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48|回复: 17

穿越潜意识,直抵如来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恶补一下何谓潜意识,这要从弗洛伊德的意识结构与人格结构说起。

按照弗洛伊德所言,人类的意识结构分为三层,最上层是我们自身所能觉察到的【表层意识】,中间是【前意识】,底部还有我们未能觉察到的深层意识,称之为【潜意识】。就意识整体而言,潜意识占据了大部分比重,我们平常可以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是表层意识,仅占全部意识的极少部分。而处于心理结构最表层的意识和最深层的潜意识之间的屏障则是前意识区域,如同哨兵有选择的允许部分潜意识的内容浮泛到表层意识来,它是表层意识和潜意识的连接与交界处。

最常用于表示这种关系的图,是冰山图。



露出水面的部分,代表【表层意识】,深藏海底的部分,代表【潜意识】,在海平面空水交界处的冰山,由于海水的起伏,时而部分露出水面,时而部分潜入水面,代表【前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人格结构,分为三种,底层的【本我】是潜藏的潜意识当中的,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如饥、渴、性、攻击欲等,它包括来自对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知觉与记忆的所有欲望。弗洛伊德曾说过,本我是我们人格中最黑暗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贮存心理能量的地方,与肉体联系着,肉体是其能量的源泉;蕴贮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冲动。只遵循原始的【快乐原则】。


与其相对的是【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上层部分,对本我的冲动具有约束作用,如同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由超我的约束,可使人的行为合于社会道德规范,是个人道德的核心。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代表社会和文化规范的部分。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次级系统组成。他的来源是源自家庭中父母的要求,社会习俗、文化教育、生长环境等的影响,将伦理道德内化于自己的人格结构中,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代表人格结构的现实部分,处于超我与本我之间,遵循【现实原则】,它的主要功能是获得得基本需要的满足,调节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原始冲动,以维持人格结构中【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平衡、和谐。

用冰山图来表示意识结构与人格结构之间的关系,大概是这样的:




是的,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想,这种意识结构的划分,跟佛教有所类似。

佛教也认为,意识结构不仅是表层为我们日常所觉察到意识,在其内部,还有更深的结构,佛教唯识宗称其为【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佛教也同样认为【意识结构的深层意识影响并决定表层意识】。深层意识——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对第六识有决定性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见闻觉知,都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表面上我们好像是忘却了,但是在潜意识当中,一切都留有痕迹,一切都储存在记忆当中,而且暗暗发挥着作用。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潜意识提供着人类最主要的精神动力。

同样,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就是一个大仓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心理活动及行为、语言(亦即身口意三业)所生的种子,都储藏于其中,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由此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构成了流转不息的现象界。大乘阿毗达摩经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在潜意识学说中,又有【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的区分,【集体潜意识】的提出者为荣格。他认为,【个体潜意识】就像一座记忆仓库,储存着本能冲动与个人被压抑的心理情结;【集体潜意识】则储藏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潜在原始意象;在佛教而言,个体潜意识意味着每个人各自的【别业】,而集体潜意识则意味着与众生所共的【共业】。


这样,佛教的“阿赖耶识”与“潜意识”便有了许多相似之处:1、二者都包括了社会历史性,也就是说它并非是纯粹个人经验所形成的结果。2、二者都是社会历史的输入,荣格认为“潜意识”是具有文化和社会性的,是社会文化性的沉积,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的行为,是客观与主观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阿赖耶识”的种子同样是含有人的社会行为即“染”和“熏习”的结果。3、潜意识与阿赖耶识对于表层意识都具有决定的作用,二者都决定人的表层意识,影响人的判断,知觉以及思维方式。

按照佛教唯识宗所言,人类的意识结构不光是有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还有【庵摩罗识】,也就是所谓的【第九识】,亦即【佛性】、【如来藏】。在《三无性论》中被称为【唯一净识】。虽然在这个问题上,唯识宗内部有分歧,有人认为庵摩罗识不能单独安立,其实质与阿赖耶识仅是分位不同,所谓【庵摩罗识】即是阿赖耶识中【不由熏习、法尔成就】的无漏种子。但毫无疑问,唯识内部共许在意识结构的最深层,潜藏有清净无染的灵性层面,这,就是如来藏


