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500|回复: 41

第十一世班禅释授《三主要道论》文字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5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字实录:

一、序言:暇满妙身今已得 殊胜佛果三道论

诸佛妙法众中尊。直到菩提我皈依。我行法施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三遍)

天、阿修罗、人、非人之主帝释天等,诸从事佛法者须知:佛陀教言能成,最寂至乐之因。于彼诸正法我讲解,请听闻者到此处来吧。

南无天语、龙语、药叉语、鸠盘荼语及人语、所有诸趣一切语

我以诸语而说法。佛子寂天菩萨说: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如是所云已。

自他一切有情众生,遭受总别轮回及三恶趣种种忧苦,尚难了知度脱此苦难之边际。是故,现时我等已获难得而义利极大之殊胜暇满人身。如此所依之身,来世极难获得,若欲获得此身,须以因清净戒律为根基,以布施、忍辱、精进等为助伴,由无垢发愿来结合等诸多善根,具足如此之因最为稀有,获得所依之暇满人身果亦极为稀有。因此,我等在已得遇暇满妙身,乃至正法善世时分,为务必使一切慈母有情众生,断尽轮回无边诸苦,能获殊胜清净圆满之大宝佛果位。

我等须善巧听闻所听闻之甚深正法,由文殊至尊向怙主上师宗喀巴授受“三主要道”之精要。宗喀巴大师又将其授予亲教弟子擦科瓦

我将分两篇来讲解此论典:上篇——作者宗喀巴大师的殊胜经历,下篇——论典《三主要道论》之内容。


二、造论者宗喀巴大师:圆满弘扬佛法 犹如佛陀再现

首先,讲上篇——作者宗喀巴大师的殊胜经历。

宗喀巴尊者如此概括了他的一生事迹:

初是广大求多闻,中即经教现教授;后则昼夜修证验,回向一切为弘法。

于此我依据宗喀巴大师的自传,略讲他的功绩如下:

雪山丛中弘传佛陀之圣教,从智、悲、力三方面皆无与伦比;为圆满弘扬佛法,犹如佛陀再现。即妙吉祥、金刚手、观世音合三之本、文殊怙主上师宗喀巴·罗桑扎巴大师。

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在先前无量劫中,已圆满现证而成佛,为了应机度化众生,而降临于诸种刹土,利济一切有情众生。其事业如虚空,遍行世间各处。在北方雪域之地,为使导师释迦之圆满,显密教法如日轮升般的弘远广大。

宗喀巴大师降临世间,其事迹之预言,如在《妙吉祥根本续》说:“由汝示现孺童相,能作诸佛之事业;他日大寺名极喜,建在雪域疆中。”

《传授教授王经》中说:“现于我眼前,供献珠鬘童,能兴我教法,未来浊世中,止区交界处,建寺谓甘名,罗桑其人出。”对宗喀巴大师的生平事迹如此明确授记。

又,吉祥月称论师说:“无圣教之地域,谓罗桑之士夫,开示无比圣教,宏传我之妙法。”

又,莲花生大士说:“摄持显密者罗桑扎巴,八个世代广宣显密教。”

又,《无垢佛母请问经》、《噶丹宝籍》、玛吉拉仲的著作等经论以及至尊文殊等,均对宗喀巴大师有诸多授记。此按共同所能显见的情形讲述如下:

法王宗喀巴大师于藏历第六饶迥的火鸡年(公元1357年),诞生在安多东宗喀地方。父名龙本格,母名香萨阿曲。他是一切天神及众生之怙主圣士,于若干稀有之祥兆中降生世间,成为诸有情众生盛大之视觉喜宴。宗喀巴大师诞生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生长出一株白檀香树,这株檀香树有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后来在此处修建了一座佛塔,以此为基础逐渐建成了贡本贡巴。汉语称为塔尔寺。

