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29|回复: 13

雪歌仁波切法語甘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9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諦佛學會的網站是博客,國內上不了。 這裡分享一些博客上的法語甘露:


修習「暇滿難得義大」的量是什麽?
學生問:修習「暇滿難得義大」的量是什麽?會有什麽徵兆?

仁波切答:就像噶當派祖師他們,幾天睡不著,這就是徵兆(哈哈哈~)。

        很多的修行者都有寫他們生起暇滿難得的時候有什麼感覺。比如,我們有「義大」的證量的話,就感覺「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都不敢碰」,「生爲人身太珍貴了,我怎麼可以把這麼珍貴的東西,用在做那些根本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呢?」非常明顯地有這種感覺,就是生起「暇滿義大」的量的徵兆。

  有「暇滿難得」的證量的徵兆,就是連一秒鐘都不願意浪費。人身太難得了!一秒鐘我都不敢浪費、不能浪費。前面「義大」講的是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現在「難得」講的是,即使只是把這個人身放逸地放在那裡也不敢,連一秒鐘我都要緊緊地抓住,有「連一秒鐘都捨不得」的這種感受,就是生起「暇滿難得」的量的徵兆。

  暇滿跟義大的概念要連在一起。具有「我能夠成辦很有意義的事情」的特質,就叫義大。去除能夠成辦這個義大的違緣,就叫暇;具備順緣,就叫滿。暇加上滿的結果,「義大」的特質就出來了。

        從《廣論》科判我們也可以理解,先「正明暇滿」:認識到底「暇滿」是什麼;認識之後,把「暇滿」當有法,這個暇滿(有法),它是義大、它是難得。所以,先把具備義大這個特質的「有法」認出來。有法---暇滿---本身有可以當有法的一個特質、條件。什麼樣的有法呢?可以成立「有義大」的有法。

  我們學過很多經論的話,大概就知道,比如講「一切有為法是無常」,它裡面的意思是:因為是有為法,所以就是無常。 (我們用因明的時候,《攝類學》裡面有一個詞──有法)。如果講「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的話,什麼是「有法」呢?「一切有為法」是有法,然後它是「無常」。一般來說,這樣的句子,我們會把「有為法」當理由,然後成立「它是無常」。所以,講「一切有為法就是無常」的時候,就有「它是無常,因為它是有為法」這個意思。所以,講「有法是什麼什麼」的話,有時候「有法」不僅只是有法的意思,也是理由的意思。

  所以,正明暇滿,然後它是義大,「它」指的是暇滿人身;講「是義大」的時候,就有「義大,因為是暇滿」這個意思。

        不過,修「離八無暇」時的感受,跟修「十圓滿」時的感受也不同。宗大師有講過,修「離八無暇」時,會有「我這麼有閒暇了,那我應該要修學佛法」這個感覺;修「十圓滿」的時候,會有「我具備這些條件了,我能夠修學佛法」這個感覺。所以這兩個的感受不一樣。然後有這樣子的感受出來的結果,「我真的能夠成辦非常有意義的一件大事情」的感覺就會出來。就是這樣子。(摘錄自2013年道次第觀修營)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3-8-9 09:18 编辑

我如何照顧得重病的母親

§§生死課題§§
        上次我在香港,有一些同學問我,他們周圍的人得重病,或親友快要往生,這時候怎麼對待。我就跟他們講我自己母親得重病的時候,我怎麼對待母親的這些道理,他們說對他們很有幫助;那時台灣也有一些人在現場,事後他們建議我把那時候講的一些道理,在這裡再講一遍。

  我媽的狀況是,她得了胃癌末期。起初以為是普通的胃病,就吃一般的止痛藥壓一壓,剛開始還有效,後來就不行了,結果檢查出來是癌症末期!所以,接下來幾個月,你們也知道,因爲那時候我常常在紐約照顧媽媽,所以常常停課。我帶著媽媽醫院和家裏跑來跑去,好像當計程車司機一樣,(笑~)一直在開車,現在紐約曼哈頓的那些路,我已經很熟了(哈~)。

        因為跟媽媽常常互動,就更了解生病的人的心態。有時候她有非常負面的想法;有時候也會有一些正面的想法。她有時候會說,她今生遇到好的老公,非常滿足,然後生了幾個小孩好像都不錯,那時候她就會正面地想:現在就離開這個世界也沒有什麼捨不得。有時候,會負面想:老公也走了(哈哈哈~),小孩也不在身邊(笑~),然後自己才六十多歲,年齡也不大,就得這種病,非常不應該!

轉負面想法為正面
        我們的心很奇怪,一個事情可以正面想,也可以想完全相反的想,是吧?心就是這樣!所以我就儘量把她負面的想法減低,然後提升正面的,甚至把她負面想法的一些道理,轉成正面的思想。

        我多多讓她知道「心跟身體的關係很密切」,讓她清楚這個觀念,如果沒有清楚的話,她自己不會注意:我的心不可以亂、不可以擔心、不可想負面的!清楚這個觀念的話,就比較好,比較會覺察自己。

        所以,我就跟她講身心的一些關係,也舉很多例子:一個家族都得癌症,然後一些親人就看醫生治療;一些人就想:反正已經決定要死了,不用治療了,就坐船去玩;最後,去玩的那些人都好了(笑~),而沒去玩的那些人反而都往生了!我就跟她講這類真實的事情,並且拿這類的書給她看。所以她就有點感覺:“喔!是真的,心會影響這個身體!”剛開始,她會有一些疑問,慢慢地聽多了這些訊息,她自己的看法就有點轉了。真的,這個幫助很大。我相信在台灣大家都會注意這些,但是平常我們西藏人並不會注重,特別像我母親這種沒讀過書的人,更不會去注意。所以我就先從這方面跟她互動,她對這方面有點認識之後,就好很多了。

