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4|回复: 10

家师轶事,如是我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4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背景n
跟老师的缘份
我们1997年年底认识,至今16年。起先抛开介绍人独自去见老师,只是聊天。
那时老师住佛学院,不大的庭院里,一排传统样式房屋的最末一间。房顶高,冬天有些冷。庭院深静,从暮春至晚秋,草木葱茏。我依引见者的叫法,称其为老师。后来真的拜师,开蒙受教。除去每年暑假他回乡探亲,和我因工作常驻在外,每周的拜访,是我这些年最主要的社交活动。
名目上找的是佛教老师,最初几年也的确有过密集的学习与实践,然不成器,于师有愧,于己倒收获颇丰。交往中,老师常穿说奇闻逸事,内容涵盖成就者的奇行异止、坊间的八卦传说和藏民族的人情风俗。老师随口道来,既满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态,也将很多世出世间的妙理,于浅白处开显出来。
2005年开始,我陆续记录一些师徒间的对话,初心为娱人悦己,内容五花八门,篇幅长短不一。此次整理,粗略分类。其中,“两地”主要收录风俗文化方面的趣闻;“礼物”涉及藏文化;“游舞”讲奇人异事;“乘愿”可视为名人八卦。
其中内容,有些与流行的藏族或藏传佛教外围观感有所不同,虽属较为私人化的见闻,但相信具有一定普遍性,于是愿意提供多个视角,也希望每个人从阅读本书中得到乐趣。
——摘自《家师逸事》
(大标题)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家师逸事》是本32开的小书。2014年初悄没声儿地出了第一版。
作者是1972年出生的张梅,北京人,二环路边上某国企坐写字楼的。人妻人母,8小时之外拉扯个三岁多的娃,忙不过来时乱着头发顶个帽子就出门。跟不靠谱的河北物业较量起来毫不含糊,也偶发狂想惦记去学个弗拉门戈舞啥的。
就是这么泯然众人的她,却有师父,真正的那种——“1997年结识中国高级藏语佛学院的联波活佛和索南嘉措老师,皈依后正式依止两位老师学习佛教知识”。在“弹古琴、喝普洱、开会馆、信藏传”都时髦到被赞“四大俗”的现世当代,向不语怪力乱神、也从不披挂得叮当作响的她,一直是个默默幸福的人。
“几年前,曾问过老师,能否把他讲的那些故事说给其他人听。老师很痛快:‘没什么不可以。只是你最好加上这句:我的老师曾经这么这么讲给我,依照记忆,我就是这么这么听来的。’如是我闻嘛。这是有关此书,我对老师答应过的事。”
从2月到4月,跟张梅见面长聊了三次,关于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事,以及“二十一世纪的师徒关系”。冬末到春深,其间身畔世界发生了可怕的事,昆明、马航。。。。。。我们跟所有人一起历经震惊痛楚、不解无力,希望和失望,再相扶鼓励着勉力学习,好让生活和信心继续。
n“不死”的信念和“向上承担”的力量
记者:有个老师,或者有他教给你那些东西,是不是面对起这个世界要容易一点,像是有了依傍和指引?
张梅:有一些信念会帮助到。比如无妄之灾,如果按标准佛教回答,它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告诉你世间的无常,就是会有很多你意识不到的悲惨的事情发生,所以你更要珍惜你的生命,去做有益的事情。同时你只能逐步学会发展智慧去想,将来我们做什么事情,能够让这些事情不再发生,自己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处理。你自己要有个时刻准备的态度。
另外一个,它让你培养慈悲心。就是,对这种事你一定要去动心,而不是无动于衷。对这里面所有的当事人,你可以想象,遭遇这么大的不幸,他的家人、他自己在这期间会有很大的恐惧。然后希望他们能够渡过这种恐惧和绝望,希望不管用什么方式能够帮助他们。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老师,去年七十多岁圆寂的,他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很多年。他有个习惯,只要看电视,或者听到任何不幸的消息,国外这种灾害报道的东西特别多嘛,他只要知道那些人的名字就都记下来,然后当天晚上为他们祈祷。
佛教的“三观”可能比世俗生活的“三观”内涵更深,外延更广,它的一个基础观念是说,人跟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极端点就是蝴蝶效应,这边一个蝴蝶动了翅膀,那边就会有龙卷风。所以发生的这一切多多少少跟你是有联系的。而你的祈祷,不管它多么微弱,也多少带来慰藉。
记者:慰藉的是你自己,还是尘世、别人?