大师年三岁,从噶玛·若毕多杰受近事戒,法名贡噶宁布。七岁时,在岩洞、名夏琼处依法主敦珠仁钦受持沙弥戒。

按以上经论所授记,取法名“罗桑扎巴”,并学习多种显密教授。罗桑扎巴年十六岁赴卫藏盛法之地,首先进入聂唐地方的德瓦坚寺,先后如理依止云丹嘉措大士,聂温贡噶巴瓦上师坚赞巴,尊者仁达瓦·雄努白,喇嘛吾玛巴巴旺多杰等,从他们处善巧修学《现观庄严论》根本颂及各种注释,以及《中观论》、《释量论》、《戒律论》、《俱舍论》等。在卫藏的桑浦寺、德瓦坚寺,在后藏的纳唐寺等各寺院游学参访、立宗答辩。由此使宗喀巴大师名声大振、享誉各地。宗喀巴大师二十四岁时赴雅隆朗杰寺,在噶希瓦(四论格西)楚臣仁钦处受取了喀什班钦释迦室利律传的比丘戒。另外,在喇嘛琼波拉巴雄努索南,贡松巴德钦确吉巴瓦两位为主的许多大成就者足下接受“四部续典”的灌顶,听闻经教传承及讲解窍诀,了知密法性相、无上密道要义、五次第序、定数及问答等。在洛扎金刚持座下听闻了噶当教义派传承的《噶当教诫》,从堪钦曲教桑布座下听闻了噶当教典派传承的《道次第》。特别是在噶瓦东寺,通过吾玛巴大师的教授,宗喀巴大师亲眼观瞻了至尊文殊的尊颜,并如同人与人之间的面谈一样,直接与至尊文殊对话,从而获得了道次第、中观学以及密宗的生圆二次第等的衣钵真传。宗喀巴大师不但对显密两教所摄佛之一切言教获得了如实的诠释,而且对其旨趣经过了亲身的证验,从而使殊胜见行之善轨发扬光大。从此,宗喀巴大师被尊为雪域藏地一切智者之顶上庄严。为此,他的上师仁达瓦称赞他为“雪域智者顶饰宗喀巴”。达仓译师西饶仁钦也赞颂:“见汝少时慧似阳,经庄莲池花盛开;闭塞吾亢如睡莲,顶礼精湛智宝藏。”

而且其他宗派很多大学者,都无上尊崇宗喀巴大师,并敬献了很多赞词。

大师三十六岁以后按照殊胜本尊之劝勉,与被称为“八清净眷属”的卫藏人氏江噶巴班禅桑波等四位,多麦人氏多旦降边嘉措、达波南杰等四位同赴卧喀山沟之法苑。在此依千万次的等身磕拜和敬献曼扎等,超乎想象的苦行来聚福净修,并亲证了《三主要道》以及修道次第的共同见。他从三十六岁到六十二岁之间,从事不共之四大宏化,以及撰述多种显密论典,特别是大师五十三岁时,创建了格鲁派根本道场甘丹尊胜洲,对他之所住锡地取名为“甘丹”,意即凡持“甘丹”宗见者,即为格鲁派,或曰日窝格丹巴。我们的格鲁派由此而得名。

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就如同月亮及其围绕的繁星,须弥山及其环绕的七金山。其中主要的有贾曹杰达玛仁钦、克主杰、噶丹旦贝卓美、班钦根敦主巴等。无数弟子仰仗他们,把冶炼后足赤纯金般的格鲁善巧教法弘扬光大,使我们格鲁派遍布于整个藏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三主要道论》礼赞: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八种殊胜功德

其次,讲下篇——论之殊胜

第一、趋入造论之支分;

第二、论之主体;

第三、论之结尾。

第一又分三部分:礼赞、立誓造论、鼓励弟子听闻。

一、礼赞:顶礼诸至尊上师。这里所谓的“杰”,其一是尊者、至尊、殊胜的意思;其二是如舵手般为所化机指出解脱之道者。“尊”的意思是身、语、意三门未染不善者。所谓“上师”梵语称为“古鲁”,是“厚重”的意思。上师的断证所摄之功德,恰似有形之体,极为厚重。藏语直译为“几瓦”,听着感觉不顺畅,因而译为“喇嘛”。“喇嘛”是上师的意思,“南”是多数词,“拉”是藏文文法中的第四啭声。“为格”,有一些学者认为“顶礼”,是双手合十的意思,如果顶礼只是形式上的双手合十,或曲躬合掌,则身、语、意三者在内的“顶礼”的内蕴都没有了。为此,在《善说金鬘》一书中对此观点有所纠正。所谓“身顶礼”就是双手合十,五体投地等肢体行为,所谓“语顶礼”是通过颂唱赞词等。语言方式来忆念上师的功德,所谓“意顶礼”是为了忆念上师的恩德而反复引生净信意念。上述就是身、语、意之“顶礼”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顶礼”之对象诸神及本尊等颇多。在此仅向上师顶礼的原因是以下所讲的一切道之根本皆由上师善知识而开启和引发。因此,此处顶礼上师并非不顶礼本尊:

无有上师前,无有佛陀名;千劫诸佛成,皆因依止师。

如是所说顶礼上师与顶礼十方诸佛的功德等同。按《菩提道次弟广论》的科判讲,道之根本依止上师法和依止后如何修心次第,两者中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次第,全包括在《三主要道》的顶礼部分中。按照《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依善知识法之性相,能依止弟子之相,如何依止善知识法、依止善知识之利益、不依止之过患、不如法依止之过患等诸多内容。

