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19|回复: 41

请教诸位师兄,破我执该如何观修起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破我执该如何观修起步  我执是修行中的一大难题,如何真正去我执,得见本来面目呢??
顶礼诸位上师,顶礼诸位师兄,赐我智慧,拨开迷雾!!
发表于 2007-11-2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次第,学佛更是如此。希望能从皈依、业果做起,慢慢学习,步步增上。刚学佛就要成佛、解脱,太不现实了。最终恐怕容易走错。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喜饶嘉措师兄回复!!

现正学修三主要道,深觉此即为一切佛菩萨成就之根本妙因.
于正见一门 破我执一题,觉得实修中有些无法入手,还请赐予慈悲开示!!
发表于 2007-11-22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个好的、有耐心的师父,在自己实在想不通的时候就问,别把师父当google用就行了。再慈悲的师父也很忙的。——赶紧说明,我绝对不是上师,不相信可以不要听我
发表于 2007-11-22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无明见真理的智慧,
虽具备出世心与菩提心,
也斩不断生死轮回的祸根,
因此要千方百计悟出缘起正见。

要认识到世间的和超世的一切事物,
出于因果而丝毫不差之理,
同时,观念中的执著之物一个个消失,
便步入了诸佛欣慰的轨道。

这样看来是否还早了点?
发表于 2007-11-22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找到“我执”,找到了才能够破除,否则你怎么破?

“我执”那不是口头上说的,一定要先找到它。

另外,虽然道有次第,但智慧缘自闻思,多闻善思应有利益。
发表于 2007-11-2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智慧缘自闻思



可不可以修改为:但智慧源自闻思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3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激诸位师兄回复,现在仍处在多闻善思阶段!或许真有些问早了!

现在,仅能修到别人辱我,我不生气!这个我只是名言的我,当然不会生气!何况生气的那颗心本也是妄心.

但无法做到时时刻刻都有清醒的觉知力存在,都能意识到有关于"我"的一切都是假有,虚妄不实的!
发表于 2007-11-23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破我执这个问题可深可浅。

比如,你年幼时,一定觉得“我”就是一个小孩的样子,这小孩的样子,就是自我。长大后,便会了解到,那个“自我”已不在了。“自我”的样子,已经变成了青年人,成年人。
小时候的“我执”,已经自然而然地被时间破掉了。
或者,还可以做一个假定,“我”天生就应该是变化了,“我”的本性,就是要从小孩变成成年人,老人。
但是照佛教所说,人死后神识离体,成为中阴身,中阴众生返观自已的故体,只是一个与已无关的死去的躯壳。那么,如果中阴身的“自我”离开体外飘行,那么又有什么道理,让这个中阴身的“自我”,去认为一个老人的尸体是“自我”呢?

所以,把身体当成自我,是没道理的,把身体当作自我,只是人们的一种暂时的权宜的假设而已。

那么,进而可以对“自我”作另外的假设了,即,心理活动,就是“自我”。即:人的意识活动刹那不停,我思故我在,心灵是身体的主人,意识、心灵即“自我”。

对心灵的问题,佛教是把心理现象分为受、想、行、识。四种。感受、名称概念、意志力、分辨。四种心理功能心理现象。

对佛教的这种拆分辨析的理论,去分析心理现象的话。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心理现象是不断生灭的。
举例来说,你在吃水果,第一个心现象是“水果很好吃”----这是受---“分辨味道是甜的”——这是识——内心确定“水果就是甜的”这个概念——这是想——决意“再吃一个水果”——这是行。
按佛教的分析法,这一大串的心理活动。每一个细节都处在变动、生灭的状态之中。意识在平静、波动、苦乐、喜怒、意念强弱。这些生灭不停的变动,都被区分开来。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变化万端的意识活动中间,以哪一个意识为自我?