张梅:这是从发心角度说的,我希望能安慰他人,是一种信念。经常如此发心,在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可以部分转化成行动力,不会犹豫。佛教传统里非常重视“发心”的训练,所有事都讲“发心”。有句话:“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我认识一位厦门的比丘尼平慧法师,他每次开门,都发心为有缘众生开启善道和智慧道,每回关门会发心为有缘众生关闭恶趣道,每回洗澡就发心正在清净众生的业障,一天里任何时刻做任何小事,都可以启动很大的发心,别人看他生活得又规律又简单,但是内在一直如此深入广阔地活着,让人佩服。实际上具体如何实现的要看具体因缘条件,但至少需要一直保持这样的愿望和发心。
另外一项重要训练是“皈依”,“皈依”的意思是就说我认定的道路就要一直走下去,这是个人的选择,择善固执,选择善道去固执
还有一个词儿叫“向上承当”。其实讲的是心里的一种气势和劲儿,甭管什么你都要向上承当,你要有承担自己生活的态度和能力,还要发展愿意替他人承当的态度和能力。有一句鸡汤一点的话:生活像牌局,不管手里拿到什么牌,都得玩下去。向上承当比这个更难。比如“长寿法”,表面上是说你要乞求寿命更长、福德更久,实际上是坚定“不死的信念”,所谓“不死”,不是说这个人不会死,每个人都要死的,不过生命的本质生生不息,过程不会停止,不管顺利倒霉,快乐还是痛苦,天道视众生如刍狗,都是生机勃勃的表现。所以你要有不死的信念,再有这种向上承担的力量,才是人生。哪怕你不去学佛,你不用信这些,但是这个劲儿是共通的。
n我自觉不是老师的好学生
记者:那么,良师何来?
张梅:最早,师父是我男朋友的老师。1997年秋天一次去爬雾灵山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公,开始交往后有天人家说“带你去见见我师父”,其实大概是想让老师帮忙相看下“这人做女朋友可还能行?”我什么都没想跟着去了,一见好奇心大发,后来就老自己跑去找老师聊天。
记者:老师那时多大年纪?第一眼什么感觉?
张梅:五十出头吧。一看就是心目中大师的样子。就觉得很放心,你愿意听他讲话,不讲话在旁边呆着也很舒服。其实那时候老师的汉语不太灵,基本呆一个小时,我们之间有效谈话也就20分钟内容,剩下的40分钟都在互相说“您再说一遍?”
老师最常挂嘴边一句话,尤其初次见面更是反复强调:“我不是活佛,也不是什么仁波切,我看不到前世和后世,就是一个最最普通的和尚。”老师生在四川甘孜县的绒坝岔乡,家里是农民。他前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生他时妈妈说:“我生孩子生烦了,我要出去朝拜了。”果然生完他第三天就自己从甘孜出发徒步去拉萨,一路朝拜,一去三年。老师是他大姐用羊奶给他养大的。
老师总说他家就数他长得最不好看,“我个子矮,声音也不好听”。他家族的人都是特别标准的康巴人相貌,脸型饱满,眼睛很大,形状漂亮,鼻梁又高又直,皮肤也好,头发乌黑发亮。我见过他家里其他亲戚,的确是他说的那样。他从小有肺病,老是治不好。他家里人还到处找狐狸的肺给他吃,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活不久。13岁那年犯得很严重,基本上快死了。正好某位非常有名的大师到他们家乡去传法。家人把他用牛车给驮到现场,说死也当个和尚那样死,比较有福气。在那儿大师给他做了剃度授沙弥戒,结果他病就好了。好了他也就出家了。
之后就在寺庙里生活。土改时他回家务农,在这期间也没停止学习和修行,偷偷学,也挺受乡里呵护。40岁的时候来北京,在中国高级藏语佛学院做普通的教师,这样做到教授退休。今年他68岁了,身体还行。
我觉得我不算老师的好学生。就是,不够听话吧。
记者:怎么叫听话?一般你们在老师面前都什么样?
