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28|回复: 3

声闻菩提心、缘觉菩提心与无上菩提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9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译


尔时迦葉婆罗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发菩提心者有退转不。是时佛告迦葉婆罗门言。如是发菩提心者。于解脱中无有退也。但就事别有三种菩提。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婆罗门。何者是声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教他发菩提心不令他住。亦不为说如是经典。不自受持亦不为人广说其义。亦有亲近是富伽罗。而不承事供养所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而于彼所不生随喜。以此因缘心得解脱。婆罗门。是则名为声闻菩提。复次何者是辟支佛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发菩提心不令他住。亦不为说如是经典。不自受持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亦不亲近如是富伽罗。而不承事供养所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亦不随喜。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是故名为辟支佛道。复次何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复教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令彼住。复为人说如是经典悉令受持。亲近如是富伽罗等承事供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悉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故。为多人安乐故。怜愍世间利益安乐诸天人等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以何义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上更无有胜可求。是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以偈颂曰。
  自发菩提心  不教他受持
  因自心力故  于后般涅槃
  为自利勤劬  不教他受持
  是故名沙门  佛子最胜师
  彼发菩提心  教化生欢喜
  是故自得道  果报如是知
  自成不成他  诸仙中福田
  得名为缘觉  婆罗门当知
  自发菩提心  复脱多众生
  为世作利益  故名佛导师
  成就自利益  复令他解脱
  此彼无差别  故名不思议
  尔时迦葉婆罗门白佛言。世尊。解脱解脱有差别不。佛言。婆罗门。解脱于解脱无有差别。道于道无有差别。乘于乘而有差别。譬如王路有象舆者。有马舆者。有驴舆者。彼等次第行于彼路同至一城。婆罗门。于汝意云何。如是等乘有差别不。婆罗门言。大德世尊。然彼诸乘实有差别。佛言。如是如是。婆罗门。声闻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有差别。道与解脱无有差别。婆罗门。譬如恒河有三种人。有从此岸至于彼岸。其初人者。以草为筏倚之而度。第二人者若以皮囊若以皮船倚之而度。第三人者。造作大船乘之入河。于此船中载百千人。其第三人。复敕长子安置守护如此船舫。所有众生来者。汝从此岸度至彼岸。为多人等作利益故。婆罗门。于意云何。夫彼岸者有差别不。婆罗门言。不也世尊。佛复问言。婆罗门。于汝意云何。彼乘之乘有差别不。婆罗门言。所乘之乘实有差别。佛言。如是如是。婆罗门。然声闻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实有差别。婆罗门。如第一人。依倚草筏从于此岸至于彼岸。独一无二。声闻菩提应如是知。第二人者。若倚皮囊及以皮船。从于此岸度至彼岸。辟支佛菩提应如是知。婆罗门。如第三人。成就大船共多人众。从于此岸至于彼岸。如来菩提应如是知。


【同本异译】
No. 838 [No. 837]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尔时婆罗门闻佛世尊如是称赞菩提心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于菩提心中无少法可转。佛告婆罗门言。如是如是。婆罗门。若人发菩提心者。实无法可转。何以故。婆罗门。当知菩提有其三种。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此中何名声闻菩提。婆罗门。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但乐自利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发起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复不能为他宣说。于后生中而不受身断去来想。亦不能得平等正智。于现生中乐求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声闻菩提。又复何名缘觉菩提。谓若有人虽发菩提心。于大乘法不乐修习而不记念。亦复自利趣求果证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不为他宣说教示。不能安住平等正智。但起心念观诸缘法。随所观察而得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缘觉菩提。又复何名无上菩提。谓若有人。自能发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发如是心。于此经法自所听受修习记念。复为他人广说其义。于轮回身不生厌倦。乐欲利乐一切众生。住平等智自解脱已。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自利利他得安隐乐。以己善利普施一切天人大众。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无上菩提。修是行者名为菩萨乘人。婆罗门。汝今当知。佛语。谛诚无有虚妄。如我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最上义。若离此大菩提心。而发声闻缘觉心者。不能利他终不得至大涅盘界。何以故。而彼声闻缘觉。自所利己不复生起利他胜行。以是缘故。不能具足诸佛法分。虽发菩提心而自谓解脱。彼菩提心亦不能得利他果报。婆罗门。若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自于他皆悉平等。以自所利欢喜布施。即以此心普摄世间一切众生。乃为世间最上大利。亦名世间善调御者。如是即能住平等智。最上最胜不可思议。婆罗门。此即名为大菩提心。汝当如是如实了知。

