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63|回复: 37

多识仁波切自作自译:《分析我执之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2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3-12-22 17:53 编辑

从那我睡我起语义看, 睡起是身活动身是我。
从那我感我知语义看, 感知主体是心心是我。
又说我的身体我的心,‘的’字表明身心不是我。
因此研究我与身心间, 存在何种关系极重要。
无始世来直至于今世, 我在六道之中作流转。
我造流转之因我流转, 我自创造苦乐我自受。
无我就无流转解脱体, 所以不能说无事谛我。
我执缘体即自我意识, 分为主体识於客体境。
我执境依身心之总义, 心思默认其为我之体。
我执者是自我见意识。 所执我是不分时与类,(1)
不分粗细身心总体义。 此体性质非常也非断,
若常六道生命成一类, 若断造业受报成异类。
一刹那间经历生与灭, 故非常住前后刹那间,
前灭后生生灭紧相连, 形成心续之流故非断。
就像河流和那物种续, 续流同义‘续’指相续义。
前世之我今世后世我, 虽是同续生命类有别。
运用观察胜义谛量法, 分析推论自性究竟义,
我与身心非一也非异, 也非相依相互非具有,
五蕴集合非我形非我。 如此分析虽然不得我,
我非全无事谛量立我。 认定心识为我去寻心,
不见心在体内与体外, 找不到心认定是无心,
此乃牧羊老妇寻羔法, 心本非色怎能看得见?
思想活动证明心存在, 尸体无心愚人容易懂。
具有自相依自性形成, 具真实义自我不存在,
故说有情人我不存在。 蕴身以及外境形色等,
无真实义故说法无我。 具真实义人法我虽无,
并非人与诸法根本无。 缘起事相效应不容疑,
凡夫与佛智中均成立。 凡夫无法运用直觉智,
亲验觉知法性真如义, 但凭经典说教与推理,
可以获得抽象性觉悟。 思维执境虽然属抽象,
间接指向境是真谛义。 法性不属思维境之说,
是说思维无法现实境。 若是凡夫不悟抽象理,
宣说真谛经典有何用? 此颂自作自译是多识。

注释:
(1)‘时’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 ‘类’指,六道众生类。

當一個人了解空性(屬於勝義諦層面)的哲學時,他會發現這(空性)和世俗諦層面的因果法則是沒有牴觸的。 相反的,當一個人對空性的認識愈深刻時,他對因果法則的運作方式也就愈確定。

——法王尊者

皈依顶礼大恩根本上师罗珠然色仁波切!

“我执”是个什么东西呢?这是最主要的,我们平常不加思考地说“我”、“他”,“我执”是什么意思?就是自我意识,认作自己的自我意识就叫做“我执”。
每个名称都有一个所指的对象,那么“我”是什么对象呢?找这个“我”所指的东西。比如,一个牧工把羊丢了,那么无论是圈内或圈外都要去寻找;寻找“我”也是这样,我们要逐步来分析、认知这个“我执”。
“从那我睡我起语义看,睡起是身活动身是我。”,我们平常说“我”做事、“我”睡觉、“我”吃饭,从这个语义上来看,睡觉是一个身体上的活动,那么也就是身体是“我”。

“从那我感我知语义看,感知主体是心心是我。”,“我”想、“我”感受到、“我”知道,从这些语义上来看,感知主体是心,那么心就是“我”, 是什么东西感知的?感知的主体是心,好像心是“我”。


“又说我的身体我的心,‘的’字表明身心不是我。”,说“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心里想、“我”的身体不舒服、“我”的衣服、“我”的房子、“我”的财产,“我”的身体和“我”的思想也是属于“我”的,这表明身、心不是“我”,在语法关系上“我的”的“的”字表明身、心不是“我”。
那么“我”在哪里呢?除了身体和思想还有别的东西吗?没有了!但是我们的脑子里还有一个就像主人公般的“我”,这有三种情况:
一是外道数论派的“我”,是具有常、一、自在三个特点的“我”,这全部是虚构的,没学过哲学的人没有这种概念。“常”就是永恒不变的意思,“一”就是一体的、没有分别、没有主从的意思,“自在”是自由自在的意思。
第二种“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人或奴仆的关系,就像“我”是主人、“我”的身体或精神世界——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属于“我”的意识对象,服从“我”的指挥。
另一种“我”,是和五蕴身融合在一起的“我”,我们世俗谛上的“我”就是这样的,没有考虑、没有分别。通常,虽然说“我”的身体、“我”的思想,但是笼统的把“我”的五蕴身和“我”混在一起、参杂在一起了,哲学上的名字称为商主或商人的关系,为什么称作商主呢?古印度商主带领商人到海里去寻宝藏,但是商主自己也是商人,就好像自己也是五蕴身一样,所以无我的思辨是很难的。
“因此研究我与身心间,存在何种关系极重要。”,我们研究“我”和自己的身体、自己和自己的身心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极为重要。

“无始世来直至于今世,”,无始世来直至于今世,一次一次的转世,无始就是看不到尽头,从逻辑上是没有办法说“有始”的。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开始之时也是人呀、开始之时也是生命呀,如果有“第一”的话,将永远找不到第一。
比如人,如果你找到了“第一”个人的话,那这个第一个人有没有父母?人不可能没有父母而成为人的,比你早的应该是父母,父母才是第一个,那么父母再有没有父母呢?又比如,第一个种子是从哪里来的?种子也是无始的,没办法从逻辑上来找到所谓的“第一”个。
“第一”众生找不到、“第一”佛也找不到,佛是法中生的,是通过学习佛法、修佛法才成为佛的,那么他之前就应该有佛法,也就是佛之前就应该有佛法,而佛法又是佛宣说的,那么在佛法之前会有一个说法的佛存在,这个佛还是从法中生的,这就陷入了是鸡蛋早还是鸡早的怪圈,永远也找不到“第一”个。所以我们的导师释迦摩尼是贤劫千佛中的第四个佛,第一个佛也不是真正的“第一”佛,因此和众生一样,没有办法找得到开始。


“我在六道之中做流转,我造流转之因我流转,”,我自己在六道中流转,流转之因是由我自己造作的,反过来说我又是流转者,流转的制造者也是流转者。
这上面就有一个矛盾,最后在逻辑上没办法解释的就是这点,我造流转之因、我是流转者,那么我之前呢?有没有流转制造者、有没有流转的因?好像有“我开车、车也是我”这样一种矛盾,车子是自己开的,但是车子怎么又成为自己了?

