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06|回复: 127

为什么佛教徒家庭多不和睦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30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佛教徒家庭多不和睦

刚晓法师

  说实在话,我已经江郎才尽了,一年多不提笔,感到很生涩。
  再者,看看我们的四周,真的很令人伤心。我是一个出家人,我不想谈出家的酸甜苦辣,就如我的师父还能含糊地说清话的时候说的:……真知道的时候,就什么也不用说了……(自然,当能下笔千言的时候,一定是什么也不懂的时候)。我这里来说说在家人。
  当我搬起指头一数,真的吓了一跳,那些所谓的居士们,真正家庭生活美满和谐得令人羡慕的几乎没有,不说那些太老的阿公阿婆(因为他<她>们太老了),她们有几人懂得说“时时念死,步步求生”的道理呢?只说那些还年富力强的居士吧。引磬一响,佛号一起,就一本正经,“梵音嘹亮”了,有了体悟了……但当一开静,马上就是聚在一起诉苦水:老公的不是,老婆的不是……既然如此,当初何必携手步入红地毯呢?这里有一个事实,与佛沾
  边儿者离婚的特别多,若是有有心的社会学家来做调查研究的话,我倒可以提供不少真人真事真数据。这样的话,能把真和尚吓跑的,于是借口以喝杯茶润润嗓子而临时离开殿堂到房间中去,直至法器再次敲响时重回来接着打七念佛--既然无有能力“感化”这些“居士”,那就“躲开”吧,这也是佛教寺院多设在深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几本知名的佛学概论,除了李圆净居士,竟把家庭的和睦相处这一章给抹刹了。
  说实在的,这是本刊的创刊号,本来是该说些张扬的话,请各界注意一下,那怕是顾左右而言他,是主事者“多情”,既邀宠便不自非,当是是亦难切,在卷首说出了如此的话,也有些不成体统,但是既有悉达多太子“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之灵光(此言出自《长阿含经》),又有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弘愿(此言实无圣言量依据,只是人们的习惯说法),吾亦应效之。
  所以,我感谢好心的信士的良言,但我仍然“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虽然这是一本新的刊物,我只想说:挺起脊梁来,弘扬正法!对于稿件,倒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内稿自是近水楼台,外稿更是清风惠我,我们一定不囿“户口本”而视文本为标尺,尽量集合时贤之力作而编辑成册,坐实而论,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恐无以成就我们的弘法派用,期待交流,顺应内需,提升自产,担当起对外交流的任务,所以,我们既盼望名家赐稿以压卷,又希望有扩大信息量的敞纳。文章的发表,与编者而言,均自有可取之处,但实际价值,无一不需要读者裁取。

 (本文为《灵山海会》创刊号卷首语)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很多学佛家庭也不和睦

  明如法师

  平时,不少在家学佛的居士向师父诉说烦恼:自己很想精进学佛,家庭成员总是障碍重重,结果烦烦恼恼,甚至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自叹福报浅薄,其实,是智慧不够。看到一篇文章《家庭与菩提心》,觉得不错,录之于后,以飨有缘。

  现在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发了利益一切众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却不能和睦相处,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经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学习佛法,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注意菩提心而导致的结果。

  在大乘佛教修持过程中,自我们初发菩提心到最终圆满佛果,在这个中间诸佛菩萨当然是我们至关重要的所依助缘,这点我们很多人都会知道。但是,很多人却不清楚,除了诸佛菩萨外,三界芸芸众生对修行菩提的作用有何等重要。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作用是相等的,每个修行人都必须平等去尊敬。而许多人不明白这点,只知道尊重佛陀,却不尊重众生,这是非理的观念与行为。

  如果没有佛陀引导我们,我们就如同迷途于旷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从三界轮回中得到解脱,但如果不依靠众生,那我们菩提树之根就没有了。如《华严经》中说: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不依众生,谁也无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觉。龙树菩萨也说过:“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众生是趋入菩提之根本助因,如果想得到佛果,即应当把一切众生与自己的上师一样恭敬承侍。

