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索 于 2015-1-8 19:57 编辑
略 示 依 师 迦那格西·洛桑嘉措 讲授
此处就依师略述个人体会。 世俗极重师道尊严,宗教大略亦复如是,而佛教尤以依师为修学首要。佛教中师长称谓众多,如师长、善知识、阿阇梨、金刚阿阇梨等,名称虽异,实质均指教授弟子佛法的师长。若欲真实修证显密佛法,必须如理依止善知识。至尊宗喀巴大师云:“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善了知已自当多策励,以大恭敬依止求加持。”修持佛法能否获得证悟及所证疾缓深浅均赖于依师。如世尊所说压沙无法求油,若不依具德师长仅止自修,则完全无法获得丝毫证悟。往昔印藏地无数智成大士,均以如理依止成办,若不依止及不如理依止不会获得任何成就。世尊住世时,获得圣道者甚多,证果极为迅速,反观现时则与之相反。 依师如此关要,因此我等必须依止善知识,但在依止前必须妥善观察师长是否具备应有德相。若未观察贸然依止,向后会产生众多障碍。大小乘关于师长德相要求宽严有别,其中以密续最为严格。依大乘共道而论,应如《经庄严论》中所说十种德相之理进行观察。经观察后依止已,则应如道次第教授中所说以意乐、加行如理依止。 意乐依止法中有“视师如佛”、“师长即佛”之理,常令诸初学者困惑难解。师长中确有佛、菩萨等圣者,然而也有凡夫。不仅如此,即便师长真实是佛,弟子也难以清楚认知。“师长即佛”并非指师长中之凡夫者即为佛陀。师长虽证量各异,凡圣有别,然行者若能均视为佛陀,佛陀则可透由师长赐予行者加持。我等福薄慧浅者最初不能“视师如佛”并不等同依师不如理,然而心中必须信解师德胜己,忆念师长开示修持次第之大恩,于师起清净意乐,烦恼障碍现起时,应尽量予以调伏,不可如先前般随之流转。如信心不起或退失时,应念此为修行障碍,忆念相关教授加以对治。平日若能如此修持,意乐依止法可备大略。 加行依止法有身、语二者。语加行,为不论师长尊前背后,均赞颂师长功德。慢心大者难以赞颂师长,认为如此会贬损自身,此乃极大谬误。身加行,为以恭敬仪态礼敬师长。或有行者与师长独处时能够保持恭敬,但在众人中却难以实行,此亦不可。所谓“恭敬仪态”,广如《事师五十颂》中所说。如此持之以恒,戒定慧三学、自他二利等可渐次成办。即便师长为凡夫,也可亲见之为佛陀。 令师欢喜极为重要,依个人经验而言,某些黠慧弟子所行虽不完全如理,然由时常令师长欢喜之故,自身福报事业似乎日渐增广。如经中所说“师长欢喜诸佛欢喜”,由此力故其福业增上;而所造欺瞒师长等不善业自会招感恶果。颇有一类人以为自己一向如法而行,从未逾矩,因此不需常往师长处亲近,此亦不可。即便自身无过,由于他人从中挑唆,令师心不怿,也会产生不悦意果。此与业果道理似乎相违,然由依师法极为甚深殊胜之故,也可出现此类情况。例如密咒甚深难以思议,依密咒修咒诅法,即便对方无相关业果也可令其受报。业果无欺,然而有此特殊情形。发生此类状况后,遭受诋毁者不可自恃无过便无所作为,应向师长呈白实情以自清。离间语为十不善业之一,佛教徒切忌离间师徒,如此令师意动乱,离间者最终将自行承当此极重恶业,金刚兄弟于此尤须慎重。 若有多位师长,某些人会对其中一位信心甚大而忽视其他诸位,如此过失极大。所谓根本师长,只需在观修资粮田时特别提出,日常应对一切师长保持统一恭敬承侍。心中缘师长生起极大烦恼,作意决定不再依止,即是所谓“颠倒依止”。颠倒依止过患极重,然弟子若于此深生追悔,去往师长尊前发露忏悔,师长接受忏悔时,此罪即告消弭。依止善知识后应数数发愿:尽未来际如理依师,依师过程不生障碍。 现今众人大多好乐谈论菩提心、空性、密续等内容,与此同时若能对依师法多作研习则更佳。若能妥善受持依师法类,自可顺易体证其他法类。依师教授较空性理更为甚深,必经长久精修,方可生起相关体验。在了解此等教授后,不可将其置之一旁,应精勤不舍、励力修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