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14|回复: 25

问问题: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7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大概完全没搞懂修道是怎么回事,期待达人解惑:

证果的过程如下:

首先,入资粮道:持戒、闻思修等等。(大乘需在努力发起世俗菩提心后才算入资粮道,小乘不是。)

资粮道圆满,入加行道。

加行道: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四个阶段。分别有三明得、明增、印顺、无间四种禅定。

世第一法下一刹那即触证空性,入见道。

见道有十六刹那心,小乘顺序证者在第十六刹那心时证初果。超越证者在第十六刹那可证一、二或第三果。大乘在第十六刹那证初地菩萨。

(说一切有部把第十六刹那归入修道,经部和唯识认为此十六刹那全部是见道。)

见道以后即入修道。修道有世间道、出世间道、软道、中道、上道等n多种道,都称修道。

世间道有初、二、三、四静虑(色界),以及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禅定。

出世间道:见道中的八智相(苦集灭道智所摄之法智、类智),它们相应的禅定由未至定(指进入初禅之前的欲界定)、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静虑所摄。非想非非想处无出世间道,因为它并不能清晰地取所缘相。

灭尽三摩钵底,由出世间道后所证得,于人道才能引发。【轮回中第一次证果必须在欲界,大部分在人道,少部分在欲界天。因为见道十六刹那中八种法忍、法智是缘欲界的,所以色界、无色界的有情不可能缘到。】

问题是:1。既然见道已经完成了十六刹那,何必还要出世间道这样的修道?有什么区别呢?

        2。世间道和出世间道其实是有重合的,而,如果按照世间道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反而就证不到灭尽三摩钵底。

       3,既然灭尽三摩钵底需要出世间道以后才能证得,出世间道修完已经是在无色界了,可是灭尽三摩钵底却只有人道才能引发,不矛盾么?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论坛的延迟效果,偶的问题已经解决了:lol
发表于 2008-3-2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解决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发表于 2008-3-27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青琉璃 于 2008-3-27 10:38 PM 发表
怎么解决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猜師兄應該知道,只是替不知道的問個知道
;P
我不知道;P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道”里有“出世间道”,并非“凡是出世间道,都属于修道”。“见道”断的是“见所断”的烦恼,“修道”断的是“修所断”的烦恼。修道分世间道和出世间道;又有软道、中道、上道;方便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等。世间道,就是用四禅八定的方式,用厌下界的粗、苦、障,欣上界的净、妙、离,的欣厌心,来修的。出世间道,是依四禅八定中随便哪种禅定,除了非想非非想,直接用断三界个别的烦恼的方法来修的——贪嗔痴慢疑……
至于“灭尽三摩钵底是出世间,由圣道后所证得故,要于人趣方能引发。 ”这句书上的原文,也不是我理解的那样,而是“灭尽三摩钵底是出世间,由圣道(即见道)后所证得故。(圣道)要于人趣方能引发。 ”

就是酱紫,反正三个问题一个都不成问题,都是我理解错了。
发表于 2011-5-4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个问题:见道是如何进入修道的呢?

以前听过一些说法,说:见道之后,随后马上就进入修道了。

这个说法比较粗,我有疑惑。
按一般解释,资粮道、加行道、见道、无学道,都是以修学水平为进入标准的。为什么修道是以时间为标准呢?好像见道以后,睡大觉也能进入修道。

看了下《地道建立》(第二世嘉木样),诸道进入的标准,大致如下(以个人理解略述,详见附件)
资粮道:小乘以任运的出离心或求缘觉菩提之心,大乘以任运的菩提心
加行道:首次在止观双运的状态下缘空性
见道:生起能断分别实执的对治
无学道:生起得自果菩提的无间道最后边际之解脱道

其中,说大乘修道生起之理时,有:
见道菩萨身中,初生真能对治自所应断俱生实执无间道时,即由见道转入修道。

这应该是说:必须进入断俱生实执的无间道,才是修道。
那就还有问题:为断修所应断结使,需要有前行准备工作吗?如果有,这些工作,算不算是修道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5-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6#
這裏提供理解上的建議:(大致敘述,細談等於要照抄一遍)

須注意三乘各自道的進昇,其所修之道各有不同,換言之,所主要對治者亦有不同。雖各有不同,由加行道至見道,都是各以斷除其所修道對治之分別(遍計)執,安立見道;見道皆是已離分別之現證。修道則是以斷除其所修道對治之俱生執的某品來安立。完全斷盡所對治品即成就無學道。