  那么众生有很多,家庭就是众生而组成的,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在外面大家一致是一个不错的修行人,喜欢帮助别人,并且菩提心很好等等。但是就是和家庭搞不团结,经常对自己家人有很大的脾气,搞的人见人烦,我自己认为这种修行人就是有问题,因为把家庭和自己最近的亲人都没有办法融合,那么说明我们就不是真正的产生菩提心,因为一个家庭不一定都是修行人,如果自己是修行人,那么就应该承受家庭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不利因素,比如说:夫妻吵架,吵架的起因不可能是因为单方面产生的,肯定是两个人都有问题才会吵架,因为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那么如果有一个人是发了菩提心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很简单的处理,这个发菩提心的一方,就应该知道自己的丈夫(妻子)也是众生,他因为我而不快乐,想要发泄,那么我就不应该令他继续生烦恼,应该宽容他的无理也好,取闹也罢,渐渐的他也会感觉到你的好。你自己本身也会慢慢的开始对一切周围的人产生同样的心理,那么这个菩提心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相反他说你一句你还他十句,那么从因果的角度来说,那就是恶性循环,有此因必有此果,你们的家庭也就越来越多的争吵和谩骂。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实践在很多事情的方面,因为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自私的人或者嗔心强烈的人在一起,如果我们连对自己的家人也不能以菩提心相待,可想而知你对其它众生的菩提心是如何?因为家人是我们无始以来极其贪恋的一个因素,我们对他们都无法产生菩提心的态度,怎么可能对一些毫不相干的众生产生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觉得一个家庭的和睦也标志着修菩提心的人是否与菩提心相应,如果相应的话,那么这个人的家庭不会产生那么多分歧的。许多接触过密宗上师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长时间的不愿意离开上师,就是因为上师的菩提心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和上师呆在一起,上师绝对不会害我们,只想着用善巧方便利益我们。所以我们喜欢和上师在一起。而如果我们和一个伤害我们性命的人在一起,我们不管是谁都恨不得赶快离开他。所以,一个拥有菩提心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爱戴,他和公司的人也会处理好,和老板也会和睦,和朋友也不会争吵,家人也喜而乐见,周围领居也经常赞叹。反之就是另外一个局面。

  有些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他们对佛像、佛塔等非常尊敬,每次见到都要五体投地的顶礼供养,但看到令自己不开心的人,马上就生厌烦心,甚至要生嗔恨去讥谤伤害。这种做法与所求的菩提心完全背道而驰,也不是佛弟子应有的行径。修学佛法的目的,无非是解脱成就,如果舍弃了修行道中与佛无异的众生功德源,那就会如同只有一个轮子的大车,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菩提大道上前进。作为佛弟子,恭敬利益有情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那么他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敬佛不敬众”,也决不是佛教的教法与行为。那么敬众而不敬自己家庭成员,那前面的行为是根本无法保证完成。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能依与所依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把家庭搞和睦,那么说明佛法还没有融入世间。没有融入世间,菩提心就没有建立。家庭如果搞不好,修学佛法是难上难,家庭搞好了,就说明自己在修学的道路上少了一些违缘。很多成佛的经典都有眷属圆满的讲解,并且眷属也是成佛很大的助缘,藏族有很多出家人都是由家人来供养完全道业,故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家庭融入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的婚姻误区



       惭愧居士按:       现在学佛的人有许多非常的可怜,佛的智慧没有学到,但却学了很多佛教作为一个宗教的形式和样子,其实这也与某些出家法师误导有关,把佛陀的教法神秘化鬼神化,把形式或者方便当做究竟,比如许多人一学佛就不结婚了,不做爱了,以为这样就是学佛,就是信仰很纯正,就是信仰坚固。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       其实学佛是要学佛陀的智慧,不是学佛的样子和外在的形式,即使你学着佛的样子,独身或者不做爱,你没有内在的智慧,那个样子是毫无意义的,即使你生生世世的独身也毫无意义。学佛不是模仿佛走路吃饭睡觉的样子,而是要学佛那内在无量无边的智慧。      那些盲目的愚痴的模仿佛教的形式的人,说形象点就是东施效颦。        如果你不是那个根器,也没有遇到善知识,不要说你不结婚不做爱,即使你一辈子不吃饭都不可能成佛,而且也毫无意义。         另外,许多人也乱发愿,学了一点佛教的样子,就要模仿别人要发愿不结婚了。其实,要发愿的话,要多看经典,佛和菩萨他们在因地是怎么发愿的,都发了什么愿,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不是看了某个人发了愿,自己也学个样子,要独身,以为这就是学佛了。       须知,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独身结婚与否 都不影响你所具有的智慧。如果你是一头猪,即使你终身独身,你还是一头猪。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学佛要重视的是实质,是不是一种智慧的抉择呢?自己的智慧是不是增长了?而不是学一个形式,模仿一身佛法僧的气息和样子,但是处理问题的时候仍然是愚痴无智,蠢蠢如也,但是却生大我慢,以为自己才是学佛。认为自己学的很好,这是极端愚痴的。 学佛的婚姻误区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
——《华严经》


