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3|回复: 2

再議 mtshan nyid 譯 "相" 或 "性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8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寶僧 于 2013-12-28 22:15 编辑

之前曾和云丹师讨论到  mtshan nyid 在因明论中该译"""性相"的问题. 他主张顺古译 "", 我立意拣别而译. 而我也略解释了两者之间的优劣, 以及我作拣别译法的用意. 最后, 我们在原则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而只能各随所见.

丹师的意见倒也给了我许多提示, 要站在我的角度来处理这个译法, 可能要面对的一些在那次讨论中甚至都未被关注的难题, 而在我未来的工作中, 应该为这一选择作周密的解释. 当然, 这仅是译者之忧, 与读者无妨, 甚至, 在我个人来看, 我的出发点本来就是为汉语读者考虑的.

最近在写一篇论文时, 偶尔发现一个例子, 与之前的讨论有点相似, 略介绍一下, 也使朋友们对我的选择多一分理解; 好让朋友们知道, 我的作法不是异想天开, 原来正是云丹师所尊之古人玄奘法师, 就作过这类似的动作.

在奘译因明典籍中有这样几个核心词: , 宗法, 同品以及异品. 有趣的是这四个词的梵文:  pakṣa,  pakṣadharma, sapakṣa, vipakṣa. 中原来所有的 "" "" 字在梵文中都是 pakṣa. 而这其中, 只有就所量有法和法之结合义而安立 pakṣa 才是实名, 而其它三个, 全是假名; 又其中,  pakṣadharma pakṣa 其实是借指诤依有法, sapakṣa, vipakṣa 中的 pakṣa 其实是借指所立法. 在梵文中的这一假名借用, 引起了后来许多的诤论, 特别 pakṣa 一字是否可用在 pakṣadharma 一词的问题上, 即便是陈那在其首作 pakṣadharma 之说时已作了防守性的解释, 但诤论似乎都不曾停过. 以至在法称的释量论自释一开始还要大铺文墨来解释这个借用的可行性. 当因明典籍译作藏文时, 这个 pakṣa 被统一地译成了 phyogs (: phyogs, phyogschos, mthun phyogs, mi mthun phyogs) 也因此, 那则pakṣadharma之诤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藏人文化中. 诤论一直到萨班的量理藏论中才有了较中肯的解释. 而这一问题, 后来在贾曹杰的释量论大疏中又被隆重介绍出来. 贾曹杰以下诸格鲁师大都依印度古训而注释, 相关解释繁杂, 且最终在说服理据上反而没有萨班的解释明朗. 该议论更成为目前三大寺学习释量论的第一个首要辩题(phyogs sgra). 当然, 若就学生学习辩论而言, 问题复杂化反而有助锻炼学生的思考和辩论水平, 但就一论典的写作和翻译而言, 这又另当别论.

有趣的是, phyogs chos 一词在藏传因明中留下了大篇的辩论外.  sapakṣa 一词在后来著名的学者 Tom J. F. Tillemans 的一篇专门论文("On Sapakṣa",1990) 中似也发生了根本理解的误会: 他似乎将  sapakṣa 中的 pakṣa 作了 pakṣadharma 中的 pakṣa 理解了. 尽管 Tillemans 已经不同于其它的欧洲著名学者如Frauwallner, Steinkellner, Franco , 是一个较注意藏族注释文献的学者, 在他包括这一篇论文的工作中, Tillemans 甚至都已经关注到藏族著名学者 ngang dbangbstan dar 的注释, 但他仍是没有躲过这个 pakṣa 之误, 以致全篇论文似乎从一开始就"". 而他毕竟是国外同行中的翘楚, 他一 "", 后来引用者再发现和纠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较之下, 玄奘译因明时, 不知是什么原因, 他在 sapakṣa, vipakṣa 的译文中拒绝了字面义借用"", 而更译为一个容易使读者清楚分别的"". 尽管若按法称的解释, 这一借用在逻缉和在字面语义上 (sgra bshad) 依然可行, 但是, 玄奘有意更译的 "" , 实质上是为汉传因明除了一害的. 只是玄奘的好意却因为汉地因明的迅没落最终没有太大地惠及汉人读者.

实上, 我相信, 如果翻开始玄奘等古译, 若就同一词发生新义时, 采用新译应不乏他例. 这本是翻译中的一个基本手段. 而问题是在 mtshan nyid 一词在古有译 "" 今若改 "性相" (或其它) , 它似乎不是一个完全的新意, 而似乎只是一个旧意的严格规范用法. 据此, 云丹师的作法和我的作法正在两可之选中. 而我个人的考虑是, 在格鲁派后期的作品中,mtshan nyid 这词本身也被严格定义了. 也就是说, 过去作 "主要描述" 用的 mtshan nyid 原则上不能被格鲁派现在的注经系统称为mtshan nyid , 譬如云丹师所举在俱舍和毗婆沙论中的那些""就不能是"性相". (当然, 极个别旧释中 "正好" 合符要求的例子除外). 这在格鲁派一系的注释语言系统中,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可以看到, 在这个注释系统中 (特别是各扎仓教材之后) "mtshannyid "的名词可以说是获得一个准确"正名",也就是说, 该词在新注释语言系统中成为了对被定义事的"实名".如果要编字典, 它要排首条的. (有趣的是, "性相" <藏汉大辞典> 中是 mtshan nyid 的唯一注释.) 相反, 这个词原有的古译或古释只能被视作一个词源化的借注了. 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可能要算"空性"一词吧.

我当初译"性相",或许是受到藏汉大辞典的及一些近代的因明译典的影响. 现在仍坚持这个译法, 则是有了以上的考虑. 当然, 我知道这个选择不应成为滥用新释的借口, 应当有必要的解释和有效的约束.
发表于 2013-12-3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咋没有看出他这篇论文里面有啥不对头的地方?!
发表于 2014-1-14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請教諸位大德一件事,

藏文&#3928;&#3930;&#3923;&#3851;&#3913;&#3954;&#3921;&#3851;您比較喜歡看到它被譯為"性相"還是"定義"?
藏文&#3938;&#3986;&#4017;&#3956;&#3851;&#3928;&#3930;&#3923;&#3851;你比較喜歡看到它被譯為"因相"還是"原因"?

前者文謅謅的學術水平固然高,但常人能一看就懂嗎,這是否會讓許多人望之卻步,相較之下後者不就親切多了.
古人翻譯的佛經採用文言體,是因為古人能以文言體出口成章,當時這麼翻譯就能利益到許多人,
而現代人有幾個作得到?平常交談時有多少人在用文言?所以現代翻譯的語體就應考慮現代大多數人的狀況,
畢竟譯經的主要目的是要讓人懂,才能讓佛法利益到多一點人,而不是為了要展現譯師個人的文言功力嘛.

總之,翻成文言的未必是好翻譯,好翻譯不一定要翻成文言.

個人拙見,微不足道,如有冒犯,尚請海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1:37 , Processed in 0.03265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