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转贴 不可理喻的历史片断(三)
十三、演而优则仕——后唐庄宗李存勖用人心得
公元907年,黄巢的叛将朱温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叛变了为之效力的唐朝,率领军队冲进长安废黜了唐哀帝,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梁,从而结束了唐高祖李渊近三百年来四时享受冷猪肉的历史。以朱温建立后梁为开端,中国由此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后梁建立的时候,北方还有幽州市长的刘仁恭和河东晋王李克用两个较大的割据势力,其中晋王李克用更是朱温的生死老冤家。李克用本是沙陀贵族,后来因在平定黄巢之乱时立有大功而被唐廷加封为河东节度使,可谓是春风得意,但是这也引起了吃醋大王朱温的嫉恨。公元884年,李克用大败起义军后胜利回师,途径汴梁时,只见朱温亲自带鸡赶鸭放羊牵牛,手舞足蹈的来到李克用下榻的上源大酒店为他设宴洗尘。李克用大为感动,于是俩人酒酣耳热、称兄道弟的喝了个不亦乐乎,直到深夜才与朱温惜惜离别。朱温出来后,嘿嘿冷笑几声,马上召集埋伏在附近的部队把上源大酒店团团围住,然后四面纵火,万箭齐发,准备一举除掉自己日后的心腹大患。正当朱温兴高采烈的时候,突然间风起云涌,雷声隆隆,刚才还皓月当空的天气,竟然下起了特大暴雨,把熊熊烈焰一会就浇成了星星之火。酒店里梦见自己在烤火时掉河里的李克用在将领和亲兵的保护下仓皇逃出,侥幸保住了性命,于是李克用便和朱温结下了解不开的深仇大恨。
907年,李克用在得知朱温改朝换代的消息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讨伐良机,于是和契丹国主阿保机桃园两结义,约为兄弟,准备一起进兵。哪知道阿保机日后了解到朱温势力强大,大呼上当,马上撕悔了和李克用定下的兄弟之盟,转而向朱温伸出了友谊之手。李克用得知这个消息后,连气带累,竟至一病不起。公元908年,弥留之际的李克用把他的儿子李存勖招至床前,交代后事。他对李存勖说:“我一生有三件事情引以为恨,一是朱温害我之仇未报;二是契丹违约之耻未雪,三是幽州之地未取,你将来一定要达成我的心愿。李克用言毕而殁,享年53岁。
李存勖即晋王位后,积极整军备战,处处以李克用的“三个遗愿”重要思想为指导,慢慢训练出了一支精锐的沙陀部队,在兵精粮足,条件成熟之后,开始出兵替父报仇。公元911年,李存勖击败了朱温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致使朱温连气带怕下一命呜呼;接着,李存勖攻破幽州,活捉了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九年后,他又大败契丹军队,将不可一世的阿保机赶回没有暖气的北方老家过冬去了。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李存勖于公元923年终于攻灭后梁,一统北方,当年四月,在魏州称帝,改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可惜李存勖是个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称帝后,他认为大功告成,于是不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开始迷上了看戏,还经常油头粉面的亲自登台表演,并取艺名为“李天下”。有一天,李存勖自我感觉良好的在戏台上吊嗓子,连喊两声“李天下”,还没被自己的优美嗓音陶醉完,就被一个伶人(演员)上去扇了他个耳光。莫名其妙的李存勖问伶人为什么打他,伶人大义凛然的说:“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那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大为感动,觉得还是伶人真心为他着想,那些个文臣武将什么时候说过那么高水平的话啊。伶人从此受到皇帝宠幸,不但可以自由出入宫中(不知道包括不包括后宫)和皇帝称兄道弟,而且还能肆意侮辱戏弄大臣,弄得是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李存勖还把伶人当作特务,让他们借全国巡回演出之际去刺探群臣的言行。当官职有了空缺时,他也经常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们于不顾,而去封身无寸功的伶人补缺。在李存勖的纵容下,有一次伶人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军队上下怨声四起、离心离德。