大乘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如来藏,这是众生灵性追求的动力来源。

如《胜鬘经》说:【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亦无欲涅槃,亦不愿求。如是等此明何义。略说佛性清净正因,于不定聚众生能作二种业。何等为二?一者,依见世间种种苦恼,厌诸苦故,生心欲离诸世间中一切苦恼。……二者,依见涅槃乐,悕寂乐故,生求心、欲心、愿心。】《究竟一乘宝性论》中也说:【“若无佛种性,于苦不厌烦,对于涅槃者,不起欲愿求。轮回及涅槃,见苦乐罪德,因为是有种,若无种非有。”】

同样,在超个人心理学的有关论著中,以及荣格、罗杰斯、马斯洛等心理学大家的论述中,也认为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有潜藏的灵性层面,荣格说:【从最初开始,在灵魂深处一直存在著寻求光明的愿望和摆脱精神的原始黑夜的不可遏止的冲动,这种冲动,经过数万年后,到今天依然如此。】,马斯洛把这种追求“自我超越”的心理列为“最高的心理需求”,较他早期所提出的“需求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还高一级。
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界的泰斗Ken·Wilber(肯·威尔伯),在他的“意识层次图”中,也把自我超越的心理需求,列为人类心灵最深层的一种需求,它要求回归宇宙“一体意识”。在他的长青心理学代表作【意识光谱】中名之谓【大心境界】。并称之为世界宗教传统的核心看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对终极真理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潜在的本能。

综上所述,在潜意识深处,除生本能、死本能之外,【渴望无限】、【追求超越】、【向往圆满】等名词所描述的灵性层面,是人类极为普遍的一种深层心理需求,也是一切宗教发展最主要的内在动力。

当然,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而且在这个位面,我们能体验到很多极为美妙的感受。然而,很少有人能到达这个层面。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在家居士必须养家糊口,承担家庭责任,必须在社会上打拼,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所以,很多起源于农耕时代的佛法教导,虽然其
核心理念并无舛错,然其修行方式,未必适合现代人。

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一点,很容易造成所谓的【灵性自欺】,这种【灵性自欺】表现为,1、盲目推崇古代一切修行方式。2、贬低自己所能达到的灵性境界。3、活的很不真实,很多佛法理念生吞活剥,并不理解,却强行要求自己做到。形成一种灵性修行上的压抑。4、对自己目前境界缺乏足够的觉察,只学会了讲一些照本宣科【正确的话】来掩饰。

例如,有些人会很推崇长期闭关、推崇长程磕大头等苦行,并认为这些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然而自己又实在做不到这点。这就会产生内心冲突,觉得自己想学法,但学法的欲望被现实所压抑。更有可能,其实心底未必认同这类禅修,但是看到所有的介绍都是如是说,认为此即正确答案,于是在表面上予以认同,把质疑认为是对佛法的不敬,压抑在心底。又例如有些人其实是没有能力适应社会,或者说社会角色失败,于是会拿出离心作为自己的借口,认为自己并不是不行,而是因为出离心,不愿意从事工作谋生,并且认为自己是在修行,别人拿钱给他是天经地义的,别人会有功德。还有人对自己的性格缺陷视而不见,缺乏反省的能力,想通过学佛证明自己的超凡绝俗,或者无比高贵,这就形成一种对自我价值保护的心理防御,掩盖了自卑等不利心理因素。还有人遇到痛苦,不去追溯痛苦的原因,而是急于改变自己,证明自己,这通常也是一种逃避痛苦的处理方式。


在世俗层面适合学学心理学,从【缘起性空】的角度看,不同层面,肯定有各自不同的缘起规律,世俗很多心理问题,用心理学的治疗方式就可以解决。例如,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生长过程中经历很多痛苦,为了和这种痛苦作斗争,我们容易过度使用思维,这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自我模式,如果不突破这种错误的自我模式,就很难在佛法的修习上取得进步。而这种错误的自我模式的形成,很多时候又与自己的原生家庭,特别是父母关系有关。我们在幼年和重要亲人(通常是父母)的错误互动,会对长大以后造成浓重的心灵阴影。