“我自创造苦乐我自受。”,我自己创造的苦乐,我自己享受,苦是自己造的,自食其果,流转是一种自食其果。

“无我就无流转解脱体,所以不能说无事谛我。”,如果说全部没有我的话,就没有流转体了,流转解脱体就没有了,所以就不能说无实体的我,实体的我是存在的,这部分没有加分析,仅笼统的称作“我”,实体的我是存在的,而且每一个人的思想上都有这样的想法,都有我执,所以不能说实体的我都没有。实体的我如果没有的话,那谁造业?谁在流转?

“我执境依身心之总义,”,我执缘体,所执对象叫做缘,缘就是认识的对象、所执的对象,我执就是自我意识,除了自我意识之外找不到别的东西,实实在在的所执对象是找不到的,既不是肉身、也不是思想意识。
意识又分为主体识和客体境,人一半的意识都有一个所指,比如在“我的房子”中就有一个所指的对象,“我的身体”也有所指的对象,“我的思想”也有一个所指的对象,那么“我”在哪里呢?笼统的是指身心的总和体、五蕴体、五蕴身。因此分为主体识和客体境,每一个名称、概念都有所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境。
自我意识的对象是什么东西?是我执境身心之总义。 “我执境”,就是我所指的对象是依身心之总义、总体,是依靠身心建立起来的概念,不是身心本身。就像车一样,车是依车体而建立起来的名称。

“心思默认其为我之体。”,我们一般的心识认定它就是我执体、就默认它是我执体,这是一种笼统的认识。有很多的我执,因为每一个名称都有个所执对象,那么我执是什么东西呢?唯识论说是阿赖耶识就是我执体;经部说第六意识是我执体;有的说五蕴身的总和是我执体;有的说五蕴身的续流是我执体,不是现在的五蕴身,是一种不断的相续,为什么说相续呢?如果前一世是个其他的动物,那么不相续的话怎么会是我呢?应成派认为我执是依身心而存在,不假思索的、是一种依靠五蕴身而建立起来的虚构意识。

“我执者是自我见意识。”,就是把自己认定为我的一种意识,除了意识本身以外没有什么内容。

“所执我是不分时与类,”,这个“我”不是现在的我,现在的我是一个人,六道中其他五道的众生怎么会是人呢?人的前一世或者前前世又是什么道的呢?所以五蕴身也是不一样的,笼统的不分时间,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不分时间。
“类”是种类,不分畜类、恶鬼、地狱、天、人、阿修罗这些种类,是一个笼统的、虚构的“我”,不分种类。如果分类的话就麻烦了,那将什么都不是了,连人都不是,无始世来不知道转了多少世。

我在今年写的《宗喀巴赞》的解说里面插了这么一段话:我们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确定了每一个名额某某人的转世、某某菩萨的转世,某某活佛的转世,我这么能够确定呢?而且排列第一世是什么、第二世是什么、第三世是什么,一直排到自己,自己认为就是这个转世,那么你这个第一世之前呢?有没有转世?既然是无始世,那怎么会不算第一世之前的世呢?光称是什么学者、高僧、国王的转世,是乞丐转世的怎么不说?由动物转世的怎么不列入自己的传记?我某某前世是一个恶鬼,这个怎么不去说?把好的历史罗列起来好像很光荣,这符合客观吗?而且有的还把自己当做是过去某某活佛的转世,却不知道自己过去是个什么样的众生。坐在活佛的位子上享受活佛的荣誉,接受大家的供奉,自己却不学法、不修心,乱七八糟的,这样的活佛有很多,光躺在过去光荣历史上,是某某活佛的转世,我觉得这样是靠不住的,你自己觉得是他的转世吗?

DL尊者就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可能不是第十三世DL的转世。五世DL的自传里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子,智力也仅属中等,侥幸的把我放在了四世DL转世的位子上,我就变成了五世DL。说得很客观!所以我们现在这个转世体系的弊病很多。

后来我把这个稿子写完后去出版,他们看了之后就询问我说是否要删掉这一段,我说不删,就放着,就是要针对有些人。
六世贡唐大师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来年时他的管家给他修好了囊欠,很大、很豪华,结果管家被大师骂了一顿:“你修了这么豪华的囊欠干啥?我只能活几年了,再活不了多久了,我死了以后你们在选上一个小孩子当做我的转世,来放在我的座位上,如果不上路的话,那不是坏我的名声吗?”有些人认为的活佛转世不是那么神秘的,是由人确定的!
有一次法王在谈到转世时说,他小时候在梦里面有一个人叫他的名字,叫了名字之后他就答应了,当他醒了之后就想,这是谁的名字呢?于是就问他的老师:“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人吗?”他的老师回答说:“有,这是一个高僧。”于是法王就说:“如果转世的话,我有可能是这个高僧的转世。”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3-12-22 18:02 编辑