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另一大将李嗣源也险遭杀害。三月,李嗣源在满怀怨恨将士们的拥戴下,宣布自立为帝,进兵洛阳。李存勖这时候才想起军队的重要性,连忙率军进攻李嗣源,结果走在路上,经常老婆被抢的士兵们就逃走了一半,李存勖知道形势危急,便回到洛阳准备据城固守。不过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时候他一手提拔的伶人郭从谦看出皇帝已穷途末路,没有了利用价值,于是趁他吃早饭时发动政变,把爱演戏的李存勖活活烧死在宫中,“李天下”就这样丧命在惊心动魄的特技效果中。不久,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来从废墟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谥为庄宗。
文学大家欧阳修是这样评价庄宗的:“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后唐庄宗的用人之道,虽然独树一帜,实为不可理喻,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十四、老爹多了路好走——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创业之道
后唐庄宗李存勖惨死后,李嗣源(他是李克用的养子)泣诉于庄宗灵柩前,三让群臣而即皇帝位,这就是后唐明宗。明宗是个比较开明节俭的皇帝,他即位后,在力所能及的领域做了些有限的改革,统治期间社会治安秩序基本良好,群死群伤事件明显减少,人民生活初步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明宗以六旬高龄即位,精力实在有限,再加上他出身贫苦,未能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所以受学识所限而拿不出系统的治国方略,终明宗之世,国家只能维持在一个“天下粗安”的光景下。明宗在其晚年,越来越对自己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有一次在祭祀活动中,他仰天长叹道:“某本胡人,因天下扰乱,权居此位,未足安民,愿天早生圣人,让某卸下重担,乃是四海之福。”(也许是明宗的祈祷发生了作用,这一年,后唐禁军将领赵弘殷生了个大胖小子,赵弘殷高兴的把哇哇直哭的儿子取名为——赵匡胤)
公元933年,68岁的李嗣源逝世。过了不久,他的养子李从珂杀掉其亲子李从厚,自立为帝。这下可就引起了李嗣源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不满。石敬瑭心想,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也整天叫明宗爹啊爹的不离口,所以就算即位的话,那也轮不到那个本来姓王的李从珂啊,于是他便暗暗做好了武装起义的准备。而这边李从珂也知道他这个皇帝位子的确是有点来路不正,心里发虚,于是为了讨好部下,把自己老婆的嫁妆都拿去给军队发奖金了。在这种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双方的战略准备期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公元935年,迫不及待的石敬瑭首先发难,在晋阳起兵叛乱,不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军队在开战后竟然连战连败,根本打不过得到皇后嫁妆福利而士气高昂的后唐部队。几个月下来,后唐军直逼晋阳,石敬瑭处境岌岌可危。
正当石敬瑭在晋阳急得团团乱转的时候,一个手下参谋向他献计,让他请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派兵相救。石敬瑭听了破愁为笑,马上让人写了封鸡毛信向契丹求救。为了打动耶律德光,石敬瑭在信中表示要认德光为干爹,同时割让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耶律德光接到信后,马上召集群臣开会。会上皇帝慷慨陈词:不救援自己的孝顺儿子实为罔顾亲情,不接收肥沃的燕云十六州实为罔顾孝心,我契丹血性男儿怎会做出见死不救,见礼不收这样的事情来!于是会后契丹君臣一致通过了关于救援晋阳灾区的紧急决议,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铁骑从雁门入关,把措手不及的后唐军队打的丢盔弃甲,损失惨重。
