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佛懺悔文”典出《大寶積經·優波離會》,目前常見的版本為明藏本(公元1601年)。日本《大正藏》也是明本為底,再利用宋(公元1239年)、元本(公元1290年)對勘。在明、元、宋三個版本中,均有“南無娑留那佛”名 號,日後清、民國、現代的公私藏經課誦也沿用明本文本。 在《大正藏》中還有幸收錄了《優波離會》中“三十五佛”的別譯本主要有三:一、燉煌三藏譯《佛說決定毗尼經》。二、不空譯《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三、日稱譯,寂天著(誤為法稱)《大乘菩薩集學論·清淨品》。 三個別譯本中,《集學論》梵本存世,《大正藏》的編輯者為此將每一佛號附錄了羅馬字母轉寫內容,尤顯珍貴。因為,利用梵文原本,再旁加參考《西藏大藏經》對等的譯文,可以把梵-華-藏三文匯通,以作校勘的輔助。 筆者通過校勘,私認為,目前流通廣泛的明本《三十五佛懺悔文》中“南無娑留那佛”的“娑”字是歷史錯誤。 論據羅列如下: 1.《集學論》中“Varuṇa”意譯為“水天”。 梵文“va”在梵-漢音譯中通常是有寫“婆”和“嚩”,與“va”同體、同音的“ba”寫作“婆”。而“娑”的譯音字返逥梵文通常為“sa”。 “娑”和“婆”完全是兩個字母,不可能存在混淆。 2.不空譯《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也採用意譯,也為“水天”。參考《西藏大藏經》中《大寶積經·優波離會》和《集學論》,取意譯為“水天佛”。坊間所見梵-藏辭典,梵-漢辭典收錄詞條中,“Varuṇa”均譯為“水天” 3.在燉煌三藏譯《佛說決定毗尼經》中,譯者取音譯作“婆留那”,《佛說決定毗尼經》的底本應該是公元1239年刊成的(新)宋本。校勘記載,這個“婆”字在明本和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舊宋本”(公元1104——1148)改為“娑”。 綜合1、2條論據,恰恰“婆”才是正音,明本和舊宋本的改正“娑”是根本和梵本音譯字無法對應的。而舊宋本的錯改和(新)宋本的改正,其間年代相近,為筆者提供了一個思路,即人工手寫和再傳播的複製,必然存在誤差,後世藏經編輯、校勘工作也會間接受原始資料收集的廣度範圍影響。 詳細說來就是:無論是譯經場,還是藏經刊刻,謄抄、校勘、複製一開始就必然存在誤差。實際考慮即,唐、宋時代,照明條件,抄寫製作工具,書寫程序中人員識字文化程度,勞力疲勞,工作計量、日期期限的壓力等。 筆者的這個看法是通過較為抽象的多文字還原-翻譯來判斷。後來又找到實際證明。《大正藏·寶積部》收錄玄奘法師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在“北方如來說誠諦言”文段,“娑羅帝王佛”的“娑”在燉煌本中是“婆”。限於軟、硬件條件限制,不能得見燉煌本,以能直觀觀察唐人寫經的實情,是有遺憾矣。 部份梵文內容參考林光明《簡單學梵文·基礎篇》中《梵字基本字母漢譯對照表》。特求轉告說明、致謝原作者。引用《大正藏》校勘內容,請廣大讀者查閱紙質原書,以求直觀眞實。 筆者學識粗淺,文中如有錯謬,請諸位方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