“不分粗细身心总体义”,粗分的身是肉身,密法上来说是意身或意性身,由烦恼障造业产生的肉身,八地以上的菩萨破掉烦恼障以后还要转世,如果转世的话需要用所知障来造业形成意身,意身就是只有意识体而没有肉体,无论意身抑或肉身都属于粗分之身;细分的只有密法上说的元身,元身就是一种气,自己的元身或元气就是细分之身,元神是细分之心,密法上所说转世的因子就是指这个,不是粗分的心、不是这个心识。
说“我”的时候不分这个粗细的身心,粗的心是什么?就是我们平常的人的意识,而死亡过程中产生的细微的意识,像光明心之类的是属于细微意识,不是我们粗分的意识,意识也分粗细。
不分粗细身心的,在一个笼统的总体上建立这个我执,建立我、总体义。

“此体性质非常也非断,”,这种“我”不是永恒不断地,也不是刹那刹那就没有的,非常非断,是一种刹那相续。“刹那相续”是什么意思呢?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发生变化。
“刹那”有几种解释,一个就是眨眼的功夫,一眨眼大概是一秒钟的时间,一眨眼分成六十份,六十份之一算作一刹那,一眨眼的六十份之一是一刹那,这是一种说法。还有的大乘经典里面说,一眨眼的三百六十份之一是一刹那。刹那就是这样的,极短的时间,把时间分段时再也无法细分下去的时候就是刹那。
物质可以细分到原子、电子、中子、夸克等,但时间是个续流,生命等都是以刹那来决定的,现在通过电子仪器可以分清楚一秒钟的四万份之一,那是非常快速的。所以我们可以笼统的把刹那了解为是极短的时间,再也没有办法细分下去的时候就是刹那的概念。
就在这个当中变化、生灭,人的生灭就像晚上打上去的花炮一样一亮就没有了,连续的一个接着一个,虽然总体是不会灭的,但是其个体却是生生灭灭,生灭相续,前灭后续,刹那灭刹那生,“非常”就是指这样一种意思。“非断”不是说灭掉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人的生命不是这样就会消失的,即便是到了涅盘也不是这样消失的,大乘涅盘还有今世的存在、佛世的存在。


“若常六道生命成一类,”,“常”是永恒不变的意思,有的人说意识是永恒不变的,这就犯了一个错误,意识是一个存在、是有的东西、是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那怎么可能是常法呢?只要是有的,就不会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只要是没有的、像空性那样的东西,才是永恒不变的。

“若常六道生命成一类”,如果常存的话,那么六道的生命就会成为一类了。我是什么东西?是人类还是动物?是鬼还是阿修罗?你总不能这样来说吧!所以常的话那就只有成为一类了。

“若断造业受报成异类。”,如果是断的话,那么造业和受业的就不是同一个人了,自造自受怎么解释?自己造了业在断之后,难道要别人来受业吗?若是断的话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一刹那间经历生与灭,故非常住前后刹那间,”“一刹那间经历生与灭”,也就是说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人的肉体或人的思想意识,都是在刹那刹那间的变化当中经历着生与灭。

前灭后生生灭紧相连,”,所以是相续之常,而不是永恒之常,相续是常在的、是有为法,和真常不一样。

“形成心续之流故非断。”,心续——人的生命是刹那相续的存在,是不停的在变化着,当然这一下子是看不出来的,好像是常的一样。

佛经里面说,把今天的我看作是昨天的我是一种常的思想、常的观念,这是错误的。今一刹那的我不是前一刹那的我,已经发生变化了,就像水一样流走了,身体在变、思想意识在变,所以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句话非常正确,我们看到的静止仅是相对的存在而已,实际上运动是绝对的。
人从生下来以后,每一刹那都在变,但不到某个阶段是看不出来的,人老化的过程也是这样,不是很明显的看得出来,好像昨天和今天没有什么变化,去年和今天也看不出来,只有过了几年、好久没见到面之时才看得出变化。
树叶黄了也不是一天的功夫,它是逐渐的在变化,只有当它变成黄颜色之后我们才会注意到,在变得过程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实际上它一直刹那刹那在变。

“就像河流和那物种续,续流同义‘续’指相续义。”,比如粮食的种子变成禾苗,禾苗长大了以后有生出种子,种子再撒到地里又长出禾苗、庄稼,这也是一种相续,物种都是这样变动的。续和流是同一个意思,是前后相续的意思,

“前世之我今世后世我,虽是同续生命类有别。”,前世的我与今世的我、后世的我,虽然是一个生命的流转,但却是类有别。前世如果是天人,今世如果是人,下世如果是地狱,怎么会是同一个呢?类有别就是指这个意思,既不是同一个,也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自己还是自己,那么自己在哪里呢?
如果从长期的角色来讲,有一点很像,忽然穿上件衣服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六道的众生就像化妆一样,化妆的仍然是同一个人。但是还有点不相同,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是人的话,那就是六道的主体了,始终成了人了,不是!

运用观察胜义谛量法,分析推论自性究竟义,”,那么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分析推理的是“我与身心非一亦非异”,我跟身体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另外的什么东西,所以是非一亦非异。

“我与身心非一也非异, 也非相依相互非俱有,”,“也非相异”,身心依靠“我”还是“我”依靠身心?“相互非具有”,身心具有“我”还是“我”具有身心呢?

“五蕴集合非我形非我。”,“五蕴聚合”,五种不同的元素是“我”的话,那么“我”就变成为着五样的元素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里面“我”究竟是属于哪一个呢?“形非我”,身体不是“我”、形状也不是“我”,人们说“我看到谁、我看到了一个人”,人能看到吗?