下面我们讲所依上师善知识之性相。如《大庄严经论》中所云:

调静除德胜,俱勤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这就是说,上师善知识必须具备十个条件。调伏即戒学,寂静乃定学,除惑为慧学,故具备三学功德。

“德胜”是说,作为一个上师,从各个方面都超胜于自己的弟子较难,但在某个方面优胜于自己的弟子是必须的。或在戒学、定学或者慧学等某个方面胜于弟子。

“俱勤”就是乐于对弟子传授教义,或对传授教义主动勤奋;“经富者”即多闻经教及教理富有者。现今我们提倡走向富裕的道路,而真正的富有是教理富有。身外之物的富有,只是得到暂时而微小的利乐,若它不能成为修法之善缘,则终究将成为诸苦之因;而教理富裕者可成就今生来世之事,一切取舍之理,都由此而了知。俱足诠释善恶取舍之经教,与俱足论证彼之正理为经教富有者。

“觉真”即悟空,悟空虽难,但作为上师,若要对弟子授课,则须知“空性”的概念及意义,“悲深”意指常怀大悲悯之心。例如,哪怕为消除某一有情心续之任何一种无明,或在某一有情心续中为播撒解脱之种子而施发大悲,如我们的经师金刚上师虽年近八十高龄,仍为我们授予灌顶、窍诀、经教等传承而不辞辛苦。我们寺院的堪布仁波切以及密院首座不远千里,多次赴安多地区,在金刚上师座下听闻接受灌顶、诀窍等传承。他们这样做绝非为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学院或整个寺院的兴盛。所以,我们难以回报他们的恩德。他们理应是我们随喜和敬仰的对象。

“离退”是说弟子根器利钝不一,对根器钝劣的弟子应反复讲解经论内容,做到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正如“调静除德胜,俱勤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上师要做到“善说”,即对弟子要善于讲解,以弟子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法。这样具备上述十个德相者,可称之为善知识。

下面讲弟子之性相,《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依止上师闻法之时,要弃舍近远亲憎善住其意,具备善于取舍的智慧。“于闻法俱大希求”,弟子对上师开示的法要有强烈的希求之心,假如弟子没有求法的心愿,跟随上师百年也不会带来更大的利益,只具闻法之益而不能成就真正的大意,希求之心是非常重要的,故谓“闻器”。“闻器”是指具备以上条件者具弟子之性相。

如何依止上师善知识?一是意乐依止法,二是加行依止法。

“意乐依止法”是说要破除对上师善知识的一切疑虑和虚妄的心,忆念上师的恩德而生起恭敬心。上师是为金刚持所许之佛,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上师之恩比佛之恩德还要重。要懂得加持心续恩,要懂得上师以赐予物质摄受为眷属恩等是意乐依止法。

加行依止,供养财物,侍奉恭敬,身语承事——其中最重要的是身语承事。如何承事呢?上师所讲正法须融入于自己心续,如理实践上师所开示一切取舍之道,此为身语承事。即“依言奉行令喜悦”——除了按照上师的教旨去承办再也没有比此更令上师喜悦的供奉方式,也没有比此更令十方诸佛喜悦之供奉方式。因此,按照上师的教言来承办是至关重要的。

依止上师善知识有八种功德:一、近佛果位,二、令诸佛欢喜,三、不能被魔与恶友加害,四、自然遮止一切烦恼恶行,五、增长地道心得,六、永世不离善知识,七、不堕入恶趣,八、顺利成就暂时与究竟一切利益。

不依止善知识则与上述相反,不如法依止善知识的过患:一、若谩骂上师,即谩骂诸佛,二、对上师生刹那嗔即会灭掉无数劫祗之善根而生于地狱劫祗,三、依密乘亦不得殊胜成就,四、勤修续部义如同修地狱等,五、未生之功德不生,已生之功德退失,六、此生以疾病等不如意之事所缠绕,七、后世漂流于无际恶趣,八、永世不遇善知识。要深思依止上师之功德,不依止之过患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以意乐和加行如理依止上师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此细述“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八种功德” 和“不依止之八种过患”,并不是说我给你们讲法,要求你们依此方式对待我,而是希望年轻僧侣要恭敬供养自己的上师和授业师等,从意乐和行动上如理如法依止。所以我着重一一讲解。