因为心理现象就象一个永不止息的水流,想将其中的任何一个波浪固定下来,当成一个固定的自我,都是牵强的,不合理的。
你可能曾经在听一段音乐时,觉得当时有一种独特的意境,但是你不可能让这种意境停住的。我们将诸多心理活动前后相比较,只能说“相近”“相似”,而没有“完全相同”。
那么,如果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两个心念在其当下的刹那中是完全相同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心灵就是稳定的自我的住处呢?

一开始的话题是:“破我执这个问题可深可浅”。总之,从身、心两个方面来说,它们都是不定的、变化的。人生的发展,总是在远离它最初的样子。所以我们无法将身、心的现象固定下来,进而认为某一种的身体或心理现象就是自我。
发表于 2007-11-23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精华要义
    ------多识仁波切


  《三士菩提道次》是三藏四续经义的概括,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化要义,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无二法门,必经道路。显宗单修三士道,可证无上果,密宗以三士道为先行法,修筑二种菩提心根基,然后进入无上密道,速证佛果。

  三士菩提道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三个必经阶段,并非上中下三种根器的相应之道。故称下士道为“与下士共行道”,称中士道为“与中士共行道”,称上士道为不共行道。如三人同行,下士走完下士道就到达目的地,中上二士同行走完中士道,上士单独进入不共道,走完最后一段历程,达到无上断悟境界,以全知全能投入利众事业。

  《三士菩提道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八观、三行、三取舍。

  即下士道:具缘人身难得观,人生无常观,恶道苦重观,善恶业报观;
  中士道:世间过患观,解脱利益观;
  上士道:行愿菩提心观,真理菩提心观。
以上为三士道八观。

  下士道:皈依三宝,重视业报行;
  中士道:一心解脱,修习“三学行”;
  上士道: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行。
以上为三士道三行。

  下士道:舍去今生今世贪图享乐心,求取后世的利乐;
  中士道:舍去对轮回身世的贪恋心,求取息灭涅槃之乐;
  上士道:舍去对自身利益的贪心,求取一切众生的利乐。
以上为三士道三取舍。

修菩提道有三要,即:
  目标要远大,
  心怀要宽广,
  步子要稳健。

  写于1997年12月10日,兰州
发表于 2007-11-2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主要道

[ 本帖最后由 龙定 于 2007-11-23 09:28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25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顶礼!说得很通透!!
发表于 2007-11-25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掌中解脱》

现在我以宗喀巴大师的意趣为基础,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正见。这里先要讲的是抉择补特伽罗无我之理,这是依据《四百论》的教授所安排的:

  “先遮止非福,中间当破我,
  得断一切见,知者为善巧。”

  此颂表明修行的次第为:先应在下、中士阶段破除执无业果的邪见;次破补特伽罗我;最后破法我。

  虽然两种无我所无的“我”没有差别,但基于补特伽罗之上的无我较易理解,所以先讲补特伽罗无我。

  抉择空性的正理有许多种,如“缘起”正理、“七相”正理等,但对初学者而言,最容易理解的是“离一异”正理。因此,宗喀巴大师及众多门人在这里均配合四种关要来讲这一正理。

  子一、所破决定扼要



  四种扼要中,第一种为“所破决定扼要”。如《入行论》中所说:

  “不触安立事,不知彼事无。”

  如果不先去认识所破或所无的“我”,便无法体认破此的“无遮”(25)。譬如,不见靶子则无的放矢,不识盗贼则无法缉捕。所以,先要认清所破的“我”。

  这个“我”与所谓“无谛实”中的“谛实”、“无自性”中的“自性”、“无自相”中的“自相”同义,此如《四百论释》中说:

  “所言我者,谓诸法之不依仗他性,由无彼性,名为无我。”

  意为不依赖他缘而从它自己那边而有,或是说不依靠别的东西而由白己本身能够成立。

  光是肤浅地知道字面上的意思,在辩论时或许可以驳倒对方,但如果缺乏经验上的体认,我们还是不清楚什么是所要破的。譬如,光是嘴里讲“小偷是个穿白衣服的人”,是无法识别小偷的。因此,不可满足于经由基于别人解释而得到的理解,和对名词抽象的了解,必须通过自心观察,在直接的体验上加以认知。

