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687|回复: 392

关于印顺法师及其著作的研讨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9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4-11-29 21:37 编辑

一、缘起:
有人在同学群里问初学应该阅读哪些著作为好,我建议阅读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但是有师兄质疑印顺法师及其著作,为此我特开此贴与大家研讨。


二、我有资格开贴讨论
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开贴讨论印顺法师的,而且是站在格鲁系统对印顺法师及其著作进行研讨。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学佛经历,老同学可能也都知道:我最初学的是南传,可以说是内地最开始的一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网络论坛创始人之一及活跃份子,那个时候主要以《阿含》和《清净道论》为核心。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阅读印顺法师《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并从中受益良多,当然这期间还有很多遭遇就不细谈了;再后来从其《中观今论》中对宗大师的一段所破过狭的争论中开始研究格鲁派教义,最后才是在见地上崇信格鲁应成派之宗义的基础上,从武汉几位师兄引荐正式进入格鲁系统的。期间我也有阅读了大部分印顺法师的著作,从印顺法师那里学来的整体佛学框架和佛教历史,自认为是非常宝贵的,而且纵览中国内地佛教各派大师皆无出其右,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见解。另外我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我也从印顺法师以下的某一位师父直接地学习过,换句格鲁的说法:就印顺法师一系统我是有传承的,不是光看书而已。
所以,因为我有两边的系统传承和经论书籍的阅读量,所以我有资格开贴讨论。说白了潜台词就是凡没有类似经历及传承的人欢迎参与讨论,但没有资格下定论,虽然我也没有资格去定论,但也没有在我之上的人可以去下定论,哪怕是我的上师也不行,除非你也能说出与我类似的经历和传承。


三、纠正动机
此次讨论并非为印顺法师正名,他的观点我也不是全部同意,但有很多对于他的指责和诽谤也是不妥的,此贴是就事论事来讨论印顺法师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思想及其观点。我们将站在格鲁自宗的立场上客观地讨论和评价,并从中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和见解。


四、讨论的目标、范围、和我的主张
由于印顺法师的著作等身,如果全部讨论可能要费很多精力和辨析,所以这里约定主要讨论的范围,当然如果一定要讨论其他的也行,但不是重点,请各位多理解。
此次研讨有一个原则和三个目标:
1、讨论原则:站在格鲁自宗的角度来分析研讨印顺法师的著作,尽量不要扯净土、禅宗或其他的宗系,当然格鲁的净土观是可以拿来谈的;
2、讨论目标:
1)印顺法师某些著作的可读或权威性;
2)印顺法师所阐述的佛法见地;
3)印顺法师著作对于藏传佛教主要是格鲁系的影响,利或弊是什么?
3、讨论范围
1)关于《佛法概论》是否适合初学者阅读?
这个命题下仅讨论这本书里的内容,不要扯其他的;我的主张是适合初学阅读,如果有人觉得不适合,那就拿出相关文字及其论据。
2)关于《中观今论》中的中观见的分析。
这个命题也仅讨论这本书里的内容,不要扯其他的;我的主张是以宗大师应成派宗义为准,这里印顺法师的中观见却有不妥。虽然大概不会有人来讨论这个命题,但这个命题非常重要,也是促使我进入格鲁的原因,所以有必要拿出来谈谈。
3)关于《中国禅宗史》中的内容分析。
此书中涉及净土和藏密的部分,我基本站在格鲁自宗的角度,不完全同意印顺法师的意见,但有一部分我也表示同情,因为我还有一个传承是西方的神经语言程序学 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算是现代实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可以更多角度去理解密法及其内涵,而不是被其糟粕的一部分所左右。当然,也许会有人说依上师即佛的理念,认为密法里面没有任何糟粕,那也不用在此处纠结,哪里好玩那里去玩,我此贴只讨论教理、教义,不搞个人崇拜和盲目信条。同样的,有什么意见拿出相关文字及其论据。
4)印顺法师其他著作的研讨。
根据上述讨论目标,可以就印顺法师的任何著作,阐述上面对于讨论目标的主张并提出论据。


五、、讨论的原则和规矩
1、讨论原则
1)仅根据上面所说的讨论目标、范围提出相应主张和论据,不要扯太远,否则无法集中焦点;
2)论据引用及承许的界定
印顺法师自己的著作及其引用的著作经论,都可以作为引用的论据;
格鲁系统的经论都可以引用,并可基本作为确信的论据支撑,但也可以提出异议;
中国内地其他传承的大师,无论是净土宗、禅宗还是其他任何宗的著作和观点,除非在上述中出现的,都不能作为引用的论据;
南传佛教除了阿含和清净道论以及在上述中出现的经论,其他大师、尊者、行者等等的著作和观点,都不能作为引用的论据;
索堪布及其他非格鲁藏传佛教大师的论述,不能作为引用的论据;
格鲁系统的大师除非精通中文并研读过印顺大师著作,否则其观点不能用作为引用的论据;
NLP实用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是我个人的知识,可作为参考和学习的新知识,也不能作为引用的论据;



