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80|回复: 32

百城烟水,如是我闻——法义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5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百城烟水”出自《华严经》善财童子53参的故事,即善财童子离开文殊菩萨五十三参,南行经过一百一十个城池的烟水,“百城烟水,万里风尘”,参拜了五十三善知识,寓意博学多闻,多师惟贤。
师兄好学多闻,末学后进,修为浅薄,寡闻少识,有缘在这婆娑世界中幸得师兄教诲引领,修习佛法,听闻功德,次第破执。
末学与师兄问答对话共计11堂课,今整理编撰与诸师父、师兄及同修学友分享此中菩提之光。另附末学个人零星学习心得3篇,供诸师父、师兄及同修学友批判指正纠谬。阿弥陀佛!

#跟着师兄学佛法#第一堂课【次第破执】

师兄:
【次第破执】《智论》(注:即《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论):人知善恶果报,取果报相已,分别善恶,善者取、恶者舍,是故行道。行者取善相破不善相,所谓取男女等相生诸烦恼因缘。后以无相相破善法相,若破不善而不破善相者,善即为患,生诸着故。以无相相破善法,无相亦自破,所以者何?无相,善法所摄故。譬如雹堕害谷,雹自消灭。

末学:
可否这么理解:善相与不善相,皆是虚妄。若破不善相而不破善相,则善亦是不善。唯有以诸相非相以致无相,则不生烦恼。

师兄:
大体是这个意思。

末学:
破不善相后,为何还要再破善相?可否这么理解:善相有因果,若不破善相则会执着于善果,所谓“善即为患”,就是执着于善果报,则生功利心,就是放不下,就会生烦恼。唯有以无相相彻底破善法相,方可击碎世间如幻颠倒,达致“空”。

师兄:
对的。

末学:
善与不善,皆是功利。故善相与不善相,皆是众生通过功利这一面玻璃窗所看到的迷幻世界,并非世界本质。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若要真正看破世界之本真与客观规律,就必须大破大立,彻底打破这面玻璃窗,彻底击破世俗功利标准(区分善与不善的功利心)。但击破并非不分正邪善恶,而是不执着于正善之果报,不期待结果,不进行功利的比较衡量。因为为善行并非为了得善果,就仅仅只是我们应当为善行,仅此而已,不求回报,是为“空”。

师兄:
先建立因果的正确观念,破除不善法;后以缘起正见破除一切执着。(《大智度论》云:佛正见有二,谓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世间正见,即业果正见;出世间正见,即缘起空正见。)

末学:
次第破执,循序渐进,切勿急功近利。不知善相之因果,焉能以善相破不善相?是为第一阶段。不知我执之不善,又焉能以无相相破善法相?是为第二阶段。亦是次第。若欲破执,先灭功利心;若急于破执,这本身便是一种我执。
但是,破执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以善相破不善相,这是否定;以无相相破善法相,这是否定之否定。但是,是否到此为止就圆满了呢?不是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否定,不断地大破大立,不断地循环上升。顿悟便是真理性认识,真理本身是绝对的,但真理性认识却是相对的。因为认识决定于物质,主观决定于客观,真理性认识决定于客观实践,而客观物质实践是绝对运动发展的,故真理性认识也随之相对化。因此,学习必须是永不停歇的,每一次破执都是一次凤凰涅槃的自我扬弃。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城烟水,如是我闻——第二堂课【有感斯应】

师兄:
来讨论个题目:“我们念佛的时候,佛会来吗?”

末学:
佛一直在极乐世界,如来如去,不来不去。故众生念佛,佛不会来,但佛法回来,佛陀与诸佛的教诲之真言会来。有人认为:“念佛之时,佛在心中。”末学则认为,念佛之时,在心中出现的是我们所以为的诸佛的相,但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佛在心中”,并非具象,而是佛法在心中。
每一个众生,皆有佛性慧根,只是被尘埃遮蔽罢了。每一次念佛,就是一次对自我心灵的大扫除。每一次念佛,就是一次对自我佛性的呼唤。每一次念佛,念的都是自己潜藏的佛性。

师兄:
我们平时念的《香赞》说:“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佛菩萨如天上的明月,地上有干净、不动摇的水,水中就能够映现明月的影子。《华严》偈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诚心祈祷,诸佛菩萨必定降临。
“佛一直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庄严报身在极乐世界,但他的化身则常游戏一切国土,教化众生。