就以我们这个道场为例,第一、由于佛的加持,第二、由于我们各自前世的福德资粮以及慈悲父母的恩德,我们才能有条件从合格的堪布前出家而进入了这个法苑道场,遇到怙主上师,能够闻思修学宗喀巴大师之显密教法。获得了如此良因善缘对这样一个极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珍惜这样一个良机。因此,我们对自已承许的誓言、戒律要如理守护,从意乐和加行两个方面如理依止善知识并恭敬善知识,不仅要恭敬自己的善知识,而且还要尊重寺里所有年长的僧人,这是至关重要的。

一切授业师和上师自不待言,就是对那些不是我们的上师和授业师的普通老僧人也要尊重。因为他们的持律护戒功德超越于我们,曾经的二十年艰苦时期,他们以戒为师、依律而行、视戒如命,值得我们随喜和敬仰。现在我们具备讲修四续部、五部大论的条件等,亦俱足清净戒律等的传承,都得益于前辈高僧大德的恩德。

我们难以回报他们的这一切恩德,他们是值得我们恭敬的对象。五浊恶世恪守戒律的功德优胜于圆满世所守护戒律的功德,现在我们与那个时期相比,如同处在圆满贤劫。因此我认为,他们在历经磨难和坎坷的时期所守护一天戒律的功德,比我们现在守护二十年戒律的功德还要殊胜。现在正值国力发展时期,维修寺庙和佛像等外在缘起很好,但是努力加强自身内在的讲修教学是更重要。大家好好想想,与过去相比,我们现在的闻思修学等方面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与拉萨三大寺、拉卜楞寺和塔尔寺相比,我们的教学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要思考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虽然由于经师们的恩德使年轻学僧们在经院、殿堂去积极勤进地答辩、诵经、修学等。这是我们值得随喜的,但是我们还要思考有哪些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些问题需要仔细考虑。经师们要提出如何改进寺院讲修教学的好建议,年轻学僧要肩负重任,寺院民管会要为寺院讲修教学的开展而努力服务。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佛祖释迦牟尼到宗喀巴大师,从至尊根敦珠巴到历代班禅大师,佛法传承至今,尤其是格鲁派,如在我们寺院,前辈高僧大德们把五部大论和四部续典的讲闻修行事业以及传统仪轨仪式完好地延续至今。我认为今后的发展趋向取决于我们现在的年轻学僧能否胜任他们肩负的重任,我们能否担负起这个责任。大家需要深思熟虑,依止法讲至于此,赞词之利益是为了圆满完成此论典之撰述符合诸善士之行为等。

礼赞部分已讲完


四、立誓造论:佛陀至言心要义 我今随力而宣说

第二,我们讲立誓造论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欲求解脱之大道。我今随力而宣说。

有些学者提出了第一句“佛陀之言心要义”仅仅指“出离心”,第二句“是诸菩萨所赞道”指“菩提心”,第三句“欲求解脱之大道”指“正见”。而有些学者则认为,“佛陀至言心要义”指“正见”,“是诸菩萨所赞道”,是指“菩提心”等说法。“欲求解脱之大道”是指“出离心”。我个人认为,每一句都各有“三主要道”的内涵。

原文“杰瓦”是“胜者”,即超胜于烦恼魔、蕴魔、死魔和天子魔四魔的“佛陀”。佛陀所言大小乘一切教言核心内涵就是三主要道。

佛子的意思是菩萨的异名同谓。形形色色的有情众生,不管是谁,只要在心续中生起“菩提心”。即可称之为佛子或如来佛子。即如《入菩萨行论》说,“发菩提心刹那间,轮回狱系诸苦囚,皆应称为如来子,世间人天应顶礼”。

“档巴”是圣士的意思,即“三主要道”是圣士诸菩萨所赞道并潜心修持的主道。这里的藏语“格丹”与“菩萨”同义而名异。此处“三主要道”针对的主要对象诸化机——大乘种姓。“三主要道”所针对化机即希求大乘解脱者的途径,也就是“三主要道”。一般情况下获得解脱,虽不依止“三主要道”亦可实现,如声闻、独觉等不依靠菩提心而获得各乘之解脱;此处何谓三主要道乃“希求解脱之途径”?《三主要道》所针对的诸化机大乘种姓者,如不依止“三主要道”就不能获得究竟解脱。为什么将“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作为三种主要之解脱道?