        朋友教我一種治療,就是用我們的愛心幫助我們的身體。例如,我們把愛心化為一種行動,用自己的手以愛心碰觸自己的身體,慢慢地,心可以幫助到身體。還有我弟弟的美國朋友也告訴我:我們身體裡面什麼成份會造成一些病,特別癌症就是這樣造成的,那怎樣把身體裡面各種不好的成份,也可以說不好的能量或不好的氣排掉呢?他們的療法就是抱或touch,這樣輕輕地碰觸身體,從頭到腳底。弟弟的朋友這樣說,我們就這樣做一做,還真的是有幫助呢!(笑~)我看媽媽這樣做了之後,她心裡慌慌的感覺就沒有了,看起來比較平靜、舒服;當心比較舒服的時候,對身體就有幫助。所以這些療法,主要是心的力量,這種碰觸療法,先幫助到她的心,然後就幫助到她的身體。所以我學到這些療法,用來跟我媽媽互動,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我也一直儘量跟她講一些正面的想法。比如她講,我父親早就走了;我就跟她講,父親在的話,就麻煩囉!(笑~)因爲我父親的個性很硬,很有原則;我想,如果父親還在世的話,可能他會寫很多書,批評這個、那個,這也是很麻煩的事。所以他走了就沒有這些麻煩。我就跟母親講,如果父親還在的話,可能會有的一些可怕的事情。

        還有,她說小孩都不在她身邊;我就跟她說:如果小孩一直留在母親身邊,小孩就不會成長嘛!現在她覺得:喔!我的小孩這個也不錯、那個也不錯,那是因爲小孩都到外面發展了;如果小孩留在她身邊,可能就沒有什麼成長了。
        就像這樣,當她陷在負面的情緒裡面時,我就儘量講一些正面的想法,一直鼓勵她。

  我弟弟的兒子大概三歲多,有一次,他好像長了一個腫腦,我們就完全保密,不讓媽媽知道(笑~),直到現在她還不知道這個事情(笑~)。因為一講,她一定受不了的,對這個孫子更執著。所以,真的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還是要保密,不讓病人知道比較好。為了讓她高興,甚至講妄語也得要講。我覺得,要保持病人好的心情,非常非常重要。

進入病人的内心
        我每天早晚幫她推拿,然後就讓她運動,因為癌症患者必須多運動;吃的也要好,運動也要多。雷(久南)博士教我一些東西,我也學一學,然後周圍也有一些醫生,他們的建議,我也學一學,所以我現在有一些功夫。

        比如說,現在很紅的「原始點治療法」這些,我什麼都學!為了媽媽,我接觸這個、接觸那個,然後就用在媽媽身上(哈哈哈~),好像什麼都非常有用。甚至我也接觸一些氣功:怎麼樣排濁氣,怎麼樣轉好的氣,這些也有一些幫助的樣子。雷博士她們說:房間裡面不要插電,不要有幅射那些;我就把她房間裡面這些拔掉。然後,儘量不要穿深顏色的衣服,特別,黑色的衣服不要穿(笑~)。我覺得這些有幫助啦,但是幫助有限,是吧?!因為我們要幫助的,是治療身體裡的一些病,所以看不到的這種東西,幫助一定有限,不會馬上有很大的影響,有一點點、一點點的總和,幫助就大一點。

     對於病人吃的東西,各種說法太多了;有時候會有矛盾,這一派說要吃這個東西,那一派說不要吃,所以有些複雜。

        在這樣照顧媽媽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看真正對她有幫助的是甚麼,我感覺,她好像非常依賴我、聽我的話,非常喜歡我,所以我做什麼都對她有幫助(笑~)。應該是這樣子,而不是那些療法或食物的緣故。我在她那邊待半個月就回加州;我不在的時候,她好像比較差了。我再回去半個月,她好像又好起來了。實際上,不管我在不在,媽媽還是一樣有做那些療法,我們也請一些真的很會按摩、推拿的人,但是我按摩媽媽的時候,她就說我按的比他們按的好多了(笑~),所以應該是她心裡的影響。所以我覺得:這個病人想要什麼人幫助,這很重要;如果她心裡對身邊的這個人有一點排斥,那就真的不好。所以,我們先進到他的心裏,然後再幫助他。

        我們如果想幫助一個人,就要注意:自己有沒有辦法、能不能進到他的心裏。可能我們給病人吃的很好;可能我們很有推拿、按摩的功夫;但是如果她心裡有點排斥,對她的幫助還是不會很大。跟她講的話,也是一樣,她心裡沒有認同的時候,不管講什麼,她都不會聽得進去。所以我感覺,如果我們想幫助周圍的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先進入她的心裏。等我們在她心裏已經有這樣的一個位置,然後再對她做一做各種療法。

天天讓媽媽受戒、念佛、祈求
  還有,我天天讓她受菩薩戒,以及每天唸《三十五佛懺》的每一尊佛號;我還把她唸的錄起來,有時候她做化療,整個人幾天都沒有甚麼精神,這個時候,我就放她自己的聲音給她聽。