我们在辩论的时候说人是看不见的,看到的这个是人体不是人、不是全体,这个叫做不相应法,既非色又非心就叫做不相应法。人是不相应法、生命之类的都是不相应法,因为人是身体和思想合一者,如果人是身体的话,那尸体也会成为人了,所以我们看见的不是人,是人体,人的心理你能看到吗?人的心是如何你能看到吗?
所以心体不是“我”——身心非一也非异,也非相互具有——五蕴身具有“我”或者“我”具有身体,也非五蕴聚合、形状也不是“我”。
车也是这样分析的,车体不是车,车与车体不是一者,也不是别的东西,也非相异,车不是依靠它的车体,车体和车也不是互相拥有,车的零件聚合体也不是车,如果形状是车的话那么模型就成为车了,所以形状也不是车,房子的形状如果是房子的话那么画的房子也成为房子了。

像这样以弃法来分析它的名称和实物之间的关系,找不到,没有,这样去寻找的话“我”是找不到的,从寻异体的分析方法来寻找“我”是找不到的,不经过分析、笼统的叫做“我”就可以了

“如此分析虽然不得我,我非全无事谛量立我。”,经过七个方面来分析虽然找不到“我”,“我”非全无,但“我”是存在的,实体的量、世俗的量建立的“我”是不能破的

“认定心识为我去寻心,不见心在体内与体外,找不到心认定是无心,此乃牧羊老妇寻羔法,”,有的人认定心识为“我”去寻心,不见心在体内与体外,找不到心而认定无心,这叫做“此乃牧羊老妇寻羔法”。现在有的教派对那些文盲层次的人说:“你去找心的时候,心在体内还是体外,在体内或体外找不到心就是‘我’、找不到心就是‘我’。”就是这样简单的去忽悠。
心是看不到的怎么能找到?“我”是无形的东西,找不到心就能认定是无心吗?所以他们就认为无心就是无我,这就叫做“牧羊老妇寻羔法”。牧羊的老妇丢了羊之后到处去寻找,羊羔虽然丢了但它是有的,这跟“我”是不一样的,“我”不能当作羊羔来寻找,羊羔是有形的东西可以找到,“我”是无形的东西怎么能找到?“我”是一个虚假的、虚构的概念怎么能找到?

“心本非色怎能看得见?”,心本不是色相怎能看得见?

“思想活动证明心存在”,, 思想活动就证明心存在,这个很简单,心不在的话是活人还是死人?

“尸体无心愚人容易懂。”,没有心的就是尸体,尸体与活人作比较愚人比较容易懂,尸体没有心嘛,但是那样内外找是最愚笨的方法。

“具有自相依自性形成, 具真实义自我不存在,”,“我”哪有相呢?概念中的“我”是什么东西?寻找以后找不到,具有自相、以自性形成的、具真实义的“我”是不存在的,笼统的“我”是存在的、世俗谛的“我”是存在的,胜义谛的东西经过分析、寻找之后是找不到的。

“故说有情人我不存在。”,有情、人、“我”是不存在的,我们说的“我不存在”只能从自性的意义上、胜义谛的角度上说人是不存在的、“我”是不存在的;世俗谛的角度上说“我”是存在的,因“我”存在才造业、转世。

因为宗喀巴提出这个思想,佛教里面很多别的学派就批判宗喀巴:“佛说人无我,而你却说人有我。”世俗谛的“我”是存在的,这是格鲁派的特殊观念!他们把二谛分不清楚、混淆了,在把胜义破掉的同时把世俗的也破掉了,因此他们说“我”是不存在的,前期的中观观点都犯这个错误。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真 于 2013-12-22 18:05 编辑

“蕴身以及外境形色等,无真实义故说法无我。”五蕴身、以及外境形色等外部的世界无真实义,因为都是缘起的,故说法无我。蕴身为什么是法无我呢?因为人我不是蕴身,它是以蕴身建立起来的一种概念,不是蕴身,蕴身是物质的东西、是色体,应该属于非人之法。人无我是从胜义谛的层面上寻找不到“我”体,在胜义谛的层面也上寻找不到万物之体,故说人无我或法无我。

“具真实义人法我虽无,并非人与诸法根本无。”,并不是说没有人、没有法,这个必须要分清楚。这个就是胜义谛的层面上无人、无法、无自我,在世俗谛的层面上有人、有法,这两个必须要分清楚。

“缘起事相效应不容疑,”,缘起事相的效应是不容怀疑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什么业就得什么果,这是不容怀疑的,实体层面上缘起是真实的存在。

“凡夫与佛智中均成立。”,凡夫和佛之中均能成立,缘起实相属于俗谛,格鲁派的观点就是佛可以看见世俗谛,所以是遍知者。

“凡夫无法运用直觉智,亲验觉知法性真如义,”,凡夫无法运用直觉的智慧,来亲眼觉知法性真如义,没办法亲自体验或觉知真空。

“但凭经典说教与推理,可以获得抽象性觉悟。”,这个觉悟是抽象性的,凡夫通过资粮道和加行道修定,最高境界可以达到对空性的抽象性的觉悟。因为人是没有办法破除二见的,真实和假象混在一起就叫做二见,把假的当作真的也是一种二见,真实执是二见,把主观和客观看作是隔离的、彼此不想干的也是一种二见。

“法性不属思维境之说,是说思维无法现实境。”,俗体执里面不能分辨、打破二见,所以世俗修法的人在加行的四个道位时,最高位上也只能获得抽象性的,超越这个位时就马上到见道,变成直觉的时候就到了见道位,这时候人的智慧就会有一个质变性的飞跃。

“思维执境虽然属抽象,间接指向境是真谛义。”,这是宗喀巴的特殊见解,在六部中观的著作里面,在最后的《菩提道次第略论》的止观部分才讲到这个观点,

“间接指向”的是真谛,因此可以悟到真谛,不是直接认识到,但是间接可以认识到,隔了一层。在这之前,好多的藏传佛教的修行人连间接的也认识不到,跟本就悟不到空性。
比如以烟来推火,山背后有火,因为是看到了烟,间接指向就是真实的火。过去汉传佛教把这个间接指向叫做单著境,不是直接认识的,是间接认识的。