下面讲“出离心”作为主要道之原因。

如果不依止“出离心”,无论如何努力闻、思、修、讲、辩、着,获得智者名誉,且到人迹罕至之地静修,获得了禅修功力和神通等,如现在通过科技力量,天上能飞、地里能钻,甚至到浩瀚的宇宙中遨游,使大地诸多物种刹那间毁灭等,通晓此等之事,也只是得到此生暂时的利乐而已,终究成为轮回之因。若某时一旦引发了“出离心”,则做一次举手顶礼,或颂一段嘛呢经文,都自然而然,不由自生地成为解脱之因。因此将引发“出离心”作为主要之道,但唯有“出离心”行不行呢?这是不行的。引发“出离心”只是一种动机。比如人得了一场病,只想着这个病怎样才会好是不行的,尚需依靠治愈这个病的方法。同样,世上绝对没有逃避轮回的地方,那么我们要依靠什么方法解脱轮回呢?轮回之根是我执之无明。要在自身心续中尽力生起于彼缘同一之所缘而趋入,感受相反之正无我慧。心续生起这种“正见”断尽轮回之根,从而获得解脱。因此将“正见”作为三主要道之一。

然而依靠“出离心”和“正见”虽然能够获得个人的解脱,但它还不能获得为利一切有情众生而成佛的果位,现在有一些人不但未发“菩提心”,就连与“菩提心”相近的心都没有生起,便自称“大乘人”是修大乘密宗的,甚至认为自己胜于阿罗汉,这些人甚是愚蠢。噶丹派昔贤曾说,因为学了大乘教法就自称是“大乘人”是不行的,唯有使本人自身成为“大乘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人”;要依靠发起菩提心的方法,在自身心续中发现菩提心。若从自身中生起了“菩提心”,则所做的一切事情,哪怕是一丝的善根,皆自然成了一切有情众生获得无上圆满佛果位之因。所以,“菩提心”作为三主要道之一原因,这就正如遍知嘉木样协贝多杰所说“凡夫位格即成三界上师”。他如此阐释了发“菩提心”的功德,总之将“出离心”、“正见”作为三主要道之原因是若不依靠其中之任何一要道,而靠另外的什么道,则不能获得解脱之果位。此处三主要道的性质如何发起及其标准等方面。

宗喀巴大师说“我今随力而宣说”。“随力而宣说”而不说“如实地讲解”,我想可能出于谦虚的心态。到此已讲完立誓造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勉励听闻:暇满人生须精进 善闻谛听意念之

第三,我们讲勉励听闻

于三有乐不贪着。为暇满义而精进。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任何有情不能贪着,三有乐或轮回乐,然而贪着“五妙欲”而引发的有漏乐,即对财富、权力及名声产生了极度的占有欲。占有而不离欲,不离而增多欲。由此诱发了此生此世唯想自己利益。这样的欲望就连小虫子都具有,这是一种极其低劣的本能。自私自利,唯独为此生利乐而行事者,如不思量轮回之过患,将浪费难得的暇满人身。

故此,我们要深思轮回之过患,趁着得到难得而有意义的,暇满的人身之际,不虚度此身,利用此身成办有益于今生来世的大义。此事必能成办,并已经具备一切内外因缘,因此说“为暇满义而精进”。

我们轮回有情,只能享有“有漏乐”,而绝无有“无漏乐”的享用。因此,享受世间利乐的同时懂得少欲知足是非常重要的。在自己享受快乐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有情。其他有情与自己一样,都是只愿享乐不愿受苦的。在自己享乐的同时,不能损坏他人的利益和加害于其他有情的事情。杜绝害人,修慈悲心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如此,还要对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倍加珍惜而不能损害。地球是过去、现在及未来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不能只为这一代人而无节制地采矿、砍伐、狩猎、捕捞等破坏环境,使这个家园的未来变成人类无法生存的死亡荒漠。依此而行,即是最最无耻之举,也是极其可怜之处。因此,我们要如同爱护自己居住的房屋一样爱护她。比如房屋漏雨或有裂缝,我们会及时地修复,而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大家园,若不爱护她、保护她,那么在愈来愈多的地震、水灾或火灾等灾害发生时,我们所居住的房屋还能让我们安全吗?可见我们爱护地球家园是何等之重要!