        她唸的這些儀軌,是以「她自己比較有感覺」為主。有時候,我們跟她講:「這個加持很大」。但是,她唸的時候,自己沒有那麼有感覺的話,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大作用。那時候,我也找各種不同教派,包括黃教的儀軌,最後,找到一個白教的四臂觀音儀軌,我覺得這個詞句蠻好的,又簡單,內容又蠻有意思,所以我就把它印出來,讓她唸。這個儀軌講到:「我過去貪心的緣故,造了很多墮餓鬼道的惡業,求佛菩薩消除我的這個惡業。」像這樣子,詞句非常白話,就有一點「從內心裡面講出來」的感覺。有時候,我們唸儀軌會感覺「這句話是宗大師講的,不是我講的。」(笑~)雖然這偈頌是在祈求,但我們不覺得「這是我祈求」的感覺,是吧?!如果這樣的話,內心跟儀軌還是有距離。所以如果唸儀軌的時候,好像這個詞句是我親自講出來的感覺,而且詞句又是白話的話,就更有「這是我講的」的感覺;這樣對我們內心的幫助確實不一樣。

        這四臂觀音的儀軌很短,它裡面有這種詞句:「我過去瞋恨心的緣故,造成墮地獄的這些惡業,求求觀音消除我的這個業障。」就像這樣子,相當好。那個時候,我就想,若把這些詞句更白話一點,我們唸一唸是不是更好一點?不過,要想得圓滿一點,也是要花時間;我也沒有做啦。但是實際上,有這種現成的儀軌,我覺得蠻好的。

  另外,唸的時候,還要看什麼音調會讓自己比較有感覺,覺得「真的從內心祈求」的樣子,而不是嗯嗯嗯嗯……,不知道求什麼(笑~),是吧?!或者唸的時候,好像在喊的樣子,那也不對,而是真的發自內心的祈求;所以唸的音調也有作用。所以,結果,我找到白教的一種調子,跟詞意相當對得上。我就給媽媽聽這個,她慢慢學了這個調,覺得唸了這個調很舒服,好像有一點治療的作用喔!這也是我對她幫助的一部分。

        還有一件事是唸功課。我讓她隨時唸「四無量心」。因為她自己痛苦,會感受到人家受苦是什麼樣子;人家需不需要快樂,她也能特別感受到。所以,把這個感受用在她修行上的話,我覺得四無量心的句子蠻好的。她就替人家想,然後祈求的話,一方面是自己修行;一方面,自己不會那麼陷在受苦的情緒裡面;心比較擴大一點的時候,會把自己這個事情看得小一點;我覺得蠻有幫助。所以我跟她說,「好,我們兩個唸一唸」,就讓她唸『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有事沒事就讓她一直唸這兩句。這內容本身對她幫助蠻大的。

        書裡面也有解釋:「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的意義,對消除業障的幫助是最大的;「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是累積善根最有力的。這兩句,一個是對淨罪最有幫助,一個是對集資最有幫助。因為,我們造「惡業」,是給人家苦,現在是「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就會有去除造惡業的作用嘛。造「善業」,就是具備樂,我們現在祈求「一切有情能夠得到樂」的時候,對累積善的幫助就很大。所以我就讓她隨時唸這兩句,我覺得這些蠻有幫助。

不把她當病人
  另外,有的時候我們也不把她當生病的人。雖然她生病了,但是我們跟她溝通的時候,還是像對平常人一樣對待她,這樣對她內心幫助會很大,也就是不要讓她有「我是病人」,的負面的想法。比如我們問她:「妳現在在幹嘛?」跟平常我們對她講話的語氣一樣,這樣她就會感覺比較像平常人,而不是生病的人。有時候讓她做一些事情動一動,比如「妳把這個拿出去」,或者「妳幫忙擦一下這個桌子」,像這些她也能夠做的事情。我們這樣跟她互動的時候,她心裡就比較不會那麼負面地想。

        當然,正面的想法:她的病會治好啊,以後就完全沒有病啊,這方面我就舉很多例子,比如,誰的媽媽,二十多年前得過這個病,現在完全好了。這人我媽也看過,所以我就跟她說:「妳看,她也是生這樣的病啊,後來就好了呢!」她親自看到這個人,二十幾年前的醫療比現在差,得這種病都好了,所以現在她也蠻有希望的。還有一位我認識的太太,她先生也是這種病,後來好了。

        所以我們就跟母親講,我們周圍就已經看到這麼多治好的例子;我們沒看到的,肯定還有更多人治好的。我就舉這些例子,讓她想一想,然後讓她跟這些人見見面。我覺得蠻有作用的,她心裡會覺得:這些人都好了嘛,我應該會好!就讓她生起這種信心。

        我跟母親的互動,大概是就是這樣子。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3-8-9 09:19 编辑

                                    如何為來世增上生做準備(臨終篇)

        當我們得了比較重的病,可能壽命就剩幾個月了,這時候要怎麼為來世增上生作準備?基本上,除了平常要注意的六個關鍵(見4月會訊“如何為來世增上生做準備---平日篇”)繼續做之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受戒
        第一個是受戒,天天受戒。你們知道,藏系裡面,人快要往生的時候,天天有自入灌頂,意思是天天受皈依戒、菩薩戒、密乘戒,這蠻有力量的。這樣做的話,戒的功德就一直成長、一直成長、一直成長。沒有特別接觸密乘也沒關係,就受大乘八關齋戒;如果身體不方便(因爲受大乘八關齋戒時不能吃晚餐),也沒有必要大乘八關齋戒,可以天天受菩薩戒。當然,皈依戒是基礎,所以天天可受皈依戒、菩薩戒。

頗瓦法
        第二個要準備的是頗瓦法。要儘量接觸一下頗瓦法,要學會修頗瓦法。修頗瓦法主要是靠信心――內心對某位佛菩薩或對某位上師的信心為主。以這個信心,我們就用一些觀想的技巧,把我們的心或我們的氣抓起來,把它送到我們想要去的地方,這就是修頗瓦法。

