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16|回复: 41

请问大家小乘的慈悲心和大乘的慈悲心有和差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5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大家小乘的慈悲心和大乘的慈悲心有和差别?在百度仁波切上的解释大概不外乎,小乘只管自己的解脱所以不究竟啊,小乘只有人无我没有法无我啊,但是详细阅读一些事例总觉得,小乘的慈悲心也是救度众生解脱,有人曾说过,小乘和大乘主要是慈悲心的根本不同,请问各位师兄,能给些例子和解释吗?
发表于 2016-4-25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而言,有部与经部宗,被称为是「小乘说宗义者」;唯识宗以上,则称「大乘说宗义者」。大、小乘说宗义者,有何差异?何以如是区分?

  何谓「宗义」、「说宗义者」?

  宗义,藏文为「竹踏」(音译),意指「研习经论后,依循着经教和理论的路径,宣说基道果三者在各自思想体系如何成立的道理。」也就是,阅读、分析许多经论与正理后,所形成的「结论」。这是一种肯定的结论,确定「这就是最究竟的!」此即宗义。这个内心的确定,不必现证,只要内心想「这件事的情况就是这样。」就行了。

  「这件事的情况就是这样。」是什么意思呢?此处之「事」,并非一般讲「桌子长这样」、「房子该这么盖」,而是指「走向佛地的方法与道路」。

  至于说宗义者,则是抱持某一宗义而宣说的人。一般而言,说宗义者与(大乘或小乘)佛教徒,意思相同。

  小乘说宗义者 大乘说宗义者

  「大、小乘说宗义者」一词,是大乘说宗义者使用的名相(名词、名称)。而小乘说宗义者,不但不会承认对方为大乘说宗义者,甚至认为「大乘宗义」根本非佛说!

  于此情况下,如果有人只承许补特伽罗无我而不承许法无我,或者认为没有比补特伽罗无我更深细的见解存在,对于这样的说宗义者,大乘说宗义者会称他们为「小乘说宗义者」。因此,使用「小乘说宗义者」这个名词的人,是大乘说宗义者。

  大乘行者 小乘行者

  在「道的实修」上,以「解脱」为主要目标者,称之为「小乘行者」,主修「补特伽罗无我」;道的实修上,以「一切种智」做为主要目标者,则称之为「大乘行者」,主修的是「法无我」。

  「大乘行者」不一定就是「大乘说宗义者」,反之亦然。

  所谓「大乘说宗义者」,并不代表他们所实修的一定是大乘法,也许见解上他们主张唯识宗或中观宗,但实修上,却可能是一位小乘行者(小乘行者持大乘宗义)。龙树菩萨曾说过,「证空慧」这种中观见地,小乘行者也需要。

  因此,以解脱为主要目标的小乘行者之中,有些人却以观修中观见地为主(小乘行者持大乘宗义)。同理,小乘说宗义者之中,亦有「大乘行者」(大乘行者持小乘宗义)。

  由此可知,「大乘行者」与「大乘说宗义者」是不一样的。因为,大乘说宗义者,有可能是小乘的实修者,而小乘说宗义者,也有可能是一位大乘行者。因此,所谓「大、小乘说宗义者」,是由「宗义的见解」来区分,而不是就「道的实修」划分。

  若你对着小乘说宗义者说:「你们是小乘说宗义者!」他们可能会生气喔。有一次,法王说,不应称他们为「劣乘」。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应该从「见解」的角度来评断对方为「劣乘」。

  然而,若从「道的实修」来看,小乘行者,会承许自己的确是小乘。

  换言之,小乘说宗义者,承认实修道路上是有大小乘之别,不过,若你直言:「你们是小乘、劣乘说宗义者!」因为此话有「你们的见地比较差」的意思,所以法王才会说,这样的名词,不应该用,因为它伤害了对方。