  如果未能发现所破,纵然运用多种正理来成立无我,也有堕入破坏缘起之断见的危险。例如,有人将瓶子的名言定为目标,然后分析瓶子的口不是瓶、瓶子的底不是瓶,在排除了瓶子的各部份之后,找不到瓶子,于是以为了解了空性而去佯修一番。他们不明白在空性所依之上破除所破的差别,这样做只会破坏瓶子的名言而流于什么都没有的恶趣空,并走上臆造空性的歧途。

  寻求所破的时候,必须要探查俱生我执如何将“我”执为自性有,要观察俱生我执心中“我”的显现理与执著理。那时将会发现:我们所以为的这个“我”不只是心的安立,而是从蕴聚上面成立的。这一想法即是俱生我执,它深植于包括蚊虫在内一切有情的心中,甚至在做梦时也念念不忘。

  总之,在所依补特伽罗之上对“我”的执著有三类情况:(一)已生起空性见的人认为,“我”只是由分别在安立所依之上安立(26)的、不是谛实的;(二)未受宗派学说影响的普通凡夫,对我是否为自性有不加界定的执著;(三)以我为自性有的执著。其中第二种是安立我之名言的合格心。作为此心对象的不加界定的唯我在名言中是有的,也可以作为业果的所依。第三种则是对治所要破除的错乱心,其行相境是正理所破。

  继惧生我执显现理之后所起的“我吃饭”之类的想法,为对我的执著。若以未经观察之心所安立的我为满足,而说“我行”、“我坐”,这样的行、坐之行为与作者是唯名言、安立有,其能作与所作是合理的。

  俱生我执“我”显现理的一部份也出现在安立名言我的心中,但这时与俱生我执显现理的情形不同,由于此“我”与其它境相混合而变得不清楚,所以,应当懂得如何区别自性有、能自立之“我”的显现理,与(名言)我显现理这两者的不同。

  虽然我们心中一直有这个俱生我执伴随著,甚至在梦中也未曾离开,但在未遇外缘的情况下,它的显现理并不明显。当出现赞叹、诋毁等导致苦乐的重大外缘时,它就变得明显了。例如,当别人指控我们偷窃时,我们会因为受到诬陷而生起愤怒难以平息,抱怨说:“我无法忍受,”那时候,作为被指控偷窃对象,以及“我无法忍受”的这个“我”,从内心深处清晰、牢固地现起,此即所破之显现!

  同样的,我们可以利用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反应,逼迫自心现前生起强有力的俱生我执,接着应当观察此俱生我执的显现理。好像俩人在路上结伴同行时,用眼角观察同伴与路况一样;心的主体必须安住在俱生我执的体性之中,以使现起所破显现理,另以心的一角来观察它。如果观察的心太猛,则会破坏俱生我执的行相力而变得空无或不明了,以善巧方便来作观察是十分重要的。

  在观察俱生我执之“我”如何显现时,它有时候似乎存在于身上,有时候又似乎存在于心上,有各种显现的情况,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俱生我执之“我”的显现理。当我们发现在安立所依身心与安立法补特伽罗混然一体之上,有个鲜明生动的“我”非唯名言安立、而是能自存自立、从它自己那边成立过来时,这一显现才是真正的所破显现理。若能认识,破它是不难的。由于这一扼要十分精微,所以很容易犯太过或不及的毛病(27)。