2、关于密法的讨论规则
可以对密法的历史、传承及已经公开于世的文献展开讨论,但不得涉及具体的修行步骤、本尊以及等等相关的信息,除非印顺法师著作中已经出现且非有必要讨论的,同时也请没有密法传承的师兄不要参与,不懂就没有必要。


3、避免人身攻击
我们要尽量避免对于人格的评价,无论是对于法师、对于我还是对于参与的各位,都要避免人格攻击性语言,比如说他不懂、他不能、他不行、他没有读过书、他有问题、他内心如何想等等他怎样怎样的语言,这些评价个人的语言要尽量避免,而只是谈观点和认识。否则属于犯规,可以不予理睬甚至是呵斥。


4、关于讨论原则和规矩的质疑
这是我开的贴以及指定的原则和规矩,而且我已经阐明了我有这个资格,如果玩的起就进来玩,玩不起就别处去玩,任何权威及大师对此的质疑一概不认。

上述讨论中的著作文字可以用纸质版文章拍照,也可以用电子文本的原文粘贴(只要大家认可的版本)。
最近可能会出差,不一定及时回复,请理解;欢迎大家讨论或围观。。。。


发表于 2014-12-7 2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要是把这聪明劲用在道次第。。。。。。。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法师简介
百度上的:
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著作等身,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