  菩提心不是区分大小乘佛教徒的标准

  导师释迦牟尼佛传法,共三轮。三*轮之中,第一转*轮,为大小乘佛教徒所接受;第二转*轮与第三转*轮,小乘佛教徒不认同,唯大乘佛教徒才能接受。

  何以如此区分?主要是根器有别。菩提心广的方面来说,大家都能认同,如大悲心、慈心、菩提心、菩萨行...等,小乘佛教徒都能接受,但他们就是没有办法接受胜义谛或深见等那么深刻的道理。

  因此,大小乘佛教徒的区分,是从「见解」上区分,而不是由广行上有没有修菩提心来区分。

  有时候,我们会误解大小乘佛教徒的区分是由大悲心与菩提心的有无来断定。以为大乘佛教徒就是修菩提心与菩萨行,小乘佛教徒,则为解脱而修行。事实上,当我们区别小乘佛教徒与大乘佛教徒时,主要是从见解的角度来分,而不是从菩提心的有无来判断。

  四部宗义,有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毗婆沙宗与经部宗是小乘的宗义,唯识宗与中观宗则为大乘宗义。因此,当我们说小乘佛教徒或大乘佛教徒,其实指的是小乘宗义或大乘宗义的意思。

  历史上,无著菩萨持唯识见解,龙树菩萨持中观见,小乘佛教徒对他们两位非常有意见,为什么呢?他们不会说菩提心不对,只是对空性的见解有意见、不能接受。因此,小乘的佛教徒,不由菩提心而是由见解上来判定。释迦牟尼佛开示第一转*轮,即针对小乘佛教徒而说,他们的根器,比较差一点。

  大乘宗义:二转中观 三转唯识

  大乘的宗义,分成唯识与中观。第二转*轮是中观,第三转*轮,唯识出现。第二与第三转*轮,主要针对大乘佛教徒的根器来开示。例如无著菩萨,他以解释第三转*轮的经典为主,此即唯识;龙树菩萨,则视第二转*轮为最主要的依据,即为中观,唯有最利根本者才能接受。

  释迦牟尼佛传法之方式与次第,形成了后来小乘佛教徒与大乘佛教徒之别;或者说,有小乘宗义与大乘宗义的差异。三转*轮,各有支持者,且相互指称对方为不了义的见地,然实情为何?

  第二转*轮最究竟

  龙树菩萨,一位大勇士般的修行者。一般人会觉得:「他怎么连释迦牟尼佛都敢纠正!自信的说这个是了义,那个是不了义,这个有问题,那个才是对的…」我们凡夫看龙树菩萨如此区分佛陀所说的法,总觉得他太过份了!然而,若不是龙树菩萨这样解释,我们还真抓不出佛语的精要啊。更何况,佛曾亲自授记龙树菩萨,再三叮咛大家要跟随龙树,因此,我们必须跟着第二转*轮的见解才行。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龙树的行径太超过。事实上,他非常了不起!既有智慧又能不客气的、很老实的、非常理智的判断,十分伟大!如果没有龙树菩萨如此勇猛的行俓,我们现在就抓不到佛语的精要了!

  一般人也许会想:「既然佛陀亲自讲了那么多法,只要照着第一转*轮的法学习就好了嘛!看自己跟什么法相应,就单单学习那个法就好了,不必说一定得学第二转*轮。反正都是佛讲的,我都随喜就好了,随因随缘嘛!」

  这一点要小心!随因随缘,讲的好听,但事实上,是将自己智慧的能力扔到一边,自废武功!这样是不对的。事实上,随因随缘,就是「用智慧」的意思,也就是,用智慧去了解随因随缘的道理,不要执着。随因随缘,不是随随便便!