  在我们不去辨认它的时候,它一直在那里显现,一旦想去辨认,它又藏到身心聚集体里面无法找到,因此要想些办法让它现身。例如,当我们靠近悬崖边的时候,常生起“我会掉下去”的恐惧感,此时不会想到“我的身体会掉下去”或“我的心会掉下去”,而是在身心两者如水乳交融之上,有个将掉下去的“我”鲜明生动地浮现出来。同样的,当看到奔马时,我们不会称马的身或马的心为马,而是在身心聚集体之上,有匹非唯安立的“马”鲜明生动地显现,将之执著为马。又如,当我们说“色拉寺”、“哲蚌寺”等的时候,感到那里的房屋、僧人等都成为混然的一体,在安立所依情器聚集体之上,有个与安立所依大小相等名为“色拉”、“哲蚌”的寺院鲜明生动地显现过来。又如,当我们称某人为“十难论师”(28)时,十难论师的身心聚集体即是它的安立所依,在这之上有个不观待任何其它事物的“十难论师”鲜明生动地显现过来。简言之,如格邬仓·绛央蒙朗(妙音愿)所说,在境上有个与安立所依大小相等的“某某”法显现过来,此即正理之究竟所破,或称为“实执所缘境”。

  如果未能认识这个谛实显现、而另找一个所谓“所破实有”,这样的实有只是所谓“自立”、“实有”之类的抽象名词,任凭我们用各种中观论著中所说的正理来佯作观察,也只会成为空洞的说辞,对实执不会有丝毫损伤。对自己新发明的、非自然现起

  的“我”作观察,只会形成一种臆造的见地。总而言之,如至尊洛桑却坚所说:

  “对我们凡夫而言,除了现在的显现理之外,别无正理的所破显现理。这是因为凡夫的一切心识均为无明所染,所以任何境相都是谛实显现。”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个人、诸蕴、山、房屋等现在的任何显现,都是世俗显现与谛实显现混合的一种显现。“这部份为谛质显现”、“那部份不是谛实显现”,这样的区别是没有的,一切法全都是谛实显现。在凡夫心中,不与所破混合的显现理一个也没有,因此,对我们而言,这种显现就是所破显现理或实有显现理。

  对此放任不管、而拚命想在别处找到所破,就会犯下大错。章嘉·若贝多杰曾说:

  “如今我派诸明慧,耽著实有等名相,
  鲜明显现未留意,另觅所破如兔角。
  离障老母面庞上,彼之显现本来无,
  未达关要说法多,然恐老母早溜走。”(29)

  我们应将外缘上师教授与内缘积资净障结合起来,依靠这些力量,再以精细、卓越的智慧来认真分析,这是很重要的。

  若能正确认识所破,“缘起”等任何一种正理都能将实执须弥山击破、碎成灰土,通达空性便不再是一件难事。章嘉·若贝多杰说:

  “不需寻觅即求者。”

  意为不必跑到远方去寻找空性,它与寻求者本来就住在一起。因此,单是认识这个所破也值得费数月或数年的时间来修。



  子二、周遍决定扼要



  如此,当心里能清楚地现起前面所说的、正确的所破之抽象含义(30)时,次应决定:假如俱生我执所执的“我”是自性有,它与安立所依诸蕴的关系必然是体性相同或相异,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可能。作为一项总的原则,一个法的存在,必然是以一或多的形式出现。如果这项原则成立,实有的事物就必然是谛实一或谛实多。因此,假如这样的“我”是存在的,那么它与诸蕴的关系不是目性一就是自性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能。如果这两种可能性都排除了,则可断定这样的我不存在。引发这样的定解即是“周遍决定扼要”。

  对此扼要未获坚固定解之前要持续修,不可只修一、二天便算完事。



  子三、离谛实一品扼要



  先将所破的情形回忆起来,然后作如下思考:如果我与蕴是谛实一的,它们就不可能在心里显现成异,而应当是绝对没有任何差异的一体。

  其理由是:作为世俗的虚妄形式,体同相异、现象与本质不符是可以接受的(31),但对实有来讲则不可以,现象与本质必须相符。既然如此,承认有我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之蕴”也可以说成“蕴之蕴”或“我之我”,所以,将“我”与“我之蕴”分开来讲就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将犯“所取”五蕴之外没有“能取”我的过失,如《根本慧论》中所言:

  “若谓离取蕴,其我定非有,
  则计取为我,其我全无义。”

  再者,如《入中论》中所说:

  “取者取一不应理,业与作者亦应一。”

  所取与取者,身与有身,支与有支都将成一

  不仅如此,如果我与蕴是一,则问题丛生,如《入中论》中所言:

  “若谓五蕴即是我,由蕴多故我应多。”

  如同蕴有五种,我也将有五个,或者如我只有一个,蕴也只能有一种而不能有五种;因为我即五蕴,那么入胎结生即无必要;又因为我与身体自性为一,那末死后遗体烧成灰时,我也将成为灰烬;而且,我在后世结生时,身体也将跟著一起结生,或者说,身体不可能在后世结生,所以我也将不可能结生,在无色界受生时,我将不存在;或者我即成色体。

  如果我与心是一体,因为为心无寒冷、饥饿之感,我也不会有寒冷、饥饿之感。冷、热、饥、渴之时,也不能说“我冷”、“我饿”之类的话。

  如果我与身心两者同体,那么作“我之身”、“我之心”这样的区别就没有意义了。

  再者,如果我与蕴是自体成立的一事,就应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完全一致。如《根本慧论》所说:

  “若五蕴是我,我应有生灭。”

  正如五蕴有生有灭,我也将有生在灭。如此一来,由于色蕴前后相续间断而有生灭,我也将相续间断而有生灭(32)。

  如果前后世之我与前后世不同的五蕴自性为一,那么,前世之我与今世之我两者的自性到底是一还是异?如果是一,前世受生为畜生时所受的愚痴苦,今世也应当受;前世畜生也能感受到现在人的快乐。

  如果前后世之我是自性异,则如《入中论》所言:

  “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续,
  所有自相各依法,是一相续不应理。”

  正如慈氏与近密相续各异,则是没有自性联系的二个人,这就不可能有能回忆前世的神通。

  又如《根本慧论》中所说,将有所作业失坏的过失,

  “若此是余者,无前亦应生,
  如是前当住,前未死当生。
  前断业失坏,余所作诸业,
  当由余受果,此等皆成过。”

  如果认为前世之我虽已消失,但仍有后世之我来受报,那么自性有补特伽罗所造的业,可以由其他自性有补特伽罗来受报,这将犯“值遇未造业”的过失。

  基于上述这么多的过失,由此得出结论:我与五蕴自性为一根本不能成立,此即“离谛实一决定”。



  子四、离谛实异品扼要



  如前决定了离谛实一之后,我们应接着思考:“现在只剩下我与蕴两者为自性异的可能性了。”

  如果是自性异,情况又该如何呢?如《根本慧论》中所说:

  “若离取有我,是事则不然,
  离取应可见,而实无可见。”

  如果山羊、绵羊、牛三头牲畜同时存在,那么除了山羊与绵羊之外,还剩下牛可以示人。同样的,如果我与五蕴自性为异,除了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还应该有个与蕴无关的“我”可以指认出来,然而这是办不到的。

  《根本慧论》又说:

  “若我异五蕴,应无五蕴相。”

  我应该不具足五蕴所表有为法的生、灭等相。虽然五蕴有生、老、病、死,但我却没有。对五蕴的饶益或伤害对我没有影响,这些都是与世间名言相违背的。

  主张我与蕴自性为异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过失,例如,在无蕴的基础上也将产生“我”想,以及“已造业失坏”、“值遇未造业”等,如前已述。

  因为有这么多不合理的地方,由此可得出结论:我与蕴自性为异也根本不能成立,此即“离谛实异扼要”。

  现在总结上述四种扼要如下:

  首先,将“所破决定”的显现理牢记在心,不要让它跑掉。然后,用“一异”正理来作观察。当肯定这两种可能性都不成立时,又将如何?譬如,有一头牛走失了,它只有两条山沟可走,别人对你说牛找不到了,但你不相信,从两条山沟的沟头至沟尾寻找却遍寻不获,这时你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心里想找的这头牛已经不在了。同样的,作为俱生我执所著境的这个“我”本来也是十分鲜明的,好象可以用眼睛看到、用手捉到,但在用正理观察之后,它便完全地消失了、没有了,当我们清楚地生起这一定解时,即获中观正见。

  在那一时刻,利根习气强的人有如获至宝的感觉,钝根的人则会感到惊恐,像突然失去某件重宝,这是正常的。以前宗喀巴大师在色拉却顶传正见引导时,杰·喜饶僧格(慧狮子)因通达正见而发生恐惧,伸手抓自己的衣领。宗喀巴大师见状十分高兴,说:“那塘巴正在抓世俗的衣服。”欧曲瓦传正见引导时,他的一些弟子也出现恐惧的情况。

  当所破彻底消失时,心里可能会有“这是空性!我证到了!”之类的念头,因为这些是非遮或能立之相,所以不要跟着它走。在确定所破“我”没有时,这一决定智应具有两个特点:决定相──确定无自性的决定智十分坚固;显现相──唯破所破实有而产生一种空朗朗的感觉。应以正念保住这一决定智、不要忘失。

  当行相力开始减弱、变得不明显时,如果此时尚不需出定,则应如前作四扼要观察,当重获定解时,即应生起有力的决定智,在持续有力的定解中一心入定。

  在定中唯破所破实有产生出空朗朗如虚空的感觉,此即定中如虚空的修法。此时因遮破所破“我”的力量,会导致名言我相的丧失,找不到名言我相,但可不必因担心堕入断见而试图去找回名言我。

  在出定后的后得位中,应观察何为破除所破之后的遗留物,将会发现只有我的名字留了下来,引发这样的坚固定解:这个唯名言我就像幻化物一般,它能造善不善业、也能领受黑白异熟果。

  譬如,对魔术师来讲,幻化的象、马虽然显现,但在意识中,他知道象、马是不存在的,于是确定这些是虚妄相。与此同时,他还是能直接地、无可否认地看见象、马来来去去。同样的,我们应该懂得,这个我是无自性的唯名言安立有,虽然它不真实,但还是可以造业受报,与它有关的能作、所作缘起也是必须接受而无法否认的。要学习显现而空、空而显现犹如幻化这一修法。

  在最初寻求正见的时候,由于实执的习气很强,心里似乎觉得容不下空性,过后又觉得难以安立现相。然而,如龙猛所说:

  “诸法缘起者,乃因自性空,
  此是无等伦,如来所示教。”(33)

  我们必须明白,空性是缘起之因,所以空性是现相的助伴;缘起是空性之因,所以缘起是空性的助伴。

  “缘起”正理在这里起着关键作用。例如,以缘起因成立芽等非实时,必须破除俱生心的执著理,亦即破除“芽非唯名言安立而是从它自己那边而有”的执著。如何破呢?如果芽像俱生心执著的那样是自性有,就不需要依靠因缘以及能安立的名言等其他条件,而能自存自立。事实上并非如此,芽需要依靠种子、水、肥、合宜的温度、湿度等因缘才能生起,它是依赖其它条件的观待而成之法,故为缘起,这可以用现量成立。如此缘起正理或缘起因能破除不观待其它条件、能自存自立的自性有边,所以有“以现相除有边”而“空性为缘起之助”的说法。

  如果芽是自性有,它就不可能由因缘产生,芽的自性也不会改变。然而,芽最后会长成禾穗,结出的青稞等物可以为人或畜生所食用,这一切能作、所作的缘起建立都是合理的,所以又有“以空性除无边”、“空性为缘起之助”的说法。

  这些道理见之于众多经论。《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中说:

  “若从缘生即不生,其中无有自性生,
  若法依缘即说空,知空即是不放逸。”

  《根本慧论》中说:

  “若非缘起故,少法则非有,
  是故非性空,少法亦非有。”

  《入中论》中说:

  “由说诸法依缘起,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宗喀巴大师也说:

  “不复轮替而同时,甫见不欺缘起已,
  定能普灭所执境,彼时见观察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空性除无边,
  若知空性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34)

  若能理解空性与缘起互不矛盾、相互助成的道理,就能对因果等能作、所作缘起产生定解而重视缘起,促使我们尽己所能、努力实修断恶修善之行,尤其是修慈心、悲心、菩提心及学处等,将之付诸实行。简言之,我们将成为智慧与方便互不乖离的修行者。

  (帕绷喀大师同时指出:有些人以为重视业果等是初学者的法,所以,另为弟子开示所谓殊胜教授,声称没有业果,这实际上与顺世外道没有两样。)

  壬二、抉择法无我

  这部分分两小节:(癸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癸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癸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

  这小节又分三方面来讲:(子一)抉择色无自性;(子二)抉择心无自性;(子三)抉择不相应行无自性。

  上述对补特伽罗无自性义获得定解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其它法上。经(35)中说:

  “如汝知我想,如是观诸法。”

  《四百论》中也说:

  “说见一法者,即见一切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子一、抉择色无自性

  凡夫的心识为无明所染,当色等显现时,除自相有显现理之外,别无其它显现的方式,这种显现就是所破显现理,必须破除如其显现而有。

  虽然一切都是以各自安立所依他法支分为基础、而在安立所依之上唯名言安立的缘起,但在未得正见的凡夫心中,此处以瓶子为例,瓶子并不显现为只是在自己安立所依上所安立的安立法,而是显现为在安立所依与安立法浑然一体之上,有个鲜明生动的瓶子,此即所破的显现理。

  虽然如此显现,但因为安立所依与安立法相异的关系,瓶与瓶的安立所依像俱生实执执著的那样为实有一体是不成立的。而且,在瓶的安立所依之外,也没有其它瓶的显现理。因此,瓶只是依靠腹、口、足等聚集体的合格安立所依而对名言量的显现。由于瓶子只是世俗有,所以,瓶与瓶的安立所依为实有异体也不成立。

  总的来说,一个法的存在,必然是以一或异的形式出现。如果此法系实有,它就一定是实有一体或异体。当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存在时,它就不是实有,瓶等非实有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成立的。

  简言之,以瓶子为代表的色等一切法,都必须依靠安立所依、无法自存自立,所以不是实有。《四百论》中说:

  “一切非自主,是故我非有。”

  此外,从总体上说,瓶子为单一体,但必须依靠众多支分而有,所以它虽然单一体,但不是自性有。再者,虽然瓶与柱两者立为相异,但这只不过是相对于对方来讲的,瓶、柱两者就其自身而言并非异体;否则瓶、柱本身也将成为异体,而无法成为单一体了。因此,瓶柱虽异,但瓶子本身是单一体。而瓶子之上的一、异两者也只是分别安立而非自体有,如《根本慧论》中所言:

  “异因他而异,无他则无异。”

  以及:

  “若异非他异,无他亦成异。”

  子二、抉择心无自性

  心为与境交涉的明、知之体。心有很多种类,例如心王、心所等,是根据领受境的主体或特点来分。在这些支分之上,以及在前后刹那众多支分合集安立所依之上,非唯分别安立而由自体成就的心是丝毫不存在的。然而,心却不是这样对我们显现,它似乎不观待于任何东西而能自主地领受外境,这种自存自立或在境上可找到它的显现,即所破显现理。

  如果这种显现是如实而有,那么,以今日之心为例,它就必须与其前后刹那众支分自体为一或自体为异。

  假如是异体,在排除了上午与下午两种心识后,应仍可找到“今日之心”。因为分不出来,所以今日之心与上、下午心不能成立为实有异体。假如今日之心与上、下午两种心是实有一体,因为这两种心为多,所以今日之心也将为多。或者因为说今日之心在上午就有了,所以下午之心应该在上午就出现了。又因为上午没有下午之心,所以上午应该没有今日之心。因此,今日之心与自己支分为实有一体也不成立。必须如此来获得心识无实的定解。