又例如,我们通常会以为自己的人格就是我们的【自我】,从佛法的意义上讲,【人无我】就是在说,我们并没有一个真正独立不变的自我,这个人格只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而形成的,而家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原生家庭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会影响人后来的择偶、成家、育子、谋生等各个方面。然而,彻底看清楚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就需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所以,我们需要深入到潜意识中去,看清楚自己的心识运作方式,理清这一层面的矛盾和纠葛。真正看清楚、觉察到自己的内心。这样,会有助于摆脱潜意识的影响,避免灵性的压抑,更好的深入到灵性层面,去开展佛法的修行。否则,虽然看似禅修,但由于心中的症结并未突破,很容易造成禅修的扭曲与停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学心理学,尝试写了一篇小文,发上来供大家批判。
发表于 2014-6-2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表示看不懂,太高大上,我只有高中文化。

可能看懂的一些,却不大同意,例如说以前的修行方式不适合现在的人。修行方式为什么要适合现代人呢?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呢?啥都想要,是不行的。可能双全法,只适合极少数人,要具有普遍的适合性的话,释迦牟尼就不用抛父弃妻舍子了嘛,在王宫示现成佛就好了。

第二个,就是心理学可能会帮助更好的学佛?不知道是这个意思不?我看懂了没有?我觉得恰恰相反,心理学上,去调节人的心理,是站在社会的基础上的。站在这个基础上调节好了,那这人怎么学佛呢?例如童年的阴影什么的,佛法告诉你,因缘法、无常法、因果法、菩提心法等等,如果是位善知识,具有开示的善巧,本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开阴影、心结。慢慢薰修,更没有问题了。恰恰是佛法的解决方式,让有这些问题的人,信仰更坚定。

个人浅见。必定是浅见,因为大部分论理的部分,唯识什么的,根本不懂。
发表于 2014-6-29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是心理学之母,而不是相反。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梵 发表于 2014-6-29 20:00
表示看不懂,太高大上,我只有高中文化。

可能看懂的一些,却不大同意,例如说以前的修行方式不适合现在 ...

嗯,你提的问题很好,不过判断有误。

1、但是我并没有说所有的修法都不适合所有的现代人,只是针对一部分而言,因为绝大部分教法更为适合出家人,对于在家人在世间修行而言,有很大的困难,而且在家人普遍所能达到的禅修深度,肯定也较出家人为浅,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完全没有提倡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双全法,只是说,在家人可以用心理学技巧来辅助禅修,会达到比单独禅修更好的效果。这是不同层面,越过世间层面,当然佛法讲的更为准确深刻嘛,主从次第我觉得是说清楚了的。

2、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佛法当然能解开心结,化解心理学的问题,但可能见效缓慢。个人觉得,对于过去阴影的化解和处理,佛法里面大概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先学习佛法知识,然后通过长时间的禅修,去反省和认识自己以前的问题,在长时间的禅定之中,意识会逐渐清净澄明,以前的阴影会浮现出来,然后为【通晓佛法的观察心】所破除,处于农耕时代的古人,由于接触面较窄,关系比较简单,人心比较淳朴,也可能有比较多的时间,因此这种方式可能会很快达到清除阴影和印痕的效果,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工薪族来说,可能效果不一定好。

第二种方式,就是密宗通过本尊瑜伽等方式,完全建立一个新人格,这个新人格完全扬弃以前的人格特质,建立一个符合佛法的崭新的人格特点,以此取代原有的人格。如大威德证分所言的抛弃旧蕴(以前人间出生老的五蕴身)。这种方式,对于现代人而言也是极端困难的,密法修行对于时间、地点、供养等都有要求,特别是对三主要道的证德要求甚严,现代社会工薪族的在家人,能符合这条件的很稀少。实际上,哪怕是出家人,恐怕也不多。