        但是,平常是不可以修這個法的,要到生命只剩幾個月或一年的時候才可以訓練;平常修的話,命會短壽。如果不會修的話,平常修也沒有關係,因為修不起來嘛!(哈哈哈~)如果會修的話,確實,當練習「把我們本來的氣跟本來的心(非常微細的這個心跟氣)離開我們的身體」這個動作,壽命就會減短。因為,我們的心跟氣離開我們的身體,就是死亡嘛!一直練習這種修法,就會影響到壽命。相關的書裡面都有提到,修這個頗瓦法,要等到自己真的有一點即將死亡的癥兆,例如在夢裡面,或者自己身體的改變,或醫生說確實剩不到幾個月,那時候就要修。修頗瓦法也不是那麼難的,真正難的是信心,所以這個信心是平常可以修的,若沒有信心,你再怎麼觀想,也沒有什麼大作用。所以平常一直要提升這個信心,信心提升之後,修頗瓦法的話,就有作用。


以六度往生
        第三個是以六度往生。要做「以六度臨終」的修法準備。所以我們要懂這個法,臨終時要修這個法。上次(2011年10月)我講過這些道理。重點是,以布施度來說,我們內心裡面,財產等等什麼都已經清清楚楚、乾乾淨淨,我已經布施給某個慈善團體、或某個寺廟、或某個窮人,或給自己的孫子等等,內心乾乾淨淨,一點都沒有「沒辦法離開」的貪著的樣子。

        美國有一位師兄說,他每一次出國的時候,都有立遺囑(笑~),萬一有事情發生的話,心裡乾乾淨淨,沒有抓什麼,沒有被什麼綁住。死的時候被這個綁的話,就沒有辦法離開,所以要有「讓心裡乾淨」的動作。最好是把財產處理乾淨,布施到善的、比較有意義的方面;這是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就要做的喔!

        然後,戒方面,要受大乘菩薩戒或菩薩戒這些,這個要注意。然後,忍辱,就是自己生命當中,心裡對什麼人有一些仇恨啦,要趁還活著的時候把它去除;如果曾經做了對不起人家的事情,就直接跟他講,跟他懺悔,如果不敢講就寫信(哈哈哈~)。總之就是以自己的角度,把它做得乾乾淨淨!不然的話,下輩子這個仇恨還在,這樣是很苦的,所以要把它做得非常乾淨。然後,精進,不管我們當時修甚麼法,可能修菩提心也好,或者思惟什麼法,必須要很認真地、全心全意地做。

        做的時候,心的定跟慧是最主要的,我們要把它認出來。心的定跟慧,最好的就是像菩提心、空性的法。所以能夠把這方面認出來,然後心就對定跟慧追求:「定」――心不散亂、專注力的這個精神;「慧」――心能夠徹底透澈看到我們取捨的究竟道理是甚麼,看到法的實相。我們心要對菩提心跟空正見非常好要;而且,把定跟慧的力量變成圓滿就是靠菩提心跟空正見。

        所以,我們心裡非常欣賞:很有愛心的「精神」(菩提心)、以及很有智慧的「不執著」(空正見)。有了它們,生生世世就不用怕。因為我們的生生世世,真的跟我們一起走的,是「心」,而心裡面最寶貴的就是菩提心跟空正見,所以,我們對菩提心跟空正見非常欣賞、好要,然後心就有「我跟著它」這樣的意樂;我們心這樣調的話,就是定跟慧;所以要能夠以精進、定、慧,這樣子往生。這就叫「以六度往生」。這是還沒往生之前,特別對於「內心以六度往生」怎麼走,自己要懂,然後就要慢慢練習。這是第三個。  

        此外,還有一些補充,我們修頗瓦法的時候,身上不可以穿動物皮做的衣服,這些動物有靈(靈魂),所以我們修頗瓦的時候,它就會障礙我們,就不會修得那麼成功,所以要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3-8-9 09:31 编辑

                                    如何為來世增上生做準備(平日篇)

        我想講一下為來世增上生做準備的一些基本道理。我先講平常的時候如何準備。「平常」是指還沒有到臨終的階段,或還沒生重病而性命只剩下幾個月的階段,…這些情況都還沒發生的時候,但是又感到自己年齡越來越大,離死亡越來越近;這時候,我們為來世增上生怎麽做準備。當然,我完全是以佛教的觀念來講述的。

        我把我們平常要注意的,大概分為六個關鍵:

  第一,每個禮拜讀一次,像《百業經》這一類講業果的經典書籍,然後在這個禮拜保持著對業果的信心,內心就好好地面對自己的身語意行為。

        當然,對業果有信心也要有基礎,要把四聖諦以及世尊開示的空性,這些可以用邏輯推理的道理,學得深入一點,然後才能提升對世尊的信心。對世尊的信心提升,是基本上需要具備的;用這個信心,再每個禮拜看《百業經》等等的經典,即使一個禮拜看一個故事也可以,這樣我們對業果的取捨才會比較重視。   

        不過,我們對業果也不用那麼擔心、心不用繃那麼緊。如果是不知不覺當中做的,或沒有主動、不是故意去做的一些小小的惡業,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因為,影響我們下一輩子會投生到哪裡,主要是「引業」為主,是吧?!這個引業,是業的一種,並不是指所有的業。引業也是一種「業道」,《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講的業道,就是有「基(事)、意樂、加行、究竟」,這樣子完整的業,才叫業道。所以,業道裡面惡的部分,我們不要造;業道裡面善的部分,我們要儘量累積。平常就要這麼做。

