”,三乘佛法都是佛陀所说,听法的对象不同,你虽不信,也不能谤法。 <BR>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说我们佛教是最开放的宗教,佛教历史上没有反对迫害科学家的例子,从印度开始就把各民族的文化,很多世间的知识都吸收过来了。佛教为什么现在已成为东方文明的宝库呢?就是这种开放兼容、包罗万象,积累了很多人类文明的精华,成了人类文明的宝库。佛教不是一说一经或一宗一派那样的一种心量狭小的产物,而是心量广大。 <BR>据说第一次见到火车的人,把火车当成怪物而吓得逃跑;</P><P class=MsoNormalIndent style="MARGIN: 6pt 0cm; mso-para-margin-top: .5gd; mso-para-margin-right: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5gd; mso-para-margin-left: 0cm"><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照相机传入中国时,曾经有人认为那是“摄魂器”而极力反对。这种事在藏地、汉地都听说过,这不是笑话吗?把大乘经典说成是后人的伪造,把密法贬低为印度外道的那些人,和那些因为无知偏执而把火车和照相机当成怪物的人,又有何差别呢?</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P><P><BR>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在其诗体自传中写道: <BR>“此处通向圆觉佛陀地,深密金刚乘与般若乘,两条道路密道比显道,更具特别殊胜奇妙处。 <BR>享誉日月同辉照人间,既信此言并非溢美词,大密教理究竟是如何,不去探讨窃居善知位, <BR>这种人物若算有慧眼,比这更愚蠢者还有谁?特别难逢殊胜无上道,竟然轻视放弃真可惜! <BR>因此对那佛陀无上道,比佛更难相遇之密乘,两种悉地之源密宝藏,深入其中长期勤学修。” <BR><BR>这段话中包涵的真理,只有深通显密二乘的高屋建瓴之士才能领悟。 <BR><BR>根据历代密学善知识的总结,密乘和显乘相比,密乘有胜过显乘的许多特点,略述如下: <BR>(一)智慧殊胜。 <BR>如证悟空性是显密共同的课题。显密二乘在观空中,所观客观对象的法性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在能证意识上则有粗细的差别,从而有了究竟和非究竟之分。所以,十地菩萨在成佛前必须接受诸佛灌顶进入密道,破除细分所知障和细分执实习气。 <BR><BR>(二)方便殊胜。 <BR>密法有许多超胜显法的方便法门,故也称“方便乘”。其方便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BR>1.修止观的方便。 <BR>止心定和妙观察是解脱成佛的主要通道。但在修止心方面密法有绝妙的方法,如观气脉明点收心入内之法和修大乐息心之法,以及全蚀和后化两种入定法等等。 <BR>简而言之,显宗的止心修法是一种消极的控制散乱法,而密宗的止心法是一种积极的自然入定法。密宗有很多方便法,不需要长时期很枯燥地修定、修止观,而是从一种特殊的天瑜伽观想中顺其自然,归入一境,自然产生止观的结果。 <BR>2.快速修色身资粮的方便。 <BR>显宗修色身(报化身)福德资粮,需要修三个无量劫。密法能将无量劫世修色身资粮的时间缩短到数世到一世,甚至数十年之内,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代替色身福德资粮的修法主要是佛身瑜伽。 <BR>显宗八地以上菩萨才出现与佛相似的相好庄严相,这种近似佛身是真佛身的直接因缘。四续部都有佛身瑜伽,而在无上密中有更殊胜的真假幻身瑜伽。这类佛身瑜伽,一上来便自观本尊,与显宗八地以上的近似佛身有相似作用。这就是密宗即身成佛的主要根据。 <BR>3.修菩提心的方便。 <BR>修以大慈悲心为动力的菩提心,在显宗中需要修不惜舍身之类的广大菩萨行,需要艰苦卓绝的利众实际行动,但在密法中有观想舍身法、放光度众法、观想供养法等许多完成大行的方便法。