尔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佛说解脱云何有其种种相耶。佛言。婆罗门。声闻缘觉如来解脱无种种相。婆罗门。譬如有人乘三种兽欲诣宝所。虽所履道随有差别。彼所向处而无有异。其三兽者谓驴马象。彼驴乘者力势羸劣。由此因缘。是人虽至宝所。不能以其珍宝广施众生。但乐自利取证涅盘。彼马乘者轻利快捷。由彼力故。是人虽至宝所。亦复不能以其珍宝广施众生。但与众生作净福田。彼象乘者行步平正勇健多力。由彼力故。是人得至一切宝聚广大城中。至彼城已即作是念。三乘珍宝皆于此出。我当以此无量珍宝。普施无边一切众生。广为众生作大利乐。婆罗门。三乘行人修三乘法。亦复如是。彼驴乘者即声闻乘。彼马乘者即缘觉乘。彼象乘者即是大乘。汝今当知。彼三乘道虽种种相。所证涅盘所得解脱。无种种相亦无差别。婆罗门。又如世间有三士夫。俱欲过渡一深大河。彼第一人依一小叶浮水而渡。彼第二人而胜于前。依其板木浮水而渡。彼第三人又复胜前。乘以大船与多人众。安隐而渡得至彼岸。此复犹如世间长子。使其父母无所防护。于一切处离诸忧恼。婆罗门。彼第一人依叶而渡者。当知即是声闻乘人。彼第二人依其板木而得渡者。当知即是缘觉乘人。彼第三人乘船得渡者。当知即是菩萨乘人。自所得度复度他人。婆罗门。是故当知。彼三乘人所修行法虽种种相。而声闻缘觉及彼如来所证涅盘无种种相。



恩师夏坝仁波切以前回答过的问题:


有居士问:如果往生极乐也需要发菩提心,那么声闻的菩提心与真正的菩提心有何不同?


夏坝仁波切答:只要是发了菩提心以后,通过修诸多的资粮,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佛国。首先我们要讲菩提心,菩提心有真正的菩提心,也有相似的或者造作的菩提心,但是造作的菩提心不要说别人,我们有时候也有,只是我们的菩提心实在是太短了,而且很不坚定,所以不能算造作的菩提心。那么要发什么样的菩提心呢?要发非常强烈的为利众生而寻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无上佛陀果位的这样一种心愿,有了这样一种心愿,再发大慈大悲的心,然后产生增上心,然后有一种相似菩提心,这时,虽然他不是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也还是凡夫,但不能说他没有生起任何东西,还是生起了大慈大悲以及增上心,这是凡夫下辈人。中辈人也就是声闻缘觉,达到中辈人本来就是已经有大慈大悲的,因为他们修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小乘经典也有四无量,修四无量的前提下,也知道要证得具足四无量心的佛陀果位好,也承认佛的果位。但他的菩提心与大乘真正的菩提心相比还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为什么呢?他虽是为了解救一切父母众生而寻求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但他先得到一个小乘的罗汉果位,然后再证得菩提果位。《华严经》里说:通达一乘者不能通达三乘者,最终还是要证得佛陀果位。承认一乘法门的声闻缘觉罗汉,才能够到达西方极乐佛国;如果不承认一乘法门的话,肯定到达不了西方极乐佛国。并不是说所有的声闻缘觉罗汉都能达到极乐佛国,也不是所有的凡夫都能到达,而声闻缘觉罗汉当中很多很多都能到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承认一乘法门,也就是最终要证得佛陀果位,而且也希求证得佛陀果位,只是顿门和渐门之别,他是先到渐门的罗汉果位,然后进入佛陀果位,这就是慧远法师所说的顿、渐之别,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不同,但他还是有相似的菩提心,这种相似菩提心比凡夫俗子更厉害,为什么呢?他是真正的非常强烈的大慈大悲心,只是他的菩提心相对真正大乘的菩提心太遥远了一点,因为他先求罗汉果后再求佛陀果位。但这个也称为菩提心。

恩师夏坝仁波切讲现观(2008):