        我們平常的修行如果能夠保持這樣做,對於來世,就不用多擔心。一些小小的惡業,雖然有影響,但不會影響投生到哪裡,所以就不用那麼怕啦!有時候我們學了業果,好像更可怕的感覺,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分清楚:什麼是引業、什麼是業;還有我們對於造引業會有什麼狀況,也不是那麼清楚,所以才會那麼害怕。

        以引業來說,我們想一想:學佛了之後,認真一點的話(笑~),好像幾乎不會造惡業的業道,像「基(事)、意樂、加行、究竟」這些,就不會那麼完整。我們可能造惡業時前面並沒有意樂,也可能造惡業後也沒有究竟,所以就不用那麼怕啦!只要儘量造善的業道就是了。

        我們造一個善的業道的時候,它會給我們一個好的生命:可能是人道的好的生命,或天道的好的生命。比如,我們以好的意樂,點一個燈,燒一柱香,祈求一下,這樣「下輩子有很好的生命」的因已經種下去了,是吧?!所以,我們好好做善的業道的話,可能一分鐘裡,「下輩子一個好的生命的因」已經有了,所以就不用那麼怕,是吧?!因此,一天裡面,我們可以做很多次「下一世、下下一世會投生非常好的地方」的因啊!

        問題是,種了這個因之後,果什麼時候才發出來?什麼時候成熟?這是一個關鍵點,是吧?!那就要加上我們自己要常常迴向:「我今生快要斷氣的時候,這些善業能夠成熟!」這方面要多多迴向、多多祈求。

        所以,第一個關鍵是:每個禮拜看一次有關業果的書,然後這個禮拜裡面,好好保持這個觀念;這點也是《廣論》的意思,我只是用簡單一點的話來說明。

        第二,我們過去造的惡業的業道、惡業的引業也蠻多的;這些怎麼面對呢?這些也要解決!不要一直停留在「我現在做善業做得不錯,惡業也儘量沒有做」這樣就滿足了,不行!還要面對過去造的這些惡業,特別是要好好地去除惡的引業這部分。為了去除惡的引業,就要常常懺悔,這方面要注意。怎麼懺悔就看情況:有時候大家一起拜懺也蠻有力量的;如果自己一個人,就天天拜《三十五佛懺》也蠻好的;沒有辦法天天拜懺的話,起碼一個禮拜,自己好好做一次懺悔,這樣也很好。

        我以前曾經想過,一年用十天的時間,大家在一個地方共修,靜靜地一直持〈百字明〉咒,我猜十天應該可以唸完十萬遍的〈百字明〉咒。所以要以《三十五佛懺》、《金光明經》、《百字明》等等來懺悔。這樣子的話,就可以擋住來世會墮三惡趣的可能性。這是平常要注意的第二點。

        第三,《廣論》六度裡面有講到,我們對六度的行持也會影響「下輩子增上生的果位」會不會圓滿,增上生的果位圓不圓滿跟六度非常有關係。那麽我們就要認識:如果意樂有菩提心的話,我們所有的修行,肯定沒有離開六度。所以就要懂:怎麼樣用菩提心的意樂,把我們所有的這些修行,跟六度結合在一起。懂了之後,我們修的六度,雖然沒有達到真正的六度,但也還算是隨順的六度,還算是往六度的方向修行。

        接著我們也要了解,當內心與「六度對來世增上生果位的哪一方面有幫助」連接起來,就會對「努力往增上生的方向」有幫助。比如,布施會讓我們下一世比較富有一點,下一世不會天天為填飽肚子一直忙,不會單單為解決生活的問題而痛苦,而且不會讓我們抽不出時間學佛;這樣看的話,佈施也是一件好事嘛!

        再來,持戒會讓我們投生在比較好的人群裡,有佛法或者比較好的地方,所以持戒對下一世有這樣子的幫助!

        再以忍辱來說,它會讓我們下一世跟周圍的人彼此合得來,周圍的人會喜歡我們,不會互相看不順眼。

        以精進來說,它會讓我們下一生做什麼事情,修什麼法,都很有原則;做事情很有意志力,會把事情徹底做好。

        以禪定來說,修定讓我們心不會那麼散亂,這也是增上生的果位所需要有的啊!

        以智慧來說,它會讓我們把「什麼是更有意義的、要爭取的;什麼是比較不好的、可以捨棄的。」這種取捨分得很清楚;如果什麼都要爭取,不加取捨的話,就會變成什麼都做不好;所以要會取捨,要很聰明、很有智慧的。

        有了以上講的這些,我們增上生的果位才會圓滿啊!一般的增上生果位,不一定是圓滿的,所以要有六度才能協助我們增上生的果位變得更圓滿。因此我們要了解:六度跟增上生的果位圓滿有什麼樣的關係;六度怎樣融入我們平常的修行裡面。我們多多注意這些,然後修的時候一直往這個方向回向的話,也是為下輩子在做一個好的準備。  

        第四,我們做以上第一、第二、第三的時候,也配合受戒:受八關齋戒或受五戒、或受菩薩戒、或受密乘戒,受戒跟守戒多注意一點的話,那就更圓滿。受戒會讓這些功德更有力量,另外,戒本身有「投生到很好的地方」的作用。有的戒,比如菩薩戒、密乘戒,也有「把過去犯了戒的罪去除」的作用。所以,要常常受皈依戒、常常受菩薩戒、常常受「大乘佈薩律儀」這種八關齋戒,這是我們要重視的。