释印顺 俗名张鹿芹,浙江海宁人,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印顺导师,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 印顺法师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平详情
上【印】下【顺 】法师,俗姓张,名鹿芹,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西元 一九〇六年,岁次丙午)清明前一日。六岁(民前一年)六月,进私塾学习;民国元年(七岁),随父亲至新仓镇,进小学堂就学。民国
印顺法师(3张)
四年(十岁)冬天,小学毕业,处家中自修半年。民国五年(十一岁)秋天,往硖石镇开智高等小学堂插班二年级进修,在高小第三学年,秀才张仲梧先生曾给导师的作文满分再加二分的赞许。民国七年(十三岁)夏天,完成高等小学堂学业。同年秋天,于邻近之中医师家里读书,直至十六岁夏天。
1921年(十六岁),到1930年 (二十五岁)任教于区立教会附设私立小学。此段期间,于民国十四年 (二十岁),读冯梦祯的《庄子序》:「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引起了探究佛法 的动机。此后,于商务印书馆之目录中发现佛书目录,因此购得《中论》等书。由于阅读《中论》,使他领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向往不已!经四五年的阅读思惟,他发现了佛法与现实佛教界间的距离,所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内心之严重关切,因此发愿云:「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学。将来修学好了,宣扬纯正的佛法。」
1930年(廿五岁)农历十月十一日,于福泉庵礼上清下念老和尚为师,落发出家,法名印顺,号盛正。出家前因曾受般若精舍老和尚昱山上人指引,出家后随顺普陀山之习俗,礼昱公为义师父。农历十月底,印顺至天童寺受戒,戒和尚为上【圆】下【瑛】 法师。受戒后,得其恩师之同意与资助,于1931年(二十六岁)二月,至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求法,插入甲班(第二学期)。八月初,受命至鼓山涌泉佛学院教课,在鼓山礼见了当代大德──虚云与慈舟二位长老。
1932年(二十七岁)上学期,受大醒法师之命为同班同学讲《十二门论》,数月后,于初秋之际,往佛顶山慧济寺之阅藏楼阅藏。一年半后,为了阅览三论宗之章疏,于1934(二十九岁)正月,到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在武昌佛学院半年,读完了三论宗的章疏,之后又继续回到佛顶山阅藏。于佛顶山阅藏共三年。
1936年(三十一岁),武昌佛学院开办研究班,印顺法师受太虚大师之命,至武昌佛学院指导「三论」的研究。1937年(三十二岁)国历七月七日,芦沟桥之抗日炮声响起;国历八月十三日,淞沪战争又起;至国历十二月四日,南京亦宣告失守;至1938年(三十三岁)七月,武汉情势逐渐紧张,印顺法师与同学止安法师经宜昌而辗转到了重庆,度过了抗战八年。在四川最初的一年半中(1938年8月至1939年底),印顺法师于北碚缙云山之汉藏教理院与法尊法师共同修学。其间,为法尊法师新译的《密宗道次第广论》润文,遇到文字不能了解之处便发问,因此对黄教之密乘见解与密乘特质有一番了解。法尊法师也应印顺法师的请求,翻译了龙树的《七十空性论》。对于龙树菩萨的空义思想,印顺与法尊经常作法义的探讨,假设问题以引起法尊之见解。如此的论辩,使印顺有了更多与更深的理解,从此不再重视汉传佛教的三论宗。印顺自忆与法尊共同修学之因缘云:「我出家以来,对佛法而能给予影响的, 虚大师(文字的)而外,就是法尊法师(讨论的),法尊法师是我修学中的殊胜因缘!」
1940年(三十五岁),至贵阳大觉精舍,于此撰写完成《唯识学探源》,这是他撰写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民国三十年(三十六岁),为演培、妙钦与文慧三位法师讲《摄大乘论》,听者非常欢喜,因此共同整 理笔记而成《摄大乘论讲记》。民国三十年秋天,演培法师与几位法师至合江法王寺办法王学院,礼请印顺任教,直至三十三年(三十九岁)夏天,三年圆满。
于四川之八年中,长期为病所困,却从来没有中断修学,不断地讲说,不断地写作。
1942年(三十七岁),将其《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大师,请太虚法师作序,太虚大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在这篇不足1000字的评论中,太虚对于印顺的"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予以肯定,虽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但还是承认“虽说明不同,而大致可认为相差不远。" 太虚对于印顺的印度佛教历史发展分期提出了批评,指出印顺【似因庄严'独尊龙树'之主见,将大乘时代揉成支离破碎,殊应矫正】[1],并提出了太虚心目中的"公平看法"。太虚后来还写信给印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来印顺法师在印出全书时附上了《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以回应批评。在这篇文章中,印顺从三个方面对于太虚法师的文章"议印度之佛教"及来信作了答辩。内容主要包括三点:1. 论事推理之辨,主张自己的三期划分的合理性。2. 先空后常之辨,主张真常唯心论系佛法出于性空唯名论之后。3. 空常取舍之辨,主张龙树空宗才是菩萨精神的完美体现。
  太虚在看到了全书及印顺的回应之后,批评的立场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强烈。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收回了原先对于印顺的"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观点的肯定,强调彼此对于这句话解释的差异,并进一步扩展了批评。不仅如此,还于1943年8月30日为汉藏教理学院师生做了公开讲演。[2]
  这场争论上以印顺法师的沉默而结束,实际上印顺在太虚去世之后的著作中,仍然坚持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立场,其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路线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路线,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因此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在20世纪40年代的争论,实际上是"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两条路线斗争的前哨战,值得我们关注。
1947年(四十二岁)正月,于杭州武林佛学院得到太虚大师逝世的消息,折了几枝灵峰的梅花,与大家一起到上海,奉梅花为最后的供养。法事过后,印顺被推举担任《太虚大师全书》主编,全书至第二年四月编集完成。