末学:
关于“菩提影现中”,末学认为出现在众生心水中的是“菩提”而不是“菩萨”,因为菩提在梵语中指的是智慧或觉悟。与其说,菩提时由外而内地、从菩萨那里影射于众生心中,还不如说,是众生心中的佛性在菩萨的指引下获得了觉悟,从而由内而外地显现出来。
末学的核心观点认为,诸佛菩萨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因此诸佛菩萨能够授予我们的只是“菩提”智慧。至于我们自己到底能否真正实现“菩提”觉悟,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因此,诸佛菩萨是外因,自己的菩提时内因。

师兄:
菩提=菩萨身相、菩萨大悲愿、菩萨智慧。后面的,说得好。
譬如树木的生长,有内因,有外缘。有内在的生命力,同时也必须有外在的阳光雨露,小树才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内有光明觉性,但同时也必须有师长三宝的护念,道种才会萌芽、成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城烟水,如是我闻——第三堂课【修行般若波罗蜜】

师兄:
【修行般若波罗蜜】《智论》:“听闻、诵读、书写、正忆念、说、思惟、筹量、分别、修习等,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总名为行。”什么是修行?这样做,就是修行。

末学:
《智论》此处之“分别”是何意耶?

师兄:
推理、判断的意思。思惟、筹量、分别——这三个意思相近,三者是一个增上的、递进的过程。

师兄:
关于【分别】
(一)梵语vikalpa,是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
(二)梵语vibhavga,vibhajya,是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

末学:
可否这么理解:“听闻、诵读、书写、正忆念、说”,这就是我们通俗的“听说读写复习”?
在此基础上,由于有了听说读写复习的知识储备积累,从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推理,也就是“思惟、筹量、分别”,最后的“修习”就是理论运用于实践。

师兄:
修习=在禅定的基础上思维、观察。【听闻、诵读、书写、正忆念、说、思惟、筹量、分别、修习等,这整个过程就是佛法的实践。】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城烟水,如是我闻——第四堂课【精进修行】

师兄:
对治懒惰懈怠,要思考“懒惰的坏处与精进的好处”。
我从无始时来,生生世世都在六道里面混,过去生可能也得到过人生,也听闻过佛法,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六道混?根本就是——懈怠。因为因循、懈怠,让一生生都没意义地空过。
今生也是如此,虽然接触佛法有些年了,可到如今,教理不通达,行持跟不上,都是懈怠的过错。
那些年这样混过去了,一不小心,头也白了、面也皱了,一生也快这么样混过去了。到了宝山,宝没拿到,还欠了一身债务回去,这是愚痴中最愚痴的。
而懈怠者的人生就是这样,没有获得佛法的利益,还造了一生的恶业。
要常常思考这些教授,触动心灵,撼动麻木的灵魂。

【精进的好处,可以思考《三事炼心》,由斯三事炼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1、引他况己:十方世界诸有情,念念速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2、省己增修:汝昔恶道经多劫,无益勤苦尚能超,今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应生退屈。
3、引粗况妙:博地一切诸凡夫,尚拟远证菩提果,汝已勤苦经多劫,不应退屈却沉沦。】

发表于 2015-1-17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改过自新 于 2015-1-17 10:26 编辑

不善相破后,为何须破善相?注意,此处关要为“次第破执”!何谓破执?即不善法有善自性、善法有善自性之执著。此处乃专为破此二执而宣说,因此无关所谓“不善有不善之因果”,“善有善之因果”等事。破二执,其目的为何?为能比量、或现证法性,即空性。所以要点在于“自性执”上。
所谓次第,即是如若意欲破执,先破不善相执,再破善法相执,此处意旨同《金刚经》所说:“法(善法相)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善法相)”。
发表于 2015-1-17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改过自新 发表于 2015-1-17 10:25
所谓次第,即是如若意欲破执,先破不善相执,再破善法相执,此处意旨同《金刚经》所说:“法(善法相)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善法相)”。

《金刚经论》解释这句话说,法,是法相,指一切诸法;非法,是法性,指无为法、空性。意趣大体雷同《中论》说的:“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及上文:“以无相相破善法,无相亦自破”。
发表于 2015-1-17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鸿泥 发表于 2015-1-17 15:27
《金刚经论》解释这句话说,法,是法相,指一切诸法;非法,是法性,指无为法、空性。意趣大体雷同《中论 ...

受教!拨正我之错见!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城烟水,如是我闻——第五堂课【知易行难】

末学:
如何达到无相与空?还需要不断努力,次第破执。

师兄:
先要皈依三宝、建立业果正见,培植福德资粮;然后,继续学习《般若》系列经论。
佛教最核心的内涵就是:
1、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次第,增上生:远离三恶道,获得能修行佛法的人天身。
2、自净其意——这是第二个次第,决定胜:求般若智,获得三乘解脱。

末学:
第一个次第的“为善行”,并不难。难的是第二个次第的放下我执,放过自己才能获得解脱。

师兄:第一个,其实是知易行难。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城烟水,如是我闻——第六堂课【佛法与佛陀教法】

师兄:
【分享一个问答】
法友问:
我看过有人说“佛法不是佛陀所创,佛陀也是依法修行成佛。”好像不对?