防止这些不良行为,最重要的就要做到少欲知足。尤其我们出家人若不少欲知足,则贪欲之烦恼迅速泛起,以致连我们所承许守护的戒律和誓愿也会违越或无视其存在。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因此,思量轮回乐之不可靠性而应少欲知足。

若问什么是可靠的?答曰:“志依佛陀所喜道。”既从第一门径依止善知识法,至最终无学双运之间,摄一切次第于一体的三主要道,引入此善道的有缘者,要以纯正的动机和清静的德行等聆听此论典的讲授。如此,宗喀巴大师勉励弟子们听闻此论典思维闻法功德,恭敬佛法,承事说法者正听闻之理等。如此而说,初者闻法之益在《听闻集》中说道:

“闻可知诸法,闻即遮诸恶,闻使断非义,闻能得涅盘。”

“闻可知诸法”,其意就是闻法使我们知晓善恶取舍之道,闻听之法即是三藏;“闻即遮诸恶”之意就是以闻听律藏来修行增上戒学,从而杜绝身、语之恶业。“闻使断非义”就是通过闻听经藏来修行增上定学而断除散乱与掉举使之专一安住;“闻能得涅盘”意思就是以闻听论藏修行增上慧学,而根除轮回之根来获得涅盘。我们须常思维以上讲授的闻法之功德。

闻法时,需何种动机和举止?佛经中有云“善闻谛听意思念之”。“善闻”即破除如有垢器皿之过患,“谛听”即破除如器皿倒覆之过,“意思念之”即破除如器皿漏底之过等。按照《菩提道次第》中所云,“断除器皿三过,依止顺缘六观”。

现已讲完“勉励听闻”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论之主体:出离菩提与正见 释迦圣教兴十方

下面讲授“论之主体”

分三:出离心、菩提心、正见。

初者讲出离心又分:一、为何发起出离心,二、如何发起出离心,三、发起出离心的标准。

首先讲为何发起出离心。“无有清净出离心,有海求乐无寂法。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先寻求出离心。”

凡由因业与烦恼在轮回中投生,无论在三界之任何一处转生,都无有自主性。无论享用多少轮回利乐,都不可满足;无论拥有何等出身与财富,都不可靠。享用任何轮回利乐,终将成为痛苦之源。对上述涵义不生起深刻认知而无有清净之出离心,在瀚海般苦乐根源之业中厌苦愿乐之任何生灵,不思惟其果轮回乐之过患,则无法获得寂静涅盘。

为何诸有情无法获得解脱,或在轮回中被羁绊?其原因在于贪执世间或留恋轮回之故。因此,首先讲授了“为何发起出离心”。下面再讲“如何发起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闲,修习能除恋今生”此句诠释了于共下士道之次第;

“业果不虚轮回苦,常思能除后世欲”此句诠释了于共中士道之次第。

我认为在《三主要道》中,“于共中士道”部分诠释了业果之建立。首先讲授前两句。

人身从因缘、本质、比喻等,任何角度思量都极为难得。若得到则可成大业之暇满人身。我们此生虽以得到,但我们只顾及此生之琐事。时刻只为此生之离苦得乐而忙碌,也不曾使自己心向善行,不为来世而希求勤进,这就是自欺欺人。《入菩萨行论》中云: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因此,要思量此身不能成办来世以后的大事,不断绝恶趣之门而死亡是多么遗憾。

如此修死亡无常,其修法包括以修三根本九原因、三决定来断除此生贪恋。贪恋是留恋不舍,要断除对此生贪念,发起希求来世大业之正心。从因上讲,得此暇满人身要具备清净的戒律为根本,以布施、忍辱、精进等为助伴,以无垢祈愿为结合等诸多善根,思惟人身暇满难得的方法。并不是说其他人获得了人身,或者其他多少人获得了人身;而是说,以自己现在的行为来世能否获得暇满人身。

正如《释量论》中所说,“聚集因而生起果”。这是说有因故生起果,并不是无因而生起果。现在,我们每个人是否在造积为来世生起暇满人身之业因,首先以清净戒律为根基,就是说获得暇满人身的根本就是戒律。

我们是否在严守断除十不善的戒律。另外,是否在恪守已承诺的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我们接受了很多的戒律,要观察现在我们是否守护当初所承许的戒律。比如像我,四根本戒没有违越而已。仅仅如此吧。像我这样的出家人想必很多,以我们现在的所行所为来判断,来世能得到暇满人身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能得人身。