從每一乘各別來看,能斷除分別(遍計)執,並非一一破,分別(遍計)執是由各種宗義或種種非理作意所產生,數量不可勝計,由修其主修之道,現證之時,相關的分別執即一併斷除;而此時才開始有能力更進一步修習以斷俱生執,所修之道並無不同,但慧力大小有別。還沒到能斷最下品修所斷俱生執之前,還在見道位。

此處地道建立主要是以瑜伽行中觀自續師的宗義來建立的,論文中也稍為提到其他宗義差別。

你的諸道進入的標準,整理的太粗了。

[ 本帖最后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5-5 00:05 编辑 ]
发表于 2011-5-5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5-5 00:00 发表
此處地道建立主要是以瑜伽行中觀自續師的宗義來建立的,論文中也稍為提到其他宗義差別。

你的諸道進入的標準,整理的太粗了。

丁四、生起之理
  聲聞見道無間道與解脫道,同一定生,從定起已,生聲聞見道後得智,其後生第三類之根本智。(此說第十六心仍是見道,與《俱舍》不同。)

上文(同稿)就說了二種宗義的說法。

另:
須注意三乘各自道的進昇,其所修之道各有不同,換言之,所主要對治者亦有不同。雖各有不同,由加行道至見道,都是各以斷除其所修道對治之分別(遍計)執
從大乘加行道升進到見道的情況,分二:
1、先未曾入小乘道的菩薩如前已說。
2、先曾入小乘道的加行道菩薩,有兩種情況:
  (1)、在小乘道中未曾證空性的加行道菩薩,當最初現證空性時,即為得到大乘見道。
  (2)、在小乘道中曾證空性的加行道菩薩,復分兩種情況:
      (甲)、曾於小乘道中,證得空性先已得過小乘加行道的證悟,但未先得過小乘見道的加行道菩薩,當最初現證空性時,即為得到大乘見道。
      (乙)、曾在小乘道中,證得空性,且先已得過小乘見道證悟的加行道菩薩,當積集圓滿加行道時應積集的二種資糧後,第二刹那即得到大乘見道。
发表于 2011-5-5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復8#

由於6#舉《地道建立》,所以以該論作為討論基礎。
三乘主要所斷不同,是瑜伽行中觀自續師的看法。小乘斷人我執,獨覺斷能所異體執(證能所異體空之唯識見),大乘斷實有執(成佛之同時斷人我執),立人我執為煩惱障,實有執為所知障。此非一切宗義的看法,如唯識不許實有執為所知障,經部行中觀自續師不許無外境之唯識見,中觀應成師以實有執與人我執為同一行相、不同所緣之執著,皆為煩惱障。
從這個觀點看三寶無畏主的《地道建立》才解得通。
发表于 2011-5-5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8#之2

括弧中的說明貌似非論文之本文。 (此说第十六心仍是见道,与俱舍不同。)
以下列舉談到其餘宗義的兩段論文,當作涉及其他宗義的例子:

「随瑜伽行自续中观师宗,由说声闻正断烦恼,独觉正断粗分所知障,故於独觉,不立八向果。论师 (狮子贤)亦於声闻现观,立小乘前七地,其独觉地,俱非八向果所摄,立为第八地。
唯识师、顺经部行自续中观师,及应成中观宗,於独觉亦立八种向果,与声闻独觉所断同故。第二大乘地中,分为十地至下当说。」

「四、生起之理。瑜伽行中观自续师,说独觉无间解脱二道,俱是二取空行相,余宗则说是微细人无我行相。」
发表于 2011-5-5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8#之3

關於劣道先行(dman lam sngon song)之大乘行者,以下是你對於小乘道中曾證空性的加行道菩薩的說法:

(2)、在小乘道中曾證空性的加行道菩薩,復分兩種情況:
      (甲)、曾於小乘道中,證得空性先已得過小乘加行道的證悟,但未先得過小乘見道的加行道菩薩,當最初現證空性時,即為得到大乘見道。
      (乙)、曾在小乘道中,證得空性,且先已得過小乘見道證悟的加行道菩薩,當積集圓滿加行道時應積集的二種資糧後,第二刹那即得到大乘見道。