耶律德光率军大摇大摆的进入晋阳,石敬瑭亲自出城迎接,拉着德光的手一个劲不停的叫爹。耶律德光慈祥的看着这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儿子,以无比关怀的语气对他说:“你老爹我奔波了三千里来救你们,总算没白跑一趟。我看你外貌和气度不凡,够得上做个中原的主人,我就封你做皇帝吧。” 石敬瑭听了喜出望外,假惺惺推辞了一番后,也就不再谦让。于是耶律德光正式宣布立石敬瑭为皇帝(试用期一年),石敬瑭称帝后,立刻把燕云十六州打包发送给了了契丹。
得到慈父支持的石敬瑭肝胆俱壮,为了早日转正,他在部队修整了一段时间后,便会合契丹兵南下攻打洛阳。没有了爹的孤儿李从珂抵挡不住,连打了几个败仗,变得意志消沉起来,成天借酒浇愁。公元937年,石敬瑭的兵还没进洛阳,李从珂便在宫里烧起一把火,带着石敬瑭的丈母娘曹太后投在火里自杀了。石敬瑭攻下洛阳后,终于正式做了中原的皇帝,改国号叫晋,建都开封。
如愿以偿当了皇帝的石敬瑭对耶律德光自然是感恩戴德,他把契丹国主称做“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逢年过节,孝敬无数,朝廷上下都觉得丢脸,只有气度不凡的石敬瑭毫不在乎。公元943年,石敬瑭病死,他的侄儿石重贵即位。石重贵登上皇位后,在舆论的压力下,对契丹称孙不称臣,于是耶律德光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敬,干脆出兵打进开封,灭了后晋。
石敬瑭成也老爹,败也老爹,他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勾结外族,割让大片领土,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尤其是他拱手把河北山西北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燕云十六州让给契丹,一方面促使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兴盛,另一当面导致了中原王朝藩篱尽失,军事上处于极端被动地位。割让燕云十六州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并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王夫之曾经这样评论石敬瑭:“德不可恃恃其功,功不可恃恃其权,权不可恃恃其力,俱无可恃,…….自谓为天子,惟契丹之虚声以恐喝臣民耳!
PS:史载石敬瑭的亲爹名字叫——皋悷鸡
十五、国家不幸诗家幸--南唐后主李煜的跌宕人生
公元960年,正当后周君臣还沉浸在春节七天乐的祥和气氛中时,朝廷意外的接到了契丹大规模军事入侵的警报。皇帝顿时吓的六神无主,躲到太后怀里不出来了(人家才7岁嘛),太后自己也哭哭啼啼,心想契丹人难道不过黄金周啊,你自己不过就算了,干吗还要咱们陪着一块加班啊。见过大世面的宰相范质稳定住场面,在和同僚紧急磋商后,决定向太后保举禁军统领赵匡胤为帅,领兵抵抗。赵匡胤接到通知后不敢怠慢,在第一时间内便集合起后周精锐的禁卫军开拔。当晚,大军行进到开封以北的陈桥驿宿营。夜里,赵匡胤在中军大帐似睡非睡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乱糟糟的声音,老赵出门一看,只见外面一片灯火通明,将士们在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谋士赵普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的跪在大帐外面。赵普高声叫道:“兄弟们过年还要上战场辛辛苦苦杀敌,如今皇上只是个吃奶的小破孩,将来咱们立下战功,谁会记得我们拼死拼活的功劳。我看不如拥立赵官家为皇帝,大家是福是祸绝无怨言!”话声刚落,赵光义就如变魔术般拿出一件黄袍硬披到了他哥哥的身上。赵匡胤数次辞让不得,只好“被迫”当了皇帝。过了几天,精神抖擞的赵大皇帝率领军队兵不血刃的进入开封,夺了柴小皇帝的天下,改国号为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王朝在后周孤儿寡妇的哭声中成立了。
