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不是计算机?——漫谈对自己内心的重新编程
有一些心理学的理论是把人脑当作计算机来隐喻的,外界的刺激如同“输入”,我们内心会有“信息加工”,加工以后会有“输出”,这个输出可能是一段赞美诗,也可能是一句脏话,可能是某种行为方式,例如回避或过度补偿,甚或仅仅是内心的某种想象或者情绪,结果都是为了增加我们生存的可能性,降低我们的焦虑。这个输出结果会反馈回中枢神经,再度变成我们“输入”或者“信息加工”过程的一部分,整个过程看上去很像程序的运行。
从某个角度来看,如果把肉体当硬件,人脑确实就是一台超级复杂的计算机,每秒进行成千上万次计算,具体的算法是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那些存活的个体说明这个算法灵验,写入基因代代遗传,没存活说明算法不佳,基因也无从传下。
但人脑也可能不是计算机,计算机里面的程序很难自我检查程序运行是否有问题,无法自动升级,更无法知道程序是如何被编制出来的,遑论更改程序运行的方式和内容了,这些对于电脑来说是天方夜谭的东西,但人脑却能做到——虽然并非尽人皆能。
外在或内在的情境,会引发我们内心世界中生起种种的心理活动与之共舞,这些情境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没有美丑之别,但是我们的内心活动,会给这些情境分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从而使一些情境在某些人内心激起滔天巨浪,另一些情境来临却几乎平静无波。
我们能看到外在或者内在情境在我们内心中激发的心理反应,就像能看到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涟漪,这个过程被称为觉察,觉察不仅仅是当下,而且能够跨越时空,与以往经历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能身处同样的情境,但是内心世界如同指纹,没有任何两个人会一模一样,所以,我们想要获得幸福的生活,不光需要改变外在的情境,也同样需要改变自己内心世界的应激方式。也许,必须先改变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改变外在情境,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
改变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应激方式,首先要知道自己这些内心程序到底从何而来,是如何被编制出来的,例如,通常我们内心程序的第一任编程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制造工厂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这个程序有些地方让我们获益匪浅,有些地方却可能是我们噩梦的源头。同理,老师、密友这些“重要他人”都可能成为我们内心程序的编制者。籍由对此的反省,察觉到哪些部分是由它们决定的,我们可以取回内心程序的控制权,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再决定”。
当我们开始探索内心世界的这段旅程,虽然我们会看到很多对自己内心产生影响的源头,可是由于“习得”的缘故,我们仍然无法避免过去经历在我们内心中造成的影响,这是最无力的一个过渡期,我来了,我看到了,但是我暂时还无力改变。以往“全自动导航模式”依然不断重复的出现,那些沉溺与压抑的内心反应依然接连不断的发生。此时,一方面我们可以作为旁观者等待这些残余势力一点点耗尽,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强有力的方式对治自己的内心,改变程序运行的方式。
对治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针对性的对治,找到自己内心程序的一个错误运行模式,重新在自己内心中刻印下一个正确的运行方式,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告诉我们,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如果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针对错误模式施加一个相反的作用力,当同样情境来临之际,我们内心中不再是厌恶、回避、压抑,而是兴奋、直面和斗志昂扬,把以往认为是厄运的事情当做是激励、选拔与考验,也许我们的内心程序这部分就被改变了。
第二种方式是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或者说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意象,方法是通过冥想内化一个好的客体,这个客体可以是虚拟出来的圣哲,也可以是现实当中存在一个好客体,我们想象他内心中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可以“映像”在我们的内心,激活我们内心中相同品质的回应,我们把对外的投射撤回来,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发现它,把它一点点放大,直到这个优秀的品质充盈于我们的内心,而不再认同以往那些负面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许是一种人格的升级或重塑。
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重新编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不知道,我也同样好奇,也许这是一个长达一生的漫长过程,也许我们仅能做到部分改变而非完全重塑,然而这正如对钻石的反复打磨,每一次打磨都会透出一道璀璨的光线,越来越多的光线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光明,把我们的内心变成极乐圣境。
PS.本人原创科普文章,其中第二种对治方法我的灵感来自于本尊瑜伽和客体关系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