換言之,其中有曾得加行道證悟、未得見道者,及已得見道者。就我的理解,一般說劣道先行而迴小向大者,是指已得小乘阿羅漢果位者而言。當然,未得小乘阿羅漢位而改入大乘道者,似乎難以說不可能有,但也無過,「劣道先行」可指已走完小乘五道而迴小向大者。而你將未證小乘阿羅漢而迴小向大者放進來討論,倒是很少見。

但是必須先釐清的是:你所說的證空性,是現證還是以分別證?空性是指人我空、二取空,還是實有空、自性空?
中觀應成師以法我執亦煩惱障,許大小乘皆證法無我,故有小乘已現證空性,迴小向大者不能以是否現證空性安立由加行道入見道的標準。因此以應累積之資糧是否圓滿為標準。瑜伽行中觀自續師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恐怕還要考察。

[ 本帖最后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5-5 12:40 编辑 ]
发表于 2011-5-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瑜伽行中觀自續師怎麼看劣道先行的大乘人以何標準由大乘加行道入於見道,以三寶無畏主《地道建立》考察如下:

先看聲聞見道:

「专住人无我境之声闻谛现观,是声闻见道根本智相。此复分三,谓:声闻见道无间道、见道解脱道、俱非彼二之声闻见道根本智。」

「俱非彼二(根本智、后得智)之声闻见道者,如住声闻见道无间道及住声闻见道解脱道之身中四无量心,求解脱心,及住声闻见道后得智之身中,现空性智,证二取空智等。」

聲聞主修人無我,故其見道根本智是「专住人无我境之声闻谛现观」,但有「俱非彼二」之聲聞見道,其中即有現空性智與證二取空智,一是大乘行者主修的智慧,一是獨覺主修的智慧。聲聞並非都不能通達空性或二取空,但不是其主修之道。

加行道生起之理,論文說:

「若非劣道为先,依直往大乘决定种性增上,则初得缘空性之毗钵舍那,与入大乘加行道同时;若先入劣道 (即行迹菩萨) ,则以初得能伏所取分别烦恼现行之殊胜功能,与入大乘加行道同时。」

有幾個地方應值得注意:
1. 這裏只提到「初得能伏所取分别烦恼现行之殊胜功能」,伏所取分別煩惱現行應與證二取空有關,只能伏其現行而不能斷,所以「劣道先行」所指的也不是已得獨覺阿羅漢位者。
2. 為何此處入加行道的標準不談聲聞所斷的人我執煩惱,因為除中觀應成師之外的大乘師,都分列人、法我執為煩惱障及所知障,僅得輪迴解脫只須斷煩惱障,大乘人不欲求取此種涅槃,故保留煩惱障而不斷。
3. 前述俱非彼二之聲聞見道,有住声闻见道后得智之身中现空性智,此「現空性智」(此空是實有空),並非「現證空性智」,否則劣道先行者已曾現證空性,如何安其入大乘見道的標準,理應說明,而本論未說,直接總說生起之理;入加行道之標準則須說,有住声闻见道后得智身中之现空性智故。(至於您所提的資糧圓滿與否,是中觀應成師的觀點)。

結論:瑜伽行中觀自續師所許大乘人入見道位之標準,劣道先行或直入大乘並無二致。

先寫到這裏,再寫下去就成了扎西德杰了。

[ 本帖最后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5-5 12:49 编辑 ]
发表于 2011-5-5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的帖子

如所说:見道皆是已離分別之現證

这里的“离分别”恐怕不能理解成“现量见空性”。
如文云:
若彼身中,正生八忍体性之见道无间道,与彼亲所应断,毕竟灭尽同时,尔时彼加行道即转成见道,譬如驱贼出门也。
尔时虽得远离见惑非择灭,然未得择灭


另外,关于大乘见道与小乘见道、无学道所断差异,在文中“断除所断之特法”一节中,详细列出,如云:
于见道时,断除见断烦恼一百十二,见断所知障一百零八。
修道所摄初地,乃至十地,断除十六俱生烦恼障,一百零八俱生所知障种故。


烦恼障如下图:


所知障也差不多,如云:
一百零八分别所知障者,谓:
欲地所摄所知障三十六,
色、无色二地所摄分别所知障,各有三十六故。
初应成立,以欲地所摄见断所知障有流转所取九分别,还灭所取九分别,执实有九分别,执假有九分别故。
上二亦当例知。

由于大乘见道,不仅断分别烦恼障,还断分别所知障一百零八,故大乘资粮道、加行道也与主要修断烦恼障的小乘人不同。

[ 本帖最后由 liangar 于 2011-5-5 13:5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5-5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3#