“若是凡夫不悟抽象理,宣说真谛经典有何用?”,如果说凡夫连抽象的空性都悟不到,那么宣说真谛经典有何用?我们学了有何用?所以抽象的空性可以认识到,间接的空性可以认识到。

我执是一个法执,我执是中观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还有特别写出了一种很细的分析方法,究竟我执是一个什么的心?实际上我执是笼统的自我意识,除此之外寻找不到我执之体。我执之体究竟指的是什么?没有,没有具体的东西,真正是一个空洞的、虚拟的一个概念而已。因为这个虚拟的概念产生了爱或恨、产生了各种烦恼,由此造业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所以要破我执。

比如说我的财产、我的家,如果连“我”都找不到的话,何来“我的家”和“我的财产”?我的爱、我的贪心都是虚拟的意识产生的,破除的时候要从根本上来认识这个“我”、我爱、我恨。

那么“我”究竟是什么面貌?找一下,在身体上、思想上找不到,寻来寻去找不到,笼统的好像“我”是主人公一样,我的身体和我的心、我的思想意识就像我的奴隶一样被“我”所掌握。经过推理以后,真实的、根本的东西就没有了,所以由此而产生的烦恼、情感也就是无源之水了,没有了根源,没有了根据,仅仅是一种虚构的、虚拟的东西。

我们从理论上认识这一点并不难,但是我们在修的过程中,真正反反复复破的话,很难,我执是很难破的,只有在烦恼障破除了以后,才可以最根本的破掉我执、法执。一切烦恼的温床是我执或法执,所以在中观里面我执和法执是一个重点、核心。

人是佛法中二谛义的核心,自性上虽然是空的,但现象上是不能否定的。我们的空性也不是在否定空性,在观空的时候我们怎么观?我们世俗心观空只能在思想意识里面消除有见。

比如,观本尊时我们首先是这样观的:

在自己的心中的“吽”字(或其它本尊的种智字)放红光或者蓝光(空行母是放红光、像大威德等有的是蓝光),无边的宇宙全部融化在蓝光之中,就像冰放在热水里面融化一样,山河等全都不存在了;接着把放出的光从边缘上再收回来,比喻像镜子上哈了口气一样,冷却时是从边缘收缩到中心,先是器世间消失、然后是身体消失,器世间消失后光收缩到身体的范围,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什么都没有了,这是第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随着光的收缩身体也要融化掉,从脚尖、从头顶往心中融化,整个身体融化掉,一直把光收缩到心间的“吽”字,这是第二个阶段。

现在虚空中只有一个“吽”字,“吽”字下面的“喔”字融入“哈”字当中;“喔“字没有了只存在“哈”;“哈”向上融化、消失以后剩下上面的半月;半月融化掉以后剩下圆点;圆点融化、消失以后就剩下一个“那达”,就像香头上的一缕青烟,这是第三步。

融化掉以后什么都没有了、空了,就成了光明境界,这个跟死亡的过程(死亡八征)是同样的:器世间融入身体当中是第一征,就像青烟一样的感觉,人的地大消失以后在感觉里面有青烟,外部的感觉、身体的感觉什么也没有了,这是地大消失了。人的身体全部融化融化、消失、收缩到“吽”字当中的时候,是第二步火大消失了,火大消失了以后就变成阳焰,这是第二征。当“吽”字下面的“喔“字融入当上面的“哈”字时,是第三征出现了,就像黑暗中有萤火虫的感觉,有一点点的亮光,这是水大消失了。“哈“字直接消失掉以后第四征出现了,就像黑夜里的地窖中点了一盏灯,灯光打到夜空中稍微有一点红光的感觉,这是死亡中间的第四征。人见到这个灯光的时候外气就已经断绝了,风大消失在人的死亡过程中表示人的外气断了、呼吸停止了。

然后只剩下半月形的时候白光出现了,就像月光照在天空里一样白花花的感觉,这叫做“明”;当这个月牙消失了以后,剩下红色的圆点,在意识里感觉到有微弱的红光出现,比喻早上太阳刚生起时光芒打到天空中,天空有一点红色的感觉,这叫“增”,这是第六征;圆点消失融入一缕青烟“那达”,“那达”就是一丝丝在颤抖的青烟,融入“那达”的时候思想上突然就黑掉了,就像灯灭掉了一样,最后意识就暂时没有了、消失了,突然就没感觉了,光感都没有了,这叫“得”。

然后一刹那间现出一种光明,如果是死亡过程中出现的话叫做“母”光明,是身体上自然的光明,就像晴朗的天空中既没有月亮的白光、也没有太阳的红光,一种空朗朗的感觉,这就是死亡光明。死亡八征和收缩观空是相应的,常规上人死亡时基本依循这四个阶段,但也有例外,突然间猝死的没有有这个过程,中间的过程会缩短,一般的、常规的死亡都要进经历这死亡八征。

入空了以后身体没有了、意识也没有了,出现了一个新光明,我们在观的时候也是这样来观的:“那达”消失了以后一片空旷,什么也没有了,都是空荡荡的,在这个期间我们可以根据仪轨来观风轮、火轮、水轮、地轮四大。

这些是观空的方法,在我们世俗的意识中也就只能这样来空掉,再没有别的办法了,虽然这不是空义,但是密宗里面只能这样来观空。所以观空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把有的东西全部消失掉,在想的过程中逐步消失掉,这是“全失”和“后失”两种名称、两种观空的方法。观光明的方法叫做“全失”,它不观器世间,身体像“吽”字一样全部消失;第二个名称是“后失”,先把器世间观空,然后再观空自身,“后失”就是器之空在前、自己之空在后。