应后唐明宗李嗣源祈祷而生的赵匡胤即位后,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对外积极进行统一全国的兼并战争。经过十几年东征西讨后,赵匡胤依次平定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时候的南方割据政权,只剩下了吴越和李煜领导下的南唐了。
南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产物,在国力最盛时有三十五州,不过在李煜父亲李璟统治后期,非常倒霉的碰上了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柴荣就像是讨债一样一个劲的进攻南唐,李璟根本抵挡不住,只好索性拿出长江以北的十四个州一股脑的全塞给了柴荣,弄的柴荣差点得了消化不良,这才暂时过上了安静的日子。公元961年,李璟离世,他的儿子李煜即位,继续对中原的北宋王朝称臣,并且逢年过节准时进贡,为了资助北宋进行统一战争,基本上把自己的钱包都掏空了。在李煜的大力支持下,赵匡胤基本完成了对南唐的战略包围。这时李煜也感到了局势不妙,于是上表北宋,宣布取消自己的皇帝称号,改称江南国主。志在一统的赵匡胤根本不理会李煜玩文字游戏这一套,仍然积极做着战争准备。
公元974年,赵匡胤征召李煜入朝议事,李煜自然不会上当。于是赵匡胤找到了战争的借口,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十万大军水陆两路分进合击,攻打南唐。其中潘美一路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准备搭建浮桥继续进军。
得知宋军进攻的消息后,对诗词、音乐、书画都十分精通的李煜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慌,反而和三百多年前的陈后主一样镇静。他乐呵呵的对大臣们说:“我从来没听说过长江上能搭浮桥,我早说他们是小孩子闹着玩罢了。”说完君臣相顾而笑,于是李煜又钻进书房去加工修改自己的诗词去了。过了三天,宋军搭好浮桥,越过长江,把南唐都城金陵围了个水泄不通。李煜由于近期一直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研究佛学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所以并不知情。有一天,他去城头看蓝天白云,准备酝酿下一首诗词的意境,这才发现怎么城外都是宋军的旗帜?!回过神来的李煜赶忙回宫派大臣徐铉到开封去求和。徐铉见到赵匡胤后说:“李煜侍奉陛下,就像儿子待父亲一样,为什么您还要讨伐呢?”赵匡胤反驳到:“难道儿子父亲还得分两家吗?” 徐铉又苦苦哀求,这下赵匡胤急了,手握宝剑厉声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我老赵又不是同性恋)!”
听了徐铉的汇报,李煜知道求和是不可能了,便派人冒死出城调动上江的南唐部队来救援。南唐军行到皖口,遭到宋军的拦截,南唐统帅估计是诸葛亮的“凉粉”,想也不想便用火攻,结果因为风向不对,反而烧了自己,十五万南唐军在大火反噬和宋军助攻下全军覆没。李煜的最后一张牌戏剧性的宣告破产。
公元975年11月,李煜投降,被押解到开封,赵匡胤恨他早不觉悟归顺,封他为‘违命侯’以示羞辱。李煜从此过上了屈辱不堪,朝不保夕的俘虏生活。
当二十三岁的后主李煜登上南唐皇位的那一瞬间,他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善于喝酒作乐,赋诗填词的李煜对政治根本不感兴趣,在五代十国的动乱时期,这样的君主即位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悲哀。李煜用花钱买平安的手段维持一时的风平浪静,显示了他政治上的短视;在宋军攻打长江防线时的无所作为,表明了他军事上的无知。不过值得李煜庆幸的是,他在诗词的造诣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而李煜最有名的作品,当数他的绝命词《虞美人》,即使是千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仍为作者心中无边的愁云和悔恨所笼罩:忧愁是如此的深,那么的广,那样的无穷无尽......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十六、春眠不觉晓--荒唐暴戾的辽穆宗耶律璟