张梅: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有那种从头到尾都战战兢兢的,也有比我还随便、还大大咧咧的。不管什么方式,老师不喜欢我们太做作,只要自然得体就好。我昨天还在看一位大师的话,他就说你如果跟你的师父之间特别客气的话,可能你永远无法真正学到东西,只有两个人特别真诚特直接,才能学到东西。
记者:那我觉得你跟你老师之间应该有这个。
张梅:我们相处的确很放松,不过我真的不算好学生。你从书里可以看到,我在他的各种表达之后,会有自己的插科打浑。可能他不一定喜欢这个东西,我只是这么猜。他也可能会觉得好玩。但这对他是非传统的。可能让读者看起来,会认为我相对客观、有自己的判断力,会显得我比较聪明,其实我只是想让这个文章写得好玩一点。
n真正的慈悲心是,没有疑悔
记者:这书写成现在这种浅白活泼的样子,的确同类书里挺特别的。
张梅:因为最早开始写,就只是网上写给混同一个论坛的我那些小伙伴看的,解答他们的好奇,也让他们从各种传说中得来的一些不靠谱印象稍微有点改观。
记者:从哪儿改观?你想破除是些什么?误解?
张梅:迷信。比如认为佛教徒都是那种作茧自缚、自己接受一些戒律、很刻板的形象;又比如师徒关系、藏地生活,你就可想而知,比如我们从影视里看来的那些,早期的农奴电影是一系列,现在大家藉以猎奇的比如《尘埃落定》电视剧这又是一种,就是比较外在的一些东西。其实我想还原一些比较人性化的个人经历。
记者:你书里有句大实话:“都是凡人,对于西藏,从山川寺庙、经幡糌粑的西藏迷阶段,高烧低烧退回正常体温,要过很多年。”
张梅:都一样。这就是有真正老师的好处——他们不会纵容你的信任,反而不断提出挑战底线的拷问,雷你到外焦里嫩。将信仰里不安定和神经质的成分,一层层淘洗干净。才得如今,最早被教育的礼节,与师长相处的酬答方式,从原先特定小范围的应用,已不自觉扩展到其他社交生活中。
我入门以后开始接受的教育,包括谈论上下辈子、对神通好奇、炫耀修行觉受之类,都是不体面的事情。按宗萨仁波切的说法:很丢脸,不高雅。
记者:我还喜欢那个问答——“真正的慈悲心是什么?”师回:“没有疑悔。”
张梅:那是说到供养布施。“真正的供养布施不在钱物多少,而是能否坦然,生起欢喜,不会后悔。很多人供养布施后会跟对象计较,与他人比较,或对外炫耀,这样的供养布施本质上仍属于贪心一种。”这是我老师说的话。
其实供养按照普通的藏传佛教的标准来看是三层:一个是“财供养”,就你给他钱、一些财物,比如他用的东西或者一些法器,很精美的,花很多钱去买来给他;另一个是“身供养”,你服侍他、侍候他,比如他可能“帮我取个快递”,帮他斟茶倒水,甚至他生病了照顾他,这是身体的一种供养;但其实他认可的是“法供养”——你按照他说的,真的是如礼如法地去修行。
这三个供养,从佛经上来说也是“身供养”要高于“财供养”,真正你修行的供养——“法供养”又远远高于身的供养。很多人可能认为给师父很多钱、很多东西是最好的。其实从传统上来说它也不是这样的。
                                                       文⁄本报记者  吴菲    摄影⁄ 杨葵
发表于 2014-4-14 1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非常好哦,有一位好老师真的甚为重要。
发表于 2014-4-14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随喜!
发表于 2014-4-14 13: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错
发表于 2014-4-14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名地喜欢!!!
发表于 2014-4-1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喜欢那个问答——“真正的慈悲心是什么?”师回:“没有疑悔。”
发表于 2014-4-1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4-1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家师逸事这一系列的文字
发表于 2014-4-15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4-4-1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精彩
发表于 2014-4-1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种文字的感觉,读起来很舒服,很受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9:39 , Processed in 0.0364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