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06|回复: 1

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翻译错了吗?引起的纷争谈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5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格鲁修学社区提出了《观世音菩萨名号翻译错了吗?——与百家讲坛钱文忠老师商榷》一文后,有个别师兄弟对我的质疑发出诘难,并引用了《大唐西域记·卷三》中的说法。:“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汉语译作“观自在”。其中“阿缚卢伿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为“自在”。旧译“光世音”或“观世音”、“观世自在”皆是讹谬。
但事实上我认为任何事情有因才有果,有前才有后。历史上的确是姚秦时期鸠摩罗什和僧肇大师在《注维摩诘经·卷一》先提出“观世音菩萨”也叫“观世念”也叫“观自在”的。这绝对不是某位师兄嘲笑说我“以我的意思是姚秦时期鸠摩罗什大师在批驳比他晚出生几百年——唐代的玄奘大师”云云。我想任何事情都要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趾高气扬得“吝于赐教”。宗门也是提倡“断疑生信,绝相超宗”的。更可怕者,有人对我作为论据的《楞严经》也产生了怀疑——认为是伪经。

历史上姚秦鸠摩罗什大师以前和唐玄奘法师以后许多很有水平的佛经翻译家为什么也用这个“观世音”名称,难道他们都搞错了?

唐代另外一位高僧法藏大师对这两种不同的译名有过分析。他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九》中说:“观世音者,有名光世音,有名观自在。梵名‘逋卢羯底摄伐罗’。‘逋卢羯底’,此云‘观’,‘毗卢’,此云‘光’。以声字相近,是以有翻为‘光’。‘摄伐罗’,此云‘自在’。‘摄多’,此云‘音’。勘梵本诸经中有作‘摄多’,有‘摄伐罗’,是以翻译不同也。”法藏法师的弟子澄观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五十七》更明确地指出:“‘观自在’者,或云‘观世音’。梵云‘婆卢枳底’,‘观’也;‘湿伐罗’,此云‘自在’。若云‘摄伐多’,此云音。然梵本之中自有二种不同,故译者随异。”也就是说,梵语本中本身就有“摄多”(“音”)和“摄伐多”(“自在”)之不同。

法藏大师(643-712)祖籍西域康居国,祖父时代迁居长安。他或许对西域一带的佛教比较熟悉,所以了解同一经典有不同梵文本子流行的情况。在新疆出土的大谷本的三个《法华经》断片中五次出现Avalokitasvara,意即“观世音”。据考,这些梵文本出现于公元5世纪后期。这些重要发现证实了法藏、澄观等人的说法是正确的。看来,实际的情况是,鸠摩罗什等人所据的梵文本同玄奘等人所据的梵文本是不同的,所以,“观世音”和“观自在”的不同译法是出自于所据梵文版本的不同,而不是因为鸠摩罗什等人翻译错了。罗什的梵文本大多来自西域佛教史称其为“雪山本”或“西域本”,而玄奘等人所据的梵文本什直接来自印度,佛教史称为“天竺本”。

唐代法藏大师就曾这样解释观世音:“谓于理事无阂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故以为名焉。前释就智,后释就悲。‘菩’谓菩提,此谓之‘觉’。‘萨’者萨埵,此曰众生。谓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从境得名故。” 大家可参见他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大正藏》第33册。) 历史上法藏法师虽然多用玄奘大师的“观自在”译法,但对该菩萨的诠释却是从大智、大悲两个方面进行的。

南宋法云法师在其名著《翻译名义集》中对“观世音”和“观自在”两种名称的解释含有更为明显的佛教在解脱意义上的区别。他说:“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也,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悲、智代表了大乘佛教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所以,观世音菩萨的两种名号意义深刻,后世一直广为流行。因为现世众生大多数关注现实的、当下的问题的解决,那些而追求开悟证得般若智慧,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实现终极的解脱的人与前者相比总占少数,所以,体现智慧解脱意义的“观自在”一名总不如体现现世救难意义的“观世音”一名更为流行。
因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0-2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23:30 , Processed in 0.03134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