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有诸多帖子关于商羯罗对佛教衰亡的讨论, 今看到孙晶先生写的一文章谈到商羯罗在《梵经注》表述中对佛教的挑战,现转摘如下,供参考
商羯罗在《梵经注》中对说一切有部和唯识宗的具体分析与批判。
1.批判说一切有部关于聚合体(聚集,samudAya)的观点
佛教认为,十二缘起的各支之间相互的因缘关系可以作为极微和五蕴生起聚合体的依据。根据佛陀的教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由无明起到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durmanastA)等等的各缘起支,这些缘起支互为因果关系,这实际上是承认事物之间的因果相续,例如无明等的缘起支就是事物缘起的根本因,它们相互之间作为因与依因(即结果)的关系(nimitta-naimittika-bhAva),犹如水车一样永无止境的轮回,(身心的)聚合体得以生起(upapannaH saMghAtaH)。 但《梵经》认为: Itara-itara-pratyayatvAd iti cen, na-utpat timAtra-nimittatvAt. 要说(缘起的各支)相互作为缘(而生起极微与五蕴的聚合体)的话,并非如此。因为(各支)只能单独成为其发生的成因。(Brahma-sUtra, II,2,19,vol. I, p.562) 因为佛教承认聚集是一种因,所以他们认为聚合体是会产生的。但是,自身只能生于自己的成因,而相互间并不能互为缘起的因,即各支自成因果,而前支不能成为后支的因。如果认为聚合体有它的成因,这等于承认聚集是可能的。吠檀多派不认可这一点,认为事物只能是单个为单个的因,并非聚集而成。商羯罗根本否定事物是聚集而成的观点,其理由是: (1) 如果说事物是由无明的缘起支开始聚合而成,而无明等缘起支本身是没有自性(本因、胜因,prakRti)的,全靠聚集而成;这样一来聚集就成为必要条件,聚集就是各种因缘的聚合,也就是要承认常住的原子的存在,并且还受到不可见力的支配,[4]也即承认依止(AZraya)和依止者(AZrayi)即享受者(大自在天)的存在。(AZraya- AZrayi-bhUteSu ca bhoktRSu sarsu, BrahmasUtra-bhASya , II,2,19, vol. I, p.564)这恰好是胜论的观点,而胜论的原子是常住的,佛教如果承认这一点那就和他们本身所持的事物“刹那性”(非常住性)的立场是相矛盾的。 (2) 佛教认为无明是根本因,聚合体(如人)会在无尽的轮回中不断轮转。商羯罗假设道,作为轮回的主体(灵魂)他在轮回过程中还会生起他的同类(sadRZa)或异类;换句话说,就是轮回主体的不同的存在时期内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第一,如果是同类,也就不会成为天神、或畜生、或下地狱等,这实际上就承认追求享受者和追求解脱者的持续存在,因为在达到解脱的目的之前他们是持续存在的;第二,如果是异类,就更不可思议。商羯罗嘲笑道: 那人的灵魂(pudgala)就会刹那(一会儿)变成大象,或变成天神,或又变成人……这两种说法都与其所持的(世间万物刹那生灭的)观点相矛盾。(BrahmasUtra-bhASya , II,2,19, vol. I, p.565) (3)结论:由于上述原因,如果仅仅认为无明是缘起支的相互间发生缘起的根本因,这也是可以说的;但如果认为万有是由聚合而成的事实却是不存在的,因为享受者(bhoktR,经验的主体)并非最终的绝对者,其实它并不存在。(Cf. BrahmasUtra-bhASya , II,2,19,vol. I, pp.563-565)如果不承认享受的主体的存在,仅承认享受的事实的存在;同样,解脱的主体不存在,只有解脱的事实存在,这样显然不合情理。于是,追求者在达到享受和解脱的目的之前一定是持续存在着的,这就与佛教关于事物刹那生灭性的理论相矛盾。反过来讲,享受者如果不存在,那么当然聚集也就不会发生;而如果无明等还作为各缘起支发生的成因的话,自然这也就是合理的了。 在商羯罗的哲学中,现象世界(prapaJca)分为三部分:享受的对象(bhogya,经验对象)、享受的主体(bhoktR经验主体)和支配者(IZvara,主宰神),但只有最后的主宰神是唯一的本体。这种思想来源于古奥义书。(bhoktA bhogyam preritAraM, cf. ZvetAZvatara UpaniSad, I.12;Radhakrishnan, p. 716)其中,享受的对象应该对应着自然世界(个我在中),经验主体应该对应着个我(也即承受果报的轮回主体)。现象世界是由梵所生起,最终还归于梵。现象世界是以梵作为其本质的,而命我(jIva)是以阿特曼作为本质的。(Cf. BrahmasUtra-bhASya ,III ,2,21,vol. II, pp.213-214)商羯罗在《梵经注》(III.2,21)中特别引述了奥义书的圣句来证明这一点。《广森林奥义》(BRhad-AraNyaka UpaniSad): puraZ cakre dvipadaH puraZ cakre catuSpadaH purah sa pakSI bhUtvA puraH puruSa AviZat iti (BRhad-AraNyaka UpaniSad, II.5, 18; Radhakrishnan, p. 207) 他(阿特曼)安住在二足(人)与四足(畜生)城中,他自化飞鸟也入城,以原人(puruSa)而入。[5] 阿特曼居住在有情界(二足与四足)的身体(心)中,他以原人的形式而入。《歌者奥义》(ChAndogya UpaniSad): seyaM devataikSata hantAham imAs tisro devatA anena jIvenA'tmanA'nuptaviZya nAma-rUpe vyAkaravANIti.(ChAndogya UpaniSad, VI.3, 2; Radhakrishnan, p.450) [6] 始初者自思量:我以命我之灵而入于三者中,广分为名色。 始初者(devatA)为宇宙未开启之前的存在,包括三元素:地、水、火。阿特曼表现为命我(jIva)之灵魂(Atman),居住在三者之中,宇宙一旦开启,就表现为名称和形式(名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