修六度万行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净化心田,只要能净化心灵,无法不可取。直接用改变心理状态的观想法去代替广大行,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BR>密法对显宗中舍身是绝对反对的。因为人身难得,舍后很难再得,要保持住自己的人身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再说,仅仅是为了某些少数众生而舍身,整个众生的利益就会受到妨害。经中看到,施舍眼睛、手臂、腿肉或燃指供佛等,这只能利益少部分人,利益不了大部分人,身体伤残了,非常的不方便,这对众生有什么益处? <BR>4.改变世俗执见的方便。 <BR>凡圣的差别是有无世俗心,有世俗执见者为凡众,无世俗执见者为圣人。 <BR>净土是什么?心净了,秽土也是净土;心不净,净土也是秽土。“心净则国土净”,世俗心田中才有净土、秽土,胜义心中万法平等,哪有净秽之别? <BR>在修行中对世俗心的破除是一个难题。 <BR>显宗通过漫长的道路,修两种菩提心来改变世俗观念,培养佛心,把众生看作母亲以改变世俗的情仇爱憎等心理。 <BR>密法一开始就着手消浪仔睦恚游宥臼⑿械钠魇澜缥旃煌痢⒎鹗澜纾又谏茸约呵康氖ブ诨蚰信率靠招小R远源鹌腥淖鹁刺茸鹁粗谏S秩绶鹕龛べぃ圩陨碜翘逦骶环鹛澹苑鸬拇缺娣蹲约旱乃枷胄形U庑┒际瞧瞥浪仔牡募行У姆椒ā?<BR>5.转害为利的方便。 <BR>贪嗔痴是污染佛心的巨毒,因而克服、根绝贪嗔痴便成了佛教的同一目标。但在对治三毒的方法上,大小显密各有不同。 <BR>小乘以离欲为主,修净行;大乘有离欲和带欲两种修法,僧人是离欲修,在家人是带欲修行,不破除五欲。至于无上密,化欲为道或五欲为供和“烦恼即菩提”的说法有相似之处,对欲界众生的修行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BR>历史上,印度的密修士中大部分是国王、王妃、大臣、太子、公主这类在家弟子,藏传佛教早期的宗教大师如玛尔巴、米拉日巴,萨迦五祖中的前三祖都是在家的居士。而且,有些大密灌顶的方式对比丘僧众提出了限制。这都足以说明密法化欲为道的性质。 <BR>6.度化恶众的方便。 <BR>在密法中有许多度化罪大恶极之人的方便法门,如引度大恶往生佛国的颇瓦法(迁识法)、制止恶行的咒力杀度法、洗涤重罪的消业法、大恶众即身解脱法等等。 <BR>对罪恶深重的人光用慈悲的办法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密法中才显出多种愤怒金刚相,用咒力等去惩罚恶人、制止他的恶行,这实际上是帮助他、拯救他。菩萨戒中允许开杀戒。比如国王、大臣、将军等一般情况下不能开杀戒,但为了广大众生的利益,有时候可以开杀戒。密乘更是推广了这方面的内容。 <BR><BR>(三)教义理论的殊胜 <BR>佛教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心”问题(这个心不是指人体的心脏,而是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佛家自称佛学为内学(内指内心)。 <BR>佛家在人的意识的性质分类、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和精细程度是现代心理学所远不可企及的,因为思想意识是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作用,所以以研究物质为长项的实证科学在面对非物质的精神世界时便显得一筹莫展。 <BR><BR>显宗佛教认为生命的本体是无形的精神,转世和解脱成佛、聪明与愚昧、欢乐与苦恼、高尚与卑劣、勇敢和懦弱都是心的作用、心的品质的表现。对心性的本质、存在形式和作用的认识及其改造转化的方法,构成了教义理论体系。因此把佛教称作心学、人学、生命学是最恰当不过的。 <BR>但更深层的研究就会发现,显宗经典理论在心的本质、心身关系、无形的精神如何受染等等问题上没有合乎逻辑的答案。 <BR>比如,显宗理论在心性本质问题上有“心性本空”、“心续不断”两种说法。“心”既然非物质,无形无色,其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呢?佛经中说“心因境生”,也就是说在对外境的反映中,才能表现出心的存在。那么原始心在无境的情况下,又是怎么存在的呢?又如作为不空的缘起心刹那流变的续流,有哪些缘起在保持着它的续流呢? <BR>又,十二因缘中转世的主体是受染意识,转世投胎后在母体中产生名色(受想行识无形无色故称名、肉体称色),“意识”扮演着种子的角色,名色五蕴身从识中生出。这就有了矛盾,如果意识是色身的种子,那么意识就不是纯精神的东西;如果色身来自母体,那么前世的色身业因缘的异熟果怎会生自母体呢?这在因果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俱舍论》中说,无色界生命的色蕴处于潜在状态,否则,再转色界时,就缺乏色蕴的种子。这说明意识本身带有物质成份,因为同因同果,异因异果,在无形的意识中是生不出有形物质色体的。 <BR>又,苦乐归根结底是思想意识的感受,那么它和肉体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那么身体的疾病和饥饿、寒热怎会产生心理上的苦感呢?没有眼睛的人为何没有视觉功能?没有五官的人有五官之识吗?若俱生盲人有色感,那么眼识不通过物质的眼睛又怎能看见呢? <BR><BR>诸如此类的问题,密续中却有圆满的解答: <BR>1、意识不是单独存在的。 <BR>无论显露的宏观意识和作为意识能量种子的潜在微观意识,都和物质色体是不能分离的。宏观的意识和宏观肉体的分离,就意味着肉体的死亡和宏观意识的消失,即生命周期的结束。紧接着以微细气体为载体的细微意识从休眠状态中苏醒,接替肉体和宏观意识的职能开始运转,这就是中阴身或者转世意识。 <BR>微细的气体和微细的意识是永不分离的金刚体。气是色(物质),识是非色;在金刚体中气是体,识是能,它们的关系不是气识两种东西的结合,而是一体的两种性质。续经中说“既是气,也是神,动为气,静为心”,气和心是合一的东西。不但是在人体上,而且在转世的意识中也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金刚体。这样一来,无形精神有了存在的形体——气,转世和生住灭的生命过程中,意识和气的作用形式发挥着能量的作用。气和识为一体的原身转化为宏观肉体和意识便是转生。当宏观肉体和经脉老化受损、精气血枯竭时,心气衰竭导致灵肉分离的死亡,这时原身开始运作。 <BR>以细微的原身为主体的三身、三识的金刚体理论,填补了显宗理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BR>三身是:宏体――肉体;微体――精气、血、脉;极微体――气体原身。 <BR>三识是:宏观的显露识――活人的意识;微识――进入死亡过程中的八十种情识阶段;极微识――死亡以后出现在死亡光明阶段。 <BR><BR>2、意识与肉身相互作用。 <BR>密法认为人的肉体活动靠气(呼吸)血(脉搏、体温)运动,气血运动靠主体意识的作用,意识一旦消失,气血的运动就停止,然后肉体就僵死。但是反过来说,肉体和精气血脉的盛衰、五官敏钝等对意识的性能、作用、活动等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BR>因此在净化开悟的修心过程中,只注意意识,不注意身体的作用是不够的。因此就有了炼气入脉、炼气化精、大乐止心、中脉开悟等一系列修止观的净化意识、开发智慧的理论和神奇的方法。 <BR><BR>3、意识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BR>佛教本来就重视修炼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但密法进一步认为外器世界、内身精气脉、智慧心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时轮法。 <BR>密宗认为生命和宇宙的本原是气(即现在人说的“引力”),不但人的生命和意识离不开气,就连地球和日月星辰都悬浮在气中,在气的作用下运动。