        如果遵从佛法基本教义,那怕是只做到了大部分,居家生活与修行,都会得到现实的幸福与安乐。
       但是,事实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反而不理想的状况甚多,城市背景的中青年似乎更为突出。不少人学佛学得很辛苦,不少学佛青年,都走了一些弯路,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不仅使人想起“邯郸学步”的成语,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和责任。
       在台湾弘扬佛法数十年的南 怀瑾先生曾说过:“佛法唯绝顶聪明的上士和一听就信的下士好学,中等人最不好学,一些人不学佛还起码是个正常人,一学佛便弄得神经兮兮的,连个正常人也做不成了。”这真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反而会受损害。
       在我看来,不少人的过失是由于对教法、次第不清,对自己所处的修学位置不明,故下手往往是盲目的,出现的偏向是:“在家人好修出家法”;由于大多数人属无师指导(或有师但未能因人指点),未全面了解佛法,故往往是想当然地蛮干,先入为主,看到什么就照猫画虎;更多的人的症结——其实是欲望的问题无法平衡,故在理想与现实、信仰与欲望、在家与出家中来回徘徊、挣扎,充满苦恼与不安。
总的看来,学佛人的婚姻误区大体为两种:
       一是禁欲的趋向,特别是部分中青年家庭,没有处理好婚姻与性等问题;
       二是忽视戒律、我行我素的趋势。
       从实际情况看,趋向禁欲的大大多于后者。
       第一节、节欲与禁欲
       对凡夫而言,饮食、性(男女欲)、睡眠、保卫自己是四种很强烈的欲望。每一种对人类的生活与行为,都有极深的冲击与影响。
       在当今这个时代,饮食等已不成问题,婚姻与性的处理是否得当,对学佛者而言,可谓至关重要。根据经验及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学佛者,都程度不同的着存在性执着与性压抑的问题,只不过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罢了。
一、禁欲的误区
1、“婚姻恐惧症”误区
        一些学佛青年,虽到了结婚年龄,但拒绝与异性来往。看起来似乎道心坚固,但长期观察下来,才发现是画地为牢,固执己见的结果。严重者则演变成了“婚姻恐惧症”。
       事例一:某厂青年工人刘某,学佛后誓言终生不结婚,对旁人的善言劝告也怒目相向,慢慢地也无人再劝他了。由于我行我素,与众相处落落寡欢,不久,便落得形单影只,十年之后,终于成了大龄青年。据说,他现巳开始后悔,有了结婚成家之意,但周围同事,早已将他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无人愿为其当红娘。
       事例二:某市一位学佛女居士,虽有男友,但仅同居而不结婚,虽三十出头,心尚来回挣扎在出家与在家之间;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与男友不辞而别,到了一寺庙,要求出家。寺庙上下因平时与之熟悉,皆大欢喜,积极为之准备剃度事宜。但就在即将落发前一天晚上,男友及家人开车冲进寺庙,连拉带拽,将其弄回了家。事后有人问她:“为何不想成家?”她倒是很干脆地回答:“我有婚姻恐惧症!”
其实,这些都是执着所致。
       “执着”一词,为佛教常用语,指对某一事物、见解坚持不懈,不能超脱,后来便演变成拘泥或固执。
        青年居士,不需要对婚姻抱着反感的心态,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好,如果想要结婚就应该结婚;不要弄巧成拙,头上安头,搞得“四不象”。不要因为对婚姻的反感,走入了执着的误区,从而患上了“婚姻恐惧症”。
2、性生活的误区
       已婚的学佛夫妻,对家庭性生活的执着也是误区之一。
       在四川某大型厂矿,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桩事: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学佛小组,某天观看了一位海外法师讲经的录像带,内容涉及断淫对修行的好处,并言:如不断淫修行,则修行不会成功。看完录像后,这批居士便下定决心,立竿见影,强力实践。回家后,或分房或分床,要快速断淫证道,接下来的事情不说大概也能猜到:大部分的家庭随后几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一时成为全厂新闻。……
       记得曾看过一篇出家法师写的文章,题目是《为什么佛教徒家庭多不和睦》,文章中说:“那些所谓的居士们,真正家庭生活美满和谐的令人羡慕的几乎没有,……与佛沾边儿者,离婚的特别多”。
       在婚姻与性的关系方面,性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由于执着某些宗教理念,有的学佛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性生活)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罪恶感。他(她)们害怕做了“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进佛堂和寺庙。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因此,长期积淀下来,身心上便会出现某种压抑与分裂。
      性执着与性压抑,它不仅对人的身体,而且对心理健康均有较大的影晌。许多人的男女欲望,被宗教观念、道德意识压抑、扭曲、乃至变形,以至他们自己也未能辩识。最麻烦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还自以为修行有成呢。
       佛教从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欲,而是提倡节欲;而节欲的程度与方式,也须根据工作、年龄、体质等的不同,因人而异。
       说到节欲,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直到今日,天主教的神父、修女都是禁欲,终生未婚的。据天主教一九九八年的统计:全球神父总数为40.4万人,修女81.4万人;教友总数则超过十一亿。
