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与现代心理学迥然不同的是,唯识学认为一切心理的产生都要依赖“种子”,此种子是多生累劫的业行熏习而成的。识的种子保存在藏识中,故第八识就成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大本营。藏识是唯识学研究的重点,其含义极其深广。 藏识之能藏,谓其能含藏一切种子及其运作能力。种子及其运作能力是无限的,甚至可以包罗宇宙万有一切主客观事物。对于这一思想,现代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的研究,有所涉猎。马斯洛认为,人有无限的潜能可以开发,潜能开发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实现”是人生最高需求,实现了自我的人,是最完美的人。他在《高峰体验:强烈的认同体验》一文中所描绘的自我实现的人的体悟——高峰体验,与佛教觉悟境界的一些特点较为接近。比如他说:“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已不完全是受世界法则支配的尘世之物…—·无为而为……已把自己从非我中解救出来……内在精神(我)与外在精神(他人)全然没有什么根本差别……甚至能够整合以及融会在一起……”。又说:“高峰体验中的感知,强烈的倾向于独立性,它不对感知对象进行分类……”“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有惊讶和意外之感,以及甜美的‘豁然开朗的震动’……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感恩之情常表现为一种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在《高峰体验中的存在认知》一文中,他说: “在存在认知中,体验或对象倾向于被看成一个整体……超然独立于任何关系……是宇宙的同义语。”“感知相对而言可以是超越自我、忘却自我、没有自我的。它可以是不受任何动机驱动,不受任何情感影响,不夹杂任何欲念,一无所需和超脱自我的。”他用许多词汇描绘高峰体验者感知的“存在价值”,比如:完整性、完美性、完成性、公正性、生气勃勃、丰富性、淳丰,、性、美、善、独特性、不费力、嬉戏、真、自足等。他也曾借用顿悟和涅檠这些词汇来描述之。涅槃一词源于古印度的一些学派,外道、小乘都有所谓涅架境界,然而并不究竟,唯大乘佛教的涅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方揭示涅架觉悟究竟之境界,此境界就是对藏识的顿悟。《楞伽经》说:“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即身安立受用境界。”即是说,对藏识真实认知,必须通过顿悟方能实现;对藏识的顿悟就是安身立命并蕴涵主客观一切事物的至高境界。 藏识的执藏功能表现为对心识中种子的保存,生命结束,种子也不消失。此种子便成为个体生命特征代代传递的载体。《八识规矩颂》谈第八识的功能时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谓此第八识受第七识我执的熏习,形成习’气,此即种子,被其执持。种子是一种习气,也是一种势力,在一定条件下显现出来,被称为种子现行。此识种子可以变起根身(物质躯体)和器世间(物质世界)为第八识所执受。第八识是生命相续的主体,它离去于旧生命结束之后,到来于新生命形成之先,是个体生命的主人公。有谓这是否有类于人们所说的灵魂,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它们所强调的内容不尽相同。从古至今,许多学者试图揭开灵魂的奥妙,对唯识学第八识的深入探索,也许会给人们一些启示。关于生命个体间某些特征的连续性的现象,现代心理学尚无确切解释,近年生命科学对遗传基因的研究或许能揭示一些规律,唯识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借鉴价值,有待科学逐步验证。 有人认为藏识与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有相似的含义。其实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仅仅涉及藏识三个特征中“所藏”、的少部分内容。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早年的经历和心理压抑,会保存在人的深层意识中,成为潜意识,一定诱因会引发其作用,人们往往不自知觉地受其影响,以至产生许多心理疾患甚至心理失常。唯识学则把这一现象解释为烦恼熏习种子,种子现行。烦恼又叫“无明”,是个体生命之链的第一环和原动力。无明是一种不自觉的盲目状态,会导致执情,因此是人的一切痛苦的根源。无明烦恼的种子就深深植根在藏识中,成为其所藏之内容。 唯识学设立的藏识,其含义极其深广,是一个心理学特殊领域,值得研究,一旦揭示出藏识的奥妙,也就揭开了生命的奥妙。 与八识心王相应的六位心所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理活动。六位心所分别是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不定心所。其包含的心理活动有五十一种,但分类的思想与出发点却与现代心理学不一样。 遍行心所五种:作意、触、受、想、思,是普遍的与八个心王同时活动的,起心动念的五个连续的必须的步骤。 别境心所五种:欲、胜解、念、定、慧,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活动。 