     第五,回向。我們做以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這些善根的時候,所有的善根都要回向。回向到哪一方面呢?當然是囘向「究竟成佛」的方向!至於眼前的,我們要回向:今生快要往生的時候,不要那麼痛苦,不要被病折磨、受苦到好像「人完全沒有辦法思惟佛法」這種狀態,所以我們要回向「我不要有這種痛苦」這方面。另外,我們多多回向:斷氣的時候,能夠生起一個善的心;還有,多多回向:過去造的善業,能夠在臨終的時候成熟。

     第六,平常我們身語意造了各種善,像星雲法師說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樣的善;我們要能夠把所有這些大大小小的善根,都轉到三個地方,讓善的力量變得更大:(一)、把所有善根的力量都往造「引業」這個方向。(二)、把所有善根能夠用在「四力懺悔」(追悔力、依止力、對治力、遮止力)裡面的「對治力」 。四力懺悔裡面有對治力,這個對治力,不只限於「懺悔的時候,我唸了經、拜了佛」這種善根才是對治力,不是!這個對治力是在當懺悔結束或法會結束之後,要能夠把我們平常生活裡面的所有善根轉成為對治力。而要把平常生活上大大小小的各種善業,轉成對治力的話,主要是靠我們的意樂。所以,我們要用我們的意樂把生活中的各種善,用在對治到我們過去的惡業,能這樣轉的話,對我們幫助也會很大。(三)把所有的善根,轉成以菩提心意樂所攝持的菩薩行。

        所以第六個關鍵是: (一)把平常的善變成引業,變成業道,讓它的力量更大。 (二)把平常的善轉成對治力:用我們的意樂,心裡想「我一定要去除過去的這個惡業」,像這樣的動機,是對治力。(三)把平常的善,轉成以菩提心意樂所攝持的六度行為。如果我們注意這三點的話,就是剛剛我跟你們講的:為「不要墮三惡趣,要投增上生道,而且增上生的果位要圓滿」所做的準備。

       以上,這六個關鍵清楚了嗎?這是我們還沒有得嚴重的病之前,怎麼利用平常所修的善,為來世增上生道這方面做準備。我自己認為,平常要注意的,大概就是這些。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3-8-9 09:30 编辑

                                    為什麽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聖諦是修行次第?(一)

       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裡說:四聖諦的次第,如果從它的「因果」來說,應該是先集諦然後苦諦,先道諦然後滅諦;但佛陀卻先說苦諦再集諦,先滅諦再道諦;因爲這樣的次第是「修行」的次第!「修行的次第」是甚麼意思呢?比如說,先思惟苦諦再思惟集諦的話,這樣思惟集諦才會成爲修行;思惟了集諦之後再思惟滅諦的話,思惟滅諦就會成爲修行;思惟滅諦之後再思惟道諦的話,思惟道諦才會變成修行。

        如果我們沒有先思惟苦諦就直接思惟集諦,或沒思惟苦諦、集諦,就直接思惟滅諦,或直接思惟道諦,這樣就不會成爲修行,對自己修行並沒有幫助。

  比如說,有的人很喜歡空性這個法,會有「我想聽、想學」的想法,但是,學習空性的時候,心裡若沒有思惟苦諦,而直接學空性,那就不會變成修行,而是在「研究」空性,因爲空性就是在思惟「我內心這個執著的想法正確?或不正確?如理?還是不如理?」如果我們先思惟苦諦,再思惟我們的執著心是怎樣時,就會連接「我內心的苦、外面的苦,一切問題的來源、苦的來源,就是我的執著心!」這樣連接之後,我們在觀察「我的執著心的想法,是如理?還是不如理?是顛倒?還是不顛倒?」的時候,當下對自己的修行就有幫助。

        我們思惟貪、嗔,也是要這樣。一般我們思惟貪心的時候,會思惟「我們貪心生起時,是什麼樣的感覺?它的體性是什麼?…」等,如果直接這樣思惟的話,這就沒有修行,只是研究而已!如果我們先思惟:「我的苦的來源就是業,而業是從貪心這裡造出來的。所以,我現在要搞清楚『貪心』是怎麼一回事?」這樣思惟貪心的話,自然就變成修行。所以,我們前面先思惟苦諦,然後才思惟集諦,就會變成修行。如果沒有思惟苦諦,直接思惟集諦的話,就不會變成修行。

        (問:一般我們思惟貪的時候,都直接去思惟貪,不會像仁波切講的那樣思惟,可以請仁波切再講仔細一點嗎?)

     比如說,前面先有「貪,會讓我有不好的行為、造不好的業,而這個業,將來會給我很大的苦、各種各樣的苦。」這種想法的話,我在認識貪心的時候,自然對改變我的行為會有幫助,我會想:「我怎麼改我這個業?我怎麼擋住將來的這個苦果?」。如果我前面沒有連接這些,而直接思惟貪:「喔~他的貪心如何如何?我的貪心如何如何?」這樣對改善自己的行為不一定有幫助,應該是大部分沒幫助啦!有的人,可能內心已經有思惟苦諦的基礎了,所以就直接思惟貪心的集諦,這樣會有一點幫助;但是還不如在思惟貪心的體性時,重新思惟一下苦諦,再思惟貪心,這樣會更有幫助。

  我們要清楚:為什麼我們要講「修行的次第」?意思是:沒有按這種次第思惟的話,就不會變成修行;若按這種次第思惟的話,就變成修行。所以,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修行」的次第,就是這個意思。

  同理,比如一個人想唸佛、持咒,唸佛、持咒屬於四聖諦中的哪一階段呢?應該是道諦!因為,它是修行的方法。在唸佛、持咒之前,我們要先清楚:「我為什麼唸佛、持咒?」然後,也要清楚:「我為什麼要得到這個滅諦?輪迴這裡有什麼不好?有什麼樣的苦?…」(苦諦)。然後,「這些苦、那麼糟糕的情況,它的來源――我――心中有什麼樣的問題?…」這是集諦。