       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淫欲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爱行“采补之术”者,那应属旁门左道,不是正统的道教思想。
       佛教认为爱欲只在欲界(地球人类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佛国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很难脱出三界,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欲。
       对宗教徒而言,能够为信仰而超越情欲,无疑是高尚而圣洁的。但终身不婚嫁的,仅限于出家僧尼或神职人员(道士、道姑、神父、修女等),一般教徒不必如此。
        对于在家人而言,不要求断男女欲,盲目禁欲,反而会带来诸多过患:
       1、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
       不少学佛青年,在如何对待爱情、婚姻问题上,都或多或少走过弯路。有的学佛后,甚至凭添了不少烦恼:如在出家、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
       其实青年时期贪爱、自我实现一类的烦恼,是可以转化为修道的力量,转化为弘法利生的热忱。大乘佛法认为烦恼可以转化,甚至可作为度众生的方便。初修者不要怕烦恼多,而是怕不识烦恼,能认识到烦恼多,是修行进步的表现。
      只要能自我觉察,便不难对付,无须将烦恼视之如怨敌,而强作压抑。强行禁欲,则烦恼会愈积愈多,即使能压抑得住,对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一旦遇强大外缘时,压积的烦恼,弄不好便总爆发,如江河决堤,一溃千里,当事人则可能做出违反法律、道德、戒规之事,其果报往往是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道),学佛者可不慎乎?
       2、禁欲影响家庭和睦,有可能导致一方婚外情。
      对凡夫而言,性与饮食一样,皆是经常的、必需的。除非修行有成者,方可断绝性欲,并对饮食亦不再执着,即吃什么都无所谓,且食量亦少于常人,而身心均健康正常。
       而性欲是凡夫执着为乐的本能,处理不善,便会引起各种与性有关的罪过:如嫉妒、贪婪、**、污秽、邪情,苦毒、放纵肉体情欲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中青年家庭,特别是家中只有一方学佛的,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变故:妻子或丈夫由于冷淡了对方,因而发生丈夫外遇或红杏出墙之事。由于学佛大都为女性,故丈夫发生婚外情的比例数倍于妻子。还有的丈夫,由于被冷落,转而寻找其它刺激或寄托,甚或染上不良习气,如嗜好赌博、酗酒、色情光盘、迷恋网吧、沉溺于电脑游戏等,有的还会出现精神急燥,家庭暴力、夜不归宿等问题。
       一些自我中心较重的女居士(佛门内此类女性并非个别),缺乏必要的慈悲心、忍耐心、利他心,凡事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以“佛法的名义”来安排一切,因此,往往有不顾念丈夫、家人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上也是如此。
       事例一:X(青年女居士),其丈夫在外地工作,每周末才回家,她不仅不化时间伴陪,反而入夜后,翻开经书念上一、二小时,问她为何不陪陪丈夫,她的回答是:“都老夫老妻了,何必那么多讲究!”其实她的“老夫”才不过三十岁出头。幸好她丈夫也是居士,嘴上也没有公开抱怨,但心里十分不快。
       事例二:P(中年女居士)学佛很认真,一次到藏地参加佛教大法会,走时仅给家里轻描淡写的说一句:我要去某市寺庙一趟,因里程不过几十公里,其丈夫也没在意,但实际P居士一下子就跑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藏地某寺,且一呆就是二、三月,到后半个月才给家里打电话说明身处何地。据知情人言,P居士常借学佛名义外出,以避夫妻生活。
      事例三:D(中年女居士)学佛后,男女欲情淡薄,但其夫尚未学佛,对此甚不满;后来干脆在外面找了女朋友,并且常将色情光盘带回家播放。F居士提出离婚,其夫坚决反对,家庭气氛常常隐晦不快,小孩夹在其中,学习大受影响,虽经善心人士调解,但未能改善,D 居士如此多年,精神倍受折磨,身心俱损。
       还有的居士出现此类矛盾,不仅不反省调整自己的行为,反而越走越远,自己给自己打气:弄不好就算了!独身正好修行,大不了就去出家!
       但从实际看,这类居士并出不了家;即使出家,个别的虽已出家,但人际关系依然糟糕。因为大凡我执重的人,都与佛教的慈悲、无我精神,相去甚远,她(他)们不仅常给别人带来问题,也给自己不断制造精神困境。
      此类居士虽然学佛多年,但其根深蒂固的“我爱”、“我执”,削减甚微,故许多家庭问题,恰恰是她(他)们以“学佛”的名义制造出来的。
       因此,学佛者应注意,如果在中青年阶段就要强迫禁欲、断欲,其后果很可能是严重的。所以,每一个在家男女,如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诚心、诚意、理性的面对这个问题,不要执着、压抑、更不要逃避。
        作为一个居士,结婚之后有家庭生活,有夫妻关系,这是正常的,因此观念上应该是:我需要家庭,要一个丈夫[妻子),那我应该要关怀丈夫[妻子)合理的要求,若他需要我,那我应该随缘;对在家人来说,夫妻性生活不是罪恶,也不算是犯戒。如果连丈夫[妻子)的正当需求都不能处理好,那你还能帮助社幷会大众吗?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中青年学佛女性:请注意看顾好自己的家庭,多一份爱护,少一点疏忽;多一点慈悲,少一点执着(自私)。另外,执着心重的居士,切不要“佛法的名义”,来包装自己的烦恼(往往是无意的习气的作用),使佛教再受世人讥嫌。不必因“学佛”而顾此失彼。
       学佛者的家庭应是红尘风浪中的港湾,家庭主妇应是掌舵人,要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全家大小都爱护它。切不可因学佛而显得冷冰冰的而无生气,更不可因学佛的缘故,而使家庭破裂。