公元942年,当时天下第一孝子石敬瑭不幸先走一步,在老爹耶律德光的百般刁难侮辱下忧惧而死。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承了皇位和随之而来的“孙皇帝”称号。耶律德光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虽然死了儿子,但是毕竟又抱了个孙子,孙子肯定比儿子要更为孝顺,于是他下诏承认了宝贝孙子的帝位。然而过了不久,自做多情的爷爷却恼怒的发现,石重贵压根没有孝敬他的意思,他不但逐渐削减了岁贡的数额,还要求取消臣属关系。耶律德光这下脸上挂不住了,觉得古今中外、上下千年,都找不到这样不孝的坏孙子,真是家门不幸啊。公元944年,耶律德光终于忍无可忍,兴兵攻打“忘恩负义”的石重贵。战争进行了三年,一开始后晋军队在中原百姓的大力支持下,数次击败契丹,其中一次打的耶律德光狼狈不堪的夺了头母骆驼,快骆加鞭,恨骆不成马的落荒而逃(战场上逃跑的很常见,但能逃的这么有创意,德光爷爷算第一人)。不过好景不常,到了公元947年,后晋统兵大将杜重威、张彦泽在契丹的利诱下临阵倒戈,其中厚颜无耻的张彦泽马上恶狠狠的掉过头来,汇合契丹兵猛烈进攻后晋首都开封。石重贵抵挡不住,终于城破被俘,短命的后晋仅仅历经两帝而亡。
耶律德光趾高气扬的进入开封后,宣布吞并后晋,并改国号为辽,还准备以开封为首都。不过他显然低估了中原百姓的斗争精神,不久以后,各地辽军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耶律德光见势不妙,无奈的撤出开封北返,在途中染病,不幸死于河北栾城。
耶律德光死后,他的帝位由随行的侄儿耶律兀欲继承。过了五年,兀欲死于军事政变,耶律德光的儿子寿安王耶律璟即位,这就是辽朝历史上著名的辽穆宗。
说辽穆宗是著名皇帝,那是一点都不掺假。凡著名之人必有异于常人之处,耶律璟也不例外。他的看家本领之一是睡觉,这位皇帝非常注重养生之道,喜欢蒙头大睡,呼呼大睡,还可以倒头便睡,据说他的睡觉造诣甚至达到了见床就睡的高度,睡功真是炉火纯青,深不可测。本来他完全可以创造连续睡觉达x小时的世界记录,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耶律璟考虑到自己毕竟还是皇帝,要顾及到政治影响和圣明形象,所以还是尽量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加以控制,争取每天不超过24小时。由于在辽穆宗的皇帝生涯里,他的白天基本上都是在睡梦中度过的,所以自叹不如的群臣们给他上尊号曰“睡王”。
辽穆宗另一个著名之处在于,他不近女色(也不近男色),他后宫只有皇后一人,不但从来不搭理,死后也不许陪葬。当然了,不近女色也不能说是个缺点,但是耶律璟要求众人见贤思齐,以他为榜样,违者处以死刑,这就有点恐怖了。有一次,他的一个随从因为私自回家,被耶律璟知道后,竟然“以近侍私归,杀其妻。”都说逼良为娼是恶行,我看逼良为圣更为可怕。
辽穆宗第三个异于常人之处是,他以杀人作为自己的首选娱乐活动,并且“嗜杀不已”,看来不是一般的能杀,而是杀出了瘾,杀出了水平,杀出了花样。据史书记载,他采取的杀人手段有刺面、腰斩、炮烙、铁梳等玩法,“手刃剌之,斩击射燎,断手足,烂肩股,折腰胫,划口碎齿,弃尸于野”。杀人理由更是千奇百怪,有因养宠物被杀,有因动作慢被杀,有因酒醉后被杀,杀的他身边的人个个胆战心惊。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嗜杀的辽穆宗却常常叮嘱大臣们要进谏,我想群臣听了这话肯定无一不是脊背发凉,心惊肉跳吧。
公元969年的2月,辽穆宗去黑山游猎。夜里醒来想要吃饭,结果叫人没答应,耶律璟大怒,又准备杀那些卫士和厨师。不过他没想到群众发起飙来也是很可怕的,那些人知道难免一死,于是干脆借送饭为名杀死了耶律璟,“睡王”这次终于真正的长眠了,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我觉得辽穆宗耶律璟很有可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辽国在他的十八年统治下,朝政不修,国力不振。要不是当时宋太祖制定的是先南后北的战争方针,恐怕以“睡王”的能力,根本保不住雁云十六州。有此来看,他在39岁被杀,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和幸福。穆宗死后,辽世宗的次子耶律贤即皇帝位,这就是辽景宗,辽朝也由此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
十七、美味的人肉--历史上达官贵人的餮饕盛宴
如果有人问我:“你说人肉好吃吗?”我肯定郑重的告诉他:“好吃啊,绝对好吃,非常好吃,不仅能让人吃的心情舒畅,吃的神魂颠倒,还能使人吃的欲罢不能,吃的醉生梦死。” 说完我再露出森森大板牙诡异一笑,估计后果就是我的帖子马上被斑竹转到莲蓬鬼话去了,呵呵。