这是根据宇宙的规律而来,宇宙大地粉碎了以后变成微尘,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空了以后左边有气流变成一个风轮;然后气流中的蒸汽下雨,雨水汇集成大海,这是水轮;一般的在世界形成过程中没有火轮,但是为什么说到有火轮呢?四大是分不开的,是以电子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我们观的时候有火轮,共三个火轮;由水的冲积沉淀形成地轮。

这是按照世界的形成来观想的,然后才有须弥山、本尊的无量殿等的产生。我们观空的时候就要这样来观,也只能够这样来观,再也没有别的办法。

这种观空方法在很多的生起次第里面都讲到,我们世俗的心怎么空?把有形的世界空掉、有形的身体空掉、意识空掉,然后才能建起佛国世界,然后才能建起坛城,然后才能生起本尊的身体。

如果不按照这样的程序,会始终觉得是在房子的里面观?还是在房子的外面观?地不平怎么来观?自己的肉身怎么会成为本尊身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消失掉!观本尊、观仪轨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适合于一切观空,在平时观空的时候也应该经常这样观缘,逐渐逐渐的经由反复的锻炼,时间长了就会证悟空性。

——完
顶礼伟大的导师多识仁波切!至诚祈祷您长久住世,弘法利生,并能有缘慈悲摄受于我。


发表于 2013-12-22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老笨把仁波切这篇文章加到《多识活佛文集》里。
http://bbs.gelup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922&highlight=%B6%E0%CA%B6
发表于 2013-12-22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身就是一种气,"

这个气,是什么概念。请教。
发表于 2013-12-2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3-12-22 19:09
建议老笨把仁波切这篇文章加到《多识活佛文集》里。
http://bbs.gelup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 ...

看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pengcuo 发表于 2013-12-22 21:04
"元身就是一种气,"

这个气,是什么概念。请教。

      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人还有一种最密的金刚体,我们所见到的宏身——粗分的肉体会老化、会死,但金刚身是无始以来不坏的。人的精神和肉体的种子作为一种细微的气存在于体内,也叫能量,美国、台湾都把“气”译为“能量”,这是对的,藏语中“气”就是能量的意思。气为体,神为用,神气合一就是金刚体,是转世的因子。我们人身上有十种气,是一种微细的、看不见的东西。每个生命体活着的时候,金刚体存在于中脉之中,很小很小,人眼看不见,而且是呈潜伏状态,不起作用。外气一断,外部作用消失后,金刚体才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中阴阶段显现为中阴身。
~~~~~~~~~~~~~~~~~~~~~~~~~~~~~~~

       佛教对宇宙万物的本源除业生成说和众缘和合说而外,密续部还提出宇宙万物“生于气,住于气,毁于气”的“气生成”说。“气”属于物质。密法中转世的主体并非纯精神体“灵魂”,而是元气和元神合一的金刚体。“气是神之体,神为气之能”,因此,生命转移和生成都离不开气。地球和天体的生灭运转在密法中认为是大气的作用,故云:“万物生于气,毁于气。”
~~~~~~~~~~~~~~~~~~~~~~~~~~~~~~~~~~~~~~~~~~~~~~~
      转世的不是单独的灵魂,灵魂转不了世,转世的是元神和元气。元神和元气就像酒的味道和酒一样,两个是一体的东西,没有酒就没有酒的这个味道,没有酒的味道也就没有酒,所以把这两个没有办法分开,它们是一体的。所以气是一种物质的东西,而识是精神的东西。这两者在人体上就存在,一直到最后成佛的时候仍然存在。气体变成佛的色身,识体变成佛的法身。为什么叫续?续就是连续不断的意思。从人到佛都有物质的基础,这个就是续流。真正的人的续就是元气和元神之续。这个续流将来转化了、净化了以后就变成佛的两身了。所以没有相悖之处。认为密宗和显宗相悖,或小乘和大乘相悖,这些都是自己没有真正认识圆融,没有彻底认识,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所以才有这种看法。
~~~~~~~~~~~~~~~~~~~~~~~~~~~~~~~~~~~~~~~~~

密法在生命的转世因子——超微体和超微意识规律的解释和相应的修法方面弥补了显教经论的不足
  比如转世怎么转?
  显教认为死是灵魂离体,以为转世就是灵魂转世。显教只说到这个程度,对转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理论上并不完善。
  在密法中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人的转世因子不仅是灵魂,还有气——业气。气为体,神为用,指元神和元气。元神和元气任何时候都是金刚体,是不能分离开的,在世时是隐蔽的,死了以后,只有与肉体(宏体)脱离时,才显现出来,转世的时候就是这个元神和元气。因为有这个理论,才有相应的修法。
  密法解决了转世上的一大问题,也出现了中阴身成佛的控制法——如何控制元神和元气,弥补了显教修法的不足。
  为什么叫密法?好多深层的东西在显法中密而不宣,在密法中才有解释,所以叫密法。
~~~~~~~~~~~~~~~~~~~~~~~~~~~~~~~~~~~~~~~~~~