狮子贤的说法怎么能说可以呢,那是非常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声闻缘觉确实是寻求菩提呀,他虽然不寻求无上菩提,但也求菩提。声闻缘觉菩提也是菩提呀,只不过不是无上菩提而已,所以说,可以称之为菩提心。但是当然了,大乘不称他为菩提心,但是可以称之为菩提心。为了与此做区别之故,佛加了摩诃萨埵,这个应该是说得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咱们一说菩提心,就好像是大乘的菩提心,但是,是菩提心并不一定是大乘。《正法念住经》当中讲了三种菩提心,就是声闻菩提心、缘觉菩提心和无上菩提心。其中的无上菩提心才是我们所谓的菩提心,声闻菩提心和缘觉菩提心在我们看来,那就不是菩提心了,只不过是出离心而已。是这样的。所以说既然有菩提心,那当然有具有菩提心的人,具有菩提心的人那当然是菩萨。那么这样一来,我们还安立一个声闻菩萨、缘觉菩萨,麻烦就大了。开玩笑。其实我们所说的菩提心,主要指的是无上菩提。声闻菩提心和缘觉菩提心那就不是在这个地方所说的。我是随便跟大家说说啊,因为毕竟有这样的事情,所以说,得让大家知道一下比较好。

另外我说到这儿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麻烦,就是我们在几年前讲的《无量寿经》中三辈九品问题上的菩提心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里面,提到了要发菩提心。可是,一般菩提心和无上菩提心看起来还是有区别的。《正法念住经》当中说:有声闻菩提心、缘觉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三个说法。看起来声闻的证得涅槃的心,也称之为声闻菩提心;证得涅槃的独觉也称之为菩提心;大乘也证得菩提心。
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一个新的解释法,佛世尊在《无量寿经》中关于三辈人所说的菩提心,还是大乘菩提心。因为,它作为大乘的经典来引导众生,绝对不会是让你趣入到声闻缘觉阿罗汉的道中。因为对于大乘来说,堕入轮回和堕入涅槃,都是堕落,不但没有差别,甚至涅槃的堕落比轮回的堕落更为可怕。为什么?因为你一旦沉溺于声闻阿罗汉和缘觉阿罗汉的希求当中的话,你就会一座之上,浪费时间几千劫。那么这样的话,对于利乐一切有情众生来说,大大有损。所以相对于证得佛陀果位来说,是大大的浪费时间。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所承许的三辈九品当中所说的劝发菩提心,应该是大乘的无上菩提心。为什么?他让你趣入西方极乐佛国不假,可是,他绝非仅仅是让你为了脱离轮回而趣入西方极乐佛国,而是为利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而发如此大愿。为什么?如果是仅令你趣入西方极乐佛国而已的话,那前面的法处菩萨的四十八个发愿,几乎就变成为多此一举。为什么?因为四十八愿的综合内容就是菩提心。
所以说,佛乃以种种方便、以种种方式,让我们走向一个方向,那是什么呢?从贪欲世间轮回和今生的利益,令转入来世希求当中;再从来世的希求,转入彻底脱离轮回的涅槃希求当中;从涅槃的希求当中,再令你转入大乘的菩萨广大行和发菩提心当中。这样说起来,从这个四十八愿及其下面所说的内容看来,他这个里面所说的菩提心,绝非是声闻菩提心或者缘觉菩提心,而应该是大乘的菩提心。
另外,就在阿弥陀佛周围的那些声闻独觉阿罗汉要问了:是无余涅槃者呢、还是有余涅槃者呢?如果是无余涅槃者,他不住于禅乐之中,为何在阿弥陀佛的周围还要受法呢?他已经得到他想得到的果了,他还想怎么样呢?这只能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说的,证得阿罗汉之后,由佛所唤醒,令其修菩萨道,渐渐趣入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或者什么什么。这些阿罗汉应该是这样的一种。
你们要知道,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我讲完了一个经之后,这个经就算放下了,没有。就这个问题就讲了多少年了?到今年有三年了吧。但是《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就这一阶段的内容,仍然在我的心里,老是挂着,一有机会的话,我就会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看经典的时候忘不了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最近,我想出了一些看法,我认为这应该是大乘菩提心。为什么?因为不能从“能得到和不能得到”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而是通过《大乘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让我们引向哪个方向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是大乘菩提心。好,我们就这么说吧,真正是不是这么回事,唯有佛祖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知道。我们暂时就这样吧。


发表于 2014-1-19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恩师善说
发表于 2014-1-1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
发表于 2014-1-20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9:59 , Processed in 0.03485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