说到吃人肉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漫长历史中并不罕见。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当遇到天灾人祸、粮食绝收的时候,悲惨的百姓们为了保命往往易子相食。在那种极端困苦的光景下,人们被逼无奈的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任何违反人权的指责在这里也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迂腐可笑。不过假如吃人现象只存在于这一种情况下的话,那我上一段对人肉的描写就是虚构杜撰,胡说八道了,因为伤心欲绝的父母是绝对不会吃出如此情调来的。所以本文的主角将由下面真正的食人美食家们来充当。
咱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据《三国志》记载:袁绍围臧洪时,“城中食尽,初尚煮筋角,后无可食者……(臧洪)杀其爱妾以食军士。”(这位小妾与其说是二奶,不如说是候补猪肉更确切一些)。不过臧洪好歹是被迫的,再看这位,“吴将高澧,好使酒,嗜杀人而饮其血。日暮,必於宅前后掠行人而食之”(在高澧眼中,芸芸众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直立行走并且免费的美味佳肴。)
三国以后,美食家们认真的在牙缝间细细品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慢慢的把吃人活动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隋朝末年,中华大地终于诞生了两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吃人大宗师:诸葛昂和高瓒。这两位经常互相切磋吃人心得,研究食人方法,力求做到煎炸炒都有,色香味俱全。有一天,高瓒请诸葛昂吃饭,隆重推出了“双子宴”:取一对十来岁的双胞胎为原料,烹熟洒料后,把他们的头、手、脚分别装在盘子里端上,俩人就这么旁若无人的品尝起来;过了几天,诸葛昂回请,特别介绍“烤全人”:他把自己的一位爱妾(当二奶可真惨)一股脑的塞进大蒸笼里蒸熟,然后把其放在一只大盘子里,当然还得让她摆成盘腿打坐的姿势摆好造型,为了美观,又在她脸上重新涂上胭脂,然后身上洒上食盐、味精、八角等调味品。当仆人们端上,不,是抬上大盘子后,诸葛昂就亲手撕下她大腿上的肉给高瓒吃,高瓒吃的是连声称赞,诸葛昂自己也没闲着,早就瞄上了乳房上的肥肉,俩人这次吃的油光满面,风卷残云,在留下一堆骨头后意犹未尽的尽欢而散,。
万分可惜的是,经过隋末的战乱,两位的美食家的食谱不幸失散,到了唐朝,吃人的方法又简单粗暴起来。“武后时,杭州临安尉薛震,好食人肉。有债主及奴诣临安,止於客舍,饮之醉,并杀之,水银和煎。”(退化到了用有毒重金属水银煮肉的地步)。“唐张茂昭为节镇,频吃人肉,及除统军到京,班中有人问曰:闻尚书在镇好人肉,虚实?笑曰:人肉腥而且韧,争堪吃?(即使没煮熟,也是争先恐后的吃)。五代时“苌从简,家世屠羊。从简仕至左金吾卫上将军,尝历河阳忠武武宁诸镇好食人肉,所至多潜捕民间小儿以食之。”(看来屠羊的老本行派上了大用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专业啊)。
社会总在进步和发展,宋明时期,美食家们又开始流行起生吃人肉来。北宋大将王彦升喜欢生吃人耳,每次得胜后设宴时,他就用失传已久的分筋错骨手硬扯下俘虏的耳朵,一边咀嚼,一边饮酒。可怜的俘虏们鲜血淋漓,惨叫声不绝于耳,就在这另类的背景音乐下,王大将与宾客神色自若的谈笑风生。(宾客也蛮强的嘛,汗~)。另据不可靠消息,契丹的东丹王喜欢喝鲜血,他常把小妾身上扎个洞(再一次对二奶表示同情),然后像喝蒙牛袋装牛奶似的,吸食新鲜血液(中国古代连吸血鬼都比西方高级,在阳光普照之下照样茁壮生长)。明代初年,长洲人韩雍曾为大将,他经常在开军事会议时命人上大碗饮料,碗里盛的是刚从俘虏脑袋里倒出来的热气腾腾的脑汁(脑白金算什么啊,这是货真价实的脑白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有熹有活吃人肝、胆的爱好(苦胆竟也能吃,佩服),每天天黑后,就命令手下把外面的行人引诱到府中,供他食用(怎么看怎么像黑山老妖,寒~)。