1948年冬天,性愿法师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传戒法会,印顺法师应邀随喜戒会。在戒期中,为戒子作了几次开示。于戒会授具足戒时,与其师念公上人参加戒坛,为尊证。新年过后,1949年(四十四岁)正月,在厦门住了下来。在厦门期间,随缘组办「大觉讲社」,并宣讲了《佛法概论》。六月,法舫法师在香港一再催印顺法师早日赴香港,并为其安排住处与生活,印顺于是与学友一同前往香港避难。在香港的三年中,印顺出版了《佛法概论》、《太虚大师年谱》等十五本书。
1952年(四十七岁)五月底,中国佛教会决议推请印顺法师代表中华民国出席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佛教友谊会第二届大会,辗转从香港来到了台湾。同年,接任《海潮音》杂志社社长,从1953年至1965年,前后共十三年。
1953年9月,于新竹观音坪创建福严精舍,成立一独立学团。来共住修学 者,有印海、妙峰、隆根、真华、幻生、正宗、修严、通妙等法师。民国四十六年秋,在壹同寺成立了「新竹女众佛学院」,与演培法师任正、副院长;学院的 教师,由精舍法师们负责;住处及经济生活,由壹同寺负责。
1954年(四十九岁)底,应邀至菲律宾弘法。正月中,曾在信愿寺(七 天)、居士林(三天)说法。圆满后,居士林之施性统、刘梅生居士邀请他至南岛弘法,在宿务──华侨中学操场的晚上说法(三晚)。于宿务弘法中,促成慧华与梅生居士共同发起创办普贤学校。
1958年(五十三岁)夏天,为性愿长老讲经祝寿,再度至马尼拉弘法。其间,被推举为信愿寺与华藏寺二寺的联合上座(住持)。任二寺联合上座后,促成能仁学校的成立。
1959年,周宣德、丘汉平居士推动成立大专奖学基金,以引导大专学生接近佛法。当时担任中佛会「国际文教」主任委员,时值弘化菲律宾,因此周宣德居士写信征得他同意后,成立了「国际文教奖学基金会」。
1960年(五十五岁)秋,《成佛之道》出版。年底,于台北成立慧日讲堂。在慧日讲堂的三年多期间,开演数部经论,如《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往生净土论》、《辨法法性论》等。
1964年(五十九岁)的初夏,移住嘉义妙云兰若,恢复内修的生活,专心于自修与写作。1955年从日本请回的日译《南传大藏经》,到这时才有阅读的机会。掩关期间,撰写了《论提婆达多之破僧》、《王舍城五百结集之研究》、《阿难过在何处》、《佛陀最后之教诫》、《论毘舍离七百结集》等。
1965年春,张澄基博士带著中国文化学 院创办人张晓峰先生的聘书,邀请正在掩关的印顺任哲学系教授。印顺受聘,在掩关期满的五月十五日,结束一年的掩关生活,前往台北担任教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入大学任教的出家法师。
1968年(六十三岁)6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出版。冬,演培法师在新加坡成立般若讲堂,导师应邀主持落成开光典礼。 民国五十八年正月,新加坡佛教总会邀请导师于维多利亚大会堂作两天的讲演,讲题为「佛法是救世之仁」。其后,本道法师邀请他至马来西亚弘法,在竺摩法师的三慧讲堂宣讲《心经》。
1969年(六十四岁)冬,开始编集《妙云集》,至六十二年秋末,经四年而全部出版,将过去的写作与讲录,除大部的专书如《印度之佛教》等之外,汇编成集。全集分为三编:上编是经与论的讲记,共七册;中编是十万字以上而独立成书之作品,如《中观今论》、《成佛之道》等,共六册;下编是各种文字的类集,共十一册。全集总共二十四册。
1969年(六十四岁),中央日报有《坛经》是否六祖所说的讨论,引起论诤的热潮。印顺当时并未参加讨论,但觉得这是个大问题,认为「问题的解决,不能将问题孤立起来,要将有关神会的作品与《坛经》敦煌本,从历史发展中去认识、考证。」因此参阅早期禅史,于1970年写成了28万字的《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并附带校出《精校敦煌本坛经》。1971年3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出版。6月,《中国禅宗史》出版后, 因圣严法师的推介,受到日本佛教学者牛场真玄的高度重视,并发心将之译成日文。译文完成后,牛场先生主动推介此书至大正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并于1973年(六十八岁)获日本大正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1976年(七十一岁),因妙钦法师患有肝病,印顺法师去菲律宾马尼拉大乘信愿寺探望,不久妙钦法师去世,印顺为此写了一篇《我所不能忘怀的人》,以为纪念。
1977年(七十二岁),本道法师于马来西亚金马仑三宝寺发起传授三坛大戒,礼请印顺任说戒和尚,于八月十六日开堂, 九月初四日圆满。戒会圆满后,导师至新加坡般若讲堂弘法。在新加坡期间,促成演培法师编定《谛观全集》,并为之作序。
1981年(七十六岁)5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出版,认为「大乘佛法」是从「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开显出来的,这即是暗含着【大乘非佛说】的意思,引发争议。12月,《如来藏之研究》出版。
1983年(七十八岁)9月,将《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汇编出版。另外又撰写一篇《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附编在卷首。
1985年(八十岁)3月,《游心法海六十年》出版。7月,《空之探究》出版。
1988年(八十三岁)4月,《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
1989年(八十四岁)3月,开始《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之写作。
1990年(八十五岁)元月六日,身体违和;九日,经断层扫描,发现脑部有瘀血,急送台大医院,于十日凌晨二时手术。手术过程顺利,休养约一个月后,于二月十日出院,移住大甲永光寺。
由于国外有学者否认《大智度论》为龙树所造,或认为鸠摩罗什在翻译时增入己见。为此,印顺于1991年(八十六岁)写出《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由昭慧法师代于「东方宗教研讨会」上发表。
1991年(八十六岁),福严精舍由住持真华长老重建完成,于国历十月中落成开光,并于精舍举行在家菩萨戒会,由印顺与演培、真华任三师。此次戒会,印顺几位弘化海外学友:演培、仁俊、妙峰、印海、唯慈等长老,都远来参加盛会。
1993年(八十八岁)4月,将1971大病以前的作品、《妙云集》出版以后的写作,以及数篇尚未发表的作品,结集成五册的《华雨集》出版。
1994年(八十九岁)7月,自传《平凡的一生鸠订本》出版。国历九月六日至二十九日间,在弟子厚观法师等人陪同下,游访厦门、宁波、普陀等地。
2003年10月18日,福严精舍成立五十周年,印顺法师应邀参加庆祝大会。
2004年4月30日(农历三月十二日),福严精舍为导师庆祝百岁嵩寿。5月10日移住花莲,并在慈济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发现心包膜积水,进行心脏手术,出院后,就近于静思精舍静养。
2005年4月10日,发烧住进慈济医院,终因心脏衰竭,于2005年6月4日安详舍报。[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法师著作
印顺法师著作等身,限于版面篇幅,略陈重要著作如后。
1960年,55岁,《成佛之道》出版。本书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1968年,63岁45万字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出版。张曼涛教授评论“已超过了国际上某些阿毗达磨学者”。