因此,要从我们业因方面思考,来世如何获得暇满人身;其次,从本质方面看,总的来讲,善趣众生要比恶趣的少。佛经中说,仅在如车轮占地间,即有比三千大千世界的天人还多的,恶趣众生。如此看来,善趣众生则极其稀有,据统计现在世界共有70多亿人口,其中伊斯兰教徒有十五亿人,基督徒二十一亿人之多,而佛教徒也不过四到五亿人,佛教徒中真心诚意,如理如法皈依的信仰者究竟又有多少,其中受持戒律出家而入神圣法门者则更少,又其中闻思能讲显密结合的佛法,并遇见大乘上师善知识而从事求法者则更是少之又少,又其中持护宏法者则更是微乎其微。我们实在太有福报。因此,大家要珍惜如此好的时机,如理守护自己立下的誓言和所承许的戒律,从意乐和加行两方面,如理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从譬喻方面讲,人身难得,《亲友书》中把此难度比喻为海面上一个随波逐流的带孔的金轭,海底一只盲龟百年浮出水面一次。它伸出头,正好侥幸穿进轭孔;又比喻,豌豆粒撒向墙壁时,无法使豆粒粘于墙壁一样的难。我们得到了如此难得的殊胜暇满人身,正如《菩提道次第摄义》中说的“暇身胜过如意宝”。若得到如意宝,也只有此生脱离贫穷的短暂意义,无法成就究竟大事。依靠具足暇满的人身,不仅能成就来世大事,也能成就自他众生之大利。因此,我们珍惜暇满人身是极其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百论》中说,“虽见身如敌,然彼应护卫;具戒生长久由此增福德”。虽然这个有漏身是所断,但是我们依止此身就能成就此生来世广大之义利,圆满的修行也须依靠此殊胜人身方可实现。故需极为珍惜。

何谓有暇圆满之所依身呢?具足八有暇十圆满的人身才可叫做“暇满人身”。“暇”即指远离“八无闲”。“八无闲”是指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愚哑、无佛教地、执邪倒见、生边地。总之,有功夫修法者即为暇。比如,我们平时生活用语中说的“今天你有空(有暇)吗”、“我们去不去逛街”,所以暇是指“空闲” ,但此处“暇”为有空闲修行佛法。“满”指圆满的意思,但是获得暇满人身,才是真正的富裕者。

十圆满是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自圆满分五,“人身中具根,业未倒信处”,意思是“获人身”。关于“生中”有两种说法,生于地中,生于法中。此处生中指生于法中,生于法中是指生在有四众弟子的地方,我们雪域高原也属于生中地。现在有没有比丘尼不清楚,但也可以说真正的法中地。

“具根”是指眼、鼻、耳、舌、身等五根分支俱全。“业未倒”是指没有犯有五无间罪,即弑父、弑母、杀阿罗汉、破僧和合和恶心出佛身血。

“信处”是信三宝、信三藏。

以上为五自圆满。

五他圆满是“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悯。”现在处于释迦牟尼佛降世的时代,佛法住世流传至今,佛法住世取决于是否如理修行律法,即《律部》中所云,“毗尼若住,佛法亦住”。就如我们寺院,如理修行安居、诵戒、自恣的三事律行一样。“随教转”是指我们接受沙弥、比丘戒律,有大乘善知识之摄益而追随之。“有他具悲悯”是指我们修法者得到化机和施主的信奉,以随喜之心为我们提供修行善缘。信奉佛法的善行是“有他俱悲悯”。

总之五自圆满是依止自我而具修行条件,五他圆满是须依靠他人而能修行的条件。如此,具暇满人身是难得而得后易失的。正如《菩提道次第摄义》所说,“易失如闪电,依易失法则”。我们要思维死亡无常的道理。思维死亡无常的方法有三根本、九原因和三决定来修念。所谓修念死亡无常并不是指“他人会死我亦会死”的通俗看法,这一点是除了不懂事的小孩和智障者外,谁都能懂得的道理。那么,什么叫做死亡无常的修念呢?自己某天必死,死无定期。死亡时除了佛法外,其他任何外物都没有用处和利益。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必须学习佛法,并且要即刻学佛法,要决定专修佛法。

总之,从三根本、九原因和三决定的修念,就是死亡无常的修念方法。这方面,以自身作为论据来证明死亡无常是很重要的。如,我等定皆有死,因为死主决定当来。来时何缘亦无法阻止?如《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这是说像声闻、独觉、佛陀以及古印度的诸多班智达等古圣先贤、宗喀巴师徙三尊等高僧大德,都无一例外地示现圆寂,更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呢。

又如我等定皆有死,故寿命非但无可增添,反而不断减损。如《入菩萨行论》中说“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某些人为了长寿而请求长寿灌项或自修长寿法,如有靠这些方法获得长寿者,这是靠个人坚定的信仰观念和修习福德资粮而成就的。假如我们不播撒健康长寿的种子就不会得到健康长寿的结果。又如我等定皆有死,因为于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