不过以上这些美食家虽然吃人吃的有滋有味,乐此不疲,但毕竟是吃的少,吃的有限,总之人肉资源利用率不高。久而久之,一些军队将领也发现了吃人肉的美好前景,他们也义无反顾的打起了人肉的主意,这下才真正的掀起了吃人的新高潮。十六国时,前秦的苻登领兵作战时就吃敌人的俘虏,这样部队每天都可以吃肉,所以战斗力非常强悍。唐朝末年,秦宗权部队不带米面,把沿途杀死的百姓用盐腌起来,随军携带,作为军粮。 元朝时,驻守淮右的官军捕人为食,“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吃肉还吃出了心得,分出了档次)。明成化年间,都指挥彭伦把抓获的俘虏绑到高竿上,把他们用乱箭射死后割裂他们的身体,让兵士烹煮而食(这样身上有洞,大概就容易孰吧)。和上面的美食家们的个别行为比起来,我看官军吃人,才是整个吃人历史中最为恐怖的一幕。
我不知道你我这样活生生的人在以上那些恶魔的眼睛里算什么,也许他们仅仅把我们看成蛋白质和脂肪的混和体而已。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先生这里的“吃人”虽然指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不过看了上面这些张着血盆大口的美食家们的表演以后,我们理解成吃人肉的本意又有何妨呢!
十八、悬在知识分子头上的利剑--文字狱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也很是自以为傲,经常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显示自己的学识和清高。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对他们的基本态度是:既要运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治理、发展国家,又要防止阻挠他们的锐利思想去质疑、反对朝廷。毫无疑问,如何避免后一种情况的发生是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不过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后,无所不能的皇帝们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实行文字狱。文字狱关的不是文字,而是孵化文字的文人。皇帝就是要通过文字狱来让知识分子们明白,原来写出对朝廷语出不敬的文章,竟然和打架斗殴、聚众抢劫、乃至杀人放火一样,都是扰乱社会治安的恶性事件,都是刑部机关严打的典型案例。这样一来,文字狱不但可以杀人,更可以诛心,所以便慢慢的成为帝王手中得力的法宝之一。
不过文字狱在宋朝以前,并没有掀起过什么滔天巨浪,其中只有一个苏轼的“乌台诗案”值得一书。北宋时期的大词人苏轼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极有文名,不过一般这样的人也通常比较恃才傲物,经常对看不惯的一些事情进行口诛笔伐,冷嘲热讽。当时的北宋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苏轼恰恰对这个变法抱有很大的意见,于是免不了在自己的文章里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样做就不可避免的得罪了皇帝支持下的变法派,一时间,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指责苏轼攻击改革变法以来的大好形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不办不足以平民愤。正在变法兴头上的神宗皇帝看了奏折后大怒,立刻下诏把苏轼关进御史台受审。由于御史台庭院树上乌鸦很多,又被称为乌台(看来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要不怎么吸引那么多乌鸦来寻亲呢),这件轰动全国的案件就被人称作“乌台诗案”。苏轼被关了4个月,在写出了悔过材料、检讨书等若干份后,被皇帝以反对改革为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被贬后,心如明镜,曾为儿子作诗一首,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