1969年,64岁,亲自将历年著作编集《妙云集》,经四年之后而全部出版。
1971年,66岁,自传《平凡的一生》出版,记录一生出家、修学、弘法之因缘。《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出版。导师以为:“佛教圣典成立的实际情形,应有合理的正确认识。惟有能理解圣典集成的实际情形,才能理解巴利圣典及与之相当的华文圣典的真正意义。对“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圣典,才能给予肯定,肯定其在佛法中的意趣与价值”。
1981年,76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出版。阐明“大乘佛法”,是从“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彰显,并开展出“初期大乘佛法”各种法门菩萨行的实践。这即是变相否定了大乘经典的可靠性。故而该书也遭到佛教界有识之士的批评。
1983年,78岁,《杂阿含经论会编》(共三册)出版。这是《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解说抉择契经部分)的会编,所费的心力、时间不少。“经”方面,次第倒乱的,缺佚而以余经编入凑数的,都从研究中改正过来。“论”方面,有有论而没有经的,经研考而知是出于《中阿含经》,也有属于《长阿含经》的;也就因此论定为本来是附编于《杂阿含经》,后来才编入《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的。另外又写了一篇《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附编在卷首。日本学者水野弘元评此书“远远超逾日本学者的论说”。
1985年,80岁,《游心法海六十年》出版,自述其“学法之历程,及著作的导论”。18万字的《空之探究》出版,试图阐明“空”的实践性与理论的开展。
1988年,83岁,2《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可说是其对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研究的结论。
1989年,84岁,出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1992年,87岁,《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出版。《大智度论》是龙树所著,鸠摩罗什所译,是中国汉译所保存的重要论书,为印顺“推重龙树,会通阿含”的重要依据。
1993年,88岁,《大度智论之作者及其翻译》日译本出版。《华雨集》五册全部出版。
2005年,100岁,圆寂后,《平凡的一生·重订本》出版。
发表于 2014-11-29 2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高大上,我只能围观了
发表于 2014-11-29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著作中,一些格鲁派绝对不能承认的观点原文摘录(按要求附上电子书原文链接、章节、和截图)1.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一章 序说 原文链接:http://www.fjdh.cn/wumin/2013/08/155654274270.html
    从「佛法」而发展到「大乘佛法」,主要的动力,是「佛涅槃以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佛弟子对佛的信敬与怀念,在事相上,发展为对佛的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如舍利造塔等,种种庄严供养,使佛教界焕然一新。在意识上,从真诚的仰信中,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譬喻」与「本生」,出世成佛说法的「因缘」。希有的佛功德,慈悲的菩萨大行,是部派佛教所共传共信的。这些传说,与现实人间的佛──释尊,有些不协调,因而引出了理想的佛陀观,现在十方有佛与十方净土说,菩萨愿生恶趣说。这都出于大众部Maha^sa^m!ghika,及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到达了大乘的边缘。从怀念佛而来的十方佛(菩萨),净土,菩萨大行,充满了信仰与理想的特性,成为大乘法门所不可缺的内容。
  「大乘佛法」,是从「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开显出来的。于十方佛前忏悔,发愿往生他方净土的重信菩萨行,明显的与此相关。悲愿行菩萨,愿在生死中悲济众生,及大菩萨的示现,也是由此而引发的。直体「一切法本不生」的重慧菩萨行,也有密切的关系。「空」、「无相」、「无愿」、「无起」、「无生」、「无所有」、「远离」、「清净」、「寂静」等,依『般若经』说,都是涅槃的增语。涅槃是超越于「有」、「无」,不落名相,不是世俗「名言」所可以表诠的。「空」与「寂静」等,也只烘云托月式的,从遮遣来暗示。释尊入涅槃后,不再济度众生了,这在「对佛所有的永恒怀念」中,一般人是不能满足的。重慧的菩萨行,与十方佛、净土等思想相呼应,开展出「一切法本不生」的体悟。「一切法本不生」,也就是「一切法本来寂静」,涅槃不离一切法,一切法如涅槃,然后超越有、无,不落名相的涅槃,无碍于生死世间的济度。所以「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为通晓从「佛法」而「大乘佛法」的总线索。
  由于「对佛的怀念」,所以「念佛」、「见佛」,为初期大乘经所重视的问。重慧的菩萨行,「无所念名为念佛」,「观佛如视虚空」,是胜义的真实观。重信的菩萨行,观佛的色身相好,见佛现前而理解为「唯心所现」,是世俗的胜解观(或称「假想观」)。这二大流,初期大乘经中,有的已互相融摄了。西元一世纪起,佛像大大的流行起来;观佛(或佛像)的色身相好,也日渐流行。「唯心所现」;(色身相好的)佛入自身,经「佛在我中,我在佛中」,而到达「我即是佛」。这对于后期大乘的「唯心」说,「如来藏」说;「秘密大乘佛教」的「天慢」,给以最重要的影响!佛法越来越通俗,从「观佛」、「观菩萨」,再观(称为「佛教令轮身」的)夜叉等金刚;「天慢」──我即是夜叉等天,与「我即是佛」,在意义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所以,「原始佛教」经「部派佛教」而开展为「大乘佛教」,「初期大乘」经「后期大乘」而演化为「秘密大乘佛教」,推动的主力,正是「佛涅槃以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在大乘兴起声中,佛像流行,念佛的着重于佛的色身相好,这才超情的念佛观,渐渐的类似世俗的念天,终于修风、修脉、修明点,着重于天色身的修验。这些,不在本书讨论之内;衰老的我,不可能对这些再作论究,只能点到为止,为佛教思想发展史的研究者,提贡一主要的线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4-11-2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佛弟子,无法接受印顺法师作为一位出家人,采用“发展”的观点解说佛法
如果按照世俗的发展观点,那么佛陀说四阿含 的时候不知有大乘,说大乘显宗的时候不知有密乘。
简直就是在谤佛一样
发表于 2014-11-2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噶玛妙刚 发表于 2014-11-29 22:25
印顺著作中,一些格鲁派绝对不能承认的观点原文摘录(按要求附上电子书原文链接、章节、和截图)1. 初期大乘 ...