善心所是指在善良动机支配下,有益自他的心理活动,共十一种,分别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烦恼心所是指六种有害自他的心理活动,即:贪、嗔、慢、痴、疑、恶见。 髓烦恼心所是由烦恼心所引发的不良心理活动,包括:忿、恨、恼、覆、诳、谄、情、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二十种心理活动。 不定心所是指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有时善,有时恶,有时不善不恶,性质不固定的心理活动。此共有四种,即:睡眠、恶作、寻、伺。 这五十一种心所,除睡眠外,其余按现代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分类法分类,大致如下: 认知活动——作意(注意)、胜解、想、念,(记忆)、失念、恶见、不正知、寻、伺。 情感活动——触、受、惭、愧、不惭、不愧、忿、恨、恼、嫉、害、恶作(后悔)。 意志活动——定、精进、轻安、不放逸、散乱、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心意动荡)。 个性倾向——欲、思(动机)、信《信念)、不信。 个性特征——慧、行舍、贪、无贪、嗔、无嗔、痴、无痴、疑、慢、不害、诓、谄、懦、覆、悭。 唯识学对心理活动的分类有其特点,对某一些心理活动往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因此有所谓定心、散心;净心、染心;善心、烦恼心之分。这到底是同一心理的两个方面,还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这样分类是反映东方学术以实际心态为表述/顷序,不太重视其内在逻辑的特点,还是另有更深刻的意义?有待科学的进一步揭示。 三 唯识学在心理学方面的特殊意义 唯识学作为一种远古的心理学,具有特殊意义。首先,它形成的年代久远,仅从我国唯识宗第一代祖师玄奘法师算起,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代心理学的历史,一般认为,是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算起,那么仅有100多年。唯识心理学不仅古老而且体系庞大,内容细腻,博大精深,故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其次,现代心理学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被称为实验心理学;而唯识心理学则以实践和实证为依据,可以称之为实证心理学。唯识学乃至整个佛学都是为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而设立的,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人生最切实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与掌握,并使之为人生服务,以净化人生宇宙。《瑜伽真实地品》说:“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两种:二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即事物本具的真实面目,又叫实相;“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即尽其所有,周遍无遗的显示其真面目。唯识学“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探索到的宇宙人生的真实,可以概括为无常、空、苦、无我等,此即四圣谛中的苦谛。此苦缘于烦恼集聚,是宇宙人生的染污相,净化宇宙人生就要转无常为真常,转苦为乐,转假我为真我,转染污为纯净,获常乐我净的至高境界——涅架,故唯识学是为解决人身烦恼痛苦而设立,最高追求是觉悟,即自觉觉他,自利利人的圆满境界。此觉悟的境界,必须由点点滴滴的心理修证的实践来完成,来证明,这都不是一般学术所能达到的。 唯识学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深度比较透彻,可以探人到每一个念头的起落,每一个情绪变化的细微之处,同时有一整套处理方法。其处理方法十分有效,对心灵的安慰亦卓有成效,而现代心理学主要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对心理疾患的处理能力,则比较有限。故相比而言,唯识心理学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心理学, 唯识学强调心理的能动作用,把开发心智,获得觉悟作为修心的根本目的,依“八识三能变”原理,转烦恼为菩提;转识成智,有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只要按一定规范实践,就可以使人人本具的佛性得到证明,由人成佛,完成人格的飞跃,净化宇宙人生。在这一点上,现代心理学无法与之相比。 唯识学乃至佛学作为心理学系统,其特殊价值虽已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其高度和深度尚未被人们普遍理解。唯识学乃至佛学的心理学价值,也远非只言片语所能概括。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趋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沟通、融汇东西方文化,开发东方文化宝库,是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