        我想離開心中這些煩惱的問題,以及煩惱帶來的亂七八糟的輪迴;然後,我有看到脫離這個輪迴的另外一個好的境界(滅諦),為了這個好的境界,我現在要唸佛、要持咒、要打坐,要集聚資糧等等(道諦)。

        當一個人這樣想的時候,他唸佛就變成修行;如果前面這個階段沒有好好思考,就直接唸佛打坐,這個唸佛打坐就沒什麼力量。他可能完全沒有怎麼想,只有想:「喔~我的心要靜下來,我不要那麼亂。」那就不是真的修行。如果他有思考前面的苦諦、集諦、滅諦,然後,把苦諦、集諦、滅諦跟「我為什麼要修這個法」的關係想清楚之後,他取這個法的時候,就變成修行了。      
        所有我們日常做的功課,唸佛等等,也是一樣:前面先這樣思考,然後再開始正行的話,就會變成真的修行。
(摘自2008年仁波切講四聖諦第13卷)


                                    為什麽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聖諦是修行次第?(二)

如何念六字大明咒
       思惟「四聖諦的次第是修行的次第」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唸佛、持咒、打坐…等等,做這些集聚資糧的事情,能不能達到它的效果,跟能不能變成真正的修行,兩者是一樣的道理。真正變成修行的話,它的效果就出來了!所以它的效果要出來,或者變成真正的修行,要靠什麼呢?靠的是要先有一個次第,這個次第對的話,它就變成修行,它的效果就會出來。要思考什麼樣的次第呢?思考四聖諦的次第。

  以唸六字大明咒來說,我修這個法之前先要有什麼看法呢?我先要具足苦諦、集諦、滅諦這方面的思考――比如說,我現在遇到這個人不喜歡我,那個人不喜歡我,我也非常討厭他們;這些都是苦果。領受人家都不喜歡我的這個苦果,一定是以前有造業,造了什麼業呢?我一定有造傷害人家、讓人家不高興的業,因此,這一生,許多人都跟我不相應,沒有什麼理由地不喜歡我;我也覺得沒理由地討厭他們;這是因為我前世一定做了沒有照顧他們的心、傷他們的心的這種行為。所以我們先要把這個果與這個業連接。

     那麽這個業又是從哪裡來的?這個業,是我「對任一眾生沒有愛心,沒有慈心」這種心態而來的;有這種心態,我就造這種業;如果我沒有這種心態,就不會造這種業。所以,由於我心裡有「不愛眾生,對旁邊的人不慈悲」的心態,我就造這種業了;這種心態就是我的煩惱,我的不好的心就是集諦。業與煩惱,就是集諦。

  我現在需要怎麽做呢?我不喜歡「人家討厭我,我也討厭人家」,我要脫離、改變這種情況。我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從「因」改變;這個果從業與煩惱來的,所以我要從因―――業與煩惱―――改它,特別是從煩惱這裡改。怎麼改呢?我需要有一股非常強的力量,給予眾生圓滿的愛與慈悲的心;我得到這種心,就能斷除業與煩惱――對眾生沒有愛、不慈悲的這種煩惱;然後,能夠把因煩惱而造的不好的業,以及由不好的業感出來的果都去除。

     業、煩惱、苦果都去除的境界,像什麼樣子呢?像觀世音菩薩的果位!達到跟他一樣的果位,是我的目標;這是非常好的境界,這是我的目標、是滅諦的代表;我祈求達到這個目標,要達到觀世音菩薩這種境界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我要跟他學習,學習他引導的這個法,我對他祈求,所以我就唸六字大明咒。這就是道諦的代表。

     我前面已經有這些思惟,非常清楚知道去除業與煩惱、苦果的這些道理,我就祈求觀世音菩薩,我要跟他學習,然後我就唸六字大明咒,這樣的時候,自己的心態自然會改變,不會像以前那麼糟糕,對周圍的人不喜歡、不慈悲…,這些一定會改變!因為我已很清楚它將會帶來什麼果報,所以一定會改變。改變就是修行,於是修行的效果就出來了!

  如果沒有前面這些思考,我直接唸六字大明咒,修行的效果就不會出來,還有可能會增加執著心――覺得自己跟觀世音菩薩比較接近,於是對其他眾生更瞧不起、更有距離,覺得:「我比你們接近佛菩薩,我跟你們不一樣!」這樣的話,就還是沒有效果嘛!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不管我修什麼樣的法,要讓它變成修行,要讓它的效果出來,所靠的就是前面的這些思惟;前面的思惟正確圓滿的話,後面修行的效果一定會出來。

       宗大師在廣論裡說,我們拉弓射箭,如果沒有看到靶,那麽箭要射到哪裡去?一樣地,唸六字大明咒,不清楚靶在哪裡,射也沒有用,可能還會射死自己。唸六字大明咒,若增長執著,反而會害死自己!「看到靶」的意思是,這些問題是從哪裡來的?把這個「因」搞清楚,集諦就像靶一樣;然後,我們的箭打到這個靶,才有效果。所以,我們修每一個法,一定都要有這樣的次第。
(摘自2008年仁波切講四聖諦第13卷)


发表于 2013-8-1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谢谢了了兄 记下啦 随喜赞叹仁波切
发表于 2013-8-10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师兄。总感觉仁波切的话能够入心,好像特别针对学人的心理和实际情况而发,确实有帮助。
发表于 2013-8-10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真好。
感觉特别有帮助
发表于 2013-8-10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3-8-10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了了师兄。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聞思修慧調整、提升我們平常任運的心