师兄答:
1、从长远角度看,佛说他证的是“古仙人道”,是旧径旧迹。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是对的。
2、从我们这个时代看,是先有佛,然后才有佛法,才有五比丘……才有三宝的建立。再者,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佛法的一切源头就是佛。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是错的。
3、对还是错?关键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想说明什么内涵。

末学:
末学是法学专业出身,对于本问题,末学联想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关于“法与法律”的区别。在德语中,Recht是“法”,但这不是实定法(实定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条文),而是指法条背后的“法理”。
那么,什么是“法理”呢?法理就是法学家制定法律与研究法学的理论依据。那么,“法理”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法按照其等级,依次可以划分为:永恒法、神法、自然法、人法。换言之,最根源的是反映了宇宙的客观运行规律的永恒法,此后的神法、自然法、人法均是来源于永恒法。因此,“法理”的源头便是宇宙客观规律。
这一点,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理论中,被称为“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同理可得,我们也要区分“佛法”与“佛陀的真言”。前者“佛法”是存在于佛陀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的宇宙规律,而后者“佛陀的真言”则是佛陀经过修行而觉悟了的理论或总结,是佛陀对于“佛法”这一宇宙客观规律的总结,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师兄:
这比喻很好,中肯。但不叫“佛陀的真言”,而是叫佛陀的教法,或佛陀的言教。

发表于 2015-1-1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城烟水,如是我闻——第七堂课【归纳与演绎】

末学:
关于《智论》“次第破执”,可否浓缩总结佛法精义之核心要求:一是要敬畏因果报应而行善避恶,二是要看破无常放下我执而以无相相破善法相?通俗而言:先要为善避恶,后要放弃功利心莫要太执着于善果报?

师兄:
第一个次第,理解大致没错。第二个次第,理解不准确或不到位。没事,先记下来,暂时搁置一下,慢慢学,慢慢增进理解。
佛教初传到汉地的时候,有一种现象叫“格义”——用我们汉地本土的儒家/道家的思想去理解佛教,会认为佛教里说的某些理论相当于儒家/道家的某些思想,如此比附着理解。
这样比附,好不好?初期必须这样。因为我们必须依赖原有的经验,去理解新的东西,这是个台阶。但,也是因为这种思维上的依赖,导致我们“想当然”,让什么东西都蒙上“我的经验”。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管我们学习多少年,知识面可能会增广很多,但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之前的那个台阶上。

末学:
谢谢师兄点破末学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方法论之世俗化,醍醐灌顶!
此前,末学信奉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所主张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因为,佛法是前定于佛陀诞生之前的客观实在,那么佛陀的教法是如何出现的呢?佛陀原为悉达多太子,经历了世间苦乐,目睹众生受生老病死轮回之苦,于是毅然出家进行修行,这是一个归纳思维的逻辑推理过程,即总结规律。经过长期的修行,佛陀获得了觉悟,于是在前提归纳思维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演绎思维,创制了佛教理论体系。因此,佛陀是先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思维发现了一般规律,后又经过演绎思维再发明了佛教理论。因此,是先发现、后发明,先经验、后逻辑。
当下,末学还停留在“经验归纳”与“比附附和”阶段,还没有真正学会从佛教本身的佛学理论进行演绎推理。

师兄:
经验,可以让人更进一步,也可以让人停滞不前。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是坏事。

末学:
是,“经验”是中性无色的客观经历的主观映像倒影。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城烟水,如是我闻——第八堂课【质与量】

末学:
在网上看过有前辈是这么区别大乘与小乘的:“关于出离心,大乘与小乘各不同。小乘以世间为苦而出离,直接针对颠倒之受。大乘以世间如幻而击离,直接针对颠倒之执著。小乘针对颠倒之苦是,灭出惑业,离苦趣寂,灭尽三界一切烦恼,或说永离三界,证无余依涅槃;而大乘针对颠倒执著而治之,以智慧修集,以菩提为体,自利利他,永不止息,圆证般若波罗密多,不住涅槃。”

师兄:
说得很空洞。简单地说,例如监狱里的犯人想逃出监狱,他挖个地道,偷偷溜掉,当然也有可能几个犯人见到,也跟着他一起溜走,这是小乘。如果有个犯人,他不但自己要逃,还希望所有人都逃,砸墙破门,毁坏监狱,带领大家集体逃走,这是大乘。
因此,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是以心量的大小来区分的。