发表于 2014-6-30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为什么正知、正信、正行那么重要!

居士往往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及义务。再加上遇到一些不是很靠谱的师父甚至邪师,接收了貌似佛教、实则荒诞的观点。

学佛不是逃避,学佛不是借口,学佛不是万灵药
发表于 2014-6-3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更多是我们现在的众生,福报太薄吧。
离婚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了,不单单在佛教团体。但是如果很多居士能够依教奉行,将会更好,随喜一切的善功德!
发表于 2014-6-30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和谐,要统一
要多看正面的,比如,上善老大,笨者老二,牦牛老三等三大佬家庭就很和睦
个别学佛家庭不合,我们强烈谴责并密切关注其事态发展
发表于 2014-6-30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妻不睦是社会问题,要不要拿出来说佛教徒如何呢?
发表于 2014-6-30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常法中寻不得常有的和睦,暂时的和睦在因缘没有退失之前,是否有必要打破也得看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桑吉吉 发表于 2014-6-30 11:25
夫妻不睦是社会问题,要不要拿出来说佛教徒如何呢?

佛教徒家庭,有他的特殊性,由于这种特殊性,所以才导致的不和谐,才会被拿出来单独说说。
如果没有这种特殊性,和其他家庭的夫妻不睦一样,也就没必要单独说了
发表于 2014-6-3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察秋毫 于 2014-6-30 14:21 编辑

佛教徒家庭的成員並非每個都是佛教徒.有絕大多數成員可能都不是教徒.而且排斥不信佛法.
发表于 2014-6-3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本来和睦,因为其中的人信佛导致不睦的有多少?

还是本来就不睦,然后才促使去学佛的呢?

还有,就是,这个人如果不学佛,他的家庭就会和睦吗?学了佛,都不能对人慈悲,包容,舍己从人。。。。。不学佛,家庭反而能和睦?我看未必。迟早有别的事儿产生不和睦。
发表于 2014-6-3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從飲食方面來看,有人想殺生吃肉,有人不殺生茹素,長久生活居住在一起,這多少會有些隔閡.
发表于 2014-6-30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察秋毫 于 2014-6-30 14:51 编辑

撇開家庭不論,就以佛教徒自身來說,每個人心中的善惡念也是很不和睦,當升起善念時,不可能同時又升起惡念,兩者一直都在互相拉扯較勁,
個人如此,家庭乃至社會也是如此.
发表于 2014-6-30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不是导致家庭不和睦的因,不和睦有不和睦的因。
发表于 2014-6-30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6-30 13:41
佛教徒家庭,有他的特殊性,由于这种特殊性,所以才导致的不和谐,才会被拿出来单独说说。
如果没有这种 ...

佛教徒也是人,是人就没有区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5:52 , Processed in 0.03763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