        我們修三士道的法,修的時候,第一個關鍵點是什麼呢?是我們自己的心要改變。改變自己的心,要先由我們的理智開始著手,然後再改變我們這個平常的心,或我們自己任運的感覺。我們要清楚:我們平常的心――自己平常任運的一種感覺――改變的話,那我們的心就真正地改變了,如果只是我們的理智有什麼樣改變,還不算「我改變」。

        平常的心、任運的感覺改變,是什麼樣子呢?是我們平常的心的高度、廣度,要越來越提升。比如說,原來我們的感覺裡面,對於感覺「快樂」也好,感覺「很好」也好;感覺是「很苦」也好,感覺「不好」也好,…這些界線,好像只侷限在一個很狹窄的範圍裡面,看不到很廣的範圍、也不是很有高度,有點像小孩子、小螞蟻一樣的那種感覺,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我們是很可憐的! 所以我們要改變。

        要改變的是甚麼呢?比如說,我們一個沒有修行的人,他的平常的心當中,任運的感覺是:「今生過的日子很好! 」「我有幾百萬」,「我有幾億」,「 我有很多房子」,「 我有很多地」,「我有…」,他心裡只能看這個,沒有其他的!

        一個修下士道的行者,他心裡面對好壞或苦樂感覺就不一樣了。當然今生也要好,除了這個,還看到:走的路更遠――包含能夠看到下世、下下世…要走的路――從這樣一個廣的角度,我們說「喔! 這個是好;這個是不好」「我覺得,這個是很有意義,這個是沒有多大的意義。」就像這種,心裡面的一個好壞或苦樂這種感覺,這樣算是比較究竟一點。如果今生擁有幾億,但是下輩子馬上掉到地獄裡面,可能在那邊一待就是幾千年、幾億年的話,像這樣子,有意義嗎? 沒有意義,是吧?! 所以如果我們心裡對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有意義,什麼是沒有意義」的高度廣度,能夠調到比較高一點廣一點,自己任運的感覺,能夠看到這樣的話,這就叫下士道。

        所以我們就把我們的心――平常的心、任運當中的感覺――高度,調到比較廣一點,比較究竟一點,這樣子的話,就叫「我們的心,調到下士道的心」,我們變成修下士道的人。

        要調到下士道的心,我們先要以理智,或者說,以聞、思了解下士道的法理;了解之後,這個理智,要對我們平常的心、對平常任運當中的這種感覺開示;要跟它講,讓它改變。我們的理智跟它講:「你這樣子的感覺有問題!」講的時候,修慧跟它講比較有力,聞慧跟思慧跟它講的話,可能就不那麼有力,因為修慧當中有很多體會,然後我們跟我們任運平常的心講的時候,它就慢慢會聽得進去,可能百分之八、九十它能接受,修行就是這樣子。這樣子修行的話,我們的心就真的會改變。

        心還沒有改變的時候,心很弱,眼光也不怎麼遠、很狹窄。剛剛講我們身體裡面的氣,在這樣子的心不穩的階段,氣也會相當不穩;一樣的道理,當我們的心變廣,高度也比較究竟一點,這種穩定出來的時候,它會帶來相當好的一種氣。我的意思是:不是要到講奢摩他、毘婆舍那的時候才講身輕安;應該可以說,修下士道、中士道階段, 也會有一個隨順的輕安、隨順的好的氣。

        我這樣子講,主要是大家都比較重視身心健康,是吧! 所以,我們認識這個角度的話,可能有比較實際的感覺:「喔~修這個下士道的法,我的身體也健康了!」 是吧?!一旦下士道的法這個理智,對我們平常這個任運的感覺有改變的時候,人已經很穩,相對來說,他的身心就健康多了。所以,這樣理解的話,我們比較會感覺修行有實際的作用。

        剛剛講這個氣, 只是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道理,重點是前面講的:我們平常講「聞思修,然後改變我們的心」,這個意思是什麼呢? 所謂「改變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平常的「任運的」這個階段的感覺要改變,究竟來說,真正要做的是這個;為了做這個,前面就要有聞慧、思慧、修慧. 所以可以說,我們的聞思修這些慧一直提升,主要是為了讓我們平常這個任運的感覺改變。

        我們的這個感覺、這個受,非常老實,我們真的把「修慧」給它的話,它肯定會接受;在聞慧、思慧的時候,它覺得有一點太抽象了,或者覺得「喔~是嗎?!」它不會聽得進去!但是後面這個修慧給它的時候,它的接受度就會很高。所以我們平常任運的這個感覺,非常老實,真的有好的、實在的東西的時候,它會接受。所以我們就先修下士道的法,給我們這個平常任運的心一點點好的東西――看得廣一點,高度提升一點,看得更究竟一點。再來就是中士道的法,我們聞跟思的理智學一學,然後修的理智跟任運的感覺講的時候,它又有「更究竟、更高度」的一種感覺,我們的心就又更上一等了;然後,理智再把更上面上士道的這些法的聞思的慧、修的慧,跟它講的時候,它覺得「太了不起了!這是最究竟的、最高、最廣」的一種感覺,那就是上士夫。我們的心變成上士夫的時候,我們的平常任運的這種感覺就算是最高的, 所以我們應該要這樣改變我們的心。
(摘自2012/11/10仁波切主持觀修營)

发表于 2013-8-1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3-8-12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仁波切!
发表于 2013-8-1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4:32 , Processed in 0.03694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