末学:
师兄您刚才举例说明大小乘的区别,形象生动具体,深受启发。末学的疑惑是,除了心量大小不同,即所谓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区别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区别呢?因为末学当时看到“小乘以世间为苦而出离,直接针对颠倒之受。大乘以世间如幻而击离,直接针对颠倒之执著。”时,认为小乘是逃避世间之苦,是消极被动的,而大乘则是勇敢直面世界之无常,是积极主动的。

师兄:
都一样是积极越狱的,都是因为牢狱的痛苦,才希望越狱的。当然,心量不同,也导致逃的方式略有差别——破坏监狱的目的是一致的,但破坏的广度、程度有大小之别。所以,佛教经典说,三乘同样以证悟空性获得解脱。“空性”,质是一样的,但量有大小。

末学:
看来,末学的诗句需要修改了:“如梦如幻唤无常,心魔心烦泛波澜。看破放下得出离,尘埃落定现菩提。”(原诗句是:“如梦如幻唤无常,心魔心烦泛波澜。看破放下得击离,尘埃落定现菩提。”)前有今世前世诸世因果报应轮回,后有人生苦乐颠倒如幻无常,既要抽出功利心,也要击碎功利心,从有到无,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的“有”——自在自由。放过自己,才能获得解脱自由。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明珠 发表于 2015-1-18 17:19
感谢

末学后进,还需诸师兄引领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改过自新 发表于 2015-1-17 19:17
受教!拨正我之错见!感恩!

末学后进,浅学寡闻,感谢师兄关注与指教!
发表于 2015-1-19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改过自新 发表于 2015-1-17 10:25
不善相破后,为何须破善相?注意,此处关要为“次第破执”!何谓破执?即不善法有善自性、善法有善自性之执 ...

《增一阿含》卷三十八云:
聞如是:

[0759c29]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759c30]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船筏譬喻,汝等善思念之,戢在心懷。」

[0760a01]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從佛受教。

[0760a02]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船筏譬喻?若汝等[1]行路為賊所擒,當執心意,無起惡情;當[2]起護心,遍滿諸方[3]所,無量無限不可稱計,持心當如地,猶如此地亦受於淨,亦受於不淨,屎尿穢惡皆悉受之,然地不起增減之心,不言此好、此醜。汝今所行亦當如是,設為賊所擒獲,莫生惡念,起增減心。亦如地、水、火、風,亦受於惡,亦受於好,都無增減[4]之心;起慈、悲、喜、護[*]之心,向一切眾生。所以然者,行善之法猶可捨之,何況惡法而可翫習。[5]如有人遭恐難[*]之處,[6]欲度難處至安隱[*]之處,隨意馳走,求其安處。彼見大河極為深廣,亦無船、橋而可得渡至彼岸者;然所立[*]之處極為恐難,彼岸無為。

[0760a16] 「爾時,彼人思惟方計:『[7]此河水極深且[8]廣,今可收拾材木草葉,縛筏求渡,依此筏已,從此岸得至彼岸。』爾時,彼人即收拾材木草葉,縛筏[9]而[10]渡,從此岸[11]至彼岸。彼人已渡岸,復作是念:『此筏於我,多所饒益,由此筏得濟厄難,從有恐之地,得至無為之處。我今不捨此筏,持用自隨。』云何,比丘!彼人所至到處,能用此筏自隨乎?為不能耶?」

[0760a24]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彼人所願,今已果獲,復用筏自隨乎?」

[0760a26] 佛告比丘:「善法猶可捨,何況非法。

[0760a26]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云何當捨於法,而況非法?我等豈非由法學道乎?」

[0760a28] 世尊告曰:「依憍慢滅憍慢、慢慢、增上慢、自慢、邪見慢、慢中慢、增上慢,以無慢滅慢慢,滅無慢、正慢,滅邪慢、增上之慢,盡滅四慢。我昔未成佛道,坐樹王下時,便生此念:『欲界之中誰最豪貴,我當降[12]伏?』此欲界之中,天及人民,皆悉靡伏。時,我復重作是念:『聞有弊魔波旬,今當與彼戰。』以降波旬,一切憍慢豪貴之天,一切靡伏。時我,比丘!於座上笑,使魔波旬境界皆悉震動。」

[0760b08] 虛空之中聞說偈聲:

「『捨真淨王法,  出家學甘露,
  設剋[13]廣願者,  空此三惡趣。
  我今集兵眾,  瞻彼沙門顏,
  設不用我計,  執脚擲海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6:26 , Processed in 0.03589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