如气候的寒热、四季的变化和人的身心的关系;日月蚀对人体中脉开合的关系;清晨黎明和第四级光明心生起的关系;观修面对的方向的不同作用(现代科学所说的“磁场”);特殊区域地段对身心的作用等。 <BR>掌握人与天地间关系的规律,在止观和开悟见性的修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R><BR>如果说显宗是修心的理论,那么密宗就是身心双修的理论;如果说显宗是纯精神的一元论,那么密宗就是精神和物质二元论。若拿物理学来相比,显宗理论好比是经典物理学,而密宗理论则是量子物理学。 <BR>密法分为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外事和内观二法中以外事沐浴、手印等为主的密法称为事部;外事和内观相等的密法称为行部;外事和内观二事中以内观瑜伽为主的密法称为瑜伽部。事、行、瑜伽三部称为下三部密,在保密戒律方面比较宽松。在外事和内观二法中以内观瑜伽为主而其法无比殊胜者称为无上密。 <BR>有的教派有“九乘”之说,其实前三乘即是显教三乘;中三乘是下三部密;上三乘是无上密的内部分类。其称为“上上乘者”,从教理来看,并没有超出无上密的范围。 <BR><BR>四部密法共同的修道规律有如下四条: <BR>1、成器灌顶。 <BR>灌顶不是举行简单的形式,而是传授法理法脉,宣誓受戒,开示坛城本尊,授予密修、密传的合法资格等。 <BR>灌顶有因位灌顶、道位灌顶、果位灌顶之分;有对一般弟子的群体灌顶和对特殊根器弟子的单独灌顶;有实义灌顶和象征性灌顶(现有的一般都是象征性灌顶);有四部的通用灌顶和上部密的特殊灌顶;有进入生起次第的瓶灌顶和进入圆满次第的上三类灌顶。灌顶是修密法的必经通道,不是可有可无。 <BR>但灌顶时灌顶师和弟子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灌顶师必须具备法脉传承和承事修持、清净戒行、精通仪轨等基本条件。 <BR>获得真实法脉灌顶必须听懂灌顶的内容,获得灌顶的教益,只参加灌顶仪式只能起到一点加持作用。 <BR>真正的密法对传承师、金刚师的要求非常严格,现在汉地这样的法流非常少。但由于汉地人大多不懂密法,所以很多本来不具备金刚师条件的人假冒传法,为钱而行骗,搞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没有正确的鉴别力就会上当受骗。 <BR><BR>2、守持戒律。 <BR>戒律是成就之本。学密法的人必须在具备坚定信德的基础上受持三皈戒、菩萨戒和密戒。 <BR>若是出家僧人,要严持僧戒,不到修密的规定层次,不允许放弃僧戒。 <BR>严持密戒者,虽不修本尊仪轨也能在十六世以内解脱(这是续中所说);若不守戒律,虽修万世也得不到成就,甚至会堕入无间地狱。世上学修密法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却稀若晨星,其根本原因除了信德不足、戒行不严外,还有便是对教理的理解有偏差,因而不能正确指导修炼。 <BR><BR>3、如法修炼。 <BR>下三部密只有观佛身、诵咒、供养、观有相无相瑜伽之类的修法,没有生起次第。 <BR>无上密部有结合生死中阴的生起次第瑜伽和修真假幻身及真假光明心的圆满次第瑜伽。所谓即身成佛之法就是无上密的二次第。 <BR><BR>4、修悉地,利乐众生。 <BR>“悉地”是成就之义,分世间做事成就和出世间成佛成就两种。 <BR>如消、增、摄、诛等消病灭灾、增长智慧财富、摄服人天、诛杀邪恶等成就为世间成就;幻身和光明心成就为出世不共成就。 <BR>产生成就的手段有咒力、定力、本尊护法的法力等多种,都要按修悉地仪轨修炼。 <BR>这里只能作简略的介绍,要想详细了解密法的概貌,就要学习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等密法概论。 <BR><BR>摘自多识仁波切著作《<佛教理论框架>导读》(本书大概4月份出版)</FONT></P><p>[此帖子已被 喜饶嘉措 在 2005-3-4 11:46:40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