然而历史进入明朝以后,文字狱不但数量上开始激增,而且在处理手段上也显得血腥起来,这集中体现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免不了做过小偷盗贼之类的勾当,加之又当过和尚,所以登基为帝后,对这几个字眼非常忌讳,生怕知识分子从中讽刺,于是对他们所写的文章,总是带着怀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大臣林伯瑾所写奏章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朱元璋认为里面的“则”是"贼",这句话竟然说自己是"垂子孙而作贼",于是林伯瑾被杀。徐一夔所写奏章内称赞朱元璋"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理解成“光头之下,天生僧人,为世作贼”,徐一夔只好被杀。周冕的奏章赞美朱元璋"寿域千秋",也被杀,原因是朱元璋认为这是在骂他"兽欲千秋"。吴宪奏章内有“天下有道”一句成语,不幸又被老朱解释为“天下有盗”,是讽刺自己以前做过盗贼,这下吴宪也活不成了。火眼金睛的朱元璋,不作文字编校,实在是有点屈才啊。
到了清朝,文字狱又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判罪的不仅是当事人自己,往往还包括其亲朋好友;涉及的不只是政治领域,还延伸到其他范畴。康熙十九年,中医朱方旦发现脑才是人的思想中枢,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心,于是被爱好科学的康熙皇帝以"妖言惑众"之罪斩首。康熙五十年,发生了《南山集》案,因为这部著作中提起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作者戴名世就被以大逆罪处死,并牵连师友三百余人。雍正时,相继发生了汪景祺案,钱名世案,查嗣庭案,邹汝鲁案,吕留良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钧案,徐骏案等,株连的范围极为广泛。乾隆时,文字狱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共发生120余起,比以前所有朝代的总和加起来还要多。大臣胡中藻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被斩首弃市(原因是国号上加浊字,实属居心叵测)。沈得潜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诗句(人家这是在参观完花展后赞扬黑牡丹比红牡丹好看),结果死了也被剖棺戮尸。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乾隆认为,古稀老人是他的专利,怎么尹老头胆敢侵犯名号权,于是尹嘉铨被杀。李一夔《糊涂诗》里写“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被乔廷英举报,后来查办大臣发现乔廷英也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的诗,日月为明,原来你这是要做明朝的“千秋臣子”啊(如果今天还活着,该大臣应该参加短信谜语大奖赛),结果李乔两人同时被凌迟处死,两家子孙均坐斩,妻媳为奴。卓长龄编有《忆鸣诗集》,鸣明谐音,明察秋毫的乾隆帝于是说他"丧尽天良,灭绝天理",卓长龄被满门抄斩。
不过所有的文字狱效果加起来,也比不上《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了编写,朝廷查缴禁书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著名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竟是二百年后从日本文献中找到的,不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将会永远被人们遗忘。可以想象的是,因书籍销毁而消散的历史片断,绝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小数目。
历史上的文字狱,禁锢了思想、剥夺了自由、异化了人格,培育了奴才。言论自由,也成了数千年来无法实现的一个奢求。然而,历史毕竟是一直朝前发展,十九世纪以后,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和民选政府的出现,文字狱也就慢慢的没有了逞威之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一定能够生活在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社会中,文字狱自己下地狱的日子,指日可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