佛家在人的意识的性质分类、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和精细程度是现代心理学远不可企及的。因为思想意识是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作用,所以以研究物质为长项的实证科学在面对非物质的精神世界时便显得一筹莫展。
  显宗佛教认为生命的本体是无形的精神,转世和解脱成佛、聪明与愚昧、欢乐和苦恼、高尚和卑劣、勇敢和懦弱都是心的作用、心的品质的表现。对心性的本质、存在形式和作用的认识及其改造转化的方法,构成了教义理论体系。因此,把佛教称做心学、人学、生命学是恰如其分的。
  但在更深层的研究中就会发现,显宗经典理论诸如心在本质上是什么、精神的心和物质身体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无形的精神如何受染等方面似乎还留有一些不能圆满解答的尾巴。
  比如说,显宗理论在心性本质问题上有“心性本空”、“心续不断”两种说法。
  “心”既然非物质,无形无色,其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呢?
  佛经中说“心因境生”,也就是说在对外境的反映中才表现出心的存在。
  那么,原始心在无境的情况下又是怎么存在的呢?又如作为不空的缘起心刹那流变的续流,有哪些缘起在保持着它的续流呢?
  又比如十二因缘中转世的主体是受染意识,转世投胎后,在母体中产生名色(受想行识无形色故称名、肉体称色),“意识”扮演着种子的角色,名色五蕴身从识中生出。
  这里就有个矛盾,如果意识是色身的种子,那么意识就不是纯精神的东西;
  如果色身来自母体,那么前世的色身业因缘的异熟果怎会生自母体呢?这在因果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又如《俱舍论》中说,无色界生命的色蕴处于潜在状态,否则,再转色界时,就缺乏色蕴的种子,这说明意识本身带有物质成分。因为,同因同果,异因异果,在无形的意识中,生不出有形的物质色体。
  又如苦乐归根结底是思想意识的感受,那么和肉体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没有关系,那么身体的疾病和饥饿寒热怎么会影响到心理上的苦感呢? 没有眼睛的人为什么没有视觉功能呢?五官之识,没有五官也能存在吗?若存在俱生盲人该有色感。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显宗经典理论中无法找到合乎逻辑的答案,但在密续中对以上这类问题做了圆满解答。
  (一)密法认为意识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无论显露的宏观意识和作为意识能量种子的潜在微观意识,都和物质色体是不能分离的。宏观的意识和宏观肉体的分离,就意味着肉体的死亡、宏观意识的消失和生命周期的结束。
  紧接着以微细气体为载体的细微意识从休眠状态苏醒,接替肉体和宏观意识的职能,开始运转。  
  微细的气体和微细的意识是永不分离的金刚体。气是色(物质)识是非色,在金刚体中气是体识是能,它们的关系不是气识两种东西的组合,而是一体的两种性质,所以续经中说“既是气,也是神,动为气,静为心”。
  这样以来,无形的精神有了存在的形式(气),转世和生住灭的生命过程中,意识以气的作用形式发挥着能量的作用。气和识为一体的原身转化为宏观肉体和意识便是转生。
  当宏观肉体和经脉老化受损,精气血枯竭时心气亦衰竭而导致灵肉分离的死亡,这时原身开始运作。
  以细微的原身为主体的三身、三识的人体理论,填补了显宗理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三身是:
  宏体——肉体;
  微体——精气、血、脉;
  极微体——气体原身。
  三识是:
  宏观显露识——活人的意识;
  微识——进入死亡过程中的八十种情识阶段;
  极微识——死亡光明阶段。
  (二)密法认为人的肉体活动靠气(呼吸)血(脉波、体温)运动,气血运动靠主体意识的作用,意识一旦消失,气血的运动就停止,然后肉体就僵死
  但是反过来说,肉体和精气血脉的盛衰、五官敏钝等对意识的性能、作用、活动等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净化开悟的修心过程中只注重意识,不注重身体的作用是不够的。因此就有了炼气入脉、炼气化精、大乐止心、中脉开悟等一系列修止观净化意识开发智慧的理论和神奇的方法。
  (三)意识和外部环境关系的理论
  佛教本来就重视修炼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但密法进一步认为外器世界、内身精气脉、智慧心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时轮法。
  密宗认为生命和宇宙的本原是气,不但人的生命和意识离不开气,就连地球和日月星辰都悬浮在气中,在气的作用下运动。如气候的寒热、四季的变化和人的身心的关系;日月蚀对人体中脉开合的关系;清晨黎明和第四级光明心生起的关系问题;观修面对的方向的不同作用问题;特殊区域地段对身心的作用问题等。
  掌握人和天地的关系的规律,在止观和开悟见性的修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显宗是修心的理论的话,那么密宗就是身心双修的理论;如果说显宗是纯精神的一元论的话,那么密宗就是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
  若以物理学相比,显宗理论就是经典物理,密宗理论是量子物理。
发表于 2013-12-22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世贡唐大师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来年时他的管家给他修好了囊欠,很大、很豪华,结果管家被大师骂了一顿:“你修了这么豪华的囊欠干啥?我只能活几年了,再活不了多久了,我死了以后你们在选上一个小孩子当做我的转世,来放在我的座位上,如果不上路的话,那不是坏我的名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拉卜楞寺现在的贡唐仓囊谦很大,但不豪华,分内外院,内院小,大师和使者等居住;外院大,主要是借给外来学僧和本寺没有僧舍的僧人住的,就在那里,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绝对没有某活佛的豪华!现在的贡唐囊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的,确实比以前的大,当时扩修的目的主要是大师考虑以后的贡唐仓及经师传法时方便容纳更多的僧俗弟子。
下图是前段时间七世贡唐雍增阿科华丹仓在贡唐囊谦传法时内院的僧众,还不算佛堂和外院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3-12-24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邱阳洛耶 于 2013-12-24 14:25 编辑
永真 发表于 2013-12-22 21:37
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人还有一种最密的金刚体,我们所见到的宏身——粗分的肉体会老化、会死,但金刚 ...

三界之中,有无色界;无色者,无色法。无色界的众生到底有没有“气”?如果承认无色界的众生有“气”,那么相当于承认一种不属于“三界之色法”的色法。
楼主有心可以去问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邱阳洛耶 发表于 2013-12-24 14:23
三界之中,有无色界;无色者,无色法。无色界的众生到底有没有“气”?如果承认无色界的众生有“气”,那 ...