  随因随缘真正的意思是,我不要执着,我要了解随因随缘的道理。要真正理解随因随缘的道理,必须了解空性。随因随缘,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我们必须用智慧判断,然而要有智慧,必须学习最正确精要的内容才行。

  三转*轮都是佛讲的,这没有错。然而,懂了最正确精要的,其余也都会通。再者,因为智慧的深度不一样,所以广行就会随之不同。没学第二转*轮,第一与第三转*轮,都不会通,不仅不会通,还会毁谤它们。

  同理,只学第三转*轮,也会有相同的情况发生。然而,学习了第二转*轮,我们不仅会明白最究竟的道理,清楚自己的目标,而且对于第一与第三转*轮,也可以通。所以,学习第二转*轮,非常必要。

  学习第二转*轮很重要,是不是代表我们将般若经拿出来,翻一翻,就可以懂呢?看不懂的!别说现在,就是二千一百多年前,直接看得懂的人,已经没有了!正因如此,导师释迦牟尼佛知道他圆寂后的四百年,无一众生能直接看得懂般若经,众说纷纭的解释,都无法阐述出佛陀的真意。

  因此,佛陀才授记龙树,指明龙树解释的可信性,大家应跟随他。今天,我们跟着龙树学习中观、学习般若经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个理由。

  学第二转*轮,见解上,与第一和第三*轮不同,但广行上,则相同。不过,真正修广行时,见解的不同,会影响广行的深、广、力量上的差别。例如修菩提心、大悲心,有空性慧与无空性慧,差矣!不能说大悲心、菩提心有差别,而是解释大悲心与菩提心时,背后的见解有无空性慧,会影响到大悲心与菩提心的品质。因此,学习第二转*轮时,配合修广行,结果将更深、更有力量!

  不论是主张第一转*轮的毗婆沙宗与经部宗的小乘见解,或第三转*轮的大乘唯识宗,当他们修广行大悲心菩提心时,不可以说他们修的不对,而是说它们的深度、广度与力道上,不及中观宗。以中观的深见去修广行,结果完全不一样。

  因此,若要跟随第一或第三转*轮,我们是不是得先观察:「他们的见解正确吗?」、「广行的学习上,他们有没有错?」他们广行的学习,没有错,只不过深度不足、力量不够。以中观深见来修广行,最有深度、最有力量、最有效果。

  总结来说,一位大乘行者或大乘说宗义者,跟随第二转*轮、跟随龙树中观见解,非常重要。不论为了修深见的法也好,为了修广行的法也好,都很重要。

  【取材自雪歌仁波切讲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论前行》《宗义宝鬘》】
发表于 2016-4-25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水堂主 于 2016-4-26 20:52 编辑

重新写的:
还是翻译的问题。“佛教徒”这个名词,没有准确的定义。最好不要乱用。

应该是这样:
大乘道和小乘道——五道;大乘人和小乘人——持宗轮见。

大乘道和大乘人二者有四边:
1、是大乘道,不是大乘人:不持唯识/中观见之人,初发菩提心利他。
2、是大乘人,不是大乘道:未发菩提心利他,持持唯识/中观见之人。
3、二者皆是:已发菩提心利他,已持唯识/中观见之人。
4、二者皆非:瓶、柱,持经部/有部见之人,未发菩提心利他。

入大乘道是以有无菩提心来分区,某人之动机是唯自利,还是纯利他。大乘见是持唯识/中观宗轮。
发表于 2016-4-25 2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问:小乘和大乘主要差在哪裏?

正答:主要差在有无菩提心。因为証空慧为共因如母,菩提心为不共因如父。

若有人答「主要差在有无慈悲心」。这非正答,因为小乘也有慈悲心。

若有人答「主要差在见解,而非菩提心」。这非正答,因为用见解的差别也可划分唯识与中观。且与广论所说相违:「能入门唯菩提心」、「故証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

若有人答「主要差在有没有証法无我」。这非正答,已如上述,且自宗中观应成派认为小乘也可证法无我。


再问:小乘和大乘都有慈悲心,那么慈悲心主要差在哪裏?