这两种办法都有很高的困难度,因此,利用心理学的技巧,清除原生家庭对自我机制造成的影响,就更为便利快捷,而且也能接引部分不信佛的众生,化解痛苦。同时,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个人以为可以更好、更准确的理解佛法,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方便实修。

佛法的解决问题模式,主要集中在出世间法,对于世间层面心理现象规律,只有原则性的把握,不够深细,而现代社会的特殊性,又与农耕时代不同,难以简单套用,故此,小文的意思是说,对现代人来说,以心理学为辅,有助于更好的修学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4-6-29 20:23
佛学是心理学之母,而不是相反。

这句留言是在跟我说么?完全跟本文主旨无关嘛。

小文在在处处是说,佛法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第八识乃至第九识,对其阐述比心理学的认识早多了,心理学正式算起来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岂能谈到为佛学之母?不知您的论点,根据在啥地方呢?
发表于 2014-6-2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写得挺好的。
心理学正在突飞猛进,不过理论超越了实践,操作落后于解释。尽管已经开始注意,但是禅定技术作为心理学的认识工具远未充分展开,伟大心里学家的思辨大大超越了自省的能力,很多理论是被天才地推测后构建的,而不是被清晰地照见的。
无论如何,利用心理学的术语向现代人解说古典的理论,容易深入浅出。
发表于 2014-6-29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4-6-29 22:49 编辑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6-29 20:47
这句留言是在跟我说么?完全跟本文主旨无关嘛。

小文在在处处是说,佛法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第八识 ...
心理学正式算起来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岂能谈到为佛学之母?不知您的论点,根据在啥地方呢?

显然这不是以时间先后来讲的。而是以次第来讲的。就比如出离心(广义)是慈悲心之母,慈悲心是菩提心之母一样。
同样,在超个人心理学的有关论著中,以及荣格、罗杰斯、马斯洛等心理学大家的论述中,也认为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有潜藏的灵性层面, ... ... 综上所述,在潜意识深处,除生本能、死本能之外,【渴望无限】、【追求超越】、【向往圆满】等名词所描述的灵性层面,是人类极为普遍的一种深层心理需求,也是一切宗教发展最主要的内在动力。当然,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层面,... ... 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一点,很容易造成所谓的【灵性自欺】... ... 1、盲目推崇古代一切修行方式。2、贬低自己所能达到的灵性境界。3、活的很不真实,很多佛法理念生吞活剥,并不理解,却强行要求自己做到。
在世俗层面适合学学心理学,从【缘起性空】的角度看,不同层面,肯定有各自不同的缘起规律,世俗很多心理问题,用心理学的治疗方式就可以解决。例如,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生长过程中经历很多痛苦,为了和这种痛苦作斗争,我们容易过度使用思维,这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自我模式,如果不突破这种错误的自我模式,就很难在佛法的修习上取得进步。
就需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避免灵性的压抑,更好的深入到灵性层面,去开展佛法的修行。否则,虽然看似禅修,但由于心中的症结并未突破,很容易造成禅修的扭曲与停滞。
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个人以为可以更好、更准确的理解佛法,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方便实修。

佛法的解决问题模式,主要集中在出世间法,对于世间层面心理现象规律,只有原则性的把握,不够深细,而现代社会的特殊性,又与农耕时代不同,难以简单套用,故此,小文的意思是说,对现代人来说,以心理学为辅,有助于更好的修学佛法。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去,古老的佛法仿佛焕然一新,好像重新又开始学习一遍一样的令人喜悦。


您的文章处处在暗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及现代人应经由心理学而次第学佛的必要性,当然,您有发表观点的权利,但我也可以认为学佛不一定必须依靠学习心理学的基础。我比较认同宗萨仁波切所言:
“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心理学家的目标是要在这个娑婆世界(轮回)中获得健康与快乐;佛教徒则不是。

您也不妨再次参考这位同修对您的回复:

求学 发表于 2013-12-19 10:57:33 来自手机
这些都是世俗观。您作为利益他人的工具未偿不可,这会浪费您很多宝贵的时间,反正,青春就是挥霍。我以前很想学心理学,但是,中国社会算命卜卦的似乎拥有绝大多数的支持者。如果会卜卦,会他心通,比心理学更简单。佛教爱他的心才算真正的心理学。如:心类学。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4-6-29 22:44
显然这不是以时间先后来讲的。而是以次第来讲的。就比如出离心(广义)是慈悲心之母,慈悲心是菩提心之 ...