显宗理论在心性本质问题上有“心性本空”、“心续不断”两种说法。
  “心”既然非物质,无形无色,其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呢?
  佛经中说“心因境生”,也就是说在对外境的反映中才表现出心的存在。
  那么,原始心在无境的情况下又是怎么存在的呢?又如作为不空的缘起心刹那流变的续流,有哪些缘起在保持着它的续流呢?
  又比如十二因缘中转世的主体是受染意识,转世投胎后,在母体中产生名色(受想行识无形色故称名、肉体称色),“意识”扮演着种子的角色,名色五蕴身从识中生出。
  这里就有个矛盾,如果意识是色身的种子,那么意识就不是纯精神的东西;
  如果色身来自母体,那么前世的色身业因缘的异熟果怎会生自母体呢?这在因果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又如《俱舍论》中说,无色界生命的色蕴处于潜在状态,否则,再转色界时,就缺乏色蕴的种子,这说明意识本身带有物质成分。因为,同因同果,异因异果,在无形的意识中,生不出有形的物质色体。
  又如苦乐归根结底是思想意识的感受,那么和肉体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没有关系,那么身体的疾病和饥饿寒热怎么会影响到心理上的苦感呢? 没有眼睛的人为什么没有视觉功能呢?五官之识,没有五官也能存在吗?若存在俱生盲人该有色感。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显宗经典理论中无法找到合乎逻辑的答案,但在密续中对以上这类问题做了圆满解答。
 密法认为意识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无论显露的宏观意识和作为意识能量种子的潜在微观意识,都和物质色体是不能分离的。宏观的意识和宏观肉体的分离,就意味着肉体的死亡、宏观意识的消失和生命周期的结束。
  紧接着以微细气体为载体的细微意识从休眠状态苏醒,接替肉体和宏观意识的职能,开始运转。  
  微细的气体和微细的意识是永不分离的金刚体。气是色(物质)识是非色,在金刚体中气是体识是能,它们的关系不是气识两种东西的组合,而是一体的两种性质,所以续经中说“既是气,也是神,动为气,静为心”。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邱阳洛耶 发表于 2013-12-24 14:23
三界之中,有无色界;无色者,无色法。无色界的众生到底有没有“气”?如果承认无色界的众生有“气”,那 ...

有情生命都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无形的灵识作用。
无色界生命虽无可见色身,但作为生命,也有色身的潜在因素,否则,下世转入色界、欲界就缺乏五蕴的同类前因。
显宗经典中关于生命转世的因素,只提到灵识、五官之识和心识的总合识体,但如果没有色体的同类因素,五蕴中的色蕴就缺乏遗传前因。
如果没有色蕴,灵识将无着落,依靠什么借以存在呢?这是显宗转世理论方面没有解决的问题。
但在密宗中指出转世的因素不光是灵识,还有气体。这元气和元神是体与用的关系,无法截然分开。
这一理论完全解决了显宗未能解决的问题,对色身的形成也得到了更合理的答案。

又如,在显宗经典中也有十地菩萨得到诸佛的灌顶,获得说法自在的法王的资格,实际上这灌顶意味着进入密宗的最高层修持。根据无上密的原理,显宗道菩萨在最后成佛时,必须进入密宗,用密宗的特殊方法,消除业气、净化元气才能成佛。
既然气是体,识是用,就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它们是“金刚体”。
成佛既然要消除意识中的二障,也需要消除“气体”的污染,否则,识虽净而体不净,如何成就色法二身?五蕴转化为佛的五智之说,如何解释?
因此说显法和密法是佛法的有机的整体,从理论和修持上显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显法是佛法的基础,密法是佛法的精华,密法的修持必须具备显法的相应基础,显法的最终成佛必须借助密法。
因此,学佛的人,只懂显法而不懂密法,或者只懂密法而不懂显法,如同“一只眼”,不能算“精通佛法”。

经过福慧双修,众生的色体转化为佛的色体,众生的官识和心识转化为佛的智体,这是粗略的分法。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邱阳洛耶 发表于 2013-12-24 14:23
三界之中,有无色界;无色者,无色法。无色界的众生到底有没有“气”?如果承认无色界的众生有“气”,那 ...

十地菩萨在“法云地”受到诸佛的灌顶,这在显宗经典中讲到了,但对“法云地”灌顶的真正的作用在显法经典中没有透露。研究显宗的人,研究到十地的具体断悟过程时,心细的人不会不注意到这个问题。
又比如转世灵魂的问题,显宗经典中说到五蕴是因缘组合,不能分离,虽无色界生命,也有不明显的色因(即物质身躯的基因),否则,无色界生命转生色界和欲界时,五蕴身中的色蕴和其余四蕴分离时,因五蕴因缘分离而识蕴等也将消失。
人死时色蕴肉体与识蕴等四蕴分离,既然识蕴等与色体分离,识蕴等四蕴已失去了依靠,如何存在、如何转世呢?
显宗经典中对这个问题未能做出合理的解答。
无上密微色体与微识永不分离的金刚体理论,圆满地解决了显宗未能解决的这个疑难问题。
从这些问题上也可以说明显密不可分离,密法是显教高深义理的隐分的显露,显法是密教浅层部分的展示。
有些人不懂显密法之间的深层的这种相互关系,只从宗派门户的狭隘偏见出发,排挤贬低密法,有的人仅凭一些少得可怜的有关密法的知识,对密法说长道短,显得非常不明智。
发表于 2013-12-24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家人 于 2013-12-24 17:59 编辑
永真 发表于 2013-12-22 21:37
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人还有一种最密的金刚体,我们所见到的宏身——粗分的肉体会老化、会死,但金刚 ...

建议楼主师兄具体说明“金刚体”、“元身”、“元气”等词的“密法”经论出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人 发表于 2013-12-24 17:52
建议楼主师兄明确指出“金刚体”、“元身”、“元气”等词的出处。

金刚体及其概念在多识仁波切的《爱心中爆发的智慧.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几个重要特点》、《上师供仪乐空不二法》、《佛教理论框架》、《佛理精华起理赞》中均有提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9:23 , Processed in 0.03966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