如以下引文:
「见道无间断除所断之理,谓:大乘加行道人身中将生大乘见道无间道,与彼亲所应断分别所知障将灭同时,若彼身中,正生八忍体性之见道无间道,与彼亲所应断,毕竟灭尽同时,尔时彼加行道即转成见道,譬如驱贼出门也,尔时虽得远离见惑之非择灭,然未得择灭。其第二刹那生起八智体性见道解脱道时,乃得永断见惑之择灭,如贼出门而闭户也。」

是否為擇滅就所斷品是否永斷來安立,不知您如何以這段文字證明大乘人非以現量證空性,可否說說其中道理。

在《地道建立》談大乘地道時有一段論文:

「有说于法性,初得光明名暖,彼增忍等,名顶忍等,不应道理,以决定种性,大乘加行道暖等四位,皆是分别,故于自境必不明了,其明了心,定是无分别故。《释量论》云:”彼明了诸心,许为无分别。”」

是破有許大乘加行道明見法性,也就是以無分別見法性。由此間接可見見道位是離分別明見空性。若離分別明見空性不是現量證空性,又是什麼?
发表于 2011-5-5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5-5 11:39 发表
換言之,其中有曾得加行道證悟、未得見道者,及已得見道者。就我的理解,一般說劣道先行而迴小向大者,是指已得小乘阿羅漢果位者而言。當然,未得小乘阿羅漢位而改入大乘道者,似乎難以說不可能有,但也無過,「劣道先行」可指已走完小乘五道而迴小向大者。而你將未證小乘阿羅漢而迴小向大者放進來討論,倒是很少見。

但是必須先釐清的是:你所說的證空性,是現證還是以分別證?空性是指人我空、二取空,還是實有空、自性空?
中觀應成師以法我執亦煩惱障,許大小乘皆證法無我,故有小乘已現證空性,迴小向大者不能以是否現證空性安立由加行道入見道的標準。因此以應累積之資糧是否圓滿為標準。瑜伽行中觀自續師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恐怕還要考察。

1.(此說第十六心仍是見道,與《俱舍》不同。)-->這個應該是法尊法師加入的。這句話是說,俱舍認為道類智已經是修道了。因此,整個見道都是在根本定中。那就是說,見道不可能有禪定以外的行為,如睡覺。這跟大乘的說法不同。

2.我本來的確想舉回小向大的阿羅漢,但是懶得寫了,故剪貼,所引是法幢的說法,不是我個人見解。
3."劣道先行"是不是特指那些證得小乘阿羅漢者不知道,但是所引很明確,就是在討論在小乘道時,已經證過空性者,不限於小乘阿羅漢。
4.在這裡,我們二個應該很有默契的知道對方在說中觀自續派,尤其是在說獅子賢那一派。依此,所謂"空性",就是指實有空,除此之外的空,不叫空性。(請參見宗義教本。)用這樣的理解,法幢尊者就是在說,已經現證過實有空的行者是怎麼從大乘加行道到見道的。這也就是,當你說所有道的升遷都是對治xxx時,因為講到了"都是",所以我就可以故意找碴,教證是格魯的祖師所說。
5.「初得能伏所取分别烦恼现行之殊胜功能」,伏所取分別煩惱現行應與證二取空有關--->恐怕不是這樣,請注意大乘加行道分暖、頂、忍、世第一法,該怎麼區分這四個界線,一種說法是用所對治的差別,所取xxx、能取xxx,實有xxx,假有xxx,實際名相有點忘了,自己查。
6.同上,我覺得應該討論,為什麼這邊定義會用"殊勝功能"?
7.結論,"劣道先行"跟"在劣道證過空性"不一樣,前者可能沒修過空性,而後者已經現證過了,因為有這樣的差別,教本才需要列出那麼多情況。

8.
俱非彼二(根本智、後得智)之聲聞見道者,如住聲聞見道無間道及住聲聞見道解脫道之身中四無量心、求解脫心,及住聲聞見道後得智之身中,現空性智、證二取空智等。
-->整句話是這樣。此宗承許聲聞也懂(或現證)空性、二取空,因此我認為現空性智,就是現證或不現證(但是懂)空性都可以。至於文字上翻譯,請找懂藏文者。不過,與其求人查藏文,不如換本教本看,反正解釋不可能差太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7:51 , Processed in 0.03665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