  再者,如果心的三轮(36)是实有一体,就会犯能知、所知成一的过失;如果是实有异体,则在没有所知的情况下也应该有能知,没有能知也应该有知等。所以,心识的三轮非自体有。“心”只不过是在前后刹那众多支分等缘起聚集体上,由名言量所安立。就此而言,轮回、涅槃的一切能作、所作都是合理的。

  子三、抉择不相应行无自性

  此处以时间为例,一年只不过是在十二个月合集之上显现而有的,但其所破显现理却与之相反。在找到所破显现理之后,接着应当确定年与安立所依十二个月自性非一,否则,如同安立所依月有十二个,年也将有十二个;又因为年是一个单一体,十二个月也将成为单一体。如果这两者自性为异,在十二个月之外,应该能指认出一个名为“年”的事物,事实不然。因此,“年”只不过是在安立所依十二个月之上、由能安立标准心所安立的,除此之外,年根本不是从它自己那边而有的。

  癸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两种灭(37)、虚空、空性等,因为不是由因缘造作而生,所以称作“无为法”。此处以虚空为代表,“虚空”只是遮除所破质碍无遮之上的唯名言安立。如果虚空整体与东、南、西、北各部分自性为一,那么,东面与西面的虚空应成为一体。这样一来,当太阳出现在东胜神洲上空时,西牛货洲上空也应该有太阳升起。如果自性为异,整体与支分就没有联系而变成别的东西,除了方隅上下虚空各部分之外,还应该有虚空可以指认出来,事实不然。

  有些人将空性执为实有,极不合理。佛经中称此为不可救药之见:

  “宁执我见如须弥,不应执空为实有。”

  根据安立所依的不同,空性可以被分成很多支分,在空性所依之上,也有周延不等的众多空性支分。空性与这些支分的关系是一体或是异体?空性与空性所依有法是否相互观待?通过观察即可了知。

  经中说:

  “若不见色,云何可见色真实性?”

  壬三、由此生起毗钵舍那之理

  前面我已介绍了如何以九住心方便三摩地成办合格奢摩他的方法,但即便能保任它,单靠这种轻安是无法获得毗钵舍那的。此处以补特伽罗无我为例,谈一下毗钵舍那生起的情况:

  如前所述,先通过四扼要观察,确定在五蕴之上根本没有俱生实执所执的有自性的“我”。当这种定解清楚地生起时,应以正念保持这一所缘不忘,另以正知消灭沉掉而入定。当行相力减弱或变得不明了时,应重新如前作四扼要观察,以获得有力的定解,然后一心专注于此,如此寻求空性的住分。当住分获得时,便在坚固的止住修中作四扼要等观察,就像小鱼在澄净、平静的湖中游水一样。

  以这种住分与妙观察慧平等的方式长时间地修习,如前依次成就九住心之后,以观察力引发的殊胜轻安,将比以前获奢摩他时的轻安更为殊妙。当观察修能毫不费力地转成止住修时,即得缘空性的正毗钵舍那,止观也成为双运的状态。
发表于 2007-11-2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楼上师兄同理——将“吃亏是福”坚持到底!另,坚定的认知现在所受的一切不如意与痛苦全是 我持自私魔 给的,从此尽力去舍我为人。
发表于 2007-11-26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破我执该如何观修起步  我执是修行中的一大难题,如何真正去我执,得见本来面目呢?
-------------------------------------------------------------------------

从教理上通达空性到实证空性得见本来面目可断粗分我执,接着修断细分我执。最难断的是我爱执。论坛上讨论过我执与我爱执的差别。但已找不到了有的大德请发上来一下与我联系也行?多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6:21 , Processed in 0.03472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