贡唐旦贝卓美说,“不思修法过二十,想修想修又二十;不行不行十余载,一生如此而耗尽”。这是贡唐大师为我们未来所化众生耐心认真地修法所赐予的谆谆教诲。

关于死无定期的修念方法是如我等死期无定的。总体而论,瞻部洲人,别于浊世,死期无定。《俱舍论》中说“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而北俱卢洲有死有定期,东胜身洲、西牛货洲也大致死有定期。我们瞻部洲人是死无定期的。这些是我们能够亲眼目睹的。昨天看到的好端端的人,突然碰到一场地震等不确定的偶然因素而死亡。又如我等死期无定,因为死缘极多,生缘极少之故,由于偶尔的微小因素和地震、水灾、交通事故等这些决定了死亡的因素不断增多。这些因素。是我们所耳闻目睹的现实;又我等死期无定。人体极脆弱之故。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亲友书》中说,“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现在有一部电影中说到2012年地球就要毁灭,假如真的要毁灭的话,哪能借助一艘船就能找到求生的地方呢?第三禅天以下,包括须弥山,所有将会毁灭的,人类还能往哪里跑呢;其实,地球毁灭日还很遥远。我们要想到自己每个人所面临的末日或死亡,无法确定是在今天晚上、今天午时、或者明日早晨等。因此对于地球毁灭日到来还无需担忧。因此,如果我们生时修行正法,才能成办此生正事,死时也将毫无遗憾。因此,要思维死无定期的法则,思维死时,除了佛法外,其他任何事物将无济于事。如我等死时,除佛法外,财富、权利、势力、名气等余皆无益。

正如佛经所云,“纵然积有百年粮,死之次晨空腹行;纵然积有百年衣,死之次晨赤身行”。如果凭财富和权势就能找到不死之法,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活至千岁的人,实则并非如此。因此,任何财富和权势对死亡无能为力,又如我等死时除正法外亲友等起不到作用。

我们很多人在活着的时候,为了给亲属求得利益,对不善之事无所顾忌,造作诸多恶业。如此不善之举对亲友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获得暂时的蝇头小利就去干很多恶业,但在承受异熟果时,这些恶果除了自己承受外,你的这些亲戚朋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替你承受,这就正如《入菩萨行论》中说,“生既孤独生,死亦孤独死;苦分他不取,能障友何用”。又说“死时皆须舍,然我不了知;为诸亲与仇,造作种种业”。

你如何为亲属办事,利济他们,首先要懂得取舍,要教育亲友取十善舍十恶,从而使他们真正得到利益。为了贪图短暂而微小的利益,就去造诸恶业,这是没有任何义利的,并且它会成为将来的种种痛苦之因。我们所获得的这个人身,也在死时无有益处的。因此,念死是很重要的,念死是最初令我们悟入修法的主因,是其间鞭策我们精进修法的助缘,并最终使我们达到修法的究竟道果圆满。

以上三点是讲思维死亡无常的重要性。

以三根本、九原因和三决定来修念死亡无常、断除此生执念,发起希求来世大义的正心。总之按照以上所讲,大家各自要恪守当初所承许的各种戒律和誓言,如理依止合格的善知识。我们要抓住获得一次难得的暇满人身,这个所依之机遇,成办来世大义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今天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出家人,我们要做到所承许的一切戒律和誓言不至于隐没无痕。

从前有一位格西为了教育我们僧人说过,“外出一两个月后,就忘记自己是出家人啦” ——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的僧服时刻提醒自己有别于世俗之人。而大成就者,无论身在何处,他的三门是清净的。我们必须穿僧装的原因,是为了提醒自己是受戒的出家人,是为了不忘所承许的誓言和受持的戒律。我们寺院正宗的三事仪轨的验证能延续至今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忏悔不一定等到每月诵戒(长净)仪轨。比如,噶当派高僧传记中提到阿底峡尊者来西藏时,有一天他在途中突然对随行的人说,“请大家暂停前行,我此时毁犯了一种恶作戒规,现须忏悔赎罪。”这样,自己承诺的誓言和戒律,如保护眼珠一样珍视守护,这是值得我们随喜。我们也应当如此奉行。

今天上午讲到这里,尽我所积一切善,饶益至教及众生。

尤愿至尊善慧称,圣教心要恒光显。

生生由圣宗喀巴,大乘知识摄受力。

愿于佛赞善妙道,虽刹那顷不回转。

祈愿具足戒定慧,僧众会集此道场。

永久讲修至有边,释迦圣教兴十方。


发表于 2014-9-2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愿十一世班禅大师将佛法弘扬广大!
发表于 2014-9-2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 善哉 善哉

顶礼班禅仁波切!

随喜赞叹,愿大师法体康泰、事业广大、顺缘具足!
发表于 2014-9-25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赞叹
发表于 2014-9-2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班禅大师!
发表于 2014-9-2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发表于 2014-9-2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4-9-25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发表于 2014-9-2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整个完整文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2:53 , Processed in 0.03804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