正答:主要差在所缘有情的范围大小。小乘是随份随力度有缘人,大乘是普渡众生事必躬亲。

若有人答「主要差在力度深度广度」。这应进一步说明有何差异。

若有人答「主要差在慈悲心有无被証空慧摄持」。这非正答,因为小乘也有証空慧。

若有人答「主要差在摄持慈悲心的証空慧不同」。这非正答,因为原问是慈悲心有何不同,没问摄持慈悲心的証空慧有何不同。


综上所述,主要简洁答覆了楼主的提问,也顺带辨析了二楼所引的长篇大论那并非正答。
发表于 2016-4-25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抄书,藏文的,万能的百度上没有的。
1、本性无嗔之善根,欲将一切众生救离出苦。
2、缘一切众生,欲担负将其自显苦相之贫中,究竟救度之无造作之悲心。界限:自大乘入道(入大乘资粮道)至佛地。
3、大悲与悲无量有四边分别:是大悲,非悲无量,未得止观之菩萨心续中之大悲;是悲无量,非大悲,外道徒心续中之悲无量;二者皆是,菩萨圣者心续中之悲无量;二者皆非,尽言辞之悲,鸽子慈爱雏鸟之悲。
发表于 2016-4-26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下,堂主法师的这3点是出自哪本书啊。。。果然百度不到啊。。
发表于 2016-4-26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odrak 于 2016-4-26 10:51 编辑

大小乘人悲心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1.所缘;2.行相;3.关切程度。由于这三个方面的不同,大小乘悲心的4.作用与5.力量也不同。因为菩萨的悲心在此五个方面远胜声闻、独觉的悲心,所以大乘菩萨的悲心被称为“大悲心”。
发表于 2016-4-26 1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6-4-26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6-4-25 20:56
我学的《三乘地道建立》没有说“菩提心不是区分大小乘佛教徒的标准”。我读过的《大金刚持道次第》第一卷“ ...是我眼昏读错书了吗,还是这位仁波切肿么了???!!!

这个问题我也曾问过,老笨和愚者师父等都有过回答。

为什么说:“小乘的意思是智慧没那么广,比较小,就叫小乘。”
http://www.gelu.org/forum.php?mo ... A%CA%B2%C3%B4%CB%B5
发表于 2016-4-26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ziyuanweng 发表于 2016-4-26 10:34
请问下,堂主法师的这3点是出自哪本书啊。。。果然百度不到啊。。

青海的两位学者,自己独立收集吐蕃本土论著中的一些显教法相名词解释。合集成一本小辞典。
发表于 2016-4-26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chodrak 发表于 2016-4-26 10:48
大小乘人悲心的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1.所缘;2.行相;3.关切程度。由于这三个方面的不同,大小乘悲心的4.作 ...

请问这五点的具体内容能请您详细解说一下吗?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16-4-26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6-4-26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的来说,其最主要的关键点在于,是否有增上意乐。也就是说,在大乘的慈悲心中,除基本的拔苦与乐心之外,还具有必由自己担荷众生苦乐的增上意乐。
发表于 2016-4-26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草 发表于 2016-4-26 16:22
请问这五点的具体内容能请您详细解说一下吗?非常感谢!

当然可以。时间有限,逐一略解少分。今天先说第一:

所缘差别 - 有2种说法:1. 小乘悲心虽然也是缘一切有情,但较笼统、空泛,没有深入、细化到个体。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修的那样,动辄说“一切有情”、“一切有情”,实际上和数学中说的无穷大类似、与零差不多,在多数情况下连一个事实上的有情都没有想到。所以,所缘境狭小;大乘悲心则不同,故所缘境广大。
   2. 如【声闻地】中说,“有苦有情是悲所緣,有樂有情是喜所緣”,小乘悲心缘的不是全体有情;大乘悲心缘的则是一切有情,如【入中论】中所说的缘生悲。
发表于 2016-4-2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chodrak 发表于 2016-4-26 19:17
当然可以。时间有限,逐一略解少分。今天先说第一:

所缘差别 - 有2种说法:1. 小乘悲心虽然也是缘一切 ...

非常感谢!

期待您继续为我们开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10:38 , Processed in 0.03493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