1、就算以次第来讲,我也没有说心理学是佛法之母,心理学会出生佛法,不知道你认为我说心理学是佛法之母,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2、我没暗示,而是明示,我认为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清理潜意识中的情结,去除心理的阴影,弄清楚我们的人格其实来自何方,这些都能够方便我们更好的修学佛法,但我没有说【现代人必须经由心理学而次第学佛】,这不是一个绝对化的要求,你把他作为绝对化的要求看,那是你的误解,而不是小文的表达有误。我从来没说过【学佛必须要依靠学习心理学作为基础】,你的解读功夫显然很不准确。

3、这位【求学】同修有劝我的权利,我也有接受或者不接受的权利,但我不会误读这位同修的劝解,也不会认为他说的就是金科玉律,实际上,他说的是【您作为利益他人的工具未尝不可】,也不是绝对的否定,归根结底,哪怕浪费时间,毕竟可以助人,所以这还是在我自己的选择。

如果我的论点有错误,欢迎指出,不过,实际上懂得佛法,又懂得心理学的人真很少,真能指出问题的人大概很少,阁下显然不在此列。你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可以不认同,但没必要故意歪曲小文主旨以达到目的,这就为人所不取了。我猜想您一定没有真正学过心理学,也没读过什么心理学的著作,只是在凭感情和勇气发言而已。
发表于 2014-6-29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6-29 23:28
1、就算以次第来讲,我也没有说心理学是佛法之母,心理学会出生佛法,不知道你认为我说心理学是佛法之母, ...
但没必要故意歪曲小文主旨以达到目的,这就为人所不取了。

您可以说我不懂佛学心理学,但您出自主观臆断说我故意歪曲您以便达到为人所不取的目的,这何尝不是一种“故意歪曲”“为人所不取”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4-6-29 23:35
您可以说我不懂佛学心理学,但您出自主观臆断说我故意歪曲您以便达到为人所不取的目的,这何尝不是一种 ...

老实说,我觉得小文所说灵性自欺中的两条:

3、活的很不真实,很多佛法理念生吞活剥,并不理解,却强行要求自己做到。形成一种灵性修行上的压抑。
4、对自己目前境界缺乏足够的觉察,只学会了讲一些照本宣科【正确的话】来掩饰。

对您也许很有参考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4-6-29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4-6-29 21:06
个人觉得写得挺好的。
心理学正在突飞猛进,不过理论超越了实践,操作落后于解释。尽管已经开始注意,但是 ...

是这样的,看来您对心理学也颇有了解,我觉得超个人心理学是目前您所说的这种趋势的代表,很值得参考。
发表于 2014-6-29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4-6-29 23:45 编辑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6-29 23:39
老实说,我觉得小文所说灵性自欺中的两条:

3、活的很不真实,很多佛法理念生吞活剥,并不理解,却强行 ...


即便如此,我也不觉得只有学好心理学才能学好佛法、只有“穿越潜意识”,才能“直抵如来藏”。
发表于 2014-6-30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6-29 20:45
嗯,你提的问题很好,不过判断有误。

1、但是我并没有说所有的修法都不适合所有的现代人,只是针对一部 ...

恩,你是对的
发表于 2014-6-30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
我个人非常不赞同那种“除了佛法,一些现代科学、文明都不再学”的反智做派。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完全可以参考、利用现代文明,来促进自己的佛法学修。不仅仅是心理学哦,心理学主要是就“有境”而言的嘛。
版主对于我等居士学佛的几种心态,总结得也蛮有道理的。学佛、修行,若能真实的面对自己,自然知道其中的艰难啦,所以才有“三大阿僧祇劫”之说嘛。

俺就问一句:能转发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30 02:58 , Processed in 0.0390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