手头能拿到原文的,目前就这本电子版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其中印顺对于大乘佛法的观点,比如列举的自序这段中,认为大乘佛法是对佛陀永恒的怀念中开显出来的,暗示大乘非佛说,并且,十方佛与十方净土,也来源于此等“永恒的怀念”,这。。。私以为这样的观点格鲁不承认吧

后面直指藏传佛教的本尊为夜叉,“修风、修脉、修明点,着重于天色身的修验”类俗。。。。这。。。格鲁承认这样的观点也不太合适吧!  

困了,以后有空再慢慢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4-11-30 01:30 编辑

我以为学习研究不可以以偏概全,更不可以断章取义,这是方法问题甚至是原则问题。
第一个反面主张:印顺法师暗示大乘非佛说

我不知你读过或读完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没有?这本书本身这个题目《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就是通篇承认并解释大乘是佛说,以及大乘的起源与开展的专门论述。如果印顺法师要是反对大乘,并认为大乘非佛说,那他直接可以写一本《大乘非佛说》即可,何必要如此委婉并学术化地来否定大乘佛法呢?你选这一篇著作并还要提出印顺法师是在这部著作中暗示大乘非佛说这种质疑,我真的很难接受并难以想象。


还是引用原文吧,根本不需要其他的解释。
开篇的序说就已经阐明了观点,你难不成漏看了?!如下:
第一章  序说
第一节  大乘所引起的问题
第三项解答问题的途径
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文):
「佛涅盘所引起的,对佛的永恒怀念」,在传统佛教中,多方面发展起来,促成「大乘佛法」的兴起;大乘的兴起,实为势所必至的,佛教界的共同趋向。初期大乘,约起于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二00年后。多方面传出,发展,又互为影响,主要为佛功德、菩萨行的传布。那时,十方佛与菩萨现在,开拓了新境界,也满足了因佛涅盘而引起的怀念。大乘经从何而来,是否佛说,应该可以得到了结论。本书从佛教(宗教)的立场,从初期大乘经自身去寻求证据。初期大乘经法,到底是谁传出来的?是怎样传出来的?传出了,又由那些人受持宏通?大乘法门出现于佛教界,渐渐流行起来,习惯于传统佛教的制度、仪式、信仰者,是不免要惊疑的,或引起毁谤与排斥的行为。在(部分)传统佛教的反对下,大乘行者采取什么态度,什么方法来应付,终于能一天天发扬广大起来?初期大乘经是这样的传出,受持宏通,依佛法说,大乘是佛说的;也就解答了初期大乘经,是佛说与非佛说的大问题。
注:这是印顺法师结论性的陈述,我不知道这一段是很难理解,还是无意地忽略掉了呢?

最后一篇的总结提纲挈领地又阐明了观点,你难不成买的是盗版或者缺失版?!如下
第十五章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
第四节大乘是佛说
电子版网址:http://www.fjdh.cn/wumin/2013/08/162612274285.html
注意:这一节的标题就是大乘是佛说,内容是经过严谨的分析告诉大家为什么大乘是佛说,很多电子版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地遗漏了此章节,但原文和原书都可以看到。

摘取原文如下:
富有特色的大乘经,与传统佛教的一部分,出入相当大。部派佛教者,忽略了自部圣典「是佛说」的意义;误以自部的圣典,都是王舍城Ra^jagr!ha结集的,这才引起了「大乘非佛说」的诤论。其实,一切佛法,都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区、那个部派)佛教界的共同心声。严格地说,从非宗教的「史」的立场,论辨大乘是否佛说,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结论的。因为部派佛教所有的圣典,也不能以释迦佛这么说,就这么结集流传,以证明是佛说的。

  「不违法相,是即佛说」,本于「佛语具三相」,是结集『阿含经』所持的准绳。如『成实 [P1326] )卷一二四三下)说:
  「是法根本,皆从佛出。是诸声闻及天神等,皆传佛语。如比[]尼中说:佛法名佛所说,弟子所说,变化所说,诸天所说。取要言之,一切世间所有善语,皆是佛说」。
  『成实论』是一部容忍大乘的声闻论典。从『阿含』及『毗尼』所见,有佛说的,有(声闻)弟子们说的,有诸天说的,也有化人说的。但「声闻及天神等皆传佛语」,他们只是传述佛所说的,所以概括的说,一切都是佛说。『成实论』的见解,与大乘经的见解一致,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嬠/font]五三七中)说:
  「佛诸弟子敢有所说,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于中学者,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
弟子们所说的法,不是自己说的,是依于佛力──依佛的加持而说。意思说,佛说法,弟子们照着去修证,悟到的法性,与佛没有差别,所以说是佛力(这是佛加持说的原始意义)。龙树 Na^ga^rjuna解说为:「我等当承佛威神为众人说,譬如传语人。……我等所说,即是佛说」 (10)。弟子们说法,不违佛说,从佛的根源而来,所以是佛说。这譬如从根发芽,长成了一株高大的树,枝叶扶疏。果实累累,当然是花、叶从枝生,果实从花生,而归根究底,一切都从根而出生。依据这一见地,『诸法无行经』说:「诸菩萨有所念,有所说,有所思惟,皆是佛之神力。 [P1327]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从佛出」(11)。『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而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12)。『海龙王经』说:「是诸文字,去来今佛所说。……以是之故,一切文字诸所言教,皆名佛言」(13)。『发觉净心经』说:「所有一切善言,皆是如来所说」(14)。所以依大乘经「佛说」的见解,「大乘是佛说」,不能说「是佛法而不是佛说」!

最后如果你还有怀疑,那么请看印顺法师另外一篇文章《以佛法研究佛法 五、大乘是佛说论》,自己去看吧,你要还是坚持这种误解,那我也没有办法。
很晚了,其他改天再回复。祝好!
发表于 2014-11-30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经直接来源于释迦佛所说或加持说,乃至变化说,在释迦佛在世的时代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很公开流行,并非后代大德们依据佛的精神自己造的,这才是大乘传统观点。

印顺法师观点应该属于释迦佛并未说过大乘经,大乘经是后代弟子根据佛理自造,因为合乎教理,所以也算佛说,他是这样来承认大乘是佛说的。

有些人误以为,大乘佛法并非由佛所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释迦牟尼佛当年,曾多次宣说大乘法。在佛入灭后,上座部信众十分抗拒大乘法,主流便变成上座部派别,但这并非说大乘法不存在,它只是式微了而已,其行者都隐于山林,无法公开弘扬大乘法门。有些“学者”认为当时无大乘法,故此断定说佛从未开示大乘,这是不正确的。至后来,有一婆罗门种姓的女人,她对大乘式微十分痛心,便发愿:“愿我生子以弘大乘佛法!”后来她分别与两个男人生下了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便是后来的无着祖师及世亲祖师,他们是弘扬广行派的先锋。至于深观派,则以龙树祖师为先锋。
[size=15.862068176269531px]

《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发表于 2014-11-30 10: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是否佛说,也许那个时候没有音像资料证明,所以有各种说辞。大乘教义来说修慈、修悲、菩提心、布施持戒等法门,对于我们来说是否真正受到益处,对周围人是否有益,需要我们去观察思考。传授这些教法的是我们的上师,从此义上说上师比佛重要。
发表于 2014-11-30 1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那个时代,普通人肯定是不会见到大乘经里说的"佛祖讲授大乘经的场景"。反过来想想,我们居然能够接受大乘经,那也许真是"不可思议有情"。
发表于 2014-11-30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发表于 2014-11-30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大师是有信仰的,毋庸置疑。值得我们尊重。
但同时,似乎可以认为其是“现代佛学学术大师”。与传统的学问僧,还是有区别。他就是受现代佛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很深而已。
而太虚大师,是以现代佛学学术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融通佛教传统学说。像他们那个年代,当时争论非常大的《大乘起信论》《楞严经》《圆觉经》等,大师都加以维护,并且开讲席,整理讲经文稿。

所以,可能成就上,名望与福报上,都有了种种差别。

另外,人间佛教显然占了上风,经过赵朴初前后多人的提倡,成了汉传大陆佛教的口号和目标。而这点,事实上,在大陆一直有种种反对的声音。有明有暗。你懂的。反观大陆佛教的发展,虽然受到政经趋势的大势所趋的影响,但是也也这个人间佛教的指导思想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外部大环境,与内部的人间佛教思想,是相互作用所使然。可堪叹惋。

个人还是觉得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是更为有利的。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时代变迁中,潜移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实难回头。不能回头则只能让人争论,叹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俗人 发表于 2014-11-30 06:19
大乘经直接来源于释迦佛所说或加持说,乃至变化说,在释迦佛在世的时代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很公开流行,并非 ...

回俗人师兄
一、问题及原因
你推断的印顺法师观点应该属于释迦佛并未说过大乘经,大乘经是后代弟子根据佛理自造,因为合乎教理,所以也算佛说,他是这样来承认大乘是佛说的,这是对印顺法师承认大乘是佛说的理论性误读。

你误读的原因大概有二,第一,我以为你没有通读印顺法师的著作,哪怕是印顺法师关于大乘是佛说的论著,以你的个人理解能力,只要你通读印顺法师的相关著作大概不会再有如此片面的论断;第二,你站在格鲁或者传承上师的角度来理解大乘是佛说,这并没有错,但是过狭了。

二、解释
1、必须通读印顺法师关于大乘是佛说的相关论著,才能全面理解印顺法师的理念。
关于大乘是佛说,印顺法师在很对著作或多或少,或专述或讲解,都有非常充分的资料供我们学习和参考。如果我们仅仅在某一篇著作中的某一段文字上来判断印顺法师关于大乘是佛说的观点,我以为是非常偏颇且少有利益的。如果要真正弄清楚印顺法师对于大乘是佛说的理念,建议阅读以下著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以佛法研究佛法,五大乘是佛说论》
《摄大乘论讲记》:注:这正是俗人师兄引用《甘露法洋》中所载婆罗门种姓的女人所生的那位无着菩萨造的论。祖师的论是不是有必要看一看呢?
《大乘起信论讲记》。

2、站在格鲁或传承上师的角度来理解大乘是佛亲口宣说,观点过狭。
首先,世尊佛陀时代并没有根据佛陀当下的口述而立即集结文字,是其弟子后期回忆集结的,这是共识。其次,后期弟子集结的除了佛陀口述以外,还记录了佛陀的言行,实际是记录了佛陀的意境、言说、身行的三业大用,才通过经文文字流布于世人的认识中,这才是这个世间佛法的根源。换句话说,无论大乘、小乘的所有经文,都是佛陀以后的弟子们记录的,而记录的内容也绝不仅仅是佛陀的口述言辞,而是从佛陀亲身厉行中总结出来的教义和教理。最后,经过多次的经文集结,以及后世的不断演化,经文本身也有很多修订与编纂,这也是史实;如果认为大乘经典全部是佛陀亲口宣说,而且经过几千年所谓不断的传承没有一字一句的丝毫变化,这种认识难道不是过于狭隘了么?

三、摘录研读
摘录印顺法师的大乘是佛说论中的几段原文,大家一起看看吧:
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精进,他的时代适应与究极理想,都要从他的言教与身行的综合中,从形式而体会到实质,才能洞见全体的佛法。佛法,特别是如来的功德,佛心的深处,那里都能从释尊的言说──自称自赞中得来!佛法并不等于佛说,佛法而被误解作佛说,真是佛法的大不幸!

佛法与非佛法,并不是由佛亲口说或没有亲口说来辨别,更应重视佛陀独到的正觉,重视从正觉流出的佛陀真精神,佛陀三业大用的一贯特性。

我所说的佛法流行,就是从变的观点,从史的演化去观察。历史需要考真伪,但这与古董的监别不同,特别是因为佛法是无限错综、复杂的大流行。就是伪作(其实多是时代意识从无意识中形成的),其中并非没有思想上的渊源,有他的时代背景,也就是某一时代一部分人思潮的叙述。所以,并不能就此断定他的是不是。我们要从佛法的流行中,看出他前后的一贯性,种种中的共通性;看出他的演化倾向,是向上,或者停滞,或者堕落。我们要从佛法的流行中,探索他的精髓,使他在新的时代中流行!惟有在这样的观点下,才能说「大乘是否佛说」,大乘的开展是否确当。

其他,关于内外、天人之际,我想另外讨论。还有,大乘经中的人物叙述,时地因缘,是不必把他看为史实的。这些,不是理智所计较的真伪,是情意所估计的是否,应从表象、写意的心境去领略他(与大乘论不同)。他常是一首诗,一幅昼,应带一付艺术的眼光去品监他。「明月向我微笑」,「天为催诗放雨来」,这在艺术的境界中,该不是妄语吧!要读大乘经,艺术的修养是必要的。懂得一点神话学,民俗学,有一点宗教的情绪才行。否则,不是「辟佛者迂」,就是「佞